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 4.1线段、射线、直线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让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手段获取知识,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校开展《学案引导下的高效课堂》这一课题研究以来,以导学案为载体,重点针对授导教学这一环节开展细致研究,下面以《4.1线段、射线、直线》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一、导趣——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解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讲解新课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青岛的图片,有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1.你们能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策略:
1、请学生从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时, 教师要予以肯定.
2、多联系生活
【设计意图】:处于初一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感,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亲自操作,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有利于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导议——分组交流,展现提升,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
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示,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2.学生动手: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
3.师生共同探究
图形
端点个数
能否延伸
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4.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线段的表示方法
射线的表示方法
直线的表示方法
例题:如图,A、B、C是直线上的三个点
(1)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这些线段怎样表示?
(2) 图中共有几条射线?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怎样表示?
(3) 直线L还可以怎样表示?
教学策略:作为平面几何的第一节课,介绍相关概念和它们的表示方法,对学生而言有时难以理解,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图形,让学生获得较好的理解.
【设计意图】:
经过师生交流,共同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通过课堂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每个人都经过深思熟虑来回答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并且被他们一一破解,最后达成共识。一方面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一难点,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善于质疑对理解问题本质至关重要。
三、导练——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这一环节应包括基础应用、变式训练和当堂检测三部分。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做完后,组内同学交流做题思路。其次、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教师利用规律对题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最好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练一练:
1.请表示出下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申拓展:(A层)
如果直线上有四个点,那么图中分别有几条直线?几条线段?几条射线?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 )
(2)直线和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能延伸; ( )
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
(3)直线AB和直线AC表示的不是同一条直线; ( )
(4)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 )
(5)射线AC和射线C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
B
3.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A
(1)画线段AB;
(2)画直线AC;
D
C
(3)画射线AD、DC、CB.
教学策略:可开展小组竞赛的形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同时巩固对其表示方法的掌握.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所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他们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
四、导探——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让有困难的同学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扬长补短,使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形成新的思想与方法;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满足个人的表现欲望,特别是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已有一定见解的同学,更是如此;再一方面,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更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体探究),我们强调群体的探究是建立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一做:
1.动手操作:(1)过一点O 可以画几条直线?
(2)过两点A、B 可以画几条直线?
议一议:
2.归纳:(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描述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的结论.
3.学以致用:
(1)教师拿出一根木条和几颗钉子和相关工具,要求用尽可能少的钉子把木条固定在木板上,问至少要几颗?
(2)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砖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植树时,怎么样才能使所种的树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实的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在探索中发现结论、说出发现,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猜想验证.几何事实的应用充分的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五、导思——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拓展思维、完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因此我们设计如下题目:(针对A、B层同学):
1.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呢?n条直线呢?
2、若A、B、C为同一平面内的三个点,则由这三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若A、B、C、D为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则由这四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2.若A、B、C、D、E为同一平面内的五个点,则由这五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稍具难度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学活动要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动手参与,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差生的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成功。所以我们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做、理解逐步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