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利弊及对策
[摘要]:
多媒体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的辅助手段,相比传统教学优势十分明显: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创设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解决课堂重难点,并提高课堂容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也有显而易见的缺憾:如过度使用,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造成学生主体性的消失,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使得教学华而不实。改进之处在于:秉着实用性,精简性原则,结合不同文本灵活多变的使用,教师本身也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的熟练性。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优势及劣势 改进措施
正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已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一些缺点,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思路;它优化了语文教学设计,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介入现代语文课堂优势明显,但在实际运用中,它有时是一柄双刃剑,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改进,才能给现代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是我针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利弊及对策,做的一些反思。
思考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创设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手段凭借它的图文声像的优势,快速高效地作用于学生的的感官,渲染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例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传统的教学法更多的是侧重于字词句和文意的抽象讲解上,极大的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形象思维。如果配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逐一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虽然有些束缚学生想象力,但这就触发了学生审美需求,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鲜活的文本,并激励学生重新审视“鲜活的文本”。相比传统的教学法而言,多媒体的有效介入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益。
再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这是一首关于离别主旨的诗歌,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融入文本进入“离别”的情境,在授课时,师可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在幻灯片上附有文本对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通过播放低沉悠扬的乐曲,营造出“离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然流露出对将要学习的文本的热爱之情。在讲授《荷塘月色》时,为了唤起学生心中潜藏的审美情愫,老师从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非常漂亮的荷花的图片,做一集中展示,激发了学生对文本中描写的荷塘美景的想象力。也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展开联想和抒情进行一些模仿文本的创作,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解决课堂重难点,达成理想教学目标。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有的地方如果不讲有些弃之可惜;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制于“一黑板一粉笔”的现实,老师在解决课堂重难点问题时,可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学生并不买账。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的特性,为解决课堂疑难点“搭桥”,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例如赏析《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诗的意境美,单纯的传统讨论法似乎已经不能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运用课堂讨论法的基础之上,如果配以制作精良的多媒体画面,这句诗营造出的决绝的凄凉之美不仅仅力透纸背,还会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和情感层面。如讲授《荷塘月色》时,文本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哀愁和喜悦,这是一个难点,无声的文本毕竟太苍白无力了;文章的首句“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情感的表达也是难点,也不好理解。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教师可从网络上下载张道林版的的音频朗读,来让学生感知文本散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并形成共鸣场,可谓“先声夺人”。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从文本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是本课时的重难点,老师可给学生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剧集片段,让学生从“字、音、画”三方面立体地深入感知作者塑造的王熙凤这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加大课堂容量,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老师省下了很多写板书的时间,那么教学活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启发点拨上、合作探究上、听说读写上,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应增多了,学生接受指令到完成指令也更加高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求知欲,从而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讲授《琵琶行》时,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行文线索,如果单纯通过板书来鉴赏这三次琵琶女演奏的异同肯定费时耗力,如果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把它们逐一展示、鉴赏,然后老师再精讲点拨,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篇课文中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是全文的重中之重,鉴赏这一文本的修辞之美和情感跌宕之美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这时通过多媒体手段,把这一段分两次展示在大屏幕上,第一次展示集中赏析修辞之美,第二次展示时把这一段分成五层,学生诵读后师引导学生极尽所能地感知琵琶女情感的曲折变化,倾诉悲情—急切愉快—幽愁暗恨—激越雄壮——曲终收拨。
运用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策略,老师的劳动量减少了,授课容量得到了扩充,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性持久的知识体系。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一粉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很难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文言文高中教学中,碰到篇幅长些的文章,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赋》、《指南录后续》等,很多时候,是教师领着学生翻译,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为了省时省力,把很多应该写板书的内容口头表达出来,老师过于相信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似乎成了教学的主体。很多老师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上文言文,忽略了它的可贵的人文性,不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其中人文精神的传承。而如果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会让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少些这样的尴尬。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带动了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进一步落实了素质教育。
思考二:多媒体教学的缺憾
多媒体教学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
1、多媒体虽然能带来形象直观的功效,但如果使用不当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记得我以前教授文言文《滕王阁序》时,从网络上搜集了几张滕王阁的图片,本意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滕王阁的雄峻之美,可是我在展示时,听见下面传来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不过如此啊”,我听到此话后,感叹自己的努力竟限制了学生的一些想象力,那个学生说的是实话啊,这难道不引起我足够的反思吗?还记得听一位老师讲《雨霖铃》的公开课,这位老师选择了音频朗读来导入来创设教学情境,初衷是好的,但可惜的是那段音频里那位朗读者读的太平,没有波澜。在那节课的最后阶段是配乐朗读,那位老师选择了一段缺少感染力的背景音乐,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对多媒体资料的使用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有时会起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
2、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影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消失。
老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提供的多是现成的答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一些老师缺乏应变能力,总是习惯性的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课件设计的模式上引导,否则,那节课可能就是失败的,这样势必影响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谐的、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讲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应该是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用自己的激情激励学生的激情,在思绪和激情的碰撞中达成教学目标。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些课件设计问题时采用“一刀切”,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都被冷冰冰的课件冻结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体,极端的语文教学案例就是语文从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成“一机堂”模式。
思考三:多媒体教学的改进之处
1、既然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老师使用多媒体材料时要讲究实用性,精简性的原则。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才不会错位,老师、学生各司其职,多媒体课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只有多媒体材料精简、实用了,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增强师生情感的互动,并且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2、老师要结合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情境灵活多变的运用多媒体材料,减少多媒体材料使用时的机械性和盲目性。如诗歌教学、散文教学相比杂文教学更适合于多媒体教学。讲授诗歌时,现成的音频资料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
3、教师要努力提高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性。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尽量熟悉每一个多媒体教学环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就是我针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利弊及对策,做的一些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电化教育》《语文新视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利弊及对策》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9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