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常见方法之我见
摘要:怎样结合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恰到好处,切实发挥其鼓舞人、凝聚人的作用,除妖发挥正确理论的引导作用,还必须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实际对思想政治工作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治思想 工作方法
一、 更新观念法
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印象,有时指表现。通俗的说,观念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正是在不同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才有了不同的言行,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一个新旧交替、纷繁复杂的过程,新旧体制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新旧观念的嬗变也处处可见。有些是人们意识到的,有的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更新观念入手,转变人们在旧体制、老环境下形成的旧观念、老观念,对于推动工作无疑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党中央号召我们要学习和掌握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的学习,用这理论更好地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之在人们思想深处扎根。这个武装头脑和扎根思想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当前,摆在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把人们头脑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观念转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观念,把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换成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
更新观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那些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旧观念,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存在的历史都长久,表现的形式都复杂,有些还是根深蒂固的。这些陈旧的、传统的、错误的、有害的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作用,其影响可能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积淀在人们的头脑深处,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式,表现出顽固的惰性力量。有时候,千百万人受头脑中旧观念支配所形成的习惯势力,往往是最可怕的势力。所以,事业要想革故鼎新,思想必先弃旧图新。
旧观念的存在,总是有其土壤和原因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动用好观念好方法,光靠学习理论、提出口号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消除旧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来它个釜底抽薪。这就是说,在这个艰巨复杂的过程中,除了用正确的理论、先进的观念去引导广大群众,让他们逐步树立革故鼎新思想之外,还要结合不同单位的不同实际,制定有助于职工群众弃旧图新的各项实际措施,让他们感受到弃旧图新带来的各项实际利益。这样做了,就不是你要他转变观念,而是他主动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了。
二、 动力聚变法
人的进步与成长,是需要有动力的。看看我们的周围,同样的人,也许原来的“起跑线”相同,但若干年后“冲刺”的状况却不一样,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强大的动力。
动力不是单一的,其中精神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只讲精神动力,不讲其它动力,这样的“动力”就进了精神万能的误区,是难以持久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可能影响群众情绪、导致产生思想问题的几个方面同时入手,建立起立体的“动力系统”。立体的“动力系统”应包括不同层次的“动力”,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充分地、全方位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立体动力的种类很多,但是主要的不外乎精神、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精神动力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提高主要队伍素质,使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向思想道德的新境界迈进。精神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
物质动力对于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作用颇大,因为当人们认识到,感受到自己从事的活动与其利益紧密相关时,就会使所从事的活动成为其内在的需要。建设物质动力,要注意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职工深刻理解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密切联系,投入到搞好本人工作的火热劳动中去,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文化动力有无形和有形之分。现代市场经济中,文化的含量日益加大,许多商品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文化含量的竞争。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是无形的文化动力,既推动企业上档次、增后劲,又促进员工本人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化设施的投入是有形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对广大职工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者职工与企业的相互融合,结成风雨同舟、福祸共当的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竞争中平添活力。
把这几种动力融合贯通在一起,每种动力就会走出原来那种平面的不足,成为一种力量更强大、作用更持久的立体动力。这大概也可以用“1+1+1>3”的公式来表达吧?
三、 刚柔相济法
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人的管理。管理管理,既要管又要理,
有人说,管是刚,理是柔,思想政治工作要刚柔并重、刚柔并济。
管,就是用规章制度严格的约束职工,来不得半点含糊;理,就是及时化解矛盾,做好疏导工作。只管不理,一味讲刚,不仅达不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目的,而且还会打击积极性,损伤主动性,压抑创造性,处理的不好甚至会激化矛盾,弄出事来。只理不管,一味讲柔,就会没有章法,缺少规矩,觉悟高者步调一致,觉悟低者自行其是,影响士气,贻误工作。因此,必须将管理者有机融合,用刚柔相济法去实行管理。
要做到管与理融为一体,刚与柔相互促进,关键是既要有一套铁打的规矩,又要有一颗滚烫的心。
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他人时,该用怎样的语言和情绪?用铁锤敲打式的刚性语言和情绪,还是用水流潺潺式的柔性语言和情绪?需知,不是由于锤子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那些担任领导职务、具有某种权威的人,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往往惯于一味的用重锤敲击,而忽略水的柔力。结果,彼此间沟壑越来越深,同志关系若即若离。习惯于钢的约束、钢的语言的同志,不妨审视一下那涓涓的流水,想想水滴石穿的道理。流水道是无情,恐怕还有深沉的情意;而水滴石穿,不在于力大,而在于看似柔弱背后的持久。
刚柔相济,人心才能舒畅;管理有方,事业才会兴旺。真正高明的、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是刚柔相济的。要做到这一点,少不了狠中有情、张中有驰、严中有度。狠中有情,“狠”在执行规矩时如钢似铁,不可动摇;“情”在处理问题时,满腔热血,滚烫暖人。张中有驰,“张”在纪律、约束、节奏、检查都十分紧张,一丝不苟;“驰”在完成任务后,业余生活中文体活动时十分放松,魅力无穷。严中有度,“严”在对人的要求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放松一点一滴的小事;“度”在处理问题的分寸上,以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为出发点,与人为善,沟通心灵。
四、 竞争促进法
奥运会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心、激动人心?是因为它“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精神。竞赛场犹如选种的筛子、淘汰的巨浪,优秀人才在这里奋力拼搏、各展其能、你追我赶、脱颖而出。不但体坛如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竞赛。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列宁,就曾在生产劳动中动用过竞赛评比的方法;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把竞赛评比运用于党内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内容也从生产劳动扩大到思想、政治、道德和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时,就开始学习和运用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至今天,在社会现代化建设时期,竞赛仍然是激发和鼓励人们上进、搞好本职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全面竞赛法,就是从本单位发展的各个方面考察,从职工个人素质提高的各个方面出发,激发每个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设计出内容丰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才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推动工作,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的全面竞赛,要拓宽路子、充实内容,既可以围绕经济建设中心,针对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开展竞赛,评选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也可以围绕党的建设和民主生活开展竞赛,评选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民主管理者;既可以围绕共青团、妇联的工作并结合青年和妇女的特点形式展开竞赛,评选出“优秀共青团”和“三八红旗手”等,有可以围绕工会工作开展竞赛,评选出工会、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既可以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如黑板报、广播站、简报、文艺演出等开展竞赛;既可以针对某项紧急任务开展突击性竞赛。总之,通过全面竞赛,把整个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都动员起来,不留“空白点”,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全面竞赛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避免出现为个人争名争利的不良倾向;要有严格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避免是非不明、优劣不分;要发扬风格,突出干劲和风格,避免损害团结;要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切不可利用竞赛搞不正之风。如果做不到这些,竞赛可能会助长个人英雄主义、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弊病,甚至还会把思想搞乱,影响正常工作,这就与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全面竞赛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