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针对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一是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四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抓好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七是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八是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九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是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深度融合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现状
(一)工业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CAD的应用技术。全市建立了80多个工业企业网站。100%高新技术企业和9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机械行业协会建立了***机械网,为40多户企业建立了网页。机械制造企业购置了大量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2007年获准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化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钢、宏大齿轮、新宇建机被列入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广东鸿源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被选入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轴承行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平台建设与应用》、《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化工产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7个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二)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稳步推进。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改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机械部件和整机,如带传感器自动增益伺服油缸、水平定向非开挖钻机、电脑控制自动配料混凝土搅拌站、可控硅微机励磁装置系统、高低压配电柜、水力发电机组、智能培养箱、养猪养鸡成套自动化设备、虚拟结直肠镜、电炉专家节电系统、气密检漏仪、税控收款机、智能线路板制作机、智能锁、电子衡、数控电火花小孔机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铝箔、电容器、磁性材料、积层板、电路板、高能电池材料、铟镓锗等半导体材料、ITO纳米粉末、微型马达、数据线、传感器、绝缘胶带、液晶显示器、变压器、电感、光盘、音像设备、电子钟表等电子原材料、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有的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西格玛技术有限公司的“ITO大尺寸靶材”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
目前,我市拥有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3家(友迪资讯、微智科技、极速资讯),软件登记产品14个。拥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曲江)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201*年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2.67亿元,增加值3.33亿元;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5.79亿元,广电业务收入4600万元。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初见成效。***钢精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铸电炉控制系统的改造与自制、***液压件厂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制造数字化改造、***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高精铝生产流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5个项目被列入20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钢荣获20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行业标杆企业称号。高安全性数字化协同开发和管理平台建设、宏大齿轮SG-CIMS系统等2个项目被列入20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候选项目。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型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水平不高,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二)电子商务发展不快。电子商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程度较低。推进企业上网工作亟待加强。通过对我市150家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2家工业企业已经应用了电子商务,占被调查工业企业总数的28%,对开设电子商务讲座感兴趣的企业只有106家。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策配套有待落实。扶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资金有较大的缺口。
三、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按照行业推进
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机械产业。重点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等技术和设备。
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玩具、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玩具、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玩具、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玩具、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制药产业。大力推动制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2、按照企业大中小规模推进
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业务的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以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二)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1、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生产装备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以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3、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通过融合互动,推动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我市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
抓好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我市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导构建企业能源消耗信息中心,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精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抓好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自动监控,并按有关要求联网远程监控。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支持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视频监控点建设,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远程环境监控。通过推广手机支付、电子门票、手机报、数字音乐等无线城市应用,提供绿色产品,减少碳使用和碳排放,促进低碳性经济社会的建设。
(四)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关键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消费中的应用。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201*年)》(粤经信信息【201*】900号)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切实抓好《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推进RFID的大规模应用。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方面着手,大力普及应用RFID标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支持我市电信运营商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数字电视等新型网络增值服务。支持基于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内容增值服务发展以及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
(六)抓好 “4个100”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重点抓好***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东南轴承公司等企业的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2、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以装备制造数字化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重点抓好***液压件厂有限公司、宏大齿轮公司等企业的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
3、实施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重点抓好***东阳光公司等企业的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实施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在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带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抓好***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七)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我市装备制造业中全面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工业信息化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是工业化完成的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抓好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要在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要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推动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重点推动嵌入式软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铸锻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发配电成套设备、汽车零配件、液压油缸等产品,大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字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推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公共支撑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暨南大学***研究院、广州大学***综合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领域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加快构建支撑两化融合的工业行业软件产业链。结合从***制造走向***创造和***服务的战略要求,突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企业以及中间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合作,面向行业应用,提出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使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迅速大规模部署,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牵手工程“百场千企”巡回交流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引导省内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我市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和合作对接活动,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
(九)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在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基础上,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工业电子商务,促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借鉴惠州、佛山、广州等地经验,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我市,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强鼓励扶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鼓励、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与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开拓和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特色应用。引导消费者关注并登陆***移动公司推出的“***旅游通”平台。进一步打造***商家联盟平台“移动商惠”网。加强***电信公司号码百事通网上应用宣传,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等商旅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购物。切实提升***钢港务、亿华、***峰、***雪印、乐昌粤湘、南雄粤赣、始兴交通物流中心等物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工作,营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领导小组,部署全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支持方式,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市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等现有设置的市级各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央财政有关资金的支持。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市经信、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引导、鼓励、支持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
4、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重点面向支柱产业企业,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关于促进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9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