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度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201*年度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现任七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
回顾201*年这一年度的工作表现,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述职汇报,分别是:师德,学识,能力和绩效这四点。
首先在师德方面,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以师范生“学
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有效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中踏踏实实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关注到每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受学生尊敬的和信赖的老师。
学识方面:在职业活动中,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
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除了教学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还积极参加南汇区的英语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通过外出锻炼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做一个科研型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有的是一腔的热情,和对职业的坚定信念,而缺少的是老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因此我要虚心的向她们学习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课堂调控技能等等。能力方面:作为任课教师,在组织管理方面,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在课堂教学方面,为避免出现课堂死角,努力研究教法,以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除了关注自己本年级的教学工作,也时刻关注中考的改革动向,如课堂上适当增强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不放松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积极参与与学科相关的测试与培训。
绩效方面:一学期以来,在个人教学工作方面,紧扣教学大纲,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抓起.培养学生对英语的领悟力,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和课后的备课相结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不放松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在一个学期的努力下,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这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给个人进步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在落实好五项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以副班主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课后与学生多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提高。
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尽自己的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肯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扩展阅读:青年教师201*学年总结
青年教师201*学年总结
点滴集
温岭市横峰小学姓名童正香
目录
目录
一、我的专业发展计划
二、学习的书、杂志以及文章…………………………………5三、我的实践
教学设计(一):《认识整时》……………………………………7教学设计(二):《统计》…………………………………………10教学设计(三):《找规律》…………………………………………13
四、我的收获
案例(一):《对称图形》……………………………………………15案例(二):《数学乐园》………………………………………………18案例(三):《锐角和钝角》…………………………………………23案例(四):《平面图形的认识》………………………………………29随笔(一):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32随笔(二):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所得…………………………35教育教学论文:《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37
五、对教学的思考及困惑
反思(一):《平面图形的拼组》……………………………………41反思(二):《摆一摆,想一想》……………………………………43反思(三):《认识钟表》……………………………………………44反思(四):《数学乐园》……………………………………………45反思(五):《十几减几》……………………………………………48反思(六):《统计》…………………………………………………48
一、我的专业发展计划
我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学习、研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制定了个人的发展规划。
(一)自我剖析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9年了,其中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在参加工作的9年里,我认真踏实工作,能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教学。几年的历练,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责任心一学期比一学期强。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现状,表现如下:
1、热衷教师职业、热心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2、从事9年课堂教学实践,谦虚好学,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3、自觉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能够正确处理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能够有条理地处理班级事物,能够培养得力的班级干部。
4、对于教科研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积极组织参与学校教研工作。不足剖析:
1、在教学研究中总结与整理能力有待加强。2、理论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课堂教学能力尚可,但还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发展规划
基于以上对自身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的方向是:第一、在学习中成长1、精读书籍,练功反思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怎样提高学习新教育理念的成效?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离教学实践“近一
点”“实一点”“新一点”的内容,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同时对自己提出“练功”要求: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两本著作,摘录自学笔记并写相应的反思。争取坚持记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2、专业引领,注重实效
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自觉的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希望能多听专家的讲座。多参加理论的学习,能使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责任和角色。
3、新世纪教师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驱课堂的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因而能够制作一些分散教材难点、突出重点的生动课件使用,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学习和熟练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是我的又一个发展规划。
第二、在研讨中成长
课改的实验是全新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很艰辛的,教师面临的压力难以言喻,但单兵作战与群体合作所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所取得的成效也不一样。所以,课改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会利用好学校搭建的平台,在年段内部互帮互学、合作交流、成果共享、共同提高,努力形成一种群体合作探索的氛围。
第三、在实践中成长1、课堂调研,展示自我。
为了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技能。我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自己展示的舞台,为教学研究提供载体。
2、岗位练兵,展示自我。
积极参加学校开展自荐课、推门课等系列活动,锻炼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竞争意识。
3、积极参与县、市级的各类评比。
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这是身为教师者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的书、杂志以及文章
1、《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陈亚明编著宁波出版社201*-9-1
本书是小学评课系列丛书中的数学分册。全书分“为什么要评课”、“好课的标准”、“怎样评价一堂课”、“教学反思”、“评课稿精选”等五个部分,对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新特点、新思维加以详细介绍,理论先进,实例丰富。本书结构清晰,文笔流畅,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评课方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陈亚明老师的这本书,是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新探索,也是对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的总结与创新。评价是教学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推动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要建立新型的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在一定的评价观的指引下,才能形成一个学校、一个教师自己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当然,我们要学会的、要努力去做的是对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做一个透析,做一个它背后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透析,同时还要搞清楚现在我们的评价观是什么?这样也许我们才说得清楚我们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用那个标准来衡量,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清楚,为什么要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而用现在的评价标准。这一些我们都可以从陈亚明老师这本书得到启示。
2、《小学数学教育学》汪绳祖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年3月本书结合小学实际,叙述数学教育学的知识。内容涉及小学数学课程、学
习过程、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教学、教学中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学习评定、教师,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可供在职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教材使用。
3、《爱的教育》作者:亚米契斯
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18461908)的《爱的教育》(或译《心》)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写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九岁至十三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该书问世后百余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三、我的实践
教学设计(一):
《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通过发现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数学思考: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有较好认识能力的学生还能知道1大格分5小格,一圈有60小格)。
3、解决问题:不但能够认识机械钟上的整时,为认识半时做准备,而且能在电子钟上表示相应的整时。
4、情感与态度: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不同时刻的不同生活经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会写整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仔细听。
(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谁能猜猜它是谁?
3、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钟表)
4、喜欢这些钟表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二、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3个钟面)首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3个钟面,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从12个数,12大格,时针和分针三方面汇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12个数。拿出学具钟,指着12个数,按顺序数数,同时教学12大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时针、分针。说说时针长得怎么样?分针长得怎么样?
(板书:分针长长时时短短)
在学具钟面上找一找哪一根是分针,哪一根是时针?猜一猜时针和分针谁走得快点?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
现在明白了谁走得快了吧?你还看到了什么?(分针走1圈,时针走1
大格)
三、认识整时
(一)实物投影出示3个钟面
1、学生在作业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上试填第1个钟面上的时刻。
指名说说是几时,并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然后再同桌互相说说。2、独立完成作业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上的另外两个时刻。
3、引导学生观察:3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分针都指着12,叫整时。(板书:指向12)
不同:时针指着8是8时,指着3是3时,指着6是6时。(板书:指向几就是几时。)(二)认一认
1、课件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认认是几时,并说说你是怎么看的?2、再过1小时是几时?(6时)课件演示拨到6时。
3、现在童老师想让时针走过3格,是几时?(9时)课件演示拨到9时。4、师拨12时,现在是几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看上去像一根针呢?(三)拨一拨
1、师:拿出学具钟,请拨出4时。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拨的?(分针长长指向12,时针短短指向4,就是4时)
82、师:请拨出7时。同桌互相观察拨的对不对,让拨的不对的小朋友说说自己错在哪里。
3、同桌两人互动,一个说时间,一个拨。(四)教学第二种表示法
1、8时还有第二种表示法,知道怎么定吗?
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8,再点两个圆点(上下对齐),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平时在哪里见过(8:00)这种表示法?
2、另外的两个时刻你也会用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出来吗?学生在作业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上写。
(五)小结:认识了这么多的整时,说说你是怎么认的?四、练习《快乐的一天》
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看看,小明怎样过快乐的星期天的?(作业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7时,小明在刷牙)师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过1小时后是几时?小明在做什么?(8时,小明在读书)
师:小明星期天不忘读书,真爱学习。你能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吗?
2、其余的学生在作业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上独立完成。3、汇报时说说小明几时在做什么,此时,你又在做什么。
4、同样都是7时,为什么小明又是刷牙,又是在看电视呢?(时针一天走2圈)
我们可以说早上7时,晚上7时。
5、小结:小明因为合理安排,这星期天过得很快乐,也有很多收获!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同桌说,指名说。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聪明题:给第4个钟面画上时针和分针。(作业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你想说什么?(惜时教育)教学设计(二):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和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填写。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方法的体验与实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直接创设情景:儿童节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引导学生讨论、明白为了合理的买好水果,我们要知道喜欢每种水果的人分别有多少。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呢?引入,第一次最初的纪录。
2、出示表格1
让学生先在表格里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圈出来。
3、随机调查一组学生的情况
请一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表示,学生报一个学生涂一个格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涂。
4、对第一次记录的数据进行收集,完成比较直观的统计表。
5、对第一次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看看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想想:全班小朋友有可能喜欢什么的最多?
老师在买时,你觉得什么买得多一些,什么买得少一些?
6、揭题:统计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和老师一起记录人数,再数出来填在表格中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一项重要的活动统计(板书课题)二、进行第二次统计,会初步涂统计图1、创设情境
师:六一节老师要给小朋友放动画片,可老师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怎么办?(统计)2、出示表格2
在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下面的括号里打“√”3、抽签其中的一组情况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第()组小朋友喜欢动画片的情况。师:你喜欢的符号有什么?(√师提醒:报一个记一个,不报不记
学生开始报,(速度不要很慢)全班同学在纸上记录
如出现结果很不相同,请学生说说你为什么错了?(学生可能会说来不及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谁来得及记,说说你又是否用什么方法记?从而老师及明引导、介绍“正”字统计法。4、再一次经历统计
请刚才抽到的那一组小朋友再报一次,其余同学在表格的反面统计。选择你认为不得及记的方法记录。
5、根据统计的结果,填写统计表
)6、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涂画统计图。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在上面的统计图中,用水彩笔涂,比一比谁涂得又快又漂亮。
完成后问问:你涂得这么快,能说说你是怎么涂的?(有数格子,有看旁边的数字的)
7、引导观察统计水果和动画片的统计图,发现了有什么不同?(有数字表
示的统计图,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字来,比没有数据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8、根据统计图或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的人最多?
想想全班可能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的人最多?
建议:在联欢会上,老师首先放哪一部动画片?如果还有时间再放哪一部动画片?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还会提出数学问题吗?三、课堂小结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得开心吗?
2、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小朋友家里每个月要交水费、电费,那就要统计电的度数和水的吨数。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学生同桌开始讨论,然后指名说说。四、布置作业
课后,回家了解自己的生日,下节课进行全班学生生日的统计。教学设计(三):
《找规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判断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找图形的规律,学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各种颜色不同的图形、各种磁片教学过程:
一、玩中导入,确定目标。
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共同上数学课。今天陈老师想带同学们
去数学乐园里玩一玩,你们愿意吗?(出示数学乐园)
师:数学乐园到了,为什么大门是关着的呢?原来需要找到密码才能进入
数学乐园,如果你接对了老师的下一个动作,大门就会自动打开,请你仔细看,认真听。
师:就像刚才同学们所发现那样,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
动作或声音就是一种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引出学习目标)二、发现规律,实现目标。1、观察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2、认识规律。
师:谁能说说彩旗是怎么排列的?为了使你们的语言更加准确,请同学们
学着跟老师这样说: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再来说一说彩花和彩灯的排列规律。3、总结发现规律。
贴上句式:我发现这些()是按照()的规律排列的,所以()的后面是()。
4、课间休息。
课件播放课间休息音乐,学生活动。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哪些是有规律的?三、应用规律,检测目标。
1、猜一猜。
(课件出示各种练习题,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正确答案举起来,并说说理由。)2、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数学乐园的大门是光秃秃的,请你们运用本节课学
到的知识,同桌合作,为大门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赶快行动吧!四、回归生活,总结目标。
师:其实,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谁能把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有规律的事
物或现象告诉给同学们呢?
(学生汇报以后,师生共同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师:同学们,经过了这一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收获吗?五、课外延伸,拓展目标。
师: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课件出示
设计要求:请同学们利用不同颜色的珠子,按照一定的规律穿一串手链
四、我的收获
案例(一):《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成长的可能性是学生与生具有的,而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即在于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以往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比较重视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忽视让学生领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停留在理解,记忆,复述,重现知识的阶段,而奢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发展,个性品质的健全。为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次成功的尝试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而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广阔的天地。下面是这一次成功尝试的教学片断案例。片断一:课前游戏
说反方向词语,如师说:“左”,生说:“右”;师边说边做“向左看”,生也跟着边说边“向右看”;师:“我指右眼睛”,生就:“我指左眼睛”等等。(分析:课前以此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上课起了良好地开端,也在快乐的说与做中让学生用身体初步感知相对的部分及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为学习轴对称图形做了铺垫,也激发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片断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知识〈剪衣服〉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出示一衣服)生:一件衣服
师:想不想剪下来?(生:想)那还等什么,赶快动手吧!
师:老师发现这两个同学剪的方法不一样,请他们谈谈他们是怎样剪的?生1:我是把这个图形沿边剪开一圈,就剪出了衣服。
生2:我是把这个图形先对折,然后沿着一半的边沿剪,然后把剪出的图形展开
就能得到一件衣服。而且这种剪法剪得较快。
师:“呀!老师也觉得你的剪法确实不错,那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法剪呢”生:因为我看到这个图形两边完全一样。
师:多好,剪一个小小的图形都动脑子。确实这样剪又省时又省力。师:刚才教师发现剪得慢的同学有点不甘心,这样,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好不好?(生:好)
师再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对称的图形、不对称的图形、或图形的一半,让同学们体会不同的图形的不同剪法,并在剪中体会对称与不对称图形之间的不同。并在交流表达中逐步完成由感知到抽象的过程。
(分析:本片断采用剪一剪的方法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外部特点,很自然的在同学们对不同剪法的体验中,使学生感受到剪法巧妙之所在,及为什么可以这样巧妙剪的原因,特别是老师在鼓励表扬的时候说:“多好,剪一个小小的图形都动脑子。确实这样剪又省时又省力。”在无形中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及剪法造成更深刻的认识,造成也想试一试的念头,这样教师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接着提供了不同的图形让同学们在下一步的剪中开始又动脑了。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学生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这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对于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抽象及进一步的概括做了很好的铺垫。)片断三:应用新知、展开探索研究
师:现在教师给你一些图形,你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很快地画出对称轴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三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同桌共同研究。
师:刚才教师看到大家研究得热火朝天,谁来交流一下?
生:我首先将一个长方形对折一下,看到它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由此我断定
长方形是个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师:大家同意吗?(有的同意,有的还想发表自己的说法)师:看看自己的说法做法和这位同学一样吗?
生:老师!这位同学刚才是把长方形竖着对折,而我是将它横着对折,它的两侧也能够完全重合,也看出了它是轴对称图形,我的对称轴就画得和这位同学的不一样。
师:噢,这位同学说都有没有道理呢?那么大家又从中学到了什么?生1: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它有两条对称轴?生2:轴对称图形不仅有一条对称轴。
师:那长方形还有没有其它的折法呢?还有没有第三条对称轴呢?大家再试试。生:没有。
师:看来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这一新发现,使我们想到了其它的图形是否应注意一下,采用多种方法折一折呢?下面谁来交流其它的图形。
然后让学生们同桌讨论、交流,并动手折一折等探究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有几条。
(分析:交流中,老师征求同学样的意见“大家同意吗?”;“老师有问题,怎么验证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只能这样折吗?”“还有别的方法吗”等等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研究,使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思维的催化剂。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想方设
法激发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生动有趣的操作,用具体的实践感受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小学生的思维正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单纯的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不可取的,效果也不好。本课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在富有创意的制作过程中水到渠成。3、积极的反馈与评价是教学的促进剂。
教师的鼓励与反馈“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本课中教师的表扬语,对学生的积极猜想的肯定,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表现抱以热烈的掌声,赞同的目光都是教学过程有利的促进剂。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系统的建构,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健全,心理素质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进步与发展。案例(二):《数学乐园》教学理念:
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识特点,我在教法设计和课堂呈现方式上都作了大胆尝试,变传统的“复习旧知,练习巩固”为让学生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设为5个游戏,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本课堂重在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初步渗透统计知识,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3、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解决总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与人合作。
4、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
1、小朋友,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吗?在那里你最喜欢玩什么?
2、今天,童教师这里也有一个乐园(贴出“数学乐园”),我给大家准备了好多游戏,你们想去玩吗?
3、好,玩前可别忘了带上十一位老朋友。谁能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字娃娃?(根据学业生说的,老师贴出0~10这11张数字卡片)教师一边贴,学生一边跟着读卡片。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师:11个朋友都到齐了,不过,我的数学乐园门口有一个迷宫,只有走出这个数字迷宫,才能进乐园里玩游戏,让我们看看这个迷宫吧!(教师投影出迷宫图)1、观察迷宫
师:这个迷宫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只要你们按照1~9的顺序,就可以走出数字迷宫。
2、谁来试试?指名学生上来演,教师用彩笔画路线
谁能再想一种走法?再指名上来指,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水笔画路线。
3、看来这个迷宫的走法有好多种,请小朋友拿出迷宫图,把你想到的不同走法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出来,看看谁走的路又多又快!4、选几张展示。
三、活动二:排队、起立游戏
师:小朋友真棒,顺利地走出了迷宫,我们来到了乐园里。可是,童老师发现咱们的队伍有点乱,我们先来玩排排队、起立
1、请这一组的小朋友起立,从前往后报数。2、请这一组的小朋友起立,从后往前报数。3、请这一组的前面4个小朋友起立。
4、请这一组的第4个小朋友起立,拍4下手。
5、请这一组的第2个小朋友起立,不许往后看,你知道你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请这一组的第1个小朋友起立,还有谁也有可能是第一个?怎么数?四、活动三、扑克游戏
师:小朋友表现得真出色!看桌子上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奖品?(扑克)就让我们一起玩玩扑克游戏1、师生示范玩“8的组成”游戏。2、同桌互玩。
3、能用拍手玩9的游戏吗?指名2个学生上来示范玩。
4、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娃娃,同桌拍手玩数的组成游戏。五、活动四:小小邮递员送信游戏
师:小朋友参加了数字娃娃的组成游戏,想给他们写信吗?
1、请小朋友拿出信封,用记号笔在信封上写一个自己喜欢的算式,写好算式的把信封翻过来,写上自己的名字。
2、写好信了吗?那我们就来当小小邮递员了
A、这儿有几个信箱,边说边出示6个信箱。
B、老师这里也有一封信,师出示:2+7谁来帮老师想想送几号信箱?为什么
C、那小朋友,你的信送几号信箱呢?先想想(过了片刻),问:想好了吗?3、邮递员们,你们可以开始送信了!(在送信中,我们要做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懂得谦让)
有些同学拿着信没送,问:为什么你的信没送,还拿在手上啊?师:信送不出去没关系,放在讲台上,童老师全要了。4、邮递员送完了信,我们来当检查员了。
把6个信箱分到6个组当中,由小组长主持检查每个信箱里的信否送对了。(师:对的信放回信箱,送的不对的信另外入一边。)
5、小组长汇报。不对的信,看名字,让其再起来说说该怎么送。六、活动五:投球游戏
师:乐园里,童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最后一个游戏:看谁投得多!1、小朋友分成三个队,黑板上的每一列就代表一个队,(板书:一、二、三)
2、每组推选出1名学生,代表各组参加比赛,比一比哪一组投得多。
3、让3个小朋友都投一次。
4、其他小朋友请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另一张纸“看谁投得多”。
师:这是一张记录卡,怎么记呢?如果说第1组的小朋友投进了一个球,我们就在记录单第1组的下面的方框里画个O,没投进去的不画,再投进1个球,就在下面第2个方框里画个O,明白了吗?选一学生在黑板上记录。5、开始游戏啦!
6、现在我们来看看记录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七、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用什么知识来玩这些游戏?
师: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数学乐园”中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现在简要反思有以下几点:1、教学组织形式新。
改变原先都是同桌两人坐的数学课堂为分三组面对面而坐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游戏中,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在学生做游戏时,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教学的新理念。游戏的设计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了。2、教学内容安排活。
活用教材,把书本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如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送信活动,先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加法或减法算式,然后送信,再然后分组检查送信的是否正确,使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口算,同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再如把序数、基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中,从而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的构建过程。
3、培养学生态度实。
鼓励学生参与现实、生活、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全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表现的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案例(三):《锐角和钝角》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评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
CAI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生一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生:想。(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
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的吗?生:长方形。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二、学习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师:刚才同学们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1、图2、图3。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CAI课件动态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图1)(图2)(图3)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学生集体交流时,教师操作计算机使大屏幕上图片中相关的角的顶点和两边闪烁。)
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
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请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生:同意。师: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生1:小角。生2:尖角。生3:锐角。
师: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师: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它叫什么角吗?生1:大角。
师: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钝角和锐角。练习:
1、画角。(1)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请拿出本子画一画?(2)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
(3)评角。他们画的好吗?好在哪里?同学们都画对了吗?有问题的请修改。
2、判断。下面这些角(如图4)分别是什么角?(要求:用手势1表示锐角,2表示直角,3表示钝角。)
(1)(2)(3)(4)(5)(6)图4(6号角出现争议)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6号角是什么角?
(让学生拿出画有上述图形的作业纸,想办法进行验证。)生1: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生2:也可以用数学书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量一量。
3、找角。
师:我们已经会辨认锐角和钝角了,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直角。却没有找到钝角和锐角。不过我们可别小看了钝角和锐角。生活中少了它可还真不行呢。
师:你们看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图片。)
生:嘉兴市勤俭路上的勤俭大桥。
师:对这是我们嘉兴美丽的铁索桥。你能不能在桥上找到我们学过的角。学生尝试找角,他们在桥上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四、实践活动。(1)活动中深化。
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同桌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它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师:你真棒。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视频展台上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
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2)游戏中拓展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生:活动角。
师;对这是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生:锐角。师:现在呢?生:钝角。
师:能不能变一个直角?生:能。
师:如果给你们一个活动角,你们会不会变。生:会。
师:下面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说角的名称,另一位同学来变,好吗?
(学生变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来变角。锐角。
师: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的锐角和叶老师变的不一样。你们说行吗?生1:行,因为只要比直角小的角都是锐角。生2:锐角有无数个。课后延伸
师:老师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你们看它还是不是角?是什么角?这个知识我们课外再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本教学,我合理重组教材,创设了“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将角合理分类,并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
的过程,并闪现角的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案例(四):
善待意外绽放精彩
《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案例与反思
案例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开放,各种意外事件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生。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在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我们必须勇敢冷静地面对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因势利导,充分解决和利用这些意外事件,变不利为有利,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成长,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案例描述:
我在上《平面图形的认识》这课时,我按照预设的教学,引导学生摸一摸物体的面,让学生说说对摸到的面有怎样的感觉,是什么形状的。有学生说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长方形,有些也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接着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物体上的一个面搬到纸上吗?”学生
们有点摸不着头脑,同桌间开始讨论开来了。我在教室里巡视,突然我一转身,发现坐在教室旁边的刘祥龙正拿着一元的硬币玩,旁边的几个学生也偷偷地看着呢。我不想影响正常的上课,于是就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旁边,把他的硬币轻轻拿下放进文具盒里,我以为我的提示会管用,可是我刚走了几步,回头一看,刘祥龙又把硬币拿出放在桌上滚,这时周围的同学也发现了,快嘴快舌地向我告状,好了,此时教室里的小朋友也站起来看热闹,课堂里乱了,我心里有点火,真想走过去狠狠地批评他一下,正当我走到他的旁边想把硬币拿下的时候,突然发现那硬币可以滚动不正是一个圆柱吗,从圆柱上可以画下一个圆啊。这是很有价值的课堂意外资源!此时的刘祥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满脸通红,用委屈和惭愧的眼神看着我,不能让他在同学面前自尊心再受打击了。而现在的孩子们的注意力正高度集中。于是,我拿过刘祥龙手的硬币,举起来说:“小朋友,其实我们感谢刘祥龙哟。”学生们面面相觑,很是疑惑。“看,这硬币是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它可以在桌面上滚动,想想从硬币上我们可以把哪一个面搬到纸上?”然后把硬币放入实物投影仪中,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有的把硬币平放在纸上,用钢笔在边线上画一圈;有的说用纸在物体外面包一包,折一折,以折痕产生图形,还有的利用印泥,印出图形。借助学生们高度的注意力,学生们学得很认真,也很出色,最后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实物,把物体上的一个面给搬到纸上了,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学生们学得效果很好,而此时的刘祥龙用感激的眼光看着我,也专心致志地参与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案例反思: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课堂之所以是充满活力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的小生命,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不拘泥于原来的教学思路不放。因此,意外的情景、意外的
事件不断发生。课堂意外事件往往让教师防不胜防.留给教师思考解决的时间很短,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因势利导。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事件,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不到位,也是个别学生好玩、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所以当出现意外事件时,他们感觉是惹事的同学打乱了自己的预设教学进程,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所以对课堂中的意外事件非常反感,随之容易采取消极的手段,这样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不愉快,也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低沉和消极,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其实,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征的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个性,当课堂中出现意外事件时,我们教师应该对它有积极的态度,尽量把意外吸纳到预设的教学当中,随机应变,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采取最佳的方法,正确、妥善地处理意外事件,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画,尽可能地把出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促进课堂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中发生的意外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结合自己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的处理,以及课后对事件地不断反思和改进,本人有两点感受和想法。
一、坚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妥善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事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爱是人间最美的真情,只有让学生体会教师对他们的爱,他们的人品,他们的情感才能得到升华。面对意外,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用简单、直
接、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在这节课中,当学生都把责备的目光指向刘祥龙时,当时他的心情肯定是非常难受的,他已经充满了悔意,如果再加上教师的严厉的批评和斥责,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的话,我想他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好感肯定会大打折扣,还会严重影响他的自尊心,影响他今后对数学课的态度,所以在当时我顺势把话题一转,引导到了有利于他的立场上来,保护了他的自尊,更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心。
二、坚持在处理意外事件的同时,兼顾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对惹事的学生严厉批评、大声斥责,或许也可以让他的错误行为停止,但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却会因此而受到影响。那节课后,我认真地对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进行反思,我觉得是成功的。这样解决问题,不仅使不认真听课的的刘祥龙受到了教育,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而且也让全班同学被老师机智的处理方法调动了学习情趣,集中了注意力,激活了课堂气氛。我们知道学生们不喜欢老师发脾气,也不愿受到老师的批评,虽然是针对个别学生,但打断了其他同学的思路,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影响了听课效果。教学意外,曾使我尴尬,给我启示,也给了我许多惊喜。它是挑战,也是教育机智运用和提升的机遇;它是难题,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语言技巧,它呼唤教师要冷静思考,更呼唤教师用心去体会,去把握。意外,将引发我们心灵的异样光芒;意外,将沉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让我们珍视意外!让我们的课堂中多一些意外的精彩吧!随笔(一)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
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如教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开放性题目□○□=12,14=□○□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
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字,在学习了拼图之后我又布置了“美丽的
图案”通过剪拼学生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金鱼,有小船等等,我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随笔(二)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所得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常把这个阶段比作工人的上岗培训。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但一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大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个人认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能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以下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应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要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
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
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再实际教学中,我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
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教育教学论文
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等论断都是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人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以供参考。
一、思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按照“例题解答习题”这样的模式编写,而例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些例题常常条件不多不少,结论唯一。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去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问题。而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则重视不够。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方面有了一些关注,开始重视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问题提出的本身就应该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多种活动的形式。例如对某个情境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或在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时,不断寻找中间问题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活动,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分
成四个领域来阐述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解决问题”。在这个领域中,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或者说“解决问题”这个目标领域中,包含了“提出问题”这一目标。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
一种意识的形成,一种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看,开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较难,但经过教学对提问内容的系列安排,教师不断地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教师要重视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积累关于“提出问题”的“量”。当这种“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产生较大的飞越。
3、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首先遇到了挑战。在原来传统的教学中,当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有引导学生提出中间问题的经验,以便最终解决问题。但面对一个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能力。
二、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主渠道,新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经十分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及时地掌握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些做法,并不断地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创设各种
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心得和做法:
1、让学生勇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的习惯,而不善于也很少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旦学生有了质疑,也不敢提出。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游戏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比如,“分数乘法”的教学,有2个知识点,即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材中安排两个环节,分别是分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通过每个环节的教学,强调两种不同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网络。在教学“分数乘整数”时,教师可这样为学生示范提问:A.例题有什么特征?B.算式表示什么意义?C.计算时为什么要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通过迁移为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的乘法进行较正确的提问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模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其次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的前提要认真观察并思考,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变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再次要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最后要教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对教学的思考及困惑
反思(一)《平面图形的拼组》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设计时要把准知识要求的深浅尺度,既不是上学期有关内容的重复,又不过于拔高要求,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首先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折叠、比较等方法探索出图形的特征。在后半节课又设计了“拼拼摆摆”等既富童趣又具挑战性的数在拼摆图形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教学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更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索的空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也多了一份实在,少了一些说教。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
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对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征的认识.上课时让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实际动手操作一下,感知他们的边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这样他们的积极性高,掌握的也牢固.上完这节课,感觉学生们的兴趣很大,效果也很好.这说明低年级学生还是对动手操作和直观认识比较感兴趣,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请老师们放手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吧,孩子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大胆让他们去尝试吧.反思(二):《摆一摆想一想》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
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
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
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反思(三):《认识钟表》
对于入学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认识时间有一定的基础,但认识是不太准确的。我认为重点是“认识几时和几时半及两种记录方法”。难点是“认识几时半,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充分利用了学具,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个钟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活动中让学生不停地按要求拨动手中的钟表,互相比较谁拨得对。并且随机决定和孩子们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兴致高昂,在玩中,巩固了整时和半时这一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动”起来,让孩子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设计时,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如果只机械地告诉学生几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一定是指着两个数字的中间,学生并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
所以常常记不住。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在教学半时前让学生自己画一画8时半,想一想它的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什么位置?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投影,说说理由。最后,拨一拨钟,让真正的钟来验证一下。学生在“尝试思考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了提高。但是,如果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会更加直观形象。
当然,在教学之后,我也感到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只注重整体而忽略了学生个人感受,没能及时和学生沟通,使个别学生刚显得比较紧张,不敢发言。在练习的安排上,学生写的比较少,独立完成的比较多,两种计时的写法可以上学生写一写,老师也应该板书一下,书写规范,更比如在拨钟表的时候我的教学是我让学生拨10时,12时,这时其实可以让学生自由拨,说说你拨的是几时,展示给大家看,这样拨的时间范围就比较大,这样的学习学生就是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只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四):《数学乐园》
指出:学习的载体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如何在学习方式上,着眼点是让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发展。我们应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的“个性”能力也得到发展。下面以《数学乐园》一课为例,谈谈本人的做法及反思。
数学学习要回归真实的自然状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将小学生数
学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将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结合起来,寻求数学课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规律。(2)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的定位下,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框架下,把教育的理想和教育的现实结合起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选择的时空。(3)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整合教材,赋予内容开放的时空。
学习是开放的系统,封闭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只有使内容具备了开放的情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可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个性特长,主动而灵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这一节课中,我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带学生秋游的情景。
一上课,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去乐园秋游,大家想去吗?”(生:“想。”)
师:“不过,今天我们去的是一个很特别的乐园,叫数学乐园,数学乐园里有很多游戏玩,大家准备好没有?准备好就一起出来排队坐上我们的“数学列车”出发啦。”
整节课就是一次秋游的过程,把课堂模拟成一个游乐场。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到课外的实际情景中,扩阔学生视野,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秋游结束了,也下课了。
2、营造数学氛围,赋于内容选择的余地。
在教学中我加强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并且,我力求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数学的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我让学生出来排队,报数(复习数序),接着立刻说:“为了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认真听,现在请每一组的第三个同学举手,再请每组的前二个同学蹲下,再请后两位同学回座位(复习基数和序数)……,最后老师说完,同学们
也全部回“车上”的座位了。然后,我请同学们在“车”上唱老师自编的“10的儿歌”(复习10的组成),到后面的每一个游戏都是数学知识的一个巩固的过程等。每一个环节,都是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感受到数学时时都在我们身边。
三、张扬个性,赋于内容情趣的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动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从而使学生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张扬。
这节课中的每一个游戏,我都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进行。如:“走数字迷宫”游戏,学生既可以1、2、3、4…按顺序走,也可以倒过来9、8、7…这样走,更可以1、3、5、7、9或9、7、5、3、1按单数来走等,多种方式;又如:到游戏的最后,我特意增加一个“自由活动”时间,由自己组的组员共同商量,组长带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游戏;既可以玩上课时玩过的也可以自己编一个新游戏来玩,还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时空。
这样做不但发散学生的思维,并且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不过,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1)老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还不够细,还没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送信游戏”中,我让学生送完信以后就算了,若此时能再增加一个“自由写信”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辉学生想象的空间就更好了。(2)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人文关怀。如在“说一说”环节中,有学生说出第一、二、五组都是同样多的,或第六组比第一组多1朵红花等时,我对学生只说了一句:“对了”就算了,若此时我即时表扬学生“你真棒”或“你比老师想得更好”等,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更高,想法会更多。
以后,我应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其个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思(五):《十几减几》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以前在教学十几减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摆小棒或圆片,让学生依次摆出13-8=?13-7=?13-6=?大部分学生纯粹依赖小棒算得数,久而久之,导致错误率高,正确率低。我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学生非常兴奋,激发了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了13-6=7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可以让猫弟弟学得快?”猫哥哥是怎样很快算出答案的?“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其中一位学生领悟了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脱口答出13-6=7的原因,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思(六):《统计》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处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这节课我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及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兴趣、态度和合作交流,关注孩子的数学情感与情绪体验;充分尊重学生,唤起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结合自己的教学过
程,反思如下: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心理需求。
要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一方面靠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心理需求。本教学在这方面有所体现:通过创设四种水果不分顺序出现的情境,引发学生想知道每种水果分别有几个的需要,这实际上就使学生产生了统计思想的萌芽。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导入了数学知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途径,因为创新源于问题。
二、紧密联系生活,培养能力。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系统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发现数学问题。如两个题目的设计(喜欢的水果和喜欢看的动画片)都是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贴近儿童的生活,能让学生领悟到统计的范围很广,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信息,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及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较充分的体现了活动化。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让儿童愉快的进入数学学习,在操作中、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我设计了“统计自己最喜欢的水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记一记"、“数一数"、“贴一贴”的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四、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作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随机应变。另外那些优秀的教师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构建出非直线型的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这些都是我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度青年教师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度青年教师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