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建设总结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
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即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高校体育课程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如何不失时机地把握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新课程观念,打破僵化单一课程结构,拓展课程领域,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201*年8月,教育部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在总结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制订并下发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同时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1*年新学期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时期。《构建高校大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改革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启动,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整个过程长达5年,包括方案制定与论证、课改实施与验证、特色形成与凝练等阶段。201*年体育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1*年,我校体育课程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市级精品课程。1.方案制定与论证
201*年,我们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和总结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观念、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等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论证,确定课程改革的宗旨、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
课程建设宗旨:紧扣纲要,立足本校,突出特色。即课程改革必须符合《纲要》的要求,体现《纲要》的精髓,实现《纲要》规定的课程总体目标。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服务学校育人目标,突出师范院校特色。课程建设思路:更新课程观念、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程领域、改革评价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即打破单一、狭窄、封闭的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办法,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将体育课堂、课余体育锻炼、运动竞赛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纳入体育课程,打破课内外界限,构建大体育课程体系,发挥体育课程的最大功能。
课程建设目标:通过34年的努力,构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大体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能力。将体育课程建成市级重点课程。
基于以上的基本认识,我们制订了《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组织编写了《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总纲》和十三门系列课程教学大纲;自主开发了网上选课系统;出台了体育课程质量标准、体育教学规范;成立涪陵师范学院学生体育协会和七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了体协和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出台《涪陵师范学院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办法》等。经有关专家和学校教务处对课程总体改革方案审议,从201*年秋起开始在全校施行。2.课改实施与验证
按照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创新一个模式、开发一个平台、改革一个办法、构建一个体系、建设一支队伍上,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2.1拓展教学内容,推行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
按照《纲要》的要求,改革陈旧、过分强调综合性教学内容,推行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必学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统一性,又特别强调服务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与师范生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师范生体育素质(队列队形指挥、广播体操、运动竞赛组织方法、游泳、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等)作为必学内容,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性。选学内容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要。陆续开出了13门系列课程供学生选学,变拼盘式修读方式为自助餐式的修读方式。专家认为,‘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既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又具有师范院校的特色。调查表明:学生对选课制表示支持的比例达89%;实行选课制后87%的学生对体育课变得更喜欢;学生对体育课表示满意的达82%。改革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显著变化,基本上走出了过去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圈。
2.2开发选课系统,搭建网上选课平台
基于web,依托校园网,自主开发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并不断完善其功能。选课系统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师、课程、上课时间为目的,同时增加管理员管理功能和任课教师对所上课程学生的成绩管理功能。搭建网上选课平台为学生选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处理课程信息的效率奠定基础。201*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将任课教师信息、体育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案、教学录像上网,为学生深入了解课程信息、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专家认为:网上选课平台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现有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信息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拓展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2.3改革评价办法,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按照《纲要》淡化甄别、面向全体,重视激励、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在评价方式上,由过去教师说了算改变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三结合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学习进步幅度、运动竞赛获奖以及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等情况纳入评价内容。构建起多元、综合、开放的课程评价体系。专家认为:多元、综合、开放的课程评价内容体现出人本价值和课程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个性。
2.4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搭建平台,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通过强化体育工作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学生体协和单项体育俱乐部的作用,精心安排和设计运动竞赛活动,构建了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的、全面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首先,学校调整充实校体委领导机构,设置群众性体育部和运动训练竞赛部两个科级单位,配备专职管理干部和人员,划拨专项经费。制定《涪陵师范学院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课程建设、校内外运动竞赛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协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指导和管理。从制度上为实现大体育课程的建设目标提供了保证。
第二,加强对学生体育协会及其下设的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领导和指导,积极支持和帮助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开展工作。目前,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校园健身辅导活动时间已经固化,每周有5000余人次参加各健身辅导站组织的活动,学生体协的各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达到8000余人。立体式、多渠道,广参与的校园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第三,精心安排和设计运动竞赛,并实现了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目前,每两年一届的体育文化节和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12.9长跑比赛、健美操比赛、新生广播体操比赛等校内运动竞赛已形成传统。
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满意度为80%;对校园健身指导满意度为76%。专家认为:既有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的课内外一体化大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大教育观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成效显著,无疑值得其他高校的学习借鉴。201*、201*、201*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97%、97.5%、98%,优良率分别为?%、?%、?%,呈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好转。2.5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青年教师培养上采取一帮一(一个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结对帮助一个青年教师),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人数的基础上,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201*年,开展了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技能培训活动,教师参与面达100%。通过培训,教师的质量意识、以人为本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普遍有所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发展态势良好。3.特色形成与凝练
3.1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既符合《纲要》的要求,又具有师范特色
高等教育既强调统一性,又重视个性。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纲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要求,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保障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考虑到我校大多数学生今后将奔赴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实际,将师范生体育素质(队列队形指挥、广播体操、运动竞赛组织方法、游泳、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等)作为必学内容,提高适应农村中小学工作的能力。彰显了课程特色。3.2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构建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全面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单一、狭窄、封闭的课程结构显然无法实现《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宽领域、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更多的要依靠学生主动、经常性地参加各种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来达成。学校通过强化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为构建大体育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协会及其下设的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领导和指导,积极支持和帮助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开展工作,使立体式、多渠道,广参与的校园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得以完善;通过精心安排和设计运动竞赛,实现了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起到了良好地示范和带动作用。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全面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4.应用情况
(一)201*年,我校体育课程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市级精品课程。该成果得到市教委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该成果受到兄弟院校关注,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到我校学习了解体育课程建设情况。该课程的改革思路和做法得到兄弟院校的赞赏。
(三)《构建高校大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教学成果在长江师范学院5年的体育教育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对学校其他课程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在201*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结项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四)该成果在学校实践5年中,受益学生超过15000人。实行选课制后87%的学生对体育课变得更喜欢;学生对体育课的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达82%。201*年、201*、201*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97%、97.5%、98%,优良率分别为?%、?%、?%,呈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好转。对我校毕业生(201*年以后毕业)跟踪调查发现,85%的学校领导认为我校毕业生素质全面,班主任工作能力,有82%的毕业生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班级体育活动,有21%的毕业生担任过兼职体育教师。(五)研究成果在国内多家体育类期刊上发表。其中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在《渝西学院学报》、《四川体育科学》、《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期刊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与实践》发表4篇。
课程组201*年12月
扩展阅读: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1*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网球》课程已严格按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筹备建设,争取在五年内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只是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目标,但这些名号并不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以提高网球课程教学质量,为学院课程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建设思路: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网球课程在我院开课较晚(1998年开设网球课),课程建设基础薄弱,在201*年以前,学院网球专职教师严重不足,近几年教师数量有所增加,但以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学经验、科研水平、训练水平都亟待提高。因此教研室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并一贯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网球课程虽在我院开展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却非常好,运动系、体育系和社体系网球专项学生数量仅次于篮球专项学生,普修课、选修课上课学生数量也急剧上升。教研室计划根据网球课程教学的特点,逐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球专项课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对网球普修课和选修课则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以评促建
教研室赵丰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学院教改课题《我院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已顺利结题,改研究所设计的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室计划定期或不定期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教师网球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督促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此提高网球课程教学质量。
(四)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出现在市面上高等院校网球课程教学教材数量不多,而能够适用于体育院校网球专项课教学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教研室计划在2-3年内完成一部适合体育院校网球教学的专用教材。
(五)完善网上课程资源
本课程已完成的上网资源有: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效果、成果展示、教学录像等,教研室计划对已上网的资源进行系统完善,并不断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参考的新资源。三、建设措施
(一)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为了教研室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研室制定了初步中长期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效果较为明显,201*年教研室教师中没有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如今已有7人获得研究生学历。在此基础上,教研室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求学深造,计划在3-5年内有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
(二)建立听课、看课制度
为了给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教研室制定了不定期听课和看课制度,平均每月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授课,从中学习网球教学技巧和积累教学经验;并组织老教师听青年教师授课,在课堂授课结束后对教学情况进行点评,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综合能力。
(三)大力开展网球俱乐部活动
教研室充分利用学院网球俱乐部特有的平台,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校内学生网球培训活动,为学生网球技战术的水平的提高和网球理论知识的掌握开拓了第二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网球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开展对校外网球培训活动,为西安市后备网球力量培养添砖加瓦,更是为提高我院网球教学知名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加大学术研究力度
教研室一直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充分尊重知识、重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鼓励教研室教师参加科研讲座学习,积极申报各级给类科研课题,并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撰写成教学科研论文,整个教研室科研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变。
(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心得体会交流
教研室平均每月会利用周三例会时间组织一次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一个月来的教学工作体会与其他教师分享,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充分体现了教研室同事共同努力强大的凝聚力
(六)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网球比赛
近几年,教研室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和省市网球比赛,在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我院教师网球技战术水平,为我院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另外,我校网球院代表队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比赛和全国体育院校网球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七)定期举办院内学生比赛
按照学院竞赛训练处的统一部署安排,教研室每年精心筹划、认真组织举办两次大型学生网球竞赛活动,5月份举行全院学生网球比赛,11月份举行学生网球精英赛。通过比赛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网球技战术水平,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网球课堂教学质量。
(八)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网球裁判培训
为了提高学生网球裁判综合能力,教研室每年4月和10月定期举办学生一、二、三级网球裁判学习培训,通过培训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网球规则和裁判知识,并能熟练掌握网球裁判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西安市业余比赛裁判工作,在校外裁判工作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建设成效
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网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教学资源已上传到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但是网球课程建设不会因此而停滞,相反,我们会以前期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升网球课程建设质量。
在网球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的高度肯定: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副院长、网球教研室教师王海明副教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的网球课程教学形式规范,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学训练方法实用性强,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积极性,充分考虑到了网球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显著。同时我院受课学生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之身体条件不尽相同,在学习网球之后,深感对于拓展专业的知识面,能够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对于他们毕业实践以及走向社会增添了信心,开拓了更多的路子,并由被动变主动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网球课程培养了他们能接受任何挑战,不向压力低头的意志品质,并且让他们变得活泼、热情奔放,形成易于合群的性格。使他们走向社会更加充满信心,坦然地面对社会。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教研室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
1、赵丰,主持完成了学院教改课题《我院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201*年。
2、赵丰,西安体育学院师德先进个人,201*年。
3、赵丰,EI检索,《TrainingStudentSelf-confidenceintheCollegeTennisTeaching》,201*年
4、张亮亮,主持省部级课题,201*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201*年
5、张亮亮,第一届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新星”,201*年
6、冯加付,ISSHP检索论文,《TheresearchofthereformdevelopmentofyoungtennisofChina》,201*年
7、冯加付,EI检索,《TheStudyofStadiumIndustrialDevelopmentStatusandCountermeasuresofPhysicalEducationInstitute》,201*年
8、冯加付,运动系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专项技能一等奖,201*年9、冯加付,西安体育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年10、冯加付,第一届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新星”,201*年
11、冯加付,主持厅局级课题,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西安市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年
12、田华,西安体育学院教案评比一等奖,201*年
13、教研室,获201*年西安体育学院师德先进集体,201*年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体育课程建设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体育课程建设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