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医生任职总结
任职总结
自201*年7月被单位聘为主治医师以来,在单位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在职责范围内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相品德方面
我积极要求进步,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卫生事业,全面贯彻党的卫生方针,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自觉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注意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以理论联系工作实际,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锻炼,最终使我本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执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磨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为自己更好地打开工作新局面准备了先决条件。
二、职业道德方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保持高度的清醒,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严格遵守党政干部十不准要求,做好自身的廉洁自律。不断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反省自己,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严于律已,清正廉洁。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定,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自觉接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
在工作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名合格的预防保健医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阅读了大量业务相关的杂志和书刊,学习有关预防保健知识,丰富了自已的理论知识。经常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专题讲座,扩大了知识面。坚持用新的理论知识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江苏省扩大计划免疫程序的内容,规范化接种的要求,合理安排各种疫苗的接种,及时做好疫苗接种副反应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做好传染病的流调和疫点处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掌握了艾滋病的干预方法,定期对高危场所进行干预;指导有关单位及行政村开展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对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对处理能力。四、工作成绩及履行职责情况
任职以来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计划免疫:做好疫苗安全注射,提高“五苗”合格接种率,切实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及时掌握新生儿出生信息,全镇0-7岁儿童建卡率、接种及时率、五苗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健全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制度,禁止非正常渠道购苗,加强预防用生物制品和冷链设备管理。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与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工作,定期开展计划免疫常规接种率、流动儿童接种率和未种原因调查,开展免疫相关疾病的免疫强化接种工作。加强AFP病例主动搜索和疑似病例的调查、标本采送和疫点处理。2、宣传教育: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宣传画、讲座、横幅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内容有结核病、艾滋病、乙肝、乙脑、麻疹、肠道传染病等预防知识。艾滋病的宣传活动走进了社区、学校、农村、企业、重点场所。3、卫生监督:协助市卫生监督所做好辖区内公共场所的换核证及经常性监督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证行医和异地行医活动。4、做好了单位工会工作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与相关部门配合进行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先后通过了镇江市食品安全乡镇、镇江市卫生镇、江苏省卫生镇的创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综上所述,本人从思相品德、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能力、工作成绩及履行职责情况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评聘后,本人将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预防保健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扩展阅读:公卫执业医各科总结
公卫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笔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营养学基础)
人体必需氨基酸:缬亮异亮苏氨酸,赖色苯丙甲硫氨(蛋),组(儿童)。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实质上是使:几种必需氨基酸在比例上接近人体的需要,比原有的任何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都高。
3、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比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的
4、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表示:蛋白质被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氮储留量/氮吸收量×100"
5、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机体由于摄食过程引起体内能量消耗增加的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最大的是:蛋白质。
[6、色氨酸60→尼克酸(烟酸)7、膳食中胱氨酸与酪氨酸充裕时,可以节约蛋氨酸30%和苯丙氨酸50%。
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正常成年人)
正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儿童、青少年、孕妇、恢复期病人)负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性疾病、吸收不良)摄入氮=尿氮+粪氮+通过汗液排出的氮;
9、受机体营养状态和活动量影响而变动的动脂,是指:甘油三酯。类脂质(磷脂、糖脂、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定脂。
10、对老年人和动脉硬化患者每人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不超过300mg。11、单糖类: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类: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多糖类:淀粉、糊精、糖原(又称动物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12、目前认为必须脂肪酸有两种:亚油酸、α-亚麻酸。
13、必须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参与脂质代谢;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有降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结作用。(与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无关)
14、必须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油类,特别是:棉油、大豆油、玉米油。15、过量摄入能在体内贮存并可引起中毒的是:维生素A。
16、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脂肪供热因氧化不全而产生过量的:酮体。17、我国推荐的膳食中钙的供给量,成年男女:800mg/d,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1000mg/d,孕妇、乳母1000~1200mg/d。
18、成年人每日进出骨骼的钙量约为700mg。19、目前确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8种:铁、锌、铜、钴、钼、铬、碘、硒。含钙、镁、钾、钠较多的食物,称成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奶类等。含硫、磷、氯较多的食物,称成酸性食物。如:粮谷类、肉、鱼、蛋等。
20、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族,包括B1、B2、B6、B12、尼克酸、叶酸、泛酸、胆碱等,维生素C。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D-生理功能和缺乏症)L/{上皮过度角化、毛囊丘疹;干眼病、角膜溃疡;夜盲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生理功能D3>D2;促进钙、磷吸收。婴幼儿:佝偻病;成年人:骨软化症;强抗氧化剂;预防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褐质形成,保持红细胞完整性;溶血性贫血。脚气病(干性:以多发性神经炎为主);严重缺乏时:心肌损伤,心脏扩大,心率失常。口角炎、口唇炎、舌炎、阴囊皮炎、脂溢性皮炎、睑缘炎: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主要以烟酰胺形式在体内存在。癞皮病(皮炎、腹烟酸(尼克酸或维生素PP)泻、痴呆→“三D”症状)膳食中烟酸当量=烟酸+1/60色氨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坏血病21、面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
22、正常人体内脂类含量占体重:10%-20%;膳食中脂肪应占总能量的:20%30%;从膳食中摄入必须脂肪酸约:3%。
23、能使RNA聚合酶、DNA聚合酶呈现活性的是:锌。24、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硒。
净热能系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KJ/g)16.8416.7437.56(kcal)4.04.09.0供能比55%~65%10%~15%20%~30%成人体内蛋白质约占体重的16%~19%
成人摄入蛋白质功能占总能量的10%~15%儿童摄入蛋白质功能占总能量的12%~15%
27、人体内的常量元素(含量>0.01%的无机盐)为:钙、钠、钾、氯、镁、磷、硫等。28、血红蛋白含铁量约占65%
肌红蛋百含铁量约占6%含铁酶含铁量约占1%(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我国制定的既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又能保持较好的感觉和消化吸收率的粮食加工标准是:“九五米”和“八五面”。
2、谷类食物中较难消化的成分是:支链淀粉(只有54%能被β-淀粉酶水解)。3、食品中含热能和营养素,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称为:食品的营养价值。4、畜肉中含胆固醇最高的部位是:脑。
肉类食品中不受膳食因素干扰其吸收的矿物质是:铁(在肉类中主要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
6、蛋黄中含多种营养素,吸收率低的是:铁(约为3%,影响因素为:卵黄高磷蛋白)。(钙磷吸收率高)
7、未经煮熟的大豆所含的有害成分是:胰蛋白酶抑制物。
8、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较好的食品是:鱼类(脂肪含量低3%~5%,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海鱼的不饱和脂肪酸更高达70%~80%).
9、影响谷类矿物质吸收利用的成分是:植酸(绝大部分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吸收率极低)
10、大豆蛋白质富含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亮氨酸。11、大豆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5%。
12、奶中所含碳水化合物是:乳糖(含量3.4%~4.5%,人乳中为7%)13、畜肉类营养价值较高是由于富含:蛋白质。
14、芒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鲜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5、苦瓜能降低血糖;葱头能降低血胆固醇。
16、各类蛋白质最缺乏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大豆蛋白质中含量不足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蛋氨酸(甲硫胺)。(合理营养)
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
根据我国膳食特点,各地区矿物质中严重摄入不足的是:钙。
我国各地区水溶性维生素普遍摄入不足的是:维生素B2(核黄素)。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以保持适宜的体重。5、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向居民提出较理想的膳食模式):油脂类<25g/d奶类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鱼、禽、肉、蛋125~200g(鱼虾类50g、畜、禽肉50~100g,蛋类25~50g)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谷类食物300~500g6、多种食物的分类
第一类食物第二类食物第三类食物第四类食物第五类食物谷类、薯类动物性食物米、面、杂粮、马铃薯、甘薯肉、禽、鱼、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大豆、其他干豆类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物鲜豆、根茎、叶菜、茄果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酒类7、炸油条时,面粉中因高温和加碱可被全部破坏的营养素是:维生素B1。8、编制食谱时,应首先根据食用者的生理、劳动等情况,确定:每日热能、营养素的供给标准。9、肉类连汤食用,营养素损失较少。米在淘洗过程中主要损失水溶性维生素。(特殊人群的营养)
1、乳母与一般妇女比较,每日应额外增加:20g蛋白质、500kcal热能。;2、乳母和怀孕末期妇女每日钙的供给量应为:1200mg。
3、怀孕末期,每日应额外增加:热能200kcal、蛋白质20g。4、孕妇每日铁的供给量应为:25mg。
5、怀孕初期为减少恶心、食欲不振现象,应增加:维生素B6。6、老年人基础代谢逐渐降低,一般比青壮年低10%~15%。7、老年人蛋白质的供给,每日每公斤体重应供给:1.27g。8、WHO号召80%的婴儿应在出生后4个月内得到母乳喂养。
9、乳汁中含量较恒定的矿物质是:钙;初乳中含量较丰富的维生素是:维生素A。
(营养调查)
牙龈经常出血是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之一。2、动物和豆类蛋白占膳食蛋白质的30%以上时,可认为膳食蛋白质的质量较好。3、毛囊角化症是缺乏维生素A的表现之一。4、多发性神经炎是缺乏维生素B1的表现之一。
5、膳食调查中,“24小时膳食回顾法”最容易取得可靠的营养素摄入资料。6、一般认为,其它营养素的摄入量占推荐量的80%以上为正常。7、一般认为,能量摄入量为推荐摄入量的90%~110%为正常.
(食品卫生学总论)
1、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落总数(一般卫生学标准),二是大肠菌群(食品的粪便污染指标)。
-f-f2R2|8k"O2S卫人论坛2、菌落总数-1g或1ml或1cm2食品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经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3、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均采用当于100g或100ml食品中大肠菌群最近似值(MPN)表示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4、凡以食品作为来源或媒介而传播的疾病,总称为:食源性疾病。
5、食品腐败变质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或失去了食用价值。,6、N-亚硝基化合物可由亚硝酸盐和胺类等化合物合成,体内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场所为:胃。
7、黄曲霉毒素除由黄曲霉产生外,还可由寄生曲霉(另一种真菌)产生。8、低温长时间巴氏消毒法:62~65℃,30min;高温瞬间巴氏消毒法:80~90℃,1min或30’
超高温灭菌法:120~130℃,2~3’;(低温长时间巴氏消毒法:最初10min杀灭大部分繁殖型微生物;第二个10min可使个别耐热性微生物死亡;最后10min是为了保证安全。以牛奶为例,60℃,20min杀菌99.4%,65℃,20min杀菌99.85%)
9、脱水保藏食品需将食品的水分降至15%。
10、感官指标是鱼肉类食品腐败变质最为敏感的指标。11、冷却保藏:0℃左右冷冻保藏:-20℃以下
12、为阻断亚硝胺在体内合成,应给予维生素C。
13、食品中加入苯丙酸钠的主要目的是:防腐(山梨酸钾、二氧化硫)14、肉类中加入亚硝酸钠的主要目的是:发色(抑菌)15、人工甜味素:糖精钠、甜蜜素、甜味素。
天然甜味素:甜叶菊提取物、麦芽糖醇、D-山梨糖醇液、木糖醇、天门冬酰胺酸钠、甘草、帕拉金糖、乙酰磺胺酸钾等。16、着色剂又称色素,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
天然色素:①植物类色素:甜菜红、姜黄、红花黄、叶绿素铜盐、越橘红、辣椒红、辣椒橙、栀(zhi1)子黄、菊花黄、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素、玫瑰茄红、β-胡萝卜素等;②昆虫类色素:虫胶红色素(pH3~5时为红色、pH6时为红至紫色,pH>7时为紫色);③微生物色素:红曲米(包括红色色素、黄色色素、紫色色素各两种);④酱色:俗称焦糖。%Y&d%T5w%人工合成色素: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
17、发酵或降解是“碳水化合物”类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鉴定指标。
18、黄曲霉毒素污染大米,可用搓洗去毒;污染花生油,可用微生物去毒或碱炼法。
19、为防止罐头食品腐败,应加入的防腐剂是:山梨酸钾;为防止油脂酸败,应加入的添加剂是:丁基羟基茴香醚。
20、蔬菜腐烂致食物中毒是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鱼类变质致食物中毒是由组织胺和脂肪酸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污染所导致。
(各类食品卫生)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北方羊、南方牛易感。病畜不准解体,整体高温化制或2米以下加石灰深埋;同批屠宰的被炭疽污染或可疑被污染的肉体、内脏等,6小时以内经高温处理,可供食用,超过6小时的,则需销毁。马、骡、驴易感。病畜处理同炭疽。牛、羊、猪易感。病畜及同群牲畜立即屠宰,体温升高的高温处理,体温正常的剔骨和内脏进行后熟产酸无害化处理,可供食用。炭疽鼻疽口蹄疫猪水泡病只侵犯猪。病畜及同群牲畜立即屠宰,肉尸、内脏及副产品高温处理。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症结核猪丹毒为人畜共患传染病。肉尸及内脏有显著病变者,为工业用或销毁,病变轻者,高温处理,但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脂肪炼制后可供食用。牛、猪、家禽易感,以牛较多见。全身性结核的消瘦者全部销毁,不消瘦、无明显症状者,病变部分销毁,其余经高温处理后可供食用,仅个别淋巴结或脏器有结核病变时,局部废弃,其余不受限制。羊、牛、猪易感。羊布氏杆菌病原体对人危害最大,是人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猪。处理:生殖器及乳房作工业用或销毁,布氏杆菌母牛、母羊的肉体、内脏高温处理后可供食用,公牛、阉牛、猪的肉体内脏不受限制
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处理囊虫病猪囊虫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牛囊虫是无钩绦虫的幼虫。处理,40cm2内囊尾蚴或钙化虫体<3个者,经冷冻或盐腌等无害化处理。40cm2肌肉面积内=4~5个者,高温处理。>6个以上者作工业用或销毁。猪、狗易感。在24个肉样切片中,虫体<5个者,高温处理,可供食用,>5个者作工业用或销毁,脂肪、内脏无虫寄生,可供食用。旋毛虫病
1、鱼经-25℃速冻,并贮存于-15℃至-20℃冷库中,保藏期可达6个月以上,-1℃环境保存期为5-14天。鱼的盐腌保藏,食盐用量应不低于15%。
2、诱发油脂酸败的因素是:①生物性:动植物残渣和微生物的酶类所引起的水解过程;②化学性:即在空气、日光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过程和自身氧化。(此种变化占主要地位)-其理化性质改变包括:酸价升高、过氧化物值升高,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营养价值降低。
3、防止油脂酸败的主要措施:保证油脂纯度;控制油脂水分含量<0.2%;低温;密封、避光;可加入抗氧化剂,如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和没食子酸丙酯。
4、污染谷类的主要真菌是:曲霉。(其次是:青霉、毛霉、根霉、镰刀霉)5、防止粮谷发热霉变生虫,应将贮存粮谷的水分含量控制在12%~14%。6、消毒牛奶的脂肪含量应不低于3.0%。(比重为1.028~1.032)
7、消毒牛奶每毫升牛奶中,细菌总数应不得超过30,000。奶中的致病菌主要是指: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8、鱼中汞的含量不得超过0.3mg/kg。
9、蒸馏酒中的氢氰酸来源于:木薯、果核。(木薯、果核中含氰苷,在发酵中形成氢氰酸,可采用木薯粉碎堆积法去除)
10、引起罐头“生物性胖听”的原因是:灭菌不彻底。
11、杂醇油是一种有害物质,存在于蒸馏酒。(杂醇油主要成分为丁醇、异戊醇-等高级醇类,在蒸馏过程中去除酒头酒尾可有效去除酒中杂醇油)12、蒸馏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甲醇、杂醇油、醛类(甲醛-其毒性比甲醇大30倍)、氢氰酸、铅、锰。
13、发酵果酒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是:展青霉素和SO2。
14、袋装消毒牛奶(高温短时间巴氏消毒);无菌包装无菌牛奶(超高温瞬间消毒)。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与进食的关系)沙门菌属多为动物性食物,主要是畜肉及其制品,其次为家禽、蛋类、奶类、鱼虾及其制品主要是海产品和盐渍食品,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盐渍禽肉、咸蛋、咸菜、凉拌菜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以肉类、水产类较多见,蔬菜、豆制品、剩饭剩菜也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属葡萄球菌肠毒在我国,主要是奶及奶制品、含奶糕点、荷包蛋、糯米凉糕、凉素粉、剩饭、米酒绝大部分为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面酱肉毒梭菌毒素等,其次为动物性食品引起,如罐头食品、腊肉、熟肉等。1、在高温下易破坏的毒素是:肉毒毒素(80℃,30min或100℃,10min)。其他:黄曲霉毒素>280℃;蜡样芽苞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120℃,90min不破坏;河豚毒素100℃,20min;葡萄球菌肠毒素100℃,2h。
2、肉毒梭菌主要引起人体:对称性颅神经损伤。
3、河豚毒素在卵巢与肝脏中含量最高(3-5月份卵巢发育期毒性最强,其肌肉中一般无毒)。
4、河豚鱼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0分钟至3小时。
5、食物中毒时确定中毒餐次和中毒食物时,应调查:全部病人发病前24~48小时各餐所吃食物。
6、确定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是根据:同一场所同一时间未发病者未吃的食物。7、神奈川现象(人和家兔RBC有β溶血环,马RBC无)阳性有利于准断: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8、引起“肠源性青紫症”的原因:是因为在一个时期内大量食入不洁蔬菜(含硝酸盐高)而引起的中毒。9、
有毒植物的毒性成分四季豆(菜豆角、云豆、刀豆、梅豆角)发芽马铃薯苦杏仁、木薯皂素(皂甙)或红细胞凝集素龙葵素氰甙(氰甙→水解→氢氰酸)10、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口唇、指甲、全身皮肤紫绀。11、易破坏河豚毒素的条件是:4%NaOH。
12、组胺中毒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其发病特点为: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短(数分钟-数小时);体温变化不大;皮肤潮红。
13、无实验室检查结果时,根据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食物中毒。]
(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
食品卫生监督员在执行任务时,可以行使以下权利:向食品生产者了解情况;索要必要的资料;进入生产场所检查;按规定无偿采样。(公布检查结果除外?)2、饮食业与集体食堂经常性卫生监督内容包括:检查《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原料卫生;销售卫生;从业人员个人卫生。3、食品卫生标准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法律依据。
4、食品卫生监督员在执行监督任务时,判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依据是:食品卫生标准。
公卫社会医学重点笔记社会医学(绪论)
1、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社会医学研究对象为: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4、社会医学研究的人群是:社区全体居民。
5、社会卫生策略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政策。6、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卫生状态;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卫生服务状态;制定疾病治疗计划。(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问题观察、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2、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
3、目前谈到的医学模式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4、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从)治疗→预防;技术→社会;院内→院外;生理→心理(服务)
6、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正确的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生物、环境、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如:心脑血管病以行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为主,意外死亡以环境因素为主,传染病以卫生服务为主。
8、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表现在:能过具有良好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9、心理健康包括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10、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扮演与身份相适应的角色;遵守社会规范。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高。(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环境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它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2、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起作用。3、社会环境又称为:非物质环境。
4、社会制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以下途径:社会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社会制度决定卫生政策、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行为。
5、智能文化影响人群生活环境、人群劳动条件;规范文化支配人群行为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
6、高危家庭:单亲家庭;吸毒、酗酒者家庭;精神病患者、残疾者、长期重病者家庭;受社会歧视家庭;功能失调频于崩溃者家庭。(社会医学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逻辑步骤是:选题与假设→制定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解释结果。
2、调查方案设计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路线、实施计划、资料整理与分析计划等。
3、技术路线是:对研究方案做出的统筹安排。
4、非概率抽样指:每一个对象被抽中的概率是未知的。
5、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有: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6、问卷的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7、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本质区别在于:适用范围。
8、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基础,但信度高并不能保证效度就一定好。(信度-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其评价的是偏倚问题)
(社会卫生状况与社区卫生策略)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意义是:明确已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社会卫生问题;确定卫生工作重点;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对策和措施。
2、社会卫生状况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卫生政策指标;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资源指标;卫生保健指标;卫生行为指标;卫生资源指标;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3、健康状况评价是:分析人群健康水平及发展变化;发现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4、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包括:人口统计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死亡统计指标。
5、常用的人口数量指标有:时点人口数、时期人口数、人口密度。)6、人口性比例是指: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或1时,男性人口数。(分数表达式:男上女下)
7、老年负担系数是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年龄构成指标。8、反映人口更替的指标有:净再出生率、粗再出生率。9、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10、生命素质指数是由三个指标通过指数计算综合得到的,三个指标,即:婴儿死亡率、
1岁平均期望寿命、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
11、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合理布局、社区参与、预防为主、适宜技术、综合途径。
12、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合理治疗、社区康复。
13、初级卫生保健的8项要素:健康教育;增进必要的营养,充足的安全饮用水;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基本药物供应;基本的环境卫生;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
14、我国主要的卫生问题:防病治病形式严峻;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卫生法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强。
15、中国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健康危险因素是指:在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
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从传染病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
3、慢性病的自然病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①无危险阶段;②危险因素出现;③致病因素出现;④疾病征兆出现;⑤体征出现;⑥劳动力丧失。
4、危险因素的特点:①潜伏期长;②联合作用明显;③特异性弱;④广泛存在。5、危险因素的种类:①环境(自然、社会)危险因素;②行为危险因素;③生物遗传危险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6、
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评价结果的四种类型健康型自创危险因素型历史危险因素型少量危险型评价年龄<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实际年龄,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差距大评价年龄>实际年龄,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差距小(<1岁)评价年龄≈实际年龄7、健康危险因素的计算过程包括下列数据:危险分数、组合危险分数、存在死
亡危险、评价年龄、可达到年龄、危险降低程度。
8、当评价某地危险因素时,一般针对主要的死因进行评价。9、存在死亡危险=平均死亡概率×危险分数
(生命质量评价)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一个综合现象,包含了四个方面:身体功能、心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性的总体感觉。
2、生命数量是指:个体生存时间的长度,对病人来说就是其接受某一特定医疗干预后的生存时间,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平均期望寿命。
3、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华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整体情形的一种感觉体验。4、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两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活动受限(较为敏感);角色功能受限(综合指标);体力适应度情绪反应(最为敏感);认知功能(相对稳定)社会功能状态社会资源;社会接触一般性感觉健康自评(综合评价);自我生活评价(直接反映)(较为主观)
6、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测评的应用:①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测评;②选择治疗方法;③计算质量调整生存年数(QALY);④成本-效益分析(费用/QALY)。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它是由全科医生和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保健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此概念的提出者,牛!)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①初级保健;②综合性服务;③持续性服务;④协调性服务;⑤可及性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是指:①社区健康教育(是之灵魂);②社区预防;③社区康复;④社区医疗;⑤慢性病防治与管理;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4、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有:进行社区基线调查(社区人群的特点、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确定社区主要卫生问题、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疾病和死亡原因登记报告制度;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和干预等。
5、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计划、人员培训、开展服务、评价服务。
6、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包括:投入、产出和实施过程。公卫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重点笔记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绪论)
1、劳动过程由下列因素或条件组成,如:劳动组不好;操作和体位不好;体、脑劳动比例关系失调、精神(心理)紧张。
2、根据三级预防原则,劳动卫生工作的一级预防工作应进行:就业前健康检查。3、根据三级预防原则,劳动卫生工作的二级预防工作应进行:对可疑及确诊病人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
4、职业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职业病。
5、劳动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6、职业病与职业性多发病的主要区别是:与发病的人数多少有关。
7、职业性特征:强度较轻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有时虽不致引起病理性损害,但可产生体表的某些改变,如:胼胝(pian2、zhi1)、色素沉着等。这些改变尚在生理范围内,可视为代偿或适应性变化。
8、急性职业中毒应在24小时之内向当地职防机构报告;慢性职业中毒应在15天之内向当地职防机构报告。
9、被诊断为职业病的患者应在每6~12个月之内进行复查。
10、第一级预防包括:降低和减少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水平。第二级预防包括:通过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第三级预防包括:对职业病患者及时诊断和处理。
(劳动过程对机体的影响)
1、肌肉活动依靠体内贮存的ATP-CP系列供能的特点是:非常迅速。需氧系列供能的特点是:使肌肉活动经济持久地进行。乳酸系列供能的特点是:既不经济,又不能长久。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Ⅰ劳动强度指数≤ⅡⅢⅣ16~2021~25>253、中等强度作业时供氧情况是:氧需不超过氧上限。
4、静态作业时肌肉的主要收缩方式是:等长收缩。其特点是:不能持久,容易疲劳。
5、我国现在采用的劳动强度分级级别是根据劳动强度指数(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疲劳感等)划分的。
6、职业性下背痛是我国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损害。
7、长期劳动者全身适应性改变,表现为: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加快。
8、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活动,则靠酵解方式提供能量,其特点是:迅速,易疲劳。9、坐姿从事精细作业时,腰部承受的负荷主要是:姿势负荷。10、坐位作业引起肩部和腕部损伤常见原因是:反复用力。
11、体力劳动过程中,体内产生“氧债”的准确解释是:劳动中氧需大于氧上限。
12、静态作业氧消耗量最突出的特点是:作业停止后氧消耗反而升高。13、0U4A4\\)
中等强度工作: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大强度工作:氧需超过了氧上限极大强度中作:完全在无氧条件下工作14、
属于紧张引起的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易怒、感情淡漠属于紧张引起的生理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尿酸增加属于紧张引起的行为表现:怠工、缺勤、过量吸烟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1、铅、汞吸收指标:铅、汞接触者尿铅、尿汞升高。
2、有机磷农药中毒抑制胆碱脂酶活性的机制是:有机磷农药与胆碱脂酶磷酰基结合。
3、急性汞中毒极少见,慢性汞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神经衰弱综合症。4、汞中毒驱汞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巯(qiu2)基丁二酸钠。(主要使用含巯基解毒剂)
5、苯急性中毒作用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苯慢性中毒的特征是:造血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WBC总数↓,中性粒↑,淋巴↑)
6、尿酚可作为评价苯的接触指标。
7、马尿酸可作为评价甲苯的接触指标。
8、甲基马尿酸可作为评价二甲苯的接触指标。9、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是:采取综合措施。
10、铅影响血红素合成过程主要通过抑制:血红素合成酶、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ALAS)。11、铅中毒时血和尿中氨基乙酰丙酸(ALA)升高是由于:ALAD受抑制(脱水酶)。铅中毒时特征性表现:腹绞痛、贫血、周围神经病。
12、慢性轻度铅中毒的处理原则: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原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轻度汞吸收的处理原则是:及时调离汞作业场所,继续观察。
苯中毒引起轻度贫血的处理原则是:调离原工作岗位,进行合理治疗。轻度氰化物中毒的处理:及时使用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首选措施是:及时使用解磷啶。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首选措施是:及时使用阿托品。(少量,切忌过量)
13、甲苯和二甲苯急性中毒的毒作用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甲苯和二甲苯轻度慢性中毒的毒作用主要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症。14、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迟发性神经病(OPIDN),多发生在急性重度中毒的2~3周后。
15、氯乙烯(清釜工)感到手指麻木、疼痛、发白等,可诊断为:肢端溶骨症。氯乙烯中毒:初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末期为末梢神经炎(特有)。16、印染工的职业性损害因素主要为-苯胺。苯胺中毒的特殊解毒剂是:美蓝(小剂量1~2mg/kg)。检查重点是:高铁血红蛋白含量。17、硝酸浸洗金属部件,可产生二氧化氮(刺激性气体)。
18、刺激性气体的主要危害是肺水肿,临床上一旦出现肺水肿,病情急,变化快。因此,积极防治肺水肿是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
19、油漆工的职业性损害因素主要为-苯。化验检查重点项目为:WBC、RBC、Hb和PLT。
20、汞可抑制含巯基的酶;氰化物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21、苯-全血减少(急、慢性);铅-外周神经炎(慢性);汞-意向性震颤。22、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为主的是:铅;
由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是:TNT(苯的氨基和硝基)
23、高分子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游离单体的种类和数量。其对呼吸道损伤主要是:聚合性粉尘。
24、急性中毒导致肺水肿的毒物是:光气、二氧化氮、氯气(刺激性气体)。25、β-萘胺和联苯胺可致:膀胱癌;苯胺可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三硝甲苯可致:晶体损伤。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1、尘肺按病因分类可分为5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
2、防尘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革:改革工艺和革新生产设备卫人论坛,I.m!A-S%r水:湿式作业
密:密闭尘源"a1k$?$I4l!i+Q!o风:通风除尘护:个人防护
管:建立各项制度,维护管理
教:宣传教育-O(a7k:`9px
查:定期检查、评比、总结,定期测尘和健康检查3、生产性粉尘主要属于:混合性粉尘。
l4、脱尘工作1年后(>1年)发生的矽肺,方可称为晚发型矽肺。其有关发病条件为:接触的粉尘浓度较高;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高;接触粉尘年限较短;脱尘时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接尘工作1-2年发生的矽肺,称为速发型矽肺。
5、肺内石棉小体的存在与否,与纤维化程度无密切关系,但与石棉纤维的沉积量有关,在石棉肺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接触石棉的指标。但不可作为石棉肺诊断的依据。
6、石棉肺诊断依据为:症状与体征的特点;X线胸片变化与胸膜改变;肺功能明显降低;职业史。
7、二氧化硅含量是矽肺发病直接相关的因素之一。
8、矽肺发病有关因素中,游离SiO2的含量最为重要。
9、观察典型矽肺的X线胸片时,不必注意的是:肺纹理在各肺区的分布。(应注意:阴影直径及宽度的大小、阴影的形态规则与否、阴影的数量及密集度、胸膜、肋膈角的改变及肺气肿情况)
10、能引起粉尘沉着症的粉尘是:锡、铁、钡等粉尘。能引起炭尘肺的粉尘是: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能引起中毒作用的粉尘是:铅、锰、砷等粉尘。(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
1、气温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的环境气象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2、卫生学评价中表示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最常用的是:声压级。
3、暂时性听阈位移(生理性改变)包括:听觉适应(数分钟可恢复)和听觉疲劳(数小时可恢复)。
永久性听阈位移(病理性改变-毛细胞是声损伤时的首先受累者)包括:噪声性听力损伤(高频3000~6000Hz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高频听力损伤的基础上,出现语言频段55、1000、201*Hz听力开始受损)。
4、急性噪声性听力损伤(暴震性耳聋),听力检查时,发现高频段听力下降5、人体可感振动的频率范围是:1500Hz以下。
6、局部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7、微波的生物学作用机制,世界公认的学说是:热效应。8、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9、电光性眼炎(急性角膜结膜炎)是由紫外线辐射引起的。
10、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波长<220nm的紫外线,几乎全被角化层吸收。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能引起红斑反应。波长>320nm和<240nm的紫外线,红斑作用微弱或无。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引起皮肤急性炎症。此外,据国外报道,长期接触紫外线可诱发皮肤癌,并已有动物实验证实。11、关于中暑:
热痉挛-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引发;热射病-由热蓄积导致;热衰竭-由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导致。
(职业性肿瘤)
我国法定的职业肿瘤有8种(1987年)致病因子所致疾病联苯胺5膀胱癌苯氯甲醚白血病肺癌染料加工和混合工作离子交换树脂工作所属职业其他砷氯乙烯焦炉铬酸盐肺癌、皮肤癌肝血管肉瘤肺癌)肺癌雄黄矿(三氧化二砷)清釜工皮肤、肺、喉癌鼻腔、喉、肺癌职业性致癌因素最常见的是化学性致癌物质和某些生产过程。2、职业肿瘤多见于:呼吸系统(占极高比例,尤其是肺癌)。3、流行病学调查已有明确证据的,可确认为人类致癌物。4、动物实验已有明确证据的,可定为潜在致癌物。
(妇女劳动卫生)
1、已经证明的人类经胎盘的致癌原有:已烯雌酚。
2、可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的毒物有:铅、苯、汞、二硫化碳、砷、多氯联苯、有机氯、三硝基甲苯等。
3、父母职业接触化学物质(油漆、石油产品、有机溶剂、农药等)是儿童患恶性肿瘤(特别是白血病)的危险因素。
4、月经过多综合症:接触某些有机溶剂,如苯系物、汽油、二硫化碳、三硝基甲苯等。
月经过少综合症:接触铅、汞、三氯乙烯等。
月经过少至闭经:高浓度的汞。
5、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在接触化学物质的女工中多见,如接触二硫化碳、汽油等6、不良生殖结局:异常妊娠结局和不孕。
7、异常妊娠结局:流产、早产、死胎、妊娠并发症,死产、围生儿死亡、低体重儿、子代发育异常。
(农村劳动卫生)农民肺:干草小多芽孢菌、普通嗜热放线菌的孢子,随同饲料粉尘吸入体内引起。
2、预防农民急性和慢性骨关节损伤的主要措施是:改进农民劳动方式,实现机械化。
3、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毒蕈碱样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烟碱样症状。
4、关于窖内有害气体:窖内的薯和蔬菜不断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在无氧或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发生腐败分解,放出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可致“电击样”死亡。
5、人畜共患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病、炭疽、布氏杆菌、沙门菌、破伤风、狂犬病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和控制)
1、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对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能力的确定和评价。(鉴于工矿企业种存在着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病,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作为今后能否继续从事该项劳动的评价。)进行合理的劳动能力鉴定的前提是:准确无误的职业病诊断。
2、制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应:保证工人健康;执行者在经济上能负担得起;现有的技术水平能达到。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属于:分析流行病学调查。
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关系5、我国现行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应用最广的是:最高容许浓度6、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与接触者健康的关系,应作定期健康检查。
7、对某工厂职工健康或职业损害状况等的调查,属:横断面调查(现况调查)。对某工厂职工肺癌发病与其接触有害因素关系的调查,属:病例-对照调查(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
对某化工厂职工接触有害因素与职工可能发生的损害的关系,属:队列调查(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
8、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为:短时间接触限值。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为:最高容许浓度。
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阈限值: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公卫流行病学重点笔记流行病学(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口×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
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此可判断此爆发属于:同源性传播。
4、从疾病症状发生之日向前推一个潜伏期,称为:暴露日期。
5、进行现况调查研究时,调查时间通常确定在:短时期内或某个时点。通过调查通常可以获得:患病率。现况调查即横断面调查。
6、普查的目的:早期发现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了解疾病的分布;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普查适用于:发病率高或诊断手段简易,预后良好的疾病。7、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含量取决于两个方面:⑴预期的患病率或阳性率;⑵容许误差。
8、描述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选择性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调查人员造成的偏倚。但较少出现:失访偏倚。
9、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措施包括:①坚持随机化抽样,抽样方法已定,不得任意变换;②减少漏查;③统一检测标准;④校准仪器;⑤加强调查的监督和质控。
10、筛检:是一种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可疑患者或缺陷者的保健性措施。其结果不具有诊断价值。
11、真实性:指测得值和真实值的符合程度。评价指标为:灵敏度、特异度。12、灵敏度:指通过一种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患者的能力。13、特异度:指通过一种实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14、为了尽量发现病人,在制定筛检诊断标准时,可以通过提高灵敏度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结果阳性阴性合计有病组A(真阳性)C(假阴性)(A+C)无病组B(假阳性)D(真阴性)(B+D)合计(A+B)(C+D)A+B+C+D=N15、灵敏度(真阳性)=A/(A+C)假阴性(漏诊率)=C/(A+C)(数值均在有病组)
16、特异度(真阴性)=D/(B+D);
假阳性(误诊率)=B/(B+D)(数值均在无病组)
`17、阳性预测值,指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的可能性。=A/(A+B),18、阴性预测值,指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D/(C+D)19、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就越高。20、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就越高。21、试验阳性预测值上升,则阴性预测值下降。
22、阳性预测值随现患率(患病率)的增加而升高。
23、约登指数:即正确指数。约登指数越大,真实性越大。
24、串联试验:用一系列筛检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定为阳性。(提高特异度)
25、并联试验:同时进行几项筛检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定为阳性。(提高灵敏度)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不能求得发病(死亡率)只能用RR估计值(OR)来表示联系强度。OR=AD/BC!1、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的大小取决于四个特定的因素:①预期的暴露率;②由暴露引起的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OR);③第一类错误的概率;④把握度。
暴露病史或特征有无合计病例组ACA+C对照组BDB+D合计A+BC+DA+B+C+D=T2、OR>1,为危险因素│
3、OR<1,为保护因素│OR=1,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方法的比较方法学特点分组标准时间顺序比较内容联系指标优点病例对照研究患与未患某种研究的疾病回顾性(果→因)两组过去的暴露率OR、估计AR、PAR样本较小,获得结果较快,费用队列研究暴露与未暴露!前瞻性(因→果)两组发病(死亡)率RR、AR、PAR资料较可靠;可计算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较低;无失访;)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可用于检验假设,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说服力较强。)关系,筛检病因;可适用于罕见病。样本代表性差,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回忆暴露史易出现回忆性偏倚;^不适用于暴露比例很低的疾病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大,研究时间较长,费用较多,失访问题多(失访偏倚),不适用于罕见病。缺点
4、联系强度分析指标
相对危险度(RR):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比值,说明是的多少倍。
特异危险度(AR)也称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余数,说明完全由暴露因素引发的危险度。
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AR%=(Ie-Io)/Ie×100%
人群特异危险度(PAR):指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
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率It-Io-v
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由某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的It百分比
PAR%=(It-Io)/It×100%
5、在队列研究中,计算样本量的大小取决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6、双向性队列研究的特点:在回顾性(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7、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是: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8、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主要区别是:累计发病率用于稳定人群,发病密度用于不稳定人群。
9、RR具有病因学上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10、在队列研究中,提高调查诊断技术,同等的对待每个研究对象,做好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信息偏倚。而利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主要是为了减少:混杂偏倚。
11、失访偏倚的大小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与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的差异。
12、在队列研究中,见不到:存活病例偏倚。13、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系统误差。14、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15、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等。
16、信息偏倚包括: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17、标化死亡比是根据观察死亡数除以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来的预期死亡数得到的。若该标化死亡率小于1,则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还不如被标化人群。
18、用甲人群做标准,对乙人群进行标化,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是:乙人群实际死亡数/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察人数19、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存活病例偏倚。20、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易发生:失访偏倚。
21、通过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无应答偏倚。
22、病例对照研究中,在调查既往的暴露史时,易发生:回忆偏倚。
(实验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是指: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组的人群,对照组不给予或仅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实施随机试验,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人群预防试验)、社区试验。
4、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人口比较稳定,并且有足够数量的人群;选择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选择当地领导重视,群众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可从中受益)的人群。
5、实验研究中估计样本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①发病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②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数值差异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第一类错误)越小和把握度1-β(β为第二类错误)越大,所需标本量越大;④单侧检验所需的样本量小。
6、试验设计原则:①确定实验现场;②确定实验样本量;③实验分组;④设立严格的对照;⑤定量指标;⑥明确实验期限;⑦及时整理资料和鉴定效果。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果评价及分析指标有:发病率、治愈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8、衡量某种干预措施对人群某疾病的预防作用可用: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9、评价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
10、流行病学实验中的“盲法”是指: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和/或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人都不知道分组情况。11、“双盲法”是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12、使用双盲法以尽可能减少:信息偏倚。使用盲法的目的是:减少偏倚。13、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疾病监测)
1、被动监测: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属于被动监测范畴,即下级单位按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2、疾病监测的种类包括部分传染病和部分非传染病。
3、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传染病。我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又添加了登革热。
4、1989年问世的我国第一步《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5、疾病预测的方法属于:理论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防治)
1、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构成传染病“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是:病原体、机体。
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3、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4、传染期的意义在于:确定病人的隔离时间。
5、病原携带者是指:无任何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6、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的大小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和卫生习惯;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社会活动范围;携带者是否是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持续时间。(与携带的疾病种类关系不大)加红为主要取决意义
7、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8、慢性病原携带者:指恢复期携带病原至少超过3个月。
9、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10、外潜伏期是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
11、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所被称为:宿主。12、病原体导致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被称为:毒力。13、病原体能够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被称为:致病力。
14、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能力被称为:传染力。
15、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脊髓灰质炎、乙脑。
16、传播因素是:外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如一些物体,水、空气、食物等。
17、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即病原体更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8、Z型传播是指:垂直传播和平行传播交叉的现象。19、鼠类作为传染源可以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20、医源性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手直接传播。
21、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易感者积累。22、免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年龄分布的因素。
23、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24、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25、疫源地的消灭必须满足的条件有:①传染源被移走(病人已经被移走、住院治疗或死亡);②传染源消除了排菌状态(治愈);③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对病家实施了终末消毒、对疫源地实施了终末消毒);④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26、某病的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生明显超过历年该病的水平。
627、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表现为群体现象。
28、流行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所构成的。29、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30、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31、在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诸环节中,受社会因素影响最明显的是:传播途径。32、发现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镇应在6小时内,在农村应在12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
33、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在城镇应在12小时内,在农村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
34、在丙类传染病的监测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
35、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传染病报告。
36、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37、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依据是:该病的潜伏期。38、当传染病爆发时,对易感者应采取的措施是: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
39、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改善卫生条件、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消毒、杀虫、灭鼠)
1、拟除虫菊脂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无毒。2、抗凝血灭鼠剂导致人畜中毒时,有效的解毒剂为:维生素K1。(预防接种)
1、接种疫苗可产生:人工自动免疫。它是免疫预防接种的主要方式,也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主要措施。,2、
抗体→被动;抗原→自动。
3、母亲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为自然被动免疫。4、感染可产生自然自动免疫。
5、预防接种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计划免疫,应急接种、重点免疫。
6、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处于适当的低温条件下,需要配备多环节式贮存、运送设备的一系列保冷系统。
7、我国当前预防流脑较理想的菌苗是:提纯A群和C群多种糖体菌苗。8、评价预防接种效果的流行病学指标是:保护率、效果指数。
9、评价预防接种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10、评价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
11、198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普及儿童免疫列入扩大免疫规划的目的。12、疫苗安全性、疫苗的流行病学效果、疫苗的免疫效果,是计划免疫接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3、灭活疫苗:预防霍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类毒素:预防破伤风;(为一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和类毒素:预防白喉;丙种球蛋白: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
1、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一般以“预防接种”为主。2、A型流感病毒既存在于人又存在于动物中。
3、流感病毒抗原结构变异:A型抗原变异最强,B型次之,C型趋于稳定。A>B>C
4、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极少见再次得病者。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高峰在:3-4月。高发年龄段是:<15岁组。
流脑发病呈明显季节性:11-12月上升,3-4月高峰,5月下降,7-10月最低。
6、流行性感冒的主要传染源:病人。预防流感的主要环节: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流脑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消毒剂即可杀灭。该病经空气传播(飞沫)
(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
1、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的主要环节。其主导措施为:“搞好三管一灭”。
2、甲型肝炎(甲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健康携带者。甲肝高发区的年龄分布特征为:以儿童为主。甲肝主要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可经血制品和输血传播,其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一般不存在慢性携带现象,甲肝病毒耐寒、耐热、耐酸、耐乙醚、但对甲醛、漂白粉敏感。甲肝传染性最强的阶段在:潜伏期末至黄疸出现前。
3、我国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人数约为:1201*万(1.2亿)。4、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发展为慢性肝炎者约占:1/4
5、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早、消失快、滴度高的急性感染标志物是:抗HbcIgM。
6、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出现晚、维持时间长,代表曾经感染的标志是:抗HbcIgG。
7、痢疾杆菌按国际分类法可以分为A、B、C、D4个群和42个血清型。其抵抗力由大到小为:宋内(D群)>鲍氏(C群)≈福氏(B群)>志贺(A群)。8、痢疾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型,一个高峰出现在1-3岁年龄段,一个高峰在20-39岁。
9、常引起痢疾爆发的是:病原携带者。卫人论坛)两年痢疾发病高峰的桥梁是:慢性病人。.
症状轻或不典型,照常在人群中活动,难发现、难管理,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急性非典型痢疾患者。
10、中毒性痢疾在各型痢疾患者中的病死率最高。11、感染霍乱后可以获得:短期免疫。
12、主要经粪-口传播的肝炎是:甲肝和戊肝;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肝炎是:乙肝和丙肝。(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
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意识障碍及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是: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末秋初;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流行地区很广,但以东南亚国家为高发区;病例分布较分散,如很难在一户中发现两个病例。
3、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其流行病学意义很大,是因为:①猪的自然感染率高,病毒血症滴度高;②猪的数量多,分布广,更新快,并且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hui同“会”)库蚊的吸血对象之一;③猪与人接触较密切,猪的病毒血症时间比人群中乙脑高峰早2~4周;④没有经过夏秋季的幼猪是乙脑病毒的扩散宿主(经过夏秋季的已几乎全部感染)。
4、人或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感染后几天即可出现,持续数年,适用于早期诊断。补体结合抗体:感染后3~4周大量出现,持续3~6月即逐渐消失,适用于调查当年新感染情况。
中和抗体:出现较晚,可保持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适用于了解当地既往流行情况。
5、在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时,主要要采取的措施是:灭蚊。
6、疟疾的潜伏期:恶性疟≈10天;间日、卵形疟≈14天;三日疟≈30天。7、疟疾传染源作用大小的关键在于血液中配子体的状态。8、疟疾的传播途径中,经蚊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中华按蚊: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尤其是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媒介。嗜人按蚊:我国北纬25~34度之间低山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我国北纬25度以南山地和丘陵地区的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我国海南岛山林区的主要媒介。
9、我国疟疾的流行特征是:疟疾好发于夏秋季。以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三日疟较少,卵形疟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少量发生。
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属。传染源是:野生小型啮齿类动物及家鼠。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源性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螨。
11、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是:其发病主要见于欧洲和亚洲,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亚洲,我国尤其突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季高发;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病例集中在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
12、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中,灭鼠防鼠最为重要。
(接触传染病流行病学)
1、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主要是:(北)猪、(南)鼠、(在农村,犬亦是主要传染源、蛙类亦可)。
长江流域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南方沿海及云南地区以黄胸鼠、黄毛鼠、褐家鼠等为主要传染源。
2、钩端螺旋体分为两类:①臂钩体(问号钩体?),为致病性钩体;②双曲钩体~(腐生性钩体),为非致病性钩体。
3、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脑脊液中。
4、狂犬病毒属于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
5、狂犬病毒的抵抗力:对1:201*新洁尔灭敏感,紫外线照射下很快死亡,在低温干燥环境中能保存数年。
(非传染病流行病学)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其主要措施有: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良好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特殊保护(如食碘盐、增加含氟量预防龋qu齿)2、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主要措施有:普查;自我检查;定期体检;密切观察癌前期病变。3、三级预防,指对症治疗、防止残疾和加强康复措施。
4、目前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
公卫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绪论)
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2、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生活居住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
(环境与健康)
1、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命物质(大气、水、土壤等)。
3、环境污染的来源有三大方面: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4、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即: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5、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诱发的疾病,称为:公害病。
6、化学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7、饮水中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胃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8、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水解、氧化、还原、结合。
9、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大致如下:吸收、转运、作用(或贮存)、生物转化、排泄。
10、制定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是:阈剂量或最高无作用剂量。11、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正常调节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
12、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①剂量与反应的关系;②作用时间与反应关系;③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④个体感受性差异。13、亚临床状态变化也就是:代偿阶段变化。
14、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及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即:吸收量。
15、生物学放大: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致使生物体内该化学物质的浓度成千上万倍增大的现象
16、生物学富集: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可以不断地积聚浓缩的现象。
17、水被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硫酸盐等。这种自净作用称为:生物降解作用。
18、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80%~90%;由病毒因素和放射性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5%;由化学性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90%。(大气卫生)
1、由于宇宙射线、放射线等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失去外层电子而形成:正离子。
2、新鲜空气中,重离子与轻离子的比值是:小于50。重:轻<1:50
3、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与大气中何种污染物有关:砷、铬、苯并(a)芘。
4、在低浓度大气污染物中长期作用下,易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5、在大气严重污染地区的儿童易患:佝偻病。
6、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过高可致呼吸系统炎症和肺水肿。
7、大气垂直温差的正常状态是:由地表到上空,气温逐渐降低。高度↑1km,气温↓6.5℃。
8、二次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毒性增加后,新形成的污染物。
9、大气污染监测,每年至少采样季节和采样次数是:冬、夏两季各一次。10、粒径大于10μm的称降尘;粒径小于10μm的称飘尘;大于5μm的尘粒易被呼吸道阻留,对局部粘膜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起慢性炎症;小于5μm的尘粒,可进入深呼吸道,直到小支气管和肺泡。
11、对眼睛和上呼吸道刺激较小,但容易进入深部呼吸道的大气污染物是:氮氧化物。
12、有效排放高度:烟囱本身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和。13、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污染物排放量。
14、大气卫生标准与车间空气卫生标准有许多不同,但也有相同,相同点是:毒理实验是制定标准的方法之一。
15、选择严重、轻度污染区和清洁对照区进行大气监测,目的是:地区性污染调查。
16、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是:1.5m飘尘的采样高度是:3~5m
降尘的采样高度是:5~15m
17、光化学烟雾是二氧化氮的二次污染物,是强氧化型烟雾,多发生在夏秋季的白天。
18、关于采集方法:二氧化硫(浓缩法);一氧化碳(集气法);飘尘(浓缩法)。
19、关于测定方法: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比色法);一氧化碳(气相色谱法);飘尘(重量法)。(水体卫生)
1、环境毒物引起的“三致”作用是:致癌、致畸、致突变。2、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的位置:在地球的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
3、在水体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中,有一条与大气污染源的调查相同,即:企业的种类、性质和规模。
4、监测水体底质的目的:进一步反映水体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5、最理想的生活饮用水源是:深层地下水。
6、水体自净作用的概念:水污染后可通过水体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将污染浓度逐渐降低至污染前的状况。7、水中的氮化物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
蛋白质→蛋白性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如无氧存在,氨氮就是最终产物)
三氮在水中出现的卫生学意义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卫生学意义水受到新鲜污染水体自净正在进行污染物分解趋于自净新旧污染同时存在
8、江河水质的监测每年三次的时间是: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9、水中“大肠菌群值”的含义是: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样容量(ml)。
“总大肠菌群”为水体被粪便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大肠菌群<3个/L1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1ml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11、“痛痛病”的致病原因是:长期食用“镉”米。其慢性中毒,首先受损的部位是:肾脏。此病早期检查可发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此病发展到后期,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12、水俣病(甲基汞中毒)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3、全国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应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4、地面水用水点应符合: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河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15、溶解氧:反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含量越低,说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16、砷急性中毒的典型症状:腹痛、腹泻、呕吐;慢性中毒的典型症状:末梢神经炎。(生活饮用水卫生)
1、水质指标中,表示硬度的化合物是:碳酸钙。总硬度是指水中的:钙镁离子的总含量。
2、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都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_8\\`0q"O!D3、有效氯的定义是:氯的价数大于>1价。
4、当前我国农村给水的特点是:以生活用水为主,用水点分散,取水时间相对集中。
5、普通加氯消毒法在加入消毒剂后,必须接触30分钟,主要是因为:次氯酸首先渗透细菌膜,然后将菌体内的磷酸丙糖去氢酶氧化破坏掉,使细菌产生糖代谢障碍而死亡。6、用漂白粉消毒井水的正确操作方法:将漂白粉用冷水调成糊状,再加少量水,混匀,静止,将上清液倒入井内。
7、次氯酸的杀菌作用是次氯酸离子的80倍。
8、促使水中次氯酸含量保持偏高水平的措施是:使pH偏低(酸性)。
9、欲确定该地区是否是地方性氟中毒地区,该地区出生的8~15岁儿童中,氟斑牙发病率必须达到30%以上。恒齿钙化完全后,体内摄入氟化物就不会发生氟斑牙。
10、欲确定某地区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则在该地区的一个乡范围内,居民中甲状腺肿患病率需在3%以上。
1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严禁游泳、捕捞等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12、河流取水点上下1000m范围内,不得排入废水,不得设置排污码头。13、引起氟斑牙的饮水氟含量>1.0mg/L引起氟骨症的饮水氟含量>3.0mg/L
14、物理消毒方法:紫外线、煮沸、超声波等!化学消毒方法:氯化物、臭氧等。
15、氯胺法用于防止生成氯酚臭,余氯持续时间长。
(土壤卫生)
1、表层土壤受污染后,深层土壤受影响较轻,其原因是:土壤的自净作用(包括阻挡、吸附、生物膜过滤作用)。
[2、土壤对生物性污染的自净作用有:氨化、硝化、氧化、腐殖质化作用。3、人接触天然非污染土壤而可能感染的疾病是:肉毒杆菌中毒病。
(城乡规划卫生)
1、住宅前后的绿地,适宜主要种植:灌木。
2、村镇居民点的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生活居住区、生产作业区、行政中心区。
3、城镇功能分区至少应划分为:生活居住区、公用事业用地、工业区、交通运输区、郊区。4、村镇的公共厕所、垃圾箱与食堂饮用水源、食品加工点的间距,不得小于30m。5、人口毛密度:1公顷居住区用地面积上的居住人数。人口净密度:1公顷居住区建筑用地上的居住人数。
(住宅及公共场所卫生)
1、“有效温度”的三项指标是:气温、气湿、气流。
2、住宅“微小气候”由四要素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住宅微小气候直接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3、住宅卫生间距是指:a楼与b楼的距离c,c是b楼高度的几倍。
4、居室容积的确定是根据:人的CO2呼出量,室内通风换气次数等因素确定的5、夏季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集中式供暖的居室中央、冬季的气温舒适范围是:16-20℃。
6、为防止人工游泳池生长藻类,池水中应加入:硫酸铜。
7、开角:室内工作点至对侧窗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与该室内工作点至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欲了解窗外遮光物是否影响室内采光可采用开角)
8、入射角:工作面中心至窗上缘的连线,与工作面水平线的夹角。(欲了解窗户高度对室内采光有无影响)
9、采光系数:窗户有效透光面积与居室地面面积之比。(欲了解居室采光面积是否足够)
10、自然照度系数(%):室内水平面上散射光照度与同时间同高度的室外空旷处的散射光照度之比。(房屋建成后,欲了解居室的实际采光能力)
(化妆品卫生)
1、化妆品引起的皮炎反复发作,可引起:色素沉着。
2、某些化妆品经日光照射后,能发生皮炎,这种皮炎叫:光毒性皮炎。3、薄荷油-心血管系统毒作用(心房纤颤)苋xian4菜红-生殖系统毒作用(畸胎)
某些香料、色素、柠檬黄、偶氮燃料-过敏性疾病
某些染发剂-造血系统毒作用(再障)
汞、铅、砷-神经系统毒作用
化妆品诱发皮炎的常见原料有:苯胺、对苯二胺、防腐剂常见诱发光毒性皮炎的物质是:香精中的香柠檬油
~过敏体质的人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的表现是:红斑、丘疹、水泡。
皮炎反复发作的结果是:色素沉着。(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督)
1、预防性卫生监督是要对各类建设项目的全部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审核和评价。
2、预防性卫生监督的工作重点在:规划、设计阶段。
3、“三同时”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其要求用于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第一阶段工作是:污染源调查。公卫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重点笔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概念)
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2、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不同。卫生宣传指的是卫生知识的单向传播;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健康教育是整个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创造健康社会环境的“大卫生”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4、健康教育要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5、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括:个人及政府行为的改变。
6、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了《渥太华宣言》,其涉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①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支持的环境;③加强社区的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7、1997年在印尼雅加达召开的世界第四届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了《雅加达宣言》,提出了21世纪健康促进的重点,包括6个方面:①提高全社会对健康的责任感;②增加对健康发展的投资;③巩固和扩大健康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④增强社区的能力及赋予个人权利;⑤保证促进健康所需的基础设施;⑥行动起来,建立全球健康促进联盟。
8、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社会动员。
9、把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项任务之首的是:《阿拉木图宣言》。10、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卫生工作中的作用:①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②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③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④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11、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性突破。"(健康相关行为)
1、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2、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布瑞斯洛等人发现只要采取7种基本的健康行为,就能明显地提高人的健康状态,这7种行为是:①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②每天吃早餐;③适量运动;④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⑤不吸烟;⑥保持适当的体重;⑦不饮酒或少饮酒。
3、知信行理论:此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目标,知作为基础,信作为动力。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与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信念反映行为的倾向性,要转变行为需先转变态度。4、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阶段心理特点干预策略一、没有准备阶段二、犹豫不决阶段三、准备阶段四、行动阶段五、维持阶段b对问题尚无了解,毫无思想准提供信息,提高认识备意识到问题,引起关注但犹豫不决提高认识,激发动机形成态度,作出承诺已经采取新的行为已经巩固新行为提供方法,鼓励尝试,环境支持支持鼓励,加以强化,环境支持继续支持,不断强化,预防复发以戒烟为例,加深理解:①没有戒烟打算转变为②有戒烟愿望及③准备戒烟,然后发展到④采取戒烟行动,⑤维持戒烟行为防止复吸。
5、对群体的健康教育干预可考虑以下策略:①动员领导;②发动群众参与;③培养骨干和典型;④利用舆论和规范的力量;⑤应用竞争机制;⑥评价与激励;⑦利用法规与社会监督。
6、健康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的的行为矫正技术有4类:①脱敏法;②示范法;③厌恶法;④强化法。(健康传播)
1、五因素传播模式: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2、健康传播达到效果的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态度向于有利于健康转变→采纳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3、人际传播(人际交流)的交流技巧包括:说话技巧、问话技巧、听话技巧、反馈技巧。
4、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体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程序通常包括5个步骤:①健康教育诊断;②明确优先项目;③确定计划目标;④制定干预框架;⑤监测与评价计划。2、健康教育诊断是指:在面对人群的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的调查、测量,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资源可得情况的过程。.3、健康教育诊断的方法: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诊断;教育诊断、管理与政策诊断。4、在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思路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目标健康问题5、社会诊断的重点内容是:人群生活质量、社会环境。
6、流行病学诊断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
7、目标人群根据与目标行为的关系可分为:一级目标人群(即希望实施所建议的健康行为的人群);二级目标人群(即对一级目标人群有重要影响的人群);三级目标人群(即行政决策者、经济资助者和其他对计划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8、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一般分为:教育策略、社会策略、环境策略、资源策略。9、效应评价又称近期或中期效果评价,它是健康教育项目评价的重点。10、健康教育的干预框架需确定: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场所;干预活动内容、方法、日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1、关于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的概念:根据一定的预设标准、将客观实际与目标进行比较、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可修改计划或得出效果价值判断、评价是一个过程。
2、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评价包括:形成评价、过程评价、结局评价、效应评价。3、影响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的因素有:测试或观察或选择的偏倚;历史性因素;计划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熟练性;失访等。
4、效应评价的内容:为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三类因素(倾向、促进、强化因素)的变化和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变化。
5、结局评价(又称远期效果评价),即:评价健康教育计划的目标是否实现。6、效应评价的常用指标:卫生知识均分;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知晓率;信念形成率;行为流行率(如吸烟率、母乳喂养率);行为改变率(如戒烟率)等。
7、评价设计方案类型中的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又称为准实验研究)的优点是:较实验研究易于实行;较实验研究省钱、省力、兼有实验研究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的评价设计;用配对方法使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主要因素方面相似情况下即可进行评价。其缺点是:对干预作用的解释,其说服力不如实验研究。
8、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但较难说明干预的效果。(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社区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
2、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要素包括:①明确政府职责,制定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政策;②建立健全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网络;③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群众广泛参与;④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技能;⑤调整与改善社区健康服务;⑥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监测管理与评价。4、在城市社区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小区的第一步应做:成立领导小组或委员会5、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与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结合在一起。
6、家庭健康教育是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家庭健康教育包括:家庭饮食卫生与营养;家庭急救与护理;居室环境卫生知识;生殖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卫生教育。
7、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常见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移风易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健康观念与卫生法制教育。8、农村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深入开展“九亿农民健康教育活动”(最主要的);开发利用农村传播媒介和渠道;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结合进行;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结合医疗保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促进)
1、学校健康促进是指: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
2、学校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分为:一级目标(即学生群体)、次级目标(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领导等)。
3、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包括:学校健康政策;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社会环境;社区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学校卫生服务。
4、学校健康政策的内容包括:⑴关于学校食品卫生的政策;⑵完全禁止吸烟,禁止喝酒,禁止使用毒品;⑶保证男生和女生在利用学校卫生资源方面完全平等;⑷学校在药品分配方面有正式的程序;⑸对急救有相应的政策和规划;⑹制定适合本地情况和控制蠕虫或其他寄生虫病的政策;⑺制定避免日晒损伤的政策;⑻制定进行健康筛查的政策;⑼制定在发生急症或其他可能危及学生健康情况时关闭学校的政策;⑽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时,学校有切实可行的安全计划;⑾应有关于HIV/AIDS控制及其安全管理的政策等。卫人论坛-B#5、学校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能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生长发育监测、健康筛检及常见病预防和身体缺陷的纠正、突发性疾病的紧急救治、意外伤害的应急措施、口腔卫生、心理咨询及为伤残学生提供特殊帮助等。6、学校卫生服务的评价指标。反映学生因病缺课的指标:人均病假日数、月病假率。
反映体格检查和疾病检测的指标:患病率、发病率、检出率、感染率、治愈率、再感率。
反映学生生长发育变化的指标:等级评价方法、百分位数法。(该指标为间接指标!)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高血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钠盐饮食、饮酒、紧张刺激、吸烟、缺少锻炼、从医行为不良。
2、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意义宣传,最适用于的目标人群是:社区领导者和决策者。
3、最佳的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结果,是:社区群众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4、高血压病的社区综合防治干预类型,最佳的是:社区健康促进。5、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意义:是开展高血压病综合防治的关键;是防治高血压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是高血压病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吸烟与健康)
纸烟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主要有害成份包括:尼古丁、焦油、潜在性致癌物、一氧化碳、烟尘等。
2、吸烟的危害: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病因;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80%~90%);吸烟与口腔、喉、食道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吸烟与膀胱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有关;吸烟与消化道溃疡和中风、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病及其他血管疾病有关。
3、建立社会屏障、保障人民健康是国际控烟的大趋势中,最有力的措施是:国家立法。
4、综合性控烟策略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吸烟者戒烟。
5、吸烟行为的团体干预优势是:充分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机制;人人都对团体有认同感、荣誉感;学会劝阻或拒绝吸烟的方法;增加改变个人行为动力。6、成瘾性行为特征:生理性依赖、社会性依赖、心理性依赖、戒断症状。7、在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在巩固阶段进行戒除,成瘾者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全部阶段为:诱导阶段、形成阶段、巩固阶段、衰竭阶段)8、戒除成瘾行为的健康教育工作应从诱导阶段开始。
(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分类: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②高危人群:卖淫嫖娼者、吸毒者、同性恋者、受劳教或教养中心的人员、性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亲属;③重点人群:年轻人、流动人口、宾馆和服务行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个体户;④一般人群。
2、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标:①动员全社会力量,营造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促进的氛围;②大力开展预防和控制HIV/AIDS的健康教育,增强全民自我保护的意识,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和改变HIV/AIDS传播的高危行为;③减缓艾滋病在中国蔓延的速度,控制爆发流行的发生,把艾滋病流行控制和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HIV/AIDS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3、艾滋病是目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对人类社会的极端危险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普遍的易感性;威胁的长期性;控制与治疗的困难性;资源的消耗性;社会的毁灭性。4、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①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的疾病;②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行为性”疾病;③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预防教育。5、健康教育应教育群众关心与帮助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从世界范围看,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异性间性传播。7、艾滋病的“标”、“本”兼治。
-v(R$R$G7k治“本”,如:普及健康教育,扩大教育覆盖面,教育青少年端正性观念,避免婚前性行为等。
治“标”,如:严厉打击卖淫嫖娼,严禁和根除贩毒吸毒,严格防止血液传播途径等。
8、艾滋病防治的治“标”措施中,最重要的是:重点管好高风险人群(静脉吸毒人员及卖淫嫖娼人员),防止其向健康人群扩散
《医学论理学》常见考点
1、医学论理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3、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1988年12月15日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其内容有7条。
5、“热爱祖国,忠于民众,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这段文字见于:《中国医学生誓言》
6、在医疗工作中,医师起码应具备的医德情感是:同情。
7、通过关于人体实验的第二个国际文件是:《赫尔辛基宣言》(第一个国际文件为《纽伦堡法典》)
8、制定全世界精神科医生的行为规范的是:《夏威夷宣言》
9、提出医生不得追求名利,不得浮夸自吹的是:《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是《千金要方》中的一个篇章)
10、提出不伤害原则、为病人利益原则和保密原则,成为西方医学道德的传统和规范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
11、过分依赖仪器检测结果,将会弱化临床整体综合分析能力。12、过分依赖仪器设备,减少医患交流,将会物化医患关系。
13、不必要的为病人做各种各样检测或同一城市重复引进新尖诊断设备,将会浪费卫生资源。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公卫医生任职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公卫医生任职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