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性总结
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历经半年时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下面,我们将课题的研究情况做具体汇报。
课题研究采取的措施:我们组织教师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研究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策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轴心环节。
①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在创建新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形成了“培、研”一体的区本教研制度。在区本教研中,将自培与他培相结合;总结交流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以此提高整体的课题研究水平,教学策略在多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生成。
②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实验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三课”竞赛之中,教师在课堂竞教的活动中,并且,在竞赛过程中,群策群力,利用集体的智慧,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此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③抓准教学重点,深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我们着重在“学科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品社教学的策略优化”进行学科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效: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半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使品社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科教学范围由单一的课堂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转变;育人方式由封闭向开放、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质量观评价观向从单一的成绩向全面和谐的发展方向转变。师生共同构建了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关系。
2.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教学中心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开放生成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唤起他们个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使品社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大显著提高。
许多学科教师撰写论文、参加省市备课均获学科领导与专家的好评。说课、上课竞赛佳绩频繁。值得思考的问题:
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策略的研究力度尚显不足。我们还将在此继续迈出坚实的脚步,走出适合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教学之路。
扩展阅读:小学品德课课题结题总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1世纪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社会道德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也使现阶段的学校德育面临许多矛盾。多元道德的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道德的多元发展和德育面临的矛盾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学校德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课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广大师生面
前。它与以往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例如: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何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何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
鉴于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定名为“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本研究旨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目的,探索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重点突出如何使教学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如何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研究。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道德潜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所谓“生活化”,即遵循儿童生活的原则,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逐步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所谓“活动型”,即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习得社会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感悟做人的道理。
所谓“探究式”,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全面发展。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依据生活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境交互决定论等理论,在继承和弘扬小学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及策略,探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
教学理论,为形成小学德育课程的一套新的教学理论不懈努力,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新一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形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出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认真推广实验经验,提高课题效率,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四、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研究目标:
1、探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在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真实的反映儿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力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研究。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教学模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课型教学模式几个方面的研究。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联系生活、自主感悟、合作互动、社会践行等方面的研究。
五、研究的步骤及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201*、9201*、3),发动、准备阶段。召开开题会议;成立课题组,选择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3201*、9),实施实验研究阶段。各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接受总课题组调控指导。分为二个小阶段:
A、(201*、9201*、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B、(201*、201*、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课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9201*、12),总结合成阶段,完成课题。以著作的形式呈现。
实验方法:
行动研究法。遵循行动原则、发展原则、生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对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适应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边分析研究,边行动改进,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我们课题组总结出的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有:课前布置,自主准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小组交流,互动探究多元互动,渗透德育深层探究,导行激情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一)课前布置,自主准备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布置引导下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获取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的准备。因而重视课前的收集是非常必要的。怎样收集整理呢?学生要在成人(家长、老师等)指导下,通过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搜集资料。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收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目的、指导儿童对资料整理、筛选、整合,利用资料来交流和分享信息。
(二)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并且通过师生对话明确本课的学习探究目标。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拥有一个好的气氛和开端,这一环节的师生对话讨论应围绕本节课的学习探究目标展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或与本节课学习目标关系不大的探究问题教师应给予梳理和取舍,让本节课的学习探究目标能明确而集中,这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性的基础条件。
(三)小组交流,互动探究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在学习小组内梳理、交流有关资料(包括个人收集的和教材中提供的),进行初步的组内探究,对在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环节中明确的探究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关键保障是让小组学习是高效的,教师要引导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分工,设计好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等,还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交换角色,让学习小组每一个成员能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并且有新鲜感。
(四)多元互动,渗透德育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和师生间的多元互动,对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想品德的陶冶教育。本环节要发挥好小组间相互启发、辩论的作用,深化小组内原有的认识和体会,体现思想碰撞可以深化认识的原理。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很好的组织、引导小组间的交流或辩论,杜绝无效的交流,引导交流或争辩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深层探究,导行激情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深化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探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能否找到深入探究的突破口。指导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价值之一,本环节要着重引导学习产生
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进行行为实践的积极愿望,让我们的课堂有生成有提高。
(六)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1、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拓展活动进一步拓展知识,改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认识,巩固和发展课堂所得。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实践活动、手工活动,倡议宣传活动、表演活动等。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
2、课改氛围日趋浓厚。本课题既是我校的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为校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担任,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3、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汶上县汶上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6-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