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0:10:46 | 移动端: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20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大隐镇中心学校俞丹培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在上学年的基础上,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在我执教的公开课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历史与社会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得到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无论今后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扩展阅读:初二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

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学习新课:

一、从猿到人

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

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二、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时间、地点1、头像对比2、石器(打制)

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

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

小结: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练习:《中史穿梭机》中游戏1

教学评价建议:评价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人类演进过程的年代,应侧重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

出远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顺序;能否科学想象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族》教学设计一、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②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培养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③通过观察岩画、器物的图片和实物(陶、小口尖底瓶)来了解先民的精神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陶的试吹、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对祖先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用吹奏的乐曲、陶、小口尖底瓶、水桶。二、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用吹奏的乐曲。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

【提问】这个陶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承转】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新课教学【提问】

(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

1.砍砸器和尖状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制作与磨制石器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2.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在功能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回答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磨制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3.这些磨制石器可以做成哪些工具?(石镰、石斧)石镰、石斧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石镰可以收割庄稼、除草,石斧可以砍柴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庄稼并掌握了除草、收割技术。)

【叙述】可见这种磨制石器比以前的打制石器要进步得多,人们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由此,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便产生了。

【提问】

1.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2.有了原始农业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出畜牧业、原始村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3.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叙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提问】(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农业的主要分布和驯化动物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承转】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叙述】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提问】(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1.仔细观察图上村落,它有什么特点?人们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承转】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引导学生回答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

【叙述】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多水、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示半坡遗址发掘现场和半坡遗址博物馆和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提问】(出示半坡村落整体概貌图)半坡人的居住地有什么特点?

【叙述】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提问】为什么要在居住地的周围挖一条很深很宽的壕沟?(引导学生回答出壕沟的防御作用,与前面的西亚村落相呼应。)

【承转】由此可见,河姆渡与半坡居民也过上了定居生活。

【提问】(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河姆渡居民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以及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1.怎样进入河姆渡人的房屋?

2.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3.房屋的主人是谁?

4.半坡人的房屋有什么特点?在建筑房屋时要注意些什么?

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

【叙述】(出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图)这些都是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我们刚才分析过石镰,它是用来收割庄稼和除草的。其他的物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们来逐一分析。【提问】1.(出示陶钵文物图)陶钵上刻的是什么动物?(猪)2.它与今天的猪有什么不同?3.人们为什么把猪刻在陶钵上?【提问】1.(出示骨耜文物图)骨耜能做些什么?2.能用它来于些什么?怎么使用它?

【提问】1.(出示甑、釜、灶文物图)它们是做什么用的?2.甑、釜、灶分别是做什么的?(炊具)3.河姆渡人吃些什么?

【提问】1.(出示鱼叉文物图)怎样使用它?2.(出示鱼钩文物图)半坡人的鱼钩有什么特点?这样做鱼钩有什么好处?这些鱼钩能够说明什么?3.半坡人吃些什么?(粟、鱼等)

【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陶器底部的印纹、骨锥、纺轮。你能联想到什么?(原始纺织业。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叙述】除此之外,半坡人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器,可见半坡人的制陶工艺已相当高超。【提问】半坡的陶器与河姆渡的陶器有什么区别?(半坡──彩陶,河姆渡──黑陶)

【归纳】进入定居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会种植水稻、粟,饲养猪、狗,烧制陶器,用麻捻线、织布。【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讨论完成)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驯养的动物制作的陶器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水稻牛黑陶

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河流少半地穴式小麦、粟猪彩陶【提问】(幻灯片28)从《中国多级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哪级阶梯上?为什么?

【叙述】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其以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最为密集。大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而当能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土而居之”的时候,便达到了昌盛的程度。【归纳】可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提问】(出示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弓箭手和鹿、中国马文物图)。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

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提问】(出示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骨笛、骨哨、牛角号、陶鼓、青海出土的舞蹈陶器。)1.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审美意识)2.骨笛、骨哨、牛角号、陶鼓体现了什么?(原始音乐)

3.青海出土的陶器表现的是什么?(原始舞蹈)

【承转】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叙述】(出示龙虎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中有一墓埋4人,墓主为一壮年男子,身长1.84米,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居墓正中,另3人年龄较小,居墓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墓主左右两侧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身长1.39米,高0.67米;虎位西,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蚌壳堆塑龙虎图,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提问】(出示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汲水)

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

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通过具体实验说明(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第三个问题。)

4.这个文物反映了什么?(科学技术的萌芽)

【小结】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有古代西亚的村落、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猪、牛、羊等动物,制造陶器、缝制衣服,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除此之外,先民们还学会了绘画、音乐、舞蹈、出现了原始审美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可见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布置作业】请根据本课内容写一篇原始村落参观记,并附上你想象中的情境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教学目标

1.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皇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皇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历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传说故事中体现出的史料价值;理解炎帝和皇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禅让制。

2、难点: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体现学生的参与。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板书设计略

(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传说时代的传说故事;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七)、教与学的过程

[简单讲述,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之后,伴随着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在第三课中,我们将从人们的传说故事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活动,讲述课前查找的神话]《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半神话半历史的“史诗”,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思考]

1、这些传说故事可信吗?

2、从这个传说故事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那些社会状况或史实?

当时已经有了城市国家,而且各个城市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展示图片和资料]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交流有关“木马计”以及特洛伊战争的情况。[自然过渡,承转]

1、你知道我国远古时期有关的英雄传说故事吗?

2、传说中的皇帝和炎帝对当时及后世的生产生活做出了哪些贡献?3、阅读教材,分析第17页的问题。

A.会纺织、养蚕,会制作陶器,已经用船做交通工具,已经出现了原始音乐。

B.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讨论:为什么皇帝和炎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皇帝、炎帝等部落通过战争与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展示皇帝陵的图片和资料]探究:

1、为什么要祭拜皇帝陵?

2、皇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北和河南都有,说明了什么?

3、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制。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成员的微弱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人类社会还处在最低的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民主制度带有很大的局限性。4、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哪些情况?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是我们祖先的主要聚居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历史。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应该学习大禹战胜自然灾害的英勇气概和信念。[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探讨,突破难点,强调重点,同时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练习册。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处文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难点: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三)教学方法调查讨论法。(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图片;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一、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导入:圆明园文物回归

提出问题:呈现现在圆明园保护的现状

分析问题:提供圆明园大修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做法解决问题:提出圆明园保护的措施

学生探讨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问题,并结合文物保护发表看法。[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最后围绕自己的调查和探讨过程写一篇感想。二、板书设计略

四、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当前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历年考古大发现、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保护、现场直播的考古挖掘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学生讨论]

1、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2、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

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展示图片,(有关我国颐和园的图片)]1、将文物古迹破损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2、将文物古迹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感、使命感。[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

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20页提供的资料,回答下面的问题。资料一:埃及金字塔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资料二:平遥古城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资料三:尼罗河沿岸古迹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活动]

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课后作业]

1、你所生活地方的文物古迹由哪些,现状如何?

2、结合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有关文物保护的感想。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设计(二课时)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3、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

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教学难点:

1、.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的起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教师提前准备好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图片或影视剪辑片。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了解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由此导入主题。

“人类早期的文明,通常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雨水充沛的巨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地区,人类最先建立了早期国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些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踪迹吧。”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

(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2、古代埃及的发展

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3、概括观点

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

自然条件农业发达村落城市兴起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二、新月沃土

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

(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3)早期居民有哪些?

(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育

师: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

(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

(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

(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四、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师:观察图25思考: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

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请分析你的观点?突出:自然环境早期人类的活动完成自我测评:书上第1、2题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城市开始出现]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等,并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引导学生看图2-9,再出示中外古城遗址的图片,感知早期城市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在千年废墟中体会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简单绘制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我国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示意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城市的共同之处,即都由城墙、宫殿、作坊、神殿、街道等组成的。[活动]

选择几个比较点,如城市的布局、规模、功能等,启发学生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更好地认识古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王权神圣]

1.古代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王权神圣

埃及是个遥远、古老、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有关法老的统治、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修建等等,学生

普遍好奇;学生对大禹其人其事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收集有关埃及的资料,如埃及的国王为什么叫做法老?○他生前为什么要建金字塔?○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尚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提问:大禹划定“九州”、铸造“九鼎”意味着什么?(鼎为权力的象征,以此确立其权力。)

○阅读课文,说说禹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其权力的?

使学生对禹这个人物在变革时期的历史作用有更全面的认识。○讨论:王权的扩大与神圣有哪些具体表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分化的社会]1.早期国家阶级分化

○让学生收集、查阅反映埃及贵族奢侈、豪华生活与奴隶辛苦劳作的图片资料,或者展示埃及奴隶建造的宏大神庙、纪念碑等壮观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宏伟建筑的建造之谜,感受埃及贵族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

○指导学生先阅读相关课文,熟悉印度等级制度中每个等级的名称、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及职权与义务及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将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说说我国商朝的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适当补充反映商朝奴隶被殉葬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对奴隶的悲惨命运有直观的感受。○视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讨论:阶级的出现是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军队与刑法]

1.古代国家军事实力

战争故事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结合阅读卡,组织学生讨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2.古代刑法

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模拟一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来裁定罪行。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

○组织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与我国古代刑罚有关的汉字,说明这些汉字说明了什么?(当时刑罚的残酷)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刑法为什么这么残酷?

全课结束时,可向学生提出课后思考题:“分化的阶级、刑罚的残酷,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可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并整

理、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则笑话:

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

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穿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哈雷彗星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想一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口耳相传的语言不便于记忆和交流,往往会出现差错)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文字)

(新课教学)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文字是否随着人类的产生而自然产生的呢?(不是)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远古人类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语言交流,但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的需要,一“发”即逝、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产生了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文字。可见,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记忆和交流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你知道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吗?

指导学生比较图2-23、2-2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比较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刻划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比刻划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

2、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和语言结合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交流思想。)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图2-25、2-26、2-27和相关课文讨论: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把繁复不易刻画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形、音、义;都是不同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这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形成时间、地域、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与数量、书写材质和形式、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方面。)

猜一猜:(幻灯片展示象形文字图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如最为流行的汉字起源说是“仓颉造字”。阅读“仓颉造字”和鲁迅《门外文谈》,提问:1、两则材料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2、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

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二、三课时)(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2、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难点:1、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四)教学方法和建议[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阅读资料,感受令人惊叹的世界古老文明。“金字塔为何几千年不倒?”

分析金字塔千年不倒的原因,并才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的?结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填充课件中给出的问题。(故事大王比赛)

讲一讲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的建造者及其建造的原因?(欣赏青铜制品,小组合作探究)1、你知道的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2、青铜器的加工制作过程?

3、人类最先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青铜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4、你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通过这个青铜器,你能知道什么?司母戊鼎、显示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知识拓展)

了解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的内涵。

(课堂活动)

猜成语,并解释鼎和有关成语的关系。尝鼎一脔、人声鼎沸、钟鸣鼎食、三足鼎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科学知识问答)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分为四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抢答。

1、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埃及的天文学成就中最有影响的是太阳历,而太阳历是古代埃及人民通过长期对尼罗河水涨落的细致观察,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定的。

2、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是谁发明的?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

3、木乃伊是哪国人的发明?

古代埃及人。4、“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是印度人。这个发明,因为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5、了解太阳历。

一年365天,每月30天。现在使用的公历就是由太阳历发展而来的。[宗教的奥秘]

(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和宗教有关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进入宗教的学习。请同学们谈一谈和宗教有关的人、事或物?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对于一些错误或者过激的言词给予纠正。让同学们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教材,师生探究)1、看图回答,他是谁?阿蒙神。

2、他在古代埃及有什么地位?

3、古代埃及人从开始就都信奉他吗?

4、宗教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地位?(观察教材42页图片,思考)1、请一位同学描述该图片?

2、图上的内容和古代埃及的宗教有什么联系?

3、金字塔、木乃伊和埃及宗教有什么关系吗?

(欣赏埃及相关建筑图片,感受古老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示漫画)通过观察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并且对较为难理解宗教有所认识,可以引入到佛教的学习。(播放录像“佛教”)

通过播放“佛教”的录像,学生可以对佛教的产生有更深的了解。避免枯燥的讲解。(师生探究)

1、释加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2、他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3、怎样才可以消除痛苦?

4、你怎样看待释加牟尼的这种看法?(活学活用)

展示有关佛教的资料,分析相关的问题。1、从材料中判断,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2、为什么佛教要宣扬这个教义?

反对印度的等级制度,否定婆罗门教和神早种姓之说。

3、材料中宣言的“众生平等”是真的平等吗?3、如何理解佛教宣扬的这种“平等”?

佛教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信佛得救的平等,实际上起了麻痹广大群众积极进行斗争的作用。佛教的教义对刹地利、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

教师详细解释佛教的教义。(佛教的传播)

教师提供图片,明确路线,让学生根据图中所示归纳佛教传播的路线。

向西北传入中亚,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东北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课外延伸)

思考: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佛教在印度得到很大发展,并且促使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讨论;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和作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归纳成选择题的形式,利用一些时间进行知识检测和回顾。(自我测评)师生共同完成。(课后作业)

综合探究的相关内容。并利用课余时间探讨佛教的作用,对佛教有正确地认识。

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辩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辩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难点:辩证分析人地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要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分组情况。体现本课内容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学生准备:收集资料和相关图片,课前分成四个调查小组,选好发言人等。(四)教学过程

(从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当前环境保护方面的热点问题,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活动。

[沧桑巨变:蓝田人家园的今昔]

这部分内容应该依靠充分、生动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对比的方法。

读图238和图239,思考:

1、将远古时期与现在关中地区的地貌图进行对比,主要表现古今景观的差异。

2、将公元10世纪以前关中地区农业状况的资料与晚近以来关中地区农业状况的资料进行对比,(如气候

条件、土壤肥力、粮食产量等各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学生初步领悟人类活动与自仁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责任感。

[让事实说话: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

这一部分是以学生调查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教师只需对学生调查活动的方法、步骤给与必要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1、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课文提示的内容分别收集资料,可以从书籍、报刊、访谈录、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料可以是影视作品,文字、图片、诗歌、民谣等多种形式。2、每个小组将收集到的材料汇总,按照课文上的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3、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合作,写一篇调查报告,及时调查活动的总结,又为下面的讨论奠定基础。[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环境的变迁]讨论指导:

1、重点放在不同小组之间存在分歧或争议的问题上,这样会突出重点,有针对性。

2、调查的目的是要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讨论的最后环节所定在“怎么样”上。3、如果遇上学生意见分歧比较大而且相持不下时,可以考虑组织一场小型的即兴辩论会。4、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图文音像资料,对学生的调查和讨论活动进行简短的总结。

对于组织学生评价格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生评价这些格言之前,教师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格言作者,特别是产生这一格言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

2、在学生评价这些格言之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格言,特别是古人的话,教师对关键字、词给与必要的解释。

3、如果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产生分歧(比如赞同的格言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辩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改造自然的观点与人地和谐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评价之后,让学生结合调查过程和对格言的评价写一篇感想,进一步深化主题。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文明的起源地及其发展脉络。

2、通过资料比较,能分析出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不同特点。3、了解罗马兴起、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4、通过读图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范围。

5、通过课文资料理解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原因。

6、通过欧洲古典文明与大河文明的比较、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比较、雅典文明与斯巴达文明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教学重点雅典的民主制。教学难点

雅典民主制的成因与局限性。

学与教的过程一、导入

【复习】由大河文明导入欧洲古典文明。

【展示】<古代希腊>、<2世纪的罗马帝国>图

【提问】古代希腊、罗马人生活的环境和我们学过的文明古国人们有什么不同?二、新课教学

【展示】“希腊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提问】1、这是哪个地方的奥运会?

2、从这片段中,你能感受到希腊文明起源于哪里?

【展示】<古代希腊>图,学生在地图上确认爱琴海、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展示】“米诺斯王宫复原图”和“遗址图”,

【提问】这个王宫存在吗?如何知道存在?你认为它是如何消失的?【活动】请同学来讲述<荷马史诗>中所讲述的特洛伊战争,

【承转】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虽然希腊胜利了,但对希腊是否有影响?【展示】<古代希腊图>,学生在地图上确认雅典、斯巴达。【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题目:

1、雅典是如何繁荣起来的?这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否有关联?2、雅典政治制度最大特色是什么?3、填写下表:

雅典民主制

最高权力机构最高司法机构

|享有民主政治权利

不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是阶级

【讨论】雅典的民主制与四大文明古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现在的民主制相比,它的优缺点在哪里?【活动】阅读课本,谈谈斯巴达城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心目中的斯巴达人是怎样的?【展示】<罗马帝国>图,学生在图上确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的范围。【活动】学生分析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

【提问】1、罗马人与哪个城邦的人民有相似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对罗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在罗马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是谁改变了这种政治体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叙述】古代的罗马帝国虽然强盛一时,但在3世纪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后来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这么强大的帝国是如何被灭掉的?如果你感到好奇,可以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小结】(略)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时)一、教学体系构建●设计理念

2-1、描述西方早期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空间分布。2-3、对比不同时期西方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

2-4、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

文明的产生和地理条件是完全分不开的,气候环境、水分多少、冷热差异、地形分布等都对文明的产生和农耕文明的特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奴隶制国家中,政治体制有了明显的不同,掌握这些内容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管理制度的进步,也可以使体会到“民主”的重要性;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课标实现课标体现

2-1、描述西方早期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空间分布。2-3、对比不同时期西方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

2-4、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1、从古罗马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初步感受欧洲古典文明的形成。

2、通过对古罗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学习,体会社会制度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体验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

4、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中世纪以及现代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欧洲古典文明的巨大成就。5、结合已有知识,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区别,思考全球化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提炼出古罗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变化的原因。2、使学生能说出古罗马的“民主”内容,以及法西斯的变化。3、使学生能找出古罗马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本课共二课时,本节教材安排一课时

●重点展示:提炼出古罗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变化的原因,感受欧洲古典文明的巨大成就。●难点突破:古罗马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罗马兴起的故事,编好小组

二、教学评价设计(略)

三、教学流程设计(新课引入)【叙述】(边展示古罗马建筑遗址边朗诵)

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在这些废墟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古罗马辉煌的历史,发生在一个个建筑中的神奇故事。【转承】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时间隧道的游客,来到古代罗马,看一看古罗马的文明历程。【提问】请同学们看课本P52,谁能告诉我们古代罗马兴起的时间和地点?关于古罗马的兴起还与一只母狼有关呢,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表扬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广)

【转承】古罗马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化,是最突出的。【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1、动动脑筋找出罗马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2、想一想古代罗马和希腊城邦的相似之处(共和)

3、想一想罗马人和斯巴达人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共同之处对罗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尚武精神)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叙述】古罗马属于奴隶制的国家,经历了3个不同的政治体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的发展;在“王政时代”是古罗马从部落演变为城邦国家,而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的“民主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

【提问】展示“法西斯”扈从图,他们是什么人?肩上扛着什么?讲述执政官的选举,任期和一个执政官的故事。

【转承】在民主思想发展的同时,古罗马军事实力不断发展,其中罗马军队的奇特作战方式值得我们关注。【提问】根据课文所给的资料,图3-8罗马龟甲阵,这种作战形式有何优点?

【转承】由于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罗马人征服了大片土地,(罗马帝国的录像以及罗马帝国的版图)【提问】要统治这么大的疆域,共和制能够维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恺撒大帝、屋大维称“奥古斯都”的情况。

【概述】在2世纪时,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地中海被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但是到了3世纪时,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后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这么强大的帝国是如何被灭掉的?如果你感到好奇,可以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转承】虽然强大的古罗马最终灭亡了,但是它辉煌的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一起,造就了西方文明之根,【展示】边看边回答问题:1、《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及其重要意义2、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转承】古罗马不仅在欧洲文明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示】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精美的色彩斑斓的玻璃器皿,折凳,和各种精确的木工工具在罗马出土的丝绸,瓷器,香料等东方物品。

这些说明了什么?

【总结】古罗马的文明继承了希腊文明,吸收了东方文明,为后来欧洲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古罗马文明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思索。

【回顾】从古罗马游览归来,你对古罗马的历史和它的文明有什么深刻印象呢?

四、问题探讨:(知识拓展)

最近,北京正在举办古罗马文明展,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上网看看这个展览。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第一课时)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基督教盛行西欧一、设计思路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的建国概况。主要介绍了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强盛和分裂过程,以此为缩影,勾勒出欧洲的封建化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并追述了基督教的产生背景,基督教创始人、经典和教义,通过基督教成员的变化与发展揭示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使学生理解中世纪前期封建王权和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2、能通过对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并理解西欧封建王权

和教会联手共同统治的特点。

3、正确理解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封建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的形成。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宗教的作用。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和教师启发相结合。教学准备

地图、短剧表演(必要的道具制作)、《圣经》、图片资料等。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5世纪末欧洲地图和21世纪欧洲地图。[比较]:1、两者版图分布有何不同?

2、5世纪末欧洲国家中哪一个国家最强大?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国家?3、你知道当今主要欧洲国家的来历吗?

[承转]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在版图迅速扩大的同时,王国也迅速演变成了帝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了。

(新课教学)

[板书]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根据5世纪末欧洲地图,指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扩张过程。[板书]2、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展示]查理大帝肖像。

[活动]表演短剧一:封臣向领主宣誓效忠

[讨论]:1、这个片断反映了封建社会存在着什么现象?2、在这个制度中处于最卑微地位的是谁?

3、当时欧洲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说的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承转]领主和封臣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了复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封建等级制和封建农奴制逐步形成了。

[板书]3、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确立

根据5世纪末欧洲地图,指点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情况,标出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地理位置。[板书]三、基督教盛行西欧1、基督教创立背景和概况表演短剧二:牧师布道

[讨论]:1、你刚才看到的是哪个宗教的活动场面?请说出该教的创建过程。(背景、创始人、创立时间、经典等)

2、你能说说圣诞节、复活节的来历吗?

[补充]:1、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故事。2、《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承转]《圣经》不仅是一本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容诗歌、神话、传说在内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对欧洲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也成了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板书]2、教会和封建王权联手统治西欧[活动]表演短剧三:查理大帝加冕图

[讨论]:1、从短剧看出,基督教从产生到为皇帝加冕,它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你是怎样看待当今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甚至科学家信仰宗教的现象的?

(展示“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组图,有条件的地方可放映反对邪教的科教片。)

3、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你认为对待邪教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是什么?

(课堂小结)

[总结]:展示5世纪末欧洲地图,指点当时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基督教产生的地区,并以基度教的几条教义为结尾,留下思考。

(课堂作业)

1、推荐读名著《教父》、《荆棘鸟》等。

2、寻找其它有重要影响的宗教,并能说说它们创立的情况。

(教学提纲)

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扩张

2、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形成3、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确立二、基督教盛行西欧

1、基督教创立的背景和概况2、教会和封建王权联手统治西欧三:问题研讨

怎样正确看待宗教的作用?怎样正确区分“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与“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之间的界限。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第二课时)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介绍了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使学生明确欧洲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了解到是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了发展时期。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例“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分析,明确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了解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悲惨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2、明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活跃,促使了城市的兴起。城市的繁荣既是封建经济进入发展时期的标志,同时在政治上也使居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教学难点: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和教师启发相结合。教学准备

《桃花源记》图片资料;巴黎、伦敦、威尼斯典型建筑图片资料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制作课件)。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呈现]几幅精美图片,介绍《桃花源记》。(或制作课件)[提问]:1、你向往《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这种生活吗?2、认为《桃花源记》中作者的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社会吗?

[承转]我们古人向往的是一种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这是理想中的封建社会生活。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也有许多象桃花源这样自成方圆的封建庄园,那儿的生活怎样呢?

(新课教学)

[板书]一、领主的庄园和市民的城市1、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展示]“欧洲中世纪庄园”图。

[讨论]:1、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2、庄园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3、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比较,两者相同点是什么?

[承转]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粮食、原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板书]2、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展示]巴黎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伦敦大笨钟,威尼斯水船等图片。(有条件的地方可放映介绍巴黎等城市风土人情的纪录片)

[提问]:1、你能判断每张图片代表的是哪个城市吗?2、说说在11世纪时这些城市的特点。

3、比较城市居民和庄园农奴的生活和地位差异。

[承转]城市之于封建庄园下的乡村,优越之处不仅在于经济繁荣,而且居民享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权,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这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行各业日益繁荣兴旺。[板书]3、封建经济进入发展时期[描述]:一、课本图“巴黎一角”1、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2、说说你的感受。

二、课本图“行会徽章”。

1、猜猜看,它们是哪个行会的徽章。2、你知道行会在当时起什么作用吗?[补充]:三、《清明上河图》

1、图例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封建王朝的哪个城市的经济繁荣景象?2、与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繁荣有哪些共同之处?(课堂小结)

[总结]: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城市的繁荣,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了发展阶段。

(课堂作业)

1、制作《欧洲中世纪庄园》简单模型图。2、排演世界名著《威尼斯商人》片断。

(教学提纲)

一、领主的庄园和市民的城市1、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2、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3、封建经济进入发展时期

三:问题研讨

领主的庄园和市民的城市之间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特点表现为哪些方面?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4、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5、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收集资料,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及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概况。

2.根据资料描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感受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新课导入]

利用有关中东地区的时事新闻,如伊拉克局势、中东和平进程等内容,引起话题,然后转入“你知道吗,8世纪这里曾有一个地域辽阔、统一强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今天我们来了解它的过去,以便更好地认识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1.有关伊斯兰教的教学

○在地图3-27上指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圣城麦加。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说明为什么穆罕默德能创立伊斯兰教。

(如他长期在也门到叙利亚之间的商路上经商,十分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和半岛的原始宗教,使学生感受到他的历史真实性。)

○利用图3-26介绍《古兰经》。可指出它虽为穆罕默德的言论汇编,但在穆斯林眼中,它是安拉的语言,因而是无比神圣的。让学生观察《古兰经》的誊写和装帧,体会它在穆斯林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适当加以拓展,如它确立了一神教的崇拜,还对朝拜圣城、禁止高利贷、释放奴隶等做了具体规定等。

○将伊斯兰教的教义与其早期发展的艰辛结合起来讲,使学生体会到麦加贵族反对伊斯兰教的原因。在讲解阿拉伯半岛统一时,可与穆罕默德的主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伊斯兰教在当时的进步作用。2.繁盛的阿拉伯帝国

利用图3-27,在介绍穆斯林对外扩张的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阿拉伯帝国8世纪版图的四至点,强调它是一个地跨亚、欧、非洲的大帝国,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巴格达的位置,再引入内容,同时展示该城图片;[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观察图片,思考:○从阿拉伯的文化成就中能体会出什么?

○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强调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和融合精神。指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

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强调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2.阿拉伯文化的成就

利用阿拉伯数字引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感到阿拉伯文化近在咫尺。然后再提问:○穆罕默德曾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收集有关清真寺的图片,或观察当地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结合教材图3-29,说说伊斯兰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以中亚和北非的清真寺照片为例,说说各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

(虽然都具有圆拱顶、拱门和光塔等结构,但认真对照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如右图的光塔是柱形的,而左图的是楼阁形的。)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伊斯兰文明传到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适当收集《一千零一夜》中的部分故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记》等。

[自我测评]

1.罗马帝国

创立时间创始人主要区域基督教1世纪耶稣欧洲北美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亚非地区佛教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亚洲地区3.

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宗教景观图,使学生了解宗教景观的丰富多彩,感受世界文化的多种多样。

2、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理解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领会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的融合。

3、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知识运用和迁移,学会观察身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不同的宗教景观的探究。

2、教师难点: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区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中,认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流程:

1、导课。由三位从远方来到金华考察参观宗教景观的宗教朋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2、探究园。对不同的宗教景观自主探究,了解不同类型的宗教景观,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这是本堂课的中心,本环节设计是开放的、多维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对象和探究伙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3、伸展台。通过世界各地宗教景观的探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宗教景观(浙江的、金华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欣赏吧。让学生欣赏金华地区有名的永康方岩胡公文化庙会场景,感受极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5、结束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会因多样而更加精神。让我们带领宗教朋友考察参观锦绣中华的宗教景观”,这是本课的归纳和升华。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一课时礼乐文明的确立(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2、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3、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二)学习目标

1、梳理中国朝代的更替次序,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搏,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2、通过了解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分析中国礼乐文明的特点。3、初步接受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新课导入】

教师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大家还记得这些欧亚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的吗?

学生答:古希腊是城邦民主制,古罗马实行的是元首制(教师应引导)。

教师:那么在农耕文明时,我们中国的祖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从而进入新课。)【新课】

一、乐文明的确立(板书)1、周朝的建立(板书)

提问:你知道商朝最后一个王是是谁吗?商朝是被是消灭的的,为什么它要讨伐商朝呢?在什么时候?它定都在什么地方?(请抢答)

学生:商纣王,周武王,因为商纣王统治的暴虐,在公元前1063年,定都镐京。2、分封制(板书)出示图片(编钟)

提问;你认识它吗?它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编钟,它用来演奏音乐的。

教师总结;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礼乐器。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是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西周的等级差异

活动:比比看:关于古代对“死”的不同说法。你知道多少?天子驾崩诸侯薨大夫卒士不禄

讨论:周朝的礼乐制度有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教师归纳

典章制度

:行为方式礼乐制度礼制伦理道德(板书)风俗习惯音乐

乐制

舞蹈

提问:西周为什么要制定礼乐制度呢?(学生回答。)

表演:请学生分组后,请一小组代表来扮演周天子,一小组代表扮演记者来采访:

记者:周王您好,周朝为什么要制订礼仪制度与乐舞制度?周王:在礼乐制度下,各项具体的礼制和乐舞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所以它能体现社会的等级差异,有利于本王对国家的统治,维护贵族的特权和地位。记者:原来,周朝也是等级制国家,那么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是怎样形成的?周王:是由于我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记者:什么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朋友,本王要去召见诸侯了,你自己去查历史书吧!自主讨论:

1、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了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物品,建立诸候国。有哪些权利?

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

3、受封者”必须履行哪些义务?服从国王命令,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缴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4、分封制在当时的作用?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统治的区域。5、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长,会不会有消极影响?他还能安枕无忧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唱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实行分封制度后,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

宗法制度什么是宗法制?

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作用?

1、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

学生:由血缘关系决定

2、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何根本差异?

学生: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和个人的奋斗,当时重视人的出身。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学生: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4、宗法制实际上就是等级制,那么周朝统治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维护等级制度的呢?学生: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课堂总结】请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来完成总结内容。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二课时变革与争霸(一)课标要求

1、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2、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学习目标

1、说出管仲、商鞅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功绩,分析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知道春秋时期先后出现的五霸和战国时期并起的七雄,从不同侧面感受东周(春秋和战国)的时代特征。

(三)目标分析

“变革和争霸”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取的变革政策带来的国家发展和争夺霸权的过程。本节的重点是春秋时秋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本课应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西周什么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呢?

学生回答:在公元前1063年周武王建立。

教师据此分析:到西周后期,统治腐朽,民不聊生,最终引起了兵变。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中国历史也进入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导入新课。【新课】

一、东周建立(教师分析东周历史线索)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二、生产工具的变革

出示图片:打制石器(史前人类),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铁犁(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发展周天子经济实力衰落诸侯日益强大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春秋争霸

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教师板书)

舍卧薪尝胆等)春秋时期本课涉及到的人物中,你最佩服的是谁,为什么?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你是如何看待春秋争霸这一历史现象的?第二课时

请同学自己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并从商鞅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学生发言总结。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三课时“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法家的思想。教学目标:

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产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七雄兼并,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国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许多有识之士也份份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古代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问:⑴为什么被称为“百家争鸣”?

⑵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主要观点或主张是什么?⑶你最赞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为什么?

结合课文知识,带着以上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表格。学派代表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主张或观点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各抒己见:你最赞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提问: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位思想家?

归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既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提问:作为思想家,孔子有哪些著名的思想?

作为教育家,孔子有哪些著名的教育理念?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讲述: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平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打破阶级地位的差距,大量地招收平民子弟为他的弟子,确实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各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心智特点,只有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是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借鉴。

提问:这些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为什么?

讲述:在动荡的年代和和平的年代,主流思想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政”和“仁爱”思想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重用也不足为奇了。提问:哪一学派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请说明理由?

活动:分组讨论。

归纳: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提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哪些作用?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不同的学派广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又相互批判、借鉴,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结: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作业:《历史与社会素质教育新学案》有关题。版书设计: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2、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代表的思想家所处的时代主张或观点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无为”;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面庄子战国时期“无为”

墨家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兵家孙武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3、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一课时课程标准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及政权更替情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2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汉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一系列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从君民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4、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

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6、通过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遍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帝国的疆土,在当时出现了巩固的大一统局面。教学重点

了解西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教学难点

懂得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他自称皇帝的时候,曾经幻想他和他子孙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新课教学:

一、秦朝的灭亡

1、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1)滥用民力被征发修建骊山陵墓、阿旁宫的在250万人以上,超过了全国总人数的1/10。(2)赋税沉重农民收成的2/3都要交给国家。

(3)法律严苛“族诛”、“连坐”等残酷刑罚,致使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中,罪犯占了一半。

2、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教师补充起义的过程、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导学生说明起义的意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二、西汉的统治

(师生共同补充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1、刘邦实行分封制

(1)原因:巩固刘家天下,实现长治久安

(2)结果:诸侯王势力膨胀,不服从中央,威胁皇帝的权威和统治“七国之乱”是例子学生结合教材讲述战乱的过程及结果。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

学生阅读教材中河间王刘德觊觎皇位的故事及阅读卡,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及目的、“推恩令”的内容及后果。

过渡: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他还采取了哪些办法巩固他的统治呢?(2)加强监察制度(设立了司隶校尉,专门对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文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可适当补充汉武帝统治前期人们对治国方略的不同见解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1、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2、你怎么看待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为了推行儒学思想,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用同一种思想来统治人们。汉武帝之所以会采用董仲舒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来统一天下,人民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统治的需要。2、①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②从思想发展角度看,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的学说、限制了其他各家学说发展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③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运用儒家经典进行教育。

过渡:汉帝国的大一统不仅仅指一统原秦帝国的疆土,它也具有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开疆拓土的意义。民族关系上:卫青、霍去病开疆拓土,和亲、互市人民欢呼;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南方经营

看图431,指“匈奴”(教师补充匈奴的知识)及西域的范围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2、汉朝初期和后期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是否一样?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4、汉朝是如何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的?

5、你可知道白登山之围、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王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6、根据图433,说出西汉的疆域。

教师补充:西汉初年,帝国北方的匈奴不断派兵南下侵扰,破坏生产,掳掠人口与牲畜,而天下刚定,国力有限,致使反击匈奴的汉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之久。于是,汉帝国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北部边疆的暂时安宁。但随着西汉国力的逐渐强盛,西汉开始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反击匈奴并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但由于两个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已成习惯,所以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又出现了“和亲局面”,还开设了互市来进行边境贸易。

小组讨论:汉武帝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如何评价他?

总结: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达到顶点。历史上,常把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作业:素质教育新学案有关练习教学后记:

汉唐盛世第二课时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2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3、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二)过程方法:利用史料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局面形成的史实;了解三国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在文学中的描写与历史原貌之间的区别;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2、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设计思路

(一)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入手,使他们逐步学会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教材分析教材描述了东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政权分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通过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重点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三)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

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原因及历史影响。教法:设疑、激趣学法:探究、合作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图片1:课题动画。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设问:什么电视剧的歌曲?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

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通过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设疑,引入课题。)二、探究过程:1、赤壁之战

图片2: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头像。出示探究问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问题1图中的人物实力发展有何特点?

问题2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诸葛亮才同意“出山”?(讨论可引导学生从两个人物的心理和态度两方面展开。即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诸葛亮对时局分析而两拒刘备的心理。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政权的分裂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问题3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是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87页回答。

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动画播放:flash动画:赤壁之战

问题1战争双方各是哪两方?举一、二个其中的故事。(周瑜打黄盖、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等)问题2战争的结果怎样?(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的形成

问题1利用87页的示意图,找出三国的名称、位置、统治中心。(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图、识图的能力。)问题2三国的统治者分别是谁?

问题3组织学生讨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自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处在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在战乱中,北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惨不忍睹,那南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3、江南经济的发展

播放漫画图片组:秦汉时期江南农民的辛勤耕作和生活情景;东晋南朝时期他们劳动生活的巨大变化。阅读89页的补充的资料,并结合上面的漫画回答问题: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散思维:今天,针对西部相对落后的局面,中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实行了西部大开发。对比当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你认为当时的哪些做法能为我们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所应用。为什么?(古今对比,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4、北魏孝文帝改革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部发现一个大山洞鲜卑祖庙嘎仙洞(投影)。在这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鲜卑后人刻在石壁上达二百多字的祭文。经研究,祭文的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证明大兴安岭北部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当中原历史发展到东汉时,他们才走出幽深的山谷和密林,向西向南迁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当时过什么样的生活?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定都平城。那么,在你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游牧、勇敢、落后)

(使学生了解鲜卑的民族特点,为下面理解孝文帝的胸怀、眼光、精神作铺垫。鲜卑族在北方草原上游牧射猎时,还不知文字为何物,部落首领在计算他们所拥有的武士时,只得一粒一粒地数羊屎。后来进步了一些,知道在木块上刻符号来记事。可是,要创建实施统一号令的政权,特别是要统治经济文化比鲜卑族远为先进的中原地区,不变革是不行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问题1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采用汉族的先进政治制度、使用汉语、改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等)

问题2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东西,推进了社会进步。有人认为,改革促进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也有人认为,使少数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变得文弱无能。你怎么看,是否还有其他看法?

(基于对汉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对鲜卑族长久利益的考虑,孝文帝才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大度开明,进行坚决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鲜卑等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完成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问题3那么,汉族有没有向少数民族学习之处呢?(胡床、方凳、圆凳)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三、课堂总结:自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政权分裂、战乱频繁,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于此同时,由于民族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在不断交往、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四、课外探究: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同学讨论的启发,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形象是否发生了变化?他们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请你在课下执笔畅言。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很多人把三国里的有关典故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如“兵不在多,在于调遣耳”说明要讲求用人的艺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说明以奇制胜的重要性;“请将须行激将法”说明要讲究激励机制。

(1)这些典故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2)你能像三国里的智士那样为加强班集体出谋划策吗?给班委写封建议书。

(课下练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努力。)

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时帝国新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唐太宗为改善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政治体制、民族问题等进行一系列调整,使唐朝国力迅速上升,最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

1、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措施。

2、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

难点:唐太宗的"新政"对唐帝国的建立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探究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音乐的魅力,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带着愉悦舒畅的心情,感受帝国新政的实施。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如这首歌所唱的意境那样,看看,如图所示的天秤,"江山"放在左盘,"老百姓"则是秤砣放在右盘,而定盘的星的"你"即皇帝,就是天平的指针。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个天平,同学们想想,中国这么多朝代,哪一个天平是相对比较平衡呢?(生:唐朝、汉朝、宋朝)我们今天就来讲解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

二、新课教学

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刑,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最终基登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执政初期,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因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思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馨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戈",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618年,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不久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基登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如此积贫积弱的国力,天秤势必一定会发生严重倾斜,相信拥有将相之材的你们肯定早已坐不住了,让我们行动起来,跟随李世民一同治理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江山。

[小组探究]四人一组,根据探究单,一位同学负责在探究单上记录,三位同学负责记忆,同学们来看一下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有哪些"新"政的,并思考这些政策跟以往比较"新"在哪里?(放唐太宗录像)(观看完录像后,2分钟时间学生整理)

学生回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民族之间一视同仁。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听取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1、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提问:你能说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

[提问]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在君民关系上与以往朝代相比"新"在哪里?

2、善于纳谏

[提问]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人浮于世,难免会听到别人对你的多种意见,同学们想想,如果有人老是提你的优点,另外有人却老是提你的缺点,你喜欢听谁的意见?(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人们总是爱听表扬,爱表现,而听缺点,让人垂头丧气。唐太宗也是血肉之驱,他听到进言虽然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请问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君臣关系与以往比较"新"在哪里?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大臣的直言真正反映出这个朝代的内在问题,更有利于皇帝及早地发现,改善它,完善它,更有利于保障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承转]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尤为突出,而魏征则是当年给李建成献策除掉李世民的主要人物。而魏征所提的意见大多是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有感而发: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失去魏征这样一样难得的人才有什么感受?

对于曾经是自己政敌的魏征,唐太宗虚怀若谷,能够破格录用,说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并且敢于用人,他重视纳谏是出现国家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材整合]魏征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一位良臣,有起义将领秦琼等,有突厥降将阿史杜那尔。文官有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长于谋略的房玄龄,临机善断的杜如晦。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唐帝国,显然远远不够,同学们不妨猜猜有什么办法可以笼络人才?(自荐,考试,遍访名士等)3、政治体制

【科举制】

[承转]出示图片,从这张图片中你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考试,人才选拨,教师进行点拨,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拨人才的制度就是著名的科举制。

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安邦的高度上来,可见他的超凡思想。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

科举考试后,唐太宗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但有一位宰相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难以称职。(隋唐以前用出身或者举荐的方式,而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以才能为标准)寒窗苦读、满腹经纶的你身处隋唐以前,如何让皇帝发现你?

【三省六部制】

[承转]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中国的政治最大的贡献就是完善了两套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刚才所讲的科举制,而另一套就是影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

[情境]在隋唐以前,大家都知道皇帝之下即宰相,宰相集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有时缺乏监督,就会个人膨胀,如曹操,司马昭等等,再来看一下唐太宗时期的这套制度。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

[情境]吐蕃赞普松赞干步前来提亲,李世民左思右想,难以决断,遂召集众臣,商议讨论和亲之事,请问从起草到执行分别要经过哪些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对照两张图片,大家来说说三省六部制跟以前传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宰相统率文武百官有什么进步性?

三省六部制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各部之间共商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中又有牵制,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4、民族之间一视同仁

[承转]经过以上几大措施,李世民雄踞中原大地,不仅在汉族人民当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而且还得到各个少数民族的尊崇,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结合课本来看看李世民在民族关系上跟以前发生了什么变化?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以往的民族关系的"新"表现在:以前贵中华,贱夷狄唐朝一视同仁

很明显,唐代的这种公平民主的外交政策更能促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兄弟关系,促进民族大团结,这不得不让我们会联想到,当今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正如歌曲中所唱道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正是"家和万事兴"。[课堂总结]唐太宗的新政以后,(教师用天秤的动画,放一个砝码就进行一点总结)这个调整国家的天平也

渐趋平衡,同学们想象一下唐朝会出现怎么样的景象。(跟课前那张严重倾斜的天平首尾呼应,加深学生的印象)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商人旅客停留,很少出现盗贼,牢狱经常空闲,牛马遍布原野,住宅大门不闭。连年丰收,米斗三四钱,从长安至五岭以南地区,从太行山以东到沧海,过客不携带粮食,在路上进行补给。进入太行东以东的村落,行客经过,沿途百姓都厚加供待,甚至赠送食粮,这在唐朝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贞观政要》

[以古论今]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什么借鉴作用?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不仅能对唐太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引发对他们的启发,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加深他们的印象)

[活动]相信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请你来为他的墓设计一段墓志铭。

生老病死,不可逆推,一代明君,亦是如此,但他所创造的辉煌功绩,让世人称道,他的开明政策,被人效仿,同学们,请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墓碑上给唐太宗写一段墓志铭,给他进行总体评价,如: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是这样写的,"托马斯o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令》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再如著名作家金庸也为自己设计好了一段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学生进行设计,讨论,然后抽学生进行交流)

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巧妙,富有内涵,相信唐太宗的治国安邦之道,不同凡响之策,不是我们一堂课所能掌握的,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研究唐朝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今天的课也告一段落,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吧。

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四课时汉唐盛世盛唐气象一、设计思路●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主要展现的是唐朝那一派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以“安史之乱”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及唐朝历史大致的走向。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图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图片,花鸟纹锦、唐三彩、唐都长安平面图,仿唐音乐片段等等。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将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分别画在投影片上。收集一则反映中外历史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料。收集有关反映唐朝百姓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资料。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通过播放2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教师让学生分析唐朝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原因。采用喜闻乐见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设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把学生带入沉思并进行广泛讨论,甚至有关电视剧中的内容也能提出来,激发求知欲望。

2.教师从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忆昔》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这与哪些是密切相关的?放手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为讲述生产工具作铺垫。

3.教师让学生展示绘制的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投影片。讨论唐朝曲辕犁和筒车的先进性。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4.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列举一些科技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事例,从而来深切地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巧妙地做好范例,使学生掌握技能,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5.教师展示唐花鸟纹锦等丝织品、唐三彩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唐代丝织业、陶瓷业技术的高超表现在哪里?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观看一段录象《唐都长安》。让学生感受一下它的繁荣景象。

7.教师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反映唐代在衣、食、住、行及社交娱乐的情况,还展示学生课外收集到的反映唐代百姓生活的资料。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丰富社会阅历,发展自主探索技能。

8.讨论:你怎么看唐代妇女的较为开放自由的生活?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提高积极性,再现高潮。

9.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唐朝前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世气象?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分析挖掘,并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10.投影:唐初经济发展情况一览表用这种列表的形式,十分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整理和掌握知识。

学法指导

1.辩证关系观点的教育,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

3.信息反馈指导法(主要利用收集资料互相交流来掌握)4.兴趣式指导法(通过图片、录象等资料来激发兴趣)

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

[展示]2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活动]学生回答。

[总结]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新课教学)

[提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

[讨论]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活动]学生讨论、回答。`[总结]

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建立于618年,907年结束。著名皇帝有三个。唐太宗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州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管理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她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唐玄宗也叫唐明皇,他统治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提问]此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

[活动]学生回答: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总结]回答的很好。这首诗的确形象地再现了唐朝靠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板书]“稻米流脂粟米白”

[提问]唐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汉朝增长了一倍左右,这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进步。这是唐朝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还与什么密切相关?[活动]学生回答:先进的劳动工具创制。

[总结]我们知道劳动工具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唐代农具的改进重要的有两项曲辕犁和筒车。

[板书]劳动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展示]学生绘制的唐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唐筒车和三国时的翻车投影片。[讨论]唐朝曲辕犁和筒车的先进性。[活动]学生讨论。

[总结]曲辕犁与当时世界上使用的犁相比,以期操作方便,制作精巧,堪称第一。它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在犁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筒车一昼夜能灌田一顷,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提问]大家能不能举一些科技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事例?

[活动]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如四大发明、蒸汽机、电子技术等。[点评]大家说的很好,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承转]新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手工业的产品种类、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代。[板书]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展示]唐花鸟纹锦等丝织品、唐三彩等图片。

[提问]丝织和制瓷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你能说说唐代丝织业、陶瓷业技术的高超表现在哪里?

[活动]学生回答。

[承转]唐代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尤其是都城长安,是繁华的商业区。我们看一段录象来感受一下它的繁荣景象。

[展示]录象《唐都长安》。

唐都长安宏伟富丽。城内有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住宅区,市坊分开。位于城中央的朱雀大街,把长安南城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分设东市和西市。市内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四方珍奇云集,繁华异常。尤其是西市,外商的店铺很多,西域的胡人在出售甘甜的葡萄酒,波斯商人在买卖珠宝、卖胡饼的西域姑娘跳起胡旋舞唐都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国际性的大城市。长安的繁荣,反映了唐朝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板书]长安百万象

[承转]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频繁交流,带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提问]你能找到教材反映的生活在唐代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社交娱乐的情况吗?[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提问]除了教材提供的材料外,大家还收集到了哪些反映唐代百姓生活的图片资料?[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承转]刚才同学展示的图片中有一幅唐代妇女踢足球的图片大家最感新奇。老师也很感兴趣。在我们的印象中,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很少有社交活动,更难得有所谓的体育锻炼,唐代似乎是一个例外,对此你有什么见解吗?

[讨论]你怎么看唐代妇女的较为开放自由的生活?[活动]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总结]在封建卫道士看来,“妇主中馈,惟事洒扫饮食衣服之礼耳”。妇女只能围着锅台转,决不能干涉政事,否则就是行为不轨。而武则天不但在唐高宗时过问政事,而且在690年突破太后临朝称帝的惯例,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大挑战。武则天称帝之后,虽然不会带动千百万被压迫的妇女走出牢笼,但对妇女发出了一个无声的招唤走出家门,参加文体活动。唐代相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们生活较为富足,尤其是统治阶级的采取较为宽松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妇女享有较为开放自由的生活就不足为奇。

[提问]这堂课我们从多方面感受了唐朝社会的繁荣景象。下面老师播放一段仿唐音乐,大家一边欣赏优美悠扬的音乐,一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唐朝前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盛世气象[活动]学生讨论。

(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制定出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世俗的时代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民间世俗文化勃兴,中国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与前两课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事不同,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之分为不同的主题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课文整合了有关史实,概括了宋元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东方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世俗生活、民间文化的勃兴与发展等两大时代特征,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

“农牧文化的交融”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和战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同时也为后面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的繁荣,为下文交待了经济背景。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承接上文,从城镇、乡村和岁时节日三个角度重点讲述了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文人的世界”则侧重在讲述宋元时代上层精英分子-----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突出他们既注重哲理思考又富于情趣风雅的气质,以及知识分子与市井百姓文化的互动。

“古代科技的典范”和“开放与交流”讲述宋元世代中华文明先进的科技成就和频繁的中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

总体观之,本课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生活画卷,尤其是普通民众世俗生活的图景。学生可以从丰富生动的文字、地图和图像等材料中,如身临其境,领略历史的迷人魅力。

本课内容看似繁杂,无序,实则形散而神不散,始终贯穿着时代特色和民众生活这条主线。课文对中国科技发明的凸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普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有助于学生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对开放与交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的强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以及相互影响的若干事例,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宋元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成就及其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3、通过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良棉纺技术和宋词元曲起于民间等事例,领会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的观点。

4、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5、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牧文化的交融;宋元时期科技的重要成就;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宋元时期民众的社会生活特点。

难点: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领会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成文明的主体的观点;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时数6课时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方法和建议

探究式教学为主,兼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纵跨宋元时代,又涉及民族关系、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涵盖的知识点十分繁多。但除了“澶渊之盟”、交子、元

杂剧、火药、活字印刷术、岳飞、关汉卿、黄道婆、马可•波罗等最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外,均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考察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文字和图像、参加讨论,描述和体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领悟相关的历史观点和价值情感;能够从具体史实和案例情境中提炼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色。在此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开放式综合评价。(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教材有个整体的认识。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构架

农牧文化的交融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发散思维,激发兴趣------依据教材,思考问题----合作学习,激思质疑-----故事比赛,尽展风采----观察图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形成共识-----对比分析,加深理解----观察图片,寻找信息。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播放音乐,愉快导课-----展示资料,寻找信息----依据教材,模拟表演,突出主题----教师概括,突破难点。文人的世界

学生分为三组,从诗歌、绘画和戏曲等方面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科技的典范

回顾旧知识,引出新内容----根据资料提示,获取新信息----观看录像,增强感性认识----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师生探究。开放与交流

播放录像,梳理脉络----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锻炼发散思维----对比分析,自主学习。三、板书设计

农牧文化的交融

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

分裂割据政权并立北宋:960年,赵匡胤

辽:契丹族“澶渊之盟”及其评价西夏:党项族

南宋:1127年临安岳飞抗金:郾城大捷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元:忽必烈1276年,南宋灭亡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农业发展:秧马占城稻手工业:景德镇瓷都

商业:坊市格局被打破

北宋:交子元朝:纯纸币流通商标的出现:商业的繁荣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瓦子”“勾栏”

元杂剧:散曲马志远古代科技的典范

火药:宋元时期应用到战争中

雕版印刷术:唐朝时期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罗盘针:指南仪器----指南针----罗盘针棉纺织技术:元代黄道婆松江“衣被天下”开放与交流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海外贸易:泉州港海上“陶瓷之路”四、教学过程

农牧文化的交融

[故事导入新课]

本课内容丰富多彩,众多历史人物入寇准、岳飞、苏轼、李清照、成吉思汗等深入人心;许多以宋元时期为背景的文学故事如岳家军、杨家将等也广为流传,学生讲述感兴趣的故事,教师稍加归纳导入新课。教师: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始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都由表现。请同学们思考:“回顾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可以发现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宋原时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又一个高峰期,本课的内容便涉及到了碰撞与交融的方方面面。学生阅读教材5分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

课件上展示“宋、辽、金”形势图,指出当时政权分布情况,同时教师对于各个政权的建立稍加介绍。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选派代表发表看法,教师不加评价,可以适当引导。然后加以概括。

参考:

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辽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来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适当补充一些有关女真族的知识。提问:北宋是怎样灭亡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出南宋建立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岳飞的资料,课上同学们相互交流,也可以让个别同学对此发表看法,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岳飞的优秀品质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图4---68,向学生讲述宋金议和的史实,提问:“如何看待宋金议和”?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认识当时的形势即可以。

教师介绍一些宋和辽以及西夏相互交流融合的事例,如辽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根据汉字创立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等,还有汉族也到契丹族聚居的地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契丹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史实,明确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师指出: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过因为双方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双方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活动]

辽、西夏文字的比划、结构与汉字相似,这有力地说明了农牧文化融合的程度。

教师介绍有关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政权的建立,是继唐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课后作业]填充图册。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回顾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思考:经济中心最终转移到南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讲述经济重心的南移,然后教师概述:黄河流域自古是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魏晋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隋唐、五代十国的发展,至宋元时期,长江流域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彻底确定下来。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然好发言。参考:

北方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和平;北方劳动者的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也加速了这一过程。学生分为三组,概括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几个方面来归纳。阅读教材和《清明上河图》思考:

1、那时城市生活有什么特点?

店铺鳞次栉比,商业活动繁荣,夜市、早市出现,人们的生活不再受时间限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铜钱或者铁钱;笨重、不易携带。

3、交子、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商业繁荣的表现,宋代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繁荣市场经济的特征了。4、中国传统社会城市体系由那些构成的?

随着州或府、城、县经济交易功能的增强,工商业市镇逐渐形成发展起来。教师拓展内容:

交子是世界最早行用的纸币,发行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图4---78为“交子”钞版拓本。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纯纸币空前盛行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朝代。图4----80为“中统元宝交钞”,发行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中国的商品商标从何时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图4----79是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商标。图的中心画一支白兔抱着一根针,两边以文字提醒顾客:“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宋代是中国商业经济发达的时期,这枚商标就是当时商业繁荣与经济的历史证据。交子以及商标、广告等新鲜事物的涌现都有力地说明了当时城市上也非常发达,已经具备了现代城市的性质,明显区别于以前政治、军事色彩极为浓为浓郁的城市。

草市墟集市人们买卖物品的临时场所,逢期交易,交易完就散。市镇则设有固定的商店和作坊,每天都有交易。市镇有的是从军镇转化而来,(因为军队是纯粹的下消费者,因而有许多商贩跑来卖日常生活用品),有的是从草市墟集进一步发展而来。[课后作业]

收集相关的资料,对比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区别。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播放歌曲图片,导入新课]

播放体现过年的欢乐气氛的歌曲,通过过年的话题导入新课。

学生谈谈对过年的看法和认识。然后课件上打出王安石《元日》的诗歌: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根据王安石诗的描述,说一说北宋时期过年有哪些风俗?

参考:燃放爆竹(爆竹是火药发明后的产物);家人一块喝屠苏酒(一种药酒)避邪;大门上更换桃符。桃符是刻画有门神形象的桃木板,用来趋鬼避邪,后世张贴门神和春联都是由此演化而来的。阅读课文,概括城镇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饮食业发达、名吃琳琅满目)

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有哪些?出现了“瓦舍”“勾栏”等专门的娱乐场所,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元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戏剧形势,它已经深入民间,流行城乡。

展示《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观察,指出画面上都有哪些活动,加深对一些新事物的理解。教师稍加介绍:图4---81是市民世俗生活丰富多姿的典型表现。图4---81生动刻画了手持各种乐器表演的姿态,图4---82则塑造了演员吹口哨和舞蹈的形象。人们将这些形象带入墓中,希望导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勾栏”“瓦舍”中上演的戏曲表演的喜爱程度之深。

图4---83时元代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反映了一个民间演出社团的演出情况。画中展现出舞台、方砖墁地

及有绘制的布景,演员有男有女,分成生、旦、净、末等角色。他们使用刀、牙笏等道具,有的在沟脸谱,有的在挂胡须,有的在穿戏装,旁边有乐队用笛、鼓、拍板等伴奏。这幅画完成于1324年,正是元代戏剧兴旺时期,它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回答:

1、宋元时代农民的精神生活有什么特点?比较丰富,体现在元杂剧、“说话”等节目的演出上,也体现在传统民间节日的风俗上。2、为什么乡村民众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提高。

[活动]

其中前者显然是讲三国故事,属于“讲史”,后者是讲民间流传的蔡中郎为求取功名不顾父母、舍弃妻子的故事,属于“小说”。[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体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其发展演变,特别是宋元时期从娱神到娱人的世俗化转向,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文人的世界

[回顾旧知识,到入新课]

教师:宋元时期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文化上也有辉煌的成就。那么宋元时期的文化为什么又如此高的成就呢?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通过设定疑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提到: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教师对此做一解释,唐末藩镇割据混战,政治黑暗,宋代则通过“杯酒释兵权”节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读图4----85、4----86,说说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什么后果?使教育和科举考试空前发达。

教师总结:士人地位的提高,学校教育的普及,科举考试的扩大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分析如下问题:1、宋代士人的两个主要特征。2、3、4、5、1、2、3、4、

宋代三位主要词人。苏轼《题西林壁》,这首诗反映了宋诗的什么特点?宋代绘画景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为什么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气魄雄伟,视野广阔,豪迈奔放

“文人画”不再是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更讲求以诗情入画,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和志向,含蓄而

参考:

又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5、它们是品行高洁的象征。

阅读教材,了解元曲,教师介绍《窦娥冤》及一些主要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提出问题:1、大量作家创作元曲,并流行于民间,说明了什么?

元曲是宋元时代士人关注民间文化的典型表现,它体现的是士人精英分子与大众文化的互动。2、元曲盛行反映出什么社会特点?

宋代文化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世俗气息,宋元时代是一个世俗的时代。

[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每一组选代表讲出查找的成果,对本课的内容加以回顾。古代科技的典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科技发明?

学生基本会回答出来。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导入新课,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顶峰。

阅读教材4----93,然后观看《金刚经》的录像片段,感受唐朝雕版印刷术的高超的技术水平。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一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简易过程。随后提出问题,学生探究:1、雕版印刷术有哪些缺点?

2、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有哪些进步?又有哪些缺陷?

参考:1、刻版费工费时,同一个字出现几次就要刻几次,一旦刻错了不易修改,往往要整版抽掉另刻一版,木版不易保存,易遭虫蛀、损坏,变形。

3、容易破裂、不易着墨等,所以才又出现了木活字、铅活字等。4、看图描述:转轮排字架是怎样工作的?

[播放录像,有关司南]

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指南针带到课堂上,并介绍指南针的用途及其优点。如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工艺简单等。知识延伸: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归纳,使条理更加清晰,加深对四大发明的作用的认识。[课堂小结]

根据课前的分组情况,每组同学选出发言人,在课上向全班同学讲述该组所查找的一项科技发明,教师加以总结。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力。

开放与交流[故事比赛,导入新课]

同学分组讲一个关于马可•波罗的故事,评出讲的最好的一组。通过这个同学们熟悉的故事,导入新课。

读图4----102,观察元朝疆域四至点,和以前的各个朝代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元朝是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的结论。

观看录像《马可•波罗游记》,思考:

1、马可•波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2、设想《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写对欧洲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观察教材中118页的有关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泉州对外贸易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比较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回答:

为什么汉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可从科技发展等方面来考虑,如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课堂讨论:

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与交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开放与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课后作业]课程探究。自我测评:

1、宋代城市的新特点:商业区和居民区不再隔离,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街市格局,集市逐渐形成,夜市、早市开始普遍出现,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大量的手工业、商业城镇。

2、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大大受惠于指南针的导航;火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如烟花爆竹),火药武器更将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合适的衣料,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3、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所有这些都使元代成为中

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

元代的空前开放与交流体现在以下方面: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欧非诸大洲;中外科技交流达到顶峰,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个时期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到中国;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又迎来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来。

4、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起于魏晋时期,成于南宋时期。

北方多次遭受战乱,经济和环境破坏严重,而南方相对和平,有利于经济的开发;北方民众的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如东晋建都南京和南宋建都杭州)

5、政权分立与统一:西周一统,春秋、战国分立混战,秦汉一统,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南北对峙,隋唐一统,宋、辽、夏和金的分立,元朝一统。

民族融合于交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融合;两汉时期汉族和匈奴族的交往;东汉末期开始的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最终融合于汉族之中,不再为唐以后的史书记载,南迁的汉族也和当地土著融合;隋唐大一统局面下,汉族和周边各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元代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区域发展和变化:即北方领先地位的丧失和经济中心的南移过程。

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课间播放MTV歌曲《过年的日子》,营造谈话气氛,创设探究情境。

师:各位同学,当我拿着话筒面对你们时,感觉自己不像老师,更像一个主持人,今天就让我担任临时主持人,来主持一个谈话节目──《实话实说》,那我们今天谈什么话题呢?大家从刚才欣赏的MTV歌曲一定已经猜到了。生:过年。

师:对,和杭州的同学谈过年,我很想知道你们对过年的哪些话题感兴趣?生:压岁钱。

师:面对大庭广众,你们能实话实说,真有勇气!生:吃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等。

师:原来你们对过年的民俗活动很感兴趣啊!你们知道吗?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与过年的起源和传说有关,听说过有关过年的传说吗?

生:我知道有关年兽的传说

师:这些传说为过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它们并不可信,你们知道经过考证的过年的起源吗?生: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师:你说得没错,汉武帝时,确实已经有过年的风俗了,但过年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生:西周。

师:那时农夫过年的目的何在?生:庆祝丰收的新年的到来。

师:三千年以来,过年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年复一年,中国人民经历着过年,每个人对过年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接下来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过年的经历,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生:我家在山西,我们山西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师生鼓掌。)

师:感谢这位同学带我们一起到他的山西老家过了一个欢乐年。生:我过年印象最深的是除夕夜吃年夜饭后放爆竹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外婆家拜年

师:从同学们对过年的幸福回忆中,我感受到你们想过年、盼过年的心情,但你们知道你们爷爷奶奶年少时快到过年是什么心情吗?解放前的穷人到过年时是什么心情?

生:穷人想过年又怕过年

师:从解放前穷人怕过年到现在老百姓盼过年、过好年,这说明了什么?

生:社会发展了,中国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中国的春节,不但热闹、喜庆、欢乐,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主要体现在农村过年的民俗活动中。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东北农村的过年影片──《过年》的剪辑片段,你们要注意观察影片中过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播放《过年》的影片剪辑。)

师:影片剪辑中有哪些农村过年的民俗?

生:放爆竹、拜年、压岁钱、贴春联、吃年夜饭、扭秧歌。

师:其实过年的民俗很多,你们刚才谈了一些,也有个别没有谈到,让我们看屏幕。(展示文字: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师:你们刚才没有提到哪两个民俗?生:祭祖和守岁。

师:知道这两个民俗的形式吗?生:(略)。

师:这些春节的民俗千百年来在内涵或形式上已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我对影片中小孩拜年“讨”压岁钱的行为有看法。

生:我们不会像这小孩去讨压岁钱,现在给压岁钱都成为大人的一种负担了。师:压岁钱在过去和现在的涵义有什么不同?

生:过去是压祟驱邪的,现在是爱幼、表达亲情爱意的。

师:当小孩真诚尊敬地问候长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是什么心情?生:觉得小孩子懂事,有礼貌,会很高兴。

师:对啊,大人给压岁钱是给得高兴,小孩子拿压岁钱是得开心,你们说在《过年》的影片中,小孩在家庭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生:开心果,大人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师:你们过年时是怎么做的?生:端茶给长辈等。

师:除了压岁钱外,你们说说其他民俗活动还有哪些发展变化?生:放爆竹,原来是为了恐吓鬼神,现在是表达热闹喜庆的气氛。

生:现在过年时祭祖的人少了。

生:年夜饭更丰盛了,从家里吃到了酒店里。

生:许多人都不知道守岁的民俗,我们也不知道。

师:北宋王安石的诗《元日》中有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现在的什么东西?生:春联。

师:你们是怎么给亲朋好友拜年的?生:带上礼品,登门拜访。

生:现在还可以寄贺卡、发E-mail、打电话等。

师:看来,现在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师:过年的日子里,除夕夜是大家最重视的,你们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干什么?

生:看电视。

师:除夕夜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请大家注意分析一份网上调查的数据《除夕之夜怎么过》,请你们发表看法。

(展示网上调查表《除夕之夜怎么过》,学生讨论。)师: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哪一种形式?生:看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生:喜欢。

师: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联欢晚会,19年来已经成为过年的一种新形式,全国人民除夕夜的文化大餐,它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请看一段晚会的录像。(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片段。)

师:到底春节联欢晚会发挥了什么作用?

生:给全国人民拜年,传递了欢乐喜庆的气氛。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

生:联络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春节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继承发扬这些民俗要坚持什么原则呢?

生:继承和发扬精华,剔除糟粕。

师:说得好,传统节日的精华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它蕴涵着的深厚文化内涵、弘扬的传统美德、传递的美好情感吧!同学们结合过年的民俗谈谈它的精华。生:祭祖体现了孝道。

生:拜年和压岁钱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生:吃年夜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互敬互爱。生:还有民间歌舞、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品、民间服饰等。师:你们谈得很好,过年传递哪些美好情感?生:亲情、友情。

师:正因为春节蕴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出主要民俗及其道德文化的内涵。

生:有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生:有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赏月吃月饼,期盼月圆人圆,注重家庭亲情。师:每当中秋月圆,远在天涯的人魂索梦牵,“明月千里寄相思”,仿佛月亮也有了灵性,想起中央台有关海峡两岸的一个节目名为“天涯共此时”,其中不也有盼人圆、国圆之意吗?生:还有重阳节,人们在这一天要登高,也叫登高节、或老人节,有尊老之意。师:你们是否记得唐朝诗人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是什么?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说明了传统节日中倾注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也写出了传统节日的道德文化内涵和魅力。

师:对这些蕴涵丰富道德文化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生:继承发扬

师:在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按照《实说实说》节目的规矩,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感想与收获。

生:我现在就想过年,盼着早点过年。

生:我们要好好继承、发扬中国传统节日的精华。

生:以后过年的时候我不会只图热闹、喜庆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我们不能重形式,而应该重内涵。

师:谢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参与了《过年》这个话题的讨论,现在我和同学们一样,盼望201*年春节早日到来,让我们一起欢度中国猴年吧!同学们再见。(播放音乐《新春序曲》。)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3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