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0:10:51 | 移动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九(1)班。这个班的学生缺乏尖子生,但孩子们还比较努力,只是基础差的学生很多,这也是九年级普遍现象。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教了半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二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四节,今年变为五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历社科组徐艳春二零一一年一月八日

扩展阅读:201*—201*学年上学期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01*学年上学期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承担初三前三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在实施初三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力求从教法有效、内容有效、问题有效、复习有效四个环节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法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初三历史新课采用目标导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法比较适合初三教学的实际。目标导学法的最大好处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具有很高的针对性,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问题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史的兴趣。这两种教学法都有助于学生当堂课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堂堂清”目的,“减负增效”的效果很不错。而复习课则采用谈话法、图示法等教法比较适合。谈话法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回忆,老师亲切的口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图示法有利于学生缩短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的理解,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其实每一种教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任何一种教法的使用都必须因内容特别是因学生而异,不能生搬硬套,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2、内容有效

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编写历史教材,每“课”涉及面广,但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要保证教学内容真正有效,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树立课标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给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依据。初三历史教师要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充分利用课标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标,紧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由此展开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2)要针对中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来设计教学内容

从201*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考试形式实行开卷以来,考试方面有

了重大的改革,由过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转变为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能力。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这绝不是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走“怎样考就怎样教”的应试教育道路,而是要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将中考命题的要求全面渗透、落实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根据中考命题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适当调整教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立体化;二是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凸现隐性知识。只有当课堂学习内容有效时,学生的课后负担才可能减轻一些。

(3)要针对教和学的薄弱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情和学情,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疑点、盲点、易错知识点等内容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以增强有效性、避免盲目性。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尔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这样的问题,教材中要么一语带过,要么含而不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类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信息,充实学生的认识。

(4)要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

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这是搞活历史教学,发挥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关心时事,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点,增强学生对现实的感悟能力;二要了解学生的愿望、苦恼和要求,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迫切需要出发去发掘教材内容,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联系起来讲解,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是强国之路,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启发性和现实感;将世界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诸多伟大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与中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

到的各种问题的不恰当做法结合起来讲解,就大大增强了历史的教育意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比如:学习贝多芬的敢于和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不公而勇于抗争的精神、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刻苦成才精神、牛顿的“如果我站的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谦逊精神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灵活性得到更好地发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历史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3、问题有效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西方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看来“,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可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这是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心理学依据。可以说“问题”是中学历史课堂的灵魂,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但要注意“问题”的提出要科学合理,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所以,针对全班学生设计的问题,尽量起点低些,让大家都有话说,争取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机会、都有思维任务和训练,也都有获得表扬的成功机会。

(2)设计问题要科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四点,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要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而应由易到难,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如九年级下册第17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因内容庞杂,学生很难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我用以下四个

问题就可以将整堂课教学内容串联起来:①什么是经济全球化?②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现实表现是什么?③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各是什么?④中国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按“识记史实→归纳现象→阐释历史→探讨历史”不同能力要求,由低向高顺序依次提出,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本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桥梁时,它才是真正有效的问题。

(3)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而在于以问题去启发学生思索。开放式问题,最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你是否赞成华盛顿激流勇退而拒绝连续担任第三届总统?此类问题一旦提出,无须教师费心引导,立即就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有彼此对立形成辩论之势的,有互相补充结成合作关系的,观点不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答案或正或反都不重要,关键是论证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思维。

4、复习有效

初三历史课堂复习是初三教学的关键,河南省这几年的历史中考已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所以对临近中考的毕业生来说,寻求适当的复习策略,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因而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找准方向,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克服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备考效率。针对下学期的中招备考复习,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打好基础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能力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需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不是上新课,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层面上,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

(2)专题复习,关注热点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使书本由薄变厚的一个过程,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但一时难以消化、吸收。为使学生真正掌握住基础知识,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将书本由厚变薄。方法是在复习时重新组合教材,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教师进行“纵横”联系,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例如,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

(3)“实战演练”,培养能力

这个阶段教师要精编练习,每周进行“实战演练”,培养能力。然后根据演练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达到巩固深化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和效果。

然而“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内化”,之前的复习中,教师一直把握着复习方向、方式、进程和内容,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入这个复习阶段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以内化知识,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是一个学生主动消化、真正内化知识的过程,这比教师从头至尾一味的强灌,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梳理、内化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总之,教师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要讲究复习策略,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复习效果。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初三历史教学中,每当我看到疲惫不堪的学生,就深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教师想要减轻初三学生负担,最佳途径就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多下功夫,避免做无用功。以上所述,只是本人在实践中的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1*-01》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3891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