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0:10:52 | 移动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宋埠中学徐美仙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1、2、3)三个班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与社会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与社会的学生都乐于上课

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扩展阅读:《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能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和环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

新课教学: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

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2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调查。四、教学过程复习旧课:

利用学生所画的社区平面图复习地图三要素。讲授新课:

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社区里,但可能不自觉或很少留意。那么,现在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你生活的小区叫什么名字?

②小区有没有管理处?如果有,它发挥着什么作用?③小区主要有哪些购物场所?④小区哪些娱乐健身场所?⑤小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吗?⑥小区还为你做了什么?

⑦作为小区中的一员,你又能为小区做什么呢?二、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①;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②。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结)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畅谈理想中的社区。(作业)1.画一幅“理想中的社区”的平面图。(预习新课)课后完成“社区商品调查表”。五、教后反思

小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但如何激发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新教材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认识社区的分类与主要功能。

2.学生从身边入手,感受区域差异,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图表中获取相关有用信息的能力。

2、从对现象、问题的分析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深入生活,形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及实地动手调查的能力

情感目标:1、参与调查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2、感受城乡的差别,体会“城乡一体化”的真正意义,确立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社区的类型四、教学难点:区域交流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竞赛、社会实践六、教学准备:课前布学生调查本社区有哪些外地特产?七、教学过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1、新课导入:以“社区是我家,你都参观了哪几个地方?”,复习前一课的知识点。以给图1-3②和图1-9②找碴,找出图中的不同之处。形式上可用“小组竞赛”。

其中可由区域规模的“大”与“小”,设问、引导复习“比例尺”知识点。教师归纳:重点突出“规模”和“特色”的不同。

提问:那么,你所居住的社区跟它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培养学生留意身边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巩固所教知识)

2、解决重点(1)、展示课本图1-10②,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a、这是描绘什么地区的局部地图,说一说图中四个区域的方位。b、仔细观察,分析四个不同社区的各自主要功能(特点),以此来给四个社区命名。

c、“中关村”“王府井”“首钢总公司及附近地区”“方庄小区”等划分为社区的依据是什么?(功能不同)

d、对照图中各社区的分布,说说当地这类社区的具体分布,并从便捷和生态等方面谈这样分布是否合理?

(2)、提出疑惑:

a、北京市算不算一个社区呢?它又是依据什么划分的?(行政管理范围)b、我国的行政社区可分哪几级?划分区域大小不一的行政社区有什么意义?

(3)、学会归纳根据上面所学,要求学生填写P10页表:

教师归纳:社区不仅表现为城乡差异,即使同一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功能社区,各个社区间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活动:不同社区的同学交流所在社区的差异。

3、突破难点提问:想一想,这些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可用现实例子证明),这些差异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

引导学生得出“区域联系”

学生活动:(1)、展示课前学生调查社区商场中从外地调动的商品名称和产地和本地特产……(2)、这些商品中,很多都是某地的特产,那么本地能否生产?你知道不能本地生产是由什么造成的?(3)为什么要调动外地的物产?本地特产又是通过什么输往各地的?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教师归纳:区域间的差异,使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和必要,通过交流,可以发挥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我们通常称为“优势互补”。

设疑,引发思考:那么区域间产交流合作仅限于日常消费品吗?

学生活动:四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按顺序朗读代表四个地区的人的对话。思考:(1)、山区和平原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相互间要进行交流,那么当地有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例子呢?(2)、“跨区作业⑦”互帮互助的合作,那么为什么能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实现?(农业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3)、模拟一次利用电话查询某一区域的商品信息的过程。(4)、组织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区域间的其他方面的联系。

4、小结:

社区有规模、特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社区的分类多样化。而正是不同区域的社区间的这种差异性,才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和必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5、学生作业:

假如市长要你为本地的发展和繁荣献计献策,给报社写一篇文章,你分析本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实现“优势互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八、教后反思

学生对社区生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尽量把学生身于社区生活中,分析讨论逐步得出结论。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教学准备:布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情景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讲授新课)

【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考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

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想一想】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杭州市交通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②,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杭州西湖玩两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览图③(历史与社会图册)第7页,该怎样设计安排才能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比一比】出示《杭州西湖游览图》确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

情境3:出示图l-14④【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教师出示立体图,和图1-14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把路线画在图1-14上。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情境4:出示图1-15⑤【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情境5:出示图1-16⑥,结合图例阅读图。【想一想】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三)小结【想一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四)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其他类型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并把收集到的地图贴在课本上。

教后反思

不需要学生记忆地图的类型等知识,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在掌握有关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阅读地图,会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应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

七上第二单元教案集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轮廓和分布特征;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过程】一、人类的的栖息地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谜语导入]出示谜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猜一物体。

生答:地球。

展示地球,并简要介绍:这是1972年美国登月飞船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播放旋转的地球,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那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就让我们先去认识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吧。

有人说:地球其实不是个地球,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们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

出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通过利用《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加以明确: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71%,它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而陆地面积只占了29%,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展示大陆与岛屿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大陆、岛屿、半岛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特点与异同点。

分别出示台湾岛、崇明岛地图:图上是我国的什么岛屿呢?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名称。

再出示海陆示意图,明确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特征。

观察大洲和大洋图,在图中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岛屿、群岛和半岛的位,并说出名称。然后教师在图中指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和名称,并简单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及轮廓。

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描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示意图,并请部分同学展示,并说出名称。

出示空白世界地图,请学生说出大洲和大洋的位与名称。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蓝色的宝库。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引导学生讨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关系。展示澳门填海造陆动画。

[学生讨论]

教师展示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和琼州海峡地图,要求学生指出它们所沟通的海域。引导学生归纳海峡的共同特征。

请学生自己来说明海峡在交通上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海峡的重要性,体会海峡具有的重要交通意义。教师应做鼓励性的评价。

[课外延伸]浩瀚的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影响着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从海洋中的索取也越来越多,给海洋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展示图片《城市向海洋排污》《海洋环境的污染》《海洋垃圾1》《海洋垃圾2》《赤潮1》《赤潮2》《赤潮3》《赤潮4》《赤潮5》《赤潮6》(根据课堂时间情况有选择地展示)等,播放石油泄露,使学生了解海洋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造成海洋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明白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陆地和海洋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它们,我们要爱护蓝天碧水和足下的土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的明天更灿烂。

【教后反思】

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示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使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来理解概念,在读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

第二课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脉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地形多样

[录像导入]播放录像《从空中看中国》。

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在录像中,你看到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11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生答:平原、山脉、高原等。

除了这几种地形类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

小结:主要有五种地形类型,即:山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它们与气候、河流、植被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大自然,去认识多样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首先我们大家来探究地形。

[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出示世界地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地形,共同探究,在图中(或课本图、图册)寻找各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并派代表上台,在图中指认。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①在世界地形图中,各种地形类型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②平原的分布有没有规律?③山脉的排列有什么特点?④盆地与四周的地形相比,在海拔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出示五种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地形类型的感性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地形类型海拔高度主要特征高大,连续起伏,脉络分明。宽广低平,是人类主要的生活地。边缘陡峭,表面起伏和缓,有的高原起伏大。坡度和缓,连绵起伏。四周被群山、高原环绕,相对高度较低。山脉500米以上平原200米以下高原1000米以上丘陵500米以下盆地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明确特征:

①山地、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乌拉尔山、安第斯山、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并播放录像片段。

②平原1、平原2、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平原、欧洲平原。

③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④丘陵、山东丘陵。⑤四川盆地、刚果盆地。⑥地形类型示意图。

[合作学习]分小组探究:高原与平原的异同,丘陵与山地的异同。并小组间交流,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归纳总结。

小组记录员发言人地形平原高原不同点相同点地形山脉丘陵不同点相同点总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千差万别的地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成为人口密集之地。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科学地保护自然,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后反思】

应注重学生对五种地形的理解和把握,可以通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否快速准确地阅读地形图,能否从多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能否对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寻找其异同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课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2.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3.关心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气候与自然景观、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二、气象万千

[动画导入]播放动画下雨。看完这个动画,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降雨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而有的地方降雨少,甚至全年不下一滴雨呢?

地球表面不仅地形千差万别,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气候的这些差异,也是环境多样性的表现。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资料,收集并整理信息。

说一说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汇?从这些词汇可知,描述气候可以从哪两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一个地方气候的特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这也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气候类型,从《世界的气候》图中收集信息,寻找其分布规律。并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探究的结果。教师应做鼓励改评价,并总结分布规律。该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都应予以鼓励。

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展示地中海图片和地中海地图。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出示地中海气候成因图。这里夏天为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而冬天则处在西风带,温和多雨,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而大西洋沿岸欧洲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大西洋不断吹来潮湿的西风,使得当地多是阴天或雨天。因此,对于生活在欧洲西部和北部的人来说,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我们本地的气候。你知道我们当地是什么气候吗?(或:我们中国主要的气候是什么?)

生答:季风气候。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什么是季风?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并请学生完成冬夏季风比较表。

季节风向风从吹向,冬季风向偏,盛行风。风的性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风从吹向,夏季风向偏,盛行风。世界上有近1/3的人口生活在亚洲季风气候区,人们生活所需的食物和水源都与季风息息相关。

展示亚洲南部水稻种植图。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不同,共同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三、风光迥异

展示并自由交流学生收集的世界各地风光图片,并加以鼓励。

教师分类展示图片和录像,适当多准备一些,有选择地展示或播放。并注意讲解和评述。

热带:热带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河沿岸、海南岛、热带雨林录像,热带草原、乞力马扎罗山、察沃国家公园、肯尼亚动物保护区录像,撒哈拉沙漠、沙漠绿洲、沙漠之舟、墨西哥沙漠中的仙人掌、热带沙漠录像。

温带:中国南方水田、地中海地区典型植物,中国北方旱地、温带草原、内蒙古草原、阿根廷的骑马牧民、温带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北极的极夜、南极风光、苔原带录像。

总结:如此美丽神奇的风光,展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财富的源泉。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断适应、利用、改造着环境。经过长期的开发,大自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保护环境,让蓝天碧水长存,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后反思】

在讲授十多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时,不需要解释说明每种具体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注意侧重点。气候分布图的边缘。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种族观。

2.能够在地图站指出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地区,说明其分布特点。3.初步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教学重点】三大人种的特点与分布地区。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教学难点】世界人种分布特点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不同肤色的人们

[奇石导入]老师这里有三张三峡奇石的照片(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大家能看出象什么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你们看,这三块奇石象不象三大人种啊?你能说出哪一块是黄种人?哪一块是白种人?哪一块是黑种人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学生回答]

那么,除了肤色不同以外,三大人种之间还有什么外表体貌上的不同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同的特征?并展示黄种人1、黄种人2、黑人1、黑人2、白种人1、白种人2的图片。

[学生讨论]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外貌特征黄色的皮肤,乌黑通直的头发,脸庞扁平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曲,脸庞平,嘴唇厚肤色白,头发弯曲而金黄,鼻梁高,嘴唇薄小结: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不同的人群长期生活在互相隔离的不同自然环境中,在外貌和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播放日本、巴哈马、希腊雅典三段录像,并联系世界人种分布图,看看分别是什么人种?

日本——黄色人种,巴哈马——主要是黑色人种,希腊——白色人种。根据地图,进一步思考: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世界人种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非洲、大洋洲、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注意: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黄色人种,阿拉伯人和大多印度人是白种人。展示三大人种人口比重图,并总结人种分布特点: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小范围的散布。如黑人主要集中在非洲,但也有不少黑人在美洲和大洋洲。

在历史上,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大洋洲,使他们沦为奴隶。黑人受到歧视和压迫,看看这张漫画,说说你的感想。

而现在很多黑人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如:驰骋NBA的黑人球员,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导演,首位黑人世界小姐,反抗各族歧视的曼德拉等。

总结:世界上的人种尽管肤色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主人。

【教后反思】

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世界三大人种在体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同是人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种主要是根据身体外部特征来识别,所以根本不存在种族高低优劣之分。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其大致分布状况。2.树立世界上的国家否认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懂得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能够举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二、国家和地区

[导入]世界上的人口居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中。现在,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和国歌。国旗、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完成教材中国旗与国家连线,相信大家都能做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几面国旗,你是否都能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这12面国旗依次是: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蒙古、墨西哥、南非、挪威、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泰国、乌克兰、西班牙、希腊、印度、智利。

出示六大国轮廓,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六个国家,你知道是哪六个国家吗?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它们又是在什么大洲的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中国在亚洲,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加拿大在北美洲,美国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巴西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在大洋洲。

世界近200个国家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是哪10个国家?

学生回答后出示资料图。

目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区域不具有主权国家的地位,我们把它们叫做地区。如战事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

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国界是人为划分的。看看这些国界,想想它们如何划分的?

利比亚与埃及:用经线划分;美国与加拿大:用纬线划分;

非洲部分国家之间:用人为设定的直线来划分;智利与阿根廷:沿安第斯山脉划分;泰国与老挝:以湄公河为国界。

国界线范围内的领陆、领水、领海和领空,总称领土。一个国家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播放德国和泰国曼谷两段录像,请学生描述两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思考其原因是什么?

不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等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世界上国家通常被分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展示对比图。现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还有亚洲的日本等。德国就是一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泰国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三、关爱世界大家庭

展示环境污染图片,播放酸雨录像。世界上存在着许多象这样的环境问题,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就在积极努力着。

绿色和平组织是目前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他们用自己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的船只去宣传和维护环境,如彩虹勇士号和极地曙光号。

201*年4月28日,在西班牙马拉加港外的海面,一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爬上一艘运送数千吨转基因大豆的货船的锚索,并展开写有“转基因等同于破坏”字样的标语,以显示对生产转基因食品的反对态度。

201*年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某海岸边停靠的一艘运木船上,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打出横幅抗议滥伐树木。

201*年4月8日,澳大利亚一艘军舰未能如期离开悉尼港前往伊拉克,因为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战者用登山装备把自己绑在军舰上,并在水下放障碍物进行阻拦。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战者打出“反对战争”的标语;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战者把自己绑在舰首。

201*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年会召开时,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会场外抗议。1999年4月7日,在意大利阿维亚诺美军空军基地门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举行了示威活动,抗议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一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把自己锁在了空军基地的大门上。

除了环境问题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资源问题、区域战争等,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研究,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如欧盟就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共同为维护世界大家庭的繁荣与稳定,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后反思】

通过小记者对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学生的采访,以具体的、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两国人民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差异,从而体会什么样的国家是发达国家,什么样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附:世界绿色和平组织介绍欧盟的五次扩大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一、教学目标

l.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3.使学生了解南北极、地轴、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学会使用地球仪。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经纬线的探究。难点:地球仪的使用。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思路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仪,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地图和地球仪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并说出经纬线的特点,既落实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紧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来确定位。最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使用地球仪,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五、教学过程

环节导入新提问: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除此以外,我们课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观察世界?1.指导观察:世界地形图和地球仪,比较异同点。2.指导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与地图上的教学探经纬线,比较异同,并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究说明了什么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写出观察结果。观察思考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行决定本组的思考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形图。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3.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研究对象是经线或纬上的经纬线,并说出其特点。4.汇总结论并引导思考;线,然后进行观察,写出结论。20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中国处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3)中国处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4)你认为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答案: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答案二: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5)为什么不用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6)经纬线的关系怎样?(7)经纬网的作用?5.创设情境:一位中国小朋友在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纬度40°、经度116°的地方一同度假。他们按照信中所写的经纬度能聚到一起吗?可能会发生什么差错?6.过渡:那位中国小朋友所犯的错误告诉我们,在确定地理位时,一定要讲清东经西经、南纬北纬,那么你会不会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7出示抢答题:(1)40°N,115°E近的一座大城市。A.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么?B.谈谈你对这座城市的了解。(2)28°N,87°E附近的一座著名山峰。A.这座山峰的名字是什么?B.这座山峰的海拔是多少?(3)你能说出浙江杭州的大致经纬位吗?请你列举三个杭州的旅游景点。1.本课时你学会了什么?小结新课2.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思考回答思考讨论自我小结3.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你想要了解的知识?《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课后完成(时间作业课题探究:地球是椭球体一周)。六、教后反思

本课应侧重于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否掌握了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能否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个区域的地理位,分析其地理环境的特征。

七上第三单元教案集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掌握我国的纬度位和海陆位。

能力目标:通过与其他国冢地理位的比较,分析并感受到我国地理位的优越性。通过对我国的面积、四至的介绍及对我国东西端、南北端的距离的量算:感受我国幅员辽阔的事实,并分析我国地域辽阔的优缺点。

情感目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及其特点。2、注我国的领土

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大中国》MTV,鼓励学生一起跟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问:刚才播放歌曲的名字?《大中国》进入本课内容“辽阔的疆域”(二)“大家来找茬”

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世界政区图”、“中国在亚洲的位”三幅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并回忆小学学习过的中国的基本知识,准备下面的活动。

应用活动:“大家来找茬”,根据各组的回答情况相应加星。

展示正确答案和国土面积前六位国家及欧洲面积柱状比较图,巩固知识。(三)“又快又准”

展示一幅中国地图,结合图册20页《中国政区图》,快速找出中国的四至,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最快找对的组加一个星,并相应展示相关景观图。

量测和计算中国南北和东西的最大距离,最快最接近正确答案的组加星。疆域辽阔由此产生的现象:

1、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南北距离达到了5500千米,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引导学生辨识中国共可划分几个温度带,以及杭州属于哪个温度带。

展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幻灯片,寻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最高处和最低处分别在哪里,展示相应的景观图,说明南北纬度跨度大导致我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很大。

2、展示“世界时区图(局部)”幻灯片,说明东西经度跨度大导致我国东西时差大,顺便说明目前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四)“非常默契”

展示“谁和咱们是邻居?”幻灯片,了解中国的邻国。应用活动:

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参加“非常默契”,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

展示“哪些国家和我们隔海相望?”幻灯片,了解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五)中国的海疆

展示“辽阔的海疆”幻灯片,抢答小学时学习过的中国的四个边缘海以及中国的主要岛屿,相应加星。

(六)比比评评

展示一幅世界地图,从海陆疆域方面观察比较中国、美国、蒙古、新西兰四个国家,哪个和中国比较类似?它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并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

新西兰: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蒙古: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

美国和中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洋,和我国的背陆临海有所不同。

说说看:

中国的这种背陆临海、海陆兼备的位有何优势?(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在陆地上我们有哪些作为?安排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并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教师适当总结中国海陆疆域位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布作业:

1、任选世界上的一个国家或是中国的一个省区,从位、面积等方面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2、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媒体查阅有关中国海陆疆域的相关资料。(七)根据得分情况评出优胜组和本组表现最佳者进行发奖。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堂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教后反思】

通过展示利用地图,介绍我国兼有广大的陆地和辽阔的海域的特点,进而分析我国的海陆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地图,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图与名统一的地理记忆能力。

情感目标: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秦汉以来,中华先民开疆拓土,实行民族交汇,形成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又经许多朝代的兴衰演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版图变幻,终于奠定了今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日中国近一千万平方千米广大领土的基础。课堂活动

教师问:我们的祖国很大。这样大的国土和这样的海陆位,给我们带来哪些有利的地方和不利的地方?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样大的国家,怎样进行管理呢?我们古人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理想是在国土上建立“九州”,后来又怎样呢?哪位同学能告诉你所知道的古代管理国土的办法?学生回答:(略)

教师:今天,我们又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请同学们看信封,(图3-2)并回答右边的问题。

教师问:为什么这些信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

学生:(因为这些地址在等级上非常清楚,邮递员按照上面一层一层地找,很快就可以找到。)

教师叙述:看来这些等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各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必要时候,设立行政区(相当于省)。如果有人问起我的籍贯,我就可以很明白地说,是浙江省杭州市人。教师问:我国省一级行政单位有多少呢?学生:(略)

活动二:教师出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和“导学提问”:

我们的祖国轮廓版图像一只健美的雄鸡,鸡头位是哪东北三省?脖子?尾巴是?鸡脚是?胸脯?黄河流经的省份?长江流经的省份?

学生合作准备问题答案,首先完成答案的小组推代表上台指认回答。教师:为什么除了全称之外还要有一个简称呢?因为在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区的名称,然后是阿拉伯数字。试想如果车牌写上各省区的全称会很繁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345”这将是多么大的牌照啊!所以我们为每个省级行政区都起了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活动三: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找到记忆方法,尽快记住省名、简称、行政中心,地域位(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活动四:利用填图游戏软件,请学生上台填图游戏。结束语:

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大量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毛泽东

下一课,我们将了解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作业:1.完成《读图填图册》第13页,完成填表。2.调查一下浙江省和杭州市名称的来历。

【教后反思】

了解行政区划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大量的省级行政区的地名和分布是学生记忆的难点,通过设计一些扩展常识和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

2、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字、图片、歌曲、服饰等资料。2、多媒体课件。3、小品排演。

【导入】(情境导入)两个外国人关于我国人口稀疏还是稠密的争论引入话题。

[板块一]众多的人口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多媒体)人口学家对20世纪末世界人口的描述,从而揭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的事实。

(承转)那么这么多的人口是不是平均分布在各省的呢?那么就让我们来算一算。

(多媒体)让学生算一算浙江和西藏的人口密度,通过对比知道我国各地的人口密度是不同的。

(承转)那么中国人口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呢?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的办法。

(承转)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黑河腾冲线以西的人口还有一个特点,即中国的大部分什么人口居住在那里?(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部分在那里)。那里主要生活着哪些民族?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我国共有几个民族?看来我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还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那我国的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多媒体)民族分布图。学生观察图,概括出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使我国少数民族产生并保留下独特的文化。[板块二]多彩的民族

(多媒体)播放少数民族音乐(傣族)

你知道这是那里的音乐吗?傣族。你知道傣族吗?你还想了解别的少数民族的风情吗?那么听听我们同学是怎么说的。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教后反思】

理解掌握人口密度比较好的方法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某地的人口密度。如我国东南部人口数量占总人数的94%以上,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3%,就可以让学生计算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既复习了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国土面积,同时又可以理解人口密度这个概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道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及比重最大、最小的地形;2、知道山区的含义和地势的概念;3、知道我国的地势高低起伏大致状况;能力目标:

1、用地图了解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地势高低起伏状况;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情感目标:

1、从自己生活的地区,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及其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充分利用地形发展生产的得与失,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感受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的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

分析我国的地菜地势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从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右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1、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树立因地制

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案例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壮丽河山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反映的地形名称。

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常见的地形?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我国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说明我国的地形多样。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教师板书:一、多样的地形1、地形多样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1,讨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某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①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种植业比较发达;②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林业比较发达;③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

教师提问:从上面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我们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一看图左下角的陆高表,对照图312,思考一下,我国比重较大的地形是哪一种?

学生回答:(山地所占比重最大)。

教师讲述:我们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板书:2、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根据小明的小玲的对话,谈谈自己对山区的感觉。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生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知山区有利也有弊:利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学生活动:阅读图311和图313,思考: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

师生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学生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②蕴藏了丰富的水能;

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④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课堂小结、整理知识:【教后反思】

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代表生活在五类地形区的居民,结合课本中的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介绍,并利用日常的生活积累,讨论不同地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情感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教学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1、多种多样的气候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中国的地形

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②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③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功与过。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学生回答:不是。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

学生活动:看图片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学生讨论:请学生谈谈对季风带来的好处和引发的灾害的感受。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课堂小结、整理知识:【教后反思】

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从冰雪覆盖的北国到炎热的南方,从温暖湿润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部内陆,景观变化十分明显。让学生对我国的五种气候类型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第二课山秀美川(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了解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了解黄河和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说出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情感目标:

1、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整体感;2、感受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

3、感受母亲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黄河和长江的概况及其价值;【教学难点】利用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工具】黄河流域图、长江流域图、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人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歌,让学生感受一下母亲河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黄河和长江的片段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古代有这么多著名的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诗歌赞美黄河和长江,说明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

教师板书:三、母亲河

学生活动:看中国地形图,用笔在地图上描绘黄河和长江,从总体上认识一下黄河和长江黄河呈“几”字形,长江为“V+W”形。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黄河,请同学们阅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教师板书:1、黄河

展示问题:①沿黄河干流描绘,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②找出黄河的分段点河口和孟津;③根据图片大致概括出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④思考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⑤讨论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学生活动:描绘黄河,找发源地和入海口,分段点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全长5400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沿途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通过练习减少教学难度)

学生回答:黄河的贡献(略)

教师概括: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②提供了丰富的水能。

学生回答: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师生概括:黄河目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①断流;②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③凌汛。解决的主要措施:①黄河全流域进行统一调节,兴建水库;②植树造林,加固堤坝;③炸冰导流;教学过渡: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片,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介绍过渡到长江的学习。

教师板书:2、长江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②用笔描绘长江,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③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宜昌和湖口及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赣江;④结合课本中图片和图文对应内容,大致概括出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

⑤讨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现状,面临的种种危机及治理措施。学生活动: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上面的问题。

生答师析:①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②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省、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共11个省级行政区;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③教师点画分段点和主要支流。④各段的水文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的对应题降低教学难度;答案见教师用书。⑤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教学小结: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对黄河和长江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对于长江和黄河的贡献、现状、危机和治理措施可以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作业:填充图册【教后反思】

这部分需讲授内容较多,不宜过多扩展。可利用教材丰富的图文资料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组织、引导、协调的作用。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2、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3、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象腰带,国馈象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略。

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解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学生讨论:略。

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学生回答:略。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

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叙述: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展示:题目: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1、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找出1月均温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最大温差。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教师:指图讲述。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展示: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图片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加深印象。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

转承: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A、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B、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转承: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展示表格:

区域内容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1月均温年降水干湿状况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民居特色饮食习惯交通工具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给予认同和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对待我们的同学也应该如此,尊重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校园才会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同学们才能更好成长。

课堂小结: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课外作业:填充图册

【教后反思】

南北方生活方式差异形成原因,要大胆地让学生去分析,去猜测,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从学生的分析中再引导他们认识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指出气候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3、通过观察图、文、表,形成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东西部地区在各自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劣势的比较,学会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2、通过对东西部差异的探究,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情感目标:

1、通过参与东西部地区的地理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的探究,了解祖国,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

2、通过不同区域交流与互补的讨论,关心祖国的发展前景,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教学难点】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体会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以讨论式为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趣导学

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岭淮河分南北,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不同的地方有其独有的特色。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

*多媒体展示图片:西藏布达拉宫、上海东方明珠、杭州三潭印月、草原景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在上课的开始用猜猜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利用东部和西部的对比照片,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认识,东部和西部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为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铺垫。)生:猜(说明理由)师:看了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师(过渡):那么有什么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多元互动,以思激学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西部范围示意图,并请学生上台点击。(在这里利用多媒体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多媒体展示:西部范围示意图。师:从刚才同学的出色表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东西部的范围,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东西大比拼,拼什么呢?拼它们之间的差异、拼它们的优劣势。(1)比拼东西部的差异。学生分两组,一组代表东部,一组代表西部*多媒体展示,东西部差异表

方面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38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师(提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西部主要资源占全国比重表,中国人口与民族分布图,东西部在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资料。

生:通过观察以上具体的地图与资料分别回答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地图与资料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并回答中提高利用地图进行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师: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请同学们看62页最后一段和63页第一段,结合四幅图,来一个优劣势的大比拼。

(2)比拼东西部的优劣势。

生:分两组分别代表东部与西部,并在看书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在小组合作中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于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

生:代表东西部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优劣势。师:引导学生从这张东西部优势图中发现了差异?并探究解决方法。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师:请学生为东西部的交流互补出谋划策。生:讨论并回答。

师(概括):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家和政府为了调配地区间的资源与能源正在规划和实施一些重大工程,有哪些?生:思考回答。多媒体展示:三大工程线路。师(概括):此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有关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在蓬勃发展。

师: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例子,并回答它们分别是属于哪方面的交流。生:思考并回答。(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师(小结):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后反思】

开展“东部与西部大比拼”的辩论会,课前将学生分为东部、西部两大组,让学生分别收集体现自己所代表地区的优势和对方地区的劣势的相关资料和图片,以此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优势,在课上进行辩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分别对东部和西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归纳和概括。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概括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选择适当地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宜旅行路线,感受并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3.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当地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宜旅行路线,感受并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本课从形式上看,是一节活动课,但从内容上看,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指导者,可以提出建议,提供咨询;作为参与者,要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点、区域间差异的现状以及原因。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要了解全貌非常困难,而自主旅行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方法。而本节课我们就要开始一次“虚拟旅行”,去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去旅行前要作好一定的准备工作,那我们就来做临行准备。

〈讲授新课〉:

一、临行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出外旅行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考虑这几种交通方式在速度,价格等方面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回答〉

从而使学生对常见的交通方式有个大致的了解,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深圳的学生沿着京九铁路,陇海铁路进行考察,终点在乌鲁木齐,沿途要在郑州和西安等地稍作停留进行考察,引导学生来设计交通工具和路线并考虑该带些什么?〈学生回答〉

很好,挑好了交通工具和路线,准备好要带的东西后,我们就开始旅行了。二.模拟旅行:

教师事先应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负责郑州站、西安站和乌鲁木齐站的调查访问工作,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关于这三地的资料。

活动模式一:

教师让学生就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提取有用信息,组内交流共享资料,并要求学生记录活动全过程,最后进行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呈现各组的调查结果并介绍旅途的所见所闻。很好,大家都了解到了三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考虑二者的联系。〈学生回答〉很好,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这三地与深圳有了很大的不同。

活动模式二:

我们来到了西安,正好赶上了“东西部合作交流洽谈会”让学生摸拟招聘,模拟投资、引资,感受东部参与西部建设、投资贸易、人才培养与交流、能源利用与开发、高新科技成果转让与交流等。〈学生表演〉

很好,可见我们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这对东西部的共同发展是很重要的。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于东西部的交流是如何看待的,那么交流有何意义呢?

〈作业〉:仿照书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条考察的路线和方案,并查阅各种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考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特色的调查报告。

【教后反思】

41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本课从形式上看,是一节活动课,但从内容上看,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七上第四单元教案集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

(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

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

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展示图1水稻种植

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

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加深理解。展示

图31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田间管理图34收割图35丰收

(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所以,水稻生产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大量劳动力。

教师补充:精耕细作是这里的农业特色,也因此有较高的收成,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议一议(1)水稻生产对本地居民的物质生活产生那些影响?

学生讨论后归纳:以大米为主食,稻杆作为烧火的能源,谷糠为家禽的饲料,编制稻草制作品,搓稻草绳等等。

(2)水稻生产对本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学生回答:1祈求神灵保护,获得好收成;丰收后要祭天,感谢上苍。2大量灌渠和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收割都需要人们协作完成,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三.分析比较(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世界上还有那些地区种植水稻(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

学生思考后回答:中国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南亚、南亚展示图4世界主要国家稻谷产量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明确:世界稻谷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的东南部,这里的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联系书本,讨论一下.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与本地有何异同?展示图5湄南河平原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似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人口众多。水稻生产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本地坡顶房屋,湄南河平原流行干栏式房屋。

3湄南河平原为什么盛行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有什么好处?展示图6泰国民居我国哪些地方也有这类房屋?

(1)干栏式房屋适合当地高温多雨的地理环境。(2)这种房屋的好处:通风防潮,有利健康,能避蛇,蚂蝗甚至野兽的危害。(3)我国南方[云南,湖南等]有这类建筑。展示图71布依族的干栏式房屋图72苗家的吊脚楼

4小结:这节课我们讨论了本地和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长情况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说明一个地域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各地在选择发展道路时,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5思维拓展:本地区的自然条件除水稻外,还适合那些农作物的生长?油菜,甘蔗,杭白菊,榨菜等

展示图8油菜种植图9甘蔗种植图10杭白菊图11榨菜图12蚕桑生产

6想一想温带平原地区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呢?[教后反思]

介绍有关水稻生产过程的相关资料时,如播放一些录像,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及其特点。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经验来分析。说说湄南河人们为种植水稻还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用机器种庄稼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中部平原高度机械化生产和商品性农业的特点,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与对比,了解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方面各具特色。学会尊重不同、认同差异。

3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分析归纳、互相合作。

[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平原的生产方式及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平原地区不同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地及湄南河平原以水稻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今天我们到美国中部平原去看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新课教学]1.比较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展示图1湄南河平原图2美国地形学生自学课文,按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表格展示表格1

地理位气候湄南河平原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平原面积人口密度主要农作物生产方式交通水网密布较小稠密水稻手工劳动不便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广阔稀少小麦高度机械化四通八达美国中部平原北美洲中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2、议一议:按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①同样是平原,为什么两地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展示图3水稻图4小麦生产

湄南河平原高温多雨、河网密布的自然环境适合水稻的生长,美国中部平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南河平原,因而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②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生产方式为何不同?展示图5水稻生产图6用机器种庄稼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适合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再说湄南河平原较小,那里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湄南河平原以手工劳动为主。美国中部平原地域辽阔,地势平坦,小麦是旱地作物,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美国科学技术发达,拥有先进的农用机械,所以美国中部平原用机器种庄稼。

③乔治家收获的农产品哪里去了?

作为商品粮远销世界各地,形成了典型的商品性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展示表格2美国近年粮食产量及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小麦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产量世界第一大豆产量世界第一棉花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0%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2%教师点评: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且具有商品性和高度机械化的特点。

④美国发展商品农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量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3、比较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在生活方面的不同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表格湄南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宗教生活水平水上人家密切佛教低平原人家不密切基督教高教师点评:美国中部平原用机器种庄稼,商品性农业的特点构成了当地以大农场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特色。

4、想一想: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在哪里?那里的生产情况怎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机械化水平比本地高。原因:地域广阔,旱地作物适合机械化操作。

5、教师小结:同样是平原地区,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区域特色,这是人们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道路的结果。

[拓展研究]本地的农业生产能否实行美国式的高度机械化操作?(从地形、农田类型、气候、人口、科学技术等方面考虑。)

[教后反思]

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农场面积广大、人们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同时,商品性生产需要便利的运输作保证,所以,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网成为这里的又一道风景线。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垂直的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

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及周边景观。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

教师:展示图4放牧教师:展示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回答: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山麓地带砾石遍地的沙漠低缓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草地山腰以上茂密的森林针叶林地带之上草地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带

变化的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水热状况不同导致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高山气候的真实写照。

教师:这里的草原资源是上下分布的,我们把这种牧场称为什么牧场?学生:垂直牧场。教师:展示图6垂直的牧场提问:他们的放牧有何特色?学生:四季放牧

教师:哈萨克牧民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夏季气温较高,牧民们把牲畜赶往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那里气候温和,牧草丰盛;夏季过后,气温逐渐降低,牧民们便搬到半山腰的牧场;当深秋季节,他们就搬到低海拔的春秋牧场;隆冬气温最低的时节,他们就到山谷间的牧场过冬。第二年,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升高,牧民们也逐渐向山上转移。

教师: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发展了自己的特色牧业。

这种四季放牧的特色使得天山牧民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被称为什么?学生:转场

教师:展示图7牧民转场

教师:牧民们的转场是如何深刻影响着牧人们的生活?

学生:看书后回答:1、居住在可以拆卸的毡房里2、将盛大节庆安排在冬季

教师:天山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影响了哈萨克牧民的生产,也影响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哈萨克牧民区域生活。

[拓展提高]小组合作完成

1.哈萨克牧民在利用草场资源时应注意什么?(可以从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考虑)教师补充:因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场退化和沙化,使天然草场的产草率大大下降,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在,牧民们引进科技、资金,对牧场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垂直牧场的优势。

2.你觉得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怎样?你喜欢住毡房吗?教师补充:现在哈萨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克牧人正在逐步告别毡房过上定居生活。展示图8牧民的定居生活

3.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牧区?展示图9我国的四大牧区图10内蒙古放牧场图11青藏高原

[课外研究]

收集资料:浙江山区人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事例。[教后反思]

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有的地方森林茂密,有的地方草场肥美,有的地方荒漠连片。同时自然景观也随季节变化而不同。

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如画的梯田

[教学目标]

1.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2.能对各种图片和资料进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山区不同自然环境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教学思路]

通过《垂直的牧场》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区域生活。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山区自然之美、感受山区人民创造力的同时,更深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衙前初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3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