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0:22:44 | 移动端: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安徽新课改三年一路风尘仆仆地走过,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与多少年来教师已经形成的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下,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等等,都要求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的经验,又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最近三年的教学总结,当前,构建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正能够产生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的美丽教学。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一种自然、和谐、创新的语文课堂。

钻研文本夯实和谐课堂基础

在我的映象中,拿到一本教材教师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合适自己的教案;现在又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孰不知,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课堂的和谐生成几乎是空谈,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尤其面对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是对大量教参的钻研与探究,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可以这样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

比方说原来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和相关资料之后我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进行教学时我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如“平凡”“伟大”一词的内涵,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我们的教学如果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就在这不胜列举中我们也感到深深的愧疚。

掌握命脉走好和谐课堂之路

语文是教学,又不仅仅是教学,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偏离了这条航道行驶中的船只也许就会南辕北辙。反思我们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行尸走肉的教育课、自然课、科学课,比比皆是。反之,把握语文的本质,于读书处尽情地读,于写字时认真地写,于品位时深入地品,于交流时大方地交流,于背诵积累时朗朗地诵,大胆地表达,无疑能给学生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学习空间。瞧必修一《诗两首》的教学,一个简单的却又反复出现的意象“丁香”能让学生品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清凉、凄凉、悲凉,字字真情,而教师也惜字如金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推敲的字眼,把语文教学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抓住语言文字,把握语文的命脉,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学生的学习可以如此出彩,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如此程度的和谐与灵动!

教学反思和谐课堂不走弯路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非常必要。下面是我认为的几点和谐课堂应该把握的一些地方。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得益彰: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彼此交流,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精妙的地方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2.追求语言与精神的紧密相连: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虚化了语言的学习。

3.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语文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是充满诗意的,但除了追求诗意外,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更可以让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学习的乐园。尊重学生阅读实践中的多元感受,呵护他们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他们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多设计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的语文活动,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心放松,思想驰骋。

语文课堂的和谐,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问题。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学生来认真钻研文本,把握语文教学命脉,加强教学反思,共同追求生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结合高考的几点认识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不是埋头拉车,而是抬头看路。特别是广大高三教师,要以和谐课堂为基础,认真引导学生研读安徽新考纲的精神,吃透考纲所提供的各类试题示例。比如,在基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板块训练,并结合个人实际进行重点突破,坚持做到,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在阅读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自然科技、社会科学、文学类包括诗词曲等文体的专项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意识和判断整合能力。在写作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小天地,在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方面做相应的定向拓展训练,同时努力培养考生鲜明的文体意识和相应的应试技巧。

以201*年高考为例子。201*安徽语文高考卷命题紧扣大纲和安徽考试说明,关注新课改,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征。客观题降低难度,主观题分值增大,侧重对主干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设题较往年容易,为考生营造了良好的答题起始心境;文言文虽为游记散文但浅显易懂,诗词鉴赏分别考了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提问明白清晰,科学严谨;文学类短篇小说分值设为25分,较往年增加3分,命题突出作品的体裁特点,围绕小说三要素,出题平和,难易适度,尤其要关注探究能力的考查。语基客观题较去年减少1题;为兼顾城乡公平,不考字音考字形;选择最能体现运用特点又有相对成熟题型的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语句两考点命制客观题,保持稳定性连续性;三道语用题重视情景设,构成了今年带有课改色彩的语用测试题。总而言之,为了高考这一最终目标,语文教师对于课改的不断改革,摸索以及尝试都势在必行。

扩展阅读: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语文教学要上得有语文味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阳泉曲初中李美荣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已经进行多年的情况下,我们也同步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效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道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4、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凸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浅显感悟。我们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更新、突破,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4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