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认真写好导学案和教后反思。
二、认真上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动手操作、掌握方法、体验成功等。鼓励学习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从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认真批改纠错作业。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因人而异、适中适量”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突出层次性,坚决不做毫无意义的作业。学生的每次纠错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做到了面批面改。四、认真做好后进行转化工作。两个班54名学生中,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缺”工作认真尤为重要。本学期,我除了在展示上多照顾他们外,预习课时我还让小组长多关注后进生。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老师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老师的激励和赏识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率,让这些学生变得自信起来。通过老师和小组长的不断努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上等方面。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
王斌201*.12.
扩展阅读: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二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总复习里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二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
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
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5、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习方式: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
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
的情感和态度。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教学过程: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6、制作圆柱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h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板书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h↓↑↑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说说计算方法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三、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实际应用1、
2、
3/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圆柱切分和拚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
回忆圆柱体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的求法。二、习题练习1、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圆柱木棒,底面直径2厘米,高3厘米,如果沿地面直径纵剖后,表面积之和增加()厘米。
知识与能力:6过程与方法: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4d48
(2)把圆柱的钢材沿平行地面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之和增加12平方厘米,钢材的第面积应是()
知识与能力:6过程与方法: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d22、讨论并解答
一个圆柱木块,高减少1厘米后,表面积就减少了6.28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测量黄瓜表面积实践作业练习三、作业;数学书6页789题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28米。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4.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
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知道r、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练习册练习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解题思路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单位的统一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三、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建立立体图形意识,认识圆锥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具准备:(1)铅笔、卷笔刀(2)圆锥体、圆柱体教具各1个(3)大三角板一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问:这是什么形体?你能说说圆柱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特征吗?生述
2、问:把这支铅笔横截成两段,各是什么形体?
猜一猜,把它放进卷笔刀卷一卷,会出现什么形体?生述完后师操作,出现一个圆锥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看了课题后,你想学习什么?二、讲授新课:
放手寻找圆锥体各部分名称。(1)联系实际举例。
师问: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2)引导观察特征取出圆锥体学具,问:
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圆锥,可以用哪些方法?(看一看,摸一摸)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让一生上来指,回答后师板书:顶点:1个侧面(曲面)面:2个底面(圆)
同桌互指互说一遍。认识圆锥的高
(1)显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低,问: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高、低不同)是由圆柱的什么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在哪里?怎么画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自学课本。
(2)讨论交流
知识与能力:.什么是圆锥的高?过程与方法:.①拿出一个捏成圆锥体的橡皮泥,这条高在圆锥的哪里?看见吗?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
②利用手中的工具,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圆锥的高.(工具:小刀、绳子)③交流汇报:
生汇报用小刀把圆锥切开,师问:切时要注意什么?这样切可以吗?显示斜切的过程,为什么?(和底面不垂直)这样切可以吗?显示沿着底面直径的平行线切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从顶点出发,找不到圆心)拉时要注意什么?(跟底面直径垂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操作,你能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D.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3、测量圆锥的高
(1)我们在一个可切开的圆锥体上找到了它的高,那么在一些不可切的物体上怎样找到它的高,并知道高是多少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利用手中的工具,互相配合着试试看,量出圆锥体学具的高,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操作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师问:其实,同学们手中的圆锥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4、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让学生把圆锥体学具侧面剪开,
问: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扇形)5、想象,对圆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角三角板: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锥体,哪些物体是由圆锥体和其它物体组成的?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3、同桌交流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后,整理入下表:
四、总结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
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解题方法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单元知识整理。加深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联系前面所学有关内容,形成有关体积计算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会应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进行知识整理。二、针对性练习。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和是48立方厘米,圆柱体()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18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多()圆锥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少()三.选择题:
1、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8.84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厘米。知识与能力:0.3过程与方法:10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D6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相等,体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1.2分米,圆锥的高是()分米.
知识与能力:0.4过程与方法:3.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2D0.6
4、学校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容积是37.68立方米,池内直径是4米,.那么这个水池深()米.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0.6D5四.求下组合体的体积:(单位:厘米)(7分)五.应用题:(第(1)8分,其它每题7分,共29分)
1.一根空心钢管长2米,内直径是10厘米,外直径是20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的钢材重7.8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2.把圆柱体铁块熔制成一个圆锥体铁块,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熔制成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那么圆锥的高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缩放比例尺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或者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5、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
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函数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变化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y就叫做x的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章的正比例、反比例本身就是两个重要的函数。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体会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学生将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变量,有的变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地描述。多种研究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因此,教材在呈现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在后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也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
2.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些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例如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这些情境中既包括“时间与路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等生活情境,也包括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等数学情境,情境中有正例也有反例,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正、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是在引入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鼓励学生寻找生活情境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如,设计“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的题目,使学生认识到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圆的周长与直径。
4.在画图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如,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让学生初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再如,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设计巨人的教室,进一步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中的知识,了解比例尺的另一种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时安排:14课时
第一课时: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什么?(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
(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五)总结,谈谈收获。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
师: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程同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20页第2题。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2、教材20页第3题。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板书)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
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小明的年678910龄/岁11爸爸的年333龄/岁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正比例练习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19---21。教学目标:
A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B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C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表格见书)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画一画
教学目标:
A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B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他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C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画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图。2.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关系图的特征。教学过程: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正比例与画一画练习课
教学目标:
A进一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B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C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同学们还记得《数青蛙》这首儿歌吗?2.学生自由的唱儿歌。3.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青蛙只数嘴巴数眼腿睛数数1124224833612nn2n4n4.你能找出这首儿歌中成正比例的量吗?5.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们就进行有关正比例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一)基本练习1.根据表格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购买铅笔的支数与应付的钱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购买铅3579笔的支数/支应付的1243.5钱数/元.5.5.5(2)看一本故事书,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81看的页数2550050171515剩下的页数50200(3)试验种子数与发芽种子数的变化情况。5112试验种子数00050004911发芽种子数8644922.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订阅《扬子晚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2)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3)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4)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5)班级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A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B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C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积不变,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2.试举例说明。二、新授学习
1.和是12的两个加数,一个加数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和一定。
1)说出它们图像。
2)这两个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和一定12)3)说出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
2.积是12两个乘数,一个乘数随着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积一定。
1)说出它们的关系。
2)发现了什么?(积一定)
3)在积一定的条件下,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板书)、4)比较这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三、归纳总结
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成正比
例关系。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四、巩固应用
第2题: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几种比例关系:
路程一定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第3题:果汁总量一定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关系。五、课后练习
判断单价一定时,总价格和质量成什么比例P26,2,4题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反比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A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B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C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1、出示照片知识与能力:
2、再出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E四张照片
问:再看看哪几张照片和知识与能力:比较像,哪几张照片和知识与能力:不像?二、展开探究,感知比的意义情境一:照片的放大与缩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格子图中,请看,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那么照片知识与能力:长是(),宽是()。出示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为什么有几张照片比较像,有几张不像?我们光是这样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好像还不能马上看出原因,怎么样才有利于观察呢?(把长和宽统计下来)
统计的时候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E这样的顺序吗?(按分来来统计)
(2)现在我们先来观察照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D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交流4、初步小结:
观察这里所有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情境二:比比谁的速度快?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1)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人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
(2)知识与能力:摊位苹果3千克15元过程与方法:摊位苹果9元2千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摊位苹果12元3千克
2、学生分组完成:一二组学生完成表一,三四组学生完成表二。
3、反馈交流:说说怎样求速度和单价的?怎样求单价的?
4、思考:我们要比较谁的速度快,也就是要比较什么?要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便宜,也就是要比较什么?
5、小结,再次感受比的意义
这两个问题,我们在解决时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解决问题)三、归纳特征,总结思辨比的意义
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6÷4又可以说是6:4四、进一步认识比1、认识比的读写
2、回顾刚才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具体说说有哪些比。五、巩固练习,质疑知新
1.你能根据下列信息写出哪些比。
①六(1)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
②一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
2.下面二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的就请你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这个比是谁与谁的比?
①某水果店打出苹果便宜卖的招牌:12元3千克。()②小军买了5本科技书,每本4元。()
3、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而足球比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观察与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教学难点: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直线还是曲线?
2、说一说。
(1)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2)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3)你有什么体会?(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x/情感态1234681224度和价值观::my/
情感态2412864321度和价值观::m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m)
5、连接图中的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
(1)猜一猜:图中的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D在一条直线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曲线图的区别。(四)巩固练习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图形的放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呈现情境图
讨论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小结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画一画探究活动
P28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图形的放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重难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讨论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二、画一画
三、探究活动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比例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
2、比例尺=--------------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比例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过程: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3.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图。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图上距离是()厘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渺茫家到健身中心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3)电影院在小东家西偏南30度方向,实际距离为500米的地方,请在图书馆标出电影院的位置。
(4)根据上面的示意图,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二、解决问题。
1.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成都到北京的距离是4.8厘米,成都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8:1的精密零件图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4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北京与天津大约相距120千米,在比例尺是1:6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约是多少厘米?4.某小学的校园长200米,画在平面图上是20厘米,量得校园的宽是150米,在这张平面上应画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函数思想。过程与方法: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能根据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坐标系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另一个变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教学过程: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刚才同学们复习了这么多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题,那么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呢?
(2)正、反比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三、巩固延伸
1、下面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书本33页第一题)2、根据关系式判断各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收入一定,支出和节余。
(2)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3)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4)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3、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4、⑴如果y=8x,x和y成()比例。⑵如果y=8/x,x和y成()比例。四、作业:练习二第2、3、4题。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2)400:1是什么意思?二、做一做: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比例尺1:201*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长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并讲解,集体订正。)4、判断:
(1)比例尺的前项一定都是1.
(2)一个精密零件,长7毫米,画在图纸上是5.6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8:1(3)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三、能力提升
(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量得某小学长方形阅览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个阅览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2)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道乙地,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3)一种机器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是8.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1*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2)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五、作业:练习二第5、6、7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单元目标:
1.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尝试提出新问题。3.回顾学习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4.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5.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热身测试,跌入陷阱。(5分钟)
六年的数学学习即将结束,同学们学习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同学们在2分的时间内完成,看哪些同学能圆满地完成。
(师提醒学生,等试卷全部分发完后,大家同时看试卷,然后答卷)附:测试题目
1、请你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2、一个五位数,加上1就成为了六位数,这个五位数是()。
3、5千克煤发电12度,每度电需要()千克煤,每千克煤能发电()度。4、按要求,填一填。
5、当知识与能力:是()时,分数知识与能力:/9是真分数,当知识与能力:()时,分数知识与能力:/9是假分数。
6、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时,30分钟可以走全程的几分之几?(详细写出你的思考过程)7、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以上6道题目,只完成第1题。完成的同学请不要出声,静静地等待2分钟的到来,好吗?
教师提醒学生,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快点儿,快点儿!
时间到!现在我了解一下,谁按要求完成的请举手!(没人举手)啊?不会吧,怎么一个同学也没有做完?
谁能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小测试”活动中我们再次感受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希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大家能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自主整理。(17分钟)
刚才我们进行了一个测试,看来审清题目的确很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比一比看谁最细心?
这个图片熟悉吗?这个图片是我们五年级数学课本上的一幅图,请你认真再观察这幅图,图中有哪些数?
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学生进行分类,从而揭示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分类后,教师追问: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还能再写几个吗?
回顾一下这些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自己独立想一想,你会如何整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给4分钟的时间,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份你们满意的“知识树”。
学生展示汇报。
调研时学生现场整理的“知识树”: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强调:
(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大的负整数是-1,没有最小的负整数。(2)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三)拓展阅读,加深理解。(4分钟)
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数起源于数(shǔ)。远古时代,人们在狩猎、捕鱼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数的概念开始萌生。
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已经能用一、二、三、四、……、十、百、千、万等记数,下面是甲骨文中的一些数:
我国最早使用的算筹。下面是算筹记数的两种形式: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
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整数的发展,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下关于分数、小数、负数发展的资料,进行交流,行吗?
请你认真阅读课本41的内容,说一说现在你有什么收获?(四)利用情境,巩固练习。(12分钟)
通过刚才的展示,我发现我们班的确是很棒的!现在请大家完成第26题,时间为2分钟。你认为哪个题目需要老师帮助?
课下,我们针对这部分所学的内容,自己出了一些题目,谁能够象老师这样来考考大家?调研时学生所出的部分题目:一、填空。
1、桌子上有一堆糖,小红数了数,共22颗,可以用()数表示糖数。2、十五万九千零四十写作(),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3、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小数点左边第五位是()位,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5、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3.235.880.580.589
()
3、负6摄氏度写作-6摄氏度。()4、整数分为正整数和负整数。()(五)看书质疑,小结新知。(2分钟)
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在课本的40页、41页的内容,认真看一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收获与体会?课后反思:
数与代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能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总结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常用的数,然后教师说:“既然‘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学生随后回答:“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等。”师说:“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学过的数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构建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网络图,是将数分成了整数和分数。这里有三点说明:
第一,由于小学阶段负数只是初步学习,学生只要借助具体情境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以及负数的意义即可;而正数与负数之间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点,学生通过负整数的复习就能够理解。因此,在图中只出现了负整数,没有进一步出现负分数。
第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无理数(π除外),所以分数和小数是一致的,因此在图中用分数进行表示。实际上,小数与实数是等价的、分数与有理数是等价的。为学生后续初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为了复习需要,将数分成了整数和分数,实际上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教
学时,教师需要把握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因为在头脑中将知识形成一定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教师不必把整数是否为分数等细节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
(教学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县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这是一个学生互相学习的最好契机,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善于发现,引领学生更全面、更科学,更系统地回顾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接着,教师先鼓励学生在数轴上将所学的数表示出来。同时,借助数轴可以直观地将数进行大小比较,数轴为学习数提供了一个最为直观的模型,数学中应充分利用。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三、呈现学生曾经经历的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第一幅图,学生在用正整数表示苹果的个数,使学生认识到为了表示数量的多少,产生了正整数;
第二幅图,提出了如何表示“没有”的问题,也就是0的产生;第三幅图,提出了如何表示“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分后的其中一份”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引入分数;第四幅图,提出了如何表示“零下2摄氏度”的问题,也就需要引入负数。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这些情境说出所学的数的发展过程,感受引入分数、负数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见例子,举出一些来,说一说生活中这些书的应用。
四、总结
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全班交流。课后反思:
整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了解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回顾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意义是重点,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是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挂图教学过程:一、回顾与交流
呈现学生熟悉、生动、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对整数意义、表示、比较大小、实际应用等有个全面认识,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加系统化,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
信息1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正整数的意义:基数、序数、测量结果、编码。教材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体现了数的应用,也体现了正整数的不同意以。教材又进一步提出讨论的问题:“上面的信息中有哪些数,你知道他们的具体意义吗?”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数的具体意义。对于正整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抽象地讲,只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说明即可。
信息2:出示第2题。
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1234这个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过的表示正整数的各种方式,从多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
信息3: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举例说明的活动,这样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回顾空间,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在学生举例时,教师应注意引导举例的普遍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
信息4:0的妙用。
整理对0的认识。教材按照所学内容的顺序,从“0克已表示没有”、“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表示起点”、“0可以用来占位”、“0可以表示分界”等各方面,对“0”进行全面再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0”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并举例说明0所表示的含义,并找生活中的原型与之对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运算角度认识0。还可以向学生介绍0的发展历史。
信息5:关于倍数和因数,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整理一下。
整理倍数和因数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整理,整理方法不是唯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信息6: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向同学解释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
教学时,可直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对1万,1亿有多大的认识,以充分展示学生对大数的理解,并复习巩固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意义的方法。
课后反思:
整数(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应用上节所归纳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可以利用小组竞赛形式展开练习。
这些练习一部分是对“回顾与交流”中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巩固,一部分是对整数这部分内容的补充,这些练习的设计,一方面是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关于各个习题的说明
第1题:体验表示数的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十进制。
第2题:对于比较大小,学生可能选择不同的策略;直接比较大小,改写以后在比较等。第3题:借助“小红家5月份收支情况”这一具体情境复习正负数的意义。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结余虽然是问号题,但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经验尝试解决。
第4题:本题复习了公因数、公倍数等内容。在3和5的公倍数的时候,注意是有范围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设定范围,体会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5题:学生估计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一般的,可以将要估计的东西分成基本相等的几份,通过数一份的数量从而对总数进行估计。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流这种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从事其他的一些估计活动,方法只要合理,数目接近120就可以。
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三、布置作业四、数学万花筒。
让学生了解一些其他记数系统,并进一步认识到十进制的优越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读、写小数
和分数。
过程与方法: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成知识。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自制测量工具进行有目的的测量
出示回顾与交流中的第一个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分数和小数的必要性,沟通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再次经历分数、小数产生的过程,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量一量,并尝试解决“1个单位量不尽,怎么办”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数的发展资料,谈谈分数的产生。
二、把抽象的分数生活化、具体化。用多种方法解释
3的含义,进一步使学生从多角度体会分数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43的含义,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4自然的把分数、除法、比的关系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解释
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分数、除法和比的意义及联系。)
三、(1)我喝了一杯饮料的十分之五。(2)我喝了一杯饮料的
1。2(3)我却喝了一杯饮料的50%。
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有了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就清楚了,他们所叙述的规律是一致的。
以上三个小题,学生只要借助具体例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即可,不需要学生抽象的记忆。四、目的是复习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与小数的计数方法是一致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十”,小数的计数方法是
整数的扩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数位顺序表的逐步扩充过程;通过让学生填写数位顺序表,让他们再次感受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以后,通过对整数和小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回忆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设计: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分数、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多种方式解释
34小数、分数、百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十进制计数法。课后反思: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各种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概括、归纳和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用数学语言讲解思路和过程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本节建议
由于本节是巩固和应用,教师可根据本版情况对习题作以调整和补充。二、习题说明
针对习题的一些说明。第1题
目的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再次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主要让学生能根据具体的例子,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数据的意义。教学时让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中给出的资料,解释其中各个数据的具体意义,并请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育。
第2题:课前布置为好,课中找学生汇报,课后展示优秀作品。
第3题:复习分数的意义第4题
进一步复习分数的意义,学生的答案正确都应鼓励。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习题。第5题
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及比较大小。注意学生思路、语言表达能力。第6题
复习比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比的意义。第7题: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是如何进行化简的。全课总结1、学情总结2、知识总结课后反思:
《常见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引导学生整理和反思的复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对“常见的量”的复习,不断向学生渗透反思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反馈课前对“常见的量”的整理情况
1、师:昨天老师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我们知道的计量单位,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的学习成果,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出一份代表你们小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
2、整理好的小组把自己组的作品到前面的展台前进行展示。
3、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常见的量”的知识补充完善,并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000101010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0010000100100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01000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0↑升→毫升10001000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1001230246060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1010
人民币:元→角→分
二、做游戏,感悟计量单位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是数1,它后面藏着一个名称,请仔细观察我的动作,或者是语言,猜猜后面藏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先示范,学生当小老师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两袋馒头约重1千克,成人心跳75次约1分钟,地球自转一周约是1天┅┅师:在游戏中,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三、巩固与应用1、找一找常见的量
唐功红在201*年雅典奥运会女子举重75千克以上级决赛中,以305千克的总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冠军。
刘翔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只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两段话中有哪些量?有哪些计量单位?生回答
2、想一想、填一填,选一选。
(1)1个苹果约重10();吕老师体重约60();卡车的载重量约3()。(吨,千克,克,斤)
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火车提速后从北京到郑州约需5();从学校大门口走到班上约需4()。(秒钟、分钟、小时)
(2)1.7吨=()千克
1.2时=(
)时()分
)吨
3.5日=()日()时3吨40千克=(2.5分=(
)秒40元=(
)分
(3)每一年的大月有()月,每一年的小月有()月;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二月有()天。
(4)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5时就是(第二天的(
)时。
)时,夜里12时就(
)时,也就是
3、小龙一天在校多长时间?
5、修改“小马虎”的日记
201*年2月29日星期一晴
今天,天一亮我就起床了,一看表才17:30,挺早的!我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我拿起8平方米的毛巾开始洗脸、5毫米长的牙刷刷牙,太好了,我才用了10秒钟时间。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饮而尽。吃过早餐,我搬着5吨重的花盆向奶奶家出发。
师:同学们,你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请修改。四、作业
运用正确的量的单位,写一篇去超市购物的数学日记课后反思:
常见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