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0:49:57 | 移动端: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表现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扩展阅读: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南马高中赵来红

作为一个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以鞭策自己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学习第一是培养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详见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考,这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最直接的目的;第二,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慢慢形成,对学生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更深一层次的教育意义。

半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总结出两个方面的问题: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

一、教师方面

(一)、教学技能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问题了。这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有凸显出来,教学设计不够完善、课堂教学把握不足、课后辅导不够及时等。在教学基本功方面,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运用不够娴熟等。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给自己树立了几个要求:一、认真备课;二、积极去听老教师的课,有问题思考之后去请教老教师;三、学会反省,将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找出来,从三个角度“不足的表现、不足的原因、改正不足的措施”三个方面去反省纠正;四、参加教育局安排的培训,认真学习,调动大学时候的书本知识,在现实工作中活学活用。(二)、经验不足,对教学大纲把握不够。

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如老教师那么丰富,尤其是开学初的时候,容易对教学内容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凭自己高中学习的印象进行重点把握。所以,两个任教班级第一次月考的成绩不好,作为任课老师,我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针对这一点,月考之后,我请教了老教师,从总的方面把握高一语文学习的重点;并且联系已经在高中任教一年的大学同学,在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向其咨询请教,从而整体上把握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一语文教学。

二、学生方面

(一)、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区别。

在走上讲台之前,我一直想当然的认为,学生总是一代比一代优秀,他们的语文水平也应该比当时的我们要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导致课堂时间经常出现时间空白,学生和我之间拉开了学习距离和心理距离,我自己也经常一个人不知所措的懊恼,却无济于事。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和检测,已经大致了解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学生情况的区别:基础薄弱、课外知识匮乏和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最大的三个问题。基础薄弱体现在:在书写课堂笔记的时候有很多较为平常的词语不会写,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在课堂回顾的时候无法及时调动起来,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课外知识匮乏体现为:对于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一问三不知。我调查过两个任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没有一个学生读完四大名著,并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阅读过其中一本,更别说其他的名著,连杂志都不看。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几个学生考进本校的名次是名列前茅的,有几个学生说:初中的语文不是这样学的,无法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日渐退步,产生厌烦情绪。那些语文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本身学习兴趣就不高,来到高中更加复杂深奥的语文学习,不免觉得困难,就更加懈怠语文学习了。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第一,针对基础薄弱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字词的注音、字形和字义,一方面是让学生加强已学知识的背诵,二是教会学生记忆和辨别的方法,比如:记少不记多。名句默写也如是,规定的内容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病句、成语等其他的语文基础知识,则在每一次练笔和讲解中积累和归纳做题思路和方法,将相关知识和例子写到摘记本上。

第二,由于学生的学习很紧张,基本没有自主安排的时间,所以课外知识匮乏的问题是比较难解决的。我尽量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当中多提点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课外知识,将一些平时自己看到的较好的句子让学生记到摘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多去注意外面的世界,从看新闻,看例如《读者》之类的杂志开始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三,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点,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提高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促进学生学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一个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也会对该科目用心。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是敏感而又好奇的,死板的纸张道理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只有从学生的基本角度出发,结合教师自身的个人阅历感悟和古今中外的事例典故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听得进道理,并努力做到。作为一个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让学生真正明白老师是为他好。

(二)、学生写作能力不高。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然而,在批改学生的周记和作文的时候发现几个经常性的问题:一是素材陈旧,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分离、读书的苦恼是是最常见的几个素材,一个班级的作文当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相类似的素材,甚至,在不同的作文中,用之前已经使用同样的陈旧素材,不顾作文题意,生搬硬套。

二是词汇匮乏。高中生的语言表达应该在具有准确性的基础上,兼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独特性,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比如,表现“高兴”,基本只会直言“高兴”、“快乐”、“开心”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语句极少。

三是语言表达技巧缺乏。不会使用最基本的外貌、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对比、比喻等修辞,作文格式不当,对于景色描写,喜欢“为赋新诗强说愁”,实则不知所云。

后经和学生沟通了解到,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缺乏,还有一个原因:小学初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特别是初中三年,教师为了应试教育的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几篇范文,教学生生搬硬套到考场作文上,打击了学生写作以及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作更是如此。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仅有的休息时间也是用来上网,玩游戏,看漫画,或者是浏览没有多少“营养”的小说。但是,有一个一直以来被学生和老师忽略的写作学习来源:课本知识。课本知识不仅能提供现成的素材,而且是学生词汇积累和学习表达技巧的场所。对一些重点文章语句的背诵和文章作者相关文学常识、个人事迹的记忆就是很好的素材,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其将素材举一反三。词汇积累,就是将课文中运用得很经典的字词让学生体会记忆,写作的时候就有一个记忆库,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独特,更加具有文学性。表达技巧的学习,实则是对文章阅读的反运用。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对文章使用的表达方法、入手的表达角度、优秀的表达细节的一个鉴赏。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之后,可以反向思考:为什么写得这么优秀,触动人心;哪些语句打动了你,是否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写作方法等等。

我是一个新教师,需要改进的问题很多,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反省中不断改正,在改正中继续反省,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以学生为本,做好教学工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4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