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1:19:28 | 移动端: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p2p5)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迁都: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4、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②性质:分赃会议③操纵国:法、英、美★④《凡尔赛和约》的内容(P15)。⑤凡尔赛体系⑥国际联盟(时间:1920年;被英、法所控制。)2、华盛顿会议:①时间:1921-1922年,②主要国家(九国),★③《九国公约》的内容3、理解P17动脑筋题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第三,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

第4课:经济大危机(p20p23)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2、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1940年,德国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占领了法国,英国也遭到了猛烈轰炸。

★5、1941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6、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3、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一个个被法西斯国家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

4、1945年4月,苏联对柏林发动总攻。5月,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p48p50)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20世纪90年代,人们认为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美国时间特点、原因

经济崛起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经济繁荣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经济危机与调整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70年代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原因:经济弊端发展显露,受到危机的严重打击,通货通货膨胀,债务沉重。新经济发展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p52p55)

1、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西欧经济恢复和繁荣的原因:美国的大力援助(为了对付苏联),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3、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日本崛起的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4、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5、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70年代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p84p87)

★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2、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3、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两极格局由此形成。4、美苏争霸: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此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特点是美攻苏守。(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国因为越南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和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其特点是双方实现有限的缓和。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而由于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美苏冷战争霸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90p92)

★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2、二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4、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5、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6、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p95p98)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2、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英文缩写WTO),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2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它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

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1*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p102p105)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革命相比,有下列特点:①这次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补充: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名称时间标志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有了巨大突破

重要图片:

上册:p76美国总统华盛顿、p79法国社会等级制度、p89瓦特和他发明的蒸汽机、p90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下册:P5《列宁同志清扫地球》p54欧盟的旗帜

扩展阅读: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标志结果巩固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阿芙乐尔号)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②颁布了《土地法令》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苏联的成立斯大林宪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1928年到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法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的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材料①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②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主宰。(“三巨头”:法国的克里孟索、美国的威尔逊、英国的劳合乔治)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协约国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1)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赔款: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瓜分(这一条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从而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体系构成国际联盟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同《凡尔赛合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1920年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国际联盟。英法控制,美国没加入(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其主要作用:美英日①英法日美《四国条约》,相约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②英法日美意《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③《九国公约》:1922年,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目的)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的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内容材料①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②靠《凡尔赛和约》来为止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宁③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泽东

第4课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点a.范围特别广b.时间特别长c.破坏性特别大2影响A.引起各国的政局动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B.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罗斯福新政目的内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A、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C、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D、兴建公共工程,恢复生产,吸收就业。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2)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我的奋斗》)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出任国家元首。(4)内外政策:①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

A、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逮捕共产党和进步人士;B、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士;C、焚毁大量进步书籍,残酷迫害犹太人(水晶之夜);

②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2、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

(1)背景:一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2)标志:墨索里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3)强化:19291933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意大利,为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墨索里尼加紧武力扩张。3、日本军部法西斯化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过程: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③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

特点作用启示材料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废除①在经济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根椐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②改革也是生产力,面对危机要根据国情进行改革,为国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极端。①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罗斯福②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罗斯福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3、后果:使德国野心进一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头指向波兰。4、评价:这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企图(1)牺牲小国利益,换来欧洲的和平,(2)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法国、英国纵容德国侵略到高峰的表现(绥靖政策)。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启示:对侵略要进行有效抵制或不要让侵略者得寸进尺或不能助长侵略者.(弱国无外交)6、二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7、扩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到最大规模。3、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

中途岛战役(太平战场的转折美对日);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美英对德)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联合国家宣言》)

2、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达成重大协议:

A、三国将派军队分区占领战败的德国;

B、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C、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最有影响)(1945年成立,总部在美国纽约,中、苏、美、英、法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3、了解:“二战”中的四次重大会议及主要内容:

①1943年11月美、苏、英三国伊朗首都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②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在埃及举行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这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而且也在国际上肯定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③1945年初,美苏英三国在苏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成立联合国;

④1945年七、八月,苏、美、英三国在柏林召开波茨坦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4、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它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5、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以美、英军队为主的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一个战场是苏德战场)。

6、柏林战役:1945年,苏联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

7、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猛攻;美军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雅尔塔会议规定)。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在日本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二战结束。

8、二战的根源: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9、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0、二战时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五六十年代,持续繁荣:①二战后,美国是最富强的国家,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的生产技术,发展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年代,危机与调整:①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②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通货膨胀。③80年代中期以来,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最大的负债国。

3、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①美国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②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1、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因:

①美国的经济援助(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②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共同体: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组成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共同体的国际地位和作用。1993年发展为欧洲联盟。现有成员国27个。3、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朝鲜战争中日本为美军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和后勤服务,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利用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③战后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军费负担小;④日本政局稳定;

⑤重视培养人才,劳动者素质高;

4、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是美国;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日本。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1953-1964;全盘否定斯大林,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重点发展重工业,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

3、戈尔巴乔夫:1985-1991;首先经济改革,没成效;然后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4、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三天失败。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5、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匈牙利事件:1956年,匈牙利人民要求克服个人崇拜,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游行继而冲突。卡达尔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人党请求苏联平息暴乱,造成严重损失。

2、匈牙利改革:①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②经济上,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

3、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的改革(布拉格之春),被镇压。

4、东欧剧变: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1.亚洲:印度(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

1947年,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划分),实行印巴分治(蒙巴顿法案)。遗留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冲突不断。

2.非洲:埃及(1952年,纳赛尔,埃及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60年,非洲独立年;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3.拉丁美洲:古巴:1959,卡斯特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收回。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1.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量犹太人迁回。2、二战后,联合国决定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3、中东战争:①1948年,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建国发动,以色列获胜;

②1956年,英法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在联合国干预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③1967年,以色列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④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发动。

4、矛盾:①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②石油资源丰富;③历史、宗教、种族等;④领土、水资源问题;⑤耶路撒冷问题;

5、拉宾(以色列总理)和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达成和解,两人和佩雷斯(以色列)共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的含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进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非战争)的敌对行动。其最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直接目的:遏制共产主义2、“冷战”政策的原因:

(1)二战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野心膨胀;(2)苏联力量日益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激化。3、“冷战”政策的表现:

A、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B、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通过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以达到逐步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

C、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包围。4、两大对抗军事集团:

①1949年,以美国为主的国家成立了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②1955年,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抗衡。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美苏)格局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美苏争霸: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肯尼迪;苏: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修建。优势在美国)(2)70年代,美:尼克松;苏:勃列日涅夫;(苏占优,1979年,出兵阿富汗。)(3)80年代,美:里根;苏:戈尔巴乔夫;有限的缓和。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现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旧的终结→新的尚未形成→现在“一超多强”→将来:向多极化发展。)2、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3、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侵略一个主权国家。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4、2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APEC);2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3、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4、生物工程:克隆技术;

5、特点:①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遇渗透;

③新技术称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6、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7、文学:德莱赛:美国,《美国的悲剧》;

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克特:法国,《等待戈多》;肖洛霍夫:苏联,《静静的顿河》;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美术: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为抗议1937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所作)

达利:西班牙,《记忆的永恒》;

8名称时间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标志: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原子能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19世纪70年代(1870年以后)开始,重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动力:内燃机能源:石油、天然气①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②造成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标志新能源动力:蒸汽;能源:煤炭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②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成了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共同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启示

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9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4742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