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一历史总结

高一历史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1:20:17 | 移动端:高一历史总结

高一历史总结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赔偿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第13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第16课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①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坚持全民族抗战;

③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第17课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④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美国仍然最强大。

扩展阅读: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01*学年度第一学期)

大埔家炳第一中学刘小英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6)整个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12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由于多年没有下到高一教学了,对高一学生学情的掌握,着实费了一番工夫。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历史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历史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历史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4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