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学校文体卫总结
花田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总结
近两年来,我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在教育局和乡中学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搞好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的同时,全神贯注抓好课堂教学,业余训练,使我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了师生的身体素质。现就我校开展的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做如下总结体育工作方面:
一、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我校体育教师虽然不是专科专职的,但是能认真贯彻执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型、现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以现代课堂理念规范自己,平时能认真加强体育新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教科研意识气氛浓厚,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他根据每学期初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课,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二、常抓不懈,推动“二操和阳光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学校“两操一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来,体育教师配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继续严格规范广播操进出场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阳光体育活动以人人一根跳绳、跳出速度和花样为目标,虚心向马迹中心小学学习,成效显著。
卫生工作方面:
坚持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围绕认识健康,珍惜健康,创建健康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切实做好防病工作的原则。在上级的统一步骤下,学校的卫生工作有序进行:
一、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环境、师生的饮水饮食卫生:1、能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坚持做好晨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如有异常及时向卫生院和中学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
2、做到消毒工作到位,除有传染病疑似学生活动过的地方消毒之外,每两周对学校所有教室开展全面消毒,做到了把传染病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对学校环境卫生,办公室、各班按照职责分工,保持长期整洁,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工作。
4、学生的饮食饮水工作,教育学生不要喝生水,要喝开水。二、做好季节性的预防工作:
1、学校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开展各项宣传预防工作。严防各类传染病对师生的危害,及时尽早对师生做好知识性宣传工作,在学校宣传栏中按季节变化宣传防病知识,同时还利用集体晨会和书面形式发放给班级宣传。尽最大努力保证了师生的身心健康,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几年来能有效的防止了水痘、甲流、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指导学生的饮食饮水卫生,教育学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同时要求学生不买摊贩和三无产品食用等工作。近期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预防碘缺乏病,提高学生健康意识。艺术工作方面:
我们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艺术理论、素质的教育,渗透美育教育,加强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现就近年来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艺术类教学和训练计划。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和学校对艺术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学校的设备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了艺术工作计划。艺术工作既要考虑到按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堂要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尽可能使他们学有所得,学得愉快。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艺术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二、艺术课堂教学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生在校的艺术生活丰富多彩。我校的艺术课程一贯认真执行课程设置计划的要求,坚持开齐开足课时。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认真按照课标的要求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充分使用学校现有的设备组织教学,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好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位学生都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扎实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
砖桥乡花田学校201*-6-
扩展阅读: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2)
陈庄镇志
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现将《陈庄镇志》教育系统所涉及内容的《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发给你们,请抓紧对本单位所涉及有关信息进行审核,并只在本文本对修改内容予以涂绿色标注;对多余内容提出删除意见时,予以涂黄色提醒,如:改称中心园。务于12月19日上午发回对本文本的修改意见,以及4月份整理的《陈庄镇志教育篇》的有关信息资料电子版,同时电话联系予以说明。
陈庄镇中心学校201*年12月17日
第十六章教科文体卫
清代,镇域民间少有私塾。清末,镇域设有小学堂和私塾。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称国民学校,镇域内设有小学和部分私塾。新中国建立后,镇域内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各村陆续建立小学,后陈庄(集贤、傅窝)相继建立中学。201*年2月,集贤、傅窝并入后,实施整合教育资源,各村小学陆续撤并,3处中学合并为陈庄镇中心学校。
建国前没有开展科技工作。20世纪50-60年代,镇域内开始开展科普宣传,农业领域进行科学实验。7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显示了科技事业在发展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建国前,镇域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大多由群众自发活动。20世纪50年代开始,镇域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先后发展起广播、电影、新闻、戏剧、图书等事业,乡村文化生活逐步活跃起来。80年代开始,电视、电脑、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各村相继建立文化大院,每逢节日,民间文化艺术纷纷登台,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尽享文化生活。
建国后,镇域内体育事业主要在学生中开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学校推行“劳动卫国制”,学生普遍参加锻炼。进入80年代,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体育活动场所,每逢春季、秋季举行体育运动会,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纷纷举行各类体育项目邀请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6陈庄镇志
建国前,镇域内缺医少药。遇有传染病流行,只能坐以待毙。妇女分娩只有民间接生婆接生,由于破伤风、产褥热、大出血往往造成母子双亡。20世纪50年代,镇建立诊疗所,后改卫生院。培养乡村赤脚医生,后各村相继建立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集贤、傅窝卫生院并入陈庄后建立陈庄中心医院。形成镇、社区、村卫生所三位一体卫生工作网络。新农合的推行,彻底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
第一节教育
管理机构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设劝学公所专管教育。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劝学所,每个乡定为一个学区,学区有劝学所的区董直接管理。
民国2年(1913年),“劝学所”改称“视学公所”,民国7年(1918年)又称“劝学所”。民国12年(1923年)始称“教育局”(后称教育科),区、镇开始实行中心小学领导制。
利津县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设教育科。建国后,县政府设“文教科”,各区设文教助理,管理本区教育、文化事项。自1956年起各区文教助理改称中心校长,负责对普教的领导;业教则由各区(公社)扫盲干部1人负责。文、教分设,恢复教育科。1961年10月,利津从沾化县析出后设文教局,1962年5月改称文教科。1966-1967年,因受“文革”影响,教育机构瘫痪。1967年8月县革委会设教育组,公社下设教革组管理教育事项。1975年,县恢复教育局,公社教革组不变。1977年5月,县体委与教育局合并,称“文教局”。1979年5月,体委分设,恢复教育局名称。1984年体制改革,公社教革组改称乡(镇)教育组。教育组长由乡分管教育的领导兼任,另配副组长1名、业余教育和小教辅导员各1名。1993年10月,县机构改革后,乡教育组改称乡教育管理中心,教育组付组长改称乡(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翌年,改称乡(镇)教育委员会。
1998年2月县内乡镇区划调整,设12个乡(镇)教委。1988年4月12日,县政府下发文件,《利津县贯彻实施九年级义务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宣布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01*年3月又调整为9个乡(镇)教委。201*年,乡教育委员会又改成乡(镇)教育办公室。
1989年3月,全镇对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完全中学由县直接管理;农村小学、学区小学由乡村共管,以乡为主;乡建立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实行乡文教卫委直接领导下的“三中心”教育管理体制。
6陈庄镇志
1996年,乡镇教委为股级事业单位,有7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由中学校长兼任);委员5人:教育工会主席1人,小教辅导员1人,成教中心校长1人,中心幼儿园园长1人,会计1人。
201*年后,根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落实以县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在保障教育投入、人事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诸方面着手深化改革。
学前教育
中心幼儿园201*年,镇政府投资160万元在镇政府驻地商贸园区内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幼儿园一处。全园占地5000平方米,建设集教学、办公、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为1088平方米,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
购买大型玩具12件,小型玩具160件,配备了微机、幻灯机、VCD、收录机等多媒体器材,开设语言、计算、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多种技能课程,实行全日制教学,成为全镇幼儿幼教、娱乐、健体的学园、家园、乐园。是年9月18日开学,年底被评为“利津县学前教育先进单位”。
陈庄镇中心幼儿园陈庄镇中心幼儿园始建于1985年3月,主要招收镇、县直机关单位36岁幼儿,学制为三年,始称陈庄镇“镇直机关幼儿园”。1989年8月,迁入原陈庄镇政府院内。1994年改称陈庄镇中心幼儿园。1996年8月,迁入原陈庄镇中学院内,改称中心园。201*年9月,投资370万元,新建陈庄镇中心幼儿园,位于陈庄镇盛苑路72号。201*年8月搬迁新址,占地面积1.33万平米,建筑面积3554.88平米,活动场地面积2764平米。新校建成后,原陈庄镇中心园,韩中联合幼儿园、辛西联合幼儿园、新四联合幼儿园、韩北联合幼儿园、陈西联合幼儿园6处幼儿园合并,称陈庄镇中心幼儿园。覆盖陈南、陈东、陈中、陈北、陈西、北坝、韩一、韩二、韩中一、韩中二、韩北、立新、草洼子、老岭、淤东、淤西、顺兴、辛东、辛中、辛西、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五、新六、治一东、治一西、治二、治三、治四31个行政村和镇直机关单位。设12个班,招收幼儿500名,教职工41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专业教师中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36人,当时是东营市乡镇中心幼儿园中条件最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201*
6陈庄镇志
年,幼儿720人,教职工44人。至201*年12月31日,陈庄镇中心幼儿园覆盖29个自然村及镇直单位和陈庄商贸城个体经商户。设12个班,幼儿560名。教职工49名,其中公办教师12名,非公办教师37人。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本科8人,专科19人,中专24人,专业学历达标率94%,持证率达72%。集贤幼儿园1985年7月,建立集贤、皂坝头、六百步、中古店幼儿园。1992年9月,新农、二选、郭屋村建立幼儿园。1995年6月,公茂村建立幼儿园。1997年9月,建立集贤乡中心幼儿园。201*年2月,成立中古店、崖东、清双、蒋合联合幼儿园;集贤乡中心幼儿园改称集贤学区幼儿园。201*年8月,中古店、蒋合2处联合幼儿园并入集贤学区幼儿园。辐射集贤、郭屋、六百步、皂坝头、公茂、蒋合、中古店、二选、新农10个村,设6个班,200名幼儿,教职工13人。
傅窝幼儿园1985年7月,原傅窝乡在傅窝村建立学前班(后称幼儿园)、当时有头段联合幼儿园、东升联合幼儿园,姜家村幼儿园、季家村幼儿园、汪二河村幼儿园、后桥村幼儿园。1987年,先后成立二段村幼儿园、头段村幼儿园、西三村幼儿园、东三村幼儿园、胜利村幼儿园、肖庙村幼儿园、四段村幼儿园、薄扣村幼儿园、前郭村幼儿园、后郭村幼儿园。1992年,村办幼儿园合并,改称傅窝乡中心幼儿园。201*年3月搬迁至原傅窝乡财政所院内,更名为陈庄镇傅窝幼儿园,201*年迁于原傅窝政府后院,201*年4月搬迁至原傅窝中学院内,更名为陈庄镇傅窝学区幼儿园。覆盖19个自然村,占地6854平米,建筑面积1432平米,分设大中小6个教学班,在园幼儿145名,教职工16人,学历达标率100%。
小学教育
陈庄镇中心小学1922年(民国十一年)利津县第二高小在韩家垣子(今新韩一村)建立。1985年以前,陈庄公社23个行政村实行村村办学,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校舍条件是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当时分3个教学片即韩垣、陈庄、辛庄片,隶属陈庄教育组管理。辛庄片包括辛西、辛中、辛东、新四、新三、顺兴、淤东7处村办小学;陈庄片包括陈南、陈北、陈中、陈西、陈东、北坝6处村办小学;韩垣片包括韩中、韩南、韩北、立新、老岭、草洼、薄窑7处村办小学。1980年韩南小学改称陈庄镇中心小学。1994年,陈庄片合并为陈庄学区小学,校址在陈中村;辛庄片合并为辛庄学区小学,校址在辛西村;韩垣片合并归属中心小学。1996年中心小学迁址韩中、陈南交界处的原县招待所。
201*年8月,陈庄镇政府在陈南村征地60亩,建成一栋四层综合教学楼、一栋两层多功能楼。将原镇中心小学、辛庄学区小学、陈庄学区小学“三
6陈庄镇志
校合一”,归并成为陈庄镇中心小学。生源来自韩中一、韩中二、韩南一、韩南二、韩北、立新、老岭、草洼子、薄窑、陈南、陈北、陈中、陈西、陈东、北坝、辛西、辛中、辛东、新四、新三、顺兴、淤东、姜家23个行政村和市县镇直机关及商业街工商户。
至201*年底,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128人,教职工60人。设置1--5年级,22个教学班。专任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100%。现有市级教学能手10人,县教学能手39人,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6人,市级重点培养对象3人,5名教师在省优质课中获奖,28人次在市级讲课中获奖,200余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评选中获奖。
201*年4月,陈庄镇中心小学开工建设1栋四层集教研、实验、图书阅读、多媒体等35个功能教室、5个教学办公室、8个教学附属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楼,实用面积22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00平方米,投资7000万元。庄科小学1946年,在庄中村建立,为四年制初级小学。1966年,村村办学,学校停办,改为庄科3个自然村分别办学,均为五年制完全小学。1968年8月,改称庄科中学,分设2个班,在校生70名,教师6人。1978年庄科中学停办。
1985年实行校改,庄科3个自然村联合办学,成立庄科学区小学,为五年制完全小学。当年,新建校舍30间,为普通砖木结构平房。1994年,崔东、崔李小学并入庄科学区小学。201*年,庄科学区小学改称陈庄镇庄科小学。201*年拆除并重建15间,201*年拆除重建15间,并重新搭建院墙,校园内全部硬化和绿化。201*年学校购置电脑16台。201*年,学校购置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至201*年底,学校为四、五年级教室内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方圆希望小学始建于1985年。1947年8月治一村、治二村联合办学,为为方圆希望小学前身。学校位于辛河路以西,陈庄镇府南两公里处,本校服务十个自然村。原址位于治河一西村,学校占地17220平方米,使用面积1753.2平方米。有7个教学班,学生219名,专任教师18名。建校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容校貌逐年改观,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稳步提高。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两基”验收。
1965年后治河、新韩所辖村办学校逐步发展为全日制村办小学。治河一、治河二、治河三、治河四、驾屋、新韩一、新韩二、新韩五、新韩六9个自然村先后都设立初具规模的学校,有一至四年级,多为复式班教学,每个学校有学生60-150人,经费由各村开支,学生读满四年,成绩合格者升入当时的陈
6陈庄镇志
庄公社新韩完小、治河中学继续学习,当时治河中学校长为刘华明。1978年治河中学合并到新韩中学。
1985年,镇政府联合所辖村对学校进行了改建,发展为全日制村办小学。治河一小学投资6万余元建成占地1277.2平方米,10间教室,24间办公室,砖木结构的新学校,学生132名,教师6人,校长尚俊三。其他8个自然村的学校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治河二村新建校舍14间,占地1200平方,教师5名,学生96人,校长郭本桐。治河三村新建教室、办公室13间,学校占地1126平方。教师5名,学生120名,学校负责人为薄万民。治河四村有校舍10间,学校占地1300平方。有4名教师,93名学生,负责人王成文。新韩一村校舍10间,占地960.3平方米。教师2名,学生63人,负责人王希军。新韩二校舍12间,教师3名,学生86人,校长韩国俊。新韩五校舍8间,3名教师,学生69人,负责人兰登平。新韩六校舍10间,4名教师,91名学生,负责人刘学温。1986年原治河一村划分为东西两村,两村共同办学。
1994年在治河小学原有办学基础上,镇政府投资10万余元新建校舍14间,将治河二村、新韩一村及新韩二、新韩五、新韩六村三至五年级学生合并至治河小学(学校为一校七点:治河二、治河三、治河四、新韩一、新韩二、新韩五、新韩六)成立了治河学区小学。1999年8月除治河三、治河四外将其余5处教学点合并到治河学区小学。
201*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投资2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校舍7间,将治河三、治河四联办小学并入治河学区小学,更名为治河小学,201*年投资30万元扩建校舍12间,又将原属集贤片的驾屋村小学合并于治河小学。201*年投资15万元扩建校舍7间,完善了学校功能室。201*年11月由山东方圆集团投资12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教学、办公综合楼、200米标准煤渣跑道和操场及附属设施。学校规模发展为9个教学班,328名学生,22名专任教师。校内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绿化有致。学校正式更名为方圆希望小学。集贤小学1951年,建立集贤完小,占地3000平米,1--4年级为集贤本村学生,5--6年级为联办,分3个教学班,学生180人。5--6年级招生范围:集贤、清河、三合、双滩、薄家、蒋河、崖西、崖东、李呈、郭屋、六百步、新农、中古店、二选、皂坝头、前郭、公茂、道口、新发19个村。1968年,集贤完小改名为集贤村小学,56年级学生回本村就学。1974年,恢复集贤完小,招生范围是集贤村周边8个村的5年级学生,1975年7月回本村上学。
1985年8月,新建集贤乡中心小学,占地10亩,4排24间教室,建筑面积640平米,砖混结构。辖六百步、郭屋小学5个教学班,在校生160人。1992年,新建功能室和教工宿舍2排12间,建筑面积352平米。1997年,新
6陈庄镇志
增教室和办公室6间,面积200平米。201*年,郭屋、六百步小学并入集贤乡中心小学。201*年2月,集贤乡中心小学改称陈庄镇集贤小学,中古店小学归并集贤中心小学,分9个教学班,330名学生,18名教师。201*年10月,皂坝头小学归并集贤小学。
至201*年12月31日,集贤小学辖8个村,在校生253人,教学班7个,专任教师12人。占地15亩,建筑面积1505平方米,校舍56间;配齐功能室、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图书室、微机室、音美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封闭式操场设施设备。
道口小学1970年改建初级中学。1984年8月合并到傅窝中学。1996年-201*年,道口小学覆盖6个村,5个年级,7个班,学生310名。201*年2月,傅窝乡并入陈庄镇,仍保留道口小学。201*年8月,陈庄镇政府投资12万元,建砖混结构校舍10间,面积310平方米。并为学校配备了微机、多媒体、图书、和教学仪器。201*年8月,道口村“两委”投资45万元,建框架结构功能教室8间,面积330平米,铁制院墙60米,推拉式大门一个。至201*年,小学设5个年级,5个班,在校生200人,校产100万元。
薄家小学1948年,在薄家村建立。1965年为完全小学。201*年,学校迁址黄河大桥以北立交桥西。201*年清双小学、崖东小学合并到薄家小学。201*年皂坝头小学撤消,公茂村学生合并到薄家小学。本年蒋河村学生由集贤小学转到薄家小学。至此,薄家小学覆盖9个村。至201*年底,薄家小学占地面积1.5万平米,其中建筑面积1961.5平米,运动场7000平方米。
傅窝小学1948年建立头段完小(傅窝小学前身)。1951年,汪二河、头段、二段3村集资联合建立头段完小。由1-3年级发展到1-6个年级,生源来自头段、二段、季家、姜家、后桥、前桥、前郭、后郭、汪二河、崔范、傅窝、东三、西三、四段、肖庙、薄扣、临河、道口、索镇、新发20个村,在校生500人左右。1950年建立东三小学,辖四段、西三、太阳升、胜利小学4个教学点。1960年,实行村村办学。头段完小迁至傅窝村称傅窝小学,仅招收4-6年级学生。年内,先后建立汪二河、崔范、后桥、头段、二段、季家、姜家、卞庄小学。1-3年级学生均归各自所在村小学。1965年,建立一千二完小,下设一千二、肖庙教学点。1968年,建立爱国联合小学,辖一千二、联合、肖庙、崔庄、皂刘小学。1970年4月,建立爱林农中,1973年8月改称爱林中学。1982年8月与一千二中学合并。1984年8月,改称爱林学区小学。辖爱林一、爱林二、东方红、前进一、前进二、新胜6个教学点,学生180名。1985年,改为爱国学区小学,辖一千二小学、肖庙小学、薄扣小学。1992年归并至东三村东升学区小学,在校生276人。1995年,傅窝小学改称傅窝中
6陈庄镇志
心小学。头段小学改为头段学区小学,下设汪二河教学点。1998年,一千二小学合并入爱国小学,薄扣小学合并入肖庙小学。201*年7月,一千二、爱国、薄扣小学并入陈庄镇傅窝小学。
201*年,傅窝中心小学、东升学区小学、头段学区小学合并为陈庄镇傅窝小学。在校学生600名左右。201*年,爱林学区、爱国学区并入陈庄镇傅窝小学,在校生700人左右。
年各村各类学生数一览表
表10工作区村大学生462565123572111013231210275912专科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663256236217322101527211318111381030211115510121101673111251210108218107101210151320868615152622212524282322271523232224251918161822184025302325322422362028252026383925222656备注辛庄工作区辛中顺兴辛东辛西新韩一新韩二新韩三新韩四新韩五新韩六淤东淤西治一东治一西治河二治河三治河四庄科工作区草洼子20陈北陈东陈南6陈庄镇志
陈西陈中崔东崔西陈北坝韩北韩南二韩南一韩中一韩中二老岭立新四队庄东庄西庄科122864210125125420961588101615159101548314861510115451016121673478561211051914510214292301544012321201*340967035000106310116201*1192521251017615117201*16211612145206128175537182519121136313623121525231202527253216201*18103510227228183640221820352631222621203303030283036303527291840152318221518集贤工作区薄家二选公茂郭屋集贤驾屋蒋河李呈六百步前郭清河三合双滩新农东6陈庄镇志
西皂坝头中古店一7128423231438104153562646192056123221512101201*0158224012258381428007201*112142052611810142516518107101715181010253577671728302598151350161417208262230155018141550142515222391212233230213201*15711813182812251825173730262055132230183562215中古店二101662025付西工作区薄家窑崔范道口东三二段后探马桥19后郭季家姜家临河四段索镇太阳升头段西三新发新立新兴汪二河后郭前桥胜利1389233101012121531416663423付东工作区爱林一爱林二崔庄东方红东新6陈庄镇志
前进一前进二爱国一爱国二联合肖圣庙新建新胜一千二灶刘傅窝卞庄薄扣78920263101557352102169223833242151000015100011147546881781538138121862311182510401516162021201*381620251560201*中学教育
1968年暑假陈庄公社执行“社社办初中”的指示,采取中心小学“戴帽”的方式,同时办起了社办初中、联中陈庄五七中学(校址:陈北村)、新韩中学(校址:新韩一村)。现陈庄镇辖区内同时建起社办初中还有两处:原集贤中学(校址:集贤村)、原付窝中学(校址:卞庄村);联中2处:原集贤公社薄家中学(校址:薄家村)、原付窝公社一千二中学(校址:一千二村)。学制为“三三制”,初中、高中修业期限各为三年。同时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1970年2月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通知,将中小学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1971年公社初中招设高中班办成了完全中学。原集贤中学招收一个高中班;原付窝中学招收一个高中班,至1979年,最后一级高中生毕业,改回初中学校。年内恢复秋季始业。1973年7月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教育组通知,中小学自1974年起恢复秋季始业。1994年暑假开学,原集贤乡、付窝乡中小学全部改为“五四制”。201*年8月,利津二中停办初中班,最后一级的毕业班75名学生,全部转入陈庄镇中学。
县第二中学前身是垦利县中学,1952年建立。1956年3月,垦利县并入利津县;5月,垦利县中学改称利津县第二中学。
至201*年底,利津二中有62个高中教学班,4000名在校生,300名教职工,其中党员75人。
6陈庄镇志
县二中历任领导班子秉承“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弘扬“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的团队精神,大力推行“少教多学、当堂达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凝心聚力,锐意进取,营造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浓厚氛围,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201*年高考14个学科、61名任课教师全部受到市教育局表彰,荣获全市重点高中8个学科第一名,一大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等名牌院校;201*--201*年高考,重点本科万人比和本科总数万人比蝉联全市重点高中第一名,100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南开等名牌院校。
至201*年底,县二中先后获得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先进学校”、“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单位”、“全国外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改革先进集体”、“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绿色社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先进单位”、“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十佳教育网站”、“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组织工作先进单位”、“东营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东营市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学校”、“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500余人次获得教育部、省、市委、省、市政府、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
201*年,王明普当选县第六届政协常委;201*年,韩秀利当选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县第六届政协委员;201*年,王明普当选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县第十一届党代表、市第四届党代表;201*年,胡宗国当选县第十六届人代表。201*年,韩秀利当选市第四届人大代表;201*年,王明普当选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年,王明普当选县第十二届党代表、市第五届党代表;201*年,韩秀利当选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利津二中(垦利)历任校长、副校长一览表
姓名王峰峙校长李韵斋校长1956.111959.08职务代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任职时间19521953.061953.061956.031956.061956.111956.061956.11备注垦利利津6陈庄镇志
聂汇东王金鉴革委会主任崔树梓杨浩李昌年陈成礼李永成张俊德闫鹏山庞长增校长刘晋伦殷晓东郭道顺校长陈平王学理薄立德李新城明玮校长李新泽姚德顺王明普郭建营韩秀利李子江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201*.09201*.04201*.09201*.03201*.03201*.04201*.09201*.04201*.02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1992.031993.101991.021996.091993.10201*.091994.081996.091996.09201*.091996.09201*.09校长副校长副校长1984.071987.021987.031991.041987.0619901991.021992.02校长校长校长副校长副校长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副校长1965.021965.07196119631962.091967.041972.011975.061976.081978.081978.081984.0719811984.041984.011984.07副校长1967.041976.081960.101962.02校长副校长1959.011960.101960.051967.04
6陈庄镇志
陈庄镇中心学校位于陈庄镇镇政府驻地府苑街2号。1968年,陈庄公社建立社办初中、联中、五七中学(校址:陈北村)、新韩中学(校址:新韩一村);原集贤中学(校址:集贤村);原傅窝中学(校址:卞庄村)联中2处;原集贤公社薄家中学(校址:薄家村);原傅窝公社一千二中学(校址:一千二村);中学学制实行二二制。1976年,陈庄、集贤、傅窝社办初中普遍招收高中班。1979年,撤销陈庄、集贤、傅窝3处社办高中,中学学制恢复“三三制”。
1984年7月,陈庄公社新韩中学称陈庄镇新韩中学。1988年12月,新建校舍平房54间。从此学校告别了“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1989年8月,新韩中学改称陈庄镇中学;陈庄镇中学改称陈庄镇镇北中学。1992年8月,陈庄镇新建教学楼1栋并交付使用。1993年8月,陈庄镇、集贤、傅窝中小学改为“五四制”。1993年8月,扩建校舍、教师宿舍,改称镇北中学(原五七中学)。陈庄镇中学先后称陈庄镇五七中学、陈庄镇中学、陈庄镇镇北中学。201*年2月,集贤、傅窝并入陈庄镇。陈庄镇中学称陈庄镇第一中学,集贤乡中学称第二中学,傅窝乡中学称第三中学。201*年8月,第二中学并入陈庄镇一中。201*年8月,第三中学并入陈庄镇一中。201*年4月,三校合并称陈庄镇中学。
201*年8月29日,撤销陈庄镇教育办公室,陈庄镇中学改称陈庄镇中心学校,行使全镇教育、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承担全镇初中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其教育教学目标;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使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进修和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考核、奖惩、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工作;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发展培养多方面人才;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共同的合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安全、健康、高尚的育人环境;加强对学校校产、设备、经费等精细化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承办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至201*年底,陈庄镇中心学校占地面积83180平米,有教学楼3栋,办公实验综合楼1栋,学生公寓楼2栋,总建筑面积21558平米,资产总值1745.09万元。教学仪器设备齐全,校园内全部铺设泊油路,学校为各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整套电教设备,接通了市县教育宽带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现有54个教学班,2676名在校生,208名教职工。在职教职工196人中,165
6陈庄镇志
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70人,市级教学能手9人,市级优秀教师4人,本科学历132人;大专学历32人,学历达标率99.4%。
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考点、全省优秀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省级绿色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示范家长学校、东营市学校共青团工作红旗单位、市级模范职工小家、市级文明校园、市级规范化窗口单位、东营市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东营市十佳初中、市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市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东营市依靠职工办企事业先进单位、东营市平安单位、全市教育系统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993201*年陈庄镇中心学校教师情况统计表
表10
教工年份数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201*75687588969495103108110107107106151198190215214208专任教师数57565764747377869194949490105154155165165专任专任校外高级中级教师教师进修职称职称本科专科55458678913192939991091311323841435560646674787671604853443332212444811141617184222667102329414142626871707170未专任评50岁级以上77717222223181816115324教工党员15141512141631314748专任教师党员877791119212223教工团员数33433935262320221783专任团员数29433835262320221783
6陈庄镇志
附:陈庄镇教育行政历任负责人
19441953年,崔云淮、薄英生、王树田、韩珂瑞、张健民、徐慈源先后任垦利县一区文教助理。1953--1956年,王炳鉴、孟子久先后任垦利一区、利津新台区文教助理。19561958年,刘汇东任新台区中心校长。19581959年,卢金龄任陈镇、陈庄公社中心校长。19591968年,李子明任陈庄公社、陈庄区中心校长。1967年1月1968年,邵长珠任陈庄公社教革组长。19681975年8月,王学周、郭明义、王振奎任陈庄公社教革组副组长。1975年8月1981年3月,王振奎任陈庄公社教革组副组长。1981年3月1984年9月,王振奎任陈庄公社、镇教革组(教育组)副组长。1984年9月1991年10月,徐光华任陈庄镇教育组副组长。1988年1月1991年9月,李建华任教育组副组长。1991年10月1993年9月,薄传富任教育组副组长。1993年101994年9月,薄传富任教育管理中心主任。1994年9月1997年11月,薄传富任教委主任1997年11月201*年3月,赵兰会任教委主任。201*年4月201*年3月,赵兰会任教办主任。201*年8月201*年8月,魏振江任教办副主任。201*年8月201*年8月,李光喜任教办副主任。201*年8月起,李光喜任教办股级督学。201*年3月201*年8月,王善波任教办主任。201*年撤销陈庄镇教育办公室。建立陈庄镇中心学校,行使全镇教育管理职能。
原集贤乡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
19431949年,李招贤任垦利县临河区文教助理。19491957年3月,刘树春、伦鼎铭、李连吉先后任利津县四区文教助理。1958年3月1964年7月,薛继达任联合公社、联合农场中心校长。1964年7月1966年12月,王振奎任集贤区中心校长。1967年1月1968年12月,王振奎任集贤区教革组副组长。1969年1月1982年6月,薄亭山、孙德贞、兰登迎先后任教革组、教育组副组长。1982年7月1984年9月,韩光亮任集贤公社(乡)教育组副组长。1984年9月1988年3月,田学军任副组长。1988年3月1991年10月,王利才任教育组副组长。1988年9月1989年7月,李新民任副组长。1989年7月1991年10月,岳德福任副组长。1991年10月1993年9月,李维泉任副组长。1993年10月1994年3月,李维泉任教育管理中心主任。1994年3月1994年9月,张兆田任教育管理中心主任。1994年9月201*年2月,张兆田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原傅窝乡历任教育行政负责人
19661978年8月,薛继达、刘维堂先后任傅窝公社中心校长。1967年1月1978年8月,杨国文任教革组副组长。1978年8月1981年3月,田学
6陈庄镇志
军任教革组副组长。1981年3月1984年7月,田学军任教育组副组长。1984年7月1984年9月,田学军任副组长。1984年9月1992年5月,赵广恭任副组长。1992年6月1993年9月,张兆田任副组长。1993年10月1994年3月,张兆田任教育管理中心主任。1994年3月1994年9月,李维泉任主任。1994年9月1997年10月,李维泉任教委主任。1997年10月201*年2月,毕建国任主任。201*年2月,傅窝乡教育并入陈庄镇。
农民教育
民国时期,办有“平民夜校”、“民众学校”、“乡农学校”,均为时短暂、收效甚微。
解放后,1945年冬,陈庄镇和全县一样开展农民冬季文化学习,村村成立“冬学”和妇女识字班。1951年成立“利津县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各区配有扫盲专职干部一名,当年陈庄镇建立冬学30余处,共有学员近2500人。1952年10月,全镇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办识字班10余个。1955年对识字班进行了“单元识字”教学。19591961年,农民业余教育停办。1963年,公社配备业余教育辅导员,重新开展农民业余教育工作。1965年底,全镇有业余民校80余班。19661976年,农民业余教育停办。1977年后,再次恢复农民业余教育。1986年,乡镇、村建有农民夜校,1987年建有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部分村建班。到1990年,村办学面占60%。1995年后,加强农村文化技校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室、配备仪器、图书等设备。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改称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配备专职校长和管理人员,聘任专职教师,开始规范化办学。
20世纪50年代,扫盲工作卓有成效,6070年代时办时停,80年代后,加强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1986年,县设农民教育委员会,乡镇配业余教育辅导员,村建农民夜校,主要任务是扫盲。1990年,由分管教育的县长、和农委、教委、团委、妇联、科协五部门负责人组成扫盲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村成人夜校加大扫盲力度。1994年,县委、县政府把实现“两基”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镇、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实行扫盲工作责任制,扫盲工作成效显著。到1995年,15周岁以上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7.9%,脱盲巩固率达99.1%。
教学改革
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向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其内容涵盖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薄弱学校改造、课程体系、教育过程、考试评价方法、教育科研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
6陈庄镇志
1997年10月,县教委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利津县中心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提出目标、任务和措施。具体要求是:“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一个重点,抓好四项改革”。
“突出一个中心”,即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一切工作服务与教学。按县教委制定的《利津县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方案》,通过目标导向,过程管理,评价考核,对教学进行规范管理。健全教研网,开展教研活动,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特长。不允许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学生作业严格限量。
“强化一个重点”,即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保持素质教育的主导畅通。“抓好四项改革”,改革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中考实行“一评二挂”、“一考多取”招生;改革办学模式,实行初四学生考取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分流,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改革评估机制和考试、测评办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办法。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改革学生用书管理办法,防止滥印资料流入学生手中,减轻学生负担。
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贯彻的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从清末废科举立学堂到民国时期,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死背硬记。建国初期,仍是“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后进行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谈话法”,但效果不明显。1956年,照搬苏联教学经验,讲究“八大原则”、“五大环节”。1966-1976年,学校成了批判“封、资、修”的阵地,课堂变成“斗、批、改”的战场,文化知识课不被重视。1978年后进行教学改革,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之后,以“科研兴教”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得到推广。
1986年,小学语文进行“六课型单元授课法”,数学进行“四步一回头授课法”试验。1989年制定《中小学教学规范要求》、《课堂教学评估办法》等,规范了课堂教学要求。1997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改革。1998年开始推广“单元达标教学”、“诱思探究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等实验,落实《课程方案》、《小学管理规程》、《初中八条》等教学常规。1999年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兴起,读书一体化教学、作文教学改革等教研成果不断涌现。201*年,进一步落实“科研兴教”战略,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教学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
6陈庄镇志
教师队伍
解放前,教师多数出身于塾师。塾师开办学塾一般由一人执教,学生人数多者数十人,少者七八人,不分年级,不定课时,聚集一堂,采用“、背、讲、写”的四字常规进行教学,塾师的报酬称“束”,学生分两期向老师缴纳,上半年在端午节前后,下半年在中秋节前后,也有的按月缴纳,逢年过节例送贽礼。
解放后,建立新式学堂,教师来源部分是老知识分子(原私塾先生),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师范、中学毕业生。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部分教师被定为“右派分子”,受到革职、降薪等不公正处理。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有的自行离职和辞职。1966-1976年,教师被污蔑成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8年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被错划为“右派”的教师,全部得到改正,恢复原职原薪。1980年以后,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逐年有增加。1996年全镇教职工总数355人,在校学生4348人。小学63处,小学任课教师203人(民办教师155人);初中教师152人(民办教师27人),按学历划分,有大专生14人,占9.2%;中专生63人,占41.4%;高中生75人,占49.4%;学历达标率初中为16.5%,小学为61%。从整体来看,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历达标偏低现象。
为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县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明显效果。1987年6月开始实施教师职务评定工作。1988年实施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对教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定编聘任”。1991年教师职务由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并开始实施教师年度考核制度。1993年《教师法》颁布后,学校实施内部管理改革,规范队伍建设。1995年,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促进了队伍管理和培训提高。1996年根据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对全镇教师进行教师资格过渡。1998年全镇历史性地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全镇中小学87名民办教师被转为公办教师。1999年后核编定员,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使教师职务和任职资格相结合,实现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严格按合格学历配备教师,平衡需求。
经过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发展,到201*年,全镇有中学1处,54个教学班,专任教师196人,在校学生2676人;有小学7处,专任教师202人,在校学生323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幼儿园8处,幼师109人,入园儿童1214人,适龄儿童入园率达100%。
民办教师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对解决当时教师队伍人员不足,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初期民办教师的选任,基本上有乡村决
6陈庄镇志
定。1976年县教育局开始建立民办教师档案,逐步纳入县教育部门管理。1986年全镇有民办教师203人,占教师总数的57.2%.民办教师待遇基本上由村解决,国家补助部分,初期每月3-5元,1983年,镇党委、管委会制定民办教师待遇发放标准,小学教师每人每月一级40元,二级35元,三级30元,中学一级45元,二级40元,三级35元(均包括国家补助部分)。年终视考查结果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条件较好的大队可发奖金,考察结果低于三级的教师可调换。公办教师参照民办教师评比办法,体现多劳多得,年终考察后分三级发放。1986年小学民办教师工资增到50-55元,中学增到55-60元,并规定一律不承担农村义务工。1986年省教育厅下文规定以1985-1986学年度统计报表中的民办教师数为基数,以后一律不准新增民办教师。1987年县教委依托此规定对全镇民办教师进行永久性核定,陈庄镇基数为小学民办教师203人,中学民办教师37人。1988年贯彻《山东省民办教师暂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农村老病残民办教师生活补助费暂行规定》,给全县年老病残民办教师办理了一次性生活补助。对民办教师的使用、解聘、调动、考核、进修、评聘和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民办教师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以后逐步按政策进行选招转公办、升学再分配、辞退安置和退养。到1998年,最后的100余名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历史性的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教育设施
建国前,公立学校的校舍,多借用庙宇、祠堂改建而成,农村小学大都用民房作教室,无教学仪器和设备,条件极其简陋。
建国后,教育设施逐步改善。50-60年代,国家拨款重点解决中学和完全小学的校舍和教学设备问题。70年代初,解决部分重点小学的校舍修缮及课桌、凳问题。农村小学,大部分还是“黑屋子(教室)”、“土台子(课桌)”。1985年陈庄镇校舍改造任务相当艰巨,当时全镇所有中小学共有黑屋子、土台子(用作学生课桌凳)404个,还有危房子、学生自带课桌凳现象,正常的教学也难维持。本年,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校舍改建工作,作出改善办学条件的决定,成立“校改领导委员会”,开展群众性集资活动。当年集资30余万元,1985年至1986年市政府验收,陈庄镇校舍焕然一新,新建校舍366间,实现了中小学“六配套”。完全消除了危房、“黑屋子”、“土台子”,其他教学设备也有很大改善。经省、市验收,全镇达到“六配套”(校舍、课桌、凳、大门、院墙、操场、厕所)标准的学校占100%。1996年7月18日,市交通局为付窝乡新兴村无偿投资8.2万元,建成全县第二处“希望小学”,并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
6陈庄镇志
第二节科技
镇村科技组织
1954年建立县农技站,负责全镇各项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工作。1954年仅11人,(由于技术人员少,只有基点社和部分农业合作社能够得到具体指导)。农业教育是农技推广的手段之一。1956~1963年,设立县农业技术训练学校一处,有教职工9人,1963年有18人,校址设在陈庄。1956年,增建县种子站(1962年后对外称良种公司)。1958年7月,县建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协),1977年建立县植保站,到1979年有23人。1985年增加到41人,其中干部29人,工人12人。干部中有中专学历的27人,其中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4人。县级业务部门只是在业务方面给予指导,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管理,由于农技人员流动性大,农技推广工作受到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镇农技站,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就农作物种植管理、品种推广或病虫防治等专题,召开各种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以指导面上工作,加快推广速度。从1983年开始,镇农技人员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借鉴外地经验,试搞了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如,经营和租赁药械,零售农药与良种、化肥,进行专项或多项技术承包和病虫防治等。1985年建立县植保服务公司。植保公司既开方又买药。进入21世纪,通过调整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人选等,提高农技推广效率。1965年,陈庄镇建立农村科学实验组织。1966年,全镇农村科技队发展到8个,大队农民技术员发展到30余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期,由于推广“两杂”制种,以制种为主的大队科技队迅速增加,到1972年,全镇有大队科技队18个。1975年,开始学习湖南华容县经验,推广四级农科网,除大队科技队外,部分生产队建立科技组。1982年建立县土肥站。至1985年,由上述四站负责全镇农技推广工作。1987年建立县农技推广中心。1987~1989年,各乡镇农技人员“三权”(人事权、行政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下放。
1984年1月,县农广校招收第一批学员。到1999年仍然以中专和大专为主。201*年起招收本科学员。201*年起,农广校工作由成人教育转向农民培训。负责全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和各方面技能培训。201*年6月承担乡镇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和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成为利津农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科技活动
6陈庄镇志
自1965年建立农村科学实验组织后,公社党委、政府发现哪个科技队、组有成功经验和新做法,便组织队、组科技人员参观学习,进行推广。20世纪70年代,全镇抓“三田”即试验田、种子田、丰收田(样板田)。各种新技术、新措施都在“点”上先试行,成功后组织参观推广。技术培训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农闲季节或作物管理关键时刻前,县农业局都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短期训练班。参加对象,50年代为互助组或农业社的组长、社长、技术员、劳动模范;60~70年代,多为公社、大队干部、大队技术员。培训时间一般5~10天,也有时长达一个月。乡、社(区)农技站也经常短期培训队(村)干部等。1953年7月14日,由农业科、农场技术员、驻县工作队人员组织的短期培训班,与会15人,其中党员6人、团员5人、妇女4人及合作社干部等。主要解决治虫、修棉、施肥问题。全年举办短期培训7次,参训179人。80年代,培训对象主要是科技带头户及部分村干部和农村知识青年,培训时间多为13天。1985年,镇级农技部门共举办技术培训班70次,培训人员500人次。
1956~1963年,县成立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校址设在陈庄,1957年春迁往县第一农场(太平庄)。1956~1958年,每年均举办数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每期学员100~250人,区、社农技人员还通过举办农民夜校,利用晚上给农民讲授农业科技知识。1963年,全镇有农民夜校11处,学员200人。1964~1980年每年仅办1~2次。
20世纪80年代,乡镇农技站,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就农作物种植管理、品种推广或病虫防治等专题,召开各种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以指导面上工作,加快推广速度。公社农技站年召开现场会次数均在50次以上。1984年,社农技部门召开各种现场会80次,参加人数201*余人。80年代,镇农技站,还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就农作物种植管理、品种推广或病虫防治等专题,召开各种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以指导面上工作,加快推广速度。1981年,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大豆“四改”栽培管理技术。1993年8月,罗镇乡前邵村农民创造出“上农下渔”开发模式,县委、县政府组织全镇农村干部参观学习并发文在全镇推广。6月25日。山东省沿黄地区“上农下渔”综合开发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利津召开。要求在全省推广利津县“上农下渔”开发模式。陈庄镇率先学习“上农下渔”开发模式,建成一批“上农下渔”基地。
印发技术资料举办广播讲座在秋收后或年终,组织农技干部召开技术总结会议,总结试验成果或丰产管理经验并写出技术总结。发给农技人员和有关单位,以便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出
6陈庄镇志
现“科学热”,农技人员适应新形势要求,将某些单项技术(如品种介绍、病虫防治等)写成小资料,印发给群众,被群众称之为“明白纸”,受到群众欢迎。
有线广播是宣传农业知识的好阵地。20世纪60年代初开播,到1985年,镇广播放大站安装喇叭8000余只,农户普遍能听到广播。从1986年开始,镇农技人员,年办广播讲座均在200次左右。
技术咨询实行有偿服务。集市咨询是1982年以后农技人员适应农村改革而开辟的新的宣传途径。有的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上集宣传技术,有的在集市上一边卖农药、卖良种、一边宣讲使用方法。1985年,全镇有70%的农技人员参加过集市宣讲。
1992年1月,县政府下发《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承包的暂行规定》,鼓励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搞技术承包,并对技术承包的内容、形式做了规定。县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响应县政府号召,制定了《关于科技人员下乡承包实施方案》,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承包。
进入21世纪,通过调整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人选等,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技术指导员的选聘标准是: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必须能保证年进村入户指导时间不少于150天;熟悉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需求;身体健康,能承担10个左右示范户的技术指导任务。科技示范户的遴选标准是: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家庭常年从事种养业劳动力在2人以上,其中至少有1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县农业局带领少数群众到陈庄镇临河哈蜜瓜种植基地参观规模种养。201*年3月24日,利津县召开加快推进陈庄经济发展现场会,部署实施“突破陈庄”战略。
201*年,参照201*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工作考评业绩,在保持100名技术指导员和1000名科技示范户成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棉花、小麦、玉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对技术员和示范户进行了重新调整。100名技术指导员中,县级技术指导员22人,其中天润种业2人,陈庄镇10人。在遴选示范户过程中,为保证示范带动作用,示范户每村原则上不超过10人,小村子的示范户根据实际情况则不足10人。
科技推广
20世纪50年代,农技人员组织农民搞种子田,选育良种等。1952年,区农场教会驻村妇女修棉技术,并在村民会、妇女会上宣传修棉方法。以实验的办法宣传新式步犁的优越性。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县农技站,部分公社
6陈庄镇志
(区)站大部分农技人员选村蹲点,抓科技队(组)建设,搞“三田”,并以此带动、指导面上的工作。70年代后期,各种新技术、新措施均先试点后推广。
从1966年开始,县良种公司安排乡镇良种繁育基地,最初3个村26.67公顷,之后迅速发展。山东天润种业有限公司是世纪之交由东营市瑞丰油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与利津县良种场、自然人李良田、刘传生共同投资组建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座落于利津县陈庄镇工业园区内,永馆路以南,交通位置便利。注册资金508万元。1982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全镇采用地膜覆盖播种,覆盖花生产量都在200千克以上,比不覆盖的平均亩增产88千克,3年平均增产率为71.8%,1986年春季生产中大量推行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其中棉田20公顷,花生6.67公顷,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1986~1988年,推广棉花综合增产技术、夏玉米综合增产技术;1988~1991年,推广小麦综合增产技术;1992~1994年,推广夏大豆增产技术;1993~1994年,推广小麦综合增产技术”。1998~1999年推广的棉花良种包衣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是省农业厅下达的“丰收计划”项目。采用淡水压碱、宽膜覆盖,实行棉麦(瓜、菜、果)间套;进行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使其在最佳结铃期,多结铃、结大铃、结优质铃;推广以棉铃虫为重点的棉花病虫害综防通治。项目区包括陈庄镇。
201*~201*年,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六项工作制度,强化农业管理和指导,着力提高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1*年8月,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形式,将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考勤制度、考核办法等向社会公布。重点配套建设机械化专业防治服务队,推广新机具、新农药,实现农业统防统治。
科技成果
陈庄境地属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近三分之一土地寸草不生。陈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引用黄河水压碱,但由于沟渠不配套,只灌不排效果不佳。70年代从农业学大寨开始,全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沟渠路林相继配套,引黄灌溉效果越发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采取引黄与农业开发并重,沟渠路林桥涵闸相配套,走出了一条“农业克碱”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采取挖土垫高田面,能够减轻土壤受地下水中盐碱成分的影响,这是在盐碱地上广泛应用的“台田种植”。挖土筑台田的同时,利用挖土形成的池塘进行水产养殖。原来的不毛之地,采用“上农下渔”模式后,获得双倍收益。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改造盐碱地,台田是第一步,要改善土质,还需要对土壤里的盐碱成分进行“洗刷”。在田间衬砌引水渠,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灌溉,又有专门的排水渠
7陈庄镇志
道,灌排分开。为了保证灌溉用水和排水顺畅,镇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一些淤积、老化的渠道进行了整修,进入21世纪,全镇形成大灌渠贯穿南北,排河畅通的格局。
在“上农下渔”的耕作模式中,改造盐碱地成为全民共识,1994年,汀罗镇前邵村首创“上农下渔”模式,即挖土成池,构筑台田,池塘搞水产养殖,台田经营种植业,实行种养结合、蓄水、养殖与淋盐并重。使其成为一条蓄水、淡水养殖和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模式。1996年,陈庄镇党委、政府立足荒碱地多的实际,鼓励、支持群众筑台田改碱,渔农综合开发。1996~1998年,全镇开发680公顷。
化肥化学肥料因其施用、运输简便,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化肥生产的数量、品种、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解放后,人民政府虽大力提倡引进和施用化肥,农民并不认同。1952年,农民开始试用化肥,全镇仅销售硝酸氨0.2吨。1954年开始施用过磷酸钙,全镇共销售硝酸氨3吨、过磷酸钙1.5吨。境内多系盐碱地,部分农民怕施化肥加重盐渍化,1965年,全镇共销售化肥54吨,平均每亩土地仅用0.9千克。直到70年代末,利津化肥厂投产后,通过科技、农业部门宣传发动,召开现场会、农田对比实验等措施,化肥才逐步被农民所认识。全镇常用化肥主要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氨、尿素等几个品种。县农业部门对化肥展开了多方面的科学实验,用事实教育农民,使其改变对化肥的不信任度。1978年,全镇共销售化肥110吨,其中磷肥19.8吨。施用化肥19.73千克/亩(实物量)。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通过全镇土壤普查,土壤速效磷含量仅5PPM左右,比一般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20PPM相差数倍,土壤严重缺磷。县农业局广泛宣传施用磷肥的好处,并进行了多种试验、示范。磷肥迅速被农民接受,出现了“磷肥热”。1983年全镇共销售化肥744吨,其中磷肥313吨。平均施化肥40.72千克/亩。通过农技人员的大力宣传,农民逐渐认识。20世纪90年代,配方施肥工作成为农技推广的重点工作内容,全镇农民重氮轻磷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配方施肥面积达到农田面积的80%,氮磷钾化肥施用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微肥施用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1985年,外国进口与国产的N、P、K三元复合肥,N、P二元复合肥,磷肥有重过磷酸钙、钙镁磷、钾肥有氯化钾、硫磷钾等。主要应用品种首推尿素、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几个品种,其次是复合肥。到20世纪80年代末,氮肥主要以尿素、碳铵为当家品种。磷肥一直以过磷酸钙为当家品种。90年代,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等高浓度二元复合肥和三元复合肥施用数量逐年提高。90年代中期,钾肥(主要以硫酸钾为主),开始被群众认识并率先在大棚蔬菜、果树上
7陈庄镇志
施用继而扩大普及至一般大田农作物,进入21世纪,微肥、生物肥的施用比例逐年增多。
生物肥生物肥料简称菌肥。它是通过对农作物的寄生或共生过程,来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对作物产生肥效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1964年,县农业局进行花生根瘤菌拌种试验。1972年大搞“两土”生产,(即土化肥、土农药)。当时搞的土化肥主要有“五四○六”、“磷细菌”、“土氨水”及生长调节剂“九二○”。同年搞对比试验,亩施250千克“五四○六”菌肥的小麦单产195千克,而亩施252千克豆饼的小麦亩产仅165千克。1974年,通过村试验点,公社建有菌肥厂。1975年,全镇菌肥厂数量增加,生产“五四○六”、磷细菌肥料、土氨水。实验证明,用菌肥拌种对小麦冬前分蘖数、次生根数、苗高、根粗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977年,生产土化肥378吨,其中“五四○六”376吨、磷细菌肥料2吨,使用面积达407公顷。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开始推广应用。主要应用种类有矮壮素、助壮素、三十烷醇、乙烯利、增产灵等。施肥方法本镇历史上沿用农家肥撒施于地面,然后耕翻于犁底或挑沟掩埋,也有少数穴施于作物根部。对谷子等作物趁雨前撒施与行间,玉米、高粱等采用抓棵施于作物根际地表。解放后,随着有机肥数量品种的不断增多,各种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以及施肥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使施肥技术日趋科学合理。进入21世纪,科学施肥、经济施肥逐渐被广大农民所认识。重施犁底肥,“三追不如一底”,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将全部投肥量的70~80%,结合耕地施于犁底。随着有机肥养分的不断释放,确保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和供肥状况。重施有机肥,20世纪50年代试用化肥以来,化肥作为追肥施用对促进作物生长有明显效果。80年代,农民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重施有机肥的科学方法。鉴于有机肥数量不足,过去满天撒施对某些作物收效甚微,90年代,农民将有限的有机肥(饼肥、人粪干等)或化肥随犁撒于沟内,或播前耧犁于播行间,更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化肥深施,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氮肥埋施过浅,造成肥料挥发流失严重,还有的直接把氮肥撒在地表,造成跑氮烧苗。于是改为化肥深施,一般埋深30厘米左右,收效较好。后来的配方施肥,经过土壤普查,农技人员根据土壤养分速测含量状况,以及对作物产量指标的要求。科学合理施肥,达到施肥最佳效果。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配方施肥,即根据土壤“三要素”(土壤、肥料、水分)含量,结合作物产量指标所需对三要素需求,适当搭配化肥品种、数量,使作物增产。没有条件测定土
7陈庄镇志
壤养分含量的农户,力求购买各种复合肥,或氮、磷肥配合施用。进入新世纪,配方施肥在全镇已广泛推开。
第三节文化艺术
综述清末民国时期连年战争,灾荒不断,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文化事业极其落后。文化设施了了无几,县城仅一处戏楼,而一般民众的文化生活甚为贫乏。在传统节日或农闲季节,有时有流散的评书、鼓书艺人走村串巷说唱,也有从外地流入的少量文娱杂耍,如杂技、木偶、皮影等来村演出。一些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花灯、旱船、高跷、秧歌、鼓乐等,时兴时没,难以维持正常活动。广大群众只能在传统节日或庙会期间观看到一些节目演出。在民间的群众性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多是讲故事、演唱民歌、民谣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1944年前后,八路军清河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经常在抗日根据地和敌战区、游击区进行演出,对激起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影响很大。特别是以陈戈、王凯为主的“耀南剧团”学生,在1944年冬至1945年春,组织起一批进步青年,在家乡成立起“双拥剧社”,演出宣传抗日的文艺节目,推动了根据地群众文化活动的迅速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新的社会制度,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和渴望也进一步增强。如吕剧、扬琴戏、陈庄的民乐演奏等从进入腊月就开始排练,演出至正月十五以后,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1963年,县广播局为各大队社员家中安装有线广播,小喇叭成为群众收听文艺节目的主要形式。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摧残。文化机构瘫痪,文化活动停止,文化传播媒体被禁锢,大量影片、剧目被禁映、禁演,文化书籍被查抄、销毁。先是大兴“语录歌”、“忠字舞”,后来又开始普及“样板戏”,春节期间,组织演出“样板戏”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逐步走向正轨,文化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社建起文化站和电影放映队,电视机(以黑白为主)也开始进入群众家庭,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农村实施“三个一”工程,同时,开始建立农村文化大院,设图书阅览室。从事文艺创作、学习书法、绘画、剪纸、摄影等艺术的人越来越多。201*年10月,镇党委、政府成功举办陈庄镇首届文化作品展,参展作品140余
7陈庄镇志
件,前来观赏的人数达4000余人。书法、国画和剪纸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收藏。进入新世纪,彩色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庭,有线信号进村入户,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陈庄文化协会”,主要宗旨:弘扬和传承陈庄文化,培养文化新人。
文化站
陈庄镇文化站由陈庄、原集贤、付窝三乡镇合并而来,陈庄镇文化站是1976年2月建立,编制一人,站长卢德云;1978年1月,原付窝、原集贤乡成立文化站,原付窝乡第一任站长杨竹林,原集贤乡第一任站长崔吉明,编制都是一人,三站都设有图书室,图书室有名著、理论等书籍201*则左右。陈庄镇还设有演出舞台、音响于一体的礼堂。、文化站成为各公社农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文化站面向广大农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每年进行不定期培训,组织辅导开展群众性进行文化活动。文化站在初期是人民公社管理群众文化工作的业务部门,是公社党委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助手。其主要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辅导群众业务文化活动。其性质:社办公助,受公社党委和县文化局的双重领导。
1985年,根据山东省文化厅、劳动局、计划委员会、财政厅【1984】鲁文字第128号《关于录用部分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的通知》精神,利津县为杨竹林等9名文化站长转干。1987年-201*年四月陈庄第二任文化站站长胡学俭,在任期间,每年都参加全县民间文艺调研,举办元旦、“五四”、“七一”、“国庆”等节庆文艺活动;96年邀请东营市摄影协会成功举办“陈庄行摄影展”。胡学俭成绩斐然,年年荣获县文化工作先进个人,1995年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1988年段宗斌到陈庄镇文化站,以新闻宣传报道为主。原付窝第二任站长盖树春,在任时间1985年1999年,第三任站长不详,干事扈智祥。原集贤乡第二任站长贾深泉,在任时间1985年-1997年,第三任站长公布张其敏,刘玉堂干文化工作,干事李静。201*年3月行政区划,三乡镇合并,陈庄镇文化站站长胡学俭,干事段宗斌。201*年机构改革,文化站更名为文化事业服务站,编制五人,站长段德引,副站长段宗斌,干事胡学俭、程红军、宋永新。201*年11月,组织部设电教站,编制在文化站,合署办公,挂远程教育牌子,站长宋永新。201*年5月,事业机构改革,更名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编制五人,站长段德引,副站长程红军、张景芳,干事段宗斌、胡学俭。文化设施的配套完善,为全镇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进行书画剪纸展览,图书定期向群众开放借阅,两个电影放映队分南北两片巡回放映,放映经费按全镇人均0.5元统筹,有文化站统一管理。
7陈庄镇志
1993年,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为文化广播站。1996年,文化站又单设,独立核定编制。201*年3月,机构改革,撤消原文化站,建立文化事业服务站,为全额事业单位,定编4人。
电影放映队
清光绪三十六年(1906年),英国传教士在利津县城耶稣教堂(原北街小学旧址)首次放映黑白无声电影。
1976年陈庄镇有电影队。陈庄电影放映员为张兴三定期为群众放电影。随着电视的出现,1978年至1982年期间,还利用公社礼堂作放映厅,售票放映电影多场。1986年前停止活动。1988年,逐步实现了规划放映,放映经费由全镇统筹。201*年左右,国家实行电影2131放映工程,县电影公司4月至12月为各村放电影,保证每村每月一场电影。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电影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快乐。那时,由于经济的落后,村里没有电视机,听有线广播和收音机几乎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能看上一场电影是极大的精神享受。当时的电影多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董存瑞》等,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七十年代,样板戏被搬上银幕,人们几乎耳熟能详的唱上一段。
广播电视
1956年,县广播站建立。建站初期,全县的广播线路利用电话线广播。1963年,村均收音机不到1台,县广播局为各大队社员家中安装有线广播,几乎家家都有小喇叭,能够及时听取县委、县政府的声音及天气预报。20世纪80年代初,村均黑白电视不足1台。后来发展电视村。县广播电视台1985年6月建起一座10W的小型电视差转台。1986年,全镇有黑白电视机478台。电视村3个。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变的富裕起来,买电视机的农户逐渐增多,1995年农村电视覆盖率达85%。1997年9月结束了利津北部看不到《利津新闻》节目的历史。电视机也逐渐由黑白变彩色,由小变大,凸平变平面直角又变纯平,再到现在的等离子、液晶。安装有线电视后,接收的频道多达几十个,画面质量清晰稳定,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样,电视剧、小品、文娱晚会应接不暇,现在数字电视信号马上开通。电影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乡镇电影放映队随之消失。如今,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想看的电影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出来,坐在家中,泡上一杯茶,就可以心情舒畅的欣赏各种电影。但是,人们千万不能忘了在那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农村电影带给大众的精神快乐。
宣传报道
陈庄镇是一个人才辈出、文人荟萃的地方。
7陈庄镇志
建国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学艺术创作日益兴盛。先后在文学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
宣传报道稿件选录
表10作者作品名称发表刊物及出版单位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发表时间1989.2.151989.8.121989.8.231989.9.21989.9.161989.10.181990.10.101990.4.31990.6.61990.6.231990.9.291990.11.171990.11.281991.5.111991.5.181991.7.171991.10.261992.3.171993.1.301993.6.19针针线线寄深情陈庄镇畜牧业发展迅速陈庄镇大力发展经济林个体户陈泽鄂不买格调低下书刊陈庄镇批发商场动土陈庄镇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落实植棉面积加大上产措施陈庄镇养虾“四落实”陈庄镇举办首届文化节陈庄镇在中学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段宗斌农民兄弟手拉手联合服务奔富路陈庄镇重视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腾所长闯“三关”陈庄镇集体经济壮大农村欣欣向荣利津二中的“学生电台”承包地成了“示范田”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创汇陈庄镇群众文化蓬勃发展陈庄镇机关干部更新观念帮助农民闯市场千余妇女闯市场7陈庄镇志
陈庄五百余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陈庄镇严格征兵政策确保新兵质量陈庄镇“五步服务法”成效显著陈庄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陈庄镇注重家庭文化建设陈庄镇靠经济约束搞好规范化管理陈庄镇实施“一村一库”蓄水工程陈庄集的变迁十件实事富民强镇得民心陈庄镇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推广科学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树公仆形象陈庄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陈庄镇招商引资工作势头好名牌产品优质货陈庄生意好红火陈庄西瓜俏销京津致富“金钥匙”送田间开展“三项”教育树立干部形象育龄妇女有“新家”群众致富快全靠支部带陈庄镇民营经济向深层次跨越昔日荒碱地今朝“香饽饽”利津县农业科技注重科技型陈庄镇以城镇建设促经济发展春瓜长势好瓜农开颜笑为基层组织强筋壮骨陈庄镇秋种工作“四落实”
707
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1994.2.151994.11.241995.12.121996.2.271997.3.201998.4.281998.5.201998.10.301999.1.51999.1.291999.1.291999.3.29201*.5.16201*.8.8201*.12.7201*.5.22201*.6.11201*.7.16201*.7.31201*.8.7201*.9.6201*.10.17201*.1.8201*.2.9201*.4.4201*.6.24201*.9.陈庄镇志
“焊接”科技推广断层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陈庄镇坚持创新促进发展自力更生修水利抓住机遇搞开发
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东营日报201*.10.1201*.10.9201*.10.14201*.11.26文学艺术类获奖登记
单位名称陈庄镇教育委员会陈庄镇教育办公室陈庄镇教育办公室荣誉称号利津县第四届学生书画、制作评展暨教职工书画展评组织奖授奖时间颁奖机关备注利教字201*.09.11利津县教育委员会[201*]61号全县学生文艺调演优秀组织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与文明零距离”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市古诗文诵读大赛《春江花.夜》乡镇唯一一等奖201*.8.利津县教育局利津县精神文明建利文明办[201*]9号201*.10.设委员会办公室利津县教育局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201*.11.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全县安全知识竞赛三等奖201*.11.利津县教育委员会全县学生文艺调演一等奖全县中学生篮球赛女子组第五名全县“中国人寿杯学生交通安全演讲比赛”二等奖全县文艺调演节目笛子独奏一等奖东营市首届‘凯银牛奶杯’儿童才艺大奖赛一、二、三等奖201*.8.利津县教育局201*.10.利津县教育局利津县公安局利津县教育局利津县教育局东营市实施中国201*.10.201*.4.201*.7.12.“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组委会7陈庄镇志
山东省委宣传部陈庄镇第一中学山东省首届儿童才艺大奖赛声乐决赛优胜奖201*.12.12.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醉红装(妆)》、《荷香》陈庄镇第一中学获东营市“电信杯”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节目网上展评二、三等奖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东营市首届“润生杯”教育系统声乐、器乐、舞蹈比赛活动“组织奖”利津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2.201*.1.20.201*.1.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东营市教育系统艺术教育委员会利津县教育局东营市地震局陈庄镇第一中学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首批)201*.7.东营市教育局东营市科学技术协会东震发[201*]10号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青校园文学社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陈庄镇第一中学利津县第一届中学生科普知识竞赛二等奖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三等奖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精神风貌奖201*.11.利津县教育局201*.11.山东省教育厅201*.1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第一届初中学校优秀文学社团山东省教研室201*.12.山东省教育学会中语教研会山东省教研室、教育学会中语教研会山东省教育社校刊《追寻最亮的那颗星》优秀文学社社刊二等奖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山东赛区比赛优秀组织奖全县教师“青春献教育”演讲比赛第一名201*.12.201*.3.201*.4.利津县教育局7陈庄镇志
陈庄镇第一中学全县教师“青春献教育”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201*.4.利津县教育局东营市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办公室东营市健美操运动陈庄镇中学“中国人寿”杯201*.东营市迎奥运中小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初中组一等奖201*.5.协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分公司东营电视台第二频道《快乐宝贝》等单位陈庄镇中学陈庄镇中学利津县第四届校园歌曲比赛一等奖“众成杯”东营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红歌大赛二等奖201*.12.利津县教学研究室201*.8.15利津县委宣传部奖牌陈庄镇中心学校利津县庆祝建国60周.诗歌朗诵音乐会二等奖中共县委县直机关201*.9.工作委员会利津县教育局利津县广播电视局陈庄镇中心学校陈庄镇中心学校陈庄镇中心学校山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节目《舞语笛毓》获艺术表演类三等奖山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精神风貌奖201*.11.山东省教育厅东教办发东营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1*.12.30.东营市教育局[201*]84号利津县庆祝建党八十九周.红歌音乐会三等奖利津县第六届校园歌曲比赛初710
201*.11.山东省教育厅陈庄镇中心学校陈庄镇中
中共利津县委县直201*.6.27.机关工委利津县教育局201*.12.利津县教学研究室陈庄镇志
心学校陈庄镇中心学校中组一等奖利津县“童心向党”歌咏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利津团县委201*.5.利津县妇联利津县教育局利津团县委201*.5.利津县妇联利津县教育局陈庄镇中心学校利津县“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组织奖《我的祖国》节目荣获利津县第三届读书系列活动经典诵读节目初中组一等奖国家级青少.篮球俱乐部全县第三届儿童少.书画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陈庄镇中心学校陈庄镇中心学校陈庄镇中心学校201*.6.利津县教育局201*.网络公布201*.12.国家体育总局利津县教育局
重要文化活动
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活动。1996年9月,市摄影协会、县委宣传部、陈庄镇委、镇政府在陈庄镇联合组织“陈庄行”摄影作品展。自201*年以来,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阵地为依托,以服务宗旨,认真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组织参加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取得了优秀成绩;结合当地实际,组建文体队伍,开展本镇文体活动、建设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每年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民间文艺调研、乒乓球赛、篮球赛等,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在元宵节民间文艺调研,201*-201*年连续三年获创新奖;在201*、201*年迎国庆篮球赛中获乡镇组第二名、201*年获乡镇组第三名;201*、201*年组织本乡镇演员参加县宣传部组织的消夏晚会。201*、201*、201*年组织参加宣传部组织《红歌嘹亮颂党恩》红歌大赛。201*年代表利津县参加市工会举办的“众诚杯”红歌大赛,获二等奖。201*年8月8日举办山东综艺频道《超级运动会》走进利津陈庄分场演出。
文化站积极组织本镇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每年举行陈庄镇民间文艺调研、趣味运动、节庆文艺晚会、消夏晚会、演讲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如连续多次举办元旦晚会,并在201*年成功聘请了国家级演员浩天,省戏曲学院著名演员马其光等名角;201*-201*年连续举办五届陈庄镇民间文艺调研及焰火晚会;201*年12月“大势如歌”趣味运动会,201*年12月29日“新目标新跨
7陈庄镇志
越齐心协力谋发展”趣味运动会;201*年4月30号“新目标新跨越新发展”趣味运动会;201*年邀请东营市摄影协会、书法绘画协会、作家协会等举办“硕果金秋,文艺家下基层实践主题活动”,文艺家为陈庄留下许多作品。在抓好镇级文体活动的同时,努力抓好基层文体队伍建设,经过十年的努力,现有14支活动队伍。活跃在中心广场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陈庄镇太极健身队,另一只是铿锵玫瑰队;活跃在乡村的有12支队伍,其中11支在原集贤,常年活动的有四支,集贤、二选、崖东、集贤社区。薄家村举办过两届迎春联欢会。
民间艺术
陈庄镇人才济济,民间艺术较多。如剪纸、织网、编绳、豆腐制作、粗布纺织、秧歌等。剪纸代表人徐增华自幼爱好剪纸艺术,退休后从事剪纸工作。主要作品有:《龙凤呈祥》、《京剧脸普》、《金陵十二钗》、《蝶恋花》、《福寿字》、《梅兰竹菊》、《十二生肖》、《吉祥三宝》、《孔雀》等,并为滨州医学院医学交流会、利津旅游局、全国孙子兵法研讨会制作作品500件。另一个是季家村王树枝,作品有《金陵十二钗》、国家领导人头像、《梅花》等。
织网:陈庄镇原集贤乡、治河四等村原为寿光移民,几百年前从寿光迁来,。他们的祖先靠海临湾,以打渔为生,所以织网补网成了他们的手艺。并多年来一直保留织网封网的习惯,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般人一天织2050个网袖,然后将200多个网袖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网,叫做封网。最有名的是六百步村,代表人孙乃堂、刘树花。
打绳子:是陈西村人的手艺,最初原材料为当地种植的箐、,后来用棕。首先将箐、或棕一根一根地用纺锤纺紧,然后再按同一方向用纺车绕紧、走瓜合股,然后成绳。绳有二股、三股、四股、四八股不等,绳端打结以防开股。客户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股数、粗细的绳。
手工粗布制品:此工艺自宋朝开始就有,其工艺流程为:压花---搓棉条---纺线----绕线(落鏊子)---牵机---做子---浆纱---刷机拴机---织布---了机。粗布可制成床单、布凉席、衬衣、枕巾、内衣、沙发套等制品,这些手工粗布制品具有保暖、吸汗、透气、防静电等绿色环保特性。代表人新韩二村周云娥。
陈庄秧歌:原为陈庄镇教委
7陈庄镇志
退休教师张曰科自编自演的节目,张老师韩中二村人,自小参加儿童团。1949年儿童团长许建中教他们跳秧歌。男的持细棍叫打络子,女的双手打快板,在场地走圆圈,形成脱皮。后来张老师参加工作当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创作了绸子秧歌。退休后指导陈东村、韩中二村秧歌队。1992年后多次指导镇政府演出队参加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1997年迎香港回归文艺演出、送新兵入伍演出等,在演出指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元宝”、“小元宝”、“大脱皮”、“小脱皮”、“∞”、“大小插花”、“七一”、“紫荆花”等队形,另外还加上小丑,络子,形成独特的秧歌。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歌谣和民谣在民间因脍炙人口或朗朗上口被广为流传下来,现撷取部分如下:
抗日歌谣
八路军独立营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军来谁光荣
劝夫参军
鼓打一更天黄昏,奴劝丈夫去参军。鼓打又二更,夫妻对坐绣房中,想起贼日本,怒气填满胸。陈庄镇志
(婆婆唱):你去参军不用愁,
村里代耕又代收,一样度春秋。
(男唱):我去参军需多年,撇妻空房受熬煎,叫我挂心间。
(女唱):昔日有个王宝钏,受苦寒窑十八年,美名万古传,不必为奴把心担。
(公公唱):儿去参军多光
光荣灯匾挂门前,人人尊敬咱。民谣
喝的是驴马尿,睡的是露天觉,白天苍蝇叮,晚上蚊子咬,牛虻能把人吃掉。
儿啊儿快快长,长大了当连长,带部队上前方,红旗飘军号响,打得鬼子满地躺。
小纺车,嗡嗡转,奴家在家纺线线。穗头大,心事长,何时才能见情郎。
山老鸹尾巴长,
714
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涧里,媳妇请到炕头上。烙白饼,卷白糖,媳妇媳妇你先尝。我到山沟看老娘,不送水不送汤,不出三天准喂狼。
小脚床拾棉花,一拾拾个大甜瓜。爹咬口,娘咬口,一咬咬着孩子手。孩子孩子你别哭,到集上买个货郎鼓,货郎鼓上有小孩,也会唱来也会玩。
小巴狗带铃铛,叮铃叮铃到集上,称菠菜,买韭菜,叮铃叮铃跑回来。
小枣树,耷拉枝,俺家有个小妹妹。人又好,手又巧,两把剪子对着铰,河这边铰蝴蝶,河那边铰枝花,扑扑拉拉飞过河。
小脚床,土里埋,贪个爹爹不成才。也喝酒,也看牌,
荣,
陈庄镇志
活活气煞老奶奶。
第四节体育
全民健身
新中国建立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农村没有健身器械,没有全民健身活动队。只有民间传统活动项目,如踢毽子、跳绳、跳方、打陀螺、打杖子、扔窑窝、捉迷藏等,少数大队有时组织拔河比赛、象棋比赛等。
90年代随着“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镇体育事业推向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1995年9月,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高秀珍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陈庄镇相继成立了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篮球、象棋、太极拳、老年迪斯科等比赛活动。进入新世纪,仅活跃在中心广场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陈庄镇太极健身队,另一支是铿锵玫瑰队,其他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的篮球队、广场舞队伍。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体力劳动”即为“体育活动”的错误观念,很多群众自觉参加到体育运动和强身健体的活动中来。篮球、象棋、麻将、乒乓球、跳绳、拔河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镇政府每年都积极组织参加上级各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如县文体局与团县委联合举办的“迎五四”‘网通杯’全县青年乒乓球赛暨‘公路杯’青年中国象棋赛;“托福杯”百队门球赛,庆“七一”太极拳和太极剑表演;县老干部局、卫生局、教育局等联合举办的“利津县庆祝建国55周年暨第17个老人节体育比赛”和卫生系统第九届篮球比赛及教育系统职工篮球赛等。
体育设施与竞赛
20世纪60年代为数不多的村设立篮球架、简易单双杠。8090年代,较富裕的村建立了篮球场、体育活动室,有象棋、康乐棋、台球桌等。进入新世纪,镇政府门前、镇直机关单位、集贤工作区的郭屋村等修建了门球场,大部分木制篮球架换成钢架或玻璃钢蓝球架。简易活动室搬到村、社区文化大院,各社区几乎都购置了健身器材:篮球场、门球场、秋千、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体育设施不断健全,活动种类不断增加。如皂坝头村投资30万元建成文化广场,800平方米的三层文化大院,内设支部活动室、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阅览室、科技文化培训室等。时间1995.9.29地点工商局、体育服项目利津县职工篮球比赛名次第2名单位利津二中7陈庄镇志
10.31995.12.10111995.12.221996.4.2627201*.4.1415务中心篮球场利津二中利津县城县城县实验二校利津县职工乒乓球友谊赛利津县中学生冬季越野赛县直及乡镇中小学运动会201*年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县首届“黄河口酒业”杯乒乓球比赛第2名第1名第2名第2名(男、女分获团体)第2名团体成绩第1名(男、女分获团体)第1陈庄镇一中名第2名陈庄二中陈庄镇利津二中利津二中利津二中集贤中小学陈庄镇一中201*.4.2629县体育中心201*.6.30县劳动保险事业庆祝建党80周年电信杯处象棋比赛201*.10.2024实验二校、盐窝201*年利津县中学生篮球镇一中比赛201*年利津县中学生越野赛利津县中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利津县中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东营市中学生越野赛201*.12.22县城201*.4.2122县文体局第1名利津二中201*.4.2122县文体局第1名陈庄镇一中201*.12东营第2名(高中组利津县第二组)中学201*.12东营县文体局、利津二中利津县城利津县城利津县文体局东营市中学生越野赛第1名(传统校陈庄镇第二组)第1名(男子、女子)第2名第1名第2名中学利津二中陈庄镇三中利津二中陈庄镇一中201*.10.2327201*.12.7201*.12.7201*.9利津中学生篮球比赛利津中学生冬季越野比赛利津中学生冬季越野比赛利津县中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庆祝建市20周年老年人太极拳、太极剑比赛201*.10.15利津县文体局第2名陈庄镇7陈庄镇志
201*.12.13201*.11.2728201*.12.11利津县城县文体局利津县城利津县中学生冬季越野赛利津县象棋比赛“清风湖”杯利津县中学生越野长跑比赛东营市越野长跑比赛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县篮球赛第1名第3名第1名第5名第1名第3名第2名乡镇组亚军第2名第1名(高中组)第2名第2名(初中201*.4.1213利津一中201*年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组)第2名(高中组)201*.5.2325县体育中心利津县第八届“乒协杯”乒乓球比赛利津县第21个“老人节”太极拳、太极剑比赛利津县第21个“老人节”门球比赛“科达杯”第一届黄河口马拉松全国邀请赛利津县“阳光财险”杯篮球比赛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共享全运”利津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第2名陈庄教育办第3名宜坤化工陈庄镇中学利津二中陈庄镇一中陈庄镇三中陈庄镇陈庄镇二中陈庄镇一中陈庄镇二中陈庄镇一中陈庄镇篮球队陈庄镇一中利津二中201*.12201*.4201*.1东营县文体局县文体局201*.4.67县文体局利津县“汇源果汁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利津县“交通杯”篮球比赛201*.10.2529县文体局陈庄镇201*.9.26县体育中心第3名利津二院201*.9.26县体育中心第1名陈庄镇201*.10.11东营市女子第9名二中岳晴201*.10.1619201*.4.1819县体育中心利津一中百力、翔龙乒乓球俱乐部第2名第3名陈庄镇陈庄镇中学201*.4.25267陈庄镇志
利津县庆国庆迎全运老年201*.9.24凤凰广场人运动会太极拳、太极剑比赛201*.9.2628利津县体育中心利津县庆国庆迎全运老年人运动会门球比赛二00九年利津县中学生蓝球比赛第3名(男、女子组分获)第1名陈庄镇代表队陈庄镇中心学校第2名陈庄镇201*.11.58利津县体育中心201*.12.15广州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200米T13金会牌袁义志201*.12.17广州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100米T13金会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二0一0年利津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利津县“四贤酒业杯”乒乓球比赛全县篮球比赛牌400米T13级铜牌;4×100银牌第1名袁义志201*.12.18广州袁义志201*.4.2425利津一中陈庄镇中心学校宜坤化工镇篮球队陈庄镇中心201*.5.2023201*.10.14县体育中心县体育中心第1名乡镇组季军201*.10.2226陈庄镇中心学校利津县中学生篮球比赛第1名学校(女子组)第1名(女子201*.10.2226陈庄镇中心学校利津县中学生篮球比赛组)第2名(男子组)201*.10.14县体育中心全县篮球比赛乡镇组亚军镇篮球队县二中
第五节卫生
县、镇属医院
1996年全镇有卫生院3处,其中一处是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驻陈庄,医务工作人员126人,床位100张。一处驻集贤,医务工作人员8人,床位10张。
7陈庄镇志
一处驻傅窝,医务工作人员27人,床位20张。到201*年,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55人,设床位30张。
县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农民诊所,1946年8月建立。1949年10月,扩建为垦利县卫生院。1956年3月,垦利县并入利津县。垦利县卫生院改称利津县陈庄医院。1970年,改称利津县人民医院陈庄分院。1984年12月,利津县人民医院陈庄分院改称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隶属利津县卫生局。
至201*年,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5.82万平米,建筑面积2.92万平米,医疗用房2.10万平米。内设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医院感染科、财务科、总务科、综治办、信息科、统计科10个职能科室。医疗设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急诊科、中医科、手术室、麻醉科、疼痛科、皮肤科、放射科、CT室、超声科、检验科、药剂科、理疗科、心电图室、病案室、洗衣房、供应室、住院处、收费处。干部职工205人,其中中共党员48人。该院高级职称14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3人;中级职称86人。设职能科室10个,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5个。拥有GE螺旋CT机和GE彩超、飞利浦彩超、数字胃肠机、钼靶高频乳腺机、CR、骨科用C臂、彩色经颅多普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央监护仪、电子胃肠镜、可视人流系统、高压臭氧治疗等万元以上先进医疗设备百余台(件)。拥有7500平米高标准病房楼,内设中央空调、中心吸引、中心供氧、中央监护、电视、电话等设施,固定资产60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CT机、数字胃肠机、CR、彩超、钼靶乳腺机、牙科X光机、移动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快速生化分析仪、化学免疫发光系统、骨科用C臂、电子胃肠镜、中央监护、可视人流、高压臭氧治疗系统、中央空调、中心吸引、中心供氧、脉动高压灭菌器等。床位180张;年门诊量7万人次,住院治疗5000人次;治愈、好转率95%以上。
正高:吴传平
副高:高汉民曹相誉逯永祥扈书军李本友桓树学袁振祥郭会平
陈永富魏俊兰张爱新杨文东孙荣春
吴传平,1998-201*年,当选利津县第五届、六届政协常委。李荣增,201*-201*年,当选市六届人代表。
1987-201*年,县二院先后获得省卫生厅、建设厅、市委、市政府、团省委、县委、县政府、团市委、省市总工会、市爱卫会、市妇联等30余次表彰奖励。
7陈庄镇志
1989-201*年,先后有38人次获得省、市、县委、省、市、县政府,省、市、县文明委,省、市、县教育部门,省、市、县卫生部门,省、市、县总工会等表彰奖励。
县第二医院历任一览表
表10姓名杜玉甫李桂玉乌振泉杜玉甫李桂玉乌振泉曲士和杜玉甫王跃堂曲士和宋安堂王跃堂曲士和宋安堂王跃堂尚清田樊维本曹曰轩王跃堂张云亭樊维本陈曰俭张云亭李帮俊杜建平张云亭职务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书记副院长副院长院长书记副院长院长书记副院长任职起止年月1953.7-1956.71956.3-1956.71956.1-1958.81956.7-1957.31956.7-1956.101956.1-1958.81956.4-1957.41956.7-1957.31956.10-1958.101957.4-1958.101958.11-1961.071958.11-1961.071958.11-1958.121961.7-1961.111961.7-1961.111961.9-1961.111961.11-1962.61962.7-1964.31961.11-1962.121961.11-1962.061962.7-1964.31964.3-1966.91962.12-1964.31964.7-1965.71966.9-1972.21964.3-1965.7备注垦利卫生院利津陈庄医院7陈庄镇志
赵文田张云亭张云亭孙奉江孙奉江杜建平孙奉江杜建平石立伫张志俊李俊峰郑国华孙清彬郑宝华杨合田杨桂海吴传平董学武盖欣陈新华盖欣陈步刚吴传平逯永祥扈书军
陈庄镇中心卫生院陈庄镇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是傅窝中心卫生院和集贤乡卫生院。
1959年9月,由当地联合医疗机构组建“同兴公社卫生院”实行统一核算、共负盈亏,代理院长郭荣邦。
1960年10月,同兴公社改建为同兴农场,属山东省渤海农垦局管辖,随之,同兴公社卫生院改称“同兴农场医院”。
1964年,行政区划调整,同兴重归利津县管辖后,同兴、联合合并为集贤区,同兴卫生院也随之消失,并入集贤区卫生院。
721
院长副院长副院长支部书记革委主任副院长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局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书记兼院长副院长院长支部书记兼副院长副院长书记兼院长副书记、工会主席书记兼院长副院长工会主席1965.7-1972.21965.8-19671967-19691971.12-1976.51972.2-1974.11973.7-1973.121974.1-1975.51974.1-1974.111975.5-1982.81976.5-1980.21982.8-1984.71984.8-1992.81984.10-1995.71989.1-201*.41992.8-1995.61995.6-201*.81996.2-201*.1201*.8-201*.8201*.8-201*.8201*.8-201*.4201*.8-201*.1201*.8-201*.4201*.1-201*.4-201*.4-利津县医院陈庄分院县第二人民医院陈庄镇志
1968年,撤区并社,建立傅窝公社卫生院。按照利津县的统一部署,集体人员下放,下放后有干部职工11人,其中:西医师1人,中医士2人,西医士4人,护士1人,药剂员1人,行政工勤人员2人。时值“文化大革命”,由群众组织负责人主持工作,无院长。
1970年,王昆山任副院长(无正院长),干部职工12人,其中:西医师1人,中医师2人,西医士3人,护士1人,行政工勤人员3人。
1971年,傅窝公社卫生院改建为“利津县人民医院傅窝分院”,国家投资兴建,属全民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无正院长,副院长王昆山,开设病床5张。
1972年,赵维田任分院院长,干部职工13人,其中:西医师3人,中医士2人,护士1人,药剂员1人,行政工勤人员3人。
1975年,王义三任分院院长,干部职工17人,其中:西医师4人,中医士2人,西医士3人,护士1人,药剂员2人,行政工勤人员5人,开设病床10张。1976年增至30张。
1984年,李吉密任分院院长,干部职工20人,其中:西医师4人,西医士4人,护士2人,助产士1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人,行政工勤人员5人,开设病床30张。
1986年10月,王引来任分院院长,干部职工23人。同年利津县乡镇卫生院财权下放,下放后,傅窝县分院的一切收入、支出等财务管理权归傅窝乡财政所。
1988年,县卫生局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87〕75号文件和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人民政府,利发〔1988〕33号文件的规定,对傅窝县分院进行了清查摸底,清资核物,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傅窝乡政府。
1991年9月,无正院长,由副院长杨俊茂主持工作。
1992年10月,李萌林调傅窝县分院任院长。同年傅窝县分院被县政府列为第三批乡镇卫生院改貌单位,因虫灾、旱灾,农业欠收,配套资金不足,仅完成改貌计划的74.4%。
1993年10月16日,傅窝县分院改称“傅窝中心卫生院”。1994年,傅窝中心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
1996年6月,陈善华任傅窝卫生院院长,干部职工29人,其中:医士15人,无专业技术职称11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开设病床20张。
1998年3月,东营市卫生局报经省卫生厅批准,确定傅窝卫生院为“傅窝中心卫生院”。
7陈庄镇志
201*年4月,傅窝中心卫生院院长李玉山,干部职工42人,其中:中级卫生技术职称6人,初级卫生技术职称23人,无专业技术职称6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开设病床20张。
201*年4月,根据乡镇区划调整,傅窝中心卫生院和集贤卫生院合并,组建为“陈庄镇中心卫生院”,院址在傅家窝村。陈庄镇中心卫生院建立急救站,配备专人、专车、专房、专线急救电话。卫生三项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镇医院配齐业务科室和辅助机构,增添配套医疗设备。
201*年,陈庄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玉山,干部职工50人,其中:中级卫生技术职称8人,初级卫生技术职称35人,见习生1人,会计职称2人,行政工勤人员4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肛肠科、检验科、B超室、放射科、心电图室、理疗室、办公室、财务科、防疫科、合作医疗办公室等13个科室。
201*年,1400平方米门诊楼建设工程启动。201*年,院长周东华。同年,综合门诊楼投入使用。
至201*年底,陈庄镇中心卫生院设院办公室、防疫科、护理科、儿保室、妇产科、放射科、合作医疗办公室、药房、药库、收费处、B超室、化验室、内科、外科、收费处、财务科等16个科室,干部职工48人,其中:中级卫生技术职称7人,初级卫生技术职称39人,工勤人员2人。
201*年,院长陈金军。
至201*年5月底,陈庄镇中心卫生院设院办公室、防疫科、护理科、儿保室、妇产科、放射科、合作医疗办公室、药房、药库、收费处、B超室、化验室、内科、外科、收费处、财务科等16个科室,干部职工43人,其中:中级卫生技术职称16人,初级卫生技术职称27人。
原集贤乡卫生院:1959年9月,由当地联合医疗机构组建“联合公社卫生
院”,实行统一核算,共负盈亏。无正院长,副院长郝家裕。
1960年10月,联合公社改名联合农场,隶属山东渤海农垦局管辖。联合公社卫生院改称“联合农场医院”。
1964年,行政区划调整,联合、同兴合并为集贤区,联合医院、同兴医院合并组建“集贤区卫生院”。无正院长,副院长刘荣山,干部职工18人。
1968年,撤区并社,原集贤区卫生院的人、财、物一分为二,分别组建傅窝公社卫生院、集贤公社卫生院。时值“文化大革命”时期,集贤公社卫生院无院长,由群众组织负责人主持工作。按照利津县的统一部署,集体人员下放,下放后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西医师2人,中医士1人,助产士1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
7陈庄镇志
1970年,于化敏任集贤公社卫生院院长,干部职工11人,其中:西医师2人,中医士1人,西医士3人,护士1人,药剂员1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
1972年,窦进清任集贤公社卫生院院长,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西医师2人,中医士1人,西医士6人,药剂员2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
1976年,郭荣邦任集贤公社卫生院院长,干部职工22人,其中:西医师1人,中医士5人,西医士4人,护士1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7人,行政工勤人员4人,开设病床5张。
1980年,任永昭任集贤公社卫生院院长,干部职工18人,其中:中医士1人,西医士5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7人,行政工勤人员5人,开设病床15张。
1984年7月,农村体制改革,取消人民公社,集贤公社卫生院改称“集贤乡卫生院”。
1986年2月,黄文绪任院长,干部职工22人,其中:医师3人,医士6人,无专业技术职称11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是年利津县乡镇卫生院财权下放,下放后,集贤乡卫生院的一切收入、支出等财政管理权归集贤乡财政所。
1988年,利津县卫生局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人民政府文件规定,对集贤乡卫生院进行了清查摸底,清资核物,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集贤乡人民政府。
1990年,利津县实施乡镇卫生院改貌工程,集贤乡卫生院被县政府列为第一批改貌单位。
1992年7月,陈善华任院长,干部职工18人,其中:医士7人,无专业技术职称9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
1996年10月,袁恩三任副院长(无正院长)干部职工23人,其中:医士10人,无专业技术职称11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
1998年7月,郭胜三任副院长(无正院长),干部职工22人,其中:医士10人,无专业技术职称10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
201*年4月,利津县乡镇区划调整,集贤卫生院撤销,与傅窝中心卫生院合并,组建“陈庄中心卫生院”。
东营民生医院201*年10月9日,陈庄镇招商引资项目东营民生医院开业。医院一期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1500平米,是一家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
村、个体卫生室
新中国建立前后,除了庄户医院乡村只有个体医生。20世纪60年代,各村配备赤脚医生,身背保健箱,打针、卖药片、包扎小伤口等。规模小不能治
7陈庄镇志
病,经过培训赤脚医生逐渐过渡成乡村医生。1986年强化乡村医生管理、对考核合格的乡村医生发放“乡村医生证”,不合格者为卫生员。坚持村集体兴办卫生室,对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实行“三证”、“三制”、“六统一”卫生一体化管理。1990年起,开展创建甲级卫生室活动,进行乡村医生职称评定。1995年,核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证书”,村级医疗机构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996年,全镇乡村卫生室75处,乡村医生79人。19971998年,乡镇成立卫生工作一体化办公室,按照1500201*人的比例设卫生室。201*年,有乡村卫生室(所)80处,乡村医生113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1991年7月,制定《利津县个体开业医生管理办法(试行)》。镇境内取得行医资格证书的个体开业医生,领取《山东省个体开业医执照》,按规定执业。个体开业医诊所,不得称医院、卫生院、室,不冠行政区划名称。用卫生局统一制定的处方、诊疗单、病历书、报告书及就诊登记簿,收费单据不作报销凭证。领取《收费许可证》,不办理工商登记、免纳营业税、由卫生局收取防保金。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开业医进行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和年度检验,帮助解决有关问题。
城乡合作医疗
20世纪70年代,全县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合作医疗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98年,合作医疗工作列入县、乡两级政府任期目标,县政府出台《利津县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办法》,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5%。201*年11月20日,陈庄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成了农合领导小组。镇政府投入10万元启动资金、县二院出资20万元专项基金作为农合补助金,确保全镇人人享受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0.32%。201*年6月,陈庄镇出台《陈庄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201*年4月20日,陈庄镇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201*年1月1日,陈庄镇政府重新制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施细则》,共6章18条。
7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花田学校文体卫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花田学校文体卫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