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次考试教学总结
高三历史第一次学情摸底考试教学总结
暑假开学之后,学校进行了一次高三摸底考试,由于学生在暑假期间放松了学习,摸底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问题表现在平均成绩较低,平均成绩63分,优秀学生人数少,每班优秀学生不到5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对于材料型的选择题和综合类的问题的回答,思路不清晰,要点和规范性的语言回答不准确,这就表现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下降。
学生在历史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1、由于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在基础知识失分严重,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处理能力不强。
2、考试中又暴露出答题速度慢,对文综考试还不太适应;知识迁移能力差、卷面欠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3、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主客观题得分不平衡,反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极不扎实。本次考试难度适中,选择题基础性强,部分题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观题基本依据材料,难度不大。以选择题为例,选择题60分,平均得分40左右,主观题40分,平均分为20分左右,出现严重的主客观题倒挂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模糊、混淆、混乱和遗忘,也反映学生在复习中的浮躁被动,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轮复习就是要夯实基础,我们在平时复习中,知识点是否讲透?是否落实?在如何掌握基础知识上,是否提供给学生真正适合他们的方法?是否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巩固、比较、归纳与小结?
第三、回答问题的能力较差
1、审题不清。学生对问题时间概念不清,答错。时代的观念很弱。
2、对材料的理解不清楚,没有认真阅读材料,脱离材料而随意作答。3、条理不清,把目的和原因搞混了。
4、在知识点中,运用语言的描述能力欠缺,不能准确表述思想
5、分析问题知识面不够全面,思路狭窄。对北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没有深刻全面把握,语言冗长,不精练,不能用归纳和概括性语言来回答问题。定势思维严重,没有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答案大而空。
因此从整体看,由于暑假期间忽略学习的因素和学生对学习、升学的重视程度等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整体较差,学习状况不容乐观,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高三的一轮复习期间,我们认为一轮复习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最关健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健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们高三历史组2位教师对一轮复习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集体教研,群策群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
一、低起点、严要求、高落点,给每一个学生以最后的机会。
高三文科学生中有相当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在一、二年级没能把基础打好,升入高三,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重新开始迎头赶上的决心,针对这一学情,全体教师统一认识:从基础做起,低起点,严要求,稳扎稳打,在授课的速度和难度上兼顾绝大多数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再生机会,为高考大面积上线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基础知识是最重要、最常用、最有学科特点的知识,它是学生高考致胜的关健。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扎实、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三、加强知识整合,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四、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学科能力。象生产力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客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等都是我们授课和题目训练中经常渗透的内容。
五、精选典型题目,加大对高考题型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1、选择题:选择题是高考得分的重要阵地。复习中我们主要是对丢分严重的最佳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和材料选择题进行专项突破。例如最佳选择题中,学生往往对“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直接与简接”等问题含糊不清,我们结合题目加以指导,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特点:例如:“根本原因”指的是“一种历史必然性”,而“主要原因”则是指“在某一时期共同起作用的多种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等等,搞清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做题的失误率便大大降低。
引导学生做选择题时要“三看三思”: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解答做到“四要”、“四不要”:一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语等),不要草率作答。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2、材料题:我们指导学生解答材料问答题的三个基本步骤是①先看题后设问后看材料,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克服阅读盲目性,节省阅读时间。②分清层次,沙里淘金,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③强化地图材料、数据图表材料、文物图片材料训练。此类题从高考评分标准看,一般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看到了什么”二是“反映了什么本质特征”。
3、问答题:重点是加强对审题和规范作答能力的培养。①审题:审题是所有能力中第一能力,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揣摩命题立意,确定答题的切入点,并弄清题目的时空观念及答题依据②规范作答:即答案组织要段落化,序号化、重点化,使人一目了然。③认真书写,语言简洁,尽量用学科语言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最好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上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1)、原因①②(2)过程①②”等等。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很清晰,同时便于老师阅卷,也易得高分,还要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总之,高考试题中,不论哪一题型,学生解答水平高低都取决于任课老师平日指导。为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全组老师一是熟练掌握教材,二是有几十道高考精品题烂熟于心,研究它的命题特点、题目立意、答案设计及分值分布等等,用时随手拈来讲给学生,决不搞题海战术,滥用题目,浪费学生宝贵时间,正可谓“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如此反复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大有提高。
六、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10.落实常规,认真备课,加强一轮学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1)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题,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扩展阅读: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201*-20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张伸虎
201*年6月28日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201*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回顾一年来的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感慨颇多,现总结如下。一、认真研究201*年山西省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和201*年山西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及文科综合命题解析。201*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基本框架、考核目标与要求以及考试范围,是指导201*年高考的风向标。而且考试说明中还提供了201*年高考样卷,以及201*年高考真题卷。我还找来了20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把201*年考试范围和201*年考试范围进行比对,发现在范围上变化不大,增加了必修三“睁眼看世界”的内容,删减了选修四“恩格斯”这一板块。对于新增加的部分在教学中适当的关注。而对于201*年参考样卷我则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拿到考试说明的当天晚上坐在被窝里认认真真地做了一遍,给我一个很强烈的感觉:非选择题部分相当基础,尤其是38题。(201*年的真卷也是如此,38题如果知识点熟悉的话闭着眼睛也能做,但是从后来学生的反映来看,“康有为”这一分,就因为太简单。写太快,出错了。实在可惜,但这也跟学生个人的素养有关。)样卷的39题是201*年真卷,难度居中,但是知识点考得很细,答案以教材内容为主,兼顾文综政治部分。另外样卷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把两年的样卷进行比对,发现参考试卷更换了四个选择题和一个非选择题。情况如下:1、选择题:新出现的试题分别是第12题(“论文关键词”)、14题(“理学家辩论”)、17题(“孙中山言论”)、23题(“局部战争”),这四个试题均为前三年浙江省高考试题。2、非选择题:第39题(“美国制度创新”前三年均为“两次世界大战”)。3、第39题与201*年相比,从将选修1A和必修模块结合命题变化为必修不同模块内的整合。4、调整后的五个试题侧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这样变化令我震惊,是否意味着201*年高考历史会比较简单,比较注重基础?是否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在夯实基础上多花时间?我无法确定,也无处询问。所以就借助《201*年文科综合命题解析》这本书,试图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来寻找201*年高考历史复习的突破口。在我仔细阅读《命题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及《新课程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构成及特点》后,还是担心:毕竟是高考,毕竟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在新课程改革的第四年高考会来个大转折的可能性大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郑老师商讨,也多方请教各个学校的复习方法。
二、依据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方法。带着这样的想法,参照了其他学校高三历史老师的做法,我制定了详密的高三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但是计划和方法只是提供了大致的参考,在各种考试和实际教学面前不可能一层不变,更何况我的想法也随着实际教学效率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在整个高三教学中我相当关注课堂效率,尽管教书已经多年,但是一节课上下来如果感觉学生学习状态差,或者因为自己的讲解不到位准备不充分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会非常自责,也会因此不快乐。所以我总在追寻课堂的快乐,追求课堂的高效。因为是班主任的缘故,常常会听到学生反映高三课堂太无趣,老师的教学太过程式化当然不是所有科目。所以我在自己的课堂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感觉。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如何换一种新鲜的面目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试题讲解中吸引学生的兴趣都是我非常关注的,因为实践证明学生在新课讲解中接受的知识记得更牢,以后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唤醒学生原有的记忆,并且在多轮次的复习中不断地重负。
复习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复习的目标却是固定的。
1、高三历史备课组制定的一轮复习目标是稳抓稳打,夯实基础。从微观角度理清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也适度放慢一轮复习的进度,力求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比较细密的知识体系。由于受了黄牧杭老师的影响,我在一轮复习的时候非常注重知识的深入挖掘,比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相当熟悉,所以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以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情结为线索,把分散在必修乃至选修中的相关知识以大历史的形式全面铺开,课堂反馈很好。再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我则以大事年表的形式把历史知识串起来,并通过有价值的设问,挑战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兴趣。而这些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和思想不是源于网络,而是源于平常的阅读。所以我的备课时间特别长,有时候找到好的资料,我会把它一字一字输入我的电脑。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闪现出教学的灵感与火花。高三一年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成熟。
2、第二轮复习的目标是纵横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注意扩展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宏观角度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在进一步渗透答题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历史如浩瀚海洋,上达天文地理,下通人间百态,内含古今人文,外联世界文明,正因为历史纷繁复杂,加上记忆具有遗忘性,很多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理不清线索,尤其是进入第二轮复习后,因为第一轮复习时间较长,学生复习了后面忘了前面,知识点模棱两可,体系没有,有如“雾里看花”。
所以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基础知识,但是绝对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负。可是说来简单做来难,为了避免给学生重负之感,我从11月份就着手思考如何进行二轮复习,在参考了很多学校和老师的经验后,我决定突破上一届高三的做法,换一种知识整合形式,我打算把历史知识按照通史的形式进行重组,因为针对两个文科班的实际情况,两个班有20来个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把握得相当好,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在历史这门课上取得大的突破是关键,而且高考是精英教育,所以我把关注点放在了这部分学生身上,在和这些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出了我的选择。在各方参考下,及时地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方法是按照浙江新课改高考卷的出题顺序进行通史复习,但不是大串联,而是以小专题的形式,构建主题脉络,以历史主题展开教学。在主题教学中我通过板书把知识网络化,力求通过构建网络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而每一个主题的织网过程都是我思想的记录。由于时间的有限,我没办法把它整到电脑里,都留在纸上。有时候为了织一个知识网络翻遍了手头所有的教学资料。有时候教学资料中根本找不出相关知识网络,我就顺着教材和自己的思路织网。我想网上的那些资料就是这么来的。所以高三这一年也是我开始原创的一年。
三、把握高考方向,认真出题、批改作业和答疑
有了前面对考试说明的研究和高考样卷的思考,我在给学生的练习中尽量采用基础题。尤其是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备课量大,所以我自己整题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用的作业也是统一订购的《新坐标》,但是对于这些试题并非每题都做,而是在做之前精心删选过的。删除了那些难题怪题,以及干扰学生思维且无法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在复习选修四和选修三以及后来的二轮复习和考前复习是没有征订资料的,除了十二套文综试卷(由于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六套文综试卷只做了三套,而且只是前三套的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在做之前就把答案印给学生了)。其余的资料都是网上查找山西省各地的一模二模和月考试卷等进行整编的。
在挑题选题的过程中每一道交给学生做的题目都是我自己事先做过的。我秉着这样一个原则:进入二轮复习后,时间非常有限,绝不能拿烂题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这样到高考前总共做了40套题目,题目的形式都是12+2。在给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即高三历史教学绝对不是题海战术,如果学生在做题后不去巩固,平常不去看书,做再多的题目也是白搭。所以我非常强调学生看书,并且在课堂有意引导学生回归书本。
我的作业量不多,基本上是两天一套。但是在后来的一个月则变为三天一套甚至四天一套,目的只是保持学生做题的状态,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看教材,所以在没有书面作业的那些日子就给学生预留看书的作业。另外但凡笔头作业一率批改,而且批改后基本上每份都统计,我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尤其是对不起我的眼睛,但是我对得起我的学生,在批改中培养了我和学生的感情。并且在我的强调之下形成了一支小型队伍:就是做完作业后总有一些学生及时拿来叫我当面批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答题能力,而且在师生交流中有利于教学相长。
四、结语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我逐渐地明白了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教与学,而这部分都不是由老师单独来完成的。如果只是老师单纯地教,而没有学生参与互动,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师生情感的互动,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无从谈起。同样学也是由师生两部分组成的,这个学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学,同时也是老师学,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缺乏调度能力,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无法从学生身上学,而一旦老师丧失从学生身上学习的能力,课堂中的教学相长,及时生成都将非常有限。表现在课后同样也是两个方面,有能力的老师能够做到把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延伸到课后,也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去探究;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自身在课后的学习。如果教师不注重这个工作,那么长此以往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缺乏后劲,教学的质量会下降。
记得刚教学时一个老师讲过一句话,“教师水平的提高很简单,就是多做题。”多年来我顺着这个老师的思路提高了自己的答题能力。但是如今在一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又悟出一理,即光会做题顶多是个教书匠,而要想成为教育家必须学会研究题目,出题目。我现在处于第一个阶段,我将朝着第二个阶段努力。而要想学会出题,出好题,前提就是广泛的阅读。我相信在广泛阅读中我的教学能力会提升。
张伸虎201*年6月28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三历史第一次考试教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三历史第一次考试教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