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

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2:14:56 | 移动端: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

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

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

为加强全行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应对和处置火险隐患的能力,保障全行工作安全运营无事故,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我行于201*年10月9日下午15:0016:30进行了消防演练。整个演练共分为现场模拟火灾(逃生)疏散以及灭火器实操演练,整个演练历时1个半小时,涉及全行所有员工。现将本次消防演练总结报告如下:一、前期准备情况

1、行领导高度重视,召开安全例会布置演练任务,要求综合管理部制定好演练方案,并准备好消防演练物资。

2、10月8日,综合部组织全行员工进行了消防预案以及演练方案的学习。

3、成立演练指挥小组

成立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消防演练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X成员:XXXX二、消防演练过程

1.15:00业务部发生火情且无法立即灭火,XX利用手机通知综合管

理部安全员XX,业务部其他人员取灭火器。

2.启动消防应急预案。安全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切断2楼电源,通知行长室。

3、5分钟内,应急小组成员就位完毕;

4.15:17各部门主管及部门的义务消防员引导员工正确快速疏散至1楼停车场,保安疏散大厅内人员。

4.15:20各部门负责人点名确定应有人数,全部到位;

5.15:25分,XX行长发表演习总结讲话,提出本次演习过程中的不足;

6.15:40行安全员对全体员工就如何正确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现场实操指导讲解;

7.16:00响应员工自愿有序参加干粉灭火器使用练习;8.16:30演练结束。三、演练小结

总体来说,此次消防演练达到预先目标,取得了成功。本次消防应

急预案演练,从发布火情到组织疏散成功共历时20分钟,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火情的扩大、保障了人身安全,避免了财产损失。真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全行员工冷静、沉着,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报告,如何正确扑救,如何疏散。此次演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部

分员工对消防灭火器的使用及扑救方式上存在不足,经过培训讲解,才

有了更深的认识。(2)有些员工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严肃,表现为:①没有紧张感,疏散过程中行动迟缓,有的还在忙手头工作;②有个别员工在参与过程中有说笑的现象。

通过本次有关消防应急预案的综合演练,充分体现了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加深了广大员工对消防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消防器材正确使用的实战技能,使员工清晰的认识到如何面对突发火灾的紧急情况,实现了“科学、安全、有序、快速”应对火灾事故的目标。

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综合管理部201*年10月11日

扩展阅读:防火防爆总结

..2.1燃烧学发展简介

..人类对火及燃烧现象的实践经验至今最少也有50万年的历史。火是人类最初支配的自然力(化学能→热能),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1、燃素学说(18世纪以前):可燃物都含有“燃素”,在空气作用下释放出来构成燃烧.2、氧学说(18世纪后期,拉瓦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

3、现代学说: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的现象。

.19世纪建立了燃烧热力学:燃烧过程作为热力学平衡体系,研究反应热、绝热火焰温度、燃烧产物平衡组分等问题及其计算方法;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和俄国科学家谢苗诺夫发展和建立了燃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的链式机理;

.20世纪初-50年代建立燃烧动态过程理论,后来又从反应动力学和传热、传质相互作用观点建立了着火、火焰传播和湍流燃烧的理论:提出最小点火能,火焰传播速度等概念,认识到火焰传播不仅有化学反应动力学因素,还有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因素。..2.2燃烧的本质与特征..燃烧(Combustion):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Flame)。烟(Smoke):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主要由大量的碳粒子组成。..燃烧的其它定义:

1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2可燃物受到点火源的作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应生成热,自身温度高,使其所发射的热辐射线的波长和强度生成肉眼可见的火光,通常还伴有火焰

l、焰心:是最内层亮度较暗的圆锥体部分,由液态蜡受热蒸发,分解出的气态可燃物构成。由于内层氧浓度很低,所以燃烧不完全,温度低。

2、内焰:为包围在焰心外部较明亮的圆锥体部分。在这层火焰中气态可燃物进一步分解,因氧供应仍不足,燃烧也不甚完全,但温度较焰心高。因火焰中的微小碳粒子受热辐射出较明亮的光,内焰亮度最强3、外焰:为包围在内焰外面亮度较暗的圆锥体。

这层火焰中氧供给充分,因此燃烧完全,燃烧温度最高。在外焰燃烧的往往是氧化碳和氢气,碳粒较少,因此几乎没有光亮。..2.2燃烧的本质与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放热、伴有火焰、发光、发烟)

..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可以区别燃烧现象和非燃烧现象..放在惰性介质中的灼热铁块?..2.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还原剂):凡能与氧或其它氧化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如煤、汽油、甲烷.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氧气、氯气、氯酸钾、高锰酸钾等)3、点火源:凡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称为点火源。(如摩擦、撞击、明火、高温表、发热自燃、绝热压缩、电火花、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构成燃烧的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这是燃烧的必要条件。4、燃烧的充分条件:

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氧化剂含量相互作用

.“火三角”燃烧模型中,如果撤去三角形的任何条边,三角形就不存在了,即意味着燃烧就不能发生。三要素中,可燃物(燃料)的数量是燃烧程度和燃烧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氧气(氧化剂)对燃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外加能量(点火源)的作用是向可燃物(燃料)提供活化能。然后在燃烧过程中热量可由火焰供给,此时的燃烧可以自我维持与发展。在消防中的应用

防火方法: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者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则是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1)控制可燃物质..(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4)设防火间距

阻止火势蔓延2.4燃烧机理.

..图中,曲线1、2对应系统温度为T1、T2;Ea、Eb为在某一系统温度下分子的平均能量。ET为活化分子所具有的最低能量。

..根据活化能理论,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分子总是处于运动之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大,能量越高,高能量分子数量越多。

..物质之间要发生化学反应,首先的条件是分子发生相互的碰撞。在0.1MPa,273K时,每个分子在1s内要与其他分子发生1010次碰撞。如果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则燃烧反应速度极快。从实验测得的数据看,反应

速度并没有那么快。.

原因是相互碰撞的分子不是都能发生反应,而是只有少量的具有一定能量(ET)的分子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能量较低的分子发生碰撞是不会发生反应的,只有具有较高能量的活化分子发生相互碰撞时,才会发生化学反应)我们把发生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这种具有高能量状态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动能的差,即ΔE1=ET-Ea或ΔE2=ETEb.从图2.1可见,系统温度越高,活化能越小,活化分子所占的比率越大,燃烧反应越易发生。

图中的A点表示系统开始时的动力状态,当这个系统接受转入活性状态B所必需的能量E1(这一反应的活化能)后,将引起反应,并且这个系统将在减弱能量E2的情况下进入结束状态C。能量E1一E2=一Q(E2大于EI),这一差数为反应的热效应。E2即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活化能理论指出了可燃物和助燃物两种气体分子发生氧化反应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活化能的意义:

.1)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比率增大,活化能减小,使燃烧发生的危险性增大。.2)物质燃烧需要引燃能量,高温、火花能量。引燃温度、最小点火能。.3)不同物质燃烧反应活性不同。活化能小的反较活化能大的反应危险性高。一般反应的活化能40-400kJ/mol之间。.4)进行燃烧速率计算的重要参数。.

在同一体系中,当温度由T1升高至T2时,由图2.1可见能量分布曲线向分子能量变大的方向移动,此时低能分子减少,高能分子增多,分子的平均能量增加,但增加得并不多,可是它们直接促使ΔE2<ΔE1,即降低了活化能,使T2曲线和ET及横坐标所围的面积大于T1曲线和ET及横坐标所围之面积,也就是说,T2时的活化分子的分子数比T1时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所以温度的升高导致了反应速度成倍的提高。.由上述讨论可知,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可爆危险物质,是发生燃烧、爆炸反应,进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前提;而温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火源)是加快反应速度,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最能动的因素。※2、链锁反应理论(链反应理论,谢苗诺夫Semenov)

该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自由基)的链锁反应。链锁反应又叫链式反应。这一名称取意于似无数把锁的连接或船舶使用的铁链,即当一个分子被活化后,会引起许多分子都能连续不断地进行化学反应。链锁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系统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活性中间物游离基,只要游离基不消失,反应就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反应完成。

.燃烧反应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反应物分子间直接作用产生最后产物,而是借助于“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作用,结果是产生新的自由基和最终产物,新自由基继续参与反应,如此连续而形成一系列的链反应。(一)基本概念

链锁反应:由一个单独分子变化而引起一连串分子变化的化学反应。自由基:在链锁反应体系中存在的一种活性中间物,是链锁反应的载体。如氢原子(H)、羟基(H0)、甲基(cH3)(二)过程

.链引发:借助于光照、加热等方法使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

..链传递:自由基作用于反应物分子时,产生新的由基和产物,使反应一个传一个不断进行下去.链终止:自由基销毁使链锁反应不再进行的过程.

通常自由基是由分子受光辐射、热、电或其他能量作用而引发的。例如一个烃分子可以和高能量的分子M相碰撞,获得足够的能量而产生自由基RH+M→R+H+M..M*表示失去能量而钝化的M分子。.

实验证明,自由基和分子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一般只有20kJ/mol左右,少数为4080kJ/mol左右,而分子之间直接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要40-400kJ/mol左右,因此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之间更容易发生反应。

..链反应的过程

.1)直链反应氯和氢的反应..氯和氢相互化合的反应方程式为:Cl2+H2→2HCl..经实验研究,其反应机理如下:

..一、链的激发过程链引发..氯气分子由于吸收热或光能而形成活化中心,可表为:Cl2+hv→2Cl①..二、链传递过程..氯原子很容易与氢分子相化合,即Cl+H2→HCl+H②.反应②产生的氢原子很快能够与氯分子化合而产生氯原子,即.H+Cl2→HCl+Cl.②、③两个反应反复进行下去,生成HCl,直至反应结束。.

链的断裂过程链终止.活化分子失去能量被钝化,如氯原子或氢原子与器壁相碰,或者与容器中能量较低的惰性气体相碰而失去能量,即活化中心消失,链被中断。Cl+Cl→Cl2④H+H→H2⑤.反应②、③为链传递过程,每一个自由基与反应物化合,仅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

气相销毁:自由基与自由基、惰性分子等作用时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固相销毁:自由基碰到固体壁面将能量传递给壁面的过程。

1)直链反应:在链传递过程中,自由基的数目保持不变的链锁反应。

Br2+H2→2HBrM+Br2→2Br+M(链引发)Br+H2→HBr+H(链传递)H+Br2→HBr+BrBr+Br→Br2气相销毁H+H→H2(链终止)固相销毁.2)支链反应(在链传递过程中,一个自由基在生成产物的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基的链锁反应)。氢和氧化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O2+=HO222.一、链引发.氢分子由于吸热等激发作用开始形成最初的自由基,即..①H2+Q2→H.

二、链传递.氢原子与氧分子相化合,有:HO2HO+→O+②E=75.4kJ/mol反应②所产生的氧原子与氢分子相化合,即OH2O++→HH③E=25.1kJ/molOHH+→HOH+22.反应②、③生成的羟基与氢分子化合形成.④E=42kJ/mol.②反应的活化能最大,其反应速度是最慢的,它限制了整个反应的速度。OHH+H2O.三、链的断裂过程链终止HHH+→2.自由基失去能量而消失:OO2+→支链反应:2H2+O2→2H2O(总反应)(1)M+H2→2H+M(链引发)(2)H+O2→OH+O(3)O+H2→H+OH(4)OH+H2→H+H2O(链传递)(5)OH+H2→H+H2O(6)H→器壁破坏(链终止)(7)OH→器壁破坏(8)OH+H→H2O将(2)(3)(4)(5)相加可得:1H+3H2+O2→2H2O+3H可见在氢与氧的燃烧反应过程中,链传递的每一个循环,一个氢原子可产生三个氢原子,这即称为分支链反应。这样的反应速度可以很快增加而引起爆炸。2.5燃烧反应速度理论一、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不断降低,而生成物浓度不断提高。化学反应速度由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1、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摩尔数。2、公式表达:

.

式中ω的单位为mol/(m3s);V为体积,m3;dn和dc分别是物质摩尔数和摩尔浓度的变化量,mol和mol/m3;dt是发生变化的时间(s),ω的具体表达式称为反应速率方程。3、任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二、质量作用定律.

1、基元反应与复杂反应.按反应机理的复杂程度不同,把反应分成两大类.

1)简单反应:由反应物经一步反应直接生成产物的反应;.2)复杂反应:反应不是经过简单的一步就完成,而是要通过生成中间产物的许多反应步骤来完成,其中每一步反应称为基元反应(简单反应).

通常用化学计量方程式来表达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的是反应的总体情况,并不代表反应的真实过程。

.基元反应的过程称为反应机理,反应机理和基元反应速度决定了反应整体的速度。

二、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度与各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其中各浓度的方次为反应方程中各组分的系数。

式中K为反应速度常数,它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取决于反应的温度与反应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温度的增函数,值等于反应物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注意:质量作用定律只适于基元反应,对于非基元反应,只有分解为若干个基元反应时,才能逐个运用质量作用定律。a+b被称为反应级数.化学反应速度与各反应物质的浓度、温度、压力以及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质量作用定律是说明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度与反应物质浓度的关系。..三、阿累尼乌斯定律(S.Arrhenius1859-1927)

..结论.

1.火场氧和可燃物浓度越低,燃烧反应速度越O2<12%.2.火灾温度越低,燃烧反应速度越慢.

3.可燃物活化能越高,燃烧反应速度越慢浓度、温度、活化能活化能:并不是所有分子之间发生碰撞都能使反应物分子转化为产物分子,只有能量高的活化分子的碰撞才能使反应发生。这类分子的能量要比平均能量高出一定值,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为活化能。※2.6燃烧形式

..可燃物质由于其聚集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们在空气中燃烧时,一般有五种燃烧形式即扩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混合燃烧。.(1)扩散燃烧(物理混合控制):如果可燃物与氧剂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即边混合边燃,称为扩散燃烧。如可燃气体从管道中喷出,在空气中扩散,与氧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时,化学反应速度比扩散速度快得多,因此整个燃烧速度是由扩散速度决定的,即扩散多少就燃烧多少。扩散燃烧比较平稳。.

(2)蒸发燃烧:可燃性液体如酒精、苯等,它们的燃烧就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随点燃起火而形成的,蒸气点燃产生了火焰,它放出的热量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使液体持续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固体蒸发燃烧

..火源加热熔融蒸发着火燃烧(关键阶段..例如:硫、磷、蜡烛等..火源加热升华着火燃烧..例如:樟脑、萘等.

(3)分解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首先遇热分解,再由热分解产物和氧反应产生火焰的燃烧火源加热热分解着火燃烧(关键阶段.例如:木材、煤、合成塑料、油、脂等。

.在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的过程中,可燃物分别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它们分别经过流出、熔融、蒸发、升华、分解等步骤产生可燃气体,然后和空气相互扩散混合,经火源点燃后产生火焰,这些火焰都是扩散火焰。.

(4)表面燃烧:在可燃固体表面上由氧和物质直.

作用而发生的燃烧现象。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铝、镁、钛等金属的燃烧反应也发生在固体金属的表面,也是表面燃烧。.

(5)混合燃烧(预混燃烧、动力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空间中充分扩散混合,其浓度在爆炸燃烧围内,此时遇火源即会发生燃烧,这种燃烧在混合气所分布的空间中快速进行,称之混合燃烧。很多火灾、爆炸事故是由混合燃烧引起的。.(5)混合燃烧.在动力燃烧时,物质扩散已提前完成,混合物呈均匀分布,所以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和热扩散速。动力燃烧的特征是:反应物质不扩散,而反应区(火焰锋面)和热在混合物中向未反应区扩散。动力燃烧速度较快,可能导致爆炸。2.7燃烧过程.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都是以气态、液态或固态存在的,这三种物质状态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

1、气体的燃烧.

气体燃烧情况比较简单,气体吸收的热量用于氧化分解气体和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一般说来,气体比较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快。

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2、液体的燃烧.

多数液体呈气相燃烧。液体在点火源作用下,通常是先蒸发或分解产生气态物质,尔后气态物质开始氧化分解,开始燃烧。只由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的燃烧称为蒸发燃烧;由液体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再燃烧叫做分解燃烧。两者都是气相燃烧.3、固体的燃烧.

多数固体呈气相燃烧,有些固体则是同时产生气相燃烧与固相燃烧。

2.8燃烧类型.

根据燃烧的特点,燃烧分为自燃、闪燃和点燃等类型.特殊类型:阴燃,轰燃,回燃。.1自燃(self-ignition):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引燃温度、自燃温度),例如黄磷的自燃点为30℃,煤的自燃点320℃。自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物质自燃过程温度-时间变化曲线。

※T初为可燃物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最初一段时间,吸收的大部热量用于熔化(相变)和分解,因相变和分解反应都是吸热的,故可燃物温度上升比较缓慢.T氧为可燃物开始氧化的温度,此时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足以补充系统向外散热的热量和相变、分解吸收的热量。若此时停止加热,仍不能引起燃烧,可燃物会逐渐冷却。如继续加热,则温度上升加快,到T自时,氧化产生的热量与散热、吸热平衡,但并无明火出现;若温度再升高,则打破平衡,即系统氧化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和吸收的热量。此时即使停止加热,系统温度也能自行升高。到T自/就出现火焰并燃烧起来。T自为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为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即通常测得的自燃点。T自到T自/的时间差τ为着火感应期(着火延迟期或诱导期)。T燃为物质燃烧的最高温度。

简述谢苗诺夫Semenov自燃理一、热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化学反应放热因素与体系向环境散热因素的相对大小。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累,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出现自燃。反之,不能自燃。二、热自燃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模型研究对象:预混可燃气体

简化假设:①体积为V,表面积为S;

②内部气体温度为T,且各处均相同;开始时混气温度T与环境温度T0相同。③内部无对流,容器与环境存在对流换热,且h不变;

④着火前后物质浓度变化很小。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3、放热速率、散热速率

放热速率:体系中单位体积的混气在单位时间由化学反应放出热量。Qg

散热速度:体系中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的混气平均向外界环境散发的热量。Ql

.

※温度较低:曲线相交a、b两点,TTa,T上升至Ta;TTa,T下降到Ta。a点是稳定点,处于低温氧化态;TTb,T下降至Ta点,TTb,T继续上升,b点非稳定点,是达不到的。

相交工况:体系只能稳定在交点处作低温、缓慢的氧化反应,反应无法加速,体系不能自燃。

温度上升:曲线相切,临界状态,相切工况:体系处于能否自燃的临界状态。c点:临界点(不稳定点),标志着体系处于由维持低温、稳定氧化反应状态到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即到加速反应状态)的过渡状态,体现了体系热自燃着火条件。Tc:出现火焰的最低临界温度,为该条件下的自燃点温度上升:曲线相切,临界状态,相切工况:体系处于能否自燃的临界状态。自燃重要的准则:

壁温T02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反应就会不断加速直至着火,该温度称为临界环境温度,用Ta,cr表示温度较高:曲线相离,气体温度始终上升,相离工况:体系肯定能自燃b结论:在无外界热源的情况下:1.曲线相交:不能自燃;

相切:发生自燃的临界条件;相离:放热>散热,热量积累温度升高,一定能自燃。

2.临界条件:壁温T02是个极限值,超过这个温度,反应就会不断加速直至着火,该温度称为临界环境温度。3.切点C的意义:C点标志着体系处于由维持低温、稳定氧化反应状态到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即到加速反应状态)的过渡状态(点),为该条件下的自燃点。

(二)放热速率的影响因素

1、发热量发热量越大,越容易自燃;发热量越小,越不容易自燃。自燃点随发热量的增大而减小。

2、温度(环境)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提高,放热量增大,易发生自燃。

3、催化物质催化物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少量水

分可以起到催化剂的效果,自燃点较高的物质含有少量的低自燃点物质也认为是一种催化剂。

4、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比)在散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自燃(与氧的接触面大了)。5、新旧程度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氧化发热的,新鲜的容易自燃。新煤、新制备的金属粉末等(例外:硝化棉越旧,越易自燃)。6、压力

压力越大,反应物密度越大,单位体积产生的热量越多,易发生自燃。(三)散热速率的影响因素

1、导热作用

导热系数越小,越易蓄热,易自燃;

2、对流换热作用对流换热作用差的,容易自燃。如:通风不良角落处的浸油纱团或棉布;3、堆积方式

大量堆积的粉末或叠加的薄片物体有利于蓄热,易自燃。如:桐油布雨伞、雨衣,赛璐珞的尺子。2.8燃烧类型.

1.1受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自燃,整体温度T,达某一温度着火。.

点火源并不与可燃物直接接触,不是局部地引起可燃物的燃烧,而是间接地、整体地加热可物,从而引起可燃物整体瞬间着火。.

火焰隔锅加热引起锅里的油自燃。可燃性气体混合物在汽缸内被绝热压缩,混合物的温度整体会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在熬炼(油、沥青)或热处理过程中,温度过高达到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而引起着火。1.2自热自燃: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而靠可燃

本身发生的某种过程(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提供能量,使其温度升高而自动着火。(工业企业考虑的防火重点)

..自燃点的影响因素

..可燃物质的自燃点并不是一个物理常数,它的数值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1.压力的影响

..压力对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自燃点有显著影响,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如:CH4,当压力从0.5atm增大到10atm,其自燃点下降100℃。2.浓度的影响

..在热损失相同的情况下,贫乏的和富裕的燃料空气混合物的自燃点较高,化学计算浓度时自燃点最低。如H2S在爆炸下限浓度时,自燃点为373℃;在爆炸上限浓度时,自燃点为304℃;而在化学计算浓度时,自燃点仅为246℃。

..可燃物质的化学计算浓度也就是理论上完全燃烧时在混合物中该可燃物质的含量。..完全燃烧,可燃物、氧化剂符合化学计量比。

.完全燃烧:有机可燃气体燃烧,可燃气体分子中所含的C→CO2(g),H→H2O(l),S→SO2(g)N→N2(g)。3、氧含量

可燃物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自燃点低。在氧浓度高时比在氧浓度低时自燃点低。4、催化剂

活性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物质的自燃点。

活性催化剂如钒、钴、铁等的氧化物钝性催化剂如汽油中加的四乙基铅,即可提高汽油的自燃点。5、容器特性

..一般地讲,容器体积愈小,自燃点愈高。当容器很小时,可导致燃料混合物失去燃烧性。此外,容器的材质、形状及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都对自燃点产生影响。容器的材质对可燃液体自燃点的影铁管石英管玻璃瓶钢杯

大容器的表面积与

体积的比值较低,反应介质单位体积的热损失速率也低,自燃点低。※有机化合物的自燃点变化规律

1、同系物中的自燃点随着分子量数增多降低烷烃和醇类自燃点随分子量的变化

2、同分异构物质,正构体化合物的自燃点比异构体低。..例如:正丁醇是242℃,而异丁醇为413℃。3、饱和烃比相应的非饱和烃的自燃点高活泼π键

丙醇404丙烯醇363戊烷309戊烯275丁烷430丁烯384丙烷446丙烯410乙烷472乙烯425饱和烃自燃点(oC)不饱和烃自燃点(oC)

4、烃的含氧衍生物(醇类、醛类)的自燃点低于分子中含相同碳原子数烷烃的自燃点。

丁烷430丁醇345丁醛230丙烷446丙醇404丙醛221乙烷472乙醇414乙醛185甲烷537甲醇470甲醛4305、环烷类的自燃点一般高于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类。

259环己烷265己烷361环戊烷285戊烷未测定环丁烷345丁烷495环丙烷470丙烷(1)同系物自燃点随分子量增大而降(2)正构体自燃点比其异构体自燃点低

(3)饱和烃自燃点比相应不饱和烃的高(4)烃的含氧衍生物自燃点低于分子中相同碳原子数烷烃自燃点(5)环烷烃自燃点一般高于相应烷烃自燃点

..7.可燃固体的粒度..它们粉碎的程度愈高,粒度愈细,自燃点就愈低。

..8、有机高分子固体物质..受热后分解析出可燃气体的固体,如木材、煤、塑料、橡胶等,所含挥发分越多,自燃点越低

..9、环境温度、湿度..环境温度、湿度等对自燃点的测试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2.1闪燃:可燃液体遇火源后,在其表面上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或火险的警告。.2.2闪燃原因:在较低的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速度较慢时,当其小于蒸气燃烧时的消耗速度时,遇火源就只能维持瞬时燃烧。.2.3闪点(flashpoint):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可燃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2.5、测定方法:1)缓慢加热试验容器中的可燃液体;(2)向可燃液体的蒸发空间引入火源;.(3)在液面上首先出现闪燃时,可燃液体所具有的温度就是闪点。.

闪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如乙醚的闪点-45℃,煤油的闪点为28~45℃,说明乙醚不仅比煤油的火灾危险性大,还表明乙醚具有低温火灾危险性。

同类液体闪点变化规律:1、随分子量增加,同系物闪点升高;2、沸点升高,同系物闪点升高;3、比重增大,同系物闪点升高;4、蒸气压降低,同系物闪点升高;

蒸气压:在一定条件下,液体和其蒸气处于平衡状态时,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蒸气压)。5、同系物中,正构体的闪点大于相应的异构体的闪点。二、同类液体闪点变化规律

(1)同系物间点随分子量增加、沸点升高、比重增大或蒸气压降低而升高;(2)同系物中,正构体的闪点大于相应的异构体的闪三、混合液体闪点

(一)可燃液体与可燃液体混合后的闪点

一般低于各组分闪点的算术平均值,并接近于含量大的组分的闪点。(二)可燃液体与不可燃液体混合后的闪点

闪点随不可燃液体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不可燃液体含量超过一定值后,混合液体不再发生闪燃。闪点的实用意义:

(1)用于评定可燃液体火灾危性的大小;(2)作为可燃液体的分类、分级标准;易燃液体:一级:闪点<28℃二级:闪点在28-45℃可燃液体:闪点>45℃

甲类危险可燃液体:闪点<28℃

乙类危险可燃液体:闪点为28-60℃丙类危险可燃液体:闪点>60℃(3)据此确定安全生产措施;

(4)成为选择灭火剂供给强度的依据.

有机化合物同系物的液体自燃点的变化规律几乎与闪点的变化规律相反,这是因为闪点的大小主要受分子间力的大小影响(蒸气压主要由液体的性质(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温度决定),而自燃点主要取决于活化能的大小。

3、点燃(强制着火):即可燃物质可燃物局部受火花、炽热体等高温热源的强烈加热而着火,在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简言之:火焰的局部引发及其相继的传播。

着火:可燃体系因某种原因引起自动升温,反应自动加速,最后出现火焰的过程。.

物质被点燃后,先是局部地区被强烈加热,首先达到引燃温度,产生火焰,该局部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把邻

近部分加热到燃烧所必须的温度,火焰就蔓延开来。..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或燃点例如木材的着火点为296℃,纸张为130℃等.自燃与点燃的差别.

自燃时可燃物由于受到外界热源间接加热或自身放热,受热比较均匀,发生燃烧时可燃物整体温度较高,燃烧几乎是在整个可燃物或相当大的范围内同时发生的。.而在点燃时,一般来说可燃物整体温度并不高,只有在与高温点火源直接接触的局部地区温度很快升得很高而引起燃烧,开始时燃烧只在热边界发生,然后依据火焰传播特性向可燃物的其它部分传播。.

可燃液体的闪点与燃点的区别是,在燃点时燃烧的不仅是蒸气,而且是液体(即液体已达到燃烧温度,可提供保持稳定燃烧的蒸气)。另外,在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通常可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530℃,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燃点比闪点高出30℃甚至更高一些。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闪点15℃,而且闪点愈低,两者的差别愈小。例如,苯、二硫化碳、丙酮的闪点都低于0℃,其燃点和闪点仅相差l℃.

燃点对于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固体阴燃

阴燃定义:某些物质在堆积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固体发生的持续、有烟、无焰的燃烧现象。(材料燃烧性能实验定义)例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纤维素板、胶乳橡胶以及某些多孔热固性塑料等。※阴燃的特点:与有焰燃烧的区别是没有火焰,与无焰燃烧的区别是分解产生可燃气发生阴燃的原因是热解产生可燃气的速度小于燃烧速度。一、阴燃发生的条件

(一)内在原因:一些材料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炭,从而具备多孔蓄热和大面积吸附氧气。(二)外在原因:具有一个供热强度适宜的热源供热强度过小,固体无法着火供热强度过大,固体发生有焰燃烧

1、自燃热源(堆垛)2、先阴燃热源(香烟阴燃地毯)3、有焰燃烧火焰熄灭后的阴燃(“死灰复燃”)三、阴燃发生的影响因素(自学)四、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

(一)阴燃从材料堆垛内部传播到外部时转变为有焰燃烧(二)加热温度提高,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三)密闭空间内材料的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第二章燃烧基本原里2.9燃烧产物

一、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

燃烧产物:由于燃烧而生成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1、完全燃烧产物(ProductsofCompleteCombustion):不能再继续燃烧的产物。2、不完全燃烧产物(ProductsofIncompleteCombustion):能继续燃烧的产物。3、分裂产物(DissociationProducts):受燃烧高温作用,产物分子可逆地分解为其他分子、原子(团、或离子)。4、烟(Smoke):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炭粒子生成的影响因素:

a.氧气供给情况:氧气供给充分,炭粒子生成少,或不生成炭粒子。氧气供给不充分,炭粒子生成多。b.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同,生炭能力不同,碳氢比值大的生炭能力强。c.可燃物分子结构:环状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生炭能力比直链的脂肪族化合物高。2.9燃烧产物

二、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二)毒性、刺激性及腐蚀作用

(三)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干燥空气环境下人体忍受高温试验

三、燃烧产物(烟气)的危害性(一)烟气的毒害性

(二)烟气的减光性

(三)烟气的爆炸性

原因:烟气中存在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HCN、H2S、HCl、NH3、苯等。结果:二次爆炸以及室内火灾中轰燃现象的产生。(四)烟气的恐怖性2.10燃烧特性一、燃烧速度

物质的燃烧速度在本质上是由可燃物和氧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决定。可燃物和氧反应的能力越强,燃烧速度越快。

1.气体燃烧速度

相对固体,液体,气体燃烧速度较快。气体分子的组成、结构有关,也和燃烧放热的多少有关。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的气体,含有不饱和键的乙烯、乙炔的燃烧速度都是比较快的。氢气的组成和结构最简单,放热量也较多,它的燃烧速度最快。气体的燃烧速度还和它的燃烧方式有关,混合燃烧的速度要比扩散燃烧的速度快得多。1.气体燃烧速度火焰锋:使一层一层的新鲜混气依次着火,也就是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引燃的地方向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我们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锋。

..火焰传播速度是指火焰锋相对于静止的未燃气体的运动速度,即火焰锋的移动速度..气体的燃烧速度通常以火焰传播速度来衡量

..管子直径对火焰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火焰传播速度随着管子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当管子直径达到某个极限直径时,速度就不再增加。当管子直径减小时,火焰传播速度随之相应减小,当管子直径小到某个尺寸时,火焰就不能传播,燃烧就停止了。

..※消焰径:火焰不能在预混气中传播的管道的最大直径。..气体的初温、压力和流动状态等对燃烧速度也有很大形响。2、液体的燃烧速度(一)燃烧线速度V

单位时间内烧掉的液层厚度。

(二)重量燃烧速度G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烧掉的液体重量。

(三)液体重量燃烧速度与线速度关热容(HeatCapacity):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影响液体燃烧速度的因素

对液体燃烧速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一)液面接受热量Q′′

1、直径D对液面接受热量Q′′的影

..直径小于0.03m时,导热项占主导地位,燃烧速度随直径增加而减小;

..直径大于1.0m时,导热项趋于零,辐射项占主导地位,燃烧速度为常数,不受直径变化的影响,

..直径介于0.03~1.0m的范围时,导热、对流和辐射共同作用随着直径的增加,燃烧速度在0.10m处达到最小值,之后燃烧度随直径增加逐渐上升到恒定值。2、容器中可燃液体高度δ对Q&′′的影δ增大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作用都会降低3、风的存在对的影响

火焰辐射强度和倾斜度两个因素共同作用风速超过某一程度,几乎所有液体的燃烧速度都趋于定值对轻油:风速增大,燃烧速度加快对重油:影响不大(二)有机同系物液体密度

1、

2、实验3、结论

液体的密度可以反映液体的挥发性,密度越小,燃烧速度越快。(三)热容的影响-液体含水量

2、实验3、结论含水量增加,使热容增大,燃烧速度下降。(四)初温的影响

2、结论初温升高,燃烧速度加快。3、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

..如木材的燃烧速度常用质量燃烧速度和线燃烧速度表示。

..前者指在单位质量木材在单位时间内燃烧所消耗的质量,它适合于可以对试样进行整体称重的场合。..后者指的是单位时间木材表面的炭化厚度..在某些文献中,常把木材的燃烧速度引述0.6mm/min左右。三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影响因素

(一)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点火源必须处于可燃挥发份的气流之内才能使固体引燃。加热速率越大,固体越容易被引燃。

(二)固体材料的性质:熔点、热分解温度、气化热、燃烧热(三)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

比表面积大,增大与氧气接触机会,容易点燃;薄物体表面导热能力强,比厚物体容易着火燃烧。相同材料、相同外界条件,位置不同,燃烧速度不同。(四)外加环境因素

4、环境温度

二、燃烧热和热值(一)基本概念

3、标准燃烧热(StandardHeatofCombustion):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1mol某物质被完全氧化时(完全燃烧)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二)燃烧热的计算

1、热值(CalorificValue):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用Q表示。燃烧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高热值(HighCalorificValue):可燃物中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液态存在时的热值;用QH示。3、低热值(LowCalorificValue):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气态存在时的热值;用QL表示。4、燃烧热的计算式(复杂结构的可燃物)门捷列夫经验公式:

2.10燃烧特性三、燃烧温度

燃烧温度是指可燃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将燃烧产物加热到的最高温度。

某一等压、绝热燃烧系统,反应放出的全部热量完全用于提高燃烧产物的温度,这个温度就叫绝热燃烧温度Tm。

Tm可以进行理论上的计算,一般以298K为起点。Tm是与燃料/氧化剂的配比有关的。当初始混合物按化学当量比混合时,绝热火焰温度最高,在富燃料或贫燃料时,由于稀释作用,都会使Tm降低。

实际上,可燃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火焰辐射散失,而大部分则消耗在加热燃烧产物上。因为可燃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是在燃烧火焰区域内析出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火焰温度就是燃烧温度。显然,燃烧热及燃烧生成的产物是决定火焰温度的主要因素。第三章爆炸及其破坏作用第一节爆炸的分类

..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者物质性质和成分发生根本变化)时,在瞬间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广义的说: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

..爆炸现象的过程

..第一阶段:物质的某种形式能量以一定方式(定容、绝热)在有限体积内突然释放或急剧转化,在极短的时间内转变为产物的强压缩能,造成高温高压;

..第二阶段:物质由强压缩能状态,急剧绝热膨胀对外做功,引起邻近被作用介质的变形、移动或破坏。这两个过程并非是截然独立的。..爆炸现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3)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到破坏。第一节爆炸的分类

..(一)按照爆炸性质(能量来源)分类.

1.物理爆炸:指由物理因素(如温度、体积、压力)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特点:密闭或者半封闭的条件下。

..蒸汽锅炉爆炸、压力容器及气瓶的爆炸、高压电流通过细金属丝所引起的爆炸。

..物理爆炸条件..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在高压气体或液体,或在瞬间生成高温高压气体,爆炸体系和其周围的介质之间存在着压力的突跃。

2、化学爆炸:物质以极快的反应速度发生放热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而引起的爆炸

..另一种说法:化学爆炸是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的现象。比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蒸气或者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2.1化学爆炸的特征

..反应过程放热、过程速度极快并能自动传播、过程生成大量气体产物。从爆炸反应特征看,化学反应成为爆炸反应必须同时具备反应过程放热性、反应程高速度和反应过程产生大量气体产物等三个条件

..化学爆炸本质与燃烧一样,都是氧化反应。区别在于燃烧是稳定和连续的,而爆炸是在瞬间完成的。2.2.1反应过程放热性

..化学爆炸本身是能量急骤转化的过程,将化学能量转变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对周围介质所做的机械功。没有足够的热量,就失去了能源,爆炸也不可能发生。即吸热反应或放热量不足的反应,不会引起爆炸。2.2.2反应过程高速度

..所以在反应完成的瞬间,气体尚未来得及膨胀就吸热达到201*℃-3000℃,压力达10-40MPa。由于爆炸物质的反应速度极快,实际上可以近似认为,爆炸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来不及逸出,全部聚集在爆炸物质爆炸前所占据的体积内,从而造成了一般化学反应所无法达到的能量密度,高能量密度的气体迅速膨胀,就发生了爆炸现象。

2.2.3反应过程必须形成气体产物..这是因为气体的可压缩性很大,膨胀系数也很大,是膨胀做功的理想工质。1L炸药在爆炸瞬间可以产生1000L左右的气体产物,由于爆炸反应速度极快,它们来不及扩散膨胀,它们被强烈地压缩在原有的体积内,高温高压气体在瞬间膨胀,形成爆炸现象。

铝热剂反应热效应很大,而且反应速度也相当快,但是由于没有形成气体产物因此不是爆炸反应。只是一种高热燃烧剂,根本原因是反应过程不能产生气体产物。而TNT爆炸时,1KgTNT可转化成727.2L气体。(二)按照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分

..按照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可将爆炸分为轻爆,爆炸和爆轰。.1、轻爆(爆燃,deflagration),指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数米。这种爆炸的破坏力不大,声响也不太大。..无烟火药在空气中的快速燃烧(如硝化棉火药能在没有外界助燃剂参加下进行有规律的快速燃烧,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对弹丸做抛射功,或对火箭做推进功),可燃气体混合物在接近爆炸浓度上限或下限时的爆炸等。

2、爆炸(explosion)是指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这种爆炸能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声响。

..如可燃气体混合物在多数情况下的爆炸,以及被压实的火药遇火源引起的爆炸即属于此类。

3、爆轰(爆震,detonation)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数千米以上。发生爆轰时能在爆炸点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冲击波”(如TNT炸药的爆轰速度为6800m/s。)。

..各种处于部分或全部封闭状态下的炸药爆炸;可燃气体混合物处于特定的浓度范围内(如氢气和空气混合物为18%59%)或处于高压下的爆炸。(三)按照物质爆炸原理分.1、混合气体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液体蒸气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点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空气和氢气(爆炸范围5%85%,最大爆炸压力850kpa),丙烷,乙醚等混合气的爆炸。2、气体单分解爆炸

..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产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压力和分解热的要求。能使单一气体发生爆炸的最低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常见的具有分解爆炸特性的气体有乙炔、乙烯、环氧乙烷(C2H4O),氮氧化物等。

..乙炔在高温、加压或有某些接触物质存在时,具有强烈的爆炸性能。压力在0.15MPa(表压)以上的乙炔,如果温度超过550℃,能发生分解性爆炸..温度升高时,乙炔聚合先于分解;当温度到150180℃时,聚合反应比较强烈,同时放出大量热,如果热散发不出去,乙炔温度会升到500-550℃,从而引起未聚合的乙炔发生分解爆炸。这种分解性爆炸发出的热量往往大于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爆炸所产生的热量。

..湿乙炔的爆炸能力低于干乙炔,当水蒸气与乙炔体积比为1:1.15时,通常不会发生爆炸,乙炔用氮气稀释,爆炸性能降低,体积比为1:1,因此一般用水蒸气和氮气、二氧化碳作为乙炔的稀释剂。.2.1乙炔的分解爆炸

..以乙炔为例,计算乙炔完全燃烧和热分解爆炸时的发热量,即能量密度,通过比较他们的相对大小来说明这类气体分解爆炸的危险性。

..已知氧在空气中比例为21%,则乙炔在空气中的化学计算浓度为

..所以当空气中按这种完全燃烧的比例含有乙炔时,在标准状态下每升这种乙炔与空气的混合气的发热量,即能量密度为

..而乙炔的分解爆炸

则在标准状态下,乙炔分解爆炸能量密度226.8/22.4=10.13kJ/L

假定乙炔分解时没有热损失,火焰温度可以达3100℃,在容积为1升的容器里测定乙炔分解爆炸压力为初始压力的9-10倍。.乙炔发生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是0.14Mpa

..此外,乙炔类化合物也同样具有分解爆炸危险,如乙烯基乙炔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为0.11MPa。

..如把乙炔溶解于丙酮中,分解爆炸的危险性就会降低,一般在钢瓶中还要充填活性炭或其他填料防止分解爆炸,在1Mpa以上才会发生爆炸。2.2乙烯的分解爆炸

..乙烯在0℃下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是4Mpa。当有氯化铝催化剂存在时,爆炸更容易发生。3、分解爆炸

分解爆炸也称为爆炸性化合物(炸药)的爆炸。是指凝聚相(液相或固相)爆炸物质通过分解反应释放化学能量的爆炸。这种分解反应常受到撞击或加热所触发。例如TNT爆.TNT分解爆炸形成的气态产物的温度高达3000K,并形11.8Mpa的爆炸压力,分解过程非常迅速。每公斤TNT爆炸时生成700多L气体,并放出4200kJ热量,为了与破坏力进行比较,通常将能量折算成TNT当量。

..按分解爆炸物质的性质不同,分解爆炸又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和复杂分解爆炸。3.1简单分解爆炸

..简单分解爆炸性物质发生的爆炸。

..爆炸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爆炸物本身分解时放出的分解热提供的。简单分解爆炸物质性质不稳定,受到轻微震动、摩擦即可引起爆炸,爆炸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典型的有乙炔气遇上铜、银等金属能生成乙炔铜、乙炔银。它们对打击、摩擦极其敏感。

..敏感性:指炸药在受到环境的加热、撞击、摩擦或电火花等外能作用时发生着火或爆炸的难易程度..很容易发生爆炸,它们还具有从爆炸初始发展到最大爆速所需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可用来制造各种起爆器材,如雷管。

..从表面上看,此反应生成的都是固态产物,但是此反应放出的分解热较多,形成很高的爆炸温度,银发生气

化,同时使附近的空气迅速灼热,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源,从而导致了爆炸。3.2复杂分解爆炸

..复杂分解爆炸性物质发生的爆炸。

..这类爆炸过程常伴随有燃烧现象,燃烧所需氧由本身分解时产生(分子式中通常都含有氧)。爆炸后往往把附近的可燃物点燃,引起大面积火灾。大多数炸药如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和一些有机过氧化物均属于此类。..例如梯恩梯炸药通常用雷管(雷汞制作)引爆,就是简单分解爆炸引发了复杂分解爆炸。5、喷雾爆炸(雾滴爆炸.

可燃液体被喷成雾状分散在空气中,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例如喷漆作业的漆料雾滴、油压装置中机械油类的高压喷雾等,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遇点火源引起的爆炸工业生产过程中液相或含液混合系由于设备破裂、喷射、排空、泄压及泄漏等原因而形成的可燃性雾滴引起的爆炸雾滴直径在0.5-10μm范围内。.惰性气体、雾化水等均能对雾滴燃烧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是消除雾滴燃烧爆炸危险的常用方法。6、物品混触爆炸(混合危险物爆炸物品混触爆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由于混合或接触而发生的爆炸。.6.1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混合.

当强氧化物质与强还原物质混合时,容易发生混合危险或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室温下立即或经过短时间就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表现为爆炸。常见的无机氧化剂有硝酸盐、氯酸盐、过氯酸盐、高锰酸盐、过氧化物,浓硫酸、发烟硝酸、液氧、氧、液氯等。还原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可燃物,常见的有、醇类、醛类、醚类、有机酸、石油产品、木炭,金属粉以及其它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高锰酸钾和甘油都是消防监督检查中经常碰到的物质,两者一旦接触即发生如下反应:甘油遇高锰酸钾

6KMnO4+2C3H5(OH)3→MnO+6KOH+6CO2+5H2O+[O].

反应中Mn7+凭借其超强的夺电子能力显示出强氧化性,自身被还原成Mn2+,反应释放出的活性氧将为烧烧爆炸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漂白粉和硝酸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也是经常碰到的物质,两者接触后,即按如下机理反应:.Ca(ClO)2+2HNO3=Ca(NO3)2+2HCl+O2

..反应放出热量,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有爆炸可能.

白磷为典型的自燃物品,氯酸钾中高价态Cl5+欲以更稳定的Cl1-形式存在,必须摆脱氧原子的束缚,而白磷自燃正好对氧产生大量需求,故两者接触后会立即剧烈燃烧爆炸。.5KClO3+6P=5KCl+3P2O57、蒸气爆炸.

指由于液体过热发生快速蒸发而引起的一种相变型爆炸。可能发生蒸气爆炸的物质有过热水,有毒物质液氯、液氨及易燃物质液化石油气等。蒸气爆炸的英文名称是BoilingLiquidExpandingVaporExplosion(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西方国家常简称为BLEVE,认为这是一种物理爆炸,爆炸能量来自沸腾液体和蒸气的膨胀。在日本称为蒸气爆炸.

蒸气爆炸不一定引起火灾,如水蒸气的爆炸,很少导致火灾。不同的是可燃性液体发生蒸气爆炸时可能还引起次生化学性爆炸,导致火灾;有毒介质发生蒸气爆炸,还会扩散导致中毒。(三)按照爆炸反应相分(根据物质爆炸初始的相态.1、气相爆炸.系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粉尘云(也称云状粉尘,指悬浮在空间的运动状态的粉尘,粉尘层也称层状粉尘,指堆积在物体表面上的静止状态的粉尘)和雾滴状态所发生的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和粉尘爆炸和喷雾爆炸。2、液相爆炸

.指物质以液体状态发生的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气爆炸、液相分解爆炸物品爆炸(单质硝基甲烷是一种腐蚀性小、安全和安定性好、价格低廉、实用性强的低爆速液体炸药)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接触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3、固相爆炸

指物质以固体状态发生的爆炸。包括:固相分解爆炸物品的爆炸;固体物品混触爆炸;导线电流过载而引起的爆炸;固相转化过程的爆炸。

第二节爆轰

爆轰: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

..正常火焰传播:主要依靠导热作用将火焰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未燃气,使之升温并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气中传播的现象。

..激波:弱压缩波在传播过程中叠加形成的、使介质状态参数突跃变化的强压缩波。

..爆轰是以强冲击波为特征,以超音速传播的爆炸。爆轰的传播速度可达数千米/秒,压力激增,能引起殉爆,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一、爆轰的发生(一)激波的产生激波的产生过程

(二)爆轰的产生1、形成“燃气活塞”;燃烧释放能量使周围气体压力升高,形成“燃气活塞”2、产生系列压缩波;“燃气活塞”压缩未燃气体,使其温度升高,燃烧产生一系列“压缩波”,且压缩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燃烧速度

3、形成激波;经过一定时间,后面的压缩波赶上前面的压缩波,二者叠加形成“激波”

4、正常火焰传播与激波合二为一,产生爆轰。“激波”的高压高温作用,使正常火焰面前方一定距离的处首先着火,

后与正常火焰合二为一,形成“爆轰”※二、爆轰形成条件

(一)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二)管道足够长或容器空间足够大;爆轰前期距离:管道中的可燃混气从开始燃烧到发生爆轰之间的距离。(三)可燃气浓度处于爆轰极限浓度范围内;(四)管道直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

临界直径:管道中的可燃混气能形成爆轰的管道的最小直径三、爆轰波破坏特点

(一)爆轰波波速快,可能使常用的防爆泄压装置失效;(二)爆轰波波压大,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射增压现象,易造成设备爆裂;(三)爆轰波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四)爆轰波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四、工业上的安全考虑

(一)避免出现可燃性混合气体存在的长距离管线;(二)从工艺上消除可燃混合气的存在。气体燃烧、爆轰的异同与联

..(1)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燃烧波和爆轰波都属于化学反应波。燃烧和爆炸一经发生,它们是在某一局部区域以化学反应波的形式,按一定的方向、速度,一层层地自动传播进行。

..(2)燃烧与爆轰的区别在于:a.燃烧的传播速度较低,比爆炸物质内的声速低得多,爆轰的传播速度很快,比爆炸物质内的声速快得多;b.燃烧与爆轰的传播机理不同,前者反应区的能量是通过热传导、辐射及燃烧气

体产物的扩散作用传送的,后者是借助冲击波的强烈冲击压缩作用进行的;c.燃烧传播速度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爆轰传播速度几乎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爆轰速度是一个固定的常数;d.燃烧过程中燃烧反应区内产物运动的方向与燃烧波传播方向相反,压力较低。爆轰时,爆轰反应区内产物运动方向与爆轰波传播方向相同,压力高达数十万个大气压。

..(3)两者的联系在于,爆炸物质可以由燃烧转化为爆轰。工业设施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大多数是从燃烧开始而后发展成爆轰的。

第三节可燃气体爆炸能力※※

热平衡法计算爆炸的最高温度和最大压力一、可燃气爆炸时温度的计算

(一)计算条件(计算的三点假设为:)1、爆炸物质的爆炸过程是一定容过程;2、爆炸物质的爆炸过程是一绝热过程;3、爆炸产物的热容,只是温度的函数。(二)计算过程

最高爆炸温度可以根据反应热来计算,现以乙醚空气混合气为例1,计算方法如下。

设混合气中含有氧气量恰好能使乙醚完全燃烧,乙醚的燃烧热Q=2720900kJ/kmol,室温为20℃,压力为latm。

二、可燃气爆炸时压力的计算

四、可燃气爆炸时爆炸威力指数

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爆炸威力指数=PM×ν五、可燃气爆炸时爆炸总能量E=QvV参数含义参数单位可燃气总能量EkJ可燃气体积热值QvkJ/m3体积Vm3第四节爆炸的破坏作用

(四)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是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爆炸则是淬不及防。1.影响爆炸破坏作用的因素1.1爆炸物的性质和数量1.2爆炸时的条件.

爆炸物质的温度和初期压力对爆炸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一些爆炸物质在比较弱的点火源作用下只能发生燃烧,可是在强的点火源或起爆能的作用下能够发生爆炸。1.3爆炸的位置.

发生在设备内、厂房内的爆炸的破坏作用较大。当爆炸发生在均匀介质的自由空间时,从爆炸中心点起,在一定范围内,破坏力的传播是均匀的,并使这个范围内的物体粉碎和飞散.2.爆炸破坏的主要形式2.1碎片冲击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它直接造成机械设备、装置、容器和建筑物的毁坏和人员的伤亡。2.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由于物体的高速运动或爆炸,在介质中引起强烈压缩并以超声速传播的压力波,称为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使人员伤亡。.

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2.3引发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加重爆炸的破坏力。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灾。2.4.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

好多物质不仅可燃,而且有毒性。例如;三硝基苯C6H2(NO2)3OH,分子中含有C、H、O、N等元素,它们通过爆炸反应就可以生成CO、CO2,N2,HCN等气体。第四章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分类GB6944-86GB6944-201*第1类:爆炸品第1类:爆炸品第2类:气体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气体的物质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质第8类:腐蚀性物品第8类:腐蚀性物质

第9类:杂类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1.可燃性气体、蒸气;..2.可燃性粉尘;1可燃性气体、蒸气

..1.定义..凡是在常温、常压下以气态存在,遇点火源作用能生燃烧、爆炸的气态物质称为可燃性气体和蒸气..2.举例..可燃液体的蒸气:如甲醇、乙醇、乙醚、苯、汽油等液体的蒸气;..瓶装压缩气体分类(GB161631996)..临界温度:在加压条件下使气体液化的最高温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下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永久气体(旧称压缩气体,是指在其容器内部处于标准大气温度的压力下以气态形式单独存在的气体)。如空气、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对压缩气体继续加压,适当降温,压缩气体就会变成液体的,称为液化气体。.高压液化气体:二氧化碳、乙烷、乙烯等

..低压液化气体,是临界温度高于70℃的气体,如丙烷、丙烯、丁烷、硫化氢、氨、氯等。..溶解气体:在压力下溶解于气瓶内溶剂中的气体。乙炔需溶解在丙酮中并储存于钢瓶内。

3.燃烧液体..燃烧液体是指在常温下为液体,遇火容易引起着火和可以燃烧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呈液体状态的各种易燃、可燃液体

4.燃烧物质(固体)..凡遇火、受热、冲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的固体物质统称为燃烧物质。.根据燃点的高低把燃烧物质分成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通常把燃点低于300℃的称作易燃固体,高于300℃的称作可燃固体。..易燃固体又按其燃点高低、燃烧速度快慢、放出气体的毒性大小分成两级。5.自燃性物质..自燃性物质不需要外界火源作用,会在常温的空气中,由物质自发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放出热量,并经过长期蓄积,温度逐渐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燃烧..根据自燃性物质的氧化反应速度和危险性的大小将其分成二级:.1.一级自燃物质.

化学性质活泼或易分解的物质,在空气中能剧烈氧化,反应速度极快,温度上升快,自燃点低,极易产生自燃。它们燃烧时火焰温度高,火焰猛烈,不易扑救。如黄磷、硝化纤维素胶片、三乙基铝等。.2.二级自燃物质

..在空气中氧化速度缓慢,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能发生自燃。如油布、油纸、籽棉、稻草等。它们开始是阴燃,由内住外延烧,阴燃时间很长,而且在阴燃时不见火苗,难以察觉。在起火后,扑灭了表面火焰,其内部仍有可能在延烧,所以要防止二次着火。自燃的类型※※1、分解自燃.

1、1典型物质..硝化纤维(硝化棉)、赛璐珞(主要成分是硝化纤维)、有机过氧化物及其制品等。..硝化纤维:..火棉---N%>12.5%,是炸药的成分..胶棉---N%:10.5-12.5%。1.2自燃机理2、氧化自燃

化学性质活泼的还原性物质及分子内含有双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放热,若热量得以蓄积,则反应体系的温度就会上升,达到自燃点引起自燃。.

典型物质:磷、烷基铝、硫化铁、煤、含油脂物(桐油漆布、油棉纱等)、橡胶粉末。(1)低自燃点物质黄磷(白磷)为35℃;如三乙基铝,-52.5℃.

黄磷化学性质极为活泼,与空气接触会发生缓慢氧化放热反应,它们部分以光能形式放出,大部分能量蓄积在表面使温度升高,温度高于自燃点时,黄磷即能自燃,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烟雾,遇水还能生成剧毒的偏磷酸。.

为防止发生自燃,黄磷一般应储存在水中.为防止烷基铝类化合物发生自燃,一般应将其存放在苯中以隔绝空气。

(2)大表面积物质煤粉、纤维等。.1、煤自燃原因.

(1)吸附作用:空气中的氧被煤表面的碳、氢原子所吸附,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

..(2)黄铁矿的氧化作用.

FeS2+O2→FeS+SO2+222kJ.2FeS2+7O2+2H2O→FeSO4+2H2SO4+2525kJ.(3)泥煤中微生物作用:微生物的繁殖会产生热.

(4)通风不好,热量蓄积: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去,煤堆就会发生热量积累,使煤堆温度升高,直至发生自燃。

.预防煤自燃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①防止煤与水接触。储煤场应选择在排水好和干燥之处,最好是混凝土地面;.②与热源隔绝。蒸气管道、温水、烟道等高温物体不要从储煤场周围或下面通过;.③控制煤堆高度。煤堆高度一般应控制在3-4m以下,每堆数量不宜超过200吨。(3)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

浸有油脂的棉花、棉纱以及油纸、油布,橡胶粉末.影响油脂及浸油物品自燃的因素:.

第一,油脂中要含有大量能在低温下氧化的物质.

碘值定义:100克的油脂与碘起加成反应时所需要碘的克数。碘值小于80-90的油脂,如猪油、羊油等通常不会自燃。

第二,要有良好的蓄热条件。油脂自燃所需要的热,是由它本身的氧化和聚合作用所供给,而这又必须在氧化表面积大、散热表面积小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第三,油和浸油物质要有一定的比例。其比例一般1:2或1:3。含油量小于3%的浸油物质,一般不具有自燃能力。

3、吸水自燃(遇水燃烧物质)

..主要指活泼金属、金属粉末及某些金属化合物,具有与水接触发热的性质。.

1.活泼金属及其合金类:锂、钠、钾、锶、钾钠合金等。它们遇水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热量能使氢气自燃或爆炸。

2.金属粉末类:如镁粉、铝粉、镁铝粉(与水反应比较剧烈)。镁粉、铝粉、锰粉等在点火源作用下,能与氧激烈化合反应而产生炽热的无焰燃烧。

3.金属氢化物类:如氢化锂、氢化钠、氢化钙等。活泼金属的氢化物遇水反应剧烈并放出氢气、氢化钙、氢化铝的反应剧烈程度稍差.

4.金属碳化物:碳化钾、碳化钠、碳化钙、碳化铝等。5.硼氢化物类:如二硼氢、十硼氢、硼氢化钠等.6.金属磷化物类:如磷化钙、磷化锌等。

7.金属氰化物类:如氰化钾、氰化钠。与水作用时生成HCN可燃剧毒气体。.8.金属硅化物类:如硅化镁、硅化铁等。与水作用时生成四氢化硅可燃气体。.9.有机金属化合物类:如三乙基铝、甲基钠等。.

(1)受明火作用极易着火燃烧。.(2)遇水急剧反应,常引起爆炸。.(3)在空气中易自燃。

10.金属硫化物类:如硫化钠、低亚硫酸钠(保险Na2S204)等。保险粉是一种强还原剂。它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自行分解放热,有燃烧爆炸危险..一级忌水性物质:遇水发生激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和可燃气体,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活泼碱金属及其合金、碱金属氢化物、碳化钙、镁铝粉等.

二级忌水性物质:遗水发生化学反应比较缓慢,放热量较少,产生可燃气体需在有火源情况下才能发生燃烧或爆炸反应的物质。如铝粉、氢化钙、硼氢化钠、碳化铝、磷化锌等。4、混触自燃

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或接触发生的自燃,其中,以强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混合或接触所导致的自燃类火灾与爆炸居多。

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85”特大爆炸火灾事故

5、吸附自燃..多孔性吸附剂(多指活性炭)吸附气体或蒸气时产生吸附热。6、发酵自燃

稻草、麦芽、木屑、甘蔗渣、籽棉、树叶等。自燃过程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阶段(1)生物阶段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植物腐败,发酵放热,如果热量散发不出去,当温度上升到70℃时,微生物死亡,生物阶段结束。

(2)物理阶段当温度升高到70℃时,植物内所含不稳定化合物开始分解,分解成黄色多孔炭,多孔炭吸附蒸气和气体并同时析出热量,使温度上升到100℃,又引起另一些化合物分解和炭化,导致温度继续升高。3)化学阶段当温度升至140℃~200℃时,植物中纤维素开始分解进入氧化反应过程,使温度进一步升高到200℃~300℃,此时如果热积蓄散发不出去便会引起着火。7、聚合自燃

..聚合反应多为放热的过程,聚合热积聚在聚合产物中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蓄热自燃,如聚氨酯泡沫塑料。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在缺少阻聚剂,或混入活性催化剂、受热光照时自动聚合生热..预防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需对聚合釜进行冷却,产品(尤其是多孔状物质)应经过充分冷却后方可堆积。自燃类火灾与爆炸预防对.

预防该类火灾发生的措施是不促成或破坏其反应热积蓄的条件.1、掌握物质的性质

.①自燃特性的调查:对于具有上述诸种特性并可造成自燃的物质,预先要详细地查清、处置,必要时可用实验等方法进一步证明。.

②绝热特性的调查:对于粉状、纤维状或多孔状等形态的危险性物质,因为内部的放热难于扩散到外部,而易处于蓄热的状态。因此宜分散、限量堆积或置于通风、阴凉、干燥处,创造易于散热的条件,避免自燃。2、正确的保管物质.

①正确存放自燃性物质;②怕水、怕潮的物质应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③强氧化剂与强还原性物质避免混装、混存.④遇空气能自燃的物质,应隔绝空气储存.⑤储存时连续测定并记录物质本身及环境温度情况8爆炸品

凡是受到摩擦、撞击、震动、高热、光等外界因素的激发,能发生爆炸的固体物质或凝聚状态液体物质称为爆炸品,也称为炸药。也包括具有燃烧、抛射等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作用的烟火物品。一、炸药的分类(通常按用途分类)

(1)起爆药:如雷汞、叠氮化铅、斯蒂芬酸铅、二硝基重氮酚等。其主要特点是感度高,在很弱的外界能量作用下就能爆炸,主要用来制造雷管、火帽等起爆器材。

..(2)猛炸药:其主要特点是爆炸威力大、破坏作用强,但于起爆药相比敏感度低、稳定性好,通常用雷管爆炸释放的爆轰波能量来引爆。用于装填各种弹药、矿山爆破等。常用的单质猛炸药如梯恩梯,黑索金,奥克托金等,或将两种猛炸药混合使用。

..(3)发射药:如黑火药、无烟火药等。其特征反应为爆燃,在密闭、半密闭的环境中能产生高温高压,主要用作枪、炮弹弹丸的发射剂。常用的如单基无烟药、双基无烟药、黑火药。..(4)烟火剂

..烟火剂通常用氧化剂、有机或无机可燃物、金属粉末以及粘合剂制成。主要用来制造照明弹、信号弹、燃烧弹以及各种烟花。.与安全有关的特性.1.敏感度

..(1)概念:炸药在外界能量激发下,发生爆炸反应的难易程度。其高低以引起炸药爆炸反应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来表示(起爆能)。敏感度越高,爆炸危险性越大。

..1.热感度。它是指炸药在热作用下引起爆炸的难易程度,通常用爆发点和火焰感度来表示,它们分别对应均匀加热和火焰点火的情况。

..2.机械感度。炸药在机械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炸药的机械感度,通常用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针刺感度表示。

.3.爆炸感度。炸药在另一种炸药的爆炸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炸药的爆炸感度。炸药的殉爆二、殉爆

殉爆:一装药(主爆药)爆炸后能引起与其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装药(从爆药)爆炸的现象,称为炸药的殉爆。※1、殉爆的原因

..1.主爆药爆炸产物的冲击作用。当两装药间的介质(如空气)密度不是很大,而且两装药间距离较近时,主

爆药的爆炸产物就能直接冲击从爆药,在冲击与加热作用下,从爆药就能被引发爆炸。

2.主爆药爆炸所抛出物体的冲击作用。主爆药爆炸后的外壳破片、飞散物及爆炸时形成的金属射流等冲击从爆药,可引起从爆药爆炸。

3.主爆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主爆药爆炸时,在其周围介质中形成冲击波,它在惰性介质中传播时,强度不断衰减。如果传播到从爆药时仍具有足够的强度,就能引起从爆药爆炸。

4.火焰作用。主爆药与从爆药之间如果存在可燃物,主爆药爆炸产生的高温和火焰就会引起这些可燃物燃烧,而使从爆药发生爆炸。炸药的安定性

炸药的安定性:是指炸药在长期使用、保管过程中,受温度、湿度、阳光等条件的影响,保持其性质不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愈强的炸药,其安定性愈好。主要包括:

1.化学安定性。它指在使用、保管过程中,炸药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但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炸药的化学结构,杂质、温度、湿度对它的影响也较大。2.物理安定性。它指炸药不吸湿、不挥发,保持机械强度的能力。3.热安定性。炸药在热的作用下,保持物理、化学性质不变的能力。第五章可燃物质的危险特性※※第一节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一、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概念

爆炸极限定义: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爆炸下限定义:的最低浓度爆炸上限定义:的最高浓度三、爆炸极限的计算

(一)通过1mol可燃气在燃烧反应中所需氧原子N计算单一

(二)通过可燃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x0计算可燃气(三)通过燃烧热计算爆炸下限

(四)多种可燃气组成的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多组分(五)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可燃气爆炸极限的计算三、爆炸极限的计算

此方法适合组分间互不反应且燃烧时无催化作用的可燃气体的混合物。.此方法用于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计算与实验测定值较为吻合;用于爆炸上限的计算则不太一致,能作为参考。.此方法不适用于含有氢气和不饱合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气体。

(五)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仍然用莱-夏特尔公式

爆炸极限不再是单一气体的爆炸极限,而是惰气与可燃气组合后对应的爆炸极限,查图四、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一)火源能量的影响:火源能量越大爆炸极限越宽危险性越大(二)初始压力的影响:初始压力越大爆炸极限越宽危险性越大(三)初温的影响: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越宽危险性越大(四)惰性气体的影响:惰气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越窄危险性越小※五、爆炸极限的实用意义

(一)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汽的火灾危险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范围越大,火灾危险性越大。(二)评定气体生产、贮存的火险类别火险类别爆炸下限范围采用设备甲类<10%(一级)隔爆型乙类≥10%(二级)防爆

(三)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密封操作监测报警系统通风换气惰气保护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

.采用爆炸危险度来表示这种比值关系,表示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危险性。

安全氧浓度:可燃气体和氧气的混合气中加入惰性气体时,能够保证爆炸不会发生的氧的最高浓度。

(一)惰气保护计算公式五、爆炸温度极限(一)爆炸温度极限

2、爆炸温度极限与液体温度(设液体温度与室温相等为0~28oC)的关系3、几条重要结论

(1)凡爆炸温度下限小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如酒精),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时均能发生爆炸;(2)凡爆炸温度下限大于最高室温的可燃液体(如煤油),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时均不能发生爆炸;(3)凡爆炸温度上限小于最低室温的可燃液体(如汽油),其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时不发生爆炸;其非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时有可能发生爆炸。(二)爆炸温度极限的计算计算步骤:

1、由已知爆炸浓度极限,计算相应饱和蒸气压;2、用插值法计算爆炸温度极限。

.[例1]由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浓度求爆炸极限温度。.求苯的爆炸极限温度(大气压为101kPa)。已知苯的爆炸极限浓度为:1.2%-8.0%。解:对应爆炸浓度极限的饱和蒸气压力为:

.P饱下=101×1.2%=1.212kPa=1212Pa.P饱上=101×8.0%=8.08kPa=8080Pa.由表可知,爆炸下限温度应在-20℃到-10℃之间,利用线性插值得:

.消除形成爆炸浓度的温度有两个可能,一是低于闪点的温度,而是高于爆炸上限的温度,但苯的闪点为14℃,而苯的凝固点为5℃,如储存温度低于闪点,苯就会凝固。因此,安全储存温度应采取高于爆炸上限的温度。.可采取使贮存温度高于爆炸上限的温度的办法.已知苯的爆炸上限为9.5%,代入下式:.P饱=101325×0.095=9625.8Pa

.从表查得苯的蒸气压力为9625.8Pa时,处于1020℃范围内,用内插法求得:.所以贮存苯的安全温度应高于19℃。第六章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预防爆炸的基本原则有: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2)严格控制点火源;..(3)燃爆开始就及时泄出压力;(泄压装置)..(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阻火装置)..(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6)检测危险物质的浓度并及时报警。(探测装置)

..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可燃易爆物质的燃烧爆炸特性,以及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条化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在设备和系统里或在其周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措施主要有:设备密闭和正压操作、厂房通风、惰性介质保护,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危险物品的隔离贮存,妥善处理含有危险成分的“三废”物质等。储存方式

..隔离储存之间分开一定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储存方式。(segregatedstorage)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

..隔开储存将其与禁忌物料分离开的储存方式。(cut-offstorage)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分离储存储存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筑的(detachedstorage)外部区域内的储存方式。第一节点火源的控制一、点火源的种类

1、化学点火源:明火,自燃发热2、电气点火源:电火花,静电火花3、高温点火源:高温表面,热辐射4、冲击点火源:冲击与摩擦,绝热压缩二、化学点火源的控制

..(一)明火点火源的的控制.1、能量来源:..燃烧反应的化学能2、特点:..明火不但具有很大的能量和高温,而且反应过程中还会生成自由基,诱发可燃物质的燃烧连锁反应,危险性大。.

3、明火的表现形式:

..生产性明火(加热炉、金属焊接或切割火焰,火炬,烟囱飞火..非生产性明火(吸烟、取暖用的火炉、照明的蜡烛火)4、预防对策

1)对生产性明火必须要严格管理、控制,使其不能与可燃物、爆炸性混合物接触;2)对于非生产性明火在生产区内必须取缔或严格控制3)隔离是控制明火成为点火源的有效措施

4)强化管理职能是控制明火成为点火源的有效办法。

吸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建立严格的吸烟制度,划定禁烟区;及时发现火灾及初期灭火。烟囱飞火的预防对策..使燃料在炉膛内充分燃烧;..烟囱应有足够的高度;..安装防火帽;

..避免飞火范围内出现可燃物,不准搭建易燃建筑(防火间距:距居住建筑应大于30m,距离危险场所应大于50m);..对于简易烟囱应经常检查维护。(二)自燃发热点火源的控

..某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自动发生燃烧反应,或可燃物质本身或其内部存在着化学反应热蓄积,而导致火灾或爆炸。其既可作为自身的直接点火源,也能作为引燃其它可燃物的间接点火源。.1、能量来源:自燃反应的化学能.2、表现形式:..自身发热自燃稻草自燃,赛璐珞自燃、堆垛自燃..受热自燃

可燃物接受外界热量或自身夹带有外界赋予的热量,诱发反应或蓄热,升温至自燃点而发生的自然属于可燃物受热自燃。可燃物在生石灰遇水反应放出热量的作用下发生的自燃就是受热自燃。3、形成条件:物质为可燃性、多孔性;必须是易于进行放热反应而产生反应热的物质..产热速度大于散热速度。4、控制对策

..对于自身发热自然性物质,关键是破坏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防止热量蓄积。..对于受热能引起自燃的物质,关键是采取与热源可靠隔离的措施。三、电气点火源的控制

..(一)电火花点火源的控制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形成的,大量的电火花汇集形成电弧。1、能量来源:..电能.2、特点:..能量大3、表现形式:.

1)高电压的火花放电

..空气中引起火花放电,电压至少要400V以上。主要发生在静电喷涂装置、X射线发生装置,雷电。2)短时间的弧光放电

..在开闭回路、断开配线、接触不良、短路、漏电、灯泡破碎等情况下发生的短时间放电,通常会在形状触头接触部位的间隙中产生一团温度极高、发光极强、并能导电的圆柱形气体(电弧)3)接点上的微弱火花放电

..在自动控制用的继电器接点上或在电动机蒸馏子及滑环器件上,随着接点的开闭会产生微弱的火花放电。4、控制对策

..根据火灾危险等级采用相应的防爆电气设备..选用适当的耐火耐热配线,加强对线路及其绝缘性能的检测;..接地可靠、严格控制接地电阻;..严防雷电;..杜绝违章操作。(二)静电火花点火源的控制

由于储存在带电物体内静电能量的快速释放使带电物体附近的物质产生电离而形成的由于储存在带电物体内静电能量的快速释放使带电物体附近的物质产生电离而形成的1、静电产生

..内因:物质的“逸出功”不同和物质不同的电阻率

..电阻率为1011欧姆米的液体最容易产生静电。而电阻率小于108欧姆米的液体由于其静电泄漏较强,因此不容易积累静电;若电阻率大到超过1013欧姆米时,又由于所含离子少,所以带电也很难。石油制品和苯的电阻率多数在1010~1012欧姆米之间,静电危险性很大。4、静电的特点

..静电电压高;静电放电,且绝缘体静电可以产生多次和自身不同部位的放电;绝缘体静电泄漏慢;静电感应.5、静电引起爆炸的条件:..处于容易产生静电的状态;..静电产生后泄漏少,处于能充分积聚静电的绝缘状态..蓄积的静电进行放电时,能够具体指明有相当于电极的物体存在;..放电的静电能量足够大。※6、预防措施.1)抑制静电的产生2)有良好的接地

..静电接地是通过接地方法为静电泄漏提供通道,泄放导体上可积聚的电荷,使导体与大地等电位,使导体间的电位差为零.3)添加导电填料

..为使静电容易导出,可设法使绝缘材料变得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例如把螺旋形接地线衬在橡皮中的导电橡皮管、金属丝和纤维混合编织成的导电织物都能增加材料的导电性能。.4)添加抗静电剂

..在长纤维上使用KP油剂;在航空煤油中加入ASA3防静电剂等,都能使表面电阻率或体积电阻率降低,起到较好的防静电效果。5)增加空气湿度

..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物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极薄的水膜,能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表面电阻率大大降低,静电就会逸散,增湿对于消除易被水润湿绝缘体的静电是有效的。若物体温度超过室温,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较快不能形成水膜时,增湿也是无效的。

..常用方法是向空气中喷洒水雾,一般选用旋转式风扇喷雾器。四、高温点火源的控制

..(一)高温表面点火源的控制.

1、能量来源:作为点火源的高温表面是指在一定环境

..高温热源中,能够向可燃物传递热量、并导致可燃物着火的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表面。

..加热炉体的外表面、干燥装置的高温表面、铸造生产的铁水电加热器具、长时间通电运行的电气设备表面、生产及生活用的蒸气管道或暖气片等。

2、特点:..危害范围广,热持续时间长,传热量大。.

3、控制对策:..绝热保护;冷却降温;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二)热辐射点火源的控制.

1、表现形式:..太阳光线聚焦;激光光束;火焰的热辐射;带有高能量的放射线。.2、控制对策

..对于容易遭受热辐射作用而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和设备,应采取隔离、遮挡、通风和冷却降温等方法实施保护,且不宜将之置放于容易接受热辐射作用的场所。五、冲击点火源的控制

..(一)冲击与摩擦点火源的控制.

1、表现形式

..冲击火花:一般是由金属打击岩石,或金属打击金属而产生的。机械的打击能由于岩石或金属晶体的破坏而转变为带电的高能火花。

..摩擦火花:一块较大物体在摩击表面上接触时分裂出来的热的固体小颗粒。颗粒的温度取决于物体的化学活性,也取决于其熔点或氧化温度。2.冲击与摩擦点火源的控制

..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使用铍青铜、铝青铜制成的防爆工具操作;..在设备运转操作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撞击

..不能使用有色金属制造的某些设备中应采用惰性气体保护或真空操作;..对于轴承、滑轮等运转部位,要加强保养,按时润滑和清洁;

..粉碎机、混合机入口前设置磁铁分离器和振动筛,防止混入金属异物和石块;..紧固设备,防止零部件松动落入设备中;

..搬运盛有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金属容器时,不要抛掷拖拉,防止互相撞击摩擦产生火花;..不允许穿带铁钉的鞋进入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生产区域..特别危险的部位,地面应采用不发火地面。(二)绝热压缩点火源的控1、绝热压缩点火源的产生机理

..在与周围不进行热交换的状态下压缩气体时,压缩过程所耗功全部转变为热能,热能蓄积于气体内使其温度上升,构成点火源。

2、绝热压缩点火源的表现形式

..绝热压缩点燃可燃物的原理一般应用于柴油发动机的点火起动。

..液态爆炸性物质和熔融态的炸药,以及某些氧化物与可燃物的混合物含有气泡时,在输送流动过程中会因绝热压缩升温而引发爆炸。

..高压气体管路上的阀门间存有低压气体时,当快速开启靠近高压气源一端的阀门时,阀门间管路中的气体会受到高压气体的压缩,有可能受热而发生着火或爆炸事故。3、绝热压缩点火源的控制

..根本方法是尽量避免或控制可能出现绝热压缩的操作。在启闭压缩机的排水阀、放出塔槽中的排出物以及抽出成品时开关动作要缓慢;在处理液态爆炸性物质及熔融态炸药等物质时,应排除物料中夹杂的各类气泡,以防出现绝热压缩现象。第二节工艺参数的安全控..一、温度的控制

..(一)温度异常的火灾危险性

..正确地控制温度不仅是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的需要,也减少火灾与爆炸事故的重要保证。1、反应温度过高

..反应物有可能分解着火,造成压力升高而导致爆炸..可能产生副反应,生成危险的副产物或过反应物

..升温过快、过高或冷却设施发生故障,可能会引起剧烈反应,发生冲料或爆炸。还会使干燥物料发生自燃类火灾事故。

(一)温度异常的火灾危险2、反应温度过低

..造成反应速度减慢或停滞,一旦反应温度恢复正常,往往会因为未反应物料过多而使反应加剧,有可能引起爆炸。温度过低还会使某些物料冻结,造成管路堵塞或破裂,致使易燃物料泄漏引发火灾或爆炸。(二)控制温度异常的方法.1.正确测量温度

..选择适当的温度测量仪表,保证温度测量仪表完好。双金属温度计是一种测量中低温度的现场检测仪表。可直接测量-80~500℃范围内的液体、蒸气和气体介质。2.及时移出反应热

..移出反应热的方法主要有:夹套冷却、内蛇管冷却、夹套内蛇管兼用、淤浆循环、液化丙烯循环、稀释剂回流冷却、惰性气体循环等方法。3.正确选择传热介质4.防止传热面结疤

传热面结疤不仅影响传热效率,更危险的是会造成物料分解而爆炸。

..对于易结疤并能引起分解爆炸的物料(如硝基苯甲醚生产中的分离中间物,在加热过程中,物料在蛇管上结疤,会产生热分解爆炸),应特别注意改进搅拌方式。5.正确处理热不稳定物

..对热不稳定物要采取降温和隔热措施。某些过氧化物,偶氮染料及其半成品重氮盐等热不稳定物,在贮运或操作中,如温度控制超过其危险温度,就会产生分解、自燃或爆炸。..对能生成过氧化物的物料,加热之前要将其从物料中除去。..对某些易燃的燃料或助剂,要注意控制烘干温度二、操作压力的控制

..多数反应要求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或需要用加压的方法来加快反应速度,提高效率。因此生产中使用的塔、罐、反应器等大部分都是压力容器,若操作压力失控,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而且极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如管道结焦,局部温度升高,使物料汽化,分解产生高压;常压过程管道被凝固点较高的物料结块堵死,造成反应器压力升高;加热系统混进某些低沸物,突然汽化;物料倒流或负压系统变成正压等。..(一)正确测量压力

..压力表的种类、材质和型号要考虑被测介质的性质和现场的环境条件。

..选用压力表的最大量程应与容器的工作压力相适应,量程最好选用工作压力的2倍,不得小于1.5倍,也不得大于3倍。压力表应具有足够的精度。..(二)控制相关工艺参数

..调节生产操作中的相应参数,如温度、物料配比、投料速度、进料量、物料纯度等,使其与参加反应的原物料相适应,从而起到调节压力的作用。

..对加热或高压反应,如聚合反应,可以通过多点温度反馈系统控制压力,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界限时,自动降低反应系统压力。..(三)设置泄压设施

..对容易引起超压的设备,应设置安全泄压装置或抑爆装置,并应制定稳妥的控压降温工艺技术措施,及时进行紧急处置。

..还应设置超压报警作为必要的补充。三、投料的控制

..对于放热反应,投料速度不能超过设备的传热能力,否则物料温度会急剧升高,引起物料的分解、突沸,产生事故。

..对连续化程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若物料配比失调,也会使反应急剧加速,并有可能进入爆炸极限范围内而导致爆炸危险。

..需要控制投料量和速度、投料配比、投料顺序以及物料纯度。四、副反应和过反应的控

..副反应物、过反应物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温度过高或过低,配比不当,投入原料中杂质含量高等

..如苯、甲苯硝化生成硝基苯和硝基甲苯,如发生过反应,生成的二硝基苯和二硝基甲苯不稳定,在精馏时容易发生爆炸。对这一类反应,往往保留一部分未反应物,使过反应不至于发生。

..某些化工过程中,采用加阻化剂来控制物料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及时清除设备内危险性大的副反应物和过反应物。五、液位的控制

..液位是指开口容器或密封容器中液体介质液面的高低及两种液体介质的分界面。通过液位的测量可知物料的液位、流量、投料量等参数。对各种分离、贮存容器来说,正确控制液位是防止溢料的有效措施。

..储罐或反应器液位过高会导致冒罐,可燃物料外溢;储罐液位过低,可能导致储罐抽瘪,反应器液位过低可

能影响反应速度,导致温度失控。液位控制系统要设高液位和低液位报

警。对危险物还要设置危险报警和自动切除进料等联锁控制。对于自动化程度高、连续性强的大型石油化工生产,液位控制可通过仪表自动实现。第三节防爆泄压装置..一、安全阀

..是通过阀瓣开启泄放出流体介质而降低容器内压力的一种阀门。

..安全阀的功能在于:当设备内的压力超过某一规定值时,能自动开启,迅速泄放出内部的超压部分气体,使设备不致因超压而发生爆炸事故。当压力回复到允许值后,安全阀又自动关闭,可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安全阀的工作特点

..优点:保证设备连续性工作;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应用范围广。

..缺点:对爆炸突发性强、压力上升快的容器不适用;不适用于粘稠介质或沉淀物质;弹簧在高温状态下弹性消失,增加保护措施又会使结构复杂,所以不适用于高温场所。二、防爆片

..防爆片又称爆破片、防爆膜、爆破板、自裂板,是一种断裂型的安全泄压装置。..由爆破片和夹持器等组成(爆破片装置)

..爆破片:在标定爆破压力和设计爆破温度下能够迅速爆破而起到泄压作用的元件。

..夹持器:具有设计给定的排放口直径,能够保证爆破片边缘牢固加紧密封,并能与爆破片元件匹配,使之在标定爆破压力爆破泄压。爆破片装置适用的场合

..工作介质具有粘性或易于结晶、聚合,容易将安全阀阀瓣与阀座粘住或堵塞安全阀;

..由于化学反应或其他原因,器内压力可瞬间急剧上升,用安全阀由于惯性影响不能及时开启及泄放压力;..工作介质为剧毒气体或昂贵气体,用安全阀难免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或浪费;

..气体排放口小于12mm或大于150mm,要求全量泄放或全量泄放时要求毫无阻碍的场合;..其他不适用安全阀而适用爆破片的场合。爆破片的工作特点

..优点:无泄漏,动作迅速,对毒性物质、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及粘性物质也适用。..缺点: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其他

..三、机械呼吸阀..四、液压安全阀..五、燃烧室防爆门第四节阻火装置

..作用:防止外部火焰窜入有燃烧爆炸危险的设备、管道、容器内或阻止火焰在设备、管道内扩展、蔓延。..类型:安全液封阻火器水封井火星熄灭器阻火闸门一、安全液封

..

作用:阻止火焰传播、熄灭火焰;调节气体回收设施压力

..使用场所:通常安装在压力低于0.02MPa的可燃气体管线与生产设备之间,以及绝对禁止倒流的气体管路中。..类型:敞开式;封闭式

..工作原理:液体封在进、出气管之间,在液封的两侧任何一侧着火后,火焰均将在液封处被熄灭隔断,以阻止火势蔓延。二、阻火器(防火器)

..(一)作用:阻止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蒸气火焰的蔓延

..(二)使用场所:一般安装在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的高热设备、燃烧室,高温反应器和输送可燃气体、易燃液体蒸汽的管线之间,以及有燃烧爆炸危险的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的容器及管道设备的放空管末端。..(三)阻火机理

..散热作用和器壁效应(阻止火焰传播的主要原因

..散热作用:阻火层细小的通道或孔隙增大了火焰流的散热面积和行程,强化了细小火焰流与通道壁进行热交换的效果,使火焰温度迅速下降,直至被熄灭。

..器壁效应:火焰通过阻火层时被分隔成细小的火焰流,火焰中自由基与反应分子的碰撞几率减小,燃烧速度降低。当通道尺寸减小到某一数值时,燃烧反应中止,火焰不能继续传播..消焰径:火焰不能在预混气中传播的管道的最大直径。(四)阻火器按结构的类型.1、金属网阻火器.

在器内用若干层具有一定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阻火网材料是以直径0.4mm的铜丝或钢丝制成,网孔一般为210~250孔/cm2。实际使用时,通常采用6~12层阻火网。2、波纹金属片阻火器.

阻火层中含有波纹状金属片。有两种组成方式.

由交叠放置的扁平的和波纹型的金属片组成的有三角形孔隙的方形阻火器;片厚度为0.05~0.07mm,波纹带与片间成三角形孔隙,孔隙的高度为0.43mm.将一条波纹带和一条扁平带绕在一个芯子上组成的圆形阻火器。波纹带的材料一般为铝,也可采用铜等。.3、砾石阻火器

用沙砾、卵石、玻璃球或铁屑等作为填充料,将器内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阻火效果比金属网阻火器更好。如金属网阻火器阻止二硫化碳比较困难,而采用砾石阻火器效果较好。第七章防火防爆安全设计建筑防火设计.术语.

1耐火极限Fireresistancerating

.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按规定的火灾升温曲线,对建筑构件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失掉支持能力或发生穿透裂缝或背火一面温度升高到220℃时止,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

.火灾升温曲线或称标准温度-时间曲线,表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直角坐标系中按表1绘制。试验是在特制的燃烧炉内按标准升温曲线加温,并根据实际工况条件施加载荷进行的。2不燃烧体Non-combustiblecomponent.用不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

.如用金属、砖、石、混凝土等不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其特征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

.3难燃烧体Difficult-combustiblecomponent

.用难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或用可燃材料做成而用不燃材料做保护层的建筑构件。.其特征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

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经过防火处理的木料、水泥刨花板以及木骨架两面加钢丝网抹灰或板条抹灰墙等,都属于难燃烧体。

.4燃烧体Combustiblecomponent.用可燃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

.如木柱、木梁、纤维板、胶合板吊顶等。其特征是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能立即起火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

.5半地下室Semi-basement.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小于等于1/2者.6地下室Basement.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7多层厂房(仓库)Multi-storiedindustrialbuilding2层及2层以上,且建筑高度不超过24.0m的厂房(仓库)。.8高层厂房(仓库)High-riseindustrialbuilding2层及2层以上,且建筑高度超过24.0m的厂房(仓库)。.9重要公共建筑Importantpublicbuilding人员密集、发生火灾后伤亡大、损失大、影响大的公共建筑。.10商业服务网点Commercialservicefacilities.居住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隔墙与居住部分及其它用房完全分隔,其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与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分别独立设置。

.11明火和散发火花地点OpenflameandSparkingsite.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有飞火的烟囱或室外砂轮、电焊、气焊(割)等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

.12安全出口Safetyexit.供人员疏散用的疏散楼梯间、室外疏散楼梯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13防火分区Firecompartment.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它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14防火间距Fireseparationdistance.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15防烟分区Smokebay.在建筑内部屋顶或顶板、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

.防火门按耐火极限分为3个级别:

.甲级:1.2h.乙级:0.9h.丙级:0.6h

.分别适用于防火墙、疏散楼梯间和管道井检查门等。.二、厂房(仓库).1、火灾危险性分类.

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并应符合表2的规定。

.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并应符合表3的规定。

2、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

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一、二、三、四级。

.一、二级耐火等级都应该是非燃烧体,其中一级耐火等级应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混合结构;

.二级耐火等级可以是钢结构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三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

.四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难燃烧体墙组成的可燃结构。

.(1)厂房和库房的耐火等级:根据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一般要求.甲、乙类生产厂房和物品库房都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丙类生产厂房和物品库房宜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但层数不多、面积较小时也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丁、戊类生产厂房和物品库房则可采用三或四耐火等级。

.(2)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根据使用性质,重要程度及火灾危险性,一般要求.重要的民用建筑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居住建筑、商店、学校、食堂、菜市场可采用一、二、三级耐火等级,如不超过二层、占地面积不大于600m2时,也可采用四级耐火等级。一般建筑物内的火灾发展和蔓(一)建筑物内火灾初起过程

1.室内火灾的初期阶段:燃烧是局部的;室内温度差大,但平均气温较低;火灾发展速度较慢且不稳定;一般续5-20min)。

2.室内火灾的全面发展阶段(1)温度高,可达1100℃;(2)火焰、高温烟气从室内的门窗等孔洞大量涌出,把灾蔓延到建筑物其它部分。(3)室内温度还对建筑构件产生热的作用,使建筑构件承载力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建筑结构的倒塌破坏。3.室内火灾的衰减熄灭阶段

经过旺盛期的燃烧,随着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递减,温度逐渐下降,当降到峰值的80%时,火灾进入衰减阶段。随后房间温度下降显著,直到室内外温度平衡为止,火灾宣告结束。第八章灭火、防烟和防毒一、灭火方法:

(1)冷却法:降低着火物质的温度,使之降到燃点以下,消除着火源,使燃烧减弱直至完全停止。

(2)隔离法:将正在燃烧的物质与未燃烧的物质隔开,移去可燃物,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火源孤立,火势不能蔓延,直至使火“饿死”。

(3)窒息法:隔绝空气,使可燃物无法获得氧气而停止燃烧。

(4)抑制法:将灭火剂(卤族灭火剂、干粉等)喷入燃烧区,形成阻隔层,产生惰性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锁反应而灭火。二、灭火剂.1、灭火剂的分类

..按灭火原理分类:..物理灭火剂:水、泡沫、二氧化碳..化学灭火剂:干粉、卤代烷

..按物质形态分类:..气体灭火剂:二氧化碳、卤代烷..液态灭火剂:水、泡沫、7150..固态灭火剂:干粉2、常用的灭火剂.

1、水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的灭火剂。

1.1水的热容量和汽化热..比热:4.186J/g℃..汽化热:2256.852J/g极好的冷却作

1.2水的导电性:纯净的水是电的不良导体,电阻率很大,201*.m;随着水中杂质的增加,特别是电解含量的增加,电阻率迅速下降,导电能力加强,以不能用密集水流扑救电气设备火灾。2、泡沫灭火剂(Foamite)

凡能够与水混溶,并可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方法产生灭火泡沫的灭火剂,称为泡沫灭火剂。泡沫灭火剂的组成: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助溶剂抗冻剂防腐剂水2.2泡沫的灭火原理(1)覆盖作用(4)窒息作用(2)封闭作用(3)冷却作用

2、4、泡沫灭火剂的应用

1.蛋白泡沫、氟蛋白、轻水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扑救水溶性可燃液体火灾,不适用于电气设备火灾、金属火灾。2.抗溶性泡沫主要应用于扑救乙醇、甲醇、丙酮、醋、乙酯等一般水溶性可燃液体火灾,不宜扑救低沸点的醛、醚及有机酸、胺类液体火灾。

3.高倍数泡沫主要适用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火灾和一固体物质火灾,特别适用于汽车库、机房、飞机等有限空间的火灾,也适用于扑救油池和可燃液泄漏造成流散液体火灾。3、干粉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又称化学粉末灭火剂,是一种干燥的、易于流动的、可以用于灭火的固体粉末.一般借助于灭火器或者灭火设备中的气体压力CO2或H2),将干粉从容器中喷出,以粉雾的形式扑灭火灾。多用干粉灭火剂(ABC干粉,主要是化学抑制作用)不仅适于扑救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带设备的火灾,还适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三、灭火基本原理

(1)降低着火系统温度;(2)断绝可燃物;(3)稀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4)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当氧浓度低于12%,或水蒸气浓度高于35%,或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0%~35%时,绝大多数燃烧都会熄灭。四、灭火基本措施.

※※一、火灾按照物质燃烧特性分类(GB4986-1985).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布、纸、橡胶及各种塑料燃烧而形成的火灾.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原油、油、煤油、酒精、沥青、石蜡等燃烧引起的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氢气,甲烷,乙炔燃烧引起的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镁、铝、钛、锆、钠和钾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房、变压器室、配电间、仪器仪表间和电子计算机房等在燃烧时不能及时或不宜断电的电气设备带电燃烧的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3、高温燃烧的金属性质活泼

高温金属可与CO2、卤素及其化合物、N2H2O等发生反应,使燃烧更剧烈。4、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是悬浮在空气或氧气中的可燃性固体粉尘接触到火焰或电火花等点火源时发生的爆炸.

粉尘爆炸是指可燃性粉尘在空气或氧气中形成的粉尘云(也称云状粉尘,悬浮在空间的运动状态的粉尘;粉尘层也称层状粉尘,指堆积在物体表面上的静止状态的粉尘)经引燃后发生的爆炸。

.美国防火协会将可燃性粉尘定义为直径420μm或者更小(通过美国40#标准筛网的物质),并且在空气中被分散和点燃时,具有发生火灾或者爆炸危险的固体物质。..常见粉尘爆炸场所:.

室内(通道、地沟、厂房、仓库等)和设备内(集尘器、除尘器、混合机、输送机、筛选机、打包机等)。..可燃粉尘的种类很多..金属粉尘:镁粉、铝粉、锌粉..合成材料粉尘:染料中间体、橡胶、塑料..植物纤维粉尘:木粉、纸粉..矿物粉尘:煤粉焦炭..动物粉尘:骨粉、鱼粉..农副产品粉尘:烟草、棉、麻、面粉一粉尘的特性粉尘:呈分散状态的固体物质。

1.粉尘的粒径:分散度是粉尘按不同粒径的一种分布,如果其中小颗粒的粉尘很多,表面积越大,化学活性强,火灾危险性大。2.粉尘表面积:粒径小,表面积大,火灾危险性大3.粉尘的吸附性和活性:表面积大,吸附性和活性增强。4.悬浮粉尘的稳定性5.导电粉尘,非导电粉尘6.含水率※二粉尘爆炸的条件.

1.可燃粉尘悬浮在空气中。这样可以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

2.可燃粉尘云的浓度处在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内。如浓度太低,粉尘粒子间距过大,火焰难以传播.3.点火源的能量超过可燃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或温度超过粉尘的自燃点。大多数粉尘云最小点火能量在5mJ~50mJ量级范围。三粉尘爆炸的过程.

粉尘爆炸是由粉尘粒子表面与氧气在激发能(点火源)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引起的,不像可燃气体爆炸是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均匀混合的反应,而是固体微粒的可燃物与周围存在的氧化剂在不均匀状态中进行的反应。.①接受火源能量的粉尘粒子表面温度迅速提高,使其迅速分解或干馏,产生的可燃气释放到粒子的周围气相中;②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随后被火源引燃而发生有焰燃烧。这种燃烧开始通常在局部产生,其燃烧热通过辐射传递和对流传递使火焰传播、扩散下去.

③火焰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促使越来越多的粉尘粒子分解或干馏,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可燃气,使燃烧循环逐次加快进行下去,最终导致粉尘爆炸。※四粉尘爆炸的特点及危害

..①粉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持续时间长,破坏作用大。粉尘爆炸的燃烧速度、爆炸压力均比混合气体爆炸小,但因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所以产生破坏的程度要严重的多。.

②粉尘爆炸多数为不完全燃烧。煤粉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基本是所分解出来的气体产物,很多小煤渣是来不及燃烧的。.

③容易发生二次甚至连锁爆炸。由于粉尘的初始爆炸气浪会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达到爆炸浓度,飞散的火花和辐射热成为点火源,而产生二次爆炸。

④粉尘爆炸的起爆能量大,几乎是气体爆炸的百倍。但大多数火源能量都能达到起爆能量,引起粉尘爆炸.⑤粉尘爆炸会产生有毒气体。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和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

⑥粉尘爆炸时,颗粒边燃烧、边飞散。受到这种影响的可燃物会发生局部的严重炭化,人体可能严重烧伤。五粉尘爆炸的重要特性参数(一)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

..爆炸压力:粉尘在指定的浓度爆炸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压力.最大爆炸压力:某种粉尘在一个大的浓度范围内所能达到的爆炸压力的最大值。..升压速度:爆炸压力与时间的比值。.最大升压速度:某种粉尘在一个大的浓度范围内所达到的升压速度的最大值。

(二)爆炸极限:粉尘和空气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粉尘的最低浓度(下限)和最高浓度(上限),用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表示。工业粉尘的爆炸下限:20~60g/m3;爆炸上限:2~6kg/3(三)最小引燃能可由火花放电能量求得。(四)自燃点六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1.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含可燃挥发份;燃烧热高低;氧化速度;容易带电的粉尘

2.粉尘的粒度和浓度:..粒度越小的粉尘,比表面积越大,容易发生爆炸..可燃粉尘能发生爆炸,其浓度应处于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内

3.可燃气体和惰性成分的含量:1、粉尘中混入一定量的可燃气体..2、粉尘中混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最小点火能、爆炸下限(下降)、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升压速度(上升)..4.粉尘所处的爆炸环境:1、空气湿度:会削弱粉尘的爆炸性能.粘结小颗粒粉尘;.水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水蒸气占据空间,稀释环境中的氧浓度..2、温度..3、压力5.火源强度和点火方式

6.容器的容积:容积越大的容器中粉尘爆炸的时间越长,最大升压速度越小。

7.其他影响因素:..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湍流度..粉尘颗粒的含水量..凝聚性..导热性七粉尘爆炸的预防和控制..(一)严格控制或消除火源

..(二)防止可燃粉尘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气..消除粉尘源,采用惰气保护..(三)抑制爆炸:..及时使用灭火剂..防止粉尘扬溢..(四)防爆泄压装置

一般要求:具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厂房和车间,可以用轻质屋盖,轻质墙体门窗作为泄压面积。泄压比:泄压面积与设备体积的比值。

1.轻质屋盖和轻质墙体每m2重量不要超过60kg;泄压面积和厂房体积比值(m2/m3)一般应采用0.05~0.22;2.爆炸压力大,升压速度大的厂房泄压面积比值取得大些

3.体积超过1000m3的建筑物,如采用上述比值有困难时,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03;4.泄压装置的设置不要面向人员集中的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且宜靠近容易发生爆炸的部位。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江苏泰兴建信村镇银行消防演练总结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5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