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2:37:02 | 移动端: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怎样的课算一节好课?)

受课程改革的推动,目前的中学课堂教学正经历着扬弃的激烈冲突,教师们面临众多的教学行为取向,必须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诸如“我们的课究竟该怎么上?”、“什么是一堂好课?”等问题接踵而来。

影响一节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好课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想要既简单又全面地提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不现实的。面对这既简单又复杂、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承载着“课改主阵地”任务的课堂教学,从我们教师的实际水平出发,现阶段我们能否抓住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实践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的思考立足于操作,因而采取如下两种策略:

1.求简的策略。我们力求阐述几个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而暂时回避一些其他的问题。我们能否从课堂教学的某几个表象来估计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选择了“学生参与度”、“知识展示度”、“过程有效度”这样三个指标。

2.求实的策略。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不只是思考我们要做到什么,而更多的是思考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对操作问题的探索,我们目前所采取的方式是:从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出发,以我们老师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并实施操作,通过对此项操作的评价与反思,逐步改进我们的操作。

一.学生的参与程度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不是突出了这个中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最显著的评价指标。我们把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分为心理(头脑)行为的参与和肢体行为的参与。心理行为表象是“以什么状态,思考了什么问题”,肢体行为表象是“以什么方式,执行了什么任务”。因此,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我们考虑了如下四级水平:A.主动提出了有学习价值的问题,灵活地完成了复杂的任务;

实践者共同探究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设计并实施操作评价与反思新的设计与操作B.很有兴趣地展开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合理地完成了较复杂的任务;C.“倾听静思”、专注于问题的求解,能变式地完成了较简单的任务;D.认真听讲、关心问题的答案,程式化地完成了简单的任务。

二.知识的展示程度

在对待“什么是知识?”的问题上,人们常有一种误解,以为数学知识“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事实上,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阐述了“大知识观”,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是什么)、原理知识(为什么)、技能知识(怎样做)、人力知识(知识为谁所有)。什么是知识?用皮亚杰的话说,“知识是由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课程标准》没有对数学知识作抽象的界定,而只是在“课程目标”中列举了“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内容。

即使是我们把“知识”只狭义地理解为“客观事实”,我们也不能否认知识学习是形成技能、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培养情感与态度的“载体”。我们可以说明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与知识的展示程度有关。我们所说的“知识的展示”是指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从知识的外表逐步到知识的本质内涵的一个过程。知识的展示程度越高,附着在展示过程中的教学价值就越大。对“知识的展示程度”,我们考虑如下四级水平:A.凸现了知识的本质,形成了思想和方法;

B.建构了知识的体系,解决了知识“怎么样?”的问题;

C.诠释了知识的线状,解决了知识“从何而来、用于何处?”的问题;D.呈现了知识的点状,解决了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三.过程的有效程度

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再到新课程倡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经历过程,获得体验”的关键在于“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什么?”这就是过程的有效性问题。从现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获得体验而安排经历的过程,解决“有没有过程?”的问题。其次我们要为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体验而设计经历的过程,解决“有怎样的过程?”问题。对“过程的有效程度”,我们考虑如下四级水平:A.体现学生思维特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B.突出教学核心的、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过程;C.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变式学习的过程;D.积累数学事实的、形式模仿的过程。

说实话,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丰富的价值取向。突出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不等于否定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主要是从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发,先在这三个方面加以推进,待我们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成熟”了以后,我们可以再提出其他需要突破的问题作为评价的要素。如此,以我们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其次,以听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作“随堂”评价,不可能用一个完备的评价体系去评价这一节课。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操作,尽量从看得见的表象去评价想得到的教学价值,期望这种评价操作能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即使是上述所列的三个方面的评价,操作时仍然有不少“估计”的成份,在理解上仍会有“因人而宜”的差别。因此,我们建议“讨论式”的评价,即两人以上听课后先在这三个方面确定水平等第(如果只有一人听课,可以邀请上课老师参与讨论),再按该级水平的实现情况,给予“5分制”打分(D级对应1~5分、C级对应6~10分、B级对应11~15分、A级对应16~20分。三个方面满分为60分。为习惯起见,可以给40分为底分而成100分制。总等第由总分来确定86~100分对应A级、71~85分对应B级、56~70分对应C级、41~55分对应D级。)。为了使评价对改善课堂教学取促进作用,我们还建议摘录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我们在实际操作时,还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课在某个局部达到了某一项的较高水平,而在其他地方表现的水平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肯定教师的进步,我们在这一项的“级”上按局部的最高水平来确定,即只要课堂上在某个局部出现了高水平的表征,我们就将它作为该节课在这一项上的水平体现。然后,在打“分”时按这种水平在整节课内的普遍程度给不同的分数,以示区别。也就是说,“级”是局部的最高水平的反映,“分”是在级定下后,该级表象的多少的反映。

附:课堂教学随堂评价表

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班级日期课题施教老师四级等第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的展示程度凸现了知识的本质,形成了思想和方法建构了知识的体系,解决了知识“怎么样?”的问题诠释了知识的线状,解决了知识“从何而来、用于何处?”的问题呈现了知识的点状,解决了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过程的有效程度体现学生思维特征的、动态生成的过程突出教学核心的、具有丰富问题情景的过程把握教学关键的、注重变式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的、形式模仿的过程主动提出了富有学习价A级表象值的问题,灵活地完成了复杂的任务很有兴趣地展开对关键B级表象问题的分析,合理地完成了较复杂的任务“倾听静思”、专注于问C级表象题的求解,能变式地完成了较简单的任务认真听讲、关心问题的D级表象答案,程式化地完成了简单的任务评价等第评分总评总分:总等第: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扩展阅读:综合教研组主题研讨课活动总结

青松苑小学综合教研组主题研讨课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研讨课活动:信息技术课主题为《关注学习策略,提高课堂实效》,英语课主题为《教学内容直观化、生活化、活动化》,科学课主题为《做中学》,艺术课主题为《生活之美创意课堂》,我们综合教研组的教师呈现了精彩富有创新精神的十节研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留给我们是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从听课老师的褒奖中,我们感到每一节课都有精彩之处,可学之处。各位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从中讲课教师也看到自己不成熟的地方,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

在本次研讨课活动中,新课标的理念得到真正的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已经走进我们的课中。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想、听、说、练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创设情景,激励褒奖,赏识每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都得到发展。

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1.教法学法的设置要注重有效性。千法万法都是一个目的,让学生学知识长智慧,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提问。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

3.艺术是美的课堂。所以我们的语言还要在锤炼,艺术课堂的语言是优美的,活泼的,但不失幽默。让学生在优美语言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

4.科学课的学习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会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5.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听课,会写作业,会说自己的想法,会和别人合作等习惯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尽管研讨课活动结束,但是我们的研讨却没有停止,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能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探讨,让我们的课堂处处有惊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教研专题研讨活动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5687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