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

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2:56:23 | 移动端: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

\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

"十一五"期间院级

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提纲部门名称:学科名称:

一、本学科建设基本概况二、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本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取得哪些突破3、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情况4、本学科人才培养情况5、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6、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7、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8、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三、建设成效分析

1、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2、分析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分析四、存在问题

1、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附录:"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验收评自评表附录:

"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验收自评表学科名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的综合评述、评价结论以及相关依据自评等级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的凝炼度

2、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3、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

学术队伍2.学科带头人

4、学术声誉(拥有的学术称号、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等)

5、学术水平(代表性成果、承担科研项目等)

3.学科梯队

6、方向带头人学术水平(学术称号、代表性成果、承担科研项目等)

7、结构合理程度(年龄、职称、学位、专业等)

人才培养4.研究生培养

8、培养层次

9、培养质量(学位论文评优及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等)

5.教研成果(含本科生)

10、教学研究创新及培养模式改革(获教学成果奖、承担精品课程等)

科学研究

6.科研项目及经费

11、主持承担国家项目情况

12、主持承担部省级项目情况

13、获得科研经费情况

7.科研成果

14、获国家级奖励

15、获省部级奖励

16、出版专著情况

17、SCI/EI收录情况

18、取得授权专利

8.学术交流

19、主持举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

工作条件

9.学科建设平台与基础条件20、科研基地建设

21、设备与图书资料的配置水平

22、仪器设备购置

管理水平10.运行管理

23、学科所在单位重视程度

24、依据《齐齐哈尔医学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使用和管理经费学科建设措施

获评指标数合计

获评A的指标数个获评B的指标数个获评C的指标数个获评D的指标数个最终自我评价等级

注:本评价表明确提出量化指标要求的项目,须提供佐证材料复印件,装订在本表之后。

扩展阅读: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

(201*-201*)

高等学校名称: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名称:美术学

一、美术学学科建设基本概况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重点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蔡元培、林风眠创建的我院前身“国立艺术院”,这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正是以今天意义上的美术学作为核心学科,在中国最早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

本学科承续历史,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拓展,强调当代东方艺术创造的“和而不同”的学术脉络和宗旨,在中国的美术学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0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鉴于我国艺术学科的特殊原因,我院当初申报重点学科时,是以中国画系为主体的,因而其学科建设陈述和目标设定也主要围绕这个主体而展开。此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促使美术学学科内部发生重大变革。为适应新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与特色,本学科点自201*年就提出美术学人形链状学科结构(见P15附图)的思想:以美术史论研究方向为心脏,以中国画学、书学研究方向为头脑,以绘画艺术研究方向为臂膀,以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新媒体和综合艺术研究方向为迈动的双腿。中国美术学院为了加强对美术学重点学科的支持,一方面围绕美术学学科正式组建造型艺术学院,以确保对美术学高点学科的全面支持;另一方面在美术学科内全面实施人形链状结构的建设思想,推进学术和教学的发展。本学科点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已完全实现了201*年美术学学科申报时预期的建设目标。

本次美术学重点学科建设总结将围绕人形链状结构,分五个研究方向来加以阐述。

本学科点的“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方向从学术高点出发,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我国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它奠基于传统国学,从史、论、形式语言、材料特点等多层面入手,构建新的中国画学与书学体系。“美术史论研究”方向是国内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该方向始终从国际视野出发,重视美术史学史和方法论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和研究模式,业已搭建起一座适应未来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尖端平台。“绘画艺术研究”和“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系统梳理造型艺术在中西不同语境中的创作方法与表达系统,建立起创作、研究与教学互动共生的良性发展模式。“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方向以高科技、数字化的媒介为创作手段,打破画种和材料分界,涉入艺术与生活新的实验关系,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堪称中国新媒体和综合艺术教育的摇篮。

“十五”期间,本学科树立“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既重视建院以来重点学术脉络的梳理和继承,突出民族精神的高峰意识,保证学科的深化和发展,又针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向,涵融和吸纳新的艺术媒材和语言,塑造与时俱进的发展格局。在这一富于特色性和包融性的结构平台上,我院美术学学科活跃着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的教师队伍,学科梯队布局合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五年一届、代表国家最高创作水平的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成绩优异,单位作品入选数和获奖牌数在全国稳居第一。

我院美术学学科还提出诸如传统艺术跨语境研究、中国艺术现代性研究、亚洲文化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力量,策划和举办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活动。201*年,在国家和浙江省的支持下,我院南山校园整体改造工程竣工,西子湖畔的优美校园完整交给本学科教学和研究之用,教学条件达到国内外领先。

“十五”期间,本学科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核心学科,以所有指标全A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是原文化部部属院校中的第一所。201*年本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于这些深厚的积淀,突出的成果,以及优良的条件,我院的美术学学科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坛中令人关注的创作和研究平台,担当起国际一流美术学学科应负的责任。

二、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本节根据201*年制订的“十五”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着重总结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方向建设的完成情况。

学科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是美术学人形链状学科结构中的头脑和中枢,该课题的提出是中国传统艺术学科化建设的重要步骤,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大学术工程。在“十五”期间,本研究方向招生和基础教学单列,各方面条件给予优先保证。本研究方向着重加强人物、山水、花鸟和书法工作室、实验室的建设,并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同时,率先开创该方向的实践类理论博士层次的培养,加强中国画学、中国书学的史论教研的高点结构,发挥中国艺术精神对美术学整体建设的引领作用。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作用:“十五”期间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方向培养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名,院级学科带头人3名;博士生导师占全体教师比例从原有的5.4提高到30,硕士生导师占全体教师比例从原有的16.8提高到76。“十五”期间,共有1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有6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已取得博士学位和博士在读的教师占该方向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62%。刘国辉、吴山明、卓鹤君、王冬龄等著名书画家组成的博导小组,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继承和开拓的引领作用,培养的博士生已经在教学、科研与创作各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课题研究创新能力与现实意义:“十五”期间,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方向取得优异发展,荣获全国美展金牌等成绩,确立了书画继承拓展的高点影响。本方向在“十五”期间主要完成课题研究36项(不含创作实践类项目),每位教师完成学术课题和创作实践均达1项以上。本方向一方面以博士研究课题为平台,涉入中国书画当代发展的前沿,有序地实施其研究计划,目前,获省级课题6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出版论著15部,并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在完成中国画和书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对中国书画教学的课程和科目进行了拓宽和补充,充实和完成了“中国山水画设色”、“中国画材料技法实践”、“实验水墨”、“文献学与文字学研究”、“书法篆刻美学”、“文字学与书法创作”、“书法史论与诗词题跋”等新课程,由此构建了将史、论、材料、形式语言融为一体的新的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框架。

数字化图库与网络交流:该方向重视实验室建设,完善并丰富其教学与科研艺术图库。该图库包括中国历代名家书画原作1309件,潘天寿、黄宾虹等名师课徒画稿原作896件,高清晰历代名画复制品348件(套),大型画册492本(套)。数字化检索和创作性白描写生、篆刻临摹、传统书法临摹等精品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也在不断完善中。

学术交流与文化策略:在保持自身学科建设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同时,重视学术交流与互补,开展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发起并组织了全国高等院校中国画专业学科带头人参加的“全国中国画教学精英峰会”;率先举办由全国政协组织、全国各省市倾力参加、持续数年的“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组织“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的开创与发展”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四十周年展览及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潘天寿与二十世纪书法研讨会”、“书非书开放的书法时空”及相关国际研讨会。本研究方向长期以来还在推动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佳绩,积极参加有关中国书画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招世界各国的学生,扩大中国书画的传播。

2、美术学学科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

“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构成了本学科五个研究方向的龙头,以下根据我院创立的美术学学科的学术格局,对其他四个研究方向进行总结。

“十五”期间,“美术史论研究”方向不断强化美术学人形链状结构的心脏作用,它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度,注重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设,以此促进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批评、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机制五个模块的教学与研究,力图将美术史建设成人文学科中的有机部分,充分揭示艺术在人类历史、思想和科学创造中的知识作用。该方向所提出的“图像证史”、“亚洲当代文化策略”和中西视觉对话中的“隐形之链”理论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与引用,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该方向组织、策划和主持了“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考察”、历届上海国际双年展、“中国画跨语境国际研讨会”、“全国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和自主性评估体系研讨会”、“《中国美术通史》的写作与教学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同时,注重高层次学科队伍的建设,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业已形成一支基本具备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的高学历教师梯队,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重要成果。该研究方向不但为其他方向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已成为我国公认的艺术史学史和方法论研究重镇。

“绘画艺术研究”方向继承兼融并蓄的学科传统,以工作室制教学来组成传统写实、民族研究、具象表现、多元表现的不同探究,形成从本科到硕博的纵向深化、研究与教学一体的结构特点。该研究方向包括油画与版画两系,强调以绘画基础方法研究为核心,针对图像时代绘画艺术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象表现方法论。具象表现方法论强调对当代哲学新论的系统研究,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举办了“现象学与艺术”等一系列跨学科的国际研讨活动,出版了《断桥艺术哲学文丛》多种,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得多次全国美展奖项。具象表现方法已经形成全国性的学术影响。版画教学继承浙派版画的优良传统,在写实性版画、表现性版画尤其是民族性版画研究课题上均有学术突破,师生作品屡获奖项。版画实验室也已获得良好的建设。“十五”期间,“绘画艺术研究”方向已形成优秀的学术梯队。

“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是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十五”期间,雕塑艺术秉承传统优势,一方面强调基本技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工作室的特色方向的研究,着力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在具象塑造和材料研究两个方面形成特色高点,并主持多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获得由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颁发的全国城市雕塑特别奖,取得“宁波高教园区院士群雕”、湖南湘潭“乡情”群雕等一系列创作成果。公共艺术是本学科根据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率先提出的新的专业方向,着力研究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积极涉入艺术个性与公共需求、人文关怀与人居环境、传统样式与新材料开发等一系列新的课题,来回应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公共艺术已建立起从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到壁画、漆画的工作室方向,并形成一支活跃的人才队伍。以公共艺术为核心,结合城市建设实际,展开一系列城市视觉的研究课题,是本方向研究与教学的重要特色。近年来取得“上海紫竹苑高科技园区公共艺术规划”、“杭州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的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成果。

“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面对技术文化浪潮开拓的新的创作和教学平台。“十五”期间,我院引进一批最早进行技术文化艺术创作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先锋艺术家,组成一支国际型的教学队伍,并形成锐意出新的教学氛围,开设了机械装置、互动装置、声音、虚拟现实等课程。该专业方向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先锋方向,备受国际同行的关注。综合艺术是在综合绘画实验教学基础之上,率先提出的新专业方向,突出多元形态的综合研究,重视深入中国文化传统,重视深入当今生活实际,打开艺术门类的樊篱,与中国画学、书学研究相互呼应,形成当代美术学“多元发展、和而不同”的良好局面。

3、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本学科点具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学术创作丰富、艺术思想活跃、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教师集群。至201*年12月,本学科点有专任教师155人,其中正高53人,占34%,副高46人,占30%,高级职称共占64%;在学历结构上,研究生学历人数101人,占65%,其中硕士学位65人,博士学位20人,形成以高学历为主体的美术学学科专任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45岁(含)以下教师占66%,形成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集群。

该教师集群中有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文化部优秀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百名青年文艺家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1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对象9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等。本学科还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格局,遴选出20多位工作室带头人。他们把握各工作室研究方向,全面负责各工作室的教学、科研与创作。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合理配置与有效开发利用师资资源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关键,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人才和智力的若干意见》、《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并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专款设立“人才工程基金”,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本学科人才培养情况,其中博士生培养情况(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本学科点198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01*年,共招收博士生95名,硕士生231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民族文化创造的使命精神和较全面的知识素养,具有较专深的文化理论和实践水平,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201*201*年本学科博士生在国内公开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9篇,其中入选CSSCI40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出版专著22部。我院美术史论系范景中教授指导的201*届博士毕业生毕斐的学位论文《〈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荣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院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在全国艺术院校中依然位居前列。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程、讲座和开展下乡采风活动等方式,对研究生加强中国传统教育、历史与文化教育,强化艺术研究的学理深度。一批海内外著名文化学者被聘为我院客座教授,开设了《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周易释读》、《西方诗学》等课程;同时,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专题讲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跃学术氛围。学院又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组织研究生到井冈山、延安、四明山等革命老区写生、采风,举办“长城赞百名师生画百名将士”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领悟,陶冶爱国主义情怀。5、本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根据“十五”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本学科旨在加强教师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学术之纲,拉动创作、教学的研究思路。通过不断规范管理和推动课题化建设,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学术风气。201*201*年间,学院每年组织院级课题的评审工作。为充分发挥跨学科的科研优势,陆续组建了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具象表现绘画研究中心、书画鉴赏研究中心等6个独立学术研究机构。5年来,美术学学科教师共发表论文471篇,出版专著235部;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7项。201*年,在第十届全国美展评审中,本学科的师生共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8项,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在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百件入围作品中,本学科师生作品占16件。我院学报《新美术》为全国唯一列入CSSCI检索系统的美术专业刊物。在201*、201*年两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本学科教师获得了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涌现出一批代表我院水平的特色教材;5年来,自编教材101部,其中13部教材为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8种教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5门课程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6、本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201*-201*年,美术学学科始终注重加强与扩大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每年均举办重大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讨会。如201*年的“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年的“地之缘亚洲文化艺术考察活动”、201*年的“中国画跨语境研究”、201*年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产业高峰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本学科还与世界顶尖美术院校如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俄罗斯苏里柯夫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荷兰鹿特丹德库宁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建立实质性的交流关系。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学院积极开拓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新思路,目前已连续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联办了三届“夏季学院”学术交流,被德国DAAD评价为最具价值的中德文化教育交流项目。201*年,在DAAD资助下,我院与柏林艺术大学联合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教师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巴黎LivingHeritage论坛、巴黎“教育与艺术创作”国际DV论坛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并作专题发言。多名教师受邀代表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等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国际美术展览。受邀参加这类顶级展事即意味着得到国际艺坛的认可,价值等同于学术获奖,本学科在此方面显得十分突出。5年来,美术学学科不断邀请国内外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专题讲座,先后举办了“人文思想与艺术”、“现代性与中国”、“中国思想论坛”等系列讲座290场。并于201*年将讲座内容选编为《湖畔论坛》文丛《人文中国》等4种,开国内人文讲坛之先河。

7、本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

美术学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优良。201*年,学院完成了南山校区的整体改造,极大地改善美术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学院还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将实验室规划与学科建设规划相结合,一次性投入1400万元用于美术学学科实验室建设,建成中国画临摹与修复实验室、书法实验室、雕塑实验室、版画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综合艺术实验室等,构建起与美术学学科人形链状教学结构需求相适应的实验室框架(见附表)。近几年来,又先后投入近千万元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

附表: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实验室群块图

学院图书馆拥有藏书43万册,专业类期刊600余种;还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如中文美术及文史哲类电子图书35万册、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同时,各系部也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教师徒手画稿等资料库。这些资源,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年学院投入800万元建设了一套高端网络设备配置和先进网络技术支持的校园网络系统,接入中国电信100M光纤和中国教科网(CERNET)2M光纤两条线路;校园计算机网上设置有OA办公网、研创网、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等等,为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交流展示的纽带。同时雕塑系网站、新媒体系网站、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的art218网站、中国公共艺术网站等各系部建立的分网站,既直接为教学、科研、创作服务,也是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其中雕塑系网站“雕塑中国”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网站”,目前全国各大美院雕塑专业纷纷加盟,该网站正在扩版整合,将成为全国雕塑教学、科研与创作的专业平台。

8.本学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美术学学科是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学院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倾斜,5年来,在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学科需要的空间、设施、设备、人才和资金迅速投入到位,学科点得到空前的发展,为打造国家一流重点学科提供保障。201*年至201*年期间,投入到本学科点的重大建设项目资金26530万元;投入到本学科点的其他建设资金13633.74万元,其中:主管部门专用专项经费投入2687万元,地方政府专用经费投入1370万元,学院自筹经费投入6786.36万元,其他社会捐助450.75万元,科研经费2339.63万元。两项建设资金投入总计40163.74万元。

在资金使用上,学院以优先满足需要作为扶持本学科发展的基本点,同时通过制度建设,逐步规范本学科各项资金的使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5年来,本学科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支出27330.17万元,其中:用于实验室建设支出3610.93万元,房屋建设支出23719.24万元;本学科点其他建设资金支出10684.05万元,其中:学术团队支出2944.06万元,人才培养支出573.26万元,购置仪器设备2348.73万元,学术交流1175.11万元,其他支出3642.89万元。两项建设资金支出共计38014.22万元。

我院美术学学科强势优化的人形链状学科结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创作队伍,优良的教学条件和充足的经费投入,推动本学科在5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不但保持了原来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优势,而且已接近于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的水平。

三、建设成效分析

1、本学科在该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1)突出人形学科结构思想,强化学科内部互动合一

本学科结构以鲜活的人形结构呈现并强调了学科内部各方向、各画种相互之间环环相扣、整体活化,各研究方向既有形象的定位,又有互为应和的关系,各工作室之间既个性明显,又整体融通。人形结构在学科内部构建了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育人之境。在人形学科结构思想的突出作用下,本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文化”学术考察,正是由美术评论家、画家、人文学者共同组成,赴亚洲五城进行实地考察,取得亚洲当代艺术多重身份和交叠特性等一系列成果,受到亚洲及全球艺术家的关注。“书非书开放的书法时空”直接深入当代书法艺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既根基于对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又将书法置于世界格局中作为资源来研究,既有书法家、国画家的实践,又有综合艺术、新媒体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参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当代活化的问题。201*年“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哲学界和艺术界颇具深度的对话,充分展示了现象学作为艺术创作思想资源的广阔前景,也为中国现象学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本。201*年“中国画跨语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打通学科隔阂,贯通学术理论,从文化语境的根源上思考中国画传承与拓展的现实依据。(2)扩大博士培养平台,孕育艺理兼长高端人才

实践类博士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通,其实质是倡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蕴涵的道技并进精神,改变造型艺术曾有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旧习,建构美术学应有的人文深度、理论深度。这一举措还担当着培养造就时代环境下,肩负继承和创新的一代高端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实施这一方案,本学科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博导组的方式,让卓有影响的艺术家教授与国内外相关理论专家共同组成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板块,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这样的培养平台,一方面提高了实践类博士论文的质量,加强了当代实践课题的学术深度。这一培养平台的建立,催生众多研究成果。“怀文抱质首届中国画实践与理论博士生毕业展览及答辩会”展示了首届中国画实践类理论博士的研究成果,引起全国瞩目。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他们艺术实践的高度,促进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国画实践类理论博士生刘文洁、何加林、花俊等的作品分获十届全国美展国画类金、银奖,呈现出本学科研究生强劲的创作实力。与此同时,实践类博士的培养,也对美术史论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促使艺术史的研究更具有学术深度,从而建立一个具有充实内涵的美术史学史体系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艺术哲学、图像研究的当代意识,紧扣当代艺术创作的前沿提出和研究理论问题。

(3)坚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艺术个性深度发掘

工作室制教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不同专业、不同追求方向的整体布局,为学生个性培养提供有效的平台,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纵向深化的教学结构,为艺术个性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可能。绘画艺术研究、雕塑艺术研究、综合艺术研究都以不同的艺术方向划分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满足了学生不同艺术个性的需求,也奠定了艺术“和而不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个性,形成较有深度的技能培养,避免了对于众多样式模仿的迷惘现象。本学科学生创作屡获佳绩,人才队伍培养成果显著,举行和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和艺术创作。油画系三年级本科生陈欣的《事象地平线》与研究生蒋梁的《祈祷》获十届全国美展油画类银奖,雕塑系学生侯杰的《假如是我》与高珊的《201*.4》分别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美展金奖、银奖;国画系戴光莹的《山村图》获得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版画系李峰的《表层化的融合》与朱安的《浮生》分别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览银奖、铜奖等。这一平台对于追求不同艺术方向的老师还是一个坚实的结构支持,使得美术学学科的师资梯队建设有了很好的结构依据,也促进了一系列重大的国内外学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开展。

(4)担负技术文化使命,创造当代艺术崭新空间

随着新世纪以来全球境遇和本土资源交互力量的推动,美术面临民族文化振兴和都市文化、技术文化兴起的多重任务。当代艺术的创造型人才如何在美术学强调品学通、艺理通、中外通、古今通的合理构架中开启个性,勇于创新;在一个新的图像时代来临之时,如何迅速建立起以电子媒介、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教学与创作平台,并由此来更新和强化美术学教育体系,这些都促使了美术学学科内部的重大变革。1995年本学科率先进行跨越中西画种的综合绘画试验教学,201*年综合绘画建系,201*年综合绘画系改为综合艺术系,涉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前沿,涉入时代的社会现实,探索综合形态的艺术表现新空间。综合艺术系以综合绘画、综合材料、总体艺术三个方向展开教学和研究活动,以课题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切入深层体验的层面来思考教学问题,建构了“图像社会学方法”等9项课题式教学方案,初步建立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受到各大美术学院的高度重视。201*年陈守义老师负责的《综合绘画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年的“迁徙者的家园从综合绘画到综合艺术教学十年”学术活动,举办系列展览,出版《迁徙者的家园从综合绘画到综合艺术教学十年》等文献。主持与策划201*年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国内重要展事,主持和策划上海、南京等地大型社会横向课题。在十年摸索的基础上,综合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1990年我院率先引进新媒体艺术,1996年举办中国第一个媒体艺术展影像与现象,201*年我院创建新媒体艺术工作室,组织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卓有影响的新媒体艺术家,筹建相关的专业方向。201*年,正式建立新媒体艺术系,并于201*年、201*年举办第一、第二届新媒体艺术节,揭开了艺术院校新媒体艺术教学、创作与研究的序幕,出版的《新影像文库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文献。我院为该系提供了最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斥资千万倾力打造摄影、视频、音频实验室,新媒体艺术系以工作坊的方式,打破一般的知识论体系的课程构架,带领学生从深层体验的角度来整合技术与艺术、语言与内容的关系,并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深度的学生作品展。新媒体艺术系聚集了一批全国最活跃的媒体艺术家,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学生参加中国最新的艺术展览,取得“上海国际双年展学生作品展”金、银、铜奖等突出成绩。

2、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及效益分析本学科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美术研究和创作人才,许多都已成为高等美术教育、美术出版、文化新闻部门的专业骨干。作为造型艺术的“国家队”,本学科点的师生还是创造文化精品的生力军,为国家奉献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全国美展、国家主旋律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等重要创作和展览活动中,均有突出的表现。

本学科点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助推社会发展,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年,本学科提出的选题“动画戏曲百折”、“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等入选浙江省首批文化精品工程;随后,本学科点成功申报的《浙江美术史》丛书也成为浙江省文化研究重点工程。我院始终如一地倡导和呼吁建设浙江美术馆,201*年再次致函浙江省委、省政府,得到高度重视,目前投入3亿元巨资的美术馆正在营建中;同年,我院提议宁波市利用老客运码头营建宁波美术馆,201*年,由我院专家领衔设计的富有特色的宁波美术馆落成,赢得佳誉。

本学科点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直接参与杭州市城市建设、城市化及城市品牌的研究与营造。201*年、201*年与杭州市共同举办第一、第二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为西湖博览会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同时还承担了杭州等地的城市雕塑规划,杭州、龙泉、镇海等城市色彩规划等重要项目;201*年,根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本学科率先倡议杭州市打造“动漫之都”,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杭州市委的积极响应,杭州市和我院分别被定为“中国动漫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本学科点又整合艺术创作的实力,积极参与动漫艺术的创作和教学建设,主持和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本学科点还积极参与建设“环美院创意产业带”。由于美院的带动,学院附近聚集了一大批画廊、拍卖行,形成交易额每年5亿元以上的艺术市场,浙江成为全国最为红火的书画创作与流通基地。

正是基于我院的学术地位与对浙江文化、经济的推动作用,201*年,浙江省委决定重点支持浙江大学与我院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并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对我院的具体支持措施。

四、存在问题

1、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美术学的学术研究与成果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以美术作品创作作为基本形态,以展览出版为基本呈现方式;另一方面以人文研究为基本形态,以课题文本为基本反映方式。对于前者,美术学院颇具历史积淀,对后者的课题研究却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故课题研究起步较晚,“十五”期间本学科很多带有研究性的项目还没能体现研究成果。

(2)美术学学科人形结构的心脏、头脑、臂膀具有传统优势,人才济济,而新媒体艺术专业虽聚集了国内最优秀、最具活力的队伍,但要真正具备学科发展所需求的高人文、高技术的双向高级人才,尚有一定的人才缺口。

(3)本学科发展进程中,实验室的建设、配备处于基本满足需要的阶段,就发展目标实现需要而言,既要加大持续建设,也迫切需要力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另外院、系两级实验室教学资源的综合开放与全面共享尚有一定的缺失,实验室教学课程设置系统化不够,技师队伍仍需进一步充实。

(4)学院的教学管理建设未有懈怠,尤其是201*年教学水平评估前后有长足进步。但随着本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管理层面仍有一些改革课题需加以重视和研究。

2、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1)本学科已高度认识到学术研究中双翼并进的重要性,201*年和201*年以来,集中强调课题建设的重要作用。201*年本学科的课题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获7项国家课题,现正努力作好结题工作。在《中国美术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与《中国美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从学院到本学科都对课题问题高度重视,提出解决方案,加强制度化建设。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导师遴选,尤其在职称晋升时明确提出课题建设要求;另一方面,落实课题经费,制定学院重要学术活动、课题研究、图书出版等多纬度的支持方法,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新兴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全世界艺术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我院新兴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的增强,将立足于自我培养和校际合作培养双管齐下的解决途径。自我培养侧重于我院人文优势,利用国际交流的良好网络,培养年青英才。同时重视与图像技术学科的横向联系,以校际合作的方式,取得技术支撑。

(3)在中国的美术院校中,实验室建设起步晚,底子薄。本学科在明确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后给予实验室教学建设以足够的重视,自201*年至今,先后一次性及分项投入资金1400万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与本学科人形链状结构相适应,基本满足美术学学科高点需求的实验室群块,在此基础上,针对现今的一些薄弱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美术学学科实验室教学系统、规范、优质的全面实现。

根据我院现有院、系两级实验室的分布与建设,理顺管理思路,提升管理职能与效能的发挥,独立建置学院实验室教学与建设管理中心,优化管理结构,强化管理制度,围绕院级实验教学为重点建设平台,推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的突破。指导、调度好系级实验室教学的基础平台,使之成为全院实验教学的开放、共享的重要依托。全面修订实验室教学大纲,实现实验室教学与课程的全面系统与规范。形成具有艺术教育专业特点的实验室教学质量与评价系统。调整院、系两级实验室系列的技师队伍编制,引进急需人才,打造一支素养全面、技能突出的专门人才队伍。

(4)根据美术学学科发展的总体态势,重视对应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平衡关系的教学管理建设,巩固教学管理体制,纯化教学管理机制,细化教学管理职能分类,重视对现有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明确相应的该序列科研任务、项目的承担与完成情况的规定与要求。于常规管理平稳运行状态的同时,加强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动态过程的调研与管理改革,针对校区的专业格局分布,把握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衔接的教学管理,关注高端层次与本科层次教学的互动关系。合理调控、科学操作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本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水平同步发展。

附图: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人形链状结构图

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中国书法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美术史论复合性版画民族性版画中国人物画新历史绘画新具象绘画表现性版画写实性版画

具象雕塑音频公共空间艺术纤维与空间艺术视频材料视觉艺术综合绘画综合造型总体艺术形态与观念艺术摄影动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x27十一五x27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情况总结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5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