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

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2:59:29 | 移动端: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

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

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

一、江右学社组织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江右学社是特色文化协会中独树一帜的学术研究类学生团体,其文化研究主体是以现今江西省域为空间范围、江西文化兴盛时期(唐、宋、明为代表)为时间跨度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国学类文化社团。目前位置按照江右学社章程规定,社长总领学社事物,是学社最高领导;副社长辅助社长;下设四大部门:秘书处、学研部、人财部、活动部。每个部门有一个部长和一个副部长及若干部员。

二、江右学社特色活动开展情况概述

本学期开展了两次活动,第一次在9月中旬的社团成员见面会,本次活动参加人数大约是120左右,在活动中我们有游戏活跃气氛,有暑假的经历分享和社团负责人的讲话,最后是活动持续时间从晚上6点到7点半,最后进行了一个圆满的合影就散会了。

第二次是10月末的社团文化宣讲会,宣讲会上由于事前通知工作没有做好,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最后只有20人左右到场,我们就是给到场人介绍了一下文化宣讲的内容。

还有一次将会即将举办是本年的元旦晚会。

三、201*年度本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联同学的积极帮忙,让我们社团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基本不存在社团发展性的问题。

四、201*年本社团工作计划概述

由于学校的气氛就是如此,没到第二个学期新生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社团在201*年上半年基本不会开展社团活动,或者只是成员单独出去聚餐。对于下半年,我们会和今年本学期一样,召开新生见面会和几场文化宣讲会。

五、对201*年学校社团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祝为学校社团工作的同学期末取得好成绩,也希望各位工作上顺利。

扩展阅读:宁夏20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宁夏20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让道德腐败驻扎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他的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太太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捡到几千元钱后上交了,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答应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淡薄的环境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10)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的”最流行的通称。(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学校,便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1、第(6)段中说“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于我们的心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会被误解。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2、关于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解说,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了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来源:学&科&网]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达到道德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虞允文当国当:主持,管理B.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夺:改变C.议者以聚敛闻闻:使知道D.其直自减,民赖以济直:直接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①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②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③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④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⑤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粮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渡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译文:(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注】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8、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三)名篇名句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只选三小题,多选按前三题计分)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骐骥一跃,;,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信任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详细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的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得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您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地制伏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的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了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儿,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了斯曼使用过的手枪,他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D.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

(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答:(3)请赏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

答:(4)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和含意,并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8分)

答: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徐家汇的足音

徐光启从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过,徐家汇也因他而得名。徐光启是中国明末最重要的科学家,他博学多识,是个奇才。他精通的学术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历法、数学、军事。在他之前数百年,中国的历法是《大统历》,这一历法到明朝已是误差累累。徐光启吸取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准确预报各种天象,因而名声大振。崇祯年间,他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为我国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光启出身农家,毕生关注农业,他认为农事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他的著作《农政全书》,是当时中国农业方面集大成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重视水利建设,重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下田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他创立的实验农庄,仍在如今的徐家汇这片土地上。他成功地把生命力强、产量高的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

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中有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中国人是徐光启,那个西洋老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面中所描绘的,是十七世纪初的景象了。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开端。利玛窦结识徐光启后,向他推荐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对于一个不识拉丁文的中国人来说,读这样深奥的数学著作无异于看天书,但徐光启却在利玛窦的帮助下顺利通读,并深为书中严密的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他认为,这本书“无一人不当学”,应该把它翻译给中国人。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徐光启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然而徐光启迎难而进,没有退却,他将书名译为《几何原本》,“几何”这个特定名词,便源于此,“平行线”、“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这些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数学术语,第一次通过徐光启之手,出现在汉语词汇中。中译本《几何原本》的问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对中国的近代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病逝,后归葬上海。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世代繁衍。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而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教堂、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观象台、博物院、印书馆纷纷在这里出现。

徐家汇的巨变,正是中国由弱而强的沧桑缩影。徐光启当年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呕心沥血,图的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富强,看到这些变化,他应该欣慰含笑。(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标题中的“足音”不仅是徐光启个人成长的足音,也是历史发展的足音,徐家汇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由弱而强的变化轨迹。

B.中国的历法《大统历》到了明朝已经误差累累,为此,徐光启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C.徐光启虽然不懂拉丁文,但他不仅通读了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而且以“无一人不当学”的远见卓识翻译了这本极深奥的数学著作。D.徐家汇历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有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切磋探讨,今有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院等的并肩矗立。

E.徐家汇之所以得名,完全是因为徐光启曾在此生活,在北京病逝后又归葬于此,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并世代繁衍。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徐光启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答:

(3)从全文看,徐光启的“奇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4)文中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文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北京大学宣布201*年自主招生实行“校长推荐制”,再次将国人历来关心的大学招生制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各界对此不以为然。

B.敦煌市处心积虑,启动补水、节水和引水三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月牙泉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促进了生态环保工作的开展。

C.罗京临终时接受采访时说,二十多年播音,每一次都如履薄冰。个中酸甜苦辣,内行人一听便知,可是我们从没听到罗京抱怨过。

D.峡谷一侧的山峦酷似一只大蝴蝶,这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人间绝景,被当地人称为“蝴蝶山”,每天都吸引了众多游客。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能让他们不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B.奥巴马希望美国国会能尽快讨论通过一项积极的经济复苏计划,以便新政府上台后能立即开展支持经济增长。

C.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十分严重,在改革开放30年中创造了巨大经济奇迹的浙江民营企业能挺过这一关吗?

D.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能否建设好新农村的关键。15、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④②③B.⑤①③②④C.⑤①②④③D.①②④③⑤16、根据下列调查材料,用一段话说明中国与印度“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分)

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前五位)

中国:(1)工作,(2)金钱,(3)国家经济,(4)有形资产,(5)闲暇时间。

印度:(1)金钱,(2)工作,(3)个人自信,(4)有形资产,(5)闲暇时间。

17、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并针对漫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这是一座直插云霄的大山。两只山羊跳过深不可测的“亡命峡”,穿过使人失魂落魄的“一线天“,翻过凶险的“阎王鼻子”,眼看顶峰已近在咫尺,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它俩想尽一切办法,用完浑身的力气,还是无法征服这个障碍。

白山羊打算退回去,另寻新路;黑山羊却执意不肯:“走回头路,我决不干!要走你走吧!”

白山羊无法说服黑山羊,只好独自退回去了。一个月后,白山羊出现在高高的山顶上,而黑山羊依然在巨石前徘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答案

1、DA项,“由于理性”表述错误,原文是说“我们的心而不是广义的理性”;B项,说法绝对;C项,说法过于肯定。2、DD项不属于中国人需要的“信仰”。

3、CC项,偷换概念。原文第(7)段说的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与法律连接,“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选项中换成了“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境界”。

4、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直:价格。5、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说的是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时停止工作。④说的是辛弃疾治军的结果。⑥说的是辛弃疾词作的风格。6、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这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7、(1)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得分点:“责”“期”“坐”“制”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得分点:“榜”“衢”“闭”“配”四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8、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缓下山,回到被白雪覆盖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形象的鉴赏能力。本诗描写景色的部分为前三联,答案从前三联中筛选整合即可。因为题干中有“简要叙述”的要求;所以只答意象不叙述不能得满分。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了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前六句写了所望之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的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归纳尾联内容不能脱离前三联,分析尾联作用要使用术语。尾联的归隐之情源于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的经历。

10、(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1)BEB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E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

(2)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建议将军控制斯曼;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对斯曼的手枪不响感到疑惑;明白斯曼遇害的真相后,杀死将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学作品的情节的能力。解答时应根据要求,扣住汉克的所作所为,把汉克的活动理清,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3)①心狠手辣,心胸狭窄;②城府极深,哗众取宠;③虚伪、阴险;④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赏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如将军以通敌叛国罪处决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麦克上校的全家,得知斯曼身世后继续留用他,两次流泪,最终害死斯曼等,都是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4)作用:这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含意:不被人信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假装信任你,背后却出其不意地对付你。将军对斯曼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汉克,汉克最终选择了这种极端的解决方式。启发:生活中人与人交往当然不可没有防备之心,尤其是将军与斯曼之间存在着这种特殊关系,将军对斯曼有防备之心也属正常。但也不可不依据客观情况,一味猜疑,这样会失去彼此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最终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多一点信任和宽容,这样社会才会和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和含意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前一问时应注意从小说的结构及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答后一问时应注意结合文本,从斯曼、将军和汉克三人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入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悟。12、(1)AC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崇祯历书》是在崇祯年间编写的历书,不是崇祯下旨编写的历书;“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于文无据。D项,根据原文“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可知,“历来”一词有误。E项,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可知,徐家汇得名应有地理和人文两方面的原因,故此项中的“完全”一词有误。

(2)①胸怀让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理想;②呕心沥血,具有迎难而进的科学精神;③善于吸收西方科学成就;④注重实践和实用;⑤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全面”“深刻”。对于“全面”,考生要学会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对于“深刻”,考生要学会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分析问题。(3)①在天文学上,他准确预报各种天象,主持参与并编撰成《崇祯历书》;②在农学上,著有《农政全书》,把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③在数学上,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缘“事”及“奇才”。考生要在对“事”的梳理、归类、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奇才”的结论。“事”是“奇才”的基础,“奇才”是“事”的总结。

(4)示例一:(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科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它应该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示例二:(从科学的功用的角度)科学只有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缘“事”及“理”,要从徐光启的行事方式(科学研究)中探究其行事方式的科学意义和指导价值。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有据(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符合科学规律)即可。13、CC、“如履薄冰”指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比喻做事非常谨慎。A、望文生义。“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这里应用“腐败不一”。B、贬词褒用。“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词。可改为“苦心孤诣”。D、对象误用。“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它只能用于“人工”,不能用于“自然”。14、DA、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但能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B、成分残缺,应在“开展支持经济增长”后加“的工作”;C、应将“遇到了”改为“遇到的”。

15、D“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人生的享受,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句后⑤句;②③④句是在证明①句,故⑤句应放在最后;由③句“在起起伏伏中”可知,③句承接④句。据此,通过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16、对于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中国与印度都把“金钱”和“工作”放在了前两位,只是中国更看重“工作”,而印度更看重“金钱”;中国人的快乐来源不包括“个人自信”,而有“国家经济”;两国都把“有形资产”和“闲暇时间”放在了后面,这真是惊人地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进行概括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根据调查材料写出中国与印度“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做到恰当具体地反映调查情况。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了陈述对象是“中国与印度”,比较对象是“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据此进行整合,然后恰当地表述出来即可。

17、寓意:健康上网,避免成瘾。

看法:①上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网络提供了海量信息,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青少年沉迷网络,有害健康。②应动员多方力量,采取限龄、限时等多种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认真读图。读图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要注意将图中的图画元素和文字元素结合起来。【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成淳年问,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秸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作文:

【写作指向】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从感悟中寻找到正确立意是作文的关键。题目要求中说“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那么,怎样才能明确立意呢?我们认为,从材料“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确定的立意才属于“立意明确”,否则,就应视为偏离题意。具体到本题,材料提供的是一则寓言,寓言中,白山羊遇到巨石,退了回去,另寻他路,最终登上了山顶;而黑山羊却坚持一条路走到黑,最终“依然在巨石前徘徊”。这就是“中心角度”,从这个中心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通向成功的路并不是笔直的;如果拒绝必要的退却,就无法到达胜利的顶峰。【佳作赏读】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王雅明

曾看过一幅题为“龙虎争斗”的画。画面中,龙在天,虎踞地。龙欲下冲,头必须向后缩;虎欲上扑,头必须向下压低,这样,龙自然就能冲得更快,虎才可以跳得更高。它们其实就是在后退中储备前进的力量。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应如此。有时遇到困难,后退一步,往往能够厚积薄发,走得更远,更快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我国古代哲人所说的“以退为进,以与为取”。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它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体验。人们常说的“知进退为英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连杰在做客《鲁豫有约》时,讲述过一段他闯荡美国好莱坞的经历。他接拍第一部影片《致命武器4》时,片酬极低,仅有50万美元。50万美元,除去律师、经纪人、宣传公司等各项费用,再扣完税,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了。可是要成功,就得先上台,如果连台都上不了,又何谈成功?他需要一个尽显实力的机会。电影首映当晚,各项统计数据显示,李连杰获得7.5分,在巨星云集的影片中,他获得第二高分!201*年,他接拍的影片《木乃伊3》的片酬高达1500万美元!

这个事例蕴涵着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有时候后退即是向前。可以说,李连杰当年是以一种后退的姿态往前走。从这一点来看,后退,是一种策略;后退,只是换了一种前进的方式而已。后退、吃亏并非消极退让,而是有谋略的积极进取。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我们每个人在思想上其实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分别是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我想,向前的世界显得积极进取,不过也别忘了,那个向后的世界也是广阔深邃的。只有彻底看清了自身的这两个世界,才会在前行中步履轻盈。

记得布袋和尚有一首禅理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民躬着身子,一步一步向后倒着插秧,看起来农民的脚步是不断向后退,实际上却是一步步前进,直到把秧苗插满整个农田。以退为进,似退实进,道理有时就是这么高妙。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烦恼无尽,其实不过是自己没有走出心理误区,不懂得遇到困难时要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同时更不相信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的道理。适时的后退是一种眼光,是一种境界。

人生在世,起落寻常,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有据,高下在心。如此就能带着一份自信和坚定,从容不迫地稳步前行,而这时你会不经意地发现,成功和幸福其实早已不再那么遥远。【名师点评】有些考生写作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就是堆砌事例,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写作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更要有理论分析,唯有两者融合,才能写出有说服力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亮点很多,如立意紧扣材料,论点鲜明,语言朴实而流畅,但最主要的方面还是事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的水乳交融。文章选用了李连杰和农民插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属名人事例,典型而有说服力;第二个事例形象生动,使议论深入浅出。在每个事例后,都有非常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样就把事例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篇论据丰富、论证严谨的优秀议论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江右学社201*年度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5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