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提高小学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研究》
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实验课题,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作为数学的基础技能无时不刻不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当中,是人类生存的必备素质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计算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各学段的四个主要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计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是随着电算化的普及,人们从大量繁琐的计算中解脱了出来,孩子们对电子计算器的过分依赖反而使他们对计算的算理一知半解,更何谈准确的计算。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多为农民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普遍教育意识淡薄,专注于务农和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关心学生的数学计算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确需要结合农村教育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不同程度上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组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从多年的实践中也探索到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方法,但是对于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提高总找不到有效途径,经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小课题研究,以期使我校小学更多中下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二、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三、研究内容和目的(一)、研究内容
1、造成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和计算灵活性的差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计算灵活性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二)、研究目的
1、2、
总结出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的初始原因;探究出一套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提高计算速度,
提高计算灵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四、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特色:
1、将原已淡化了的口算地位提升。通过常规化的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各种形式使口算恢复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2、重视算法归纳。关注过程性学习,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注重算法。
3、在获得计算技能的同时,保证练习质量。本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立足于新课改后计算教学现状,结合传统计算教学优势,针对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真实状况,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实践后在进行总结,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五、课题研究过程及作法(一)成立实验机构
研究的组织,由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和**教务主任**为课题组特邀顾问,指导引领课题的实施。由**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有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师。
(二)实验阶段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实践为一年,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年9月11月)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选择实验的方法及撰写实施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期测评,组织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开题报告和开题课的工作。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年12月201*年7月)
主要任务(一):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主要任务(二):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有效方法。主要任务(三):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灵活性的有效方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年9月)
主要任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期测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六、主要结论
一二年级以口算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每天安排35分钟口算训练。控制一定训练量,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
加强练习,运通过实验我们小学数学组寻找出一套适合各年级段提高计算的方法:
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地技能技巧。
三四年级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五六年级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课加入前一天作业的易错处,让学生纠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易错题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是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七、课题实验的效果、体会。
课题实验的效果:1、速度。
以口算为例。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上。口算时又快又对的学生,能迅速地再现计算时所需的基本知识,且其知识已经条理化,并善于缩短运算的环节和推理过程,合理选择口算方法,简捷地得到结果。通过1年的实验,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口算的技巧,口算速度较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多数学生5分钟最多能做2030道简单口算题,有的学困生只能做10道左右。通过23个月的口算训练,多数学生能在5分钟内做完50道复杂口算题,学困生能基本上完成40道左右,经过一个学期不间断的口算练习,学生的口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班学生都能在5分钟时间内,轻松完成50道各种类型的口算题。2、正确率。
在口算速度加快和掌握大量简便方法的前提下,学生计算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也随之有很大的提高。我校经过实验训练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说明了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基本养成。
实验前,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抄错数字、符号、等现象,书写草率,学习马马虎虎。这些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是缺乏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没有养成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实验,学生养成了做计算题时,认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再动笔演算的好的计算习惯。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能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地计算,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也做到了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就连演算也非常的认真、仔细。学生不仅养成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还养成了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能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做到了耐心细致,逐步检查,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地计算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做课题体会:
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实验前,教师普遍存在对计算重视不够或者叫无能为力的现象。比如,在教学中,对能口算的式题,也让学生慢慢动笔算,觉得不管用多长时间能做对就行了,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失去了训练其思维敏捷性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对复杂的计算算不快,算不准。经过近1年的实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不仅认识到了计算教学的重要,而且掌握了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八、展望
通过做《提高小学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研究》小课题研究,中下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相信我们每个人会延续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会探讨出一套比较好的提高计算准确率的方法。
扩展阅读:小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小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小学数学低段审题不清的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而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真正面对学习的开始,面临着独立思考,独立作业,自主审题的开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极其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孩子在看到自己的错题时,抱怨自己太粗心、后悔自己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低段老师也常常苦恼于学生不能在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后再做题,我们认为这都源于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审题障碍,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更是迫在眉睫。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二.审题不清的归因分析
低年级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仅凭“经验”审题的现象比比皆是:读题不完整,没读完就急于动笔;对相似题型较易混淆;对题目中的
关键词视而不见;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缺乏思考等等。分析这些现象,发现低段学生中出现的审题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一是生活经验,二是认知特点。1.受生活经验影响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
而现今,在丰富、拓宽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有时生活经验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迁移。例如,学生接触以下这类练习,由于生活中表达的习惯使然,往往发生理解上的错误,看到“多”便先用加法来求女生人数。当然,小学低段学生,尽管生活经验有一定程度的拓宽,但毕竟只有7、8岁的孩子,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像解决有些实际的问题,想当然的列式非常普遍。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而不少学生对锯6段其实只需要锯5次这一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2.受认知特点制约
小学儿童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研究者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小学低段儿童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在审题中,主要表现为对相似题型较易混淆和对题目中关键字
词句的忽视等。像这样填写的同学占了一大半,原因主要是看到有些练习,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是自己“经验”中的题目,比如接龙练习,学生只要认为大致形式很接近,而并未关注到前者是用等号连接的连等练习,而后者是用箭头连接的接龙练习。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来说,解决有些问题是没有困难的,而真正从练习情况来看,正确率还是比较低的,正如图中所显示的,计算完成后,学生习惯性地将得数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而忽略了其中最关键的字眼“算式”,真正要进行排队的是“算式”而非“得数”。另外,在观察目的性方面,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随意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保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所以显得凌乱、跳跃、不系统,缺乏完整性。在审题中表现为:审题不完整,如不看范例、只看一半就动笔、漏做等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