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乡支农组总结
支农组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
19号:跟随集体进行转村宣传,张贴海报。并于下午正式开展支农工作,慰问老人、宣传健康知识、赠送贺卡,并获得一些艺人线索。
20号:找到村中书法较好的老人写对联(共11幅),基本确定了中老年秧歌队和电焊店的艺人到文艺大联欢上表演,还有其他待定艺人,与村中众多大学生获得联系并进行交流,发现一幼儿园为支教组开展工作起到帮助。
21号:最终确定大联欢上表演的艺人,并进一步沟通交流确定其节目内容及时间;借到大鼓,下午全队转村宣传,向艺人们发放聘书,考察部分艺人节目并与其合影留念。
22号:筹借大联欢所需设备,找主持人,大联欢总体流程安排与策划,进行人员职责分工,购买大联欢所需的相关物品。
23号:支农支教调研一起进行分工合作,主持串词,大联欢场地布置与转村宣传,举办文艺大联欢,并进行后续场地清理、物品整理与归还等工作。24号:筹借运动会所需相关物品,包括项目器材(如跳绳、篮球、象棋、乒乓球拍等)和桌凳等物品。向村民宣传运动会并鼓励到一些村民报名参加运动会项目,进行了人员分工安排与项目规则制订,张贴运动会海报,进行场地设置准备与策划。
25号:依然是支农支教调研一起分工合作,布置现场,转村宣传,举办运动会,物品整理与归还,打扫场地。评选获奖者、张贴获奖名单并发放奖品,写并张贴感谢信,进行一系列返家之前最后的后续工作。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1、大联欢:
(1)表演者不能及时到位,小组节目集合速度慢,且出现已经上场仍没准备好道具的现象。
(2)部分职责人工作不到位,如艺人方面的负责人招待不到位,各安全员具体职责分工不明确,最后出现村民哄抢气球现象。
(3)音响设备扩音效果不佳,由于之前没有比较大小音响的音效,造成中间换音响。
(4)主持人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调动起现场气氛,且在场地变换时主场地没有主持人,老年人观众在后面看不见节目。
(5)节目联络员有点情绪化,不能够冷静对待节目的调动与变化。(6)布置在场地进口的图片展没有主题,考虑欠周。
(7)摄影工作上有欠缺,如在与艺人的合影上,且不能保证每个节目都有照片。(8)安全问题较多:入口处的车辆安全与秩序问题,群众围观舞台而不能及时疏通引导,小孩子较多,有台阶和电线,上下场安全存在隐患。
(9)请艺人时忘记考察其在群众的口碑与形象,且由于村里艺人较多,情况较复杂,艺人之间也存在矛盾。
(10)节目不够新颖,内容也较粗糙,且村庄本身发展较其他村庄先进,落后于其文化需要。2、运动会:
(1)宣传开始的时间与实际开始时间相差甚远,一些按时到的村民因此离开。(2)尽管提前做好场地布置的策划,但实际操作时仍花费较多时间,因此影响整体安排。(3)运动会整体进行较混乱,部分负责人不在其位,人员和现场秩序都较混乱,宣传与布置现场也很混乱。
(4)缺乏对运动项目的了解,一些项目难以制定规则,难以裁判。
(5)项目负责人准备不足,出现忘带记录工具、对计时工具不熟悉等现象。(6)整体策划与安排(包括从运动会开始之前到后期事项)不够谨密周全,准备不够充分,没有统一向大家交代相关细节和注意事项等,这是这次运动会很大的缺点与不足。
(7)参赛者信息记录不准确不清楚,甚至出现没有登记的现象,以至于后来评选获奖者时遇到问题。
(8)奖品发放时间通知不统一,造成参赛者获得信息错误,部分奖品未发放出去。3、其他:
(1)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要考虑到小学生考试,街上的例会,好多人家办喜事艺人们被请去表演,附近村庄的庙会……举办文艺大联欢和运动会的时间反复更改,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2)因大联欢提前而不得不缩减慰问老人与宣传健康知识的工作任务,慰问老人与宣传健康知识方面做得很不好。
(3)因村庄较大、人口较多,我们的宣传仍十分有限,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我们开展工作有些不便。三、工作建议:大联欢:1、主持人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努力调动起现场气氛。另外,以后确定主持人,可以不必严格遵守主持人中必须有男生的原则,只要有能力且情况允许,可以都是女生。在选取村庄主持人时,也不必将人选拘泥于大学生,可以找村庄中有威望的能够调动群众的村民。
2、各职责人必须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且要互相监督与督促,共同做好工作。
3、必须提前试好音响设备,并且熟练操作所有设备,可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4、请艺人时要注意考察其在村民中的口碑及形象,多听取村民的意见,一定要处理好艺人之间的关系。
5、努力提高我们自身节目的质量,使其更加新颖细致,吸引村民兴趣,符合村庄文化发展需要。运动会:
1、必须统计清楚器材设备并专人负责物品安全,作好记录以便归还。2、人手不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现场拉人帮忙计时计数做记录等。
3、各项目负责人必须首先清楚项目规则,保证设备安全,熟悉所需计时工具,记录清楚参赛者信息。
4、要向参赛者强调清楚项目规则,并在比赛过程中对村民进行积极的鼓励与安慰。
5、要主动拉动村民加入进来,大部分村民还是有运动热情的,可以先进行动作示范,吸引围观的村民,努力让潜在参赛者最大可能的加入进来。
6、一些项目可以按照年龄层次、性别等分组别,并按组别发奖,另外可以设置不考虑成绩、名次的积极奖、鼓励奖等。7、在进行项目职责人安排时,建议在晚总结上由大家自行选择要负责哪个项目。一些难以制订的项目规则先由支农组拟草案,然后由大家来商讨决定。并且所有项目规则都要在晚总结上宣布,所有人要记清楚所有规则,自己负责的项目更要着重记。其他:
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我们的活动计划进行合理变动更改,在对村民宣传时尽量不要朝令夕改,否则会影响我们在村民中的形象。
2、在进行活动尤其是文艺大联欢之前,要做好对基本情况的了解,体察村民的意愿,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四、组长反思:
这次洛阳下乡,支农工作虽然整体上没出什么大毛病,任务完成的还算可以,但也只是差强人意,仍然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七天的工作几乎都没有按照初定计划进行,基本上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在不断变动,运动会和大联欢的时间因为客观原因和突发情况不得不一直在变动,我们的工作安排也因此不断调整,如前面说过的,也影响了我们组的整体工作。比如说慰问老人与宣传健康知识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好,因为大联欢时间提前,我们不得不忙于艺人、器材等,而侵占了停下脚步与村民交流沟通、让村民认识和熟悉我们的时间。而又因为这些基本工作做的不好,我们入户少、与村民交流沟通少,这一基础没有夯实,也给我们借设备、调研组入户调研等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虽然以前两次下乡,我也都是在支农组做支农工作,但毕竟当初只是作为一名组员,不用考虑那么多,总感觉还有组长在那担着,压力还不算大,可以惭愧的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吧。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担任支农组组长,我在一定程度上要对支农组工作的纰漏与不足要付很大责任,比如说对联的事,支农组工作计划中包括请村中书法较好的人写对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确实完成了这一任务,但是我把送对联的事情忘记了,后面虽然也想起来了,但又没有什么合适的送出去的方式,所以直到后来春联也没有送出去。这也是因为我当初制订工作计划的时候没有详细计划好,思虑不周,责任在我。另外,我没能够从始至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状态,以身作则为组员们做个好榜样。而且我自身能力有限,不能统筹全局考虑周全,有许多细节考虑不到,有时候又担心太多、考虑太多,而且在最后一晚很重要的大总结时也总结的不好。这份小组总结也算是为那晚补交的答卷吧。
感觉我们的支农工作好像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貌似支农只为了要办运动会和大联欢这两件事,也不是不想创新,但是又好像总没有合适的好的想法,想出来一个又否定一个,总不成功;甚至,好像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而放弃慰问老人,放弃坐下来与老人聊天的时间与机会,连最基本的我们能做的精神支农也越来越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其实,作为学生,我们所做的支农,到底能带给村民什么呢?我们做的这些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了,亟待新的思路。
支农组
201*年2月17日
扩展阅读:正版: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项目总结
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项目总结
从201*年首批京津大学生支农队深入走进农村开始,现在已经有四年的时间里了。从201*年6月份开始福特基金会开始给予赞助,到现在为止是两年多的时间。今天,这个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以温铁军为首的乡村建设中心指导下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一百五十多所高校的学生先后参与了这个活动,一百多个学校的大学生支农参与者在校内组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社团,先后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已经达到万人。很多地方学校已经开始主动参与这个活动,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一种官方认可的活动,有的地方开始由这些社团承办原来的“三下乡”活动。两年来,几乎所有踏进农村的大学生都会有感受,非常多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又很多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有些甚至休学或者放弃工作进入农村,为大学生支农活动开始做专职的志愿工作。支农调研不断推出各项创造性的活动,所有活动如火如荼,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关注农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的大学生支农调研的热潮。
一、我们做了什么?
高校支农社团建设
在各高校内,始终都有一批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热血青年,希望为农民做些事情。他们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和优势,建立了涉农社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极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寒暑假、“五一”、“十一”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资助失学儿童、日常的三农方面知识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各支农社团的发展和支农活动都得到其所在学校团委和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
目前,已有100多个支农社团成立,遍布在除西藏、台湾、青海、海南之外的各个省市。国内名牌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涉农社团,北京地区的社团数目最多,已达30多个,其次是重庆和上海。河南是涉农社团发展最快的地区,自201*年10月,已建涉农社团近20个。
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天津科技大学新希望发展促进会、北京大学乡土中国学会,建立时间都比较早,他们是最初在没有资金支持和社会支持的环境下走进农村反映真实声音的先锋。
这些社团分别依据不同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开展自己的特色活动,如师范院校的支农社团在教育方面比较擅长,不管从教育调研还是支教都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法律院校的学生针对农村政策法规缺少的状况,开展了比较有针对性的法律讲座、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小册子编辑发放、法律咨询等活动;农业院校的学生更多的优势在农业科技方面,学生除提供的免费科技信息外,还长期地保持联系进行跟踪服务。
本着节约下乡成本和就近合理利用资源,所有社团在自愿独立原则上接受项目组的宏观调控,在选点时尽量选择离所在院校较近的农村,这样也可方面周末及元旦等较短时间假期跟踪服务。比如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和兰考几个农村、武汉几所高校和湖北房县三岔村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主要为这些社团的成立发展提供指导和信息,支持一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且组织各地社团参与我们策划的活动,召开支农调研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大型的培训会,对各社团进行支农调研培训,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大学生支农队已经成立了专门服务于各个支农社团的支农志愿者工作组,他们分不同的部门,如发展外联部、编辑部、秘书部、培训部等,担负起了定期组织学生网上交流,不段的发展社团,编辑支农小册子和支农通讯,整理调研报告,宏观调控各个队伍的下乡活动等工作。在农村的支农调研工作
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每次下乡我们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支农工作,如给农村贫困户募捐衣物,为孩子们带去同学捐赠的文具,组织当地文艺活动和村民联欢、协助建立乡村文艺演出团体,帮助村民组建政策法规学习小组,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建立适合当地农村发展需要的合作社。
调研和支农同时进行,大学生志愿者结合当前国家“三农”问题的焦点、当地农村的状况及自身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题,预备、学习相关资料,进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撰写调研报告。每次调研结束,我们都收到各地高校寄来的调研报告。我们邀请了三农问题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奖,并对调研期间涌现出的优秀报告,编辑成调研报告集。现已有五本报告集完成编辑,包括了201*年7月至201*年10月的优秀调研报告。有些报告经过专家处理,被递送到有关部门,成为政策依据,促进了三农问题的改善。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学祥的《湖北监利某乡的肝病状况调查》,得到了高层的批示,并且得到了当地非常的重视,不仅仅为当地的百提供了医疗保障,而且也为当地修建了各种基础设施,大大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同时,和中国社科院和科技部等部门也进行了合作,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好评。
在三年多的支农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经验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段的创新。每次下乡前半个月项目组都要做出计划书,同时各个社团在此基础上也做出自己的活动计划书,并在规定日期内提交项目组进行修改及审批,审批通过的队伍成为项目的合作对象,必要时做队伍调整。下乡前要接受统一的培训,京津地区的一般在北京集中时间地点,外地的约定时间在网上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下乡基本的调查方法,针对不同的点如何切入,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如何处理等。为了维护支农队的荣誉,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我们特制定《大学生支农调研队纪律》,各支农队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纪律。比如安全第一,与农民同吃同主同劳动,住宿吃饭必须给钱等。下乡过程中每个队伍必须有安全员、记录员、队长,每天要交流总结记录并制定第二天的活动计划,并随时与项目组保持联系。调研结束后,项目组组织各个队伍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每个队伍必须要向项目组提交一份整个队伍的活动总结,结合所到村庄的群众反馈,综合评定是否给予队伍资金支持。
大学生支农队发扬“红军精神”,所到之处常常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好评和信任。当地农民因此给大学生支农队一个称号“大学生是红军”。为形成高校和农村的互动,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农村地区,我们建立了大学生与农村的共建基地,与当地农村签订长期合作的共建协议,和村民保持长期往来和协作关系,推动当地农村的多方面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找到一个社会实践、锻炼才智的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在许多省市农村地区成立了多个共建基地,包括安徽阜阳三合镇南塘村、湖北房县窑淮乡三岔村、山东招远县辛庄镇白石夼村、山东鱼台姜庄村等三十家合作共建基地。
在农村的支教活动
支教是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对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进行书本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安排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希望对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有所启发引导,给孩子们放映一些最新的、有意义的影片,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给小孩讲外面的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支教活动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发现新的观念和思想要在农村推广,比如环保意识,孩子们是很好的切入点。多次下乡经验表明,和小孩子搞好关系也非常有利于支农活动的开展,小孩子会积极发动父母参加表演联欢,从小孩子口中得出的一些关于村中的情况相对客观真实等。
重视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在村里呆上几天后就一走了之,让孩子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大学生志愿者还帮助一些乡村学校建立了图书馆、手抄板报、广播站等,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组织、管理,开辟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同时,大学生的教育方法也影响了很多父母和老师,并被他们学习和采用。另外,大学生在支教时非常注重引导小学生的观念意识,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农村,长大后立志改变自己家乡面貌建设新乡村的思想。
在支教的过程中,大学生实际考察并搜集一些失学儿童的资料,回到学校后为这些贫困学生寻找资助对象。到目前为止,已经资助了上百名失学儿童,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救助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爱心基金。农村的信息站建设
通过长期的乡村调研,我们发现农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政策法律和农业科技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窄小。且许多地方的基层政府不重视实用信息的推广工作,有的甚至有意识地加以阻碍,以致于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中央的各项政策和信息。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匮乏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限制了农民在致富和精神建设方面的改进能力,农民有时为了获得一点信息,如中央政策、法律知识、教育知识或者实用技术资料,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另一边,这些信息被大量地堆积在城市的科研所的资料库和网络中,没能惠及农村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现阶段,“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现在又发展出农村信息站这个子项目,为解决农村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解决渠道。我们组织动员了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宣传党中央的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参与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事实上,大学生们也很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
三年来,通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00多个“大学生与农村信息交流传播站”,让当地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农民精英作站点的负责人,他们将大学生提供的最新科技、政策、法律等信息资料通过宣传板、开会、广播等形式向广大农户宣传,同时将农村问题搜集起来,通过大学生这个中介,向各个科研机构、政策部门、新闻媒体反馈,大学生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大多数的信息站工作情况良好。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农村高校”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引导高校团委、农村村委会、涉农组织及社会公益组织加入进来,争取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村信息传播网络。
信息站的建立,缓解了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加快了城乡互动和沟通,引导农民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对农民,特别是农民的思想意识,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合作共建村的建设
在信息站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大学生和农村的稳定的互助关系,促进新乡村运动的展开。我们在全国各地选择了二十个比较好的村庄开始了新乡村试验工作。这些村的特点是所在村与大学社团形成了非常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经常往来,形成互动,互相促进,大学促进了村子的发展,村子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201*年7月的安徽南塘的“共建学习型乡村”之行,使大学生支农队完成了从最初的调研到乡村建设的成功转型。大学生通过不断的深入调查和总结交流,认为仅仅以调研和简单的支农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凋敝破败的现状,而南塘村当时的现状也恰恰证明了现在农村其实并不缺少物质和金钱,更多的是需要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村里社会治安不好,养老状况急差,很多留在家的人农闲时间并没有什么公共文化生活,每天沉迷于打麻将,农民一盘散沙,偷盗成风,村中基础设施建设破败殆尽。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学生和村民骨干一起评选出了村里的“十佳儿媳”,并敲锣打鼓的为她们送奖状和简单的奖品,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且大学生把村里的文艺骨干挖掘出来,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他们自编自演,用以前破旧简单的道具,让死气沉沉几十年的乡村重新燃起了生机。所有这些仅仅需用了二百块钱资金投入。大学生走后,村里相继成立了妇女协会、购销合作社的农民自己的组织。在此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大学生们一遍实验一边培训,重点放在了农民的精神激励,进行精神扶贫。每到一个地方,大学生就通过考察发现村子的文艺骨干、有公益心的能人等,把这些骨干集中起来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宣传合作理念和协会合作的基本知识,树立村民的自信心,并协助他们成立文艺队、老年人协会等。因为一切活动的主要因子都是当地村民,所以大学生走后的所有村庄的各种协会的运作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持续得非常好。首批二十个村已经获得初步成功,农民成立了自己的文艺演出队、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经济合作社、学习协会,文艺宣传队把法规政策科技养老等改编成歌词,歌颂勤劳致富,表扬好人好事,到处传唱演出,而且人人都能参予;老年人协会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组织老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村子的养老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他事业也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参与到合作共建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因此得到了锻炼,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都得到发展。其他辅助性的工作:
在总体的支农调研活动的过程中,也不断的产生一些附带性的工作。如农民工支持工作,如各地的对农村发展的研究工作。等等
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就在学校周围,生活着很多需要关注和帮助的打工者群体。因此,农民工支持活动也成为了我们的支农的大学生们在星期六日的关注对象之一。201*年我们特设农民工扶助指导小组,对大学生支持农民工的活动给予指导。大学生的这些活动主要是针对城市中农民工群体开展了民工真实生活的调查、教育培训、法律宣传、义务演出和捐衣捐物等活动。以北京为基础,为各地社团作指导性的工作。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一直坚持开办“工友维权培训班”。很多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到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二、我们改变了什么?
被支农改变的大学生们
1.支农活动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农村现阶段真实情况,锻炼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前,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并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城市的学生更是仅能从报纸、电视、广播上了解相对片面有关农民的信息。但是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最贴近基层、了解底层声音的很好的平台。很多学生长期在封闭的校园内无法接触社会,只能看到一个虚拟的看似真实的世界,没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一些学农村社会学、经济学的根本没有去过农村,这是大学教育体制的一项极大弊端。而部分学校组织的下乡活动机制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只是观光旅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和表面。大学生支农活动让很多人开始深入实践,用检验角度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让那些盲目找不到方向的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学有所用,让那个曾经只会考试的“机器”开始勇敢的去与社会各种人打交道,也那个曾经与陌生人说话都脸红的学生,开始在几百人的会场上侃侃而谈。2.增强了大学生对农民和家乡的感情,加强了自己对建设家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大学里面虽然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学生,然而有的同学的思想被城市和大学教育环境所扭曲,或远离家乡淡漠了乡土热情,或在生活中找不准人生的定位,他们很多甚至自卑不愿意承认自己来自农村的事实。也有的同学拥有热情,却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缺少自信、支持与交流、实践。在下乡过程中,项目要求支农队伍做最便宜的车,与车内的进城务工农民不分彼此打成一片,要求大学生穿农民的衣服,要求克服掉精英作风虚心向农民学习。很多学生开始以自己出身农民家庭为荣,开始从农民身上学习的精神,开始以农民化而自豪。有的学生积极开始放弃出国机会回乡搞建设,有的毕业后进了最基层的机构工作,有的主动联系自己的家乡和社会资源搞发展。总之,大批学生开始身体力行投身到农村发展中来。
3.经过我们的支农调研活动,很多大学生开始反思学校的现行教育,从而使得自身开始了改变。这种转变其实是很根本性的,一方面是教育的本质的反思,二是关于现有教育方式的反思。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成长,教育必须走出校园。因此有些人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直接到农村进行农村项目发展工作;有些人经过思索后休学一年,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支农调研的长期实践中来。来自西南农大的肖青、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的白亚丽、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陈科灶、来自武汉大学的詹玉平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进展很快、工作卓著,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大学本身也开始了可喜的变化,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团委开始转变了姿态,由原来的不支持也不反对,甚至公然抵制转变成了现在的默许,甚至主动合作。大学生支农活动正在成为各个参与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流,同时也成为各个学校活动的引人注目的亮点。先后有东北的、河南的、重庆的、北京的的多处学校开始了和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紧密合作,大学生调研支农活动终于由幕后走向了前台。大部分社团承办了学校的“三下乡活动”,解决了经费紧张问题,也承担了转变“三下乡活动”方向的责任。
4.大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只惠及自己,提升能力并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增强自信;也影响周围的同学以及所在的学校,真正实现了“关注农民、塑造自我、影响他人、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大批有责任心的社会青年通过系统外的推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向,使之更贴近生活和民众,更具人文情怀。通过我们的活动,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青年人,这些人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支农志愿者工作团队。几年来,这个团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村发展工作,开拓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运作发展思路,他们的培训发展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进一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尽量少投入钱,被很多培训机构采用,更多的吸引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学生作为主体,精神激励为主,在实践中和运动中锻炼学生的才干、能力和品格。
项目的持续和发展
1.现在我们专门成立了中国梁漱溟文化发展中心,持续和发展着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
2.为了把支农工作推向深入,适应支农调研和新乡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打造我们的支农品牌,形成我们的支农精神。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组建了大学生支农志愿队。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新乡村建设任务,能够起到带动和指导作用,能够随时给农民和志愿者培训,能够形成更加丰富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大学生支农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吸引了大批社会志愿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大批知识青年的大规模的支农行动,得到了媒体、企业、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通过报道、资助、参与等方式给予肯定和支持,一些专家学者也成为大学生支农活动的方向和理论的指导者。
4.形成了一整套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思路,并进一步形成了一大批很有指导意义的材料。这些都为未来大学生支农活动的开展和自我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尤其是网站的建立,该网站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支农调研的必上的网站,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这里汲取营养,交流思想和心得感受,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支农调研文化。这种文化的建立为未来中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改造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工作。
5.今天的大学生支农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一种时尚,虽然能够参与这个活动的人还只是很少一部分积极的人,但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效应。在这些人的带动下,社会整体环境的感召下,在大学生里谈论三农问题以及实践三农精神已经不再是什么难言之隐。学校也给予了各个社团更多的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和帮助。支农精神必将成为未来大学校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我们缺少什么?
项目的执行不足:
一、社会认同问题。主流的说法一向认为知识、科技是改变问题的唯一渠道,所以,大家不能理解这种没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下乡的意义。学者们也经常会问,改变了青年怎么办?不学习,不考研,没有出路;大学生没有钱没有物,对农村有什么用?他们坚信知识是改变农村的唯一手段。所以,没有什么学者愿意站出来说话。从做事的方式上,他们反对这种大规模展开的行动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很可怕;主流做事方式是做点,做小事。他们反对大规模,反对轰轰烈烈。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传媒,很少有传媒来系统的报道这件事情。传媒通常问我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看得到的人或者看得到的点,可以拍,可以写?
二、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大学生的流动性大,存量少,辛辛苦苦的培养两年,最后没有办法,还是要回归主流。同时我们缺少志愿者传统。其实对大多数支农志愿者来说,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虽然自己喜欢这个志愿工作,有时甚至要把他当作事业来做,但是因为主流社会的压力太大,有生活上的,家庭的,未来预期的,所以最终没有办法还是屈从于主流。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陈乐乐,几次要休学到农村,但是由于母亲的压力,一直都没有成行。每天郁郁寡欢。
三、后续的资金问题很大。事情进展到了这种状态,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我们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渠道很少,这些资金来源渠道还受着来源渠道价值判断的影响所以想获得资金的继续支持就很困难。不仅仅影响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影响到工作的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我们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这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亚行的赞助问题的争论,40万与200元,哪一个更好?比如,詹玉平,武汉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找工作,不想参与到目前的珠海的公司里的工作,但是又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进退两难。还有很多这样的无路可走的人。
四、记录
附录一:
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201*-201*年度活动大事记:
1.201*年6月,大学色生支农调研活动正式开始。北京和天津地区高校的支农社团在校内组织同学报名参加暑假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活动,报名参与学校包括了京津的大部分知名高校,约有30多所。各学校分别组织和改组了自己的社团。
2.201*年7月16日,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培训,主讲人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的刘林教授,北京和天津高校主要支农社团骨干约4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让大家对PRA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基本步骤等有了初步了解,让大家初步掌握了这一新的调研工具。
3.201*年7月17日-18日,201*年暑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培训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和天津高校近200名同学参加了培训。培训让同学们对农村基本形势、调研方法、活动意义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4.201*年7月,暑假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活动正式展开,大部分同学进行回乡调研,小部分同学分别在湖北房县、天津西青、甘肃会宁、内蒙古固阳、贵州贵定、河南长垣、安徽砀山、山东寿光、山东沂蒙、山东聊城等地进行了组队调研,下乡支农队有23支,回乡调研人员约500人。
5.201*年9月,回收大学生暑期回乡支农调研报告近200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党国英研究员,苑鹏研究员和中国改革杂志社的李昌平先生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评奖,其中相当部分具有很高水平。201*年9月22日,"201*年暑期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表彰大会"在中国职工之家大厦隆重举行。与会的嘉宾主要有: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原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张从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先生、共青团中央青农部部长白平胜先生、北京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社会活动家吴青女士,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团委老师。与会嘉宾勉励同学们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对同学们利用假期进行农村调研活动表示赞赏,肯定了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意义。学生代表、带队代表和评卷老师代表也发表作了发言。近200名同学参加了表彰会。
6.201*年8月,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开始在中国改革杂志社接待来访的农民读者。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中国改革杂志社接待读者。
7.201*年9月,从北京和天津地区高校中挑选了一批关心农村的优秀大学生组成大学生支农调研志愿工作队。大学生支农调研志愿工作队的建立为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推广提供了保证。
8.201*年10月,“十.一”长假,组织北京和天津地区高校大学生开展"十一"长假期近距离支农调研活动,到安徽砀山、河北定县、河北涞水、山东平原、内蒙古赤峰、天津蓟县和湖北房县等地进行组队调研,回收调研报告约100份。10月12日,"十一"支农调研交流会在中国改革杂志社会议室举行,各调研队伍介绍了各自的调研概况,其后,大家就支农调研活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9.201*年11月16日,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京津支农社团发展论坛在中国改革杂志社会议室举行。中国NPO信息中心主任崔玉老师对大学生社团发展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NPO的基本理念,并引导同学们对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各支农社团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发展经验。活动的举行为支农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0.201*年11月,筹备组成"优秀调研大学生京津高校巡回报告团",首场报告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
11.201*年11月,"大学生支农调研图片展(第1期)"开始在京津高校巡回展览,先后在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展出。20米的横幅贴有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项目书和几百张同学们在全国各地进行支农调研活动的照片。照片记录了支农调研活动的情况和全国各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图片展让各个高校同学们对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和农村发展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校内引起强烈反响。
12.201*年11月,开始对暑假和"十一"调研报告编辑成《"关注农村,塑造自我"201*年大学生支农调研报告集》,收入优秀调研报告近40篇,分"农村民主发展"、"农村教育现状"和"农村贫困与发展"等四部分;同时编辑《大学生支农调研手册》,分"支农调研篇"、"社团篇"、"学习篇"和"经验篇"等多篇,全面介绍了支农调研活动的相关知识。201*年1月,报告集和手册等组成"大学生支农调研丛书"印出。
13.201*年12年,201*年寒假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活动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西安、广州、哈尔滨、南京、长沙和杭州等地高校展开,接受同学报名,报名人数近800人。
14.201*年元旦期间,组织了部分北京和外地优秀大学生支农志愿者和农民的0距离直接交流会。参加的大学生和农民大约130多人,时间为一周。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一次会面。它直接影响了未来大学生活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研讨会。
15.201*年1月21日-26日,201*年寒假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培训班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西安、广州、哈尔滨、南京、长沙和杭州等地高校近100名同学参加了培训。
16.201*年1月-3月,201*年寒假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活动全面进行。1月21日-26日,201*年寒假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培训班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西安、广州、哈尔滨、南京、长沙和杭州等地高校近100名同学参加了培训。21日,举行简单的开幕式,方明先生、张从明先生、党国英先生和李昌平先生等老师出席并发言,其后大学生代表也作了发言。在这几天里,举行了一系列的讲座并进行了主题讨论。参加201*年寒假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培训班的部分同学在培训结束后到河北定县、河北顺平和河北武邑进行了组队调研活动,共有20多名同学参加了调研活动。他们先在定县进行了调研,和当地村民进行了新年联欢活动。3月,回收寒假回乡支农调研报告近300篇。
17.201*暑期回乡调研,参与高校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所高校大学生。
18.201*年10月1日10月7日全国大学生“十一”短距离调研支农,参与省份达到二十个省份。
19.在201*年寒假,举办了全国性的大学生支农调研的培训交流会首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来自全国80所大学的学生社团的代表和指导老师前来参加交流和培训。首先是三天的理论学习和交流,然后开始了为期7天的下乡实际工作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的基本认识、农村的基本出路、支农调研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参与这次培训的同学普遍反应受益匪浅。
20.201*年1月中旬2月中旬组织全国范围的回乡支农调研活动,同时也辅助以组队的支农调研活动。参与地区:北京、西安、武汉、重庆、上海、哈尔滨、广州、等八十所大学,组成了支农调研队近三十支。
21.201*年5月,又组织了40支队的大学生分赴到各个乡村,帮助支农,同时调研。这次培训的效果非常好。这次培训后的大部分学员都坚持下乡,并且组织社团活动,在各个地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201*年4月组织了面向全国的大学生“新乡村建设高校行”,分别在北京、山东烟台、河南开封、上海、云南昆明、重庆等地的高校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23.201*年5.1长假,全国所学校组织支农调研活动。下乡支农队伍达到70支队伍。
24.西南地区的大学生社团在昆明组织西南大学生支农培训,培训三天。参与地区是西南六省市的十二大学,50多人参加。
25.201*年六月,白亚丽休学支农的文章在网上产生了巨大反响,由蒋云祥等五人代表全国大学生支农队员给温家宝总理写信,表达自己的为农民服务、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该信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回信,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26.201*年暑假,暑假支农调研行动。来自全国80多所学校的近六十支队伍下乡支农。很多高校还联合组队,互相交流学习,如济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南京大学等。活动还有很多社会志愿者参与。
27.201*年暑假,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烟台大学、济南大学等二十多所学校组成的多支“单车骑行万里千村一号文件宣传队”,分别从北京、烟台、济南等不通的城市出发,奔赴安徽、河南、山东途径上百个农村宣传中央一号文件。造成巨大影响。
28.201*年10月份,全国各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本别进行不同主题的支农行动。东南主题是“反赌博”、“反六合彩”;中原和北方主题是农民合作化;西南主题是反贫困,支教。
29.201*年11月份底,来自北京、天津的十来所高校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奔赴河北献县、河北望都,推动了当地枣树协会和老年人会的成立,同时也让大学生们对新乡村建设有了新的了解。201*年10~11月份,进行骨干志愿者培训
30.201*年寒假,继续开展划区自治型的寒假支农调研活动。
31.开辟了30多大学生活动基地。并推动这些基地和各个大学间的长期对接联系。有十几个基地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成为基地中的精品。伴随着这些基地同时成长的是十几支优秀的支农调研队伍和数百名优秀的大学生支农队员。
32.201*年1月21日,将举办“大学生支农调研表彰汇报会”。本项目的最后一次大学生支农调研的总结汇报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优秀的大学生支农队和支农队员将到京接受表彰并进行系统的工作总结。
33.期间多次组织大学生支农调研的研讨会,研讨和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34.为了进一步指导大学生的支农调研活动,先后有一批非常好的探讨大学生的支农思路和自身成长的文章发布出来交流,这些文章对于改进活动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编写了旨在促进大学生活动的指导和交流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通讯》(季刊),已经出了四期;并且出版了电子版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通讯》,也已经出了三期。《大学生支农调研手册》多次印刷,这本册子已经成为大学生支农队人手一本、下乡必读的指导教材。
35.现在已经回收了近5000份的调查报告。其中形成约1000份有一定质量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这些报告将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了解农村真实问题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已经形成《大学生支农调研报告集》五本。其中有些调查活动是和有关部委合作进行的。
36.我们的网站()已经成为全国支农调研社团和参与者的聚集地,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工具。凡是有相关想法地同学都会找到我们这里,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通过我们的网站进行活动交流,达到全国各地社团的良好沟通。
附录二
大学生支农调研队纪律:
第一,吃饭住宿坐车必须要给钱。第二,不能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
第三,每天晚上必须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队员进行评议,安排第二天工作。第四,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大家互帮互助。第五,要有统一的标志,红领巾在左臂。第六,走到哪,支农队员的歌声响到哪。
第七,独立自主原则,活动流程不要受任何人的强制安排。
第八,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队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艰苦奋斗,做最便宜的车,
吃最简单的饭,绝对拒绝生活的奢华,以此来锻炼自己;回来后力求保持红军作风,改造自己的生活习惯。
第九,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服务农民。
第十,做事要善始善终,有始有终,不做就不开头,要做就做到底,不找借口,不轻许诺言,
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
第十一,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支农和调查活动,条件成熟的村子必须建立信息站或者共建村。第十二,公众捐赠钱款、物资必须保证到位,支农队员本身不可以中间截留挪用。第十三,我们的支农队要有以农民为一条战线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十四,支农、调研工作一切遵从当地实际,不盲目套搬理论,开展活动前做翔实的调查并尽
量保持从村民的角度考虑。
第十五条,认真学习和实践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十六条,安全第一,尤其要绝对保证女生的安全。
附录三:
大学生们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农村的贫困与农村的精神贫困
谈到农村,我们马上就会把它和贫困联系到一起。农村的贫困是众所周知的。为了帮助农村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解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一些社会团体也为这些地区送去了扶贫物资,但结果与期望却是相反,这种给钱给物的扶贫措施最终非但没有使这些地区富裕起来,相反甚至还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懒汉风气,后来这种被称作“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修路,送技术、送文化,人们称之为“造血”的扶贫方式,扶贫方式由“输血”转为“造血”。不久人们发现虽然“血”造出来了路有了,农技推广站有了,文化站建立了,但却对贫困地区没有多少帮助。且不说那些措施本身就耗费巨大,更重要的是这些耗巨资建立的东西基本成为了摆设,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种所谓的“造血”扶贫的办法也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这种结果让许多扶贫工作者和农村问题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明肉有了,血造出来了,有血有肉的人却没有站起来呢?还缺什么?是不是还有些什么更重要的工作被我们遗忘了?
另外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的反思:为什么有些地方,本地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禀赋很差的地区发展的快?有些地区虽然有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村里出现的问题并不比贫穷的村子少,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公益问题也难以解决,有时甚至是越发展的快,麻烦也就越多?
农村的现实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农村贫困中,更为根本的贫困是精神贫困。
稍有农村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空中楼阁,医疗卫生纸上谈兵,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已经没有可以推进自身进步的人才。村民们似乎都在默默地等待,但如果你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农民就是在这种等待和孤寂中变得越来越麻木,走向“绝望”的。
农民已经变得越来越懦弱,失去了最起码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意识,完全没有了自信力。不仅仅单个个体如此,整个村整个乡也是这样。如果你问他们缺什么?他们就说缺钱、缺市场、缺技术,什么都缺,问他们怎么解决?他们一般会告诉你就等待政府的扶贫、外界的支援。他们甚至也会很坦率地让你帮忙修路、自来水、卖农产品。如果哪个村选举违法、干部有问题,个人权利受到了侵害,他们或者默不作声,私下埋怨,实在忍受不了就上访,找青天,跪在衙门口哭诉。
我们始终难以理解的是,五十、六十年代,尽管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物质状况和今天相比差距巨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农民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战天斗地,气概豪迈。他们克服困难,改造农田,改进技术,兴修了无数的水利工程和道路。我们在农村能够见到的基础设施,大部分是那时候修建的。人们主动去参与基层政府的管理工作,农民们组织起来,改善社会,活跃生活,把自己看作是乡村的主人。但是今天,农村技术进步了,生产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各种物质条件也改善了,农村以外的城市支持也有更大的可能了,更有能力做事情,但是今天的农民却变得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了。
这是为什么?农民怎么了?骄气了?堕落了?智力变低了?农民曾经有的自信哪里去了?是什么导致了农民如此的颓丧?
我们不禁要问:农民的精神哪里去了?
我们会首先想到是因为市场经济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无法自信,基层政权又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农民素质需要提高等等。
但是这却远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非组织化。目前农村已经如同一盘散沙,缺少必要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除了要粮要款、刮宫流产之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基层的整合能力基本丧失,靠基层政府和现有的农村组织力量根本没有办法把农民再凝聚起来,更没有办法从内部产生出推动农村向前走的推动性因素。没有这些,不仅农村的各项事业没有办法进行,富裕小康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处于松散状态的农户依靠个人的力量肯定没有能力克服自然给予的困难,一个人无法治理水旱荒灾,一个人也无法应对市场的挑战,一个人也就无法应对来自政府和其他群体的利益侵害。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自信心的丧失。所以表面看来农民的精神贫困表现在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下降,但是根本原因却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失去群体关爱。失去组织的农民个体在市场经济和强大的政府面前是无法做到自信的。没有了自信之后,也就只有他信,依靠别人了。失去了自信的农民不再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一旦遭遇困难,理所当然把责任推给了政府。基层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精神要求,他们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事情最多也只是给些物质援助,后来连物质支援也难以做到。然而因为这种单纯的物质扶贫的主导思路是错误的,忽视了对农民本身精神的生长,它把政府当作了扶贫的主体,忘记了脱贫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本人。所以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有时结果甚至是适得其反,越扶越贫。
除了政府的原因之外,农村的精神贫困还源于农村自身缺少外来信息的有效流入。由于贫困导致的各种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的缺乏,同时由于农村人员流动也很少,使得信息流入很少,最后导致农民缺少外来的激励,甚至与外界隔绝。农民为了得到一些可用信息,必须花费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很多人只好从废纸中,从不多的广播中获得相关信息,有的甚至要花钱贿买中央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还有意识地阻碍信息的传入渠道,使得农民很难得到相关的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在的甚至还会有意地对传播中央精神的农民进行非法拘禁和各种形式的打击迫害。本来农民还是相信和依靠中央的支持的,但是基层的现实是连最基本的中央支持都无法获得。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信息传播无利可图,利润太低,公司只能从农村退出。所以指望用市场的方法来达到信息传播,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既没有外来的精神支持,也没有内在的精神生长可能的农民,如同沙漠上的孤树,最后自然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精神生长出来。
中国一句老化说得好:扶人先扶志
解决农村的精神贫困,依靠基层政府不可能,因为政府实在无法或者无能力应对如此庞大的精神需求,更何况其主导思路还是错的;依靠外来公司不可能,外来公司和农民之间仅仅是一种利益交换,有时甚至还是对农民的利益的侵害。这两者都没有可能让农民的内在精神生长起来。
农村精神生长,农民的精神成长只能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民自身组织的成长。但首先就必须在这些村民中找到当地的能够带动农民精神成长起来的农民带头人。这些人是精神成长的火种,也是现有的村庄中让村民能够重新焕发起斗志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对农民的帮助必须从精神扶助开始,这就是所谓的“扶人先扶志。”这种扶贫我们称之为“精神扶贫”。这是未来农村工作中最为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大学生们的支农调研
从201*年开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指导下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得到了推广,大学生的各项支农调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在各地高校掀起了“关注农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的热潮。在各高校内,始终都有一批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热血青年,希望为农民做些事情。他们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和优势,建立了支农社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支农活动,例如寒暑假、“五一”、“十一”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活动,日常的三农方面知识讲座和培训。各支农社团的发展和支农活动都得到其所在学校团委和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
到201*年5月,已有120多个支农社团成立,遍布在除西藏、台湾、青海、海南之外的各个省市。国内名牌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涉农社团,北京地区的社团数目最多,已达30多个,其次是重庆和上海。河南是涉农社团发展最快的地区,到201*年5月,已建涉农社团近20个。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天津科技大学新希望发展促进会、北京大学乡土中国学会,是建立最早的社团。
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大学生们自己组织和策划的,他们自己推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且组织各地社团参与活动,每次回来召开支农调研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大型的培训会,对各社团进行支农调研培训。
支教活动是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对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进行书本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安排和组织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希望对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有所启发引导,给孩子们放映一些最新的、有意义的影片,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这些都是我们支教活动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发现新的观念和思想要在农村推广,比如环保意识,孩子们是很好的切入点。
重视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能在村里呆上几天后就一走了之,让孩子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大学生志愿者还帮助一些乡村学校建立了图书馆、手抄板报、广播台等,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组织、管理,开辟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
今后农民工问题将成为我们的支农调研活动之一。201*年特设“农民工”工作组,主要负责开展关注农民工的活动,针对城市中这一新兴群体开展了教育培训、法律宣传等活动,以北京为基础,为各地社团作指导性的工作。
调研活动每逢寒暑假,“五一”,“十一”是大学生们调研的黄金季节。他们结合当前国家“三农”问题的焦点、当地农村的状况及自身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题,预备、学习相关资料,进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撰写调研报告。每次调研结束,我们都收到各地高校寄来的调研报告。我们邀请了三农问题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奖,并对调研期间涌现出不少的优秀报告,编辑成调研报告集。现已有五本报告集完成编辑,包括了201*年7月至201*年3月的优秀调研报告。
许多报告结集出版,有些报告经过专家处理,被递送到有关部门,成为政策依据,促进了三农问题的改善。
信息站建设通过长期的乡村调研,我们发现农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政策法律和农业科技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窄小。且许多地方的基层政府不重视实用信息的推广工作,有的甚至有意识地加以阻碍,以致于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中央的各项政策和信息。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匮乏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限制了农民在致富和精神建设方面的改进能力,农民有时为了获得一点信息,如中央政策、法律知识、教育知识或者实用技术资料,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另一边,这些信息被大量地堆积在城市的科研所的资料库和网络中,没能惠及农村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因此现阶段,“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现在又发展出农村信息站这个子项目,为解决农村
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解决渠道。我们组织动员了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宣传党中央的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参与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事实上,大学生们也很愿意参与这项活动。
两年来,通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00多个“大学生农村信息传播站”,让当地农民精英作站点的负责人,通过他们收集传达农民需要的各类信息。现在大多数的信息站工作情况良好。下一步将建立“农村高校”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引导高校团委、农村村委会、涉农组织及社会公益组织加入进来,争取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村信息传播网络。
信息站的建立,缓解了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加快了城乡互动和沟通,引导农民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对农民,特别是农民的思想意识,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支农调研的改变
我们刚刚开始做的时候,总是把支农调研的方向定在调研为主,到农村去的主要目的是调研。但是后来越来越感觉这样不行,一方面,每次到农村去,都会感到有些事情非做不可,而仅仅是调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另一方面,但纯调研还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去多了,甚至还会让农民感到厌烦解决不了问题,还一次次的麻烦人家,人家能不烦吗?
后来我们就做了调整,将主要方向放在了支农上面。到农村去要多为农民做事情,想办法去做事,而不是想办法去调研。从送给农民旧衣服旧文具,到支教访贫,再到建立信息站,再到建立合作互助村。尽自己所能去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调研怎么办呢?这时候的调研已经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融于日常活动里的一项内容,随时随地调研。这样写出来的调研报告更有意义。是一种参与式的调研,而不是被动式的访谈。
现在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协助农民进行组织化建设上面,给予农民更多的精神激励,即新乡村建设实验点上。我们越来越感到让大学生们参与到新乡村建设中去是既帮助农民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拯救大学生的精神贫困的好手段。而且重要的是这也是大学生们能够做的,也有能力做的好。
这样我们逐渐就把支农调研的重点放在了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实验点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在一些比较成熟的运行点上多帮助农民做点事情。但是对于一般的没有任何基础的地方一般都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有些没有明显的改进可能的村庄,一般不再作为支农点。这样也就保证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向主渠道倾斜,多为农民做点事情。
事实上,同学们是有创造力,现在开辟的几个新的新乡村建设点,如招远、鱼台,都明显是大学生们独立操作着,那些同学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的精神激励和协作能力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是同学们完全能做的好的事情。那些开辟了这些点的同学以及这些点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骄傲。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老师的指导下,这场一经进行了两年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开始有了新的目标迈向新乡村建设,参与到新乡村建设的洪流中来。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主要表现在两点上,就是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利用支农调研的机会寻找比较适合的优秀农村带头人和实验点;参与到给农民举办的各种培训中来,有的时候这种培训工作则是完全有大学生们自己承担的;进行培训后的实验点的指导和支持工作,协助建立实验推广点。
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农民带头人的培训,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学员的作用,在河北、山东、湖北、山西、安徽等地已经建立了二十多个实验推广点,大部分实验点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实验点取得的成功非常的惊人。案例一山东省鱼台县姜庄村农村发展案例
姜庄村,新的希望被成功托起
时间:201*年5月1日~5月7日
地点: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谷亭镇姜庄村人员组成:北京理工大学陈乐乐陈科灶北京科技大学赵猛首都经贸大学张杨
中央财经大学张志雄翟玉竹康清珠蒋川黄海鹏苏敏黄婉婷济南大学英成才乔计阳周俊玲刘修文邓国琪中华女子学院游丽金叶望市范志娟
主要活动:农民组织化培训、组建文艺演出队、评选“十佳儿媳”、广播宣传、联欢会、支教、调研、扶贫、搜集失学儿童资料(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正文
赠给支农大学生农村真是穷农民真是苦何时走向富裕路谁人能相助我们翘首日日盼忽闻锣鼓震天响疑是农家迎新人却是一群入村知识人
(文:姜庄村村民朱守军)
隆重的欢迎仪式
开来了三辆拖拉机,车前贴着写着“姜庄村”三个打字的红纸,也相当于是横批,车右侧写着“欢迎大学生”,左侧是“来支农调研”。
我们将校旗展开,用竹竿插上,均分到各辆车上。放好了行李,上了车。
第一辆车上搁置锣鼓,一路上不停地敲打着;第二辆车上满载我们这一行十多人,第三辆车专放我们的行李以及捐来的衣服。
从鱼台镇到姜庄村的路上,大音量的唢呐、震天响的锣鼓,加上我们激昂的歌声,我们是如此“风光”
地向村子挺进。道路两旁是展铺开的一片绿油油的麦天,阳光跳跃式地活动在麦浪上,可爱极了。春风拂面,多么惬意,景色又是多么地赏心悦目。
唢呐得意地一路吹奏,也不歇息,一直伴随。一路的颠簸,一路的吹打,一路的欢歌。围着村子绕行了一圈,终于在一众多村民聚集的地方停下了。老老少少们聚拢过来了,新奇地望着我们,那淳朴的笑容,那掩饰不住的欢乐,使我们感动。
听他们说,早上六点村里就开始准备欢迎的工作了。镇领导也来了,等了我们一上午,中午离开了。我们再村里都干了些什么?
培训组
题为“村民与大学生学习交流会”的培训是此次的重点工作。本村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就是群众基础好,他们只是缺少某种力量把他们凝结在一起,促进村子的发展。
5月2日下午,在改编的《团结就是力量》的强有劲的歌声中,在“改变自我,做家乡主人;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的口号声中,开始了交流会。来的人不多,大约有十五人,可能是村民认为参与培训的是要经过严格挑选的吧,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丝毫不减我们的热情。主讲的两个理工大的同学就“姜庄村的现状”“建设什么样的新乡村”条理清晰地引导村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场交流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随着村民对所讨论的形式的熟悉度的增加,气氛被调动起来了,热烈了,尤其是谈到切合他们自身实际的“我们缺什么”时,他们谈得深了,也放得开了,并逐渐地、他们自己最终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是缺钱,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缺市场等,我们缺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又提出了解决对策,正是口号中的一句“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于是,当再次喊口号时,先前的不严肃态度,或者有人觉得好笑都不再有了,村民很是认真地喊口号,喊得很响,喊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精神激励,在逐步引导下,村民自主地意识到的理念正是我们所要传播给他们的理念,实在是难能可贵。马宜场在交流会最后进行了一番翻译性并具强烈鼓动性和感召力的讲话,强调了“团结起来”的精神,深化了村民的重视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存在问题:1、人员流动性大。真正从头到尾坚持下来的有八个。其余的可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可支配时间少,迟到有之,早退有之。统计总共的人员,大约有二十多个。2、村民说话较为谨慎。他们可能有一种心理上的误区或障碍,担心说错话或所说的话够不上主题,所以都不敢轻易发言。不过,随着气氛的活跃,他们不再拘束了。3、秩序不好。一遇到某个涉及政府腐败、官员干部之类的问题时,便一发不可收拾,需费大力气规范。毕竟是第一次,村民不懂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许多问题。不过,主讲的两个同学都很有技巧,调配十分得当。
5月3日上午的主题是关于协会的基本知识。当我做完广播赶到交流会现场时,我欣喜地发现,屋子里的人很明显地,比昨天要多了一倍左右。本来今天这理论性的东西,讲起来难免枯燥些,但我发现,气氛十分融洽,村民积极地发言,并且发言内容很到位,说到了点子上。看到了这可喜的变化,我心里也豁然开朗了,毕竟,人数是强有力的说明,说明了村民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做起事情来也更有劲了。
课间休息时,我们教唱《全国农民唱新歌》,歌声要雄浑、有力得多。后来发现,这首歌引起了村民的强烈共鸣,这积极向上的词贴近他们的状况。有人提议改歌词,改为《谷亭农民唱新歌》,将“茶园绿油油,哎,梯田闪金波”改为“麦田绿油油,哎,稻浪闪金波”等。当修改完毕,这首歌似乎成了他们自己创作的歌,唱得更响、更亮了。村支书和马叔兴奋地立刻接上了广播,让村民对着广播唱,将他们的歌声向村子里传播,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间。
下午的主要内容是分组讨论并模拟制订协会章程。满满一屋子的人,33人,在《合作洪流不可阻挡》的歌声中,33个村民,33股力量,33双支持的眼睛,显得更加奋发向上了。主讲的同学带领大家先是回顾了这两天的主要内容,继而分组,分成了四组,我们几个支农队员分散到各个组中。我们所起的作用只是规范思路,让组员按大体要求的步骤走。我发现,村民还不够了解协会,所考虑到的问题较简单,该考虑的考虑不周全,而要在进一步的启发下,才能继续得深入些。不过在钱的问题上倒还说得透,毕竟利益是最重要的。讨论一组接着一组地结束,人员也一个随着一个流失。屋外不知何时开起了“接待会”,几个不明事理的队员在那接受村民反映问题,致使里面的人不断地被“吸”出去。当每个组派代表上去介绍其所制订的章程,轮到一“木工协会”组时,组员竟一个不在。主讲的同学就各章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所在,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最终,我们还是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因为,有人提议再唱歌,这样就能将出去的人召集回来,果然如此。哦,歌声的力量!
接着的是关于“农村妇女问题”的一个小讲座,人数达到了最多,五十多人。小讲座是以五幕场景为开场的,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女性从一出生初始到长大成人社会对于她的关于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的待遇。继而是提问式交流,我得到了村民们反馈的信息:重男轻女(大叔们理直气壮地说:“都这样”),女孩辍学的比率要远远大于男孩(本村小孩多,辍学现象严重)。妇女们是羞涩的,当我提问到她们时,各个转身就往外躲,小孩是真实而大胆的,很多问题都是他们代为回答,大叔们固守着他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观念,固执而霸道。在最后,我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教育一个男性,教育一个人,教育一个女性,教育一代人”,我希望唤起他们关于男女平等的意识,我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儿女的教育,给予女孩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晚上,播放《四个民主一套车》,以为第二天的模拟选举做准备。5月4日,原定计划是继续播放《四个民主一套车》,让参加交流会的村民按其中程序进行模拟选举以发现问题,但因客观原因(本村一清华大学的博士回乡结婚,村民出动庆祝)而造成交流会无法照常进行。于是取消。总体来说,培训交流会是成功的,提高了村民的自觉参与程度,促进了村民对协会的认识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从一次比一次响亮的歌声中,从一次比一次郑重有力的口号声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站在文化大院举行交流会的屋子里,看着墙上贴的白纸、红纸上的歌词、标语以及这两天的成果展示,感触良深。这些存在过的东西,将会随着这几张纸的消失而一并消失吗?我们的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还是可能长久?
马宜场大叔曾经去河北翟城接受过培训,并写了一首诗,可以用它来说明问题“《合作经济是路径》:千里迢迢来翟城,寻找农民致富梦。中央政策松民绑,九亿农民齐赞颂。市场经济大潮涌,一叶扁舟惧狂风。中国虽大农业小,合作经济是路径。学教同仁献热血,乡建教育铸长城。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盛开满园红。以人为本是基石,“三个代表”指明灯。弱势群体得康健,殚赐壶浆尉党情。”马叔是个先知先觉者,他意识到了合作才是路径。在他的带领下,在他的继续影响下,我们的影响将会继续发挥作用的。
当地的村民用行动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回校后,马叔告诉我们,他们在坚持不懈地搞合作社,从公益性协会开始,想向经济合作社发展,乡亲们很有信心,说要将这项事情做到底。我们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组建文艺演出队
20年前,村里有一支远近出名的文艺队,常应邀到邻近村子演出。文革之后,文艺队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村子里从此喑哑消寂。20年后,当年的成员仍在,成员当年的风采依旧。
来了一股外在力量,一群大学生,欲再次将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让村民有自己的娱乐中心,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初次召集爱好文艺、有文艺特长的成员是在5月2日晚上。定与7:00开始的会直到9:00人才到齐。令我惊讶的是,我原以为来的是中老年,却不曾想到年轻的也到了好大一部分。我发现,他们是很活跃的一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二胡声起时,唢呐也闹,歌声夹杂,大伙的兴致高涨起来了,屋里一片热气腾腾。当他们得知我会扭秧歌,便迫不及待地把我推上去,让我教他们。舞起了红领巾,集体动起来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当终于可以静止下来谈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说了大致的想法,希望他们可以能尽快成立文艺队,确定成员名单,日后经常相聚交流。如果确定了,接下来面临着的便是5号晚上的联欢会的节目,让他们做些准备。
在5月4日的晚上,在安排第二天的节目时,村民很是积极,尤其是文艺骨干分子,都报了节目。一个同学建议说,晚会时我们可以宣布文艺队成立,并宣读成员名单,这样,有了一个名在,便于日后的组织活动工作的展开。确实可取,否则之前任是如何努力,终究村民可能不十分明白到底代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不知怎么去参与。而有了一个组织的名头,每个成员都会找到一种归属感,也会积极地加入的。于是,我们告知了大体思路,几个文艺骨干的反映很是强烈,立刻就先将队长、副队长给定了下来。
5月5日的晚会上,由村支书正式宣告文艺队成立。文艺队的节目占了多数,有戏曲、京剧、二胡独奏、唢呐单吹、诗歌朗诵等,其中的作品有专门为大学生创作的,有反映村庄实况的,有体现美好愿望的,总之,因为我们鼓励原创,也就促使新作品的产生。而在演出过程中,我也才意识到,姜庄村的能人真不少,听那《天仙配》唱得多好,看那霹雳舞舞得多棒,那令人沉醉的二胡声,那高亢的唢呐,村民们的掌声更是对他们的肯定。
5月6日那天早上,几个文艺队的成员集中到文化大院前的大街上来了。因我们在此停留的时间已接近了尾声,而我们实际做的事却微乎其微,我不禁愧疚。他们还是邀请我教秧歌,基本步法,再配上手法,可能由于这对他们是很陌生的一个东西,而我又只是学得皮毛的人,他们学起来难免困难。马叔马上派人去镇里买了两个关于秧歌的光碟,但看时发现太过专业化了,不适合农民的文化生活。比如我学的秧歌舞中有播种子、挑水、锄地等动作,那才是真正源自农民生产劳动的作品。在教的过程中我倒也悟出了一种教法,使得他们学得更快些。
看看时间,都十一点多了,这时,一个大叔对着场中的人说,“快向游老师学习(他们称呼我游老师,折杀我也),把她会的全都学会。”然后转头对我说“游老师,你把你会的都教给我们吧,多给我们留下一点东西。”也就是这句话,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不停地思考,他们的这个要求是极其合理的,是我们本该做到的,可是,却要他们提出来。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们所有的,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会留下来的。”没有过多的言语可以来表达我的感慨,也许,用行动来说明一切更好。
回校后,在与马叔的几次联系中,我得知,文艺队发展势头良好,他们请了镇里三个退休的妇女干部教扭秧歌,另两个退休老干部教太极拳和太极剑,并在村里进行了一场演出,吸引了电视台的记者过来。马叔说,他们的目标像安徽阜阳南塘那样建成百人秧歌队,说是现在的规模达到七十多人,再有一段时间,相信可以实现。马叔还说,他们正在筹备建老年人协会,因为村子里的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如果真能解决,让老有所乐,对村里所有的人都是一件大好事。
这是令我们欣慰的第二个好消息,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们走后,由他们自己把这些事情做起来,继续发展。而如今,当地的几个带头人是真的做起来了,效果是如此地好,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我们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评选“十佳儿媳”
乡村旧貌换新颜
提起这乡村大家很痛心指望种的田只有八九分一年收两季共有千多斤留够口粮数下剩的交镇要想花零钱我们哪里寻没有其它事日子马虎稳揪心又吊胆日夜把拴心学生学费拿不起只有离校门干活年龄小爹妈还担心大街去流浪只有气老人年龄十八九好友来提亲新亲刚说妥就得拿定金三金一冒烟衣服十几身年龄二十多登记要结婚对象说屋破拆旧再换新爹娘没有钱只有找亲邻越想越头痛真是伤脑筋结婚不多久就得把家分儿媳要方便爹娘没处蹲寻村头找路边那是老年村乡亲弟兄们这事不能忍要改变旧面貌我要动脑筋要团结起来自己动手建设新乡村相信科学敢于拼搏焕然一新发展起来农民协会当家作主人(文:姜庄村村民朱则玉)
这是反映姜庄村整体状况的一首歌歌词,可以看出来,村民的生活并不如意。而其中,我们也同样发现,在子女孝顺方面做得不够,儿女一成家,父母面临的就是分家,有些儿媳不孝顺父母,使得老人没处可往,于是到老年村(据调研组资料,村里有一老人院,条件极差,住的人也不多)。
也许是因为这些背景吧,所以当我们提出评选“十佳儿媳”时,得到了村民的赞同。他们说,这不仅宏扬了社会好风气,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评选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光是确定名单就得费很大的劲。调研组的同学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让村民推荐,晚上汇报归结到一起,收集名单过程中注重各个组、各个姓氏都得有人,不能太偏,总之,方方面面的都得考虑到。然后,请从各个组请有名望的老人,集中到一起,商定并最后确定人选。
整个过程,我们秉着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定了村民公认的好媳妇。我们准备了奖品,奖状。奖品是我们凑钱一起买的脸盆、毛巾、镜子,另有一本连环画(给家里的小孩看),在脸盆上扎上彩带,再别上“十佳儿媳”字样的红纸。
颁奖是在联欢会上。由镇里来的领导颁发奖状,村支书和马宜场颁发奖品,而我们十个大学生上去为
十佳儿媳戴红花。
看着十佳儿媳脸上洋溢的幸福而自豪的笑容,我们也为她们高兴。
支教工作
中央财经和济南大学的几个同学将支教工作进行地有声有色。支教的形式灵活多样,场地选择也很适合,教授的知识更是丰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小孩很调皮,爱打爱闹,但是,用奖品可以安定一切;小孩没有音乐天赋,歌曲一唱就跑调,但是,不断地教,反复地唱,最终,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唱完整一两首歌了。他们还教小孩英语单词、唱字母歌、绕口令、读唐诗、练武术等等,开拓了小孩的视野,丰富了小孩的知识。
在5月4日下午,支教组的同学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篮球赛。
期间,支教组的同学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在联欢会上一并颁发奖状奖品。
事后,我问到一个获得一等奖的小孩她的感受时,她流着泪对我说“我觉得像是在做梦一样”,也许,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这种荣誉吧。小孩的心,纯洁剔透的心。
对我们这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小孩子是很崇拜的,初到时,他们围着我们要签名,到最后我们要离开时的难分难舍。借助于小孩子,我们做了不少事情,比如熟悉村子状况等,小孩子们与我们可谓也结下了某种程度上的深厚的情谊。
走之后,支教组的同学仍然与小孩子保持联系,我希望,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给他们多一些的帮助,给他们多一些指导,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好。
调研组
知识青年入村来
入左舍进右邻分析农家为何贫
老叟问老妇询释疑解难答频频大爷听懂否大娘可知晓合作是方向团结就有力量知识青年回归去致富之路已铺好青少爷们乐滔滔问君何时再来到
(文:朱守军)
这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因为所有的资料的提供,村子状况的摸底,靠的都是调研。因人员众多,人手是够的,所以,调研组也有了更为细致的分工。先期是为培训组收集参与培训人员的名单,然后是十佳儿媳名单,文艺骨干名单,贫困户,以及失学儿童资料等。
当地有一养牛场,在进行详尽的调查采访后,村民希望我们能写一篇报告,引起大公司对养牛场的关注,能够给予资金支持。
调研组的同学村头村尾、田间地里、挨家挨户地走访,再对所得信息斟酌、整理,着实做了不少事。我们其他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调研组的资料保障。
广播宣传
广播的准备工作是很繁琐的。因为晚上有总结会,往往开到很晚,第二天的广播内容的准备总是很迟才完成。早上,我们是定在七点广播,因此广播的人员通常五点多就起床了,要比其他队员辛苦些。
3号早上,我们做了第一期广播,向村民们介绍了我们到来的这两天的整体活动,并告诉他们我们将要开展的工作,号召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我们的交流会中来。接着播了山东省的一号文件,以及关于兔子的养殖技术。
由于广播在村委会那头,久未使用,线路出现问题,中断了几次。广播效果不够好,播音速度快,不清晰,只有四分之一村落的村民能够听到。
第二次进行广播时我们换了地点,用文化大院的广播,播送了《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还有养
猪的一些技术。
由于时间以及人员调配,另就是断电等问题,我们的广播只进行了两次。之后的便是只作为娱乐之用了。
联欢会
在五号之前,不管是入户访谈还是我们的广播还是支教中,我们都告知了村民这个活动。而真正组织筹备却是在四号晚上,将全场节目及人员等全部确定下来。
我们的设想是以村民的节目为主,我们的节目为辅,搀杂进可以让所有人一齐参与的三个节目(兔子舞、扭秧歌、拉歌)便可。
我们排了一个小品剧,让小孩参与进来,支教组的同学还为小孩排了一首歌。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早早地,小演员们打扮得比日常明朗而集中到院子里来了。各个兴奋异常,只等着开演。
文化大院屋里屋外一片忙乱。屋里,搬奖品,准备道具,安排人员;屋外,布置会场,安排就座,协调秩序。
联欢会正式开始了。在马叔扯大的嗓门中,音响也落地有声。节目在主持人(一为首都经贸大学同学,另一为当地群众)的串接下井然有序地展开。颁奖、大合唱、兔子舞、小品、戏曲联唱、群众舞蹈歌唱等,最后的压轴戏是扭秧歌,大人小孩随我们而动,一派喜气洋溢的气氛。晚会中途因线路问题出现意外情况,会场突然暗了下来,主持人临场应变能力很强,立刻将拉歌节目提前,在微弱的星光下,有此起彼伏的歌声,有喝彩声,有召唤声,大家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陶醉!
记得在我们离开时,马叔回忆起这场联欢会时,对我们说,姜庄村十几年没这么热闹过了,逢年过节
或是召集村民开会,不管是多重要的事,从没有一次到过那么多的人。这是一次胜利,是我们带来了欢乐,给了村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让他们有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扶贫
我们是带着学校捐的衣服下去的,共四大袋。
在5号那天,根据调研组所得到的困难户名单,分组、分批地将衣服送到各家。刚开始时,看着我们队员提着的衣服,人们一拥而上,争着、抢着要衣服,见此情形,队员只好返回,想他法。想到了小孩,可以利用小孩。
小孩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可以事前为我们打探情况,看我们所要去的那家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年龄段,然后我们选取相适合的衣服用袋子装好,送往那家。
用“扶贫”这个词其实是不确切的,因为我们仅仅是送几件衣服,我们没有给予资金资助,也没法给。
我们本身就是学生,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物质上也仅限于物,而不是金钱。所以当一位老大娘希望我们捐钱给她,让她回四川老家时,我们沉默了,我们无法答应她的要求。
搜集失学儿童资料
当地各户家庭多子女。而经济状况不佳,于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辍学现象。与我们一般大的姑娘小伙子大多已经工作几年了,几乎都是在初中辍学的。
我们在那的几天,接触最多的是小孩,看着围绕在我们身边,羡慕我们的小孩子,我们打心里祝愿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他们有许多却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客观的因素使得他们的家长不得不做出这残酷的选择。
调研组的同学搜集到一些正在上学的,面临即将失学,或刚失学的儿童的资料,我们将这些名单带回
来,打算在各高校做宣传,找到可以资助他们的单位或个人,能够给孩子们一些帮助。
当然,有可能收到多少成效是我们所未知的,但我们会尽力,尽心。一切为了孩子。
凝重的告别仪式
分别的时刻到了。小孩与我们难分难舍,他们聚在屋子里,绕在我们身边,拉着我们的手,伤心地哭着,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来。他们唱着我们教的歌为我们送行。
车开动了。在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在深刻地感觉到要离开这帮可爱的孩子,离开这善良淳朴热心的父老乡亲,离开这我们生活了六天、结下了深厚情谊的姜庄村,突然之间,眼泪扑簌而下。
送我们的是村支书、马宜场和朱则玉。车上,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哪怕是一句,都可能牵动所有人的情绪。感伤,毕竟难舍啊。
想起个头唱我们的支农歌曲以告别,可是,开不了口。
马叔一直是红肿着眼睛,他说,从他记忆时起他就没有哭过,而这次,为这别离,他落泪了。我也是第一次,看见偌大的男子汉哭。
他们送了我们好多礼物,正宗的微山湖的野鸭蛋、茶杯、水,到鱼台时还提了一箱牛奶上来,我们只能接受。我们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倒是捧着一大堆沉甸甸的东西回来了,惭愧!
姜庄村的乡亲们邀请我们再去。
马叔对我们说,以后一定再来呀,乡亲们想念你们。
有机会我们会再去的,因为,那些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已经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多么希望,再次看到他们。
后续
我们返校之后一直与马叔保持联系。村委会给我们每个学校的团委都发了感谢信。村委会还将我们给他们的住宿费、伙食费还有给文艺队发展的费用一并列了张清单,贴在宣传栏上,附上我们的图片,告知所有的村民。
马叔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等你们再来时,肯定会发现新的变化,我们现在都很有信心,要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好。文艺队搞好了,老年人协会建起来后,我们还要建妇女协会,再组建经济合作社,把我们的生产搞上去,让村民都富裕起来。
听着他豪放的宣言,他美好的憧憬,而对照马叔实际做事的那股劲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都会成真。姜庄村的父老乡亲已经开始凝聚,开始团结起来,共同朝着一个更新、更好的生活的方向发展。
祝福他们,同时,为他们加油。
说明:因为姜庄村群众基础、政府基础好,再加上此次我们多支队伍联合下乡所做的这些活动,通过马叔的努力、村委会的支持,姜庄村现在成了我们新的基地,有希望成为山东的“南塘”。当然,建设是靠大家的,还得有更多的人,更多有心、有能力的人把新乡村建设做起来,推进姜庄村的发展。我们欢迎更多的同学参与建设,延续这项事业。
朱则玉大叔写了这么一首诗歌“今日难忘五一节,敲锣打鼓把亲人接,青年学子能来到,老少爷们喜眉梢,一代新人创新路,三农问题得关注,三个代表指方向,农民弟兄齐欢唱,支农学生把调研搞,给我搭上幸福桥,要问这是哪来的福,党的政策把路铺。”我们真的达到了他所说的这种效果了吗?如果没有,请让我们再接再厉,共同打造姜庄村美好的明天。
(作者:中华女子学院
游丽金)
案例二这是201*年十月开始在安徽阜阳三合镇南塘村建立的一个实验点,也是大学生们建立的第一个实验点。
南塘梦想
一、歌声与微笑的开始
公元201*年7月20日晚,北京西站,我们10多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支农队员,左臂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拎着大包小包的文具、书本、衣物挤上开往安徽阜阳的列车。
“我们启程啦!”“向前、向前、向前!支农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充满朝气的力量”大家高唱起自己改编的大学生支农队队歌,满怀着对乡村热土的纯朴感情,随着疾驰的列车奔向安徽农村进行新乡村建设的实验。当晚,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几名支农队员同时从上海、武汉出发,奔赴我们共同的目的地阜阳。这次活动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的支农支教行动,更是我们真正融入乡村社会,与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农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行乡村建设的初次探索。
“三岔村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来啦!”
21日早上抵达阜阳,已在火车站等候了三个多小时的三岔村民杨云标等人接过我们的行李,紧紧地握住了我们的手。他们带着我们上了汽车,直接驶往三河镇南塘村。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声声清脆稚嫩的童音、一张张热情质朴的笑脸我的心里突然一热,10多个小时候的旅途劳累顿时消失,感动的微笑取代了脸上的倦容,热情的双手伸向周围的人群:“乡亲们好啊!”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就在村口的南塘小学举行。虽然天空飘着雨,方圆几十里的父老乡亲都踩着泥泞不堪的小路赶到了南塘小学,把一个简陋的操场挤得水泄不通。天真的孩子们总是挤到人群最前面,睁大了黑漆漆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群大哥哥、大姐姐。本地的几名大学生也赶到学校,加入了我们的支农队。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我拿着喇叭走到人群前面,望着雨中矗立的乡亲们,一开始竞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各位父老乡亲们,你们好啊!真的非常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冒着大雨来到这里,给我们这么热烈的欢迎!真的,我们非常的感动!我们是来自全国十多所大学的二十多名学生,将在这里与各位乡亲们进行近一个月的的活动。我们会把这里作为一个长期的共建基地,以后每一年都会有大学生到这里和乡亲们共同建设美好的乡村家园!这次我们20多名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教育组的同学会进行一系列的学校支教活动;来自农大的同学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组,为乡亲们咨询科学种田的方法;法律政策组的同学可以为大家讲解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咨询法律问题;还有文艺组的同学会和咱们村子里有文艺特长的乡亲们交流,帮助成立我们农民自己的文艺表演队,用文艺宣传中央的‘三个代表’精神,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我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和帮助村子里的老年人和妇女”我说完后,每个小组组长把各组具体的活动内容向乡亲们简要说明了一下,马上进入了村民与我们面对面的分组交流。
我们和几十名村民代表们走进了简陋的小学教室里,其他许多村民赶紧挤到教室门口、窗口。南塘村村长首先大致介绍了一下本地的情况,接着我们分别走向周围的乡亲们,询问他们的情况。一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拘束,我们微笑着和他们拉上几句家常后大家都活跃起来了。每一两个学生就被十几个村民围着,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你们说俺养的猪为啥长得那么慢呢?”“俺家的鸡生了病可难治了,这得怎么办哪?”“你们大学生来看看,现在咱农村孩子小小年纪都想奔外边打工挣钱了,不能安下心来读书啊”“俺家三口人就种一个人的地,下了一个月的雨,今年的庄稼还都让水给淹了”几个小时的交流,我们尽力给村民们解答疑问,更多地是倾听他们的诉说或记下他们的问题。初次的直接交流使我们的对这里农村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们更深深感受到乡亲们对支农队所寄予的厚望。
二、两种不同的开幕式
南塘小学的交流结束后,杨云标带我们到他家休息,他和家人腾出新房做我们支农队的大本营,自己住到了厨房旁的旧屋子里。他跟我们商量,这次活动在整个阜阳的影响都非常大,第二天上午再搞一个正式的开幕式,请市里和镇里的领导以及更多的村民们出席。同时,镇政府看到今天的热烈场面,准备明天再请我们到镇里表示欢迎一下。
22日清晨,我们在乡间小鸟的欢唱中醒来,每人都穿上大学生支农队队服,换上刚买来的雨靴,踏着泥泞小路,唱着支农队队歌走向小学校。我们的装束和整齐的歌声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光,天真的孩子们手拉手儿跟在我们后面,微笑不语。到了小学里,大人还不多,小孩却不少。支农队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们立马打成了一片。我们甩开带来的长绳:“来来来,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一个来跳绳!”刚才还不好意思和我们说话的小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小猴儿。雨后的阳光下,整个操场洒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十点左右,支农队文艺组长,中华女子学院的杜鹃和南塘村青年郭强双双走向前台,齐声喊道:“乡亲们好!大学生与村民共建学习型乡村社会活动今天正式开幕了!”首先是来由自北京、上海、武汉以及安徽本地的大学生代表发言,来自上海华东师大的代表袁艳敏是我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敏。她在发言中谈到了自己童年时在河南农村艰苦成长的经历,尤其是小学老师对她的委婉鼓励使她从一个差生逐步转变成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最终考上大学。面对台下全神贯注听着的乡亲们。
大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是村民代表王秀华阿姨发言。王阿姨是以前村里的妇女主任,这天精神特别抖擞,拿着喇叭就说:“我代表全体村民热烈欢迎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啊!我们这里条件非常艰苦,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到我们这个穷地方受苦了!我们早就盼着你们来了,今天我们真的是高兴哪!”简短而朴实的话语,听着却非常的温暖,我仿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接下去市里、镇里领导发言高度评价了这次活动的意义。
三、我们就是一家人
24号起,乌云与阴雨都没了踪影,天天都是艳阳天,我们终于开始按既定的活动计划在村子里开展活动了。一大早,支农队就来到南塘小学,教育组给孩子们上课,法律组和科技组给村民讲法规做咨询,文艺组与附近各村的文艺骨干们促膝交流。每天晚上,我们还给村民们放农业科技碟片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经典电影。
头两天与孩子们的游戏早已使我们打成了一片,教育组开始给他们讲一些思想启发性的课程,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我们还给他们讲环保常识,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叠纸,背古诗,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天清晨和他们一起拉着手儿,迎着朝阳,蹦蹦跳跳去学校;每天黄昏和他们唱着歌儿,穿过晚霞,走在乡间小路上。我们还带他们帮大人们拔草,和他们一起在池塘游泳。虽然他们唱歌常常跑调,但他们学得那么认真,唱得那么大声;虽然没有彩色画笔,但他们一直在开心地画着,把画好的花儿送给我们;虽然不能写出长篇的作文,但他们天天在给我们写信,反复地写着:“哥哥姐姐,你们可不可以不要走啊!”和这些聪明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时时在感动着;看着他们落后的学习条件,我们在尽力地思索着:他们就是我们的弟弟妹妹啊,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教育组的组长,天津科技大学的“小白”开始收集村里失学儿童的资料,准备回到学校后发动更多同学资助他们。华东师大的教育系研究生“大白”对村里教育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教育组同学还参加了一次镇政府组织的与各学校教师的座谈会,系统了解了三和镇的教育情况。
每天来与我们交流的村民络绎不绝,虽然我们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但他们仍然满怀感激。特别是那些文艺骨干们大多住得比较远,有的人天不亮就带着家当,步行两三个小时赶到小学里。头两天我们被镇里叫去了,他们还白来了几次这些都是我们后来才得知的。这么纯朴热情的乡亲怎能不令我们感动?!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
刚开始与文艺骨干们聊起村里的文化生活,他们都说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因为这里太穷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中老人们整天种地带孙子都忙不过来,哪会想到唱歌跳舞呢。我们又请他们先唱几首歌,这些朴实的大叔大妈显得很不好意思,都说自己不会唱。我们便拿出《支农手册》翻出《东方红》、《浏阳河》之类的老歌,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很快他们就找到感觉了,那种略带地方口音的唱腔听起来格外动听。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大家的兴致一下子高起来。王秀华阿姨首先带头讲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文艺宣传队满怀激情的演出经历,其他人也纷纷回忆起当年的风光。他们一边回想,一边唱起那个年代特有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朝阳沟》选段等等。这些两鬓斑白的大叔大妈们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满怀着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铿锵有力地唱着。他们的眼睛散发着光彩,脸上洋溢着微笑,让我们所有在座的年轻人感动不已。是啊,他们都曾年轻过,他们都曾浪漫过,他们曾经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充满着理想并且努力地奋斗过!他们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他们身上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许不是我们帮助他们,而应是他们教育我们。我们也兴致勃勃地跟着文艺骨干们学起老歌来,接着又跟他们学扭秧歌。他们非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和示范“十字步”,手把手地教我们扭秧歌的姿势,带我们走“8”字队形。我们还跟他们一起尝试把《三个代表好》这首歌与秧歌动作结合起来,编成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歌舞。
24号一整天的文艺交流让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王殿敏阿姨紧紧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了!十年前我丈夫得病去世,我是多么悲痛啊,当时真想也跟他去了。但我的三个儿子都小,还有一个老妈妈,我不能走啊,只能咬咬牙扛下他留给我的担子。这么多年我要种地带孩子,照顾老人,前几年还做村里的妇女工作,真的感觉很苦。现在你们来了,给我带来的欢乐是从没有过的!”听到这些我非常感慨:“王阿姨,您真的很坚强!以后您一定会过得更快乐的!我们成立了村民自己的文艺表演队,大家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说说心里话,把高兴的不高兴的都说出来,减轻思想上的压力,过得幸福些、快乐些。只要大家多多交流,互相帮助,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王阿姨把我的手握得更紧了,还盛情邀请我们去她所在的柴集镇做客。第二天到她家,王阿姨把全家的照片给我看,说:“我有三个儿子却没有女儿,真希望有一个你这样的女儿啊!但你是个大学生,我只是个农民。”我心里热热地,赶紧说:“王阿姨,您真的很了不起!做您的女儿我感到特别高兴,您就是我的安徽妈妈!以后您就当我是您的女儿吧!”虽然很久没回家看到妈妈了,但看到王阿姨,我真的就和见到妈妈的感觉一样好温暖。
后来几天,我们针对自己的调研题目分组去附近的村子详细了解了村民自治、村财政、税费改革、老人赡养等各方面情况。我们在具体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是相互交织,非常复杂的,远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也许并不能真正为乡亲们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却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信任。虽然他们们不富裕,但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非常热情的欢迎。我们支农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一,就是在村民家吃饭是一定要给钱的,而朴实的乡亲们坚决不肯收。于是我们扔下钱就跑,他们又追出来。我们通常是推让了很久,最后只好说如果不收下就再也不来了,他们才勉强收下。
几天的活动使我们支农队远近闻名,越来越多的乡亲们邀请我们去做客,临村的王思海叔叔还到小河里捉了很多鱼虾送来给我们吃。有一次在路上遇到拖拉机,好奇的支农队员们跑上去搭车,司机也很乐意让我们搭上一程。大家威风凛凛地站在拖拉机上,挥舞着红领巾,特别的意气风发不过后来我们发现那种车是专门用来拉猪的,大家都乐翻了。还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看到一辆货车陷到泥坑里,几个村民正在旁边发愁。“走,推车去!”我们一群人吆喝着就跑上去,卷起袖子开始推。“一、二、三,加油!”“一、二、三,加油!”大家齐声喊着,每个人都使出吃奶的劲。没想到我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双手也能使车轮慢慢开始一点点滑动终于我们把车推出了泥坑。“我们胜利啦!”大家全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这个集体的力量真大啊!
一天又一天,南塘村的田野与小溪撒下了我们的歌声,每一条小路都印下了我们的足迹,灿烂的星空记录着我们和村民的贴心话语。每一天都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我们已经和村民们亲如一家人了。虽然不舍,但离别的日子还是近了。第一批支农队员要在一周后离开,大家开始准备对这一阶段活动进行一下总结,再和村民们搞一次联欢会。
四、我们会再来
为了搞好联欢会同时正式成立南塘村文艺演出队,我们与文艺骨干的交流更加频繁了。我们还发动小朋友准备节目,支农队同学也排了一些歌曲、话剧等。26号下午,我们所有队员和杨云标等村干部在一起对这次大学生与村民共建学习型乡村活动开了一次总结会。
一周以来大家都收获了不少,二十多名队员谈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讨论了怎样更多的发动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怎样真正给农村留下些什么,基层政府与村民的矛盾等问题。我们以往的支农活动偏重于调研,而这一次重在建设,我们更需要带动更多人长期把这项活动做下去。农村发展不仅是靠我们大学生外力推动,更要靠农民们自身的觉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农民讲法律、科技不如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科技的兴趣。而且,现在农村中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更多的是老人和小孩,老年人将重新成为村寨文化的主体,我们有必要重视老年人的作用。我们也发现这次活动对经济方面关注较少,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同学们谈完感受以后,刘老师对我们这次活动也进行了总结,并且指出我们第二阶段的活动可以从建立村里的老年协会入手。村长指出我们这次活动在当地的影响时非常好的,村里非常愿意继续与我们配合共同把活动深入下去。杨云标还特别提到我们支农队的歌声让他听了非常振奋,看来建立村民的文艺演出队,唱农民自己的歌,宣传先进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小敏还代表华东师大乡土建设学社与南塘村委签订了一份共建学习型乡村的协议意向书,准备以后进行长期的合作共建。
27号下午,我们和村民的联欢会在南塘小学正式举行了。因为这天下午特别炎热,我们把联欢会改在一件教室里举行。前来参加的村民和学生们挤满了整个教室和门外,连窗户上也爬满了调皮的孩子们。可爱的孩子们已不再是几天前羞怯的小燕子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到台前拿起话筒大声地唱着刚学会的歌曲。文艺骨干们更是声情并茂地表演起各自的拿手好戏。大学生动情地唱起了《想起那一年》:“想起那一年,我离开故乡,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今夜梦里面,我回到故乡,回到亲爱的妈妈身旁”虽然人很多很热,每个人都仿佛在洗桑拿,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演出节目中去了。人们随着歌声轻轻地打着节拍,我们和乡亲们的心在悠扬的歌声中渐渐贴近。节目演完后,王秀华阿姨激动地走到台前,主动要求说几句话。她向我们表示了感谢,并且把我们头天晚上到她家吃饭的五十块钱拿出来捐给了村里的文艺演出队。王殿敏阿姨、村长也非常激动地走上台再次向我们表示感谢和祝愿。我们每一个支农队员都深受感动,真不只该说什么好。大家赶紧商议,决定每人捐出10元钱,一共两百多块钱捐给村里的文艺演出队。作为大学生代表,我也向全体村民们表达了我们的感情:“我们在南塘村的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感动着我们从第一天的热烈欢迎到今天的热烈欢送。这里的父老乡亲就跟我们的父母一样,是你们教给了孩子们很多很多,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女,你们就是我们安徽的父母!虽然我们一部分人将要走了,但另一批大学生又将来到这里。虽然我们今年要走,但我们明年、后年、一年又一年都会再来这里!无论孩子们将来会走向世界的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南塘村的父老乡亲们,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的!”最后,我们和村民同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在激昂的歌声中结束了我们共同的联欢会。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第一批支农队员开始离开。每走一个人,乡亲们都忍着泪,孩子们则会哭着一直跟到村口,我们都强忍着自己的眼泪。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哭红的双眼,“小白”终于忍不住了,和孩子们哭成了一片。看着先走的同学,留下来的人感觉担子更重了,大家开始投入了新的工作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共同筹建老人协会。
(以上作者:南塘村姑)
五、接力队伍的到来
同济大学的8人小分队是去安徽阜阳支农的第二批队伍。8月5日火车到达阜阳的时候,杨云标与西南农业大学的肖青早已等在火车的出站口了。握住他们热情的手,仿佛见到了亲人,涌动在心间的是最质朴的情感。
我们背着行李首先到达的是南塘村小学。一进校门,看到的是一群正在排演节目的小女孩。“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期待在心中”熟悉的旋律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见到我们,她们一下就涌过来,拉着我们的手希望我们加入她们的排演。我和田晶很快融入了她们当中,拉起他们的手开始转圈歌唱。一间教室里,杜鹃正忙着和屈满意他们一群年轻人排演小品,另一间教室里则完全是老人们的天下了,几个大妈正拉开嗓门唱着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看她们的架势,倒也有几分女中豪杰的味道。旁边一群拉胡琴的大爷正配合着拉琴,随节奏晃动身体,也有几分的自我陶醉。我们得悉村里正在筹办老年协会,宗旨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还专门成立了老年协会筹备小组。他们搞的第一次活动就是明天将要举行的“十佳儿媳”颁奖文艺演出。
看到这样热闹的排演场面,也让我们感到村里老人与孩子积极的精神面貌。在到来之前,我们已听说村里老人的赡养情况不是很好,曾经有一位老人被人发现死亡时,连耳朵也已经被老鼠咬下来了。另一位老人共有七个儿女,最后却因没人赡养而喝农药死了。而杨云标与我们共同的努力,只是希望村里的老人能在集体倡导的尊老爱幼的氛围里得到更好的赡养。
晚上我们入住的还是杨云标家。在从学校走到杨家的路上,老刘特意领着我们走那条还有些泥泞的乡间小路,给我们讲前一支队伍的人员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里开展工作的。风中飘来泥土的气息,我转身望着周围绿色的田野,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六、给“十佳儿媳”送奖状
到达的第二天,我们8人穿上了统一的服装,白色的T-shirt上写着醒目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队”,有一种回归队伍的感觉。在大学生支农的大家庭里,例如“三项注意八大纪律”的制定,总让人觉得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前仆后继的团队。或许我们没有见过曾经穿着这些衣服的同学,但我们同样能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感到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上午在南塘村小学的文艺演出由杜鹃和村里的小伙郭强主持。这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了,在调动现场的气氛方面也显得游刃有余。三合镇的镇长到场讲了话,希望村民们能将这样的活动继续搞下去,推进社会新风尚的发展,并亲自为“十佳儿媳”的获奖人颁了奖。严共波同学代表同济大学的支农队员表达了我们的良好祝愿,也表达了我们愿意与他们共同来建设文化型乡村的决心。音乐响起,演出开始,演员次第上场,他们熟练的配合总是将演出一次又一次的带向高潮,引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下午的安排是与南塘村各个自然村的村民代表座谈,从他们那我们了解了村里的大致情况。坐在我们对面的都是一个个憨厚的庄稼汉,从他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上我们看到了劳动留下的痕迹。他们是最普通的农民,也是与土地最亲近的人。
傍晚时分,我们中的5个人跟随着杨云标,村妇联主任,还有几个老年协会筹备委员会的大爷,一起坐着拖拉机吹吹打打地去给各村的十佳儿媳送奖状。我们每人拿着一样乐器,鼓,大锣,小锣等,按鼓点奏出喜悦的音乐。我们的锣鼓声吸引了村民的注意,我们的队伍后面总是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每到一户获“十佳儿媳”称号的人家,杨云标总是先递上奖状,说一些鼓励的话,再与这位好儿媳的全家合影留念。预先知道我们到来的人家,预备了鞭炮,将这当作一件喜事来对待。这让我想起了童年时随着别人去看新娘时的情景,也是在这样热闹的环境下,也是在这样多的人群里。在农村里,敲锣打鼓的声音总是会让日子显得不一般,总是会让一些人聚集起来,很快,全村的人也就都知道了这件喜事。
落日还有余辉,道路两旁的玉米结得鼓鼓的,丰收的季节快要到了。我们的锣鼓声也一直响在田间的小路上,一直响彻到黑夜的来临。
三、文化导读
在上海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其他的正式学校里,正在进行着文化导读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开始读中国的经典名著,背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这次下乡,我们带了一套文化导读的教材过来,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也能接触中国的古典文化,可以在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们让孩子们先背诵《弟子规》的片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有节奏的背诵是记忆的一个好方法。在背诵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杨云标家前面的空地上播放《弟子规》的vcd,让孩子们一起来吟诵,并且在吟诵的基础上配上舞蹈动作表演。
四、组长的转变随后几天的天气没有像七月份那般的热,也一直没有下雨。我们8个人分成3小组跑到农户家去完成各自的调研报告,在各自关注的主题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这个村。而每晚的睡前聚谈是我们交流彼此获取的信息的机会。
在我们调查村里的老人赡养情况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老人协会筹备小组的组长***,在我们和他座谈时,他说的话却与我们前几天听到的有出入。他强调一点,说老人协会只能搞一些使“老有所乐”的活动,而不应该插手“老有所养”这一方面的事,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家庭内部的事,谁有没有资格去说别人家的事;还有一点,万一你批评了谁家的媳妇后,她来和你闹咋办呢。这样的转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他的考虑也是在顾虑自己的立场问题了。当初他却是筹办老人协会的积极分子,也是希望能积极贯彻“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这个宗旨的。
老刘和杨云标,村长分别谈了这件事,但也希望他们以后不要过多的参与到老人协会的决策过程中去,让老人们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老人协会不应该是一个强加的产物,他应该是村民们自发成立,自发组织,自发活动的一个团体。而我们的到来,只是对它的成立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镇里正在审批老人协会的注册申请。11日下午,老人协会筹备组的成员召开了座谈会,就老人协会的各项事情进行商讨。集体的意见才能决定一件事,才能决定一个协会的成立与否。也只有农民自己成立的组织,才会为农民自己谋求权益,会为公益事业尽心尽力。
我们也是在11日下午离开南塘村的,下过一天雨后的道路泥泞不堪。走在深浅不一的泥路上,我想起了在农村里做事的不容易,真希望这样的道路早一天变成坦途,也希望农民可以不用再这么苦,可以生活的很好。
作者:杨敏群
案例三:湖北房县三岔村
(详细内容参见:,为图片材料)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一般经验
从201*初开始,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的推动下,许多民间团体共同努力开始了一个“新乡村建设运动”[thenewruralreconstructionmovement(NRRM)],这个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农民的精神自立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现在已经做的工作包括五个方面:1.进行农民社区组织和发展的人才培训;建立了推进农民组织化和精神成长的流动性的培训机构和新乡村建设学院。免费地培养优秀的农民社区带头人,为农村培养组织、技术、社区工作、社区服务的人才。
2.为农民的组织化召开一些交流和研讨性的各种会议,其中包括一些高层和农民直接对话的会议。这对于推动政府、知识界加快和农民的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
3.在全国建立农民的组织化试验基地;在中国各地农村建立组织化实验基地和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建立了几十个实验基地和100多个研究观察点(信息站);
4.创建了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媒体和网站,促进农民组织化和权益维护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农村版杂志,家喻户晓的必读书。有大批的农民志愿者主动加入进来无偿的宣传和推广这本杂志。
5.建立了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人的技能培训机构、权益维护组织和工会准备,促进进城农民权益的维护和能力发展。农民工文艺演出队和培训团体建立了起来。
虽然这项运动还刚刚开始,但是一些在村级的各种形式的农会组织已经建立起来,有些是经济互作组织,有些是社会公益组织,有些是农民的权力维护组织,有些是农民工会。这些组织进行了不仅仅维护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维护了自身权利,而且很好的影响了公众的关注和中央政府的决策。在所有的活动中,都有大学生的身影,大学生志愿者是主力军。有大批的志愿者参与对农村的服务,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注的热潮;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全社会都知道农民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中央政府也把农村问题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的拿出更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几年来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适应农村发展思路的组织化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作为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一般经验:
第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让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必须组织起来。组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公益发展、自我教育的最好的手段。这种组织的形式就是,各种农民自己的公益协会,如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还有合作社,公益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说到底,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是有自信的,才是有力量的。
第二,农村的最大贫困是精神贫困。“扶人先扶志”,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必须要提高对农村的精神支持,增加信息流入。“输血”的方式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造血”是一种对农村问题的错误借读,实质上和“输血”的方法是同一种内容;重要的问题是要农民在精神上成长起来。精神成长起来后,其他手段进入才有可能起作用。
第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自己说话。一切NGO,一切志愿者都不过是外来的协助力量,其作用相当于“酵母粉”,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对作为主体的农民进行引导和刺激,激发起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在此之上,农民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才会体现出来,这个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如果外来的这些个人团体最后变成了管理者和主体,最后就会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最后不禁不能对农民有意,相反反而会有害。一旦这些机构这些人撤离出来后,这些地方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有时甚至是比原来更坏。
第四,解决农村的精神贫困必需要有一支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力量,靠职业化的工作机构其实是没有办法有效完成这个工作的。能够给农民这个感动的,使农民动员起来的这个力量可能来源于政府内部,也可能来源于知识阶层,也可能来源于一般的民间组织。但是现在看来,潜力巨大,真正低成本,高效率工作的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农民们说“大学生是红军”。
第五,现阶段,在没有可能让农民大规模的实现自我教育,实现组织化之前,在农民中间找到具有公益心的农民精英带头人是非常关键的事情。没有这个农民的带动者,让农民动员起来是不可以想象的,成本极高。这个带头人必须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具有公益心,具有动员和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要有一定的和外界的沟通能力和开放性。
第六,农村的发展一定要进行综合性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到政治进步,再到农民的道德公共意识的增长,再到农村教育变革,再到环境的改变,都要协调进行。这些东西的互相促进的功能非常明显。与城市的发展概念不同。在农村要想让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反倒是文艺演出队和老年人协会,因为农村必须依靠这种方法形成凝聚力,组织起来。这样生产发展才有可能。
第七,解决农村的问题必须是少投入资本,多投入劳动。农村的资本过于昂贵,但是劳动力大量富裕,所以多投入劳动力是解决农村发展最为经济的手段。也是最有推广的可能的手段。农民经常会跑几十里的山路,就为了省出一块钱。所以,辛勤已经成为习惯的农民不会在意劳动力的投入,相反倒是非常的在意钱的节省。我们经常发现,那个机构投入几十万元的资本进行一个村发展,其实是不值得推崇的方法,因为没有推广的可能性。这几乎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八,必须组织村民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和国家相关法律。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巨大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解决过去农村曾经存在的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我们相信新乡村建设运动是农村全面发展的的开始,大学生们可以从这场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有所贡献;参与这场运动的大学生们必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潮流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困惑
到目前为止,这个大学生的农村改造与自我改造行动,无论是从对农村的深远有影响还是对大学生们自身的改变而言,都具有根本性和颠覆性,这个效果在伴随着行动的展开的同时,一直都在显现着。
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在生长:
一、社会认同问题。主流的说法一向认为知识、科技是改变问题的唯一渠道,所以,大家不能理解这种没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下乡的意义。学者们也经常会问,改变了青年怎么办?不学习,不考研,没有出路;大学生没有钱没有物,对农村有什么用?他们坚信知识是改变农村的唯一手段。所以,没有什么学者愿意站出来说话。从做事的方式上,他们反对这种大规模展开的行动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很可怕;主流做事方式是做点,做小事。他们反对大规模,反对轰轰烈烈。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传媒,很少有传媒来系统的报道这件事情。传媒通常问我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看得到的人或者看得到的点,可以拍,可以写?
二、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大学生的流动性大,存量少,辛辛苦苦的培养两年,最后没有办法,还是要回归主流。同时我们缺少志愿者传统。其实对大多数支农志愿者来说,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虽然自己喜欢这个志愿工作,有时甚至要把他当作事业来做,但是因为主流社会的压力太大,有生活上的,家庭的,未来预期的,所以最终没有办法还是屈从于主流。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陈乐乐,几次要休学到农村,但是由于母亲的压力,一直都没有成行。每天郁郁寡欢。
三、后续的资金问题很大。事情进展到了这种状态,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我们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渠道很少,这些资金来源渠道还受着来源渠道价值判断的影响所以想获得资金的继续支持就很困难。不仅仅影响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影响到工作的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我们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这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亚行的赞助问题的争论,40万与200元,哪一个更好?比如,詹玉平,武汉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找工作,不想参与到目前的珠海的公司里的工作,但是又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进退两难。还有很多这样的无路可走的人。
志愿者开始给温家宝写信,想获得认可,发出自己的愤懑。
我们想建立一个休学、毕业大学生农村服务短期支持基金,专门用来支持那些志愿到农村或者农民工中去的志愿者,每个人给提供一年到两年的生活费用。保证其有个过渡。
附件四:小白在农村工作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报告
白亚丽,女,河南漯河人,天津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01级学生,在校曾任010213班班长,新希望农促会会长,理事长,中共党员,多次获优秀奖学金,校优干等光荣称号。201*年12月,决定休学到农村支农。参与湖北房县三岔村种子培训项目。先后参与了三次培训,培训前前后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后来,又到河北翟城村做了大量的农民精神激励和组织化的培训工作。很多村子就在她与同事们的鼓励辛苦的劳动中变了模样。白亚丽本人在休学以后的这段时间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了一篇《在我生命中的这四个月》反映自己的心路历程。没想到自己这篇文章被披露到网上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全国各地的支农队员决定一起给总理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参与农村发展的决心。
幸运的是这封信得到了总理的回映。这就进一步鼓舞了支农队员们的豪情壮志。想当多的新老支农队员都发出倡议,休学支农,建设新农村。
有些已经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有些还在协商中。
在我生命中的这四个月
时间好快,从离开大城市走进三岔这个小山村到今已整满四个月。这四个月也许会在我生命中会烙下很深的烙印,所以我想留下它,也想把我的所思展于纸上,或许有一天我回归主流且快要下沉时看到曾经自己切肤切骨的至真能够获取一些灵魂上的安慰。
不知道为什么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很关心我,关注我的休学,也习惯了回答“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你的勇气来自哪里?”“有没有阻力,怎样克服的?你的家人不反对吗?”“太偏激了,你不觉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志愿者更好吗?”等等问题,答案也很简单:我的决定仅来自于一个不眠之夜的思考,我的勇气来自于曾经数次下乡接触的千百万个农民,阻力很大,各方面的,我的同学不理解,认为我到山村会变得很落后不会讲英语了,和农民一样愚昧,我的老师关心我,说成绩好,又是党员又是学生干部,有点浪费,决定当然是好的,但我一个人解决不了“三农”问题,让我考虑再三,看清形势,我的朋友都异口同声说我疯了;由于本人“连轰带骗”,家人也很无可奈何的说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这不是偏激,我觉得是激情,年轻人就应该有热情有责任,什么叫“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认为能为农民做点事是源于我们还仅存的一点良心!
我觉得自己并不值得关注,值得关注的是我做的这些事情,是我们的农民朋友。还依稀记得刚去三岔那个小山村的夜晚,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了农民的如此沉醉和投入,尽管文艺演出队刚刚成立,尽管道具那么简陋,尽管山路那么崎岖,尽管节目那么粗糙,尽管差的太多太多,老乡们还是那么开心。当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说:“多少年了,村里没有这样热闹了,大学生好啊!你们还来看我们,现在都没人管我们了。”当男女老少都用渴求的眼光看着我们时,我觉得自己的担子好重,让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同行的十几名志愿者都走了,只剩下老刘、肖青、詹玉平我们四个,孤寂的四个人面临是全村两千多口子的发展问题,我更加困惑,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甚至想到还是去小学里支教吧!我想到逃避了。
改变农村不是我们几个能做的,你要意识到谁才是这些大山里的主人,只要我们唤醒了他们,改变了他们的意识,让他们振作起精神来,你放心,农民自己就能改变;而且一个人改变还不行,要大家团结起来改变。看我们的培训就知道了,“从他们几个口中,我认识了做这个项目点的真正意义所在:精神激励和农民组织化。于是,在培训的七天里,破旧的金沟小学传出了“改变自我,做家乡主人;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的响亮口号,传出了“向着贫穷自私开火,向着太阳,向着小康,向着新乡村,发出万丈光芒”的响亮歌声,校园里也聚着成堆成堆的渴望改变的农民,他们在讨论着农村出路;他们自己成立班委会和活动委员会,自我管理;他们每天早上跑步,做操,演讲,他们上课前喊口号唱歌;他们投入的听课,认真的做笔记,他们彻夜的讨论。整整七天,他们说自己脱胎换骨了。回去后他们又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板栗协会、木耳香菇协会、学习推广协会,整个三岔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外界不知道的巨大变化。真正的山乡巨变!
农民改变了,而我也在参与培训中彻底的改变了,第一次感觉我们的劳动人民是多么伟大,真正感受到了‘曾经哭着维权,现在笑着乡建”的痛苦而又巨大的升华。于是不管是在五一西南义工培训会,还是在多次的支农经验交流会上,我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播着“扶贫先扶志,农民需要精神扶贫,需要合作”的理念,传播着农民的改变。
然而,虽然我像传教一样的传播着新乡村建设,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力量确是那么的薄弱,更多的人是在一旁观望。虽然现在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的社团参与支农,而大家却在种种客观和主观的理由支撑下蜻蜓点水般的”一闪而过“,留下的只有默默做着的少数人。这算我的困惑吗?我想留给所有人和我一起困惑。
前几天有幸回到学校,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却有一种难言的距离,感觉大家除了那些寒暄客套的礼貌话语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多的共同语言。流行电影、最新歌手、门口哪个时装小店又有了新牌子衣服、大家好奇地谈着周围同学恋爱的离离合合,这对我来说都那么陌生,难道我真的落伍了?!
有时真的希望我和一些支农同志的呐喊不再孤独,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大学生都以支农为新潮,希望整个社会都会谈农兴高采烈,最后希望我的这三个希望都不只是希望。
有一位朋友曾经说过:“人在35岁之前不要犹豫,35岁之后不要后悔。”我毫没犹豫的选择了休学,只是希望自己后半辈子不后悔。在这四个月,我学到了很多那个高墙里和四角的天空上没有的东西,相信后六个月同样如此。最后真心希望同学们的支农不再仅仅只是个梦!
白亚丽
201*.6.5
详细内容参见:
附件五:","p":{"h":15.839,"w":7.919,"x":198.209,"y":578.128,"z":39},"ps":null,"t":"word","r":[18]},己的方式,为了解“三农”、研究“三农”做着力所能及的探索。
大学生支农志愿者白亚丽同学最近在网上发表的一封信,让我们无法沉默。我们给您写这封信,是想向您表达我们的志愿、汇报我们这几年的支农行动,我们想让您知道,有这么多的大学生已经走出围墙,在实践中求真知,围绕您提出的“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摇旗呐喊并付诸行动,我们用自己到农村去的实际行动,坚决地回应着党中央的召唤,我们也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模仿着您那些意义深远的行动。
在大学生支农志愿行动行列中,我们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达到了多年宣传动员大学生为基层三农服务所难以实现的效果,如天津科技大学“新希望农村发展促进会”的白亚丽同学,在三年多的支农调研实践中逐步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转变,把乡村建设事业真正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为了更深入农村调研,切实为农民做事,今年初她主动要求休学一年,到农村去做一名踏踏实实的长期志愿者。半年多来,她在湖北房县三岔村等地主持农民精神激励和合作组织培训,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她自身也在半年多的乡建工作中磨练得更加成熟、坚毅,学到了很多书斋里学不到的东西,增强了对三农、对祖国、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
还有很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志愿者们,都在长期支农的实践与思索中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把未来的人生道路与任重道远的三农事业联系到了一起:华东师大“乡土建设学社”201*级本科生周华杰今年初策划组织了首届上海外来务工子女作文竞赛,第一次使同一片蓝天下的民工子弟们发出了自己的心声,登上了光辉的领奖台,对民工子弟教育的长期思索使他放弃了优秀的托福成绩而选择了更需要自己的祖国西部;去年刚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的肖青,主动放弃了在深圳的优厚的工作和待遇,跑到农村进行艰苦的农村发展工作;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201*级硕士研究生韩效元,在三年的支农反思中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毅然投身到农村民办企业的发展探索中;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农村妇女发展研究会”的周心静、西北政法大学的高竞都响应党的号召志愿服务农村。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以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其作为时代的重音,在高校校园里得到强烈回响。许多大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民,把脚步迈向农村,把研究放在农业。各高校以支农社团为核心,让有志向、有能力、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帮助农民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几年来,每个寒暑假和“五一”、“十一”黄金周,都既是假日经济的黄金周,也是我们支农调研的黄金周,各校社团都组织较大规模的下乡支农调研活动。有的高校,每次下乡的调研队伍可达十余支,人员数百人。我们带去募集的钱和捐来的旧物、旧图书、旧文具,也带去中央的政策、精神,带去法律法规知识,带去实用的培训;我们在许多村庄对农民进行精神激励,帮助农民建立文艺演出队,成立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还帮助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社。
帮助农民的同时,我们也带回沉甸甸的思考,带回坚定的决心,也带回了我们自己的改变,带回了我们的未来。我们把所有的行动和调查都化作理性的思考,形成调研报告,通过《大学生支农调研通讯》、大学生支农调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村里我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如同亲人;我们发扬红军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住付费。我们很多同学回来后,感到自己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了。下乡支农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我们自己也解救了自己,看到了我们的未来。我们越往农村走,越感到长路漫漫、责任重大。世界是我们的,我们要担负起责任,不断努力。有的队友甚至感慨地说:“其实我过去的成长经历跟马家爵非常相似,是几年的支农调研拯救了我!”
我们与许多村庄建立了长期联系。在支农调研的乡村寻找带头人或者愿意为民服务、能够做农村与外界交流桥梁的农户,建立信息站和互助合作村。信息站能够收集农民想要了解的问题、需要帮助的情况(特别是在政策、法律、知识等方面)传递给我们,也将我们收集到的信息、解决办法等反馈给农民。如果发现所调研的村庄有长期进行新乡村建设的需要和合适的条件,大学生支农队可通过当地的村委会、党支部,定立协议,形成合作共建意向,发展共建关系。我们已经建立了100个信息站点,20多个互助合作村。通过大学生与农村的长期联系和合作,在很多地方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很多地方都成了农村发展的典范。我们的许多志愿者还自愿加入到三农专家温铁军老师提倡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去,参与理论研究、技能培训、义务劳动、组织交流。最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经济日报农村版等媒体联合发起的“新乡村建设高校行”在全国不同地区多所高校举行,反响很大,鼓舞了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支农志愿者队伍来。
然而,活动越深入,对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意义了解越多、理解越深,我们也就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的大学生离“三农”多么遥远,对“三农”多么陌生。从农村来的大学生一旦进入繁华都市中,几乎没有什么人愿意回到农村去;而在我们的大学对“三农”的陌生甚至漠视,则更加有悖于党中央的精神。
“时代”不仅仅属于繁华,我们的时代还有贫穷、苦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现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毕业后愿意到农村的有几人?曾有一位本科生这样评价她认识的农学博士:“我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个学农的,博士又怎么样?就算学成袁隆平,那还不是下田干活,晒得黑不溜秋的。”
大学生支农志愿者在校园内和社会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嘲讽和白眼,所谓“支农”是“没出息”,在富裕家庭或纨绔子弟那里几乎成为一种“共识”。我们的支农队员们那么辛苦的奔波,却经常会成为某些同学取笑的对象,有时甚至受到个别趋炎附势干部的排斥
这不仅仅是发出呼声的白亚丽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所有支农大学生们的困惑。
每一代人都有其历史使命,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进入历史、书写历史的方式。在今天,大学生如何健康、积极、理性地投入到恢宏的历史创造中去?我们志愿地选择了支农。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三农”是具有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强度的问题。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投身其中。这是我们真诚的呼唤,也是向所有大学生的呼唤。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到支农调研的行列中去。要在全国各地建立更多的信息站;要在每个县都建立一个互助合作村;还要给更多的农民进行培训和协助,让他们的村子见到希望。我们也要召唤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帮助三农。
我们还要用我们脚踏实地的行动引导整个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深切关注;我们还想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筹建“大学生新乡村建设调研专项基金”,为像白亚丽这样志愿休学一年进行新乡村建设,或毕业后志愿长期为农村服务的青年人提供必要的经费,推动青年大学生与三农事业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又是暑假临近了,又到了我们支农志愿者行动的季节了。我们正在发起“单车骑行万里千村大学生支农志愿行动”,组织几十队大学生自行车支农队骑行到农村中去,沿路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和传递中央的关心,宣传法律法规和调查研究。
我们中的多数来自农村。我们选择支农,是因为那是家乡父老托付给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所以我们宁愿省吃俭用自掏腰包也要做,磨破嘴皮拉不到赞助也要去。
我们深信,三农问题仅仅用钱是解决不了的,非得首先解决农村的精神贫困不可。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执著的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来感动我们的农民,让九亿农民振作起来,生长出精神,和党中央一起,愚公移山。
“改造自我,做家乡主人;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是农民的豪情壮志。“关注农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则是我们的我们不变的誓言。
我们别无他求,但愿我们衷心爱戴的关心农民的好总理能够在忧国忧民的辛苦之中,读到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这封信,让我们以青年一代下乡支农的实际行动来宽慰您过分操劳的心!
谨祝温总理
千万千万保重身体!
大学生支农调研志愿者(代表)
蒋云翔、赵玲、柏亮、陈科灶、游丽金
201*年6月9日
附件:
1、部分大学生支农社团名单
2、大学生支农调研三年活动总结回顾3、白亚丽同学的信
附件六
一个农民给大学生支农队员的信
上周,发行部给了我一张汇款单,汇款的数目是一千元,收款人姓名是我,附言中写着“另有书信一封”,我纳闷这位先生寄来这么多钱干什么。因为不知道钱的用途,就一直等他的信,问了杨梅好几次,今天才在农村版的一堆信件里发现了这封信。但是,看着这封信,我和他在信中写的一样,眼泪顿时流了出来……赵有发的信附上,让我们都任性地感动一把吧,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世界。
(农村版)编辑王平
王编辑:您好!
今天有幸看到大学生代表团志愿者给温总理的一封信,等我读到要在每个县都建立一个互助合作村时,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不知我的家乡大恶人村(泉掌镇泉掌村)有没有这个福气;再看到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筹建“大学生新乡村建设调研专项基金”为其支农提供经费时,几乎喊出声来我终于找到了同路人(今春我曾给焦跃进书记去信,请教我创建“夕阳志愿者”的意向,未见复信);等读到“我们中的多数来自农村。我们选择支农,是因为那是家乡父老托付给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所以,我们宁愿省吃俭用自掏腰包也要做,磨破嘴皮拉不到赞助也要去。”这些感人肺腑的文字拥入我的眼帘时,眼睛模糊得再也看不清下边的字了,眼顿时流了出来。片刻之後,我还是睁大了眼吃力地读完了这封宝贵的信。此时的良心和我做人的本能以及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壤(农村)使我坚定不移地把我三年来仅存的一千元私房钱寄给大学生新乡村建设调研专项基金会。作为我对所有参于“新乡村建设”的建设者们的问候和祝福!并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那黝黑而粗糙的手心里体验到人生的温暖那才是真正的人情味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笑)。
祝新乡村建设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
赵有发
04.8.18
原籍:山西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四组
现住:运城市三区东楼18号(禹都市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生下乡支农组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生下乡支农组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