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本学科有二十二处变化。其中增加一个考点,去掉八考点,调整十三个知识点。具体如下:
1、第一章内容一处小变化,只是第2标题下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调整为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考生复习时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掌握,另外201*年是《南京条约》100周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这个问题考生复习时需要同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对比,特别注意两次对外开放的区别,防止出现分析题。
2、第三章内容有一处调整,即第二节标题由“辛亥革命的成功、失败与建立民国”调整为“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考生要特别注意20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201*年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100周年。本章内容虽然是重点章节,但是201*年已经在本章命制分析题,201*年又出了多选题,201*年考生要注意对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复习,建议考生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掌握本章内容。
3、第四章内容有三处变化,第2标题下201*年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变改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改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第3标题下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复习本章时重点把握四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另外201*年是中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大”最低革命纲领制定90周年。因此,考生特别注意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意义、最低革命纲领和大革命等相关知识点。
4、第五章内容有两处变化。第2标题下201*年长征的胜利调整为红军长征的胜利。201*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201*年大纲中去掉了。本章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有:两次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5、第六章有两处变化。第2标题下,201*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改为201*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第4标题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调整成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的增加,标志着可能有命题点,可能要在此处命制选择,乃至结合其它知识点命制分析题。
考生注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如下: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
②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除此之外,本章还需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
6、第七章内容有一处变化。201*年第3标题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01*年调整到第八章,第1标题下。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
7、第八章内容有两处变化(其中一处变化与第七章重合)。201*年第七章第3标题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01*年调整到第八章,第1标题下。201*年第3标题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考点在201*年去掉了。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注意本章复习时需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结合起来复习。
8、第九章内容五处变化。201*年第1标题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这四个考点201*年都去掉了,增加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的考点。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9、第十章内容六处变化。第1标题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调整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01*年去掉了,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第2标题下,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第3标题下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1*年去掉了。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
扩展阅读:201*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专题二十九
中日钓鱼岛风波
【解题思路】
1.日本挑起钓鱼岛风波的原因;
2.西方又一次炮制“中国强硬论”的目的;
3.正确理解中国的核心利益外交。
【答案要点】
1.原因:第一,从201*年7月美韩“天安舰”事件而开展的黄海军演开始,到8月4日希拉里在越南河内高调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美国公开实行其围堵中国、遏制中国的“巧实力外交”,日本顺手牵羊,企图乘机为日本渔利,也是美日韩分兵合击、围堵中国总体战略的一部分。第二,是日本民主党受到压力后转变外交政策、讨好美国的重要标准。为了迫使日本民主党不留余地地改变对华、对美政策,美国故意通过非正式渠道,放出美国不再明确认为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的风声,逼使日本在钓鱼岛出手,挑战中国,取信于美国,争取美国为日本在钓鱼岛的主权要求背书。第三,日本民主党党首选举的产物。为了赢得民主党党首选举,小泽一郎和菅直人都极力迎合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极右势力的****要求,在钓鱼岛问题l上以强硬态度对待中国,捞取选票,是西方民主政治短期效应的典型表现。
2.目的:第一,西方过去炮制“中国威胁论”,今年以来又嚷嚷“中国强硬论”,这只是流行多年的“中国威胁论”的最新变种,不论是温顺、谦恭还是自信、强硬不听招呼,西方攻击中国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第二,中国没有“突然转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坚持和平发展,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即使今后真正强大起来,中国也永远不称霸,不搞强权政治。第三,中国外交坚持原则立场、维护核心利益与是否强硬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中国与任何国家一样,有权利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可能温顺、谦恭地听人摆布;在减排问题上,中国也要坚持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可能完全由美国及其他少数西方大国说了算。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即使在很穷的时候也是理直气壮、铮铮铁骨,更不能在有所发展后去听人摆布。
第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外交提出自己的核心利益并不奇怪。而且中国宣示的核心利益主要局限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比较保守和内敛,在实践上中国也从来没有侵占过外国一寸领土。
第二,中国外交宣示核心利益,仅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划出红线,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国家权力作为核心利益范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任意宣示核心利益具有本质区别。
第三,中国宣示核心利益的目的不是引发冲突,而是防御伤害,争取尊重,表达和平发展的诚意,有利于其他国家明晰中国底线,既可以更好地捍卫中国国家利益,也可以防止误判,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确定性,降低冲突的可能性。
第四,中国主要在台湾、南海、西藏和钓鱼岛问题上宣示国家核心利益,除了对抗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外,并不主张以战争手段解决与一般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一贯坚持和平解决争端,而且一贯保持以大让小的态度。
第五,中国宣示核心利益,也尊重理解别国的重大利益关切,更强调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相互尊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解题思路】
1.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4.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5.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答案要点】
1.(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2)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预见性、自觉性和调控性,趋利避害;②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可以帮助人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
2.(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牲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①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偶然作为科研的机遇,把握有利于发展的机遇,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掌握“危机”概念中的辩证法。②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我们要以必然性为墓础,既防患于未然,又要加强危机管理,在偶然事件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科学态度。
3.(1)可能性和观念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②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o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在当前也是一种可能性,经过艰苦努力,这个可能性就会变为现实性。
(2)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掌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努力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转化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在实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②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里不仅有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人类实践特别是科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将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性的发展过程。
4(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①现象和本质是万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4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人和自然的关系)5(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2)内容和形式辩诬关系原理的方法论:①在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②形式有两种,内在的形式与事物的存在发展具有同一性,一定的内容必须经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改变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外在形式的改变可以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存在发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