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记录的指导策略改进
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内容摘要】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的小学生科学记录还存在着记录要求模糊、记录形式单一、记录分工不明、记录交流随意、记录评价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学教师应探求科学记录指导策略的改进,引导学生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跟进等,从而提高记录指导的有效性。【关键词】记录指导策略有效改进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与记录相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在我们的科学课中,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与必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有效的科学记录可以使课堂探究活动更加完善,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将学生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图画形式与口头语言,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注重证据、不断反思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学业评价更趋完善。但是,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记录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科学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尝试新的指导策略,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一、科学探究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一)记录要求模糊
有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该什么时候去作记录;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要求过于笼统、简单,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要求记;有的学生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学生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因此,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显得单调无力。(二)记录形式单一
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一般以表格为主,由老师根据教学预设设计、准备,往往以一纸了事。学生缺少自己主动准备的记录本,因此课内的一些活动记录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摘记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容易产生脱节与孤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且,在学生完成记录之后,也是一页纸夹在书里,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同时,在记录时使用的大部分是文字,花费时间较多,有时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成为走过场了。(三)记录分工不明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学习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但轻于记录,因此,记录常常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其他成员参与太少。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记录交流随意
很多时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的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缺少事先的精心设计,汇报后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学生爱写多少就写多少,好像记录是装装样子的,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五)记录评价缺失
一些科学老师不但舍不得花课堂内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更是缺少对学生记录纸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常常有听课活动结束后记录纸遗忘在桌上或扔进了垃圾桶,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缺失了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对记录的兴趣与主动性会逐渐消失。
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记录指导的优化策略(一)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
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深层参与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在猜测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维运动,彼此的想法在激烈地碰撞着,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有道理、有结果,如果他们的猜测与实际科学探究结果相同或类似,将产生探究活动的巨大动力。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猜测时学生进行的思考与交流的语言,也对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的文字表述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探究过程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导向,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回答面临的一些科学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而选择方法、确定步骤。科学(3-6年级)课标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对于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活动的记录也会随之明朗化。
在学习《口腔里的变化》时,教师先出示《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猜测一小块馒头在经过短时间咀嚼、较长时间咀嚼、长时间咀嚼后发生的变化。学生说:“短时间咀嚼后馒头会变成一小块一小块,较长时间咀嚼后会成为湿湿的一团,长时间会变成粉状或糊状。”也有学生说:“咬了10多下,馒头就可能变成糊了。”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探究过程,说说实验有哪些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综合与引导。有了在探究前的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观察前已经有了记录的语言范畴,观察时已有了一定的目标与顺序,记录时的规范性、准确性、积极性将大大提高。(二)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记录的时候,不必让他们过多地使用文字,在记录时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趣味,在记录时可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简单的话、关键词、甚至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不要强调千篇一律。只有记录方式符合儿童趣味,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地发挥记录的实效性。在记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精缩语言,做到严谨简练,把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当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但老师要注意提醒,并引导学生课后纠正。在抓住了要点之后,当学生翻阅自己的记录表时,可以在头脑中再现许多相关知识,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能精心设计记录单,这是好事,但如花去大量的时间,不利于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因此,也可设计一种非常简单的记录表,拿一本笔记本,把一页对折一下,或者用其它方式折画一下,再添上个别提示语,就变成一份简单的记录表。记录表的产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教师无需画蛇添足,只求图个方便,便于查看。简练的格式让师生看上去一目了然,突出每一个细节,需要查看资料的时候,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如《种子的萌发》一课中蚕豆发芽的观察记录,教师布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记录,从没浸水前、浸水几小时后、第二天,一直到第六、七天,学生既可以用观察日记形式,也可用表格形式进行记录,重点对种皮、胚芽等观察;又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中进行石头的收集与观察记录,教师给学生的观察要点为收集地点、观察(眼睛、手)、分类判断三个方面;这些记录设计,形式多样,给予学生较大的观察空间,自主性与选择性强,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三)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
既然培养科学记录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那么记录就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应该人人都来动手记录。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使之成为了可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实验现象、课堂笔记、资料收集都记在记录本,使人人须记笔记,人人有信息可记。
在科学课堂上,小组分工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机械的操作,需要有机的结合。因而,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仅设一名记录员是不够的,更是不妥的。教师应注意定期调整组员分工,一般以半个学期为佳,一学年下来,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小组记录员,记录就不会再成为小组里个别人的事了。很多时候,每个小组只能得到一份实验记录表,在三、四年级时,由于学生记录水平还比较弱,教师应考虑小组成员每人发一张,但在课堂上由记录员来完成其中一张,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自己的那张填好;五、六年级学生的记录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加之节约纸张成本考虑,可每小组发一张,由记录员完成,其它成员在课后把记录表内容抄在自己的记录本上。
在探究活动中,提倡人人记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人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把自己独有的观点亮在各自的记录单上。当每名学生记录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记录任务就结束了,还需要在小组内深入地探讨,大胆地质疑,从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保留某些个人见解。当全班性的探讨展开之后,学生进入了第二次交流碰撞,并再次修正自己的记录表,也适当保留个人见解。这样,一份份各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便产生了。(四)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
培根说过:“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取丝;而应该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科学记录也需要在整理与完善中提升效果。
在探究活动的交流阶段,教师应及时展示学生记录方法好、记录有创新、记录整洁、记录合理的优秀记录,对不够完善的记录进行点评,并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充实、更正,以点带面,纠正学生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提高学生记录的整体水平。
科学记录本上所记的内容不能只是忠实地记录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是简单地抄写一遍,而应学会加以整理,使它变为自己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作记录,更应该教会他们整理记录。引导学生在课余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的智慧与科学的证据一丢了之,可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或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完善,渗透着记录的重要性,正是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以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五)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跟进在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中,需要兼顾评价的全面性,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并且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所以不能以一张试卷简单了事。把学生的记录本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让有效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科学记录的不同形式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让学生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体验记录的成功,拥有记录的自信心。在学生记录评价中,可根据学生的记录了解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在每周或每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当检查学生记录本,查找亮点与问题,根据这些信息及时纠正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并评定相应等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另外,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强化对学生科学记录的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还可通过优秀记录展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突出学生的记录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仅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总之,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更新科学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指导策略,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与技巧,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加以优化,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扩展阅读: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
201*年9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
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电话”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4.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例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再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永乐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良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本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学生对凤仙花的对比实验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关于凤仙花“喝水”多少的比较实验;凤仙花喜欢“喝”什么水;凤仙花需要多热的水;凤仙花喜欢太阳吗;凤仙花是家养好还是长在露天好……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处,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实验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宋绍青老师执教的《摩擦力的秘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解释》在泰安市科学创新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再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十一篇科学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由科学教研组实施,对学案导学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半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形成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研究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会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