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一(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全班学生共有56人,通过一年的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电子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易”变“难”,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认真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
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2节,通过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四、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部分家长没积极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以致于成绩上不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张阳
扩展阅读: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一年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一、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2.数的运算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一)具体目标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1](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3.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一)具体目标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一)具体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安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监察部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
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难点:
时间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准备:
小棒、各种形状纸片、数字卡片、课件、实物投影、小黑板、各种平面;立体图形、钟表模型、学生学具等。课时安排:
共计约60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5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一、位置(4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例24课时左右例1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图形的组拼(2课时)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2课时左右读数写数2课时左右数的顺序比较大小3课时左右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左右简单的计算2课时左右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七、认识时间(3课时)
小小商店1课时八、找规律(4课时)九、统计(3课时)十、总复习(5课时)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4、联系儿童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接受的练习题。5、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6、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适当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班共有学生41人,这个班学生大部分头脑不是很灵活,但学习态度很踏实,有个
别学生也有不端正的时候,但是一般经过教育,或多或少会好一些,如班中的李宇航等人,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需加强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班共有学生40人,全班学生大部分头脑比较活络,但上课思想很不集中,新鲜的东西觉得很好玩,课堂纪律较差。特别是顾俊池等人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不写作业,作业写的不认真,有时老师无法批改。整班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风气不是很明朗。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用数学、十几减几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读、写、顺序、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100以内的减法整理和复习(一)整理和复习(二)认识时间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期末复习备注第1周3.1~3.5第2周3.8~3.12第3周3.15~3.19第4周3.22~3.26第5周3.16~3.20第6周3.29~4.2第7周4.5~4.9第8周4.12~4.16第9周4.19~4.23第10周4.26~4.30第11周5.4~5.7第12周5.10~5.14第13周5.17~5.21第14周5.24~5.28第15周5.31~6.4第16周6.7~6.第17周6.14~6.18第18周
知识结构图:
上下前后位置左右(例1-例(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应用期末复习总复习迎接考试6、21~2)以及在长方形、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性的特征
平面图形图形的拼组(第三单元)立体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长方体、正方体、
球、圆柱
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例3通过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全册知识结构图
找规律(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认识钟面上的刻度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时与分的关系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第五单元)主题图
全册知识结构图续
(第八单元)十几减9(含用数学)例20以口算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几(含用数学)例用数学(综合应用)(第二单元)(第四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9页)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等。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知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4、使学生辩别空间方位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1、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课时安排:4课时
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位置
上下(通过长江大桥图前后(通过排队上车左右(例1-例2)以认识“上、下”方位)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完成(做一做)中的习完成(练习一)中的题。习题
第一课时认识上下
教学内容:
学习教科书第1页,认识上、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使学生辩别空间方位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掌握方向上、下以及谁在谁上,谁在谁下的方向。教学重点:
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教学难点:
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设想:
首先对话引出课题,再通过课件体会主题图上下的含义,并理解以谁为准的上下关系。并以练习加以巩固。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愿意。)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聪聪和我门做个小游戏。对话:“鼻子下面是什么?”
学生指并回答:鼻子下面是嘴巴。
“嘴巴上面有什么”?(可以是鼻子,眼睛等。)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初步感知上下的含义,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你们想问什么呢?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2.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使学生理解上下含义,并理解谁在谁上面,谁在谁下面的上下含义。】
三、活动
1.拍手游戏。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4.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上下的理解并找出生活中的上下例子,感受数学在生活
中的重要性。】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六、板书:教后记:
第二课时认识前后
教学内容:
学习教科书第2页,认识前、后。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4、使学生掌握前后以及以谁为准前后的方向经验。教学重点:
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教学难点:
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前后方位的相对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设想:
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以课件形式展示出动画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前后顺序的含义,并加以巩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
王老师发现这样介绍,老师们一次只能认识你一个,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后桌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么?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和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2班四十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讲台及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
3.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什么是前?什么是后?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着黑板站?如果我面向窗户站?
6.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面向听课老师面向窗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理解前后的概念,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动画展示前后发生变化后的前后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通过练习再加以巩固。】
二、在情境活动在中体验前后
1、笑笑上课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2、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一)
3、笑笑排到哪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4.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让笑笑帮他买一张票,你们说行吗?(电脑演示图二)5.笑笑开始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淘气跟笑笑解释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笑笑听到这里,猜一猜,笑笑是怎样做的呢?(电脑演示图三)笑笑现在排在哪?(排在第几个?前面有几个人?)
6.你能说一说你在组里的位置吗?(两人)
7.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站在最前面来,再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变了没有?两人说一说。
(当时有的同学认为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笑笑可以帮他买一张票;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好,应该自己去排队。当看到笑笑让淘气站到自己的位置,笑笑排到最后一个时,觉得笑笑既解决了淘气的困难,又遵守了公共秩序,这样做好。这个情景既能感知前后位置变化的相对性,又渗透了要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动画展示前后发生变化后的前后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通过练习再加以巩固。】
三、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谁得冠军。(电脑演示图四)
2.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电脑演示图五)两人说一说。
3.学生反馈,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谁跑在最后呢?谁在它的前面?4.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5.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又看到什么?(电脑演示图六)谁能说一说现在每只动物的位置?四人一组,说一说每只动物现在的位置。
6.集体交流。
四、在情境中扩展应用前后
笑笑想问一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开心吗?你还了解到什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前后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前、后的知识?七、板书:教后记:
第三课时认识左、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认识左右。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2.使学生初步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4.使学生掌握左右对称以及以谁为准左右方向的经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教学难点:
教师要结合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想:主要以活动或游戏感受左右的理解,并感知左右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游戏进入新课,感知自身的左、右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前、后,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
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举手游戏建立左、右标准。
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学生有的举左手、有的举右手)我看到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谁愿意告诉我你举的是哪只手?和他举的一样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那其余的同学举的是哪只手呢?()
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老师背对学生举起)大家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学生举例)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大家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学生汇报。)
我们身体上像左手、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可真不少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3.机器人游戏,感知身体的左、右。
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机器人游戏,我做遥控器,同学们做机器人,我发出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的又快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1)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2)跺跺你的左脚1、2、3,跺跺你的右脚。(3)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4)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5)摸摸左耳朵,摸摸右耳朵。(6)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7)左眼眨三下,右眼眨三下。二、游戏2:找邻居,巩固练习1.学生找邻居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个找邻居的游戏。谁先说说什么是邻居?在我们的教室里,谁是你的邻居?
游戏方法:师任找一位学生A站起。A说:我的前面是(全班同学一起说是B),如果说对了,B站起来说:“答对了”。A可以问自己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邻居。
教师找3~4人,共同做这个游戏。然后每人都找出自己的邻居,告诉同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在以后共处的日子里可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
2.老师找朋友游戏。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老师也要找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只要符合我要求的就是我的好朋友。
(1)每排从左数第二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2)每排从右数第三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3)从前面数第四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4)从后面数第一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
(5)从左数第5个,从后数第6个,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是我的好朋友。三、游戏3:
师:我和我的好朋友握握手,现在请一、三、五排同学向后转,全体起立,伸出右手和你对面的同学握握手。好,握着别松开,你发现什么了呢?你的朋友伸的是右手吗?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呢?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我俩是面对面的,所以看上去不一样。)【设计意图:从游戏中感知左和右。】
四、游戏4:左、右相对应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举手游戏。要求:
1.和老师举的一样。2.说出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其中老师先和学生一个方向,然后和学生面对面。五、游戏5:左、右的应用
课件演示:小动物排一队做操(分别是:小猫、小猪、小松鼠、青蛙)。聪聪站在背后,说从左数青蛙排第一。明明站在前面,说从左数,小猫排第一。请大家来判断,他俩谁说的对。学生意见不一致,让学生实际来扮演,4位小朋友扮演小动物站在路中间,两边小朋友分别扮演聪聪和明明。最后得出结论,他俩说的都对,因为他俩是面对面的。
六、游戏6:1.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看,小汽车和我们捉迷藏呢!
课件演示:一排汽车,树丛挡住了一部分,其中,露出4辆,第4辆说:“从右数我
排第二,猜一猜,我们这一排共有几辆车?
2.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一个社会没有秩序,生活将会杂乱无章。人们为了维持秩序设定了一些规则,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度规则的事例也很多。如:课件逐一演示教科书第6页“生活中的数学”4幅图,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设计意图: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七、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八、全课总结:
通过做游戏活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九、板书:教后记:
第四课时位置
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教学目的: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4、使学生掌握找寻某一指定位置的经验。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投影课件教学设想:
谈话感知位置的新知识,并以游戏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确定某一位置,并能用语言来描述。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谈话引入:
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
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设计意图:从谈话中引出新知,并对位置产生兴趣。】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1、找座位游戏
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2、介绍方法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第6组第3个站起来!第2组第1个拍拍手!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及游戏找到确定的位置。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
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全班互动,并练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3、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4、板书:教后记: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两部分内容分成了四个部分安排。第一部分是“十几减9”,包括情景引入和“十几减9”例题1的教学。第二部分是“十几减几”,即例题2的教学。第三部分是数学应用的教学。第四部分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
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为此,计算和应用要结合编排。教学重点:
1、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流畅、准确。2、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准备:
实物图画卡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2课时完成。第一部分3课时,第二部分4课时,第三部分2课时,第四部分3课时。
单元结构图: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9例1是用“摆一摆,十几减算一算”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扎实、系统地理解和掌操作,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含用数学)口算十几减几例2是通过“小猫观鱼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得了不同的数学信息,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素材。教材最后还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好可以怎样算”以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更开放的思考(含用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例3是让学生借助情景图理解意义给出条件问题进行计算,再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的内容。主题图和例1,“做一做”和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9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4.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进行十几减9的算式及结果的经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扎实、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知道“想
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花10朵、黄花2朵、小棒2捆零7根。教学设想:
通过主题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游园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计算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是要提出“破十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9+()=119+()=139+()=159+()=16二、教学10~11页上的主题图1.谈话引入。
师:“今年是201*年,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本第10~11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左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右边的小朋友在十什么?”(左边的小朋友在买气球、买风车;右边的小朋友在猜谜语、套圈圈。)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几个气球?”2.教学气球图。
a.课件动态显示:阿姨两手一共15个气球,卖了9个。请问学们根据这个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还有几个?(2)再卖几个就全部卖完了?【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怎么解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算式:15-9=□。
c.引导学生看着气球图,说15-9的计算过程。学生的算法有:
(1)看着气球图,数剩下的气球个数。
(2)6+9=15,15-9=6。(3)10-9=1,1+5=6。(4)15-5=10,10-4=6。(5)9-5=4,10-4=6。
评价学生以上算法,说明都正确,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方便?【设计意图:多种的计算方法使算法多样化。】
3.教学套圈图。a.课件显示套圈图。
师:看看这边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玩套圈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只能投14个圈,正好轮到小明投了,我们来看看他套中了几个圈?课件动态显示小明投圈的过程。同时配上小明的配音:我投了14个圈,套中了9个。
b.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还有几个没套中?
c.请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同时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学生说的算法与前面15-9的算法基本相同。)
d.小结:刚才小朋友从游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来解决,大家想出了计算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9。三、教学例1
1、出示12-9=□,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对有学难的学生,允许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
2、组织学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个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相同吗?如果不同,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学生1:通过摆学具,我先从10朵红花里拿掉9朵,剩下的1朵红花和另外2朵黄花合起来是3朵,所以12-9=3。(请学生在投影仪下摆。学生说完,教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算的过程:10-9=11+2=3。)
学生2: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3得12,所以12-9=3。(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另一种算的过程:9+(3)=12,12-9=3。
学生3:12-2=10,10-7=3。(教师又板书出第三种算法。)学生4:9-2=7,10-7=3。(教师再板书出第四种算法。)
c.对比、讨论上面不同的算法。
提问:上面这些算法中你明白了哪一种(或哪几种)?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些算法都很好,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你认为哪种方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作业。对有困难的学生则让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摆好后说一说算的过程。反馈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如先摆好1捆零1根,从1捆里拿掉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另1根合起来是2根,所以11减9等于2。)帮助他们从操作中提升十几减9的基本算法(“破十法”,或做减想加)。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这题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破十”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悟出十几减9的“破十”思维过程是:先从10个里面圈出9个,再将剩下的一个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即可得出结果。
3.完成“做一做”第3题。
在学生已掌握一种算法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十几减9的6道式题。4.完成练习二的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思考:第1题怎样算出13-9的?(做减想加)第2题是怎样算出12-9、15-9的?(“破十法”)。通过思考,进一步弄清多种算法的算理。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显示字谜图。师:这群小朋友在玩猜字谜游戏,共有几条字迷呢?有几个小朋友在猜?他们猜中了几条呢?
课件显示声音、文字:有13条字谜,我们每人都猜中了1条。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回到第10~11页上的猜字谜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十几减9的知识计算猜字谜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水平。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然后教师指着练习二第1、2题,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9的两种一般方法:①做减想加②破十法。同时说明,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六、板书:
教后记:
第二课时练习十几减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9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4.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知道“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等。教学设想:
以练习为主,通过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指名说计算过程)
9+5=9+2=3+9=6+9=9+7=8+9=14-9=11-9=12-9=15-9=16-9=17-9=【设计意图:通过加减法相对练习促进想加算减方法的巩固。】
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中的习题。
第4、5题都是练习“十几减9”的综合练习题,除了练口算还有熟悉写算式的作用,同时渗透函数思想。这两题可以让学生“改写算式卡片”的形式进行练习,正面写算式,背面写得数,既练了口算,又熟悉了算式,还为以后同位互相对练准备了卡片。练习后,应启发学生找找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在加减法计算中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结果也发生变化的现象,渗透函数思想。
第6题和第8题都是情境题,第6题是通过小白兔对话给出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信息计算。
第8题在情景图中,由一只小猴的自言自语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再计算。另外,还可自己收集其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第6题、第8题可放手让学生说明图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确实弄明白图中的信息和图意后,再解题计算。
特别是第8题,学生除解决条件明确的问题外,可能还提出其他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许多问题,只要合理都要给以表扬和鼓励,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第7题是“十几减9”的9道口算式题的混合练习,带有检查性的作用。可放在最后,以综合练习的形式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各类学生对“十几减9”口算掌握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关照和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更重要是练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通过复习都有哪些收获?你认为怎样口算比较方便?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四、板书:教后记:
第一课时十几减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2,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2.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3.体验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4.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教学重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想出“破十减”、“想加算减”。教学难点:
展开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对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争论与评议,最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照例2制作的“小猫观鱼”动画课件。复习口算卡片。教学设想:
情境导入,放手给学生讨论解决黑鱼和花鱼有多少的问题,并展示出自己解决算式用的什么方法,使之巩固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算理。再加上练习巩固知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可用卡片出示):
8+5=7+8=7+6=6+8=5+7=5+9=13-9=16-9=18-9=15-9=17-9=14-9=【设计意图:使学生再计算时巩固所学的想加算减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
1.多媒体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稍停一会,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在右边小猫的嘴边出现“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小组内可能出现如下意见。(1)两只小猫的对话中,已说出了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2)求黑金鱼的条数,10-8=2,2+3=5,5条黑金鱼。求花金鱼的条数,10-5=5,5+3=8,8条花金鱼。
(3)我一条一条仔细数的,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4)这样算得快,8+5=13,13-8=5,13-5=8,5条黑金鱼,8条花金鱼。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想结合,使算法更丰富,更自由,更灵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的意义。】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三、巩固练习: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
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可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十几减8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然后教师指着练习三第1、2题,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8的两种一般方法:①做减想加②破十法。同时说明,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六、全课总结:七、板书:教后记:
第二课时练习十几减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8页,练习三第38题。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的算理,掌握“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
2.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3.让学生通过在练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4.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教学重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想出“破十减”、“想加算减”。教学难点: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方法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自愿选择方法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地选择“想加算减”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等。教学设想:
主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十几减8的算法,用游戏方式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加快计算速度。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开火车说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8+5=8+3=4+8=6+8=9+8=8+7=13-8=16-8=12-8=15-8=17-8=14-8=【设计意图:开火车活动提高学生注意力,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中的习题。
第3题、除练习减法口算,还隐含熟悉算式和渗透函数思想的作用。第3题教师先在图的旁边口算出得数,再写出算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看得数的变化规律,帮助记得数。
第4题、是要求比较高的口算混合练习题。教师要求细心准确,实际也有适当熟练的要求。第4题除在书上填得数外,还可做成卡片经常练。
第5题、是变换形式,增加趣味性的给算式找得数的口算练习题。第5题5个人找座位,是呈现几种练习形式,引导教师发挥创造性,设计更好的练习形式,调动练习积极性。书上的练习形式可做成动画,用动态的变化方式增加趣味性。这些练习形式可以个人完成,也可分小组完成,还可全班开展游戏完成,要多变化,防止枯燥。
第6题、也是变换形式,增加趣味性的给算式找得数的口算练习题,它用连线的方式“找朋友”。
第7题、是加减口算混合式题,增加综合性,提高灵活计算。要求学生除在书上填得数外,还可做成卡片经常练。
第8题、是给小动物找食物,以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这种练习形式可以个人完成,也可分小组完成,还可全班开展游戏完成,要多变化,防止枯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积极动脑使学生逐步从多样化的算法中充分体验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算法,然后用数学解决问题,最后达到看减法算式直接想出得数的教学目标。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十几减8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让每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然后教师指着练习三中的习题,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8的两种方法:①做减想加②破十法。同时说明,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六、板书:教后记: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19~20页例3。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主题图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难点:
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并在同位之间或小组内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汇报,展示各组的才能。教学准备:
课件(例3主题图,“做一做”插图)。教学设想:
一年级学生要做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其次在出示图片(课件)进行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提问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及鼓励学生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问学生:“你提的数学问题想请谁来回答?”(让学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设计意图: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并锻炼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请同学们回答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教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边说边演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小组讨论:根据公园里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
(3)小组汇报,提问并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实处。】
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
(1)教师: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后,准备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动物园到了!(边说边演示“做一做”的插图。)
教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件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3)课件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出示课件:有15只小鹿。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学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有15只小鹿练习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请问跑走了几只小鹿?
(4)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
(5)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教师: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6)教师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设计意图:在数学学习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更重要,巩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教师: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鸟”,请你把它高高地举起来。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奖品。观察这些美丽的“智慧鸟”,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观察其中一个组的人数。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五、课后小结:六、板书:教后记: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第21~22页练习四中的习题。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主题图从多角度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难点:
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并在同位之间或小组内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汇报,展示各组的才能。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想: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找出主题图的问题,并从不同层面找问题。先找已有条件的提出问题,再从没有出示条件中去找条件再提问题,并解决,使学生有浅入深的把握用数学这类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1、“做一做”中的第一题、“热闹的小河边”是一幅信息量大、开放性强的情境图。其中包括15只小鹿、17只小鸟、13条小鱼等。而且鹿有站着不动的,有飞快奔跑的;小鸟有落在树上休息的,有在天空飞翔的;小鱼有集中一起觅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这一些素材都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用数学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导向,图下面还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树上有几只小鸟?②跑了几只小鹿?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体现两个层次,一是有指导的提问题,二是创造性的提问题。】
2、“做一做”中的第二题、练习时,教师出示动态的情境图(课件),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接着,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并在同位之间或小组内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汇报,展示各组的才能。交流汇报时,先展示明显的问题,再展现信息不明显的问题。教师对同学点滴的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想法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启发大家动脑筋想问题。各种问题弄明白后,请每位同学计算出得数,说一说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体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第1题、给出15只兔的条件和画面,引导学生从左右两组和黑白两种兔子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同时增加计算的练习面。
第2题、由两位同学各要写15个大字,通过对话引出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第4题、是一道借助学生的对话提供信息,要求学生解答的“知道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完备的应用问题。第1、2、4题应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广泛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评议,学生应学会自我订正。教师要通过巡视摸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3题、要求都算对,实际强调思维流畅;给学生创造安静、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印在纸上),及时收集学生计算的情况,然后分类要求,分类指导,不断提高每位同学的计算水平。
第5题、加减题放在一起混合练习,一是增加灵活性,二是进一步巩固“想加算减”的口算方法。
第6题、是减法算式与一个数比大小,主要是变换形式,增加难度,提高思考问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第5、6题为了提高计算的效率、防止形式呆板,最好先把算式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一练,学生在有趣、有激励性的活动中完成题目效果好。
第7题、只给画面,要求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能提出加法、减法多种问题。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画面后,直接在小组内讲想法、提问题、算得数。在讨论得比较深入的情况下,组织全班汇报,展示各组的成果,评议各组表现,以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创造性思考。最后写算式口算结果,说明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练习加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后记: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2324页练习五中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重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
20以内退位减法表,是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得数相等的算式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己找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规律为主,让学生计算所有的算式,然后自己能不能找出不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出示下表。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设计意图:诱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动手。】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1)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2)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感悟被减数、减数、查的依存关系。】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二、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1)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2)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3)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设计意图: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类,然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复习的退位减法上来。】
三、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第24页的第2题。)
第2题、是利用看图计算的形式沟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为“想加算减”巩固思路。由学生们独立完成,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以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的联系,增强“想加算减”的自觉性。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4页的第3题)
第3题、是式题计算的混合练习,题量多、综合性强,目的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流
畅性。练习时让学生集中精力,独立完成。订正时,可让算错的同学找一找算错的原因。必要时可印成练习纸,让学生完成后,留作分析情况的材料,细心帮差生弥补缺陷。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整理和复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2526页练习五中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进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重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
准确、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想:
主要通过练习增加学生对退位减法计算的熟练度,可以通过游戏等活动刺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加以鼓励。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第4题、通过水盆里放纸船和两个小朋友看着水盆里的纸船对话,让同学了解情景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第5题、是由一道加法题算两道减法题,集中巩固“想加算减”的计算思路。除了让
学生完成书上的题外,还可让学生随便出加法题,请其他同学说出两道减法题,以扩大练习量,提高效果,增加兴趣。
第6题、由两只小松鼠向松鼠妈妈汇报采松果的对话,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练习时,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同位或小组同学及时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又独立探索,又互相促进的目的。
第7题、是以直观统计表的形式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数据,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先请同学说明题的意思,再填得数。本题填数简单,但信息丰富,一个表解决三个问题,因此要重视这类题的教学。同时,要随时比较各种汽车数量的变化,体现信息感,渗透统计思想。
第8题、是混合练习题,强调做一步对一步,专心细致。虽然只有6道题,实际包含了12道一步口算题,是检查学生计算水平的好素材。学生练习时,教师要细心巡视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9题、有两个小题,左图木盒里放着小鹿玩具,图中给出了小鹿的总只数和可看见的小鹿,求看不见的小鹿的只数。右图给出了粉笔的总枝数,盒外放着一部分粉笔,求粉笔盒内粉笔的数量。
第10题、学生计算夺红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因此,比赛前先让同学在小组内独立练习一次,再在黑板上摆出比赛的架势,请个人或小组比赛,以这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练习计算的积极性。
第11题、由情景描述出小狗的总只数和小黄狗的只数,求小花狗的只数。最后是一道思考题,“一队12个男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问可插进多少个女生”。意图是让学生借助亲身的经验或通过摆弄学具,弄明白其中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明白图里所表达的意思,再进行独立思考,想不出来再摆一摆学具,最后交流想法,初步理解思考这样题目的基本方法。
二、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对本单元的综合练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教后记: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3个例题,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例3通过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教学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知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教学重点: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教学难点:
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硬纸条、大头针、有关教具。教学安排:两课时。
单元结构图:
图形的拼组
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征)例1让学生体会例2感知例3通过拼搭活动平面图性的特征平面图形的关系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是手工活动)(是拼组活动)(也是拼组活动)
立体图形
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及练习六的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图形特征的经验。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教学难点: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边,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硬纸条、大头针、有关学具。教学设想:
以学生与老师的操作中找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个方面特征。整个课堂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在充分的参与感悟,去体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出示汽车图
师:这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你们想玩拼图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吧。(板书课题)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1)认识对边。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沿虚线对折,感知什么是对边。【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去找长方形、正方形边长关系。】(2)引导发现。
师: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同学们想办法找找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关系,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发现一个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用对折的方法,用量度的方法。)(发现一个长方形对折变成了两个小长方形。)
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虚线折一折,比一比正方形的四条边。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找找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用对角折的方法,用量度的方法。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发现一个正方形对折后变成了四个三角形或四个小正方形。)教师归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实践活动师:长方形变正方形。师:做风车。
(出示风车)师:你们想学做风车吗?想想怎么做?
动手实践:老师带着学生做风车,玩风车。学生相互交流做法。2.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1)(出示长方形)师: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生: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可以拼成T、L等图形。师:两个长方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吗?(提供同样的两个长方形学生实践得出:只有特殊的两个长方形才可以拼成正方形。)
(出示大小相同的四个正方形)
师:你们用这些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生:用四个同样的正方形也可以拼出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可以拼出一些其他图形。师:你能用多少根小棒拼出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和同桌讨论后汇报。
(2)用三角形拼图。◆小组合作。
师:用四个三角形,拼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全体学生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师: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图形?(把拼法不同的图案展示出来,并加以表扬肯定。)原来图形之间有这么多小秘密。
(3)用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设计意图: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巩固运用,实践创新。1.电脑出示28页做一做图。
师:能用一个圆剪出一个正方形吗?(先让学生试,再引导学生按步骤动手剪一剪。)2.完成练习六第1题:仿拼图案。
师:最近在我们南海市举办了一次大型中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聪聪和明明获得了一等奖。(出示图案)看,漂亮吗?选你喜欢的一种图案试拼一拼。
3.发挥想象自由拼图。
师:你还能用这些三角形拼出什么图形或图案?一面想一面动手拼,并给它起个名字。☆学生自由拼图,教师巡视。☆学生大胆创造,设计不同图案。☆作品展示交流。三、运用技能,发展能力。1.练习六第2题
师:用4个能拼出什么图形?
☆动手拼图。☆展示拼图。☆感受图形美。2.练习六第6题:
师:听,谁哭了?原来小猫的头形被人拆开了,你能拼出一个完整可爱的小猫吗?☆拼图。☆评讲。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图形的拼组,发现图形之间有很多的关系,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发明家,高兴吗?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去获取更多知识吧。
课堂检测:
(课件出示有关拼图)师:这是哪里?(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选择你喜欢的图案拼一拼,拼完第一副可以拼第二副、第三副。☆比赛拼图。☆说一说,你拼了什么图形?
五、板书设计:教后记:
第二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以及练习六的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通过图形拼摆,使学生掌握空间图形组合的经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3.课件一套。教学设想: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设计意图:从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
二、感知特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形?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呢?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三、图形拼组。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巾看一看好吗?(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那些东西?(牙膏、香皂等)它们摆放的整齐吗?(整齐)再仔细观察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筒牙膏组成的?
师:投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而且还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你们愿意像这样来摆一摆吗?那我们就赶快动手吧。
1.正方体的拼组
师:请每人拿出两块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生1:我横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张小床。生2:我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柜子。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