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

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19:30:29 | 移动端: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

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

":[{"c":{"ix":0,"iy":0,"iw":1536,"ih":2048},"p":{"h":2048,"opacity":1,"rotate":0,"w":734.625,"x":135,"x0":135,"x1":135,"x2":869.625,"x3":869.625,"y":109.125,"y0":1089,"y1":109.125,"y2":109.125,"y3":1089,"z":0},"ps":null,"s":{"pic_file":"/home/iknow/conv//data//bdef//139025949//139025949_1_0.jpg"},"t":"pic"}],"page":{"ph":1263.375,"pw":893.25,"iw":1536,"ih":2048,"v":6,"t":"1","pptlike":false,"cx":135,"cy":109.125,"cw":734.625,"ch":979.875}})":[{"c":{"ix":0,"iy":0,"iw":1320,"ih":989},"p":{"h":989,"opacity":1,"rotate":0,"w":713.25,"x":135,"x0":135,"x1":135,"x2":848.25,"x3":848.25,"y":110.25,"y0":644.625,"y1":110.25,"y2":110.25,"y3":644.625,"z":0},"ps":null,"s":{"pic_file":"/home/iknow/conv//data//bdef//139025949//139025949_2_0.jpg"},"t":"pic"}],"page":{"ph":1263.375,"pw":893.25,"iw":1320,"ih":989,"v":6,"t":"1","pptlike":false,"cx":135,"cy":110.25,"cw":713.25,"ch":534.375}})":[{"c":{"ix":0,"iy":0,"iw":2048,"ih":1536},"p":{"h":1536,"opacity":1,"rotate":0,"w":889.875,"x":135,"x0":135,"x1":135,"x2":1024.875,"x3":1024.875,"y":113.625,"y0":780.75,"y1":113.625,"y2":113.625,"y3":780.75,"z":0},"ps":null,"s":{"pic_file":"/home/iknow/conv//data//bdef//139025949//139025949_3_0.jpg"},"t":"pic"}],"page":{"ph":1263.375,"pw":893.25,"iw":2048,"ih":1536,"v":6,"t":"1","pptlike":false,"cx":135,"cy":113.625,"cw":758.25,"ch":667.125}})":[{"c":{"ix":0,"iy":0,"iw":1468,"ih":1099},"p":{"h":1099,"opacity":1,"rotate":0,"w":793.125,"x":135,"x0":135,"x1":135,"x2":928.125,"x3":928.125,"y":114.75,"y0":708.75,"y1":114.75,"y2":114.75,"y3":708.75,"z":0},"ps":null,"s":{"pic_file":"/home/iknow/conv//data//bdef//139025949//139025949_4_0.jpg"},"t":"pic"}],"page":{"ph":1263.375,"pw":893.25,"iw":1468,"ih":1099,"v":6,"t":"1","pptlike":false,"cx":135,"cy":114.75,"cw":758.25,"ch":594}})

扩展阅读:地理必修一经典总结带图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

方,

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

形而导致的

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

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1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a2

b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3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对应点选填右图)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BB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A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ACD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C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

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

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三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大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圈层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1*~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

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

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

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冷凝)(熔化)岩浆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太阳能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趋向平坦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

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必修一地理期末知识总结大纲(图) 经典》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7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