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19:34:23 | 移动端: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1.城市的不同等级

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由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大小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

3.城市对其所在的区域有经济辐射作用,也就是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它还具有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是指某种企业或商店接受服务的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范围,也称服务地

把到该市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即可大致画出。特点:服务范围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界线4.六边形服务

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的距离不

会太近,它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b.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这时,

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c.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5.城市等级高的,相距较远,数目少,提供服务种类齐全,服务范围广;城市等级越低,城市之间相距较近,数目越多,提供服务种类较少,质量较低,服务范围小。

6、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2发达的交通3丰富的资源条件

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获取规模效益

工业分散地域联系利用各地优势

工业集聚:1、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

2、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

3、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工业分散:1原料及产品的运量较少,甚至可以空运

2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联系:1生产间联系2空间联系3信息联系

意义: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2、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优势A、丰富的煤炭资源B、离铁矿区较近C、充足的水源

D、便捷的水陆交通E、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A、生产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C、世界性钢铁过剩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E、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3)、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C、发展科技,繁荣经济D、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E、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南昆铁路:1.自然条件地形:起伏大

地质:多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水系:珠江水系地貌:喀斯特地貌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把资源丰富的西南内陆,同有绵长海岸线,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对带动和繁荣沿线地区经济以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少数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3.科学技术因素保障

在自然条件复杂的条件下修建铁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南昆一铁路是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一、大牧场放牧业: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区地域类型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自然条件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以牧羊为主植被稀疏,不宜种植,适合放牧潘帕斯草原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二、乳畜业: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区地域类型。

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市郊

扩展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时代原始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二战后1.洲人到美洲、非洲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本主义发展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洲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开发地区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线开辟到美洲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工国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2.南亚、南欧、非洲人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到西亚打工工人增加(外籍工人)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有计划、有组织疆地区的建设地进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

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2.转变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7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