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期末考试内容总结

期末考试内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19:37:44 | 移动端:期末考试内容总结

期末考试内容总结

初一数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大串讲

马上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在这里对初一数学期末的考点进行一下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同学们能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初一数学上册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板块:一、有理数

这一章在期末考试中的会占30分左右的分值,其中相反数、倒数、绝对值、数轴、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等六大概念几乎是必考题,既会在选择和填空中出现,也会在大题中出现。小题中:相反数和倒数一般二选一,科学计数法和有效数字一般只考察科学计数法,大题则一般涉及绝对值的计算,要熟练掌握五大运算法则:加、减、乘、除和乘方,对于比较大小类型的题目也要给予重视,学生比较容易出错,有理数不仅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将来也会在中考中出现,题目一般较基础,容易得分,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掌握。二、整式的加减

这一块在期末考试中一般是大题必考题,小题可能出现,5分到8分,一或两题,多以先化简再求值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点在对于同类项的认识,以及熟练掌握合并同类项。三、一元一次方程

分值大概22分,不仅要求学生会解方程,还要求会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包括工程行程问题,面积问题,方案选择问题,打折销售问题,教育储蓄问题,日历方程问题,图表题,以及数字问题等等,其中常考前三种。而对于单纯解方程题,一般又会有带分母和不带分母两种题型,均需要掌握。所以这一章节可能会出现多道大题。另外,这一部分还可以和其他知识点综合考察,比如和初步的几何知识,求线段长度和角的度数大小。

四、图形的初步认识

分值大概在25分左右,重点在于线段和角,常考关于线段长度、角的大小的计算题。其中一定要注意对于无图几何题的分类讨论(就是对于几何题,如果题目中没有提供图像,一般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中考也是如此)。要掌握线段中点、角平分线等概念以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常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对于余角、补角的概念和计算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也会作为考点,比如棱锥、棱柱等的展开图,画切割线等。五、找规律和操作类型题

分值15分左右,一般出现在填空题最后一题和后面的大题中,题目有难度,需要平时多加练习。对于这部分题,同学们可以看看历年各城区的真题,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结一下做题的方法。操作类型题一般出现在大题,这种题看似可怕,但认真读题,多读几遍题目,把题目读懂,一般也是可以得分的,最怕的是学生自己产生惧怕心理,主动放弃审题。此外,现在离期末考试大约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不建议孩子们再大量做新题,建议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对老师在每一讲中强调的重难点着重复习,分析自己之前的错题,找到出错的原因,如果做题建议做真题即可,在真题中最容易找到考试重点。预祝孩子们期末取得好成绩!!附件是近两年西城和海淀的期末题,可以下载作为练习题。一、

试卷总体情况介绍:题量,27题左右,时长120分钟,题型,单选,填空,简答,部分由附加题

四、备考指导建议:

1.珍惜自己的付出---做过的题一定不能错。将本学期考试卷拿出来认真复习,尽量保证满分。2.教是最好的学---把自己当老师。设想自己是老师,如何给你的学生总结+讲解本学期的知识重难点。

3.考前闭门静思---考前最有效的“磨刀”方法。默写出本学期知识的重难点,写完之后将漏掉的或者写错的重难点找出来,从新写。反复练习,直到能一次性写出全部。五、初一期末考试的作用:

1.检测:考察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掌握情况

2.导向: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制定下学期的学习规划3.激励:考试对于学生最好的帮助---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考点透析及重难易错点提示:所考知识范围题型比例1.有理数2.整式加减代几=2.81期末考察比例:约为1.51试卷布局试卷结构:本试题共8版,共约27道题.选择题12道:(本题共36分,每小题3分)3.一元一次方难易度比例:易中难约为5填空题8-9道:(本题约27分,每空3分)程32解答题约6-7道:(本题约37分)4.几何初步计算题、画图题、应用题、综合题三、趣味备考:1234一个工具两个非负数三个符号四个概念数轴绝对值、偶次幂、非负数知识的应用负号、绝对值号、乘方符号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加、减、乘、除、乘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有理数比大小、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科学记数法去、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定义新运算、探索规律类比的思想,类比数,学习式等式的性质方程思想(建模思想)、解方程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去、添括号法则、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方程、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5五个运算6五条运算律7六条法则8混合运算9一种记数法12三个法则13两种新题14一种思想15一个性质16两种思想17三个法则18四个概念19五个步骤

扩展阅读:毛概期末考试重点内容总结(大题)

1.试述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关键在于能否团结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能否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级、阶层的关系,并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2)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但又缺乏革命的彻底性,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中某一个集团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统一战线中的暂时的同盟者。因此,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2.试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部,由于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由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式确定,促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3.简述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1)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2)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3)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简速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1)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2)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3)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5.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首先,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革命,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周围,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实现革命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第三,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实现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基本条件是:①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作为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②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斗争水平;③率领同盟者进行坚决的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④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为什么说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1)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2)农民阶级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3)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农民无疑是主力军;

(4)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就无法进行。

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主要条件,一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

7.阐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必要性。(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对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党不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党不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它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如果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不进行坚决的、严

肃的武装斗争,党也会瓦解,革命也会失败。总之,党的正确方针,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2)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同他们结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保持警惕,并进行必要的斗争。在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与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顽固势力作斗争时,必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

(2)中国共产党认为:①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应对其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②共产党在加强自我批评和依靠群众监督来改正缺点错误的同时,也应善于从民主党派的监督批评中得到帮助,这就必须实行互相监督。(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既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历史经验的生动概括和总结,又是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事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9.简述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代表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

(2)人民政协作为包括全国各民族、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的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广泛的代表性。其次,存在时间的长期性。

(3)正是因为人民政协具有上述广泛的代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这就是最广泛地联系、团结各方面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实行民主监督,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简述抗战胜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1)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方针,要在战后恢复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2)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中间党派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希望实现其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主张。

2.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标志。

(1)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2)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3)这篇著名文章的发表,标志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完全形成。3.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产物。

(1)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

(2)一方面,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的历史决定了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3)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一再发动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和第三条道路运动屡遭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4.阐述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

首先,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对象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专政的对象只是占人口极少的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有两种方法,对敌人来说,是专政的方法、强迫的方法;对人民来说,是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其次,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对人民实行民主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需要,对敌人实行专政也是对人民实行民主的需要。第三,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人民民主,就不能巩固对敌人的专政;离开了对敌人的专政,就保证不了人民民主。二者决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废,更不应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民主和

专政的统一。

5.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具有中国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1)它衔接两个革命阶段。(2)它扩大人民民主范围。(3)它概念表述准确表明。

总之,它不仅更直接、更清楚地表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而且它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理解我们国家的政权的性质、内容和职能,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比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提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6.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内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总结长期革命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扬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8.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2)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4)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有利于“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何在?

(1)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

(2)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调动本民族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特点:①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②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③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其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3.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认真总结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符合中国客现实际,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4.简述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1)提出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观点,阐述了在中国先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2)分析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3)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试述农业合作化的成功经验及其重要意义。(1)成功经验主要有:

①在土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地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③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2)重要意义:

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简述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

(1)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社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2)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3)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为农业生产服务。7.试述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

(1)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中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全国解放后,让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展,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此外,新中国建立初期,资本主义企业还可以维持和吸收一部分职工就业,对解决社会劳动就业也有很大好处。同时,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长期合作的联盟。

(3)但是,因为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4)中国共产党为此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方人员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

(5)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

8.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能进行得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赎买之路。总结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第一,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

第二,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是在后期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把大量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混淆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界限;合营后改组、合并过急,使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网点撤消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安排也有不当之处,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服务。伟大的历史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已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②实现了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9.试述一五计划的主要经验教训。

(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要加强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3)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要充分地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在搞好综合平衡条件下,要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办法和经验。

10.简述社会改造胜利完成的深远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

的设想

1.拭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1)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3)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4)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5)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日趋严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

2.简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和理论依据。(1)基本方针: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②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2)理论依据: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②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3.简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3)《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简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1)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讲话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

盾一般不表现为对抗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3)讲话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社会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这些理论和政策的提出,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1)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①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②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④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考。(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①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②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③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

(3)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①关于“向科学进军”;②关于教育方针;③关于知识分子工作;④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6.试述邓小平理论与建国以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就已经觉察到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其间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财富。

(2)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没有采取简单肯定或者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辩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创新。具体来说:

第一,继承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或者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的思想,调动中央和地方两种积极性的思想,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思想等。

第二,纠正了毛泽东的错误观点,特别是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

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制订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纠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契机。第三,在继承和纠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的合理部分、精辟思想和正确设想,受到它在广度、深度、确定程度和完备程度的历史局限性,并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二是根据国内外的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中有新的开拓和创新。立足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充满了理论上的创造性,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关于台阶式发展战略,关于中国要警惕右倾主要是防止“左”等理论观点,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新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7.试述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1)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这种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

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

第三,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

l.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1)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

(2)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主要是: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第二,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第三,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2.怎样认识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

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

第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二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五,加强党员的党德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第六,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

3.毛泽东等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34、“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35、简述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答:1995年1月,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

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即:(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6)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胞的一切正当权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36、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4)南北矛盾突出。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37、为什么说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1)现代化事业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业;(2)这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它的真正

基础就在人民群众之中;(3)由于这项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它的成功需要靠人民群众的智慧、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以奠定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政策的基础;(4)由于这项事业是一项艰难复杂的事业,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以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38、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答:(1)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2)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3)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答:(1)因为旗帜是方向。党的十六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因为旗帜是形象。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保持国内稳定、维护世界和平,

树立一种改革、开放、向现代化迈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鲜明形象。

(3)邓小平理论既是方向,又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才能把邓小平所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因为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保证。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答: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生极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2)它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3)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答:(1)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与时俱进;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十分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党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理论以及领导方式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从新的实践出发,对自身工作思路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4、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答:

5、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1)在一定社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2)在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答:

7、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至关重要”?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澄清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②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③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⑤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8、联系我国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答:(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

(4)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5)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重新被确立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目前,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9、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

(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入手。教育和科学,是我圄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0、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1)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既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结合了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2、简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

答: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重要价值载体和精神动力。

13、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答:(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积极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两岸直接"三通".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分裂.因为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15、如何理解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实质。答:战后建立在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霸世界。其主要特征是:少数大国垄断国

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不合理现象;划分势力范围,组织“大家庭”和“联盟体系”,在国际社会中建立国与国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建立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这种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大国的霸权地位。

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按照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和意志建立起来的。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①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②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③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总的来说,国际旧秩序的实质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7、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答:(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8、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答:因为,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9、怎样理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答::(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的能力;

(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20、试论述党的十六大关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答:(1)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由于错误判断形势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严重损失,我们党有过沉痛的教训。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对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系极大。

(2)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需要进行长期的开拓性的探索。要把学习同进行科学决策结合起来,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结合起来,同总结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和主动性。(3)不断提高应对复杂脚面的能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界的挑战不断,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作为执政党,必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和各种不测事件到来时,做到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4)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体现人民的意愿,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法。

(5)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党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必须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代替,形成党委集体领导、各方各负其职、互相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2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答:.(1)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就是依靠工作,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工工作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2)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3)依靠新时期的统一战线.(4)依靠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2、试论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

3.怎样理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答:(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箔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期末考试内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期末考试内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期末考试内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7286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