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19:38:32 | 移动端: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

一、政治模块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7。政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2。党的执政方式: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核心)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自治权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7。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18。我国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9。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3)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政协的职能: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2.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二、经济模块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

3。财政的作用(依东城模拟最后一题):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4。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5。消费类型: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6。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7。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8。就业观,择业观(依东城综合练习,海淀模拟)

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1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三、哲学模块(原理→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联系观:1)联系是客观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是普遍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是多样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量变和质变→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6。矛盾论: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3)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8。价值观的倒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价值观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文化模块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扩展阅读: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一、商品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价值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形态不同。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3)性质不同。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4)主体不同。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二)十大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

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货币

(一)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比较区别表现形式产生时间本质是否有价值商品多种多样先价值有货币金、银后一般等价物有纸币纸最后货币符号无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

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

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区别:

A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B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四)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

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

(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注意:

(1)等价交换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场合,而从整体上,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说的。

(2)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熟悉和不理解,还望回到课本上来)重点知识综合:

货币、价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财政政策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包含三因素,要熟悉)2、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①商品的价值(成正比)②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反比)③国家的宏观调控④供求关系⑤消费者的购买力⑥新鲜商品的新程度(商品的使用价值)⑦纸币的发行量3.物价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并非都因通货膨胀引起(1)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纸币发行量过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纸币流通周转速度加快。(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由于担心涨价,人们把手中的货币尽快出手抢购,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2)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有:除了通货膨胀外还有

第一,商品供不应求;第二,国家的宏观调空政策(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引起纸币发行量增加;第三,投资和消费需求过热;第四,价格管理松驰,出现乱收费、乱涨价;第五,因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商品价值量增大。(3)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4)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信息失真,搞乱社会经济,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危害极大。

(5)对策: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C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D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4.通货紧缩

(1)含义:通货紧缩是指由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部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现象正好相反。(2)原因:

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是主要原因,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第二,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就业率下降,居民的收入降低。第三,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消费需求持续不振,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五,国外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国际需求增长乏力,且与国内需求不足相重叠。

(3)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危害:第一,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第二,强化居民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第三,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5)对策:第一,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投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第二,鼓励消费,加快货币周转速度;第三,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第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社会消费,减少产品的积压。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第一,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第二、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抑制。

区别:第一,含义及实质不同:(参考上述)第二,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需求膨胀,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时,各类物价指数出现较长时间持续下降。国际国内需求增长乏力。第三,危害性及解决措施不同。

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措施:(参考上述)

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参考上述)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扩大内需)。重要问题分析

1、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2)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3)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

(4)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5)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

(6)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7)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2、什么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

对党和国家来说,产品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还关系到社会效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表现在所提供商品的数

量上,而且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只有不断以质量高、数量足而且又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社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此外,质量低劣的产品不仅不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问题。3、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什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

重视商品质量,就是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经营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为此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如果商品的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销售不出去,就无法通过让渡使用价值而实现价值,就亏本。高质量的产品信誉高,销售快,获利就多,经济效益就高。4、消费者为什么重视产品的质量?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高质量的产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所买的商品质量差,或者是伪劣产品,这就不仅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还会在经济上受损失,有时甚至还会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消费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Wto名词:什么是“黄箱”和“绿箱”

1.必须削减的国内政策措施“黄箱”政策措施。

《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2.免于削减的国内支持政策“绿箱”政策措施。

“绿箱”政策措施是指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生产没有扭曲作用,或者最多只有微不足道的影响作用,而实行的支持措施。“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农业一般服务,为保障粮食安全储备而提供的补贴,国内粮食补贴,单亲家庭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的政府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助,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产补助等。

第二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

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第二:国有经济要,引导和影响并在。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分配制度(一)内容及原因1)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2)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二)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个体劳动成果所得个体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福利性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分配及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什么?)(四)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发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1.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2.劳动收入:公有制经济里按劳分配收入、非公有制经济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管理收入3.非劳动收入:资本(包括个体户因出资而应列的收入?)、技术、信息、土地4.新的提法并没有否定我国的分配制度,而是有了发展。三.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一)市场、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三)宏观调控含义、必要性、手段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1)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引起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结果必然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2)滞后性----由于事后调节,有时间差,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2.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价值规律(市场、价格均可)“无形的手”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平等性: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当事人身份平等;交易平等。2.竞争性: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者广泛的竞争。原因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作用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总之,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如何正确开展公平竞争负面效应社会资源的浪费、垄断。3.法制性: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法规进行。作用健全的法制是处理矛盾、体现公平的依据和准则。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4.开放性: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与世界市场联在一起。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的特点决定,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作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要求-对外开放。(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六)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

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带来高效率。3)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

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基本含义、股息计算公式二、国有企业

(一)地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改革重要性: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必要性:机制不活、能力不强、债务过重、人员过多、经营艰难、效益下降。(四)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改革总原则: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六)布局调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七)战略改组:抓大放小。

(八)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课本P73-74)三、提高企业济效益

(一)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注意与利润率区别)(二)重要性:1)对企业来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对国民来说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对社会来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三)方法和途径:(1)依靠科技,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四)利润与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活动的综合指针,是指经济活动中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收入与支出”、“所得与所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2.利润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3.经济效益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离不开生产成本。(1)当生产成本不变时,可以分三种情况分析第一.若利润增加时,那么经济效益肯定提高。第二.若利润不变时,那么经济效益也不变。第三.若利润下降时,那么经济效益也下降。(2)当生产成本提高时,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第一.若利润提高时,有三种情况

①利润与生产成本同幅度提高,此时经济效益不变。

②利润提高的幅度比生产成本提高的幅度大,那么经济效益提高。③利润提高的幅度比生产成本提高的幅度小,那么经济效益下降。第二.若利润不变或下降时,经济效益均下降。(3)当生产成本下降时,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

第一.若利润不变或提高时,此两种情况下,经济效益均在提高。第二.若利润也下降时,同样也有三种情况。①利润与生产成本同幅度下降,此时经济效益不变。

②利润下降的幅度比生产成本下降的幅度大,那么经济效益下降。③利润下降的幅度比生产成本下降的幅度小,那么经济效益提高。思考:企业利润总量增加是否就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利润总量,二是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全部资金。因此,企业利润总量增加,能否提高经济效益有三种可能:①如果企业利润总量增加比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增长快,包括企业利润总量增加,而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不变;企业利润总量增加,而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反而下降,这两种可能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②如果利润总量增加与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的增长的速度一样快,则说明经济效益没有变化。③如果企业利润总量增加不如产品成本总量或企业资金总量的增长的速度快,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了。因此,企业利润总量增加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五)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是必然的。1.兼并的含义和意义2.企业破产的含义和必要必性

3.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强强联合”四、企业经营者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五、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比较参与竞争时的动机竞争时采取的手段和出发点社会效果与法律后果正当竞遵守法律和市场活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了劳争动准则,以最低消业做法。主要靠提高质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耗获得最大利润量、改进技术,降低成义市场经济发展。受到法律鼓励和保护。本、提高信誉。不正当躲避法律或直接违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损害了其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竞争法,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弄虚作假、欺诈、损人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利己。还会给现有财富带来浪费。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

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

比较区别标准不同英文缩写含义不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的货币表现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GNP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国界为准GDP联系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都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二、三大产业比较(从略的部分请自已回忆)比较含义分类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导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作用和意义(请特别注意)现状出路基础薄弱“两高一优”农业素质不高调整提高振兴支柱产业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关系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没有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及各种消费资料。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不仅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产、供、消服务,而且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知识、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提高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三、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用得较多)

1)首先2)关键是3)需要建立在增加的基础上(两个方面)4)要积极发展经营(含义要清楚)四、关于乡镇企业。

1、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2、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3、实际上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五、关于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中三大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农民就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域布局;(注意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2.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

3.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4.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特点,制定实施不同的增收政策,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5.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6.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

注:新观点20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作为核心。”

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发展农业、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分开来讲既有相同的方面,但又不是完全同一的。七、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含义内容原则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最重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展市场作用的必要的部分)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根本性措施。

第五课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一、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二、国民收入的分配积累和消费按最终用途

1、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2、消费用于个人消费、公共消费

易错点:行政、科、教、文、卫的日常支出属于消费,其相关的基本建设虽然是非生产性的,但属于积累;国防支出属于消费,而应付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储备属于积累。

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积累增加,可以扩大再生产,为增加消费打下基础。而消费的增加又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增加积累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4、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2)(3)(课本P5)想想3和4是一样的吗?三、财政

1、财政的作用(与当今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关,故请加强记忆和理解,课本P12)五点。2、税收的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用之于民”反映了税收所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而不等于有偿)。3、税收的作用(与当前农村税费改革有关,P23,三点,注意与财政作用区别开来)4、纳税人的含义: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5、我国主要税种:

(1)增值税与营业税:注意:同一个纳税对象不可能同时纳这两种税。

*增值税A作用B税价分离(按销售价征税,购买者应付款=销售价+税)C计税办法(倒扣法,应纳税=销售总额×税率进项增值税发票含税总额,非增值税发票不在扣税之列)(2)所得税:应注意其作用P28和P29

*个人所得税A累进税率B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没有起征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起征点800元应先扣除C最保险的计算方法是画线段法,每一段的税率不同。四、预算和决算

五、增发国债与降低利率关系

联系:1、都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都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重大举错。2、都是为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重要措施。3、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区别:1、国债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财政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属于积极财政政策内容;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和货币政策工具,属于货币政策内容。2、实施部门不同。增发国债由财政部具体实施;调整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实施。3、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增发国债,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性消费,促进生产力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降低存贷款利率,可以刺激消费,繁荣市场,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六、税与费的关系(与改革联系密切)

共同点:第一,都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二,从性质上看,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性资金,因为二者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第三,从特征上看,二者的征收都以行政权力为依据,并且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的特征;第四,从征收的依据看,二者都是以国家行使了社会管理职能为前提。

不同点:第一,征收的具体主体不同。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包括海关\\\\农税部门)代表国家征收的;费是由其它行政和事业单位征收的。第二,用途不同。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款由国家统一支配,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费一般采取专款专用原则,除少数作为财政收入外,大多数用于本行业\\\\本部门业务支出的需要。第三,特点不同,税收具有固定性,是一种规范的分配;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是非规范的分配。第四,征收规模的大下不同。税收征收面广,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费作为财政收入中的其它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

一、银行的基本含义、分类二、我国各类银行的主要职能1、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职能

注:(1)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中国人民银行被国家授权发行人民币(即不能简单说他有人民币的发行权)(2)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的人民币发行机关,其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2、商业银行的含义、性质、经营目标

3、政策性银行含义、性质、目标、主要政策性银行

(1)性质:是专门从事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属于金融机构非企业金融机构。(2)目标: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以盈利为目标。

(3)其他;只货不存,不以盈利为目标,资金由国家划拨,贷款按国家政策发放,业务上由政府的相应部门领导。

三、银行的业务:1、银行有三大基本业务2、结算:(1)两种形式;

(2)转账结算的信用工具:转账支票、汇票、信用卡。(支票适用于同城转帐结算,汇票适用于外埠结算。3、银行的作用(课本P50,三点)与储蓄的作用(课本P55,三点),注意比较、区别。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些作用。

(1)银行是哪三个中心?P49。(2)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分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四、储蓄的含义、分类和存款储蓄的原则五、债券

1、债券与股票的比较:相似点:有价、集资、收益;区别:性质、受益、偿还。2、债券分类(各种债券的信用度、收益率、流通性、代用率);利率的最高限。六、保险

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项目、受益、费用)P58-592、商业保险的分类(财产、人身)和作用P60。七、储蓄、债券、股票、保险四种投资方式的关系

比较区别储蓄性质不储蓄同受益权取款获息,不同安全性最大。债券债券、限期偿还股票入股凭证保险风险保障定期收取利息,安全取得股息和红利,经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性比股票大。营好坏决定股票效益。得相应经济补偿。偿还方按活期、定期等存有明确的付息期限,股金不能退,只能出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式不同款方式获得本金必须偿还本金。和利息。投资效利率较低,无风信用度高,收益高,收益高,风险大益不同险。代用绿高,流通性强,时间长,风险大。联系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八、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差异

有回报率,时间长。卖股票。获得赔偿或保险金。比较性质社会保险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给付标准费用只保障其基本社会水平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完全由个人负担保险依据保障范围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被保险人的需要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

一、商品服务市场含义、分类、特点(主要关注服务市场的特点P69)二、市场交易原则

1、自愿基本原则2、平等重要原则。这既是市场经济的3、公平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多石。4)诚实信用基本精神。

2、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家庭消费

1、含义和分类(牢记分类和标准)

2、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1)根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2)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3)物价水平(4)人口数量。

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或生活质量越差。4、家庭消费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要树立正确消费观)P81-83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水平、方式、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被消费才完成生产行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带动作用、消费调节生产、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健康合理的既关系到也关系到。

5、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国情、家庭收入)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3)提高消费的科学性4)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四、消费者权益1、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2、消费者主要权益(6+X)(要求牢记这些权益)P88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不要忘记消费者还有什么义务?P92)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般程序五、三种市场的比较交换形态购买者交易量交易方式商品阶段交换形态购买者交易量交易方式商品阶段消费品市场商品个人消费者,人数多小复杂多变,流动性大最终消费消费品市场商品个人消费者,人数多小复杂多变,流动性大最终消费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各类企业大次数少,固定,专业性强连接市场有生产性消费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各类企业大次数少,固定,专业性强连接市场有生产性消费服务市场服务活动个人消费者,人数多小复杂多变,门类繁多市场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市场服务活动个人消费者,人数多小复杂多变,门类繁多市场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一、世界市场

1、基本含义和主要类型(识记)P98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P99

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商品结构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含义

(2)按照加工程度,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

(3)区域集团化本身是世界市场的一个特点,成立区域集团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同外部世界的竞争。(由于采取“内外有别”和“联合对外”的贸易政策,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内部商品的竞争力。二、世界性的金融与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现状和作用(识记)(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含义:(英文缩写WTO),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目标:P101-102

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识记并理解,P103)

作用:1)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大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在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作用。2)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如非歧视原则等。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这些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个作用。3)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三个作用是,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简单记:降低关税,规定原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blank)

含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它们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比较:IMF目的:协调国际货币关系,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Worldblank的目的:对成员国组织贷款和投资,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

IMF提供短期贷款,Worldblank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

作用:第一、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3、中国是这三个国际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三、外汇和汇率

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或汇市,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2、外汇汇率升高和跌落。

人民币也有汇率外汇汇率升高则人民币汇率跌落,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外贸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降,有利该国商品出口,不利进口;反之则不利出口,有利进口。

4、一国可利用自己的国际储备(黄金和外汇储备)来调节汇率。5、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债务的外汇积累。

6、剪刀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了高额利润(理解: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地位,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它们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提高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从而扩大了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剪刀差。以此从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四、我国的对外开放

1、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有什么好处、作用)?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提供市场、调济余缺、加强交流与合作)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济余缺、发挥比较优势、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看)。(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2、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P122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4)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3、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1)生产和国际化(2)市场的国际化(3)资金的国际化(4)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5)信息传播国际化。4、对外贸易

(1)基本含义(2)几种形式P115-116(3)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P120(4)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5)顺差、逆差和贸易平衡(贸易差额)(6)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5、为什么说出口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出口贸易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2)出口创汇的规模制约着利用外资的规模。(3)发展出口贸易有助于加速我国生产企业及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4)发展出口贸易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6、进口的作用:

(1)出口创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国外进口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没有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也就失去了意义。(2)进口往往还能带动出口,因为进口本国缺少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原材料等,可以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就能增加出口。7、倾销

(1)含义:是指一国产品人为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2)危害:从表面看,外国产品价格低,进口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其实不然,它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它直接打击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使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场,造成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这样,外国产品就垄断了市场,最后有可能形成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口国的消费者仍然是受害者。五、海关和关税

1、基本含义: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边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

2、作用: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四种调节及其相应的作用P119)3、正确认识关税的两面性

在对外贸易中,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关税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关税政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而随之调整的。

符合本国实际的关税,对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民族工业,促进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发展本国经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关税政策的制定,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过高的关税,意味着自我封闭,意外着对竞争的限制和拒绝,所以从长远来看,高关税的结果往往是保护了落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高关税也违背自由贸易原则。降低关税是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选择。

六、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运用)(特别重要)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含义:就是指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2)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呢?a.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b.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1)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2)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平等互利的原则(1)含义: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何差异,都应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3)唯物论

1、世界本原是物质的(理解)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

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

平等互利既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l)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8、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9、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方法论)(运用)

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

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井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对这一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理论的根据。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10、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运用)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11、规律的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二: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蔑视规律,违背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失败。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12、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运用)(方法论)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因为*1)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2)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2)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四: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13、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理解)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14、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首先: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3)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第二: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条件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定因素制约:(1)客观因素受客观规律的制约。(2)客观条件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辩证法第一:联系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理解)

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理解)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区别:首先,含义不同。二者不能混淆。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与第二种正相反。(2)联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二是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学习整体和部分关系、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l)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第二部分:发展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理解)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但是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l)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理解)(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4、、发展的实质(理解)

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5、、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方法论)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第三:矛盾1、对立统一

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理解)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

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

盾的普遍性。

3、如何坚持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行动(理解)(方法论)

(l)敢于揭露矛盾。(2)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做到:(l)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4、矛盾的特殊性(理解)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l)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危害:势必造成“教条主义”、“一刀切”“一风吹”。我们应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

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二: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指导意义(1)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7、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呢?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

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l)两者相互排斥。(2)两者又相互依赖。①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运用)(方法论)

我们懂得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我们说的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四: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1、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发展的原因)(理解)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所谓外因即外部矛盾,。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l)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方向。(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因内才能起作用,决不可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运用)(方法论)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2.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l)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比较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含义内容原则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最重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展市场作用的必要的部分)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根本性措施。比较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含义内容原则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最重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展市场作用的必要的部分)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根本性措施。比较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含义内容原则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义(最重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展市场作用的必要的部分)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根本性措施。比较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含义内容原则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必要途径。3、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状态)(理解)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的关系:(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4、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观点(运用)(方法论)

一: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l)要坚持适度原则。。(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第一,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6、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运用)(方法论)

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7、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理解)

二者的分歧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4)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人生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1、符合事物发展规律,2、符合人类根本利益。3、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是能否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三个有利于”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为体么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

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价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二:内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三: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1))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2)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3)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理解)

1)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理解)

1、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2.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2、小团体主义的危害极大,妨碍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3、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理解)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人性自私”论是错识的:

(l)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原理。(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3)它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

6、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第二,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7、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理解)

人生价值的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

(l)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8、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理解)

1、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l)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2.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1)全面提高个人素质。(2)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3)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9、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理解)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0、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理解)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A.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这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了少数人,而是要为全人类谋利益。B.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进步的理想。11、崇高理想的作用(理解)第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12、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理解)

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艰苦奋斗实现理想。(1)艰苦奋斗是优良传统。(2)艰苦奋斗的实质。艰苦奋斗并不仅是一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3)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3)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懂得了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什么

指导意义呢?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2、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理解)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是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真理(理解)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4、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理解)

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5、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理解)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l)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1)认识要不断深化。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2)认识要不断扩展。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3)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

总之,人的认识必须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8、分析和综合的意义(理解)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1.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既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综合。

2、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也失去了意义;7、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识记)

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发明创造,很多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萌芽于合理的想象。

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创新。8、:创新思维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枝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9、实践的含义特征。(识记)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0、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

(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3)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1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理解)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12、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解)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1)要相信群众。(2)要依靠群众。(3)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4)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3、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

(1)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

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总之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

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3).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一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一、国体

1、国家:国家是的产物,国家具有属性(根本属性)。2、国体:含义、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1.在我国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要矛盾;2.阶级斗争仍然存在:A、同破坏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B、同国际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

3、民主与专政:1.含义:P9-102.关系:

关系民主专政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区别适用范围不同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和人民内部实施方式不同以政治权利平等实现,以少数服从以国家力量的强制为实施特征多数为基本特征功能不同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意是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保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社会政治基础,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4、国家职能

1.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P102.我国的国家职能

对内1.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职能2.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4.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搞好社会的公共事务。对外1.防御外敌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职能2.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二、政体1、含义

2、政体的基本类型及其比较政体基本类型内容君主立宪议会制君主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3、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1)不同点:第一,元首产生办法不同。在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及世袭、象征性、无实选举、虚位、无实选举、有实权职权不同国家权力中心不同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不同(议会产生政府)议会产生方式及职能选举/立法、组织、监督权,财产决定选举/立法、监督权。权。典型国家英、泰、比、西、瑞意、德、芬、奥美国、墨、巴西、阿根典、挪威等。地利、印度、新廷、埃及、印尼。加坡。权权议会监督与被监督总统相互对立、相互斗争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第二,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上表)。第三,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

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2)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4、议会制与议会不能等同

议会制就是由成年公民定期选举,产生一定数额的代表(议员),组成议会以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制度。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而议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和代议机关。5、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不同点:A、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B、产生的条件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而后者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C、前者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后者设有君主,并且是世袭的,没有任期。

3.相同点:A、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B、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C、都设有议会,议会在国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等,政府(内阁)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D、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E、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6.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不能混淆;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不能简单等同;

3.全国人大职权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要区别(有没有最高二字)

4.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县(不含县)以上由下级人代会选举,县以下由选民直接选举。

5.代表任期有两种:县(含县)以上五年,乡三年[注意(4)和(5)在范围上有何不同]

6.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P27注意和下面这句话比较:

我国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和自治组织是我国的信访制度、职代会、居委会、村委会P547.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P27

8.人代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国体,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三、国家结构形式

1、含义;2、分类:单一制和复合制;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四、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比较不同设立的地区不同点自治程度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在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P35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一定的自治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群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愿望而设立。作用不同对于保持香港、澳门、台湾的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繁荣与稳定,实现祖国的和平治平等结合起来,把国家的繁荣富强统一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民族的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少数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共同点二者都享有自治权,而不是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实现的地方行政区域。

哲学总复习体系

基本原理(关系)方法论意义唯物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不同认识的根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观能动性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证关系原理辩证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因果联系的意义)(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运动的观点(与物质的关系、与静止在运动中认识事物的关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静止的观点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主统一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认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与一点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反对一点论识论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含意、特征、作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看本质坚持实践与认识(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处理好改造“客”与“主”的关系既要实践,又要学习认识要在实践的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无止境,反对将认识凝固化、僵化推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分析、综合合理想像和创新思维人生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原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有利条件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奋斗中实现理想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第二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一、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国家元首(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国家元首)是政府机构(行政)的主要部分;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2、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之间不是一种三权分立关系

1.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全国人大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活动的中心。

2.我国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各国家机关按职权范围行使职责,不超越权限,否则就是越权或滥用职权。

3.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制约因素。如,最高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它们都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全国人大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务。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1、区别

(1)含义不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以德治国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范畴不同: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属于政治文明。(3)依靠手段不同:以德治国主要依靠道德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依法治国以法律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2、联系

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民主意识)2、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公仆意识)3、依法治国原则(树立法制意识)

三个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四、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原则P51

1、含义;2、本质;3、根本目的;4、怎样做到依法治国五、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

2.主要体现(三点P54)

六、我国公民的主要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权、监督权)七、正确对待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三原则:

1、三原则:(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2、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2)不能指绝对的平均主义。如宪法规定,不满18周的公民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不等于说法定年龄的公民与不足法定年龄的公民之间存在不平等,而是由于参加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行为能力。(3)反对一切特权。(4)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要消灭这种不平等,不仅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

3、正确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2)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政党

1、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2、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政党必须领导国家政权(2)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3)当代世界各国一般由政党能够领导国家政权(4)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3、政党包括执政党和非执政党,执政党的性质也应由它所代表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即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最高纲领(目标)、基本路线

1、性质:用十六大“两个先锋队”的新规定:(1)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2)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2、指导思想:增加三个代表;3、宗旨:为人民服务;4、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5、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根本;思想领导灵魂;组织领导保证。三者统一不可分

注意:千万要把党、国分开,不能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与国家机构履行的国家职能混淆,凡与党的领导有关的只能是涉及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在回答有关国家职能的时候,绝不能画蛇添足把党加进去就错了。

2、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一、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国体、政体和领导核心。

第二、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第三、我国工人阶级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是大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为什么是根本保证?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线、方针和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民主党派参政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和参政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

2、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确保民主党派参政,民主党派参政有助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执政和参政都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必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六、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与联系比较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区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一别不是国家机关。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国家机关。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具有相应的职权,是建立同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基础。联系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注意:人民政协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它也不是政党,更不能把它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七、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理由(1)从国家机构重要特征来看,国家机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政协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它不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政协的提案\\\\建议没有约束力.政协也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它也不直接去负责处理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主张和政策通过人浩繁的行政事务.

(2)从政协的组成来看,它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而国家机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从政协全国委员会同地方委员会的关系看,地方委员会同下一级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关系,而不是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八、三个会议的排列顺序(党的会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

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2、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首先召开党的会议,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3、政协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召开党的会议后,继而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因此,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必须再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九、人大与党的关系

1、在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政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应予以追究。

2、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的,接受党的领导。

体现:1)党要实施对人大和国家的领导。2)党的领导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四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民族基本特征

1、内容: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是最显著特点

3、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地和共经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共语和共心是促进共地和共经的发展P103

二、我国民族分布特点P105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1、三原则的关系P114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平等是团结的政治基础,平等和团结是繁荣的前提条件,繁荣是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P1142、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3、民族区域自治是三原则的体现三、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的区别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一定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直接受中央的管理和统一领导,其权力是中央授予的;联邦制除联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的规定,还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2、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联邦制国家除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外,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公民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联邦制各成员国的公民除有自己的国籍外,同时,还拥有联邦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上,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不能代表国家行使外交权,只能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但有的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四、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见第一课之四表)五、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活动

联系:都是有神论,都相信有超自然的神灵存在,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不符合科学。

区别:(1)从定义上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通过装神弄鬼、占卦算命、看风水等手段,愚弄群众、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

(2)从组织状况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义和教规,有他们所信奉的哲理,有正式的组织,有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教义、教规和戒律,没有正式组织,没有固定的信仰者,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3)从活动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祷形式,有一定的节目活动,教徒要受教规和戒律的约束;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制度,其活动方式荒诞无忌、粗俗低级,甚至野蛮残忍。

(4)从活动的目的看,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旨意办事,教徒参加宗教活动,行善积得和修身养性,是为了死后灵魂进入“天堂”;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迷信职业者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5)从社会作用看,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愚昧落后的产物,它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6)从国家对待二者的政策看,国家保护在宪法和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则要坚决制止和取缔。六、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联系:从认识论上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区别:1、宗教有比较完整的理论经典、教义和教规。封建迷信则无系统的经典理论,而是巫婆神汉的信口开河。邪教更是荒诞离奇,它剽窃宗教中的某些理论,抄袭气功的某些词句,掺杂封建迷信,编造歪理邪说,神化教主,欺世盗名。

2、宗教有正常的组织,有专职的神职人员,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众多的信徒。封建迷信则是地点不固定,其目的是骗人钱财。邪教则秘密结社,成立非法组织,侵占公民的活动场所,非法聚集,对抗政府,破坏社会的稳定。

3、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宗教节日,活动是为了宣传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的威力,积德行善,修身养性。封建迷信则通过装神弄鬼,占卜算命,看风水等手段愚弄群众,骗人钱财,甚至害人致死。邪教编造歪理邪说,蒙骗群众,进行精神控制,搞教主崇拜,聚敛钱财,杀人害命,报复社会,无恶不作。4、宗教在整个历史长河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封建迷信则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破坏两个文明建设。邪教是社会毒瘤,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无视法律,对抗政府,残害生灵。

七、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128第五课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一、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构成:主权国家、国际组织,2.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的形式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P138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权力: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2.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3、国际法的作用:(1)确立辨明国家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2)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3)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三、国际组织的分类

1、注意:国际组织不等于世界性组织,也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2、非典型肺炎与世界卫生组织政府间专门性世界性国际组织

3、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律师协会等,不要误为政府间国际组织。

四、国际组织的作用:1、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各方面交往合作的纽带;2、是调节国家争端的主要力量;3、是争取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五、联合国

1、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2、宗旨和原则

四项宗旨: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4)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联合国的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七项原则,即: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2)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禁止对其它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集体协作:6)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7)不干涉它国内政。

其中各国主权平等原则是其它各项原则的基础。

2、作用:(1)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作用;(2)在协调

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4、美英不寻求通过联合国授权向伊宣战与安理会决策机制。(1)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2)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是有弃权即为不一致还是有否决票即为不一致呢?)六、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和平的原因;(1)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2)核战争有毁灭性后果;(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全球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3.和平与发展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时,手段越来越隐蔽,更多的是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施以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和文化侵略等。

(2)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七、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国际新秩序的内容:P154-155(请看书)

3、旧秩序已经打破,新秩序还未建立,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4、国际形势总的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八、当代国际竟争

1、当代国际竟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为什么?(1)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集团,都不可能稳坐“钓鱼船”或永独占鳌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最终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而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2)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同时,世界各国都已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综合国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九、我国的对外政策(重点复习,P159)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服务。(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决不侵略别的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何为独立自主?];(2)维护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完整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7295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