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

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0:19:38 | 移动端: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

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

银鹰教育机构

公园大地银鹰幼儿园蒙台梭利儿童之家

期末专题总结

蒙台梭利课程与多元智能课程相结合的实践分享一年多前我怀着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向往来到了公园大地银鹰幼儿园,在敬爱的余老师和敬园

长循循善诱地引领下,我了解了蒙台梭利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以及她“以儿童为中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提供准备好的环境,吸引幼儿主动探索与发现,使幼儿完成自我成长建构”的教育精髓。

学期初,余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蒙台梭利科学文化教育内容的培训后,令我十分吃惊,原来蒙台梭利的课程远不止看到的这么简单,日常、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的知识领域丰富和多元。这恰好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他通过对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潜力。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正是为幼儿提供了多元的、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可以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把握幼儿敏感期

这个学期我们正式开始了以“世界从这里开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可能会感兴趣的方向及挖掘主题中有教育意义的元素预设了许多小主题,目的是尽量激发幼儿从多种角度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热爱生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刚开始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引领幼儿从视觉上欣赏各国的人文风景、给孩子们看了许多的视频、图文资料、展览等。然后再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各个国家的认识和感受,经过几次这样的分享与交流之后,就会发现每次积极举手表达自己想法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习惯于倾听,还有一些孩子注意力已经转移了。归根结底就在于孩子们年龄不同,各种能力发展也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因此在后期主题活动的安排中,我们尽量缩短集体语言交流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让给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例如:在开展“亚洲雄风”这个小主题的活动时,孩子们事先观看了亚洲许多国家的著名建筑、特色服饰和舞蹈,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组建了三个代表队,有小画家代表队、舞蹈家代表队以及服装表演队,他们自由的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亚洲各个国家的认识。我记得当天孩子们一听到有三个小组可供选择的时候都很积极兴奋,喜欢跳舞的孩子去了吴老师带领的舞蹈家代表队练习韩国、日本、印度、中国的特色舞蹈;喜欢漂亮服饰的孩子去了彬彬老师带领的服装表演队选服装、练习走猫步;还有另一群热爱绘画的孩子则和我一起拿起画笔选择安安静静的描绘各国经典的建筑。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快乐。接下来的集体分享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联欢会了,每一个代表队的小朋友脸上都洋溢着自信、

我们要给孩子贴心细腻的爱

~page1~银鹰教育机构

公园大地银鹰幼儿园蒙台梭利儿童之家

喜乐的笑容,也都很期待别的代表小朋友的成果展示。在舞蹈代表队小朋友欢快的领舞下,一些平时不爱肢体表演的小朋友也被感染的随之舞动起来,然后小画家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的各自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建筑,得到了其他代表队小朋友热烈的掌声和欣赏的目光。最后穿着漂亮服饰的小模特们有模有样的展示着亚洲各国有代表性的服饰,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就这样,孩子们虽然没有去到遥远的国度,但依然很愉快的体验了一把异国的风情文化。在之后的一星期里,不论是在班级论坛中还是与家长日常的交流中都能感受到那次活动给小朋友带来的影响和快乐。

反思:在蒙台梭利混龄教学的特色下,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同时兼顾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的幼儿,尽量控制集体活动的时间,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和幼儿敏感期的特点安排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

二、增加人际交往智能与语言智能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幼儿的个人工作与发展,虽然混龄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但每个月适当的增加一两次社会交往活动更能加深幼儿体验健康交往方式带来的乐趣。这个学期我们预设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小主题,分别是《各国打招呼的方式》和《英国礼仪》。在开展《各国打招呼的方式》这个小主题时,我们创设了一段情景表演,由一个老师扮演周游世界的人,一路上分别遇到了不同国家的人(当然这些人也是由其他老师提前装扮好的),在初次遇到不同国家的人时,他们分别用了不同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打招呼,比如中国人见面一般行握手礼,说你好;泰国人见面时要各自在胸前合十相互致意,双掌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还有法国人热情的贴面礼等等,当孩子们观看了这段情景表演之后,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模仿各国人民打招呼的语言和动作,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演练,教室里到处都能听到多国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欢笑声。连续一周的清晨和放学时间段我们都会有意识的引导小朋友用这些好玩的、有趣的方式打招呼,孩子们也越发乐此不疲的回应着,大大的增进了幼儿对各国文化的喜爱和了解。在开展《英国礼仪》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强调英国男士的绅士风度和礼仪,想以此来提高男孩子们爱护女生、乐于帮助女生的意识。我们一一的讲述和示范了英国男士是怎样邀请女士跳舞的、是怎样为女士服务的,然后邀请班级里平日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的蔡诚小朋友,指导他怎样邀请女孩子跳舞,怎么请女孩子坐,怎样为女孩子服务等等。如此贴心、周到的礼仪当然马上获得全体女孩子的青睐,女孩子都夸蔡诚像个王子一样。其他男孩子也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表现自己的绅士风度,成为女孩子喜欢的王子。也许人都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赏的,当女孩子在男孩子的帮助下显得更加的可爱和温柔,男孩子在女孩子的欣赏下显得更加的有男子汗气概。

我园坚持以蒙台梭利课程为主,以多元智能课程为补充的课程安排是非常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以上仅是我个人认为在上个学期将这两个课程结合得比较好的两个实例,同时也是小朋友

我们要给孩子贴心细腻的爱

~page2~银鹰教育机构

公园大地银鹰幼儿园蒙台梭利儿童之家

比较喜欢和接受的两次活动,希望在大家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获得更系统、更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安排。

我们要给孩子贴心细腻的爱

~page3~

扩展阅读:蒙台梭利考试总结

第一讲蒙台梭利的生平与教育观

赞誉

“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

“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这般举目众知的教育家并不多见。在短期内能够超越国界、世界观、宗教上的差异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论,除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外,别无他选。”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MariaMontessori)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一、少女时期

玛丽亚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卡拉法雷市。在她十二岁之前,都是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安科纳省位于意大利的东部,背倚着亚平宁山,前临亚得里亚海,是一个大约有二十万人口的都市。

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聪明、漂亮,而且信仰坚定,是一个深具魅力的女人。蒙台校利便继承了母亲的容貌和性格。1受严格家教熏陶

蒙台梭利肚子饿得很难过,她向母亲吵着要吃饭

蒙台梭利自小就培养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乐意垂顾那些不幸的人“要帮助这个不幸的女孩子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十分地爱好和平、渴望和平2在自由学习的环境成长

在校园角落遇到一位同学正伤心地哭着,她赶紧过去问个究竟,才发现原来这位朋友为了未能进入好班而伤心!蒙台梭利觉得奇怪,心想: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呢?蒙台梭利具有特殊的领导性格。对大人的嘲笑很难忍受,而且会采取顽强不服的态度彻底对抗。然而,对同辈之间的嘲弄,她却能处之泰然,不会介意太久。3懂得不断充实自我

在蒙台梭利十二岁左右,她的父母认为,安科纳省的教育已经无法提供充分的学习环境,于是举家迁往罗马。这对蒙台梭利而言,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那个时候,她才开始认真地考虑到自己的才情与兴趣,而且积极地广泛阅读、丰富学识。

二、青少年时期

十四岁时,蒙台梭利对于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这个兴趣一辈子都未曾退减在选择职业方面,她的父母一直希望她能当个老师。当时,老师一职是女性的最佳选择,但蒙台梭利十分排斥,甚至认为只要不是教师,什么工作都可以。

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

1坚持学医的理想

在所有反对声浪中,她父亲是最激烈的一个,不过,她并没因此而屈服,以致父亲在盛怒之下,切断了一切经济支援。蒙台梭利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来度过这段学医的艰苦岁月,至于她的母亲,由于深信女儿的天赋优异,倒是常常鼓励她,这也是蒙台校利最大的精神支柱了。2不畏惧他人异样眼光

如果有人当面对她说:“哼!”表示不以为然,她一定会回敬:“你再哼看看,你们愈瞧不起我,我愈要做出好成绩给你们看。”“所有的困难都是为被克服而存在的”

“唯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才能更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大风暴,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所有的学生都缺席,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蒙台梭利。3一位小孩改变了她

人生中或许真有一些偶发的契机能改变命运。不过,真正改变蒙台梭利的并不是这位女乞丐,而是她身旁的小孩。当他的母亲哀声地向别人乞讨时,这位小朋友毫无反应的坐在地上,专心玩着一些五颜六色的碎纸片。从他那凝视的神情,你可感觉出他已完全融入碎纸片的世界,在那色彩缤纷的纸张中寻找乐趣,脸上也不时泛着幸福的光彩。4启发儿童深藏的智慧

“一名天才与生俱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隐藏在他们的灵魂中,特别是当他们从事艰难而具挑战性的工作时,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宏效。每位天才似乎都具有这方面的共通性,做事如此、思考如此,生活之中一些具有创造力的契机,也是如此。”史坦丁这个小孩子的影像,已经深刻地留在蒙台梭利的心里,与其灵魂密切的融合,成为促发她日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

5积极探索生命价值

史坦丁说:“回顾蒙台梭利的一生,事实上,正印证了她晚年所提倡的一项原理人生的准备是间接性的。”

的确,人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阶段,才能找到自己真正追求的理想。唯有从不断的尝试中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目的而准备、为何目的而努力,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光更加璀璨。6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那位朋友说出了原由,蒙台梭利的父亲左思右想,考虑了一会,终于还是去了。在会场上,由于蒙台梭利的论文内容精彩而丰富,加上她态度从容、说明清晰,赢得了在场所有人士的一致好评.父亲也在周围的祝福与赞赏中感到荣耀。从此,父女两人又重叙天伦。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Jeanitard)和塞贡(Edward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三、致力特殊教育时期医学院毕业那一年,蒙台梭利代表意大利全国妇女团体,参加在柏林举办的国际性妇女会议。真正使得蒙台梭利扬名国际的是1900年她再度代表意大利,参加在伦敦举办的国际性妇女大会。

1关心智障儿童的教育

有一次,她去某家精神医院,看见一群智障儿挤在一间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有所意图却又无法表达的样子,简直就是有失人道的对待。她问那儿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他们的房间是空荡荡的,连个床和玩具都没有呢?工作人员回答:“因为这些孩子吃完饭后,都会到处乱爬乱抓。”

他们心里或许有比食物更渴望获得的东西吧!

她主张:“智能的不足,与其说是医学上的问题,还不如说它是教育上的问题。”2为智障儿伸张人权

她认为:“要克服智能不足的问题,主要必须靠教育的方法,而非药物的医疗。”

她说:“我为了让这些不幸的存在获得新的生命、能够重新投入人类的社会,在文明的世界中有立足之地,从别人的援助中站起来,并且拥有人类生活的尊严,这些年来,竭尽了所有的心力!”

3“特殊观察法”的教育主张这也意味着,过去以药物进行治疗的智障儿,其活动空间不再只是医院,而成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了。

蒙台梭利认为,从事智障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唯有借着不断的观察,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形及需要,再采取有助于增进他们智力的方法,并持续研究,才能找出更好的教育之路,这是观察法的优点。

4与孩童生活在一起

她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晚上七点才回家,几乎一整天都和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到晚上,还要做笔记、列图表、比较、分析与反省,而且常常为了准备明天的教材,到三更半夜才睡觉。蒙台梭利甚至在这么忙碌的时候,仍常为了研究一些外国著名的特殊教育法,前往伦敦或巴黎寻找资料,其好学不倦的精神可见一斑。

“在国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两年,才是我真正从事教育的开始。”四、深人研究教育时期

蒙台梭利的这项转变,事实也正意味着,她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进步。不过,从她的改变一直到理论被实行,一共花了七年的时间。

1901年,蒙台梭利辞去罗马国立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职务,毅然决定重新回到学校念书。虽然,当时她已经拥有大学的讲师资格,不过,她为了学习更新的知识,又选择在罗马大学哲学系就读,并选修普通教育学、哲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1具备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人的一生是透过人类本身的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造化铺排而成。想拥有美好的人生,首先必须让自己适应那些无法预测的变迁。”

蒙台校利能够坦然接受任何加之于己的义务与挑战,顺应自己的天性,忠于自己的作法。这正是蒙台校利最具神秘性的一点。当她每次面对生涯的危机时,都能触发内心深处秘不可测的生命力,使其发挥神效。2努力研读前辈著作

此阶段,蒙台梭利彻底研究了伊塔及塞根的著作。

特别是塞根,蒙台梭利深受其学说之影响。后来在“圣罗化斯儿童之家”的两年,就是以塞根的研究灵感为基础,配合自己的实验方式,来教育儿童的。

蒙台梭利为了思考每一个用词的精神,了解作者真正用意,完全亲自誊写,不假他人之手。3承袭塞根教育理念

还是从一位纽约医师的旧书堆里找到的,由于书本已过于破旧,甚至只要一打开书套,就会看到斑斑点点的污渍。蒙台梭利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便要求她每次阅读前务必消毒一次,可见这本书的破损程度。

4教学不忘汲取新知

蒙台梭利有下列两点主张:第一,教师的职务与其说是判断,不如说是援助。第二,工作上的专注,并不是一种费神的事,而是一种精神营养的补给。

蒙台梭利上课时,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意志。5病人的再生父母

有一次,蒙台梭利出诊一对双胞胎婴儿。由于这对双胞胎病得相当严重,几乎是命在旦夕。他们的父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当蒙台梭利紧急赶到时,甚至还耐不住性子责备她说:“为什么请个医生要这么久?”

后来,当这位母亲和孩子在路上遇到蒙台梭利时,这位母亲都会对她的孩子说:“走!我们过去打招呼,那位才是你们真正的母亲,因为她赐给你们新生命。”五、负责儿童之家时期

她的教育理论究竟为何呢?根据其著作内容指出:“很多人以为单纯地观察儿童,就能发现儿童们潜在的本性、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发挥潜力。”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正确,因为漫无目标的观察成效有限,并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本性所在。

一般来说,儿童应该都具有异常面及正常面的两种特性,如何借着不断地观察与实验去验证它,才是最重要的。

唯有借着持续性观察与实验,针对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让他们从新的学习与尝试中,激发内在的潜能、促进新的思想、新的生活力量,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法。1贫穷、落后的圣罗伦斯

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内,有一条史拉姆街,当时,那条街是有名的贫民街道,暗藏着贫穷、落后与犯罪。住在这里的人多半是失业者,或低薪劳工、乞丐、妓女、以及刚出狱的犯人等等。

2儿童之家的诞生

罗马不动产协会为了挽救圣罗伦斯区日益贫民化的危机,拟定了房屋改建计划,试图将这个古老、落后、贫穷的区域,建造成合乎现代化、卫生与道德标准的新市区。3学校与家庭融为一体

她自己也说过:“七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预感那些成功运用在智障儿身上的教育方法,其原理必然也能适用于正常儿童身上,而且,效果一定更好。”“儿童之家”的成立,便可以验证她的这个预感。

1907年l月6日,“儿童之家”便正式开课。4“家”是最高贵的象征

“家庭”这个单词译成现代英语home的意思,它是所有文字中最高贵的象征,而妇女唯有在家庭组织中,才能永远保有女性的温柔品质。

追求女权运动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全新的、有爱的家庭。5教育原理的新发现有一天,蒙台梭利看到一个孩子很专注地在做一份圆柱体的剪贴,由于他的专注几乎已达忘我的境界,令蒙台梭利十分好奇。她招来其他小朋友在这位小朋友的周围大声唱歌、游戏,不料这位小朋友无动于衷,继续做眼前的事,丝毫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

这种“注意力集中”的现象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原理的基础,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假设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一棵植物的成长,那么,“集中现象”的发现,就是此株植物最初萌发的嫩芽。

6注意力是儿童生命的灵魂

蒙台梭利也说道:“我发现孩子的心中有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我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孩子的智能、情绪、秩序感、安全感、社会性及敏感性,全导自一个神秘的源泉孩子集中注意力的现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这种“正常化”的普遍,唯有让每个孩子的行为、思想趋向正常,才能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在这种追求“正常化”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将会不同于以往的孩子,甚至摆脱了以往孩子脾气上可能会有的缺点

例如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说话、撒娇、贪玩、模仿、好奇心等,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诚实、慎重、不使自己犯错、品格优良、富于正义感、拥有自发性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听话、懂礼貌、内心稳定协调、能够正确使用自由、守规矩的好孩子;并且,他还会进一步显现对工作有耐性,以及具有协助他人、了解他人的社会性情感等特征。巨大成功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

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巨大反响

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年--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1*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国际蒙特梭利协会”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特梭利学会”。

从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召开了9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到1952年蒙特梭利逝世时,欧美和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蒙特梭利学会,“儿童之家”则遍及世界各地。

第一次于1929年在丹麦的艾尔斯诸举行;第二次于1932年在法国的尼斯;

第三次于1933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第四次于1934年在意大利的罗马;第五次于1936年在英国的牛津;第六次于1937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第七次于1938年在苏格兰爱丁堡;第八次于1949年在意大利的山瑞穆;第九次于1951年在英国的伦敦。

光辉的一生(18701952)

蒙特梭利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实现世界和平奋斗了一生。她生前曾经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她的热爱与尊敬。例如,法国授予她“荣誉社团会员勋章”;她的故乡安科纳和米兰等地授予“荣誉公民”的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授予她“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苏格兰教育研究院授予她“荣誉院士”职位。1949、1950、1951年连续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1952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蒙台梭利的重要著作从诞生到3岁儿童教育:

童年的秘密(TheSecretOfChildhood)发现儿童(TheDiscoveryOftheChild)又译为:儿童的发现,发现孩子

吸收性心智(TheAbsorbentMind)

又译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有吸收力的心理(二)从3岁至7岁儿童教育

蒙特梭利教学法(TheMontessoriMethod)又译为: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方法蒙特梭利手册(Dr.Montessor‘sOwnHandbook)又译为: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家庭中的儿童(TheChildInFamily)(三)关于7岁至13岁儿童及青春期教育:

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TheAdvancedMontessoriMethod)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与《蒙台梭利初等教具》青春期及其后的教育(四)其他方面:

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Anthropology)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ForANewWorld)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InEducation)开发人类的潜能(ToEducatetheHumanPotential)和平教育(PeaceandEducation)

第二讲蒙台梭利在我国的实践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我国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沉寂再到复兴的过程。当前,一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译著、专著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迅速开展,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师培训日益规范化。为了更好地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我们要促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系统化,进一步提高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规格与质量,扩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范围,最终实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一、蒙台梭利教育法传入中国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有一个明

显的特点,即时间集中而短暂,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

1913年中国第一篇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论文发表,此时距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建第一所‘儿童之家”只有6年时间。

我国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还是比较早的。为什么这么早?沉寂

然而,1922年之后,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

国逐渐沉寂下来,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什么原因?

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被引入中国开始,教育界人士对它的质疑和批评就没有停止过。陈鹤琴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陈鹤琴认为我们不具备开展蒙氏教育的条件。

重新认识

直到1985年,卢乐山出版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一书,中国学前教育界才开始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迅速开展。

二、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一批译著、专著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2.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迅速开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这正好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许多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课程班,开始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1994年,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合作,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梁志桑教授主持了这项研究工作。“十五”期间,梁教授又主持了三项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课题研究,吸引了100多所幼儿园参加。这些研究促进了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开展。

从1994年开始,我国陆续派出一些学者和幼儿园教师赴国外系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3.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师培训口益规范化

教师素质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国外,受训者要参加至少1年的全脱产培训,特别是要在正规蒙台梭利幼儿园实习9个月后才可能获得蒙台梭利教师专业资格证书。

在我国,不少幼儿园管理者舍不得花太多的培训成本,仅仅指派一名教师参加蒙台梭利教师短期培训,然后回园培训其他教师,导致负责蒙台梭利教学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教师仅仅参加了10天左右的短期培训后就匆忙开展蒙台梭利教学的现象。三、展望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前景1.促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系统化2.提高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规格和质量3.扩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范围

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摘要】

盲目跟风、形式主义、“导师”难寻等是当前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几个主要误区。教师素质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扎实培训是提高蒙台梭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应该形成两个基本思路,即“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和“以他为主,他我结合”,其中“以我为主,他为我用”应该成为我们借鉴次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思路。1、盲目跟风

蒙台梭利幼儿园和蒙台梭利幼儿班在我国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万个幼儿班进行过蒙台梭利教育法园本化实践。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践研究也成为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

现在蒙台梭利教育法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著作的出版及教具的制造与销售已经没有版权及专利限制,因此,蒙台梭利著作的各种编译版本、翻译版本不断上市受蒙台梭利教具销售所带来的潜在利益的驱动,很多教育公司以加盟等各种形式积极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

2.形式主义,实践中对蒙台梭利教育精健的忽略

我国不少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它们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等现象,形式主义之风较为严重。在为数不少的幼儿园里,儿童在摆弄了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之后就对价值不菲的蒙台梭利教具失去了兴趣,有时甚至会把教具当成武器玩游戏;儿童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教师则常常把这些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幼儿园在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时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重视的是蒙台梭利提供的儿童操作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所有儿童操作材料,重视的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的部分知识探究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操作材料的内涵和价值,重视的是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3.“导师”难寻,掌握蒙台校利教育精髓的教师非常缺乏

蒙台梭利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扮演着环境提供者、探究支持者和发展引导者等重要角色,发挥着“导师”作用。

蒙台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合梭利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然而,当我们用蒙台梭利教师的标准来评价我国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时,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呢?

得到国际认证机构专业认证的蒙台梭利教师恐怕更是屈指可数。

在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不到位的情况下,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问题

比如,很多教师不会为儿童提供系列的“有准备的环境”,而只是把“买来的环境”摆在活动室里,更不会引导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活动进行学习;

很多教师只是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自己的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可以说,因为不能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很多教师难以做到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难以做到在个别教育和差异教育中促进儿童发展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知半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习和借鉴。第二讲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第三讲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心灵的胚胎吸收性心智

敏感期爱的智慧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

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然而,

人们至今没有谱写人类心灵发展的历程,没有描述过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还有他与监护他却不理解他的成年人之间的冲突,也没有描绘过儿童那难以名状的痛苦、稚嫩心灵中的迷惑、毫无道理的失败和他们潜意识中的自卑。被告们虽然在照料和教育孩子上殚精竭虑,但还是发觉自己恍若置身困难冲重重的迷宫,无力自拔,仿佛自己一直徘徊在一个根本没有出口的密林中。

理由?

因为它公开谴责的并不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错误,并不是那种让人觉得自己丢人、没有用的错误,而是要指责一种在无意识下犯下的错误。这种指责能使人们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实际上,人类每一个真正的进步都是因为发现和利用了未知的东西。9人们蜂拥而去听被人对自己的控告,而后他们又聚在一起赞成控告者对他们的指责,承认他们自己做错了。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正是这些尖锐的、持续的控告,把他们的意识从潜意识中唤醒。所有心灵上的进步都是经由把不自觉变为自觉,并进而征服自觉、征服自己的思想而取得的。正是沿着这条路,人类的文明才不断前进。

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她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心灵的胚胎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新生命都有一种本能

“当新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她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

“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集体特性,使它能对世界整体的完善做出贡献。”

“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是怀着一种对造物之神的崇敬,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看成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新生儿出生的情景:

新生儿出生母亲受到关注,新生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是否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磨难?

新生儿的真实需要!

“他在这个世界中,然而这个世界却不理解他。”

人类存在两个胚胎期

“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一个胚胎是生理胚胎,是动物均具有的,第二个胚胎是人所独有的心理的胚胎,它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力量。是包藏在肉体中的精神。

人类存在两个胚胎期心理胚胎是独特的

动物和人类犹如批量生产和手工艺制品的区别

心理胚胎要靠孩子自己的力量发展

心理胚胎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保护和支持

“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吸收的心智”。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

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吸收性心智的发展阶段

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0-6岁之间,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

第二阶段是3-6岁,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对比。儿童并不是通过主观思想,而是通过他们的天赋来吸收环境知识的。

语言是最明显的例证。

他们具有天生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那为什么只专门听取和学习人类的声音?

玻璃杯在桌子上上桌子在玻璃杯儿童没有记忆和推理能力他们是怎么学习的?20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

儿童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他的母语,一种精神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进行。相反,我们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已。

什么样不做就仅仅是吃饭走路就会学会很多事情是浪漫的想法吗?NO

这是事实!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禀性,并且只有获得某种特性时闪现出来。一旦他获得了这种特性之后,其敏感性就消失了。”“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儿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内心照亮,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才会感到疲劳和乏味随之而来。”

“在一种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将随之燃起。在这种节奏感的刺激下,儿童不断地征服,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敏感期消失后

“当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

爱的智慧

“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像一颗行星,得到了太阳的光芒。爱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爱。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并且他的自我实现也受到了爱的影响。”《童年的秘密》90-93

敏感期的热情来自于爱

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物体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不仅仅是情感反应而且是智力发展的需求。爱的智慧

“正因为儿童热爱他的环境,而不是对它漠不关心,才使他们能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

儿童热爱的一个特别对象是成年人。

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儿童乐于听成人的话,但是,当成人让他放弃那些对他成长有利的本能时他就会反抗。无意识的自我保护

“我们应该记住,儿童爱我们并想服从我们,儿童爱我们胜过其他的一切。”

儿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儿童对成人有着深沉的爱,他们帮助成人从麻木冷漠的状态变得敏锐而多情,从新获得爱心。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

儿童促成团结的力量以爱为基础

“与儿童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温和、亲切,人们就不会互相猜疑。”“爱是一种恒久的忍耐,是仁慈;爱是不嫉妒、不做羞耻之事,不矜持;爱是没有野心、不谋私利、不发怒、不做恶事;爱是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包容、信任、期待和忍耐。”

如果爱的最终目的是拯救,那么如果它被忽略就会导致破坏。爱不是一种概念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

儿童在“工作”中成长

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此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儿童-教具-工作儿童-玩具-游戏

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

工作中的自由、专注。内在的工作周期。

儿童工作的愿望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他不工作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认识通过工作塑造自己的。

工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是保持健康和恢复正常的一条原则。为什么人们会反对工作?163-165tndmm

我们相互依赖又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一个人的工作与处于正常化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就是人具有天赋工作本能的最好证明。两种工作:成人的工作和儿童的工作

儿童是成人之父?

一个心灵已经得到升华的人不会迷恋于外界的东西,它仅仅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采取利用外界的环境。与这种人相对立的是一种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他们被某些外在的目标所迷住,以至不惜任何代价去追求它们,有时甚至损害健康或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170tndmm

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

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0到6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0到3岁和0到6岁。

0到3岁成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无法直接施加任何影响。没有学校招收此年龄儿童。?3到6岁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6岁之前儿童的人格发生巨大的变化。6岁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去上学了。成长的三个阶段

0到6岁心理胚胎期6到12岁,这一阶段没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表现的平静而快乐。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

外星人成年人

12到18岁,相当大的变化,身体在这一阶段长成。18岁以后发生的变化很小。官方教育的认识

0~6岁的第一个阶段已经明确地得到认可,不属于必须接受教育的阶段,但是,从什么也不会的婴儿到能够有能力上学的孩子,其进步的巨大无法估量!

第二个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得到认可,世界大多数国家规定这一阶段是小学阶段。第三个阶段官方也认可是中学阶段。

大学是最高阶段,但学校教育与之前没什么变化还是教授,听讲就可以培养真正的人才吗?

学前期和大学期的比较

“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蒙台梭利

没有人不被儿童的智慧所震撼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对婴儿的大脑发展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做好准备,正确地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如果人类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学习了知识,那将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因此,如果我们寄希望于学校成为‘观察人类生活的实验室’,我们就必须把美的东西都荟萃于此,就像在细菌学家的实验室里,为培养杆菌就必须备好炉子和土壤一样。”

玛丽亚蒙台梭利基本观点

从事新式教育,不仅教师的职能需要改变学校的环境也必须改变,把“新式教材”

引入普通学校,是不可能带来全面革新的。

学校应成为儿童能够自由生活的场所,他不仅可以在这里享有在内在发育方面潜在的、精神上的自由,而且能使儿童从生理、生长到机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和发育的最好条件”。

学校还要进行服装的普及和改革,使新式服装符合既整洁、简朴又宜于自由活动的要求,同时还要能使儿童学会穿戴。

包括营养在内的幼儿卫生学是最适宜实践和普及的一项革新。

具体改革

教室面积大大增加

厕所面积增加,增加了洗澡间安装了混凝土地板和可清洗的护壁板配上中央暖气系统供应饭食

扩大窗户容积增加采光装上阳台,开辟花园设有体育馆

提供能够自动旋转的课桌椅向孩子提供比“生理”教室大两倍的“心理”教室。(一般面积空着)配备轻便易清洗的家具。特点

安全真实的自然环境优美礼貌的教室氛围

内在需要的有序环境愉快自主的学习环境将教育渗透入环境中增加活动中的智力性

不应通过“户外锻炼”而是“户外工作”来治愈其神经衰弱症。为什么?

蒙台梭利教室常规

进教室前坐着脱换鞋子,并将换下的鞋子放入鞋柜内。穿脱外套须在固定位置,如须放置外套应折叠。轻声开关门。

和老师、同学道早上好、说再见。

和爸爸妈妈分开时要谢谢爸爸妈妈并说关心的话。在室内要轻声慢步地走。在室内交谈时要轻声细语。和人说话要目视对方。

必须用双手搬取桌子和椅子。

坐椅子或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再取物或置物。坐姿站姿必须要端正。

铺开地毯时应考虑与周边其他地毯的位置,以便他人通行。用地毯工作时应盘腿坐姿。

若要加入别人的工作必须寻求同意。在地毯或桌上工作必须摆放整齐。

工作结束时必须收拾干净并归位。

用餐时盛饭或汤不宜过满,水果应置于盘内享用。餐后应确实桌面、椅面和地面。

餐后要擦脸、洗手、漱口(午饭后要刷牙)。午睡后应折被整理仪容。

上厕所应以手势或轻声告诉老师。喝水时应坐于固定位置。

使用洗手间应保持整洁。

衣物柜应随时清理,学会物品的整齐摆放。时时不忘说:“请、对不起、谢谢”。

排队要守秩序,学会耐心等待。

蒙氏教室的布置

区域的划分和布置提示牌和标记教具的投放走线区

区域的划分和布置集体活动(走线区、区域活动)

自主活动寝室(两用)

个人活动毯子和桌布个人空间提示牌和标记

教室的墙面设置了区域指示牌,他们是沉默的提醒者,告诉幼儿这里是什么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些什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图书角的墙上有安静的装饰画,提醒孩子在这里活动要保持安静。美工区的墙上贴着折纸的范图,就是将折某一种作品的过程全面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了解探究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墙面上还留有大面积的作品展示空间走线区

蒙氏线是蒙台梭利教室地板上画的或粘的一个圆周(一周两周都可)。蒙氏线通常呈椭圆形,以有色胶布贴在室内的地板上,线的宽度配合小朋友的脚宽,以三至五公分为理想。

如加以变化,也可以内、外圈并阵,间隔约三十公分。不仅容纳较多幼儿进行活动,也可以同时分别在内、外圈,依幼儿年龄及能力发展进行不同的活动。蒙台梭利教室的走线活动

线上静走线上持物线上律动线上分享活动有准备的环境

基本环境设置:典型的蒙台梭利学校包括教室、室外花园、操场、图书馆、起居室、储藏室。教师分为七个区: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与儿童发展步调一致:与儿童发展步调同步,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各种材料。能吸引儿童:有次序的、美的、能保护儿童的、有安全感、能吸引儿童的。

能自由操作的各种材料:数量有限制,过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他们专注力的培养。

第五讲蒙台梭利的教师观一、反思者

(一)反思自己的缺点

教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才能摆脱最根深蒂固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会妨碍他与儿童的关系。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偏见(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四)相信孩子都能够专注工作

(三)相信孩子都能够专注工作

1、相信孩子具有不同的精神特质,一定会为工作的趣味所吸引展现其美好的特质。2、耐心等待孩子专注投入工作

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为学习环境的管理者与维护者,老师应专心做好他的工作,不必在意孩子的问题与困难,要相信环境必能使他痊愈。

环境的吸引力会使孩子意志坚定。环境的维护自己做到温文尔雅尊重孩子。第二阶段:开始处理仍未步入轨道的孩子心思散漫、四处游荡、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老师要善于诱导对于不断骚扰别人的孩子,要尽快阻止,不必让他完成整个活动。第三阶段:先借助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工作让孩子产生兴趣,老师就要退到后面去,绝对避免干扰。二、观察者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

教师的观察研究及其成果是设计、安排和不断改进与更新教具材料和正确地进行指导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激励和促进教师更加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改进、提高,日臻完善的动力。

“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受兴趣的强烈驱使而‘看到’儿童的精神现象,并体验到一种宁静的快乐和不可遏制的观察欲望时,那么,她就会明白她正‘步入正堂’。”玛丽亚蒙台梭利三、指导者

幼儿教师必须是一位明察秋毫、反应敏锐、冷静沉着、精明能干,有教育艺术才能的、儿童活动的自觉指导者。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一)准备环境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环境。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准备环境

把教室布置得美观、大方、整洁,一切陈设(包括教具)秩序井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的教具材料依等级层次类别存放在固定的橱柜架上,方便儿童取用。

教师本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年轻端庄衣着体面整洁,经常保持愉快心情,态度亲切又优雅。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尽可能温文尔雅,使孩子不自觉地敬重爱戴他的老师,如同想到自己美丽的妈妈一样;妈妈是孩子眼中一切美的化身。(二)引导儿童选择作业

让儿童平静下来,教师引导儿童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自动作业,在开始的阶段教师必须指导,随后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或只限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二)引导儿童选择作业

让儿童平静下来,教师引导儿童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自动作业,在开始的阶段教师必须指导,随后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具,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或只限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儿童运用教具材料独立操作,教师的指导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儿童开始接触教具但还不会使用时,先鼓励他使用,教师可以作一次示范性操作;如果儿童对某些较复杂的教具材料已作过试用,但还不理解教具的内在结及相互联系,使用起来产生困难,这时教师可作适当解释,但必须简单、明了、准确。需注意:

在儿童各自独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坐在教室里为全体儿童都能看见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听候儿童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

蒙台梭利特别指出,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恰如其分,避免作直接纠正,肯定或否定回答,以免抑制和代替儿童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在使用教具过程中对教具材料的种种反应:难度、花费的时间、进度、兴趣等等。在儿童各自独立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坐在教室里为全体儿童都能看见的地方,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听候儿童召唤,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暗示和启发诱导。蒙台梭利特别指出,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恰如其分,避免作直接纠正,肯定或否定回答,以免抑制和代替儿童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在使用教具过程中对教具材料的种种反应:难度、花费的时间、进度、兴趣等等。

四、支持者和资源者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保持教室的纪律和秩序,制止不良行为如何制止?如何维持纪律?你是笨蛋

如何树立威信我怎么这么好欺负啊?

第六讲自由和纪律

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一直是幼教实践中的两难问题。人们经常在纪律和自由的两个极端摇摆。当强调纪律时,自由就失去了空间,当强调自由时,纪律就化为乌有。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强调纪律,不但将纪律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前提,而且将其作为教育的结果。为了营造秩序井然的环境,老师怎么办?

在秩序井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奴性的、呆滞的、疲惫的、厌倦的、老成的、懒于探索的幼儿。

在儿童中心教育大行其道时,有时怎样一种局面?

教师在幼儿喧闹无序时声音嘶哑、束手无策、啼笑皆非;幼儿在嘈杂、混乱中或恣意妄为或无所适从或痛苦不堪。问题

什么是纪律和自由?它们的关系怎样?

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纪律和自由的含义

纪律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

自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是指不受他人专断意志的控制。自主和独立是自由的核心。自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智慧领域的自由,表现为理智自由、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另一种是行为领域的自由,表现为行为的自由、行动的自由。

二、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一般来讲,对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阵营,既偏重自由、偏重纪律以及自由和纪律并重。

偏重自由的学者认为,

偏重自由的学者以卢梭、罗素、康德等为代表,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康德的理想主义教育,英国的自由主义教育以及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等,他们都强调对于个人的尊重,崇尚自由,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罗素旗帜鲜明地指出:“规格化是罪恶之源。教育当局将孩子们看作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将孩子看作实现社会宏伟计划的材料:工厂中未来的‘手’或者战争中的‘刺刀’等等。只有当一个人感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都有自己权利和个性,而不仅仅是拼版玩具的零件,或团体中的士兵,或一个国家的公民时,他才有教育别人的资格。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自由之路》李国山译,237页)

罗素坚决反对压制的办法。他说:“儿童一旦受到某种压制,就会报以仇恨,而且一般说来,如果他不能将自己的仇恨尽情地释放出来,那么这种怒气便郁积在内心深处,也许会深入无意识之中,和那些各种各样的奇怪东西混在一起,伴其一生。”为什么失败了?

为了推行自由主义教育,让儿童自由自在地按着自己的天性发展,罗素夫妇开办了皮肯希尔学校。在他们的学校中,学生可以非常自由,做任何事,说任何话,甚至可以谩骂教师。结果学校成了玩童恣意妄为的天地,罗素的自由主义教育也宣告失败。

偏重纪律的学者以黑格尔、杜威等为代表。他们重视纪律的价值,将纪律视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他们强调人的社会性,教育对人的塑造以及公共秩序,但却忽视了个性的自由发展。黑格尔说:“正规教育的任务在于,从理论上引导儿童沿着‘普遍心灵’道路前进,而不仅仅是允许他自由自在地行动、游戏与玩耍。”所谓的“普遍心灵”就是共同的生活准则、规范和纪律。他认为这是儿童理解伦理、法律和社会义务的基础。

黑格尔特别强调学校不能被还原为仅仅是对儿童主观愿望的迎合和怂恿。他说:“儿童的‘即时冲动’不再是有价值的,仅当儿童的即时冲动被引向同普遍性原则相一致,根据固定的规则被锻造,总之使它服从于普遍性秩序,此时的儿童的即时冲动才受到尊重与珍视。”杜威比较强调纪律教育。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协调心理(个人)的因素与社会的因素这种协调要求儿童能够表现自己,但必须按实现社会目的表现自己。”辩证地看待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将自由和纪律并重的代表主要有蒙台梭利、皮亚杰、马卡连柯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纪律和自由不是非此既彼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纪律需通过自由而获得,同时又是自由的保障,绝对的纪律和自由都是不存在的。

皮亚杰认为幼儿年龄较小,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由意识。强制、惩罚、不容质疑的纪律约束只会造就呆滞的幼儿,束缚幼儿智力的发展;而鼓励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他们就会理解认同纪律,心甘情愿地遵守纪律,逐渐成为既守纪律又自由发展的人。马卡连柯直截了当地指出:纪律就是自由。“集体中的纪律正是对每个人的权利和可能的发展的充分保障。没有纪律和秩序,个人的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167)

三、蒙台梭利对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认识

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的概念及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玛丽亚蒙台梭利“自由就是灵活性。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实现。”

“如果纪律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

她提出,纪律不是那种绝对的、不容质疑的“不许动”,真正的纪律是积极主动的。她说:“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在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的特定时刻,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体现。”

“当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动,我们称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也就是给孩子自由思考、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中理解纪律,主动遵守纪律。

她指出:“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分清好坏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所有这些要求都是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在让孩子们自由活动时,她规定了不妨碍他人的具体限度。在教育实践中,她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只在孩子们冒犯干扰他人时预与制止。她认为,纪律最好的教室就是所有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忙忙碌碌地进行有益的、运用智力的、自觉的活动,而没有粗野的举动。

(二)独立是自由的基础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

“奴役和依赖的危险性不仅在于它们造成了‘生命被白白地浪费’,导致了人的软弱无能,而且它们使得正常人的个性发展明显出现了堕落和退化,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三)纪律不需要外在的奖励和惩罚

“一个享有自由并自我约束的人,会追求哪些真正能激发和鼓励他的奖赏。当他的内心具有人类的力量和自由时,他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积极性。”活动本身就是奖励而不是外在的奖励。

四、在教育实践中处理纪律和自由关系1、教师通过观察来认识幼儿的状况

“教员在经过训练后,不仅要有能力,而且要有愿望去观察这种行为。在我们的体系中,教员必须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主动施加影响力的观察者。他的被动性应该表现为一种带着渴望的科学好奇心,而且必须绝对尊重他所观察到的一切。这个教员必须理解和遵守作为一名观察者的立场:灵活性就体现在现象中。”

为了遵守纪律,孩子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老师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们有没有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些概念。2、教师的观念

第一,明白什么是纪律光顾的地方,什么是自由驰骋的天地。

第二,纪律教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应该根据幼儿的理解力和自控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纪律的教育。

第三,将纪律视为发展开放的系统,让幼儿参与纪律的制定,逐渐将纪律从外在的要求变成幼儿主动遵守的规则。

第四,良好的纪律应不限制幼儿的发展,应经常反思纪律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或修正纪律或纠正教育的方法。

3、教师的角色

第一,教师应是幼儿行为的欣赏者。第二,教师应是幼儿能干的伙伴。第三,教师应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4、纪律教育的步骤(1)准备环境(?)(2)不同组织形式比例适当(3)训练幼儿控制力

安静游戏“孤立”

安静并不是可以立即达到的状态,安静必须是身与心和谐连结时,才能达到的境界。当我们不和他人相处时,就是自己的身与心赤裸裸相遇的时刻,此时就立即暴露我们平常的身心相处状态是身心分离呢?还是连接呢?

相反的,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多半不是来自自己的意志,动作总是被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例如:只被允许坐在一处听成人说话,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环境;即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听令于自己的心智,而是受控于成人。当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失去了指挥,就只能任其本能的动力在身体流窜。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无序、不协调的动作。

当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以下介绍如何和孩子经历安静的一些方法,首先是控制肢体不动来制造安静;在安静的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此时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让你重新了解环境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当你能享受安静后,安静即能成为一股激发内在潜能的力量。

孩子需要有机会经历安静,更需要一个有能力安静的成人来引导他。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方法,或者去除无法安静的因素,让自己凝聚内在能量,并激发个人独特的潜能。安静游戏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第一阶段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幼儿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若发现幼儿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静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律动,例如:“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

2、一二三木头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3、模仿布偶: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张开眼睛。

2、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张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补充说明

此阶段除了能发展辩认环境声音的感官敏感度外,还能让人体会安静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状态。经过此阶段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除此,你或许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呢!变化延伸

1、进行上述活动,可同时介绍乐器,让孩子先听一段音乐(你事先挑选的),然后从中找出他所认识的乐器声。如果你自己是音乐爱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孩子逐渐亲近音乐。

2、邀请孩子到户外从事上述活动,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海浪声等。当孩子能够确实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可以一起寻找声源,培养孩子成为自然观察者。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邀请孩子们坐下来,先请孩子们静坐不动,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3、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补充说明

1、在进行此阶段的练习时,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请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边,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经历成功。

2、每个阶段需练习多久时间,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纵使已经练习至第三阶段,仍可以再进行第一、二阶段。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蒙台梭利的“孤立”孩子

我们曾多次遇到一些喜欢干扰别人、而又根本不注意纠正错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应该立即由医生进行检查。如果检查结果证明孩子是正常的,我们就要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放一张小桌子,让他坐在那里,用这种方式来孤立他。

我们让他坐在舒适的小扶手椅子上,可以让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学习,同时给他最喜欢玩的游戏和玩具。这种孤立总是能成功地使这样的孩子安静下来。孤立的状态

在座位上他可以看到全体伙伴的学习情况。直观的教学课

他想成为伙伴中的一员,他觉得那样会比较优越,会真的愿意回去与其他孩子一样学习。被孤立的孩子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就好像生病的小孩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似的。纪律教育的效果

我不知道经过纪律教育孩子的心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经过纪律教育,这些孩子都将变得很好,而且这种良好的态势会持久稳定下去。它们能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表现自己,对此他们深感自豪,他们对老师和我也总是表现出亲切之情。在教育学中自由的生物学观点早期教育法P70-71

第七讲感觉教育玛利亚蒙台梭利

我们的教育目标总的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从生物学方面来讲,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个体在自然方面进行有效的发展;从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的目标在于使个体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们的教具使自主教育成为可能,而且允许系统的感觉训练。这种训练不是依靠教师的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系统,这种教具首先提供了能吸引儿童自发注意力的物质实体,同时也包含了合理的刺激等级。

玛利亚蒙台梭利

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大纲

(一)感觉教育的价值(二)感觉教育的教具(三)感觉教育的内容(四)感觉教育的方法(一)感觉教育的价值3~7岁的感觉教育更为重要

通过感觉教育发展智力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优秀的观察者感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力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更好地利用周围的环境

3~7岁的感觉教育更为重要

感觉的发展要比智力活动的发展居先,儿童在3~7岁的时候正处于感觉形成的时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

所有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必须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帮助孩子天然的心智和身体方面的发展。

感觉教育对成人是很困难的,就像教他们钢琴一样困难。通过感觉教育发展智力

“这种感觉训练能够提供一种有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儿童可以建立起来情绪而强有力的心智。”

感觉教育也可以发现并最终改正在今日的学校中无法观察到的缺陷。

通过感觉教育发展智力

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优秀的观察者

观察的重要性

感觉教育不但能够完成一般性的工作,使人们适应当前时代的文明,而且使他们能够面对实际的生活。

感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力

感受力对人的职业和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不同职业对感觉的需要:厨师、医生、作家、品酒师等生活感受的丰富或贫乏

感觉教育可以使人更好地利用周围的环境(二)感觉教育的教具感官教育教具的种类

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教具。种类比较多感官教育教具的特征

孤立性如长棒其他都相同错误控制吸引力

设计有序列性

由简单到复杂(孩子自己就可以学习)适合幼儿的尺寸

蒙台梭利感觉教具(彩色圆柱、长棒、粉红塔、味觉瓶)(三)感觉教育的内容

视觉教育:鉴别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教育:皮肤觉、质感、温度感;压觉:物体的轻重、实体认识

听觉教育: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味觉教育:辨别味觉(甜酸苦咸等味道)嗅觉教育:鼻子感觉的教育(四)感觉教育的方法鼓励小组或个别教学教学时教具排列从大到小从左到右

最强烈的对比采用GPS的方法[GRADING(序列)PAIRING(配对)SORTING(分类)]续

学习名称的教学法均采用三阶段教学法语言要精简(原则:简单、客观、正确)

幼儿要熟悉基本示范后再进入变化延伸,可以让孩子自由变化感觉隔离黑暗的环境蒙起眼睛教具供应有限制性一次一种三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第二阶段认识相应的名称的物品第三阶段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

感觉教育应当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

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第八讲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

我们必须培养属于生物因而也属于自然界的人去适应社会生活,因为虽然社会生活是人的特殊工作,但它也必须符合人的自然活动的表现。而我们在培养人适应这种社会生活的时候,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在生命初期是植物生物的这一有利因素。《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伊塔)阿维龙野孩

自然中长大巴黎的文明生活遍体伤痕累累搏斗、磨难

伊塔相信教育是万能的而不是卢梭的观点。

“凡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阿维龙野孩的教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极力引导小孩从自然界的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第二,对其进行智力教育

从自然界的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阿维龙野孩的快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快乐雪景暴风雨快乐!

伊塔扩大野孩的需要,给他爱抚

通过展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诱导野孩让教师首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

人类的爱最终战胜了自然的爱!阿维龙热泪盈眶

在集体生活中感悟到强烈的人类之爱。人仍然是属于自然的特别是在孩提时代

在教育过程中牺牲自然特权的程度,只限于未获得由文明所提供的乐趣所必需的程度,不能无畏的牺牲。

既然儿童的肉体生命必然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必然需要心灵与天地万物的交融,从而可以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

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中思考自然理解自然。

自然教育的方法

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生命现象

第二,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教育而具有预见力

第三,引导孩子们学习具有耐心的美德和有信心的品格(种子长大)第四,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情

第五,儿童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就是对周遭生活环境的认知与喜好表现,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天文等都有诚挚的兴趣和强烈的关怀。

这项智能包括了对生物的分辨观察能力,如动物、植物的演化;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如云、矿物、石头的形成等。

自然智能的培养

1、在观念上,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接触自然。很多父母常常苦恼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即使吃饭也是边吃边看。专家建议,应该用取代电视的活动来调整,例如:看书、踏青、到户外走走等。不过,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都必须逃离水泥森林,例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电视。2、接近自然赏鸟活动

种植花草、养养动物

看有关大自然的书籍或影片

3、激发孩子自然观察智能的方式

观察

例如观察蚂蚁,带孩子仔细看,用心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搜集

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包括图绘、文字的描述等,在孩子从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印证书本相关知识,甚至还可以发掘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经验。★预测

让孩子学习预测蚂蚁的行径和可能发生的现象。★分析

预测之后,获得的结果需要被分析解释。也可试着分析不同蚂蚁的种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沟通

华德福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够自然成长,常常是把学校建立在郊外,让孩子有宽阔的地方奔跑,养一些小动物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关爱生命,种花种菜,让孩子感觉到生命的欣欣向荣。

我发现人弯腰弓背面朝黄土地劳动,使我们对土地能够保持一种谦卑,如果我们步行在这个路上,我们仅仅把土地看成是能行走的道。如果坐汽车,我们会将周围的土地看成一片风景,坐在飞机上我们就看不到土地了。每天的户外散步是我们的最爱!收获的欣喜!

猜猜!这些绿油油的青苗下面是什么?是甜甜的红萝卜!第九讲手工劳动

手工劳动的作用陶器艺术蒙台梭利

现在是我们重新审视有关运动的教育理论的时候了。我们尤其错误理解了运动在孩子童年时期的作用。一系列的错误观点使我们忽视了运动的真正作用。在学校里,我们更注重智力教育,却忽视了运动的作用。我们紧紧冠之以“练习”“身体教育”或“游戏”等名称,却忽视了运动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人体的结构

大脑感觉器官肌肉

这些部分的协调工作才能使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人只有通过肢体运动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人是如此,动物也是如此。神经系统

没有神经系统,我们就无法看到周围世界的美丽,无法完善我们自己的思想,它是我们所有灵感的源泉。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它降低到成长的层面上来。如果我们所持有的标准仅仅与自我完善有关,仅仅与提高我们的精神层面有关,那么我们就会陷入精神傲慢的漩涡。这可能会是人类所犯的最大错误。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有目的性的,仅仅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内心完美还远远不够。从自然的角度讲,人类可以或应该追求更高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境界,但生命如果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话,它就是突然和没有意义的。那么,大脑和肌肉的存在又有什么作用呢?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了宇宙经济、有效运转服务的。如果我们精神丰富、情感完美、具有高尚的道德,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它应该在整个宇宙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精神的力量是一种财富。我们必须使它们产生应有的作用,使其他人感受到这种力量。精神力量必须通过表达和使用来完成人类之间关系的循环。如果人类精神只为自我服务,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我们只注重自己,那我们就忽视了人生的重大意义和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相信有来生,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现在好好活着,下辈子就会更好”,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这样想,我们就会把精神层面减低到生长层面。

如果我们永远只想着自己,我们就会永远自私。相反,我们必须在生活和教育中持有另一种观点。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能力,这些能力必须得到发展和使用。身体健康心肺胃要健康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必须健康

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获得。运动

我们现在所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把运动与其他功能割裂开来来看待。我们只把肌肉看作一个为健康服务的器官。我们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以改善呼吸、吃饭和睡眠。学校教育也持有这种观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如让一个高贵的王子去放羊一样。我们的王子肌肉系统怎么能去“放羊”呢?运动大脑

假设人的躯体仅仅是一堆肌肉,没有大脑,那么发展就只会存在于生长层面,大脑与肌肉的发展就不会同步。思想不通过肌肉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如果这样人就无法达到独立,大自然的智慧赋予我们的东西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智力就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心理和精神的发展都离不开运动,如果没有运动(心理的),健康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

语言是随着发音器官肌肉的成长来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通过对儿童的观察,我们还发现,儿童是通过运动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力的。运动帮助大脑发育,发育后的大脑对运动又起帮助作用。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因为大脑和运动都是同一个体的两个部分。当然,器官也有它的作用,感觉器官活动机会少的儿童会处于一个很低的心理水平。

所有运动都有一个非常精密、微妙的机制

对于人来说,所有这些东西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形成和完善的。与动物不同,人有非常丰富的肌肉,几乎可以学着完成任何种类的动作。当然不是指强壮肌肉,而是指增强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两者完全不同。

问题是对于人来说,他们的肌肉最初是不能协调运动的,人只有通过大脑才能对运动进行完善。

人具有达到和谐的内在力量,一旦这种力量出现,他就会通过不断的联系来完善自己。神奇的是,人不像动物那样有一种固定的运动方式,但人可以决定和选择学习哪种运动。人可以对所有这些能力进行学习,并且比动物做得更好。这些潜能的发挥有赖于不停的努力。重复练习

没有人能够完全发挥出大自然赋予他们肌肉的所有能力。

人的工作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他的工作则是其思想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发掘了他内在的运动潜能。

一个人的心理生命会受他所从事工作的影响。从来不工作的人心理生命处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

学校计划动静交替

儿童通过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心理,进而通过心理来影响运动。运动是为人的整体服务的,是为人与外界的联系服务的。想象一下:所有物体都停止不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如果所有人都停止工作一个月,人类就可能会要毁灭。因此,运动不仅仅有利于健康,还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如果人类的运动只是为了锻炼,人类的潜能就可能会消失,并且会失去所有的创造力。

社会秩序依赖于以秩序建设为目的的运动。智力与手

运动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遵循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它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而两种方式又都依赖于肌肉的使用。对儿童进行研究,我们必须遵循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手的发展,另一条是走路或者是保持平衡方面的发展。

蒙台梭利

研究运动的机械发展是非常有趣的,不仅因为它复杂,还因为它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清楚看到。

低等动物四肢的发展和工作时同时进行的,而人类则是上下肢体分开的,并且满足不同的目的。

我们可以肯定婴儿将来肯定会走路,却无法确定他的手将做什么。人是所有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用两只脚走路的,

但手缺少脚的生物指导,如果手的运动不是预先决定的,那么又是什么在指导手的发展呢?手直接与人的心理相连,不但与某一个体的心理相连,而且与当时、当地的不同生活方式相连。

手表达人的思想考古发现

手工技巧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是同步的。当然,作品越精致所投入的智力就越多。1“看看那些伟大的建筑,那不仅仅是我们教堂的墙壁,更是我们心灵的火种!”圣弗兰西斯

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是由手来完成的。

如果人的智慧仅仅用语言来表述,我们的先辈就不会给我们留下任何遗迹。手与心理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如果有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更高水平,其性格会更加坚强。手与个性相关

听觉和视觉这两个感官与儿童的心理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抓或拿的动作是儿童学会运动的最初动作

观察发现,首先引起儿童注意的不是脚而是手。随后,抓的动作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本能的动作,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动作。10个月这时候腿正在做什么呢?小脑正在发育。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蹒跚学步了学步的四个阶段坐翻爬走

儿童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独立水平人通过努力达到独立

可以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做一件事情就是独立。如果是这样儿童快速发展

否则儿童的发展会减缓。

教育应该怎么办?

抱着孩子?放在学步车里?包办代替?

具备一定技巧之后的儿童觉到自己已经足够强壮了。

大自然似乎在告诉儿童“你已经足够敏捷,并具有了足够的技能。现在你必须变得强壮起来,否则上面这些都毫无用处。”

当儿童手的技能和腿保持平衡的能力联合起来后,他们不仅仅要求走路还要走很长的路,并且拿一些较重的东西。

儿童已经能够走路,并且对自己的力量有足够信心。这时儿童开始注意他周围人的各种动作,并且努力去模仿。内在动机自然界的逻辑规律1、让儿童能够站立

2、让他们能够走路,并且变得强壮3、让他们参与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儿童成长要经历许多准备阶段

他们必须首先对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器官进行准备。然后,他们会逐步变得强壮,再接下来就是对他人进行观察,最后自己能够独立做事。这都是自然的要求,大自然还要求他们进行练习,比如爬椅子、爬梯子等。只有在这些都完成之后,他们才能达到一个新的时期,产生自己做事的心理需求“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要自由。”

十二章性格和社会性发展

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以前有人随意地强制他们有规律地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进行工作;儿童不听话是因为他们曾经强制被听话。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对性格的研究和教育我们到底有多大的把握?我们始终处于试验性的阶段。罗姆克

对性格学的研究一直是投机式的,而不是精确的理论研究。

儿童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儿童个人的一系列努力才能促进性格的发展。

深深植根于人们潜意识中的自然规律无疑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适用的。

一、0~18岁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创造阶段(没有好坏的道德字眼)

第二阶段:能够区分好坏是这一阶段的特点

有了道德感,这种道德感最终会形成一种社会感。

第三阶段:儿童知道了爱自己的国家,知道了自己属于某一特定的族群,也有了对这一族群的荣辱感。

各个阶段的关系幼虫和蝴蝶

出生后2~3年儿童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

如果想对儿童0~3岁时所形成的缺陷进行治疗,那么我们就应该把重点放到3~6岁这一期间。因为在这一期间,大自然还正在忙于形成和完善儿童的其他各种能力呢。

如果0~3岁的缺陷不能得到改正,那么这些缺陷会一直保留下来,其影响也会愈来愈大。所有这些缺陷都会对心理和智力产生影响。如果前一阶段不利于儿童潜能的发展,儿童就会表现为学习困难。二、儿童的缺陷和治疗(一)儿童缺陷的分类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那些强壮儿童(可以克服障碍的孩子)表现出的缺陷。

特点:反复无常、可有愤怒和暴力、占有欲强、自私、嫉妒、不能集中注意力、贪吃一类是那些弱小儿童(那些在不利条件面前屈服的孩子)表现出的缺陷。

特点:懒惰懒散、哭、取悦他人、易烦躁、撒谎偷东西、消化问题(二)蒙台梭利的学校情景我们所办的学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我们学校里生活的儿童,他们原有的缺陷都不见了。儿童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里,他们可以自由运用他们的潜能,从而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周围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他们可以自主地进行使用,每一样东西都可以吸引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缺陷消失了缺陷不是先天的。

所有的不正常现象都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儿童的心理生活没有得到充分的滋养。只有上帝手中掌握着真理,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幻影。

当儿童们被某项工作所吸引时,他们的这些特点都消失了。儿童身上那些所谓坏的、好的和高人一等的特性全部消失了。

儿童在心理的支配下开始忙于做一些能够使他们内心平和、快乐的事情。(三)给母亲和教师的建议

把孩子放到一个有意思的环境中生活。不必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帮助,一旦他们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打断他们。和蔼、严厉、药物对于精神饥饿的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人类是智慧的动物,他们需要物质上的营养更需要精神上的营养。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分为以下三类有缺陷需要改正的孩子

好孩子(行为不主动、乖)

那些吵闹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出众这种错误的分类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四)儿童的正常和不正常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治愈的儿童再回到他原来生活的环境中,由于缺少正常发展的动力和机会,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一些学校努力营造的自由气氛:

自由就是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受权威的约束等等。这只是对压迫的一种反抗。

儿童的反应发泄

“让儿童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是虚言

如果自由就是让儿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那么儿童已经偏离的性格就会继续发展,他们就会更加不正常。儿童的正常发展来自于专注于某项工作。

工作是爱的外在表现

让儿童做应该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大脑需要不停地工作。只有不停地专注于一些事情,精神才会得到发展。懒惰的大脑容易受一些不良东西的影响。一个懒惰的人不可能是精神上健康的人。

纪伯伦三、儿童性格的形成过程

中间的圆环表示那些基本达到完美的人

他们非常强壮,不但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精力,也因为他们有一个比较幸运的生活环境。在社会生活中,最有成就的人是那些性格或身体强壮的人。性格强壮的人有一种向完美方向发展的倾向。

没有强迫的力量,他们确实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意愿。

他们追求完美不是做出了牺牲,而是满足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需要。性格弱的人

性格弱的人就有相反社会或超社会方向发展的倾向,这种人如果不作出努力就会有堕落的危险。

他们需要道德支持,以摆脱堕落的诱惑。

这种力量就像地球引力一样几乎无法抗拒,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斗争和反抗。需要各方面的精神慰籍。

登山者一样步履维艰

人类完美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人类的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做出一些发现,社会就此前进了一步。

一个人精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推动。

我们现在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人创造出来的。性格发展的两种相反力量向中心向边缘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人类保持正常并向表示完美的中间点逐渐靠近。

相反,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不正常的、有心理问题的、需要我们帮助以防止滑向边缘的人拉向中心,否则,他们会成为社会的异类。从教育者和儿童的性格看教育

第三个圆环的教师教育第二个圆环的儿童会有什么结果?教师:“你穿这么少的衣服可能会感冒,多穿一点。”儿童:“我们不怕冷,我们感觉很暖和。”教师:“不要吃肉,那是一种罪过。”儿童:“当然,我们不喜欢吃肉。”

这样的教师可能会起负面作用,而不是使这些儿童逐渐接近完美的状态。现在的教育也许会使人退步削弱人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是基于人的低级能力而非高级能力展开的。从教育者和儿童的性格看教育

第二个圆环的教师教育第三个圆环的儿童会有什么结果?

将会对儿童发起冲击,这种冲击不是防御式的而是征服式的

心理建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那么,许多人性格有缺陷就完全可以理解。

要形成儿童良好的性格需要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应该取消那些人为的限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一个人可能对历史和哲学非常了解,却仍然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方式唤起人类的激情,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任何说教是不可能促使良好性格形成的。

说教和自我完善是两种教育的主要区别。

新式教育是一场革命、一场没有暴力的革命。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把人根据年龄分割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也就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绝大多数学校首先根据性别,然后根据年龄进行分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而且是很多罪恶的根源。(一)集中注意力和性格

儿童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集中注意力。这是他整个性格形成和社会行为的基础。儿童必须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须找到能够使他集中注意力的东西。因此,他周围的事物对她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任何人也不能使儿童集中注意力。只有儿童自己才可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别人不能为他们做这些事情。事实上,这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就是一个能够让儿童集中精力做事情的地方。(二)有助于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封闭的区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神殿和庙宇

建筑师、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兴趣试验:物件儿童选择

通过世界各地的学校共同总结出来的。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所有儿童所喜欢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些东西非常重要。(三)教具的提供与社会性发展

数量不过多,以免分心每件只有一件等待、耐心

在儿童准备进入社会生活的第一阶段,成年人如果对儿童进行干涉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例如,当儿童排成一列向前进时,一个儿童可能跑出来向相反方向走怎么办?(四)混龄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当班级足够大时,各种不同的性格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儿童们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如果班级很小就会变得很困难。完美是社会生活得来的。班级混龄班社会生活

年龄小的孩子观察大孩子要求解释年龄大的孩子解释和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一种爱和敬仰的感觉存在(五)儿童和成人对于新来者的不同反映新来的孩子坐不住打扰别人,怎么办?老师会怎样?孩子们会怎样?

儿童们有帮助、鼓励和安慰弱者的本能。他们的这种本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人类最大的进步就是能够帮助穷人和弱者,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压迫。

五、社会凝聚力

团体意识不是通过灌输方法得来的。它也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竞争,而是自然的产物。这是儿童通过自身努力所取得的结果。儿童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才能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社会生活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有吸收力的心理比有意识的行为更能把整个社会凝聚在一起。

我们很有趣地看到,儿童逐渐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正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儿童们也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群体行为的一部分。把群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社会单位的凝聚力阿根廷大使访问:节假日孩子孩子们

老师

儿童早期行为是由自然所决定的,但这种行为的发展只能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流中进行。

赛艇团体凝聚力

我们的社会正缺少这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缺失最终会毁掉我们所创造的文明。人类社会只有一个群体不缺少这种凝聚力,那就是儿童。神秘力量的指引不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而是生命本身的产物。

儿童长到6岁后不久就开始了发展的另一个阶段

儿童开始具有了了解人们行为所遵循的传统和规律的愿望。

儿童们希望有一个人来领到他所生活的群体。服从领导、遵从规律无疑是社会组织连接在一起的纽带。组织和凝聚力

人在群体中生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例如,纺织过程

棉花桃纺织

纺织过程:线经线好比社会的凝聚力织布的过程可以比作在法律和政府控制之下的有组织的社会。

社会不完全依赖于组织也不完全依赖于凝聚力。希腊、穆斯林、犹太人心理胚胎儿童发展

只有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才能对他所在种族的特征进行学习。儿童“精神胚胎”时期的特性不是智力的产物也不是人工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延续下的心理特征。

儿童在建立自己个性的过程中对这些心理特征进行吸收和学习,并最终成了一个操某种特定语言、具有某种特定宗教信仰、服从于某一特定语言、具有某种特定宗教信仰、服从于某一特定社会传统的人。儿童潜能

当今社会已经过半数的文盲对社会来说不是一种危胁,真正威胁社会的是那些忽视人类创造性,无知践踏上帝赋予儿童潜能的行为。

儿童潜能恰恰是能够把人类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道德价值和智力价值的源泉。无知是我们的最大敌人。

性格发展的两种相反力量向中心向边缘

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人类保持正常并向表示完美的中间点逐渐靠近。

相反,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不正常的、有心理问题的、需要我们帮助以防止滑向边缘的人拉向中心,否则,他们会成为社会的异类。儿童自己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对比自己强的人崇敬

对那些做错事情的人关爱和怜悯

学校的教育则类似于第三个圆圈教育第二个圆圈的孩子。

首先认为孩子无法自行学习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其次,他们认为带命令语气的话可能对孩子有好处。

成人另一种不好的行为就是经常打断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工作。内心中的美好东西必须通过互相帮助和精神上的和谐才能得到3~6岁的孩子不适合直接教育。认真观察了解.3~6岁是性格和社会观念形成的阶段。

3~6岁儿童的发展不取决于外部的说教而是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些都是人类行为的源泉,它们只有在自有有序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六、儿童的错误及改正方法

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但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地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样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如何看待错误改正错误?错误不可避免,可以一犯再犯改正错误最关键自己改正错误很自信

改正错误本身充满乐趣

十三章蒙台梭利教育的启示与局限一、蒙氏教学法的局限

昂贵的教具,限制其适用的范围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预设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在强调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互动的同时,相对忽略了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

忽视和贬低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二、现实应用中的蒙台梭利

误解。蒙台梭利不是一屋子的教具,也不是一群摆弄教具的孩子和老师,它是一种教育方式。

机械。在实际应用中,不论是教师的培训学习,还是幼儿的操作,往往容易流于机械僵化教师的困惑。“我是一个蒙台梭利教师吗?”表面化。表面功夫易学,实质精髓难通物化教具背后的官能心理学和宗教思辨。据说,一个好的蒙氏教师不仅要接受好的培训,有科学的蒙氏教育理念,能够正确操作和运用教具,还要具备一些素质。

家长和孩子的种种反应(见下)。

家长和幼儿对蒙氏教学法的反应

我班有三个孩子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在三岁前曾经入蒙氏班,家长都认为孩子喜欢,玩的开心,可是,却渐渐对其他事情没有了兴趣,除了电视节目和新鲜的玩具。爱走神,小朋友之间更是不能正常交往,因此,他们退学来到我们园。

纯蒙氏幼儿园里出来的孩子进入小学后,看到很不蒙氏的一些现象会说,他们肯定没有接受过蒙氏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是以自我为标准的,具有极强的自信,认为不对的是别人。

那天笑笑一进孙老师的幼儿园,就站在教具柜前不动了。起劲的玩着小碗里的豆子。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下,他确实沉醉其中很快乐,嘴角挂着笑容,也不管身边发生了什么。他的眼神明显是在思考,他在琢磨分析,在感受教具背后的内容。玩过豆子之后,他还去研究了其他几样教具,同样表现出琢磨探究思考。后来我问他喜不喜欢这个幼儿园,愿不愿意每天都来。他说喜欢,愿意来。因为教室里孙老师在讲课,所以我就带着他到院子里玩器械。他同样很开心。滑梯坐秋千。但是后来回家再问他,喜不喜欢幼儿园,要不要去,他却回答我,喜欢,长大了再去吧。同样的问题,在第二天去汇佳之后,他一直是说喜欢,天天都要去。我想这一差别因为在汇佳有很多大型的室内玩具,海洋球,房子,组合滑梯,攀爬架,整个空间很大,有很多孩子在一起,光线也很好,让人觉得没有压力。笑笑身在其中,表现出了孩子本性中的张扬,自由,快乐,更让他开心。“我是一个蒙台梭利教师吗?”

蒙氏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在孩子工作、游戏、活动时才能借助观察来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更准确地制定出适合孩子的教学活动。

要有良好的审美观,在布置教室、准备教具时要带给孩子以美丽、整洁、大方的感受。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创造力,能为孩子准备出千变万化的教具和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

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行为、语言要优雅得体,才能给孩子做出正面的示范。

教师对所有的孩子要公平、一视同仁,决不会被外界环境和自己私心的影响而错误地对待孩子。

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教师以鼓励、引导、启发为主(而非填鸭式的教育),使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掌握更全面的经验和知识。要有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超出常人的耐心和爱心。

要善于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念,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台湾:单伟儒

“在我们了解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后,才可以开始着手于教育方法和教具操作。在作施行步骤的介绍之前,我仍想再一次的纠正:现在有很多幼稚园,在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彻底地探索她的教育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小孩子,使小孩子养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甚至于误解蒙氏老师的头脑和教育方法很简单而且呆板!

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是在引发孩子“内在”认知;也不清楚每件教具都拥有秩序性、创造性的基本和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时,她可能对一个正在排放红色长棒的孩子,发出“先放这个”、“再放这个”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教”有何不同?孩子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的道理,无异是在作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不但孩子觉得教具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觉老师的头脑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能进入正确教育孩子的进程。”

挂羊头卖狗肉蒙台梭利的品牌效应三、蒙台梭利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理念上的启示:对于儿童认识对于教学的认识对于智力的教育

对于性格的教育

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学行动,都是一种试验的行动。谨慎判断、等待(延迟干预)。观察教与不教。等等教学上的启示:

有准备的环境教师直接的教育目标或教学意图,可以通过材料的设计、提供和指导,间接地发挥对幼儿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直接教学的工作,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幼儿,进行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克服当前幼儿教育过于集体化和平均化的弊端。

关于材料的开放程度以及教师在幼儿材料操作上的指导。活动区和主题教学活动中投放怎样的材料?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蒙台梭利幼儿园期末专题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7771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