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201*)
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
简答题:4题,每题10分,40分论述题:2题,每题15分,30分案例分析:2题,每题15分,30分
第一题:道德含义(4点)(第3页)①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含义的理解: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二题:道德的一般本质、特殊本质(书上第7-8页)
道德的一般本质(平时要求,但最后一次老师没有念道德的一般本质)(书上第8-9页)(重点在特殊本质)简答或论述
所谓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它跟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其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其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当然,我们对道德一般本质的理解又必须是辩证的,我们在承认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的同时,也要承认道德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这种独立性突出表现在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特殊本质:①道德的含义见上,不但要把握道德的一般本质即道德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根本性质,也要把握道德的特殊本质。②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其主要表现为: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此处理解需要发挥内容,在第三题)
第三题:怎样理解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简答题或论述题:加概念、本质特征)
1)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2)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地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道德需要作为高于物质需要的精神需要,作为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需要,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
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由目的的行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也不例外,正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反之,实践精神要成为道德的,就必须转化为一定目的和在这一目的的支配下的行动,就必须敢于、调节人们的目的,并通过调节目的而达到调节行为。
所以,道德的基本品质: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完
补充:道德的基本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的社会作用。持“道德决定论”的道德主义思想家片面夸大道德的能动作用,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或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可以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道德主义”看到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丰富的“德治”思想,但又过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与主张道德决定论的道德主义相反,主张“道德无用论"的非道德主义根本否定道德的能动作用,非道德主义看到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局限性,但由于他走向了道德虚无主义,因而也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反对以上两种观点,认为道德作为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实践精神和行为规范体系,它一经产生就有其相对对立性和能动性,就以自身的特殊职能影响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调节功能指道德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道德的论证功能: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当一种新的经济关系产生时以它特有的形式推翻旧的唤醒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谴责不利于新经济基础的行为促进它的巩固和发展。道德的教育功能:指道德的教化作用。能够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道德的导向功能: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第四题:为何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原则?(考过)(第15页)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点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最后一次课老师补充。)
换言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动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1.职业道德的含义(P14)教师职业道德
的含义(P22)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主要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通过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表现出来,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不同的职业其对应的职业道德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职业行为要与行业和岗位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从而保证行业的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的整体效益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a: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注意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b: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c: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第五题: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平时上课时老师讲重要,最后一次课,老师说可以这样考:我国目前已形成什么样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书上第15-16页)
概念: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我国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职业道德有着许多共同的规范。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完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尊重自我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第六题: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的双重性。(P30页,这点可以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3点内容结合起来考,或问: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该怎么做?见第十一题)
1)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
2)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
3)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这种教师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使得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
4)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1。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P27)(通读教育劳动的特点,论述,可参照南师范围)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教育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政治服务,为文化服务等等,主要是通过培养人这一社会职能来实现的,教育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教育劳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即把一个自然人内化为社会人。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1):1.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最核心的活动内容。2.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3.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角色期待在高校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理解俄能力,在接收到教师良好期待的信息后,立即会调动一切潜能,克服困难相期待目标奋进。4.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5。教育劳动的特点
答:教育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级劳动。教育劳动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为直接生产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另外,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教育劳动产品是具备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的人,他们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会对社会的各方面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二)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劳动的对象是年龄特征不同,个性特点各异的一代青少年。它具有复杂性。另外,劳动对象还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另外,劳动对象还具有主客体双重性: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三)教育劳动手段和工具的特殊性:(1)教育劳动工具具有特殊性:教育劳动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助工具之外,主要是教师的个性,即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2)教育劳动方式具有创造性,其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3)教育劳动过程具有复杂性,教育劳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复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过程。(4)教育劳动效果具有特殊性,生产教育劳动的产品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且教师劳动效果以一种潜在形式表现出来。(四)教育劳动人际关系具有特殊性,他关系众多,组成复杂。网络教育还产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6。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否合理。答: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合理的。原因如下:1、教育劳动同其他的生产劳动相比,具有很多的特殊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教师加工出来的“劳动产品”是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思想觉悟的人。他们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他们对社会的各方面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作用面之广,影响度之深是社会上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产品无法相提并论的。2、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3、教师的职能是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社会的优秀人才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这种特殊责任要求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比其他职业更高尚的道德水准。因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修养不仅体现为个人,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下一代,影响着社会的未来。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阶级,对教师道德要求总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较高的水准之上。综上所述,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合理的。
6.劳动对象的向师性(P29)
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书第104-105)
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根本。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根本。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1)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第31页)(这点要考,与师德结合起来考。)
与社会活动其他部门相比,教师职业活动最富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第31页)由于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第32页)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艺术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化,而是要求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的能力,三是要求人才多样化。培训青少年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当代教师劳动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
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
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劳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
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教师应当自觉意
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以创造性的劳动从事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第32页)
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2)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通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劳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
补充:P39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更全面。教师职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训人、塑造人、改变人、促进人的发展。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底,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一切类型的道德实践都强调主体的自觉,职业道德也不例外,教师职业道德更突出。
第三章
P48大学精神的内涵(简答或论述):任何意思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的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鲜明而独具特色的精神支柱。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的自由的;独立自治的精神,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科学精神的涵养,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真理的追求,是现代大学所以成其为大的一个要素。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大学正式主要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在眼界、心胸、理想乃至文明举止上高原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更善于思考、更有好奇心和洞察力、更完满和充实的人;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培养,三十指向社会创新;理性批判的精神。
大学精神的内涵(P45+P48-53)简答或论述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大学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髓与内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具体包括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两个方面。
(2)独立自治的精神,独立自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
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二者在价值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们如同鸟之双翼,既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质量,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4)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一是指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只向社会发展。
(5)理性批判的精神,大学的批判精神实质上所体现的是大学不断追求超越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它期望引导社会的发展,期望自己永远是社会精神的源泉。
P54大学精神的作用和意义:1.定向与规范作用,有力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2.维系于凝聚的作用:大学精神经过历史的选择和积淀,已逐步化为大学人相对稳定的群体意识和精神状态。3.激励与驱动作用。4.感染与教育作用。
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既是责任者又是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却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意识。一方面,要以育人为本,不脱离教育的本真意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不动摇大学存在的根基。2.确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生自由观。3.树立服务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正是知识分子深刻的社会关怀精神的体现,大学教师担负着既要服务社会又要引领社会前进的双重责任,是社会进步的领跑者而不是追随者。4.拥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10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P55-62论述,了解扩充)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
既是教育者有时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要求要求大学教师必须确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意识。一方面,要以“育人”为本,如此方不致偏离教育的本真意蕴;另一方面,要以“学术”为中心,如此才不致动摇大学存在的根基。
(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必须要珍视学术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要清醒的把握和审慎地使用这种权利。
(三)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大学教师必须要积极投身到现实社会的变革和实践中去,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更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以便使自己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四)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学术研究既表现为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坚定信念,又表现为一种超然独立的学者人格,学者的学术造诣和精神品格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所以,作为研究者而言,大学教师应当倾向于保持一种宁静清远,沉思冥想的生活方式,保持一种不轻易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主体精神。
第四章
第七题: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前三条原则更重要,每年都会考到这三条中的两个原则)(考试形式,1条论述和1条简答,或2个案例)(第66-80)
①教书育人原则②为人师表原则③教育公正原则
④依法从教原则⑤教育人到主义原则此处,如考简单题,把五个要点答上即可了。
(一)教书育人原则
依据:①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应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②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要求: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二)为人师表原则
依据:①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要求,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③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要求:①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②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③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④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三)教育公正原则
依据:①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②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③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要求:①坚持真理②办事公道③一视同仁(四)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依据:①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
②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
③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要求:①尊重学生
②关心学生
③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
此处,对于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老师在最后一次课着重强调:
①首先判断案例中提到的这一举动符合哪条原则,违背哪一条原则。(1)不超过两个原则;(2)具体解释原则,及依据和要求;(3)结合材料,稍做拓展分析。
②确立这一原则的依据,有哪些具体要求。(书上提到的原理)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指出案例中提到的做法,如果是违背原则的做法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如果是符合原则的做法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里一定要让原理结合案例分析,否则要扣除三分)但是如果是关于“学风不正,学术腐败”的案例分析题,则要这样回答:①这属于学术腐败的哪一种主要表现形式②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③解决学术腐败的途径。不过关于“学风不正,学术腐败”很可能考论述题,答题思路也是如此。
13.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通读P104-109)
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师生关系道德调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学生主体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动无法进行。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①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②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③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格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严格教育,只能贻害学生。严格教育学生应当全面地科学地要求学生,要遵循以下原则: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第八题:教书育人原则P66(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简答题,老师如何贯彻这条具体的原则?)
(一)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概括地说,不论在哪个社会,哪个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德,一是要有才。
2.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首先,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育人的过程,其次,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
3.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当前,大中小学都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特别强化育人意识。
(二)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
1.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老师谈到:“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要求”。这一点,案例分析“例如,某大学教授讲:导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在思想品德上教育学生。”这句话,即是讲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思想的教育,要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第九题:为人师表原则P70(2005年考过案例题:教育劳动对象的向师性与教师为人师表的关系)。
(一)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
1.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主要通过语言传授;而育人也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并且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经常性的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教师的威信越高,其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多方面条件之上的,其最基本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3.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不仅影响学生,而且直接或间接(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家庭,影响社区,影响整个社会。坚持为人师表的原则,处处以身作则既是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二)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P71
1.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2.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此处案例题,可如:教师不相信共产主义,却要学生竖立起共产主义理想。
第十题: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十分重要,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教育公正原则)
(一)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
1.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社会公正道德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必然要求教育公正。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正。教育公正既是教师本人遵循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也是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道德规范的、能坚持社会公正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事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坚持教育公正既是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长期维护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要求。
2.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公正就像一架天平,衡量着教师道德水准的高低。教师才可能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榜样作用。
3.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二)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
1.坚持真理。坚持真理,就要求教师旗帜鲜明地宣传可惜,大胆积极地同谬误作斗争;坚持真理,就要求教师能主动积极地修正自己的错误。
2.办事公道。教师的工作要经常的处理与学生却身利益有关的事,此时必须遵循公正原则,做到办事公道。
3.一视同仁。4.体谅、宽容5.多样性的发展机会(后三点是老师上课时修订的)
①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同样心,即同样的关爱和负责(教育的出发点和起点一样)。
②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具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待遇(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即因材施教)。(此两点是老师补充)
此处案例题:如果一个食堂对学生的伙食区分三、六、九等,大学录取时只要交50万即使分数不够也能被录取等现象,即违背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及确立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1.尊重人权的精神,强调尊重人权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现实性,具体一是保障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二是教育要尊重和保护一般的人权;2.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坚持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贯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工作中,常常把全面发展简单化、片面化,以至于和个人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把个人并入整体、虚假的集体中,是简单化、片面化的一种形式。依据: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师生关系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伦理关系居于最高成;教育管理关系是核心,居于第二层;心理关系是重点,法律关系是条件,并居于第三层;人际关系是以上三种关系的基础类为第四层。高校师生关系体系的特点:见第六题
1.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开展有益竞争答:从根本目的指向和最终意义上而言,教师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但是着并不等于各个教师在利益的获取上没有时间的先后之分,也灭有量的多寡之分。教师之间是存在旨在利益实现的相互竞争。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也是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应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
(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虽然从最终意义而言,教师集体竞争的结果是各个成员的共同提高,教师集体整体价值的提升,但就个人而言,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最终结果上强于他人。这一点在道德价值上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如何去达到强于他人的这一结果,其所采用的手段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因此在显示中,我们不能为了使自己在教学上强于别人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诋毁其他任课教师。不能为了使自己在科研上强于别人,而去剽窃,项目申报中无中生有地中伤其他申报任。总之,通过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使自己最终强于别人的目的,应该受到唾弃和彻底否定。(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教师集体的活力,发展的动力以及总体价值的实现固然首先在于竞争机制激励下各个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离不开教师集体良好的协作氛围。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开展良好竞争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对学生素质的塑造,科研工作都是一定数量老师形成群体进行集体攻关的。因此,在实际中我们不能以自我为核心,事事考虑个人得失。不能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同事搞资料封锁;不能在处于竞争劣势时,讽刺挖苦先进教师,扩大他们的缺点,抹杀他们的成绩。总之,对广大教师提出应该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不仅是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充满凝聚力的教师集体所必需的,也是目前高校教师集体中的协作道德现状所决定的。
(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因为当前高等教育和我们所处的社会一样,正处在改革的进程之中,随之社会的变化发展,当今大学生也具有和以往的大学生许多不同的特点,要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高校是科研的重要基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需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道德使命。
2.如何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
回答:从道德价值评价的角度来看,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激励教师个体的奋发向上。要做好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必须把握如下几点:(1)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劳动者的应有素质。当前的高等教育和我们所处的社会一样,正处在改革的进程中;高等学校是塑造新型劳动者的场所,当今的大学生具有和以往的大学生不同的许多特点。高等学校是研究的重要基地,而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2)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由于就个人而言,所追求的目标是最终结果是强于他人,这样就必须采用符合道德的手段。(3)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教师集体的发展动力固然首先在于竞争机制激励下各个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开展良好竞争的必要要素。没有良好的协作氛围,竞争最后的结果是背离社会基本伦理,对个人和集体都是不利的。
第十一题:师生关系的矛盾的解决途径。(简答题)
师生关系矛盾产生的原因:(对于原因,平时课要求把握,但最后一次课老师没有提及)
①教育教学目标认识差异;②教育教学理念上认识差异
③师生在开展教育活动既有条件差距④社会大环境、大气氛的影响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
(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解决途径:(书第104-109)
①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根本。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尊心是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尊重学生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③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对教育对象予以充分的关注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关心学生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
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遵循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的原则。
12.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101简答)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一种人际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的关系
(2)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
有差异性
(3)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
期待上具有互动性
(4)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
上具有冲突性
第六章
第十二题: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简答题书第117-131黑标题)
1.关心集体。意义:首先在各个教师努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团结和谐的集体对教师个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只有每个教师关系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有效实现。路径: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出现矛盾是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
①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
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
②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
③真实的集体主义,绝不在于片面突出个人,也不在于单纯强调突出集体,而是在于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协调和生存发展上的共存共生,并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
2.尊重同事。尊重同事是要求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尊重同事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具体要求包括尊重统一学科的教师,尊重有效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互相尊重,领到和教师的互相尊重。道德意义:①尊重同事是要求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
②尊重同事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
具体要求:①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②尊
重不同学科的教师③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④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⑤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⑥领导与教师的相互尊重
3.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表现为维持性团结协作和发展性团结协作。
所谓团结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保持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不伤和气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之间为了保持既有的表面的和谐关系,有问题怕争论,有意见不敢或不愿提出,以至心中的意见和人际矛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反而使矛盾日积月累。
所谓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在当面,“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
4.有益竞争.
如何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答: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激励教师个体的奋发向上.但要做到:一是竞争的手段必须遵守法律,符合道德要求.二是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三是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①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②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③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1.高校科研道德意义及其具体要求
答:高校科研道德的意义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科研动机的功能:科研道德有助于高校教师树立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主动创造新文化,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贡献,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科学研
究的道路傻瓜,不计个人得失,执着追求,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2)科学活动的调节功能:良好的科研道德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调节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科研道德,科研工作者就可能会做出破坏人与自然,为个人利益而损坏集体和国家的行为。(3)促进功能:科研道德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必须向学生介绍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降科研成功运用于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有深度并具有前瞻性。同时,科研道德也使教师不断开拓,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是促进教师业务成长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4)科研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学工作有育人功能,科研活动也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有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同事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加强科研道德教育。以上四个功能中前两个是高校的科研活动和其他研究院所的科研活动所共有的功能,而后两个则是高校的科研活动所特有的功能。
科研中具体道德要求是(1)献身科学,追求真理(2)破除迷信,勇于创新(3)实事求是,治学严谨(4)配合协作,优势互补(5)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第十五题:高校教师存在的学风不正、学术腐败表现形式(或现象)?造成的原因?如何解决?(每年都考,因为社会越来越重视。(简答、论述、案例)答:目前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表现在科研中不能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治学不严谨,学风和研究风浮夸,出现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行为的概括。
当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
a抄袭剽窃,b伪造或拼凑,c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具体描述,临时发挥或看书)④大搞不正之风。
学术腐败产生原因相当复杂,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有影响;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系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对研究人员而言,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诱惑;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解决腐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加强学风、学术道德建设,借鉴中国古代的优秀成果。在中国古代,考证时必须有3条以上的证据,不能是孤证,要言之有据。同时,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功,在国外,论文中别人的观点和引证的材料均要一一交代。
2、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发扬学术民主:不发扬学术民主,就无法去伪存真。发扬学术民主,就要防止学术垄断。学术垄断会促使学术腐败现象的出现。学术垄断会产生所谓学术寡头的现象,他们可以在学术界自说自话,漠视别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的学术缺陷则极尽文过饰非之能事。所以,发扬学术民主,有助于防止学术腐败。
3、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体的道德要求是教育教师:(i)追求真理,勇于创新;(ii)实事求是,治学严谨;(iii)配合协作,优势互补;(iv)学术民主,提携后辈。建立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要重视学风建设,真正树立正气,一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促进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那种宽容长期弄虚作假的作法,只会助长这种恶习的蔓延,进而危机科学的正常发展。
4、提高学术研究的道德水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考核机制:目前经济领域内的考核大多采用量化的方式,但是学术领域内的东西不能简单量化的。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制度采用简单的量化的方式,势必会造成一些老师急功近利,导致学术腐败。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对于防止学术腐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总之,仿真学术腐败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15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179通读论述)
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育者,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科学研究中至少要做到如下方面: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②实事求是,治学严谨③配合协作,优势互补④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16.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193)“诚信”,“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成为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
要求:①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②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③确定自觉的守法道德④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⑤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第十三题:真实的集体(掌握,简答题书第120)
①“真实的集体”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按照马克思关于“真实的集体”的思想,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于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
②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
1)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
2)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
真实的集体是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
第十四题:如何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平时要求,最后一次课没有做要求。简答题书第133)
答: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激励教师个体的奋发向上。要做到:
①开展进取、敢于争先。②竞争手段符合道德法律。
③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关系。
P136补充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1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要广大教师的自觉实践而是向教师道德,就必须培育他们科学的道德理性。2形成教师对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对集体的道德性成为教师实践的动力。3.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总之,教师集体道德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对集体在理性上的自觉认同和情感上的自愿接受,也离不开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具有内在和理性的具体有较高价值等级的行为模式。外在条件:要是教师集体中的道德得以有效实现,除了应着力培育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必须注重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建设,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就教师集体道德的保障机制而言,不仅应该规定教师在集体活动中的ixngw不得为非,而且要告诉他们应该去追求更高的价值。将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资条件设定为规范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是由道德本然意义上所具有的抑恶和扬善的功能所决定的。就外在保证而言,教师集体道德的实现,既需要规范机制防范之恶,又要求激励机制褒扬道德之善。鉴于这种将道德的功能向度设定为抑恶和扬善灵感方面的内在合理性,我们所设定的教师集体的道德既包含禁止性规范,又包含倡导性规范,从而在保障机制建设中主义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结合,就获得了内在的合理性依据。
17师德修养的过程(P199-201)
(1)提高师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2)陶冶师德情感(3)磨练师德意识(4)坚定师德信念,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
(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养成师德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总之,师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练师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
18.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212)
师德修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和实践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注意向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积极投身教育实践,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所谓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师德水平,汲取丰富理论知识,并学习历史和现实中道德高尚的人;实践是为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从事实践活动。两者结合,才能达到修养的目的.
(2)他律和自律的结合。我们要正确认识师德修养他律和自律关系的意义,在师德修养过程中,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在师德修养中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a)他律是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动的位置,其意志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b)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c)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渐而转向自律。(3)品质修炼和仪表修饰的结合:大学教师的服饰要做到整洁高雅,大方得体。大学教师的语言要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辩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另外,大学教师的仪容应当端庄潇洒,和蔼可亲。仪态应当沉稳大方,行为得体。
第七章
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
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具有的鲜明特征(简答):1)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出发点是人;教学的主体是人。2)教学目标的发展性3)教学要求的全面性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1)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2)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4)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
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1)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统。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一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记过的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针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及时进行调控或改进。
第八章
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论述、案例):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4.学生民主,提携后辈。
第十六题:高尚的科研道德在教师的科研当中具有动力潜功能;具有调节功能;具有促进教学的功能;具有育人功能。(第五次课要,第六次课没有要)
第九章
高校教师服务中的道德要求:教师的社会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服务。一方面遵循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处理好与所服务企事业单位或个人间所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所应具有的道德关系和要求。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应遵循的原则:诚信(社会道德威信的形象展示)、公平竞争与效率以及奉献。这三个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不能顾此失彼。
1.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道德要求
答:高校教师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道德要求表现在处理好以下5个方面的关系:1、要正确处理享受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关系。高下三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相统一的过程。高校教师在从事正当的社会服务后得到相应的回报,是应有的权利。同时,在社会服务中,高校教师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使命和职责。2、处理好无私奉献与如何索取的关系:我们要提倡无私奉献,又要坚持按劳分配,反对不劳而获,防止违法犯罪。3、正确处理职业范围内主次的关系: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育人为根本,学术研究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努力服务社会。4、学术无禁区和传播有规范的关系: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该认识到学术无禁区,所以应解放思想,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争鸣和讨论,但是对这些学术成果的传播则应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由于宣传对象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对那些学术界有争议话题的宣传要慎重。5、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和功利性期望的关系:高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追求真理。而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高校学术机构可能接受一些公司财团的支助,这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和功利期望的关系,可能为了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而说出有悖事实和科学道理的言论,从而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展。因此,学术不独立,就无法取得学术成果,追求真理。
第十七题:高效服务社会,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老师最后一次课一再强调是他补充的要点,在书本上谈第188点时补充,书上的不要了)
①正确处理好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③正确处理好职业范围内工作中的主次关系。
④正确处理好学术无禁区与传播有规范的关系。
⑤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与功利性的期望的关系。
第十章
师德修养的意义:时代发展的需要;完善自我的需要;实行现代化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十八题:怎样加强教师道德的修养?(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重点要求,老师修订第198-200内容)
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坚强教师道德的修养是为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所要求的。
①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②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③是实现教师目标的要求。
过程:1)提高师德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2)陶冶师德情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3)磨练师德意志,是师德修养的必然环节。4)坚定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在明确的师德意识指导下,依靠师德信念,自觉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新时期师德修养德要求?要做好师德修养必须做到三个结合(第203-212内容)
①学习与实践结合。在师德修养中,大学教师要注意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从理论入手,同时注意投身实践,把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修养的目的和效果。在师德修养中坚持学习与实践结合,对提高师德水平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师德水平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学习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师德述评的有效方法;再者,学习与实践结合对大学教师而言可操作性较强。
②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展开来讲,内容在此题的下面)
③品德修炼与仪表修饰的结合。a.大学教师的服饰:冷暖色适宜、和谐得当;款式合适;扬长避短,张扬个性;朴实自然,整洁宜人b.大学教师的语言: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c.大学教师的举止:仪容端庄潇洒,和蔼可亲;仪态沉稳大方,行为得体。
1.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答:1、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突出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可以说,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只有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从而高质量,高水平地从事此职业。2、一个人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是完善自我的需要。由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不可避免受到种种限制,包括时代、阶级局限性,知识,能力的局限性等。这些局限性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弥补。我们应该着重以思想,政治道德为主轴,在文化,知识,精神方面全面修养,达到完善自我的境界。3、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经到来。只有通过加强全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才能使人们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生存和发展。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会通过影响学生,影响千家万户,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师德修养的方法
答:师德修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和实践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注意向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积极投身教育实践,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2、他律和自律的结合。我们要正确认识师德修养他律和自律关系的意义,在师德修养过程中,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在师德修养中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3、品质修炼和仪表修饰的结合:大学教师的服饰要做到整洁高雅,大方得体。大学教师的语言要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辩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另外,大学教师的仪容应当端庄潇洒,和蔼可亲。仪态应当沉稳大方,行为得体。
关于“他律与自律的结合”还可单独出简答题。(即,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如何做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他律:外界对主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老师补充的定义)
自律: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内在化,并付诸行动。(老师补充的定义或答书上的定义是: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这种关系表现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
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他律。强调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①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与自律关系的意义。
②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
③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④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时间环节。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
道德的目的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一方面,道德是人类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道德源于人完善自我品德的道德需要,是人类完善自我品德,做道德完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道德又使维持社会活动秩序从而保障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通过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外在规范,实现社会有序,保障社会存在发展。
第十一章
第二十题: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所必须遵从的基本准则,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中有诸多规律性的规定,最能代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并统率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全过程的是:1)目的性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除了价值判断的目的之外,还具有价值选择和价值导向的目的,另外,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须进一步强调目的性原则对评价活动的统率作用,以实现两个目的的和谐统一。2)主体性原则从评价主体的层面,要求通过评价主体的主体性发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的发展和完善,从评价课题的层面,通过评价活动激发评价队形的主体性,从而使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原的分析,我们看到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集中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规律性,贯穿于评价活动的全过程,不但指导和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运作,而且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方面有着方法论上的意义。
第二十一题: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
善恶是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特殊性:
(1)在评价教育行为的善恶时,既要体现和反映教育职业利益的一定教育道德原则与规范为道德行为标准,又要以从一定社会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道德行为标准。凡与之符合的教育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和教育劳动的特殊性上。
(3)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要求教育行为符合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4)教师职业道德善恶评价标准的特殊性还可以从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方面探讨。教育内容时社会和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5)教育措施是完成教育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手段。
(6)社会主义教育行为善恶评价的道德行为标准,是衡量教育工作者教育行为善恶的道德行为的尺度和准绳。
(7)教育行为善恶评价的社会性标准和自身特殊性标准,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二者是构成教育行为善恶标准的两个方面。社会性标准是衡量教育行为善恶的外在尺度。自身特殊性标准是衡量教育行为善恶的内在尺度。在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实践中,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对教育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
第二十二题: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所谓教育的动机,就是教育的宗旨,或者说是教育的精神特性和内在价值追求。它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性质。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的宗旨和追求不同,教育自身的道德价值也不相同。动机是教育善恶评价的重要方面,但仅有评价教育的动机,并不足以反映教育的道德价值。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善恶评价方式,动机论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教育效果是影响教育的道德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教育善恶评价时,考察教育效果是必要的,但仅仅考察教育效果是不够的。效果论作为一种教育善恶评价的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
道德评价中,要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道德评价中不偏废任何一方,这是此种情形下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1.在强调两者不可缺一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否认两在道德评价种有主次轻重之分。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动机与效果在教育善恶评价中地比重,一般把教育动机作为善恶评价地重点。
2.教育善恶评价还应坚持历史性原则。一方面,对教育活动的道德评价不应脱离社会历史体系,另一方面,对教育动机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不是一时一刻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教育活动的道德价值,既要看教育动机,又要看教育效果,应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从教于动机与教育效果统一的校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善恶评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和中介,以历史为参照并通过历史过程来完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正唯物主义的教育动机和教育效果的统一论,是正确合理的评价教师教育行为善恶的方式。
第十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记住,与前面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相区别,答题请审题)
是教育者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处理一些普遍性和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
师德培养原则就是正确处理师德培养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具体主要有:1,引导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从师德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的,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需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之所以重要的道理;2,内化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师德的道理虽是可教的,但师德本身却主要靠教师主体去修养;3,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4,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要注意到教师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重视解决个别性问题;5,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师德养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规律。
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角色认识;角色体验2.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
扩展阅读: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201*
201*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
题型
简答题:4题,每题10分,40分论述题:2题,每题15分,30分案例分析:2题,每题15分,30分
第一章:导论
第一题:道德含义(4点,新增内容,把握)
道德是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把握: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4.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得行为规范。第二题:道德的本质1.道德的一般本质
所谓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它跟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其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其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2.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为什么?(1)(2)(3))。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调解规范体系。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除道德规范外,还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等,但后两个是制度化的。
(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道德不使用权力强制为自己开道,其实施主要是借助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他是通过干预人们的思想,内心来干预人们的行为的。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第三题:怎样理解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简答题或论述题:概念、本质特征)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地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
的。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所以,道德的基本品质概括为: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第四题:道德的自律和他律。(考点)道德的目的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一方面,道德是人类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道德源于人完善自我品德的道德需要,是人类完善自我品德,做道德完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道德又使维持社会活动秩序从而保障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通过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外在规范,实现社会有序,保障社会存在发展。第五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考过)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动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第六题: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重要)
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具体而言:
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的基础,是对于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认同和自我认同。
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每一种职业都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力,都交织着各种利益关系,职权不论大小都来自与人民,来自与社会。
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既包括对国家法律,纪律的遵守,还包括去职业规则的信奉。
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和必要的现象。
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终身学习)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熟练,通晓本职业务,是各行各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第一题:教育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
(1)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劳动同一般物质生产劳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因而它比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复杂得多。教育劳动的特殊目的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基本劳动技能和高尚品行的人。教育劳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即把一个自然人内化为社会人。
(2)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教师加工出来的“劳动产品”是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具备了一定思想觉悟的人。他们具有其他劳动产品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它们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作用面之广、影响度之深,是社会上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产品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第二题:教育是精神劳动,请解释劳动对象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
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的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可见,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第三题: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的双重性。(2点)
(1)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
(2)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面出现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
(3)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用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沉重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否则,学生将以另一种消极的“积极性”来抵制教师的影响。第四题:教师的教育劳动为什么要有创造性?(1)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
(2)教育劳动的诸多要素千差万别,教育教学无固定程序可套用(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再创造
(4)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保持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使教师享受教学的乐趣。
(5)教育有其内在规律,但我们不能把内在规律教条化,必须在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劳动。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题:阐述大学精神的内涵
(1)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大学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髓与内核。其中学术自由的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独立自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在法律规范下,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所有事务。
第二题: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要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2)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3)要树立服务与引领统一的社会责任观(4)应具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第一题: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每年都会考到起码两个原则)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前三条原则更重要)第二题:教书育人原则
(一)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2.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
3.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二)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教师如何做到教书育人?)1.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2.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书育人(心)的本领
第三题:为人师表原则(2005年考过案例题:教育劳动对象的向师性与教师为人师表的关系)。
(一)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
1.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2.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3.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二)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如何做到为人师表?)1.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2.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4.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第四题: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教育公正原则教师收钱帮学生做事)答题:
(一)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
1.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2.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3.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二)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1.一视同仁2.体谅、宽容
3.多样性的发展机会
①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同样性,即同样的关爱和负责(教育的出发点和起点一样)。②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具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待遇(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即因材施教)。
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题: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
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可以包含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等。师生关系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伦理关系居于最高层次;教育管理关系是核心,居于第二层次;心理关系是重点,法律关系是条件,并居于第三层次;人际是关系是以上三种关系的基础,列为第四层次。第二题: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2)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师生之间主要的差异是在于他们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能力、阅历、地位和身心。
(3)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4)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第三题: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和教师,学生主客体双重性一起看)一.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确立学生主题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作用。(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三.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这是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
四.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护学生。概括起来严格教育应当遵循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的原则。
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题: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
(1)关心集体。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的实现。首先一个关心集体的教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其次,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再次,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2)尊重同事.尊重同事是要求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尊重同事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尊重同事就要求看到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短处、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个性、帮助他人的困难。(3)团结协作(4)有益竞争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开展有益竞争(去年的,我没删)
答:从根本目的指向和最终意义上而言,教师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但是着并不等于各个教师在利益的获取上没有时间的先后之分,也灭有量的多寡之分。教师之间是存在旨在利益实现的相互竞争。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也是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应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虽然从最终意义而言,教师集体竞争的结果是各个成员的共同提高,教师集体整体价值的提升,但就个人而言,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最终结果上强于他人。这一点在道德价值上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如何去达到强于他人的这一结果,其所采用的手段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因此在显示中,我们不能为了使自己在教学上强于别人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诋毁其他任课教师。不能为了使自己在科研上强于别人,而去剽窃,项目申报中无中生有地中伤其他申报任。总之,通过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使自己最终强于别人的目的,应该受到唾弃和彻底否定。(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教师集体的活力,发展的动力以及总体价值的实现固然首先在于竞争机制激励下各个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离不开教师集体良好的协作氛围。良好的协作氛围是开展良好竞争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对学生素质的塑造,科研工作都是一定数量老师形成群体进行集体攻关的。因此,在实际中我们不能以自我为核心,事事考虑个人得失。不能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同事搞资料封锁;不能在处于竞争劣势时,讽刺挖苦先进教师,扩大他们的缺点,抹杀他们的成绩。总之,
对广大教师提出应该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不仅是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充满凝聚力的教师集体所必需的,也是目前高校教师集体中的协作道德现状所决定的。(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因为当前高等教育和我们所处的社会一样,正处在改革的进程之中,随之社会的变化发展,当今大学生也具有和以往的大学生许多不同的特点,要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高校是科研的重要基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需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道德使命。
第二题:教师所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
(1)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
(2)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个人的价值和利益的增长。(3)真实的集体主义,不在于片面突出个人,也不在于单纯强调集体。而上一在二者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协调和生存发展上的共生共存。总之,真实的集体就是把实现整体社会的共同进步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第三题:教师如何有益竞争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来看,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激励教师个体的奋发向上。
(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合法
(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题:科学研究中的具休道德要求有哪些?
(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第二题:高校中学风不正、学术腐败有哪些表现,原因,如何解决?表现:(1)抄袭剽窃(2)伪造或是拼凑包装(3)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
(4)大搞不正之风原因:(1)社会风气,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2)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3)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讲,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诱惑等。(4)从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解决:(1)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2)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3)提高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人担负着探索真理、阐释正义、传播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4)加强监督和惩处(5)建立学术规范。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题: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1)“诚信”是促进社会公德进步性的第一个原则。
(2)“公平竞争”和“效率”也是社会服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3)“奉献”也应作为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基本道德原则。第二题: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高下三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相统一的过程。高校教师在从事正当的社会服务后得到相应的回报,是应有的权利。同时,在社会服务中,高校教师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使命和职责。
(2)处理好学术独立与公益性的期望关系:高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追求真理。而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高校学术机构可能接受一些公司财团的支助,这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学术独立和功利期望的关系,可能为了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而说出有悖事实和科学道理的言论,从而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展。因此,学术不独立,就无法取得学术成果,追求真理。
(3)处理好无私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我们要提倡无私奉献,又要坚持按劳分配,反对不劳而获,防止违法犯罪。
(4)处理好职业范围内工作主次关系: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育人为根本,学术研究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努力服务社会。
(5)处理好学术无禁区和传播有规范的关系: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该认识到学术无禁区,所以应解放思想,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争鸣和讨论,但是对这些学术成果的传播则应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由于宣传对象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对那些学术界有争议话题的宣传要慎重。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题:师德修养的过程?(1)提高师德认识(2)陶冶师德情感(3)磨炼师德意志(4)坚定师德信念
(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总之,师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炼师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第二题: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一)学习与实践结合
(1)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注意向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2)必须注意深入实践,积极投身教育实践,积极投身生活实践,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我们要正确认识师德修养他律和自律关系的意义,在师德修养过程中,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在师德修养中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三)品质修养与仪表修饰的结合,大学教师的服饰要做到整洁高雅,大方得体。大学教师的语言要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辩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另外,大学教师的仪容应当端庄潇洒,和蔼可亲。仪态应当沉稳大方,行为得体。第二题:他律与自律的结合
(1)他律:是外界对主体道德规范和要求。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
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2)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可以从4个方面去理解:
(1)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与自律关系的意义。
(2)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的积淀,发展。(3)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转向自律。
(4)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
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题: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性原则(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第一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简答)1.引导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从师德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的,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需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的重要的道理。2.内化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师德的道理虽是可教的,但师德本身却主要靠教师主体去修养。3.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师德培养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有要引导受教育者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把系统的、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认识能真正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4.差异性原则。从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全生涯模式出发,要高校师院的师德培养工作必须依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几品德形成的规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意在职教师的不同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重视解决个别问题。
5.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师德养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渐提高的规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20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20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