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位于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配套设施缺乏,环境较差占地面积大,质量上中高级与低是城市的主要级住宅区的分化;职能位置上是背向发展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经济活动最繁忙,占地面积小,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呈点状或条状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集聚成片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工业区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市区外缘及交通干线两侧一、城市功能分区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OA:商业区AB住宅区BC工业区
3、空间结构的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划分:①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2、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小城市低大城市高少多小大3、影响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例如上海;发达的交通条件,例如石家庄;丰富的资源条件,例如大庆。
二、城市的等级体系
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相互距离差异城市服务服务级别种类范围小城市大城市低高少多小大城市数目多少城市距离近远2、嵌套规律:层层嵌套第三节城市化
一、概念、标志、意义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意义: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
1、三个阶段的特点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特征出现的国家和地区类型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于初期阶段25%-30%发展缓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从25%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30%增长到加速阶段中,城市化迅速推进60%-70%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的70%增长趋缓甚至停止2、两类国家的差异国家类型所处阶段快速发展时间后期早晚目前速度慢快发展水平高低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发达国家初期或加速发展中国家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4)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
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
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3、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扩展阅读: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
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3、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我国的人口增长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
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
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
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三、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谋其原因: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3、实现途径:
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