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总结
1、通用气体常数:8.31焦耳/摩尔*开尔文
2、在一定温度与压强的条件下,虚温差的大小表征了大气中含水量的多少3、压力一定时,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
4、对流层高度:低纬度17-18公里,中纬度10-12,极地8-9公里。
5、当热量平衡时,物体对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值,只是温度
与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他性质无关。
6、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7、朗伯定律: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
8、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而减弱,其减弱程度是决定于当时的太阳
高度角、大气质量。
9、直接辐射的大小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10、太阳直接辐射的最大值在纬度20度附近11、一年中太阳直接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初夏)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2、散射辐射强度大小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另外还与云状、海拔高
度、纬度有关13、总辐射的影响因子与直接辐射相同: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
地理纬度14、总辐射的年变化:中高纬度最大在夏季最小在冬季,赤道地区:一年中两个最大分
别在春分和秋分15、总辐射的日变化:最大值在赤道,向两极减小。在夏至和冬至日最大出现在北纬和
南纬90度附近。16、高积云的反射率比层积云大,因为高积云中有大量的冰晶。17、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吸收和放射起重要作用成分有:水汽、液态水、二氧化碳和臭氧。18、层状的低云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和放射很强。19、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要素有:地温、气温、空气湿度和云的状况。20、气温越低,空气湿度越小和云越少,则大气逆辐射越弱,则有效辐射越强。21、地面辐射差额由负转为正的时间,分别出现在日出后或日落前一个小时。22、影响下垫面温度的因子: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下垫面的热属性、热量传递的方式23、土壤温度的影响因子:土壤的颜色、土壤的结构24、松软的土壤越是粗糙不平,则白天的温度越高,夜间的温度越低。25、年变化的终止层要比日变化终止层的深度大19倍26、热容量大或导热率小的土壤,传递的热量少而慢,则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越小27、日最高和日最低的时间,深度每增加10厘米落后2.5-3.5小时,而年最高和最低温
度的时间深度每增加1米落后20-30天。28、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最高出现在13时,最低出现在近日出的时候。29、土壤温度日较差的影响因子:太阳高度角(基本因子)、地形、土壤颜色、热容量、
天气30、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31、水面温度变化和下垫面的影响因子一样,决定于: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下垫面的热
属性、热量传递的方式32、一日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个小时33、气温日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纬度与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海拔高
度34、气温年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纬度、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和海拔高度35、根据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征,分为:赤道型、热带型、温带型、极地型36、逆温层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乱流逆温、锋面逆温37、浓厚云层的顶部、夜间因贴近云顶的辐射冷却作用,也可形成辐射逆温。但这种逆
温通常不厚,逆温层上下界的温差比较小。38、夜间辐射作用可加强平流逆温、白天辐射作用可减弱平流逆温39、下沉逆温的温度露点差随高度而增大,其厚度可达数百米。40、1月份北半球温度密集。41、压高公式有:均质大气压高公式、等温大气压高公式、多元大气压高公式、完全的
拉普拉斯压高公式。42、气压的日变化:一天中两个最高(9-10、21-22)、两个最低(15-16、)43、气压日变化的振幅随纬度增高而减小,气压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44、气压的年变化分三种类型:大陆型(最高出现冬季)、海洋型(最高出现夏季)、高
山型(最高出现在温暖的季节,最低出现在冬季)45、作用于空气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摩擦力46、北半球,风随高度右旋转则右龙卷比左龙卷多。47、摩擦层的下部风随高度变化不大,摩擦层上部风随高度增大。48、风的阵性在摩擦层中表现最显著,一般大2-3公里高度上就不明显。49、风的日变化影响因子:乱流混合、下垫面性质的差异50、风的年变化决定于各个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压梯度的大小,春季风速最大。51、空气的垂直运动就其产生的原因分为:热力引起的垂直运动与动力引起的垂直运动52、动力引起的垂直运动分为:辐合幅散引起的垂直运动、地形引起的垂直运动、波动
引起的垂直运动53、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1度。干绝热递减率:1度/100米54、未饱和的湿空气的露点,在干绝热上升阶段,每上升100米,约降低0.17度55、湿绝热递减率:0.5度/100米,或0.6度/100米56、饱和水汽压的影响因子:温度、蒸发面的性质、蒸发面的形状有关57、温度越高饱和水气压越大,出现蒸发;凸面饱和水气压最大;58、绝对湿度大小首先决定于温度(温度高绝对湿度大)、其次决定于乱流交换的强弱
(乱流交换强则把下垫面水汽带到空中,则下垫面绝对湿度减少)59、绝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温度的年变化一致60、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相反61、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都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62、绝对湿度赤道最大,两极变小相对湿度高纬度最大、低纬度也稍大,中纬度最小63、盆地、凹地、疏松土壤、木板、瓦片、黑而粗糙易形成露。64、雾凇分为:粒状雾凇(-2~-7度)、晶状雾凇-15度65、雾凇和霜的主要区别:一:霜出现在晴朗稳健的夜间,雾凇一天任何时间都可形成,
一般在有雾的阴天形成。二:霜形成在物体水平面,雾凇主要在物体与地面相垂直的面上66、雨凇由非过冷却雨滴降到冷却的很厉害的地面或地物上时,这种雨凇很薄且存在时
间不长。雨凇容易在秋末或春季当温度在0-5度时出现。67、雨凇的透明度决定于:水滴大小及气温的高低。(水滴小、气温低时透明度越小)68、雾的能见度大小取决于:雾的微物理特征、光源的波长(波长长的雾的能见度好)69、平流雾的形成条件:一、暖湿空气的湿度较大二、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三、适宜的风向和风速(2-7米/秒)70、平流雾越向高处越浓、冷却最剧烈的地方在乱流层的顶部71、形成云的基本条件:一、充足的水汽二、足够多的凝结核三、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或凝华)成水滴(或冰晶)所需的足够的冷却。72、按照云的上升运动的不同形式将云分为四大类:对流形成的云(CBCUCI)、大范
围的规则上升运动形成的云(CSASNS)、波动形成的云(CCACSC)、乱流形成的云(STSC)73、层状云包括:高层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和卷层云74、积状云包括:CB,CU75、有强风和乱流强时会形成碎积云76、淡积云由水滴组成,云中上升气流不超过5米/秒,乱流较弱77、浓积云由水滴和过冷却水滴组成,云中上升气流15-20米/秒,乱流较强78、积雨云由水滴、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组成,云中上升气流20-30米/秒,下沉气流10-15
米/秒,乱流十分强烈79、积云形成阶段:云中心温度高于四周(这种温度分布特点在云的中上部最为明显);
消散阶段:云的中心处温度最低80、积雨云的能量由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所供应的81、对流云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决定于:不稳定能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足够的冲击力82、傍晚时对流减弱,积云不能继续发展,云顶由于蒸发和支出辐射而冷却下榻,云中
产生下沉气流,使云的底部向四周铺开,形成积云性层积云。83、冰针:气温在零下20度以下时,由水汽直接凝华而成透明薄片或针状的微小冰晶84、层状云中的含水量比积状云中的含水量要小85、云中含水量水平分布的特点:不均匀、起伏相当大86、半径小于100UM的水滴叫云滴,大于100UM的为雨滴87、一般来说,积雨云、浓积云和雨层云滴谱较宽,因而大水滴多,容易产生降水。88、云粒的受力:地心引力、空气浮力、空气阻力89、形成降水的宏观条件:水汽、上升运动90、乱流碰并和电力碰并对20UM以上的水滴作用很大91、水滴因重力碰并而增大快慢程度,与云中的含水量及大小水滴下落的相对速度有关92、雪花形状:片状、柱状、星状93、卷层云中除了冬季高纬度地区可降微雪以外,一般是不降水的94、层状云降水连续的原因:厚度比较均匀、云中气流比较稳定95、淡积云一般不降水96、浓积云中高纬度很少降水、低纬度地区可降大的阵雨97、积雨云降水阵性的原因:水平范围小,降水起止突然;水滴的分布大小不均匀,不
同时间升降气流多变化。98、冰雹的物理特征:一、直径大于5毫米的固态降水物二、冰雹有核心,由冰雹胚胎
增长而成三、冰雹有多层结构,透明与不透明交替,一般有4-5层,最多28-30层。99、冰雹透明的冰层反映了云内含水量高,气温高。100、冰雹的不透明层则云内含水量少,气温低。
101、天空黄色表明大气中存在较大的水滴和尘埃,预示可能出现降水。102、天文曙暮光(地平线下18度开始)、航海曙暮光(地平线下12度开始)、民用曙暮
光(地平线下6度开始)103、朝霞晚霞成因:散射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日月变扁:折射
星光闪烁:折射率改变,反映大气不稳定
海市蜃楼:上现蜃景由于夜间强烈辐射冷却,地面温度降低,上层高海市蜃楼:下现蜃景由于地面强烈增温,地面温度高,上层低
虹: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内紫外红,内半径40度,外半径42度。霓:内红外紫,内半径50度,外半径54度,也叫副虹或二次虹霓比虹宽一倍左右。
晕:日月周围的一些光环、光弧、光柱、光点。分为:小晕22度、大晕46度。晕中的很多白光现象用:反射来解释。晕是天气变化的前兆。
华由于光线穿过云中水滴或冰针时的衍射(绕射)作用形成的。水滴小的云产生华环大,水滴大的云产生的华环小。
华环由小变大,表示云中进行蒸发,云滴变小,天气变好。地光是地震预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连续性降水带正电,无雷的阵性降水带负电,有雷的带正电。雷暴云中:上部正电、中间负电、下部正电
扩展阅读:气象学总结
绪论
一、气象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1、水文气象:是研究水文循环和水分平衡中同降水、蒸发有关气象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气象学与水文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主要用于河道、水库的防洪兴利,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
2、陆地水文学是研究陆地上水温循环规律的科学,它包括降水的时空分布,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及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等,也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而降水过程和蒸发过程都与气象学有关。
3、大气中的水分循环(蒸发凝结降水)是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降水蒸发径流又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组成水量平衡方程的四要素是降水、蒸发、径流与流域蓄水变量,当流域下垫面变化不大时,径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与蒸发的变化。
4、在水文分析计算中,为了研究径流变化,首先就要考虑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面积、降水强度以及暴雨径流等因素。在推求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时,应用气象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暴雨成因上进行研究,推求出可能最大降水(PMP),然后推求可能最大洪水(PMF)。在作径流的年内变化、多年变化、探讨丰枯水期交替规律的研究时,显然必须考虑到它们的气候背景。
5、作出中长期水文预报时必须要考虑未来可能影响本地区、本流域的天气系统。至于长期水文预报,更需要分析影响水文情况长期变化的各种因素,而大气环流则是关键因素。一个地区发生的旱涝异常都是由异常大气环流长期维持所形成,因此必须研究大气环流前后期演变承替的规律。
6、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研究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都要进行对气候影响的分析。在进行水文区划和流域水文地理分析时,又要以气候区划和流域气候形成条件的研究作为基础。
第一章
一、大气的成分:
1、大气中除了固、液态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2、干空气主要又氮、氧、氩组成,三者合计占大气总体质量的99.96%,其余气体所占总体积不到0.1%。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约占干空气质量的75%,它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占干空气质量的23%左右,是一切生命所需,且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3、大气中的氩约占干空气质量的1%,是在自然过程中不重要的惰性气体。4、地球大气由三部分组成: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5、臭氧:
时空变化:(1)时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2)空间变化: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近地面,含量很少;
(3)作用: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
增温作用。
6、二氧化碳:来源: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作用等。时空变化:(1)时间变化:a)白天、晴天、夏季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黑夜、阴
天、冬季。
b)工业革命前小于工业革命后。(2)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量最高;
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3)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1、对流层:
特点:(1)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天气状况:(1)下层: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
在接近地面约30~50m高度以下的气层称为近地气层,常有雾形成。
(2)中层: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
有中云和直展云出现,由云滴增大成雨滴的过程多在此层进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气层。
(3)上层:受地面影响更小,气温常在0℃以下,水汽含量少,各种云
均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飞机飞行在此气层常出现结冰现象。
在中、低纬度地带,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ms-1的强风带,即所谓高空急流。
(4)对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甚至成为等温状态。
由低层上升而至的水汽和尘埃等多聚集在这里,使能见度恶化。
2、平流层:
特点: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
天气状况: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透明度好,大多数时间天空晴朗,只是在底
部有分散的贝母云。平流层中空气以平流为主,气流稳定。三、基本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1)定义: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
(2)天气现象:在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
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学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2、气温:(1)定义:气温是空气温度的简称,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在一定的容积内,一定质量的空气,其温度的高低只与气体分子运
动的平均动能有关。即这一动能与绝对温度T成正比。因此,空气冷热的程度,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也就降低。
(3)气温决定着空气的干、湿与降水;决定着气压的大小,是影响大气
运动和大气变化的基本因素。
3、气压:定义: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到的整个空气柱的质量,即大气的压力。
实质:气压的大小决定于整个空气柱质量的多少
4、湿度:(1)定义: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2)意义:大气湿度状况直接影响了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形成。(3)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单位:hap(4)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
限度,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即最大水汽压。
(5)相对湿度(f):表示方法:空气中的实有水气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
气压E的百分比,用f表示。
意义:相对湿度直接反映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对湿度越大,越接近饱和,当达到100%时,空
气就达饱和状态,此时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6)饱和差(d):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E与实际空气中水汽
压e之差称饱和差(d)。即d=E-e。
意义:d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d越大,越不
饱和;d=0,空气达饱和状态;d0,说明不饱和;d0,过饱和。
(7)比湿(q):定义: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
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称比湿(q)。
(8)水汽混合比(γ):定义: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
量的比值称水汽混合比(γ)(单位:g/g)
(9)露点(Td):定义: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
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单位:℃或K
结论: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所以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10)总结:上述大气湿度的表示方法中,水汽压(e)、比湿(q)、水汽
混合比(γ)、露点等基本上表示了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而相对湿度、饱和差、温度露点差则表示了空气距离饱和的
程度。
第二章
一、辐射的基础知识:
1、辐射及其特性: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辐射能:物体以辐射的方式传递交换的能量。基本特性:波粒二象性
在气象学上,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2、辐射的度量和单位: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
辐射通量及单位:定义: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1或W
辐射通量密度(E)及单位:定义: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1m-2或Wm-2
辐射通量密度又被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
能力。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普朗克定律:依据量子理论导出了绝对黑体对单色波的辐射强度与波长、温
度的关系。
(2)维恩位移定律: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
意义: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
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向短位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人、地面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
(T)的四次方成正比。
意义: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4)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
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eλ,T)与物体对该
波长的吸收率(aλ,T)的比值,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
推论:对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反之,
放射能力弱者,吸收能力也弱,黑体的吸收能力最强,所以它也是放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二、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
图中:
实线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
虚线是温度在6,000K时的黑体辐射光谱。
2、太阳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
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1981年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太阳常数是1367Wm-2,常采用的太
阳常数值为1370Wm-2
3、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1)减弱方式:a)吸收作用:主要的吸收成分:氧、臭氧、水汽和CO2
b)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
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光
被散射得较多。雨后天晴,天空呈青蓝色就是因为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而在日出和日落时,当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前所经过的光学厚度很大,蓝色光被散射殆尽。所以太阳光呈红色。
c)反射作用: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
层。
(2)减弱因素:a)大气质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大气质量m随太阳高度的增高而减小,当太阳高度低时,m值的增大特别迅速。
b)大气透明系数:定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m=1)后的太阳辐射强
度(S1)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S0)之比
影响因子:海拔、水汽、微尘、云雾
第三章
一、了解绝热过程:
1、绝热:如果一个封闭系统在变化过程中与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称这种过程
为绝热过程,简称绝热。
非绝热过程:在实际大气中,运动中的一团空气(气块)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地球大气的长波辐射,并且和周围空气之间有热量交换,这些热量使得实际空气的热量有所增加,故称之为非绝热过程。
2、干绝热过程:如果升价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
量,称这种过程为干绝热过程。
3、湿绝热过程:(1)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后,过程的进行可能有两种情况:
a)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仍留在气块内,而且随着气块垂直向上;b)凝结物雨滴、雪花等一部分或全部降落。
(2)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
换,该过程称为湿绝热过程。
4、假绝热过程:潮湿空气块上升,饱和前温度按干绝热直减率减小,饱和以后
俺湿绝热直减率减小。当气块中水汽凝结,成为雨滴、雪花等部分或全部降落后,气块中水分含量减少,下降过程按干绝热直减率或介于干、湿绝热直减率之间的直减率(它大于上升过程中的湿绝热直减率)增温,气块回到原来高度上时,其温度就变成另一个较高的温度,这种过程是个不可逆过程。严格说是非绝热的,所以称为假绝热过程。
二、大气中的逆温(看书):
1、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前者称为等温层,后者称为逆温层。从热力学的角度,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
2、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未成辐射逆温。3、湍流逆温: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
4、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
近地表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5、下沉逆温:因整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6、锋面逆温:同一数值的等温线的位置在暖空气中要比在冷空气中高,当它穿
过锋面时,便发生转折,当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别很大时,就可以出现逆温。
第四章
1、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气压系统)低压(低气压、气旋)
D逆时针旋转
向中心辐合绝热上升多阴雨天气
高压(高气压、反气旋)
G顺时针旋转
向四周辐散绝热下沉多晴好天气
槽(低压槽)脊(高压脊)D
G2、高空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气压系统)
高压
顺时G针旋转
低压
逆时D针旋转
槽脊脊线脊前G
D槽后
槽前
脊后3、水平方向作用于空气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G水平地转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摩擦力R
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
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左侧5、弯曲等压线的气压场中的风C≠0
空气所受的力:G、A、C梯度风:A+C+G=0
GD逆时针
AG顺时针旋
VAC旋转
VGC转
在自由大气层中,风沿着等压线吹。
自由大气层中的白贝罗风压定律:(判断风压关系的定律)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相反。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气象学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气象学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