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4)班自主性游戏总结(上)
大四班游戏总结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德国学者席勒认为:游戏更多是享受,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本能表现,它是自发的、愉快的、自由的活动,也是一种有趣的模仿活动,通过游戏反映了他们对成人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效仿,在游戏中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但本学期下来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同的幼儿兴趣、性格、能力不同,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游戏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包括银行、娃娃家、家乐福、医院、幼儿园、阅读区、建构区、茶馆、点心店、小舞台、理发店等。幼儿在各个活动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结合平时的观察与记录,我们对本学期的游戏活动做了如下总结。
一、联系主题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及时更换和投放材料。
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内容相辅相成,一方面巩固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并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延续了幼儿的兴趣,并帮助幼儿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相关的整理。同事将教学中所制作的各种作品应用游戏中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自信心,也达到了游戏的真正目的即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例如:“梦幻西游记”主题开展期间小朋友对西游记的故事很感兴趣,其中幽默的语词带给他们诙谐搞笑,于是小舞台给了他们尽情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和小朋友收集了硬纸、橡皮筋等材料,指导幼儿制作面具和各种法宝武器,然后扮演西游记中人物的形象,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也使游戏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为了吸引幼儿对各个区域的兴趣,我们会时不时的根据幼儿的趣味投放材料,如在小舞台投放一些自制的服装、首饰、头饰等,幼儿往往会被这些漂亮的道具所吸引,于是他们的兴趣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了起来。曾在被人冷落的图书馆也因为有了大家带来的各种好看的童话书、走迷宫书而变得热闹起来,幼儿也在其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推进区域之间的互动。经过一学期的游戏活动,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有了进一步地提升,他们主动与同伴协商合作,并交替有序地进行着游戏。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争抢角色或任务的情况,但很快他们也能够自主地处理好,从中培养了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及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意识。例如,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会协商自己要做些什么,并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幼儿园里的两位老师也会商量各自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能力强的幼儿还会组织管理该区域的游戏活动。
另外,通过教师的言语提示幼儿也能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区域之间的走动,从而也加强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和对活动的仿真性。
三、积极参与进行隐形指导,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在游戏中我们主要是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指导我们主要采取的是隐形的指导。平时我们扮演配角来参与到游戏当中,可以扮演“顾客”介入到中间去,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先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可以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家里有人正在切菜,我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由此可见,在游戏中,通过言词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大班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更增强了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四、加强游戏的交流讨论,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游戏习惯。
在游戏开始之前我们会与幼儿进行相关的讨论,如何将主题中的各种活动应用到游戏中去,让幼儿开动脑筋,他们会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及策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基本都采用幼儿想出的各种方法。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我们也会对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新的想法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中让幼儿学会倾听,并获得游戏的各种经验,从而为下一次活动奠下良好的基石。
在大班阶段我们也非常重视游戏常规教育,制定了一些规则要求幼儿共同执行,如:材料的取放,要求幼儿在游戏结束时能把游戏的材料及时整理放回原处;在图书角要求幼儿能仔细、认真的阅读;规定幼儿每周要参加不同区域的每一种活动,而且在游戏结束时能够大胆,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游戏内容,参与游戏评价活动,运用集体教育的力量对好的行为给予表扬,对不良行为提出改正的办法。经过持续的教育与评价,幼儿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
五、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
当然,在本学期的游戏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和改善。如在分配游戏角色、游戏任务时,我们会指定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为负责人,管理该区域中的活动,剩下的往往是常规习惯较差,或者是能力较弱的。剩下的孩子常常由我们另行安排:去看图书吧,去玩橡皮泥。沮丧、难过、不满,种种表情立即会出现在这些孩子们的脸上,而那些被召唤的孩子对教师指定的角色也不一定满意。因此在游戏角色安排的自主性上体现不够。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是游戏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幼儿的生活知识。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我们会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扩展阅读:关于儿童的自主性游戏
关于儿童的自主性游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邱学青一、自主性游戏的特征(一)自主性的涵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二)自主性游戏
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应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有人把自主性游戏简单理解为创造性游戏,认为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在游戏中随心所欲,教师不能给儿童半点指导。其实,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不是把游戏简单地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的游戏。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三)自主性游戏的特征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
在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儿童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儿童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儿童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儿童,要玩什么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权利,每个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使儿童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儿童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儿童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儿童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儿童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儿童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二、自主性游戏的指导
(一)自主性游戏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有人以为在自主性游戏中儿童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儿童没有一点规矩,缺乏行为规范,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孩子,不知所措,困惑多多。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儿童就不可能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立存在的。这与“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通行”是一样的道理。关键要看规则的提出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如果儿童认为规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会学会遵守,而如果规则的提出不被儿童所理解,那他们可能很难接受或拒绝接受。游戏中的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约束之上的。在培养儿童自主性的同时,也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当儿童在日常活动中不断练习并逐步将规则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时,那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自觉遵守规则。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收”、“放”自如,是日常教育中“自律”、“自主”同步进行的结果。当然,不同年龄班“自主”与“规则”的培养重点是不同的。
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自主性游戏教师是不能指导的,当儿童有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惟恐别人指责又在“导演”,无法把握教师指导的“度”,这样势必就会削减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3.愉悦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游戏价值问题,目前存在着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游戏就是让儿童快乐的,只要儿童在游戏中感到快乐就可以了;另一种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获得发展,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还有一种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既体验快乐,又获得发展。我们比较赞同第三种看法,因为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在游戏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游戏的愉悦和教育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
在自主性游戏中常常会给教师带来这样的困惑: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选择游戏的材料,就给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儿童随心所欲地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儿童却表现出无所事事不能顺利地玩游戏。
我们研究发现:自主性游戏材料的提供并非越多越好,材料太多会使儿童兴奋并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更倾向于玩独自的或平行的游戏,使同伴交往的机会减少。儿童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去满足儿童的所有需要,当儿童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儿童继续游戏的愿望;当儿童有了新的游戏主题时,恰当地提供材料可以激发儿童再次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当我们希望儿童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尝试解决纠纷时,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儿童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二)自主性游戏指导的几个环节
教师在游戏中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指导儿童的游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对自主性游戏的指导主要有以下环节:
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的经验
教师在考虑组织游戏时,必须为儿童做好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经验等条件准备。
材料准备对儿童游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提供,将教育意图及教师期望儿童达到的行为,通过材料来展现给儿童。准备游戏材料,也是儿童参与游戏的第一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锻炼儿童能力的机会,省去了教师花大量时间为儿童制作精美玩具的不必要劳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儿童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如果时间过短,儿童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而且会慢慢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等,对儿童游戏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游戏前教师要考虑空间是否有利于儿童各类游戏的开展。足够的空间可以使儿童在游戏时玩得尽兴,而狭窄的空间会使儿童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且容易引起儿童因相互间的碰撞而产生纠纷。
儿童游戏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儿童只有具备了某种经验,才可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儿童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儿童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这种游戏经验的准备包括已有的经验和预先的经验两个部分。儿童就是通过游戏将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及简单的知识经验进行实践、尝试,并进行重新的建构以形成新的经验,逐渐学习社会规则并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及行为规范。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
教师只有观察儿童的游戏,才可能发现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儿童的游戏,作出有效的指导。观察儿童的游戏,有利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将儿童游戏的经验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的经验相整合,帮助儿童形成系统的、丰富的经验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儿童游戏的情况,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组或区域儿童游戏的情况,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儿童游戏的情况。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
根据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影响活动的形式,我们总结出教师参与介入游戏的三种方式: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平行式的介入法是当儿童只喜欢某一种游戏或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或不喜欢玩时,教师可以在儿童的附近,和儿童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的游戏,以引起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的指导作用;交叉式的介入法是当儿童有要教师参与的需要和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儿童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儿童游戏,通过教师与儿童、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着指导儿童游戏的作用;当儿童在游戏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反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则以现实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称为垂直式,这种垂直式的介入法不宜多用,因为它很容易破坏儿童游戏的气氛。
4.讲评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儿童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儿童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这种游戏讲评是对儿童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它不仅可以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儿童在游戏时的真实想法及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讲述”、“点面结合”、“绘画辅助”等方法来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教师是引路人,应多问儿童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让儿童成为游戏讲评的主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4)班自主性游戏总结(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4)班自主性游戏总结(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