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

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2:32:52 | 移动端: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

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

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

在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高师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经过各教学点的共同努力,201*年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于12月底完成了教学任务,经统一考试,96%的学员获得合格证书。

一、基本情况

20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从5月份的全省高校师资培训工作会议后开始准备。为提高培训质量,按照统一内容、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规范化要求7月份又组织各培训点的任课教师集中备课。全省各教学点大规模的培训于8月份在各地相继开展。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201*年师资队伍增加量较大,加上又有8所高职院校成立,参加岗前培训的高校达96所,共3950名学员,培训规模是我省最大的一年。

根据“相对集中、就近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原则,为方便青年教师培训,全省共设教学点19个。各教学点严格遵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按照省教育厅教秘人[201*]66号《关于做好20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安排,根据统一制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时数,认真实施了教学。同时,大部分教学点举办了旨在提高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期间,教育厅主管部门领导、高师中心全体人员分赴各教学点,深入课堂,联系学员,召集座谈,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至12月初,各培训点培训工作基本结束,于12月18、19日举行了全省统一考试。

二、岗前培训工作的新举措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培训的起点,是使青年教师较快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一项基本职业培训和重要环节,对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保证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年高师中心在省教育厅主管部门领导和支持下,认真总结经验,改革培训工作,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得到了省教育厅、各教学点和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1、授课教师集中备课,统一要求,统一大纲,统一考评。

在201*年《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集体备课的基础上,201*年我们集中全省各教学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三门课程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并修订了教学大纲,统一了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评模式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保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实行结业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评定学员培训成绩

为促进高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201*年实行了结业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评定学员培训成绩。结业考试成绩占70%,平时考核成绩占30%,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必须同时达到各自权重的60%以上,才可认定合格。这样做发挥了各教学点的积极作用,既较好地结合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效地控制了以往教学中缺勤现象,强化了培训的过程管理。

3、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加强青年教师的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培养其教学和科研能力,是今年各教学点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各教学点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如校史、校情,教学艺术,科研方法等。201*年根据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的要求,高师中心组织了全省一些著名的德艺双馨的专家、教授,在部分教学点开展了有关教书育人、课堂教学艺术、科研方法、创新成才等专题的巡回讲座,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热烈欢迎。大部分教学点还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校本知识讲座。

4、严密组织,规范管理,确保了考试、阅卷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为了体现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201*年初步实行了教考分离,全封闭命题、阅卷;阅卷时采取集中阅卷,流水作业,试卷重新编码,参照高考的有关规定运行。上述措施确保了考试、阅卷工作更加严肃、公平、规范、有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要继续强化培训效果。随着我省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持续短缺,新青年教师上岗就要承担相应的教学或管理工作,客观地冲击了岗前培训的教学管理与培训效果;此外,对岗前培训的认识不足也严重影响到培训的各个环节,如教学时数不足、出勤率不高、考核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在少数教学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今后仍须强调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意义与作用的认识。

2、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适当调整培训内容。201*年全省从7月份开始,一直到12月底才考试,培训时间长,学员学习有些松懈,可以适当缩短时间。在培训内容上,专家的巡回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增加这方面的培训,这对新教师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狠抓考风考纪。在部分地区考试违纪现象仍然存在,各地考风仍需端正,与此同时,考试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4、继续加强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对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进行创新改革。

扩展阅读: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大纲

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201*年8月14日)

说明部分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种类高缎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掌教师,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当前,我曰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日。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技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胜任本职工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干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201*年8月13、14日,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合肥工业大学钟玉海教授、安徽工业大学王端庆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王守恒教授、安徽教育学院朱镜人教授、铜陵学院翁俊德副教授、淮北煤师院文胜利副教授、皖西学院阮成武副教授、安徽建工学院樊卡娅副教授,安庆师范学院张启树副教授、黄山学院余南宁副教授、阜阳师院张杰副教授、宿州学院齐红霞副教授、合肥学院陈萍副教授,滁州学院宋德如副教授、安徽财经大学杨天一副教授、淮南师范学院张爱群副教授、安徽理工大学谢振安副教授、巢湖学院李瑛副教授、安徽大学黄利非老师,安徽科技学院王平老师、池州师专束仁龙老师、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金艾裙副研究员等同志共同研讨、创作而成。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三、讲课内容和时数

讲课内容共9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实现途径(4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6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4学时)

第九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4学时)

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四、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概念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构成

3、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大学职能的演变历史2、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实现途径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的内涵及其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论教学时效4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目的内涵及其体系1、高等教育目的内涵2、高等教育目的体系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2、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

3、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论

4、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论三、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1、高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2、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

教学重点: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教学难点: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学时效4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和组织管理模式2、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

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修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修养4、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设置5、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1、大学生的本质属性2、大学生的生理特征3、大学生的心理特征4、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3、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4、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教学重点: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l、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2、专业构成要素和专业特色

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

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和基本任务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二、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三,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依据

2,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1、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2、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效:4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选题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教育科学研究

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可行性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

第九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2、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3、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善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发展的现状

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l、高等教育国际化2、高等教育现代化3、高等教育多样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5、高等教育终身化6、高等教育个性化附录

本大纲主要参考以下资料;

1、钟玉海主编,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年版

2、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杨德广主编,高等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Z年版5、侯定凯主编,高等教育社会学[M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201*年8月14日)

说明部分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最高层次,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为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大批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深、了解学生的大学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来。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高校都受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但他们大都未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心理学,往往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能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想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高校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过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由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学校岗前培训的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地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本大纲是在201*年8月13、14日,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安徽中医学院:李珑副教授;安徽工程技术学院:方新普教授;蚌埠医学院:李志刚副教授;皖西学院:储召宏副教授,安徽工业大学:陈选华副研究员;阜阳师范学院:汪明副教授,安庆师范学院:任其平副教授;安徽教育学院:李群副教授;宿州学院社科部:丁雪红副教授;合肥学院:卫萍副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姚德利副教授;黄山学院教育系;胡志海副教授;巢湖学院:赵尚松副教授;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张杰讲师;池州师专基础部:吴桂翎讲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李全彩副教授等同志共同研讨而成。最后由李全彩同志完成书面文字整理工作。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是: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教学、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

讲授内容有四编组成,总学时为36时.

第一编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7学时)第二编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14学时)第三编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11学时)第四编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正文内容

第一编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7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4学时)

一、本章重点: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二、本章的难点:心理学的发展三、教学要点: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含义二、心理学的任务三、心理学的内容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意义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3学时)

一、本章重点: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二、本章的难点:教师专业素质三、教学要点: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心理概述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二、教学反思三、教学监控能力第三节教师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二、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三、专家教师的特征

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节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表现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三章(引导学员自学讨论)

第二编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14学时)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4学时)

一、本章重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分类;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二、本章的难点:学习的基本理论三、教学要点:

第四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一、学习的含义二、学习的特征三、学习的分类

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沦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第三节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3学时)

一、本章重点: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学习动机的种类;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二、本章的难点:学习动机理论三、教学要点,

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三、学习动机的种类四、学习动机的特点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二、强化学习理论

三、认知学习理论四、成就动机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五、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六、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七,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3学时)

一、本章重点,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的过程;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二、本章的难点:学习迁移理论三、教学要点:

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三、学习迁移的过程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一、共同要素说二,概括说三、关莱转捷说四、同化说五、产生式说六、意义建构说七、经验整合说

第三节大学生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学习迁移的形成条件二、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七章(引导学员自学讨论)第八章(引导学员自学讨论)

第九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4学时)

一、本章重点:问题和问题解决;创造和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本章的难点: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要点:

第九章大学生的问窟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第一节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概述一、问题和问题解决二、创造和创造力

第二节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二、进行问题解决策略训练是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三、寓训练于问题解决过程是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第三节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

第三编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11学时)第十章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3学时)

一、本章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二、本章的难点;品德发展理论三、教学要点

第十章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含义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一、道德发展阶段论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大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第十一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完善(4学时)

一、本章重点: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功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二、本章的难点;自我意识发展理论三、教学要点:

第十一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完善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三、自我意识的发展四、自我意识的功能第二节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抡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第十二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4学时)

一、本章重点: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的阶段;人际史往的功能,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

二、本章的难点:人际交往理沦三、教学要点:

第十二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含义二、人际交往的阶段三、人际史往的功能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五、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第二节人际交往理沦一、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二、社会交换理论三、六位分隔理论四、PAC分析理论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适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二、大学生人际史往的艺术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调适

第四编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第十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4学时)

一、本章重点;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本章的难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三、教学要点:

第十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大纲

(201*年8月14日)

第一讲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一)教育劳动的复杂性(理解的重点)(1)教育劳动对象的多样性;(2)教育劳动内容的丰富性;(3)教育劳动过程的往复性;

(4)教育劳动对象、内容、过程的发展性.(二)教育劳动的创造性(三)教育劳动的协作性

(四)教育劳动的示范性(理解的重点)二、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一)道德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涵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

特征:作为社会规范的特征(和法律、纪律比较):“软”(非强制、不成文)、“广”(调整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深”(自觉自律的内在要求,深入到思想和灵魂);作为个人品质的特征(和政治、心理、个性等品质比较):“情”(道德就是人之常情、就是怜悯之心、同情之心、侧隐之心,就是相互关心、友爱、帮助,这和政治品质的原则性、坚定性,心理品质的成熟性,个性品质鲜明性、独立性是不同的,人们所说的情商主要就是指道德)、“稳”(即稳定性,如道德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从小看大等,道德也许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惰性的文化因子,以此保持社会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俗”(世俗、通俗,相对于政治的原则性、宏大性和宗教追求超凡脱俗的神圣性而言的,道德具有日常性,平常性、生活性、细微性,从小事看精神).

功能:

社会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稳定功能、教育功能等.

个体功能:如启智功能、协调(人际关系)功能、保健(心理)功能、慰藉(情感)功能、导向(人生或价值)功能、升华(价值)功能等.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根据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据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教师职业如果没有道德要求,就无法完成它的职业使命和实现它的职业职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第一,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

第二,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技术规范侧重于职业操作的方式、程序等等,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而道德规范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教师的两类职业行为规范即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相互重叠.比如,板书工整、仪态端庄等等,就既是教师的技术规范,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说,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人格(道德品质、境界等)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

第二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从抽象性、昔遣性程度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原则,二是主要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场合、关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最能体现本职业特点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确立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有两点:一是普遍的适用性;二是典型的职业性.在常见的几个原则的提法中(如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教书育人、热爱教育事业、乐教敬业等,最符合这两点要求的是乐教敬业).

乐教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含义:

乐教敬业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的一种从业境界.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乐教指的是以一种积极怕悦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活动,敬业指的是把教师职业活动当作神圣的事业予以全身心的投入.从理论逻辑上看,乐教和敬业本身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只有乐教,才能真正做到敬业,即持久一贯,或可持续的、能够不断地产生自我激励的敬业态度和敬业行为,敬业既是乐教的体现,乐教是敬业的内驱力。从实践上看,把乐教和敬业联系在一起,也提高了它的可接受性和可推广性.(邓小平关于只讲奉献的两个可以,两个不行的论断)

意义:乐教敬业把教师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谋生动机和事业追求,学生成长和自身发展,奉献精神和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乐教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体现在或适用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各种职业伦理关系和职业活动领域.比如,在师生关系中,乐教敬业就体现在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等具体规范中;在同事关系中,体现在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等规范要求中,在对职业本身的态度上,表现为严谨治学,锐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科研质量等等.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相对于原则,规范是适用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具体伦理关系和场合的道德要求.所以,规范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从教师职业活动涉及的基本伦理关系来考察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规范;学生为本,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良好个性,诲人不倦,恪守教师职业职责,公正执教,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廉洁从教,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协调一致。教师与教师关系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教师与领导关系的道德规范:尊重领导、服从管理;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教师与社会的道德规范:

1.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道德规范,尊重家长,沟通情况,争取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和支持,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的良性互动,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处理与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2,教师与社区的道德规范:模范服从社区的规范和管理,主动争取社区对教育的支持,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教育,为社区提供所需要的智力和教育服务.

3.教师与教育协作单位之间的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尊重协作单位的特点和要求,服从管理,争取良好协作;加强与学生的指导,坚持对学生负责和对协作单位负责相统一,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4.教师在从事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规范:服从学校管理,促进本职工作、讲求诚信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增强整体意识,注重社会效益、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教师形象.

第三讲教师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修

人生观又称为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前者回答的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后者回答的是人生的态度和活法.

一、教师的人生目的和理想(一)人生目的的类别

由于人生目的是指导和支配各种具体活动目的的总的目的,所以,在类别上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做出概括和区分;

从目的的意向性(强度)上看,可以分为追求人生和自然人生,从目的的指向上看,可以分为奋斗型人生(指向目标)和欣赏型人生(注重过程);

从目的的开阔性、层次性上看,可以分为自我(取向)人生和社会(取向)人生;从目的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俗欲人生(以物质性追求为主)和雅趣人生(以精神性追求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人生目的的上述分类是出于认识和研究的儒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生目的实际上很少有单纯的某一类型,而是呈现出交叉、融合、过渡的混合状态.不同人生目的的现实区别,是哪一种类型占主导的相对意义上的区分.这种人生目的的融合和混合状态,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合理的.

人生目的的选择主要应该看作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目的的自由,社会应该为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提供宽松的环境.当然,也要有一个最低限度,即不能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

(二)教师的人生目的与职业目的教师的人生目的很自然地是与自己的职业相关联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人生目的体现为职业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职业目的和动机大体上包含以下这些因素:

谋生因素:当教师是为了谋生,它和从事其它职业一样,不过是一个饭碗,饭碗的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小(工资高低),二是含金量(牢固程度).谋生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是绝大多数人职业活动的基本动机和目的,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理解.

兴趣和个性因素:当教师是因为兴趣,或者说是喜欢.喜欢教师,无非是喜欢教师的工作方式、环境、对象等,包括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生活方式的规则性,人际交往的主导性和对象的固定化等等,兴趣和个性因素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理想化的因素,因兴趣而工作,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享受,兴趣能够使人全身心投入,也容易创造职业成就。

地位或声望因素: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是影响到人们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形象或声望从世界范围内看都是较高的,属于为数不多的被人们羡慕和地位显赫的职业之一.

使命因素:当教师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出于对教育作用的深切理解和重视,出于教育下一代,提高民族素质的强烈愿望等等.这是最高尚、最令人尊敬的职业动机和目的,也是动力最大,最容易创造出职业成就的从业因素.

从与人生目的的联系上看,职业的谋生目的往往是与物欲人生相联系的,而职业的兴趣目的往往是与欣赏型人生和雅趣人生相联系的,职业的使命目的则是受社会人生的目的观支配的.

(三)人生目的与人生意义

从纯自然、纯客观的眼光看,人的生命是没有人以外的目的和意义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所以,对人生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的问题,除了行为人自己,任何别人都是无法回答的.意义源于目的,目的是意义的前提.因为:目的的确立使我们的生命活动有了方向感、归依感,目的的追求使我们有了充实感、期待感,目的的实现使我们有了满足感、成功感、成就感.所以这些人生的积极、肯定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构成和表现,没有这些,就谈不上人生的意义。

(四)人生理想与教师的职业理想

理想是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经这一追求和奋斗而实现的超越于既定现实的更为美好的状态或境界.人生的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希望达到的水平、成就或境界.对教师来说,职业已经确定,职业理想就主要表现为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所希望达到的成就和境界.

二、教师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一)人生态度和教师的人生态度态度是人在一定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事物所持有的反应、评价和行为倾向.人生态度是在一定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人生较为稳定的反应、评价和行为选择倾向.由于这一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因而,人生态度往往成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反应模式和精神风貌.

可以把人生态度从不同的角度用三分法分为三种典型类型.如从行为的动力倾向上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逍遥型,从情感表现上分为乐观型、悲观型和达观型,从动机倾向上分为社会型、自私型和公私兼顾或合理利己型等。

教师应该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意义.(参见教材第七章第二节)(二)人生价值和教师的人生价值(关于价值、人生价值概念的涵义和人生价值的分类参见教材第七章第二节)教师的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教育价值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价值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价值.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其价值的外在形式表现是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等等,其价值存在的真正根基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其劳动的成效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是对一个老师人生价值最权威的评价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是一座超越时空,永不磨灭的价值丰碑.

人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老师的价值,这个比喻生动形象,但有局限.“满”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没有表现出质的含义.其实,教师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在教了多少学生,而是教出了什么样的学生,他们是不是把自己取得的成绩或成就和老师的劳动联系在一起,若干年以后,还有多少学生能够惦记着、想念着,感谢着自己的老师.一个受到学生广泛尊敬,能够被学生长期惦记着、怀念着、感谢着的老师是一个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老师.

三、教师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教材第七章第三节.

教师的人生意义是指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个人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合理性的肯定,是教师职业劳动乐趣的泉源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根据.

关于教师的快乐和幸福,可组织课堂讨论,讨论题可设计为;教师职业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可能有哪些?你个人将会从哪些方面体验和感受到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和境界.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修养的目标和境界做出不同层次的划分。如从处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上,可以分为“教而不育”、“重教轻育”、“教、育并重”三个层次;从对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观感受上,可以分为“厌教敷业”、“从教执业”、“乐教敬业”三十层次;从对教师职业道德遵守的程度上,可以分为“以教谋私”(不遵守)、“依法执教”(基本遵守,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为人师表”(模范遵守)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广泛性要求上,职业道德修养的最低目标是要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走出最底境界,提升到中间层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往最高层次努力。对少数先进分子来说,要用最高层次要求自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楷模.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职业道德及其修养知识的学习只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建设的条件,而不是这一人格建设本身.后者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学为人师”的职业信念和进行知行合一职业道德实践.

关于考试:一、命题范围:以上的教学提纲.二、题型及分值c

(一)名词解释(4分X4)16%;

(二)简答题(8分X3)24X,(三)论述题(15分X2)30%,

(四)材料分析题(15分X2)30%.

第二部分201*年安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统考试题

《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4分,计16分)1.通才教育

2.课程

3.威斯康星思想4.教学原则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计16分)要求辨别正误,分析清楚,言之成理.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

2.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计32分)1.简述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2.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3.简述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4.简述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2.高校师生关系有哪些特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计20分)1、大学班集体2、自我意识3、学习迁移4、心理过程5、教材直观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计25分)1、简述心理系统2、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3,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4、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5、简述增强记忆的方法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正误判断,并简单说明.每小题5分,计25分)

1、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需要心理学.2、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都是消极的。

3、学好书本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4、自我反思是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5、一个人的创造性是由智力水平所决定的.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计30分)

1、“马加爵从一个大学生,蜕变为一个罪犯”.试结合,‘马加爵’问题,探讨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

2、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道德

2.人生目的

3.教书育人

4.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1、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2.道德人格及其构成的五要素3.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或表现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高校教师的最大乐趣和幸福是什么?联系自己或教师队伍中的实际,谈谈这些乐趣和幸福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2.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和学习,你感触或体会最深的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加强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不得与以上答题重复)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某高校一位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谈到学生穿的运动服质量不好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因为你们辅导员拿了经销商的回扣”。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此作出评论.

2.各高校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出现了对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教师本人,在流动中应遵循哪些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等教育法规》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5分,计20分)1.教师资格制度2.学业证书制度3.教师权利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计20分)要求辨别正误,分析清楚,言之成理.1.教育法律所调整的学校社会关系是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的关系.2.政府相对于高等学校的职责主要是指政府作为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责.

3.《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4.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计24分)1.简述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

2.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3.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四、论述题(共36分)

1.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哪些基本制度(10分)?2.什么是教师申诉制度?我国教师申诉制度有什么样的特点(10分)?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做到依法执教(16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9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