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2:45:42 | 移动端: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在黄山学院201*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201*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让我代表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在本次就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我深感惶恐,因为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要求、与毕业生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兄弟院(部)的许多成功做法相比,我们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方面办法还不多,学习、借鉴和嫁接兄弟院(部)的先进做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下面我就我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做一汇报,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201*年,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以强化毕业生能力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就业目标任务。

一、突出应用型,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需求实际,我们明确给学院定位于培养工程型人才,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道路,不因近几年考研队伍不断扩大、考取名校人数逐步增加而改变。学院将物理学专业调整为非师范专业,向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向转化;学院扎实推进毕业生实训实习工作,增强对企业的适应性,自动化专业在江苏华冠通讯实习期间,连续刷新了生产线的多台设备的生产纪录,在多所高校的众多实习队中脱颖而出,被授予“最佳实习团队”称号;学院成功申报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调整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立足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多家软件企业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二、依托市场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扩大就业的选择面。

201*年,学院根据分析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对毕业生的针对性培养。计算机专业强化了与中软国际、IBM等在业界有影响的企业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全部在软件企业就业;针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学院加大了电子等专业的软件应用的教学,并首次与中软国际合作,通过“3+1”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的“嵌入式”人才;自动化专业对接市场需求,高度重视软件、硬件的交互融合,强化硬件教学和编程等软件能力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机械专业利用暑期组织大二学生赴南通、苏州企业实习,并利用实验室条件组织学生承接昌辉集团多种产品设计工作,增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院巩固老市场、培养新基地。201*年学院在长三角地区和黄山市本地,不断拓展实习就业基地。随着与芜湖奇瑞、扬州康师傅、杭州炫弘、无锡IBM、南通雄邦、黄山正国、休宁昌辉、祁门黄山电器、休宁深圳中显等一批企业的合作的开展和深化,学院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量上得到扩张、质上得到提升、布置更趋合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面有了扩大。

三、注重品质化,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院牢固树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意识,努力通过打造素质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的培养高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多名创新实验室学生、家电维修协会、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的学生,在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中锻炼了能力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分析宏观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向发展潜力好的行业就业,学院把握国家利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服务外包行业的机遇,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日语课,为毕业生通过培训从事参加对日软件外包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年50多名同学在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就业较好地提升了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质量;“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的实训为电子等专业走向高收入行业打开了窗户;学院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士官直招工作,12名毕业生迈出校门走出军营;201*年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较上年增长了20%。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回顾201*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的成绩,我们难以忘情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倾注了大量心血,忘不了兄弟院(部)给予我们的热情帮助,在此,我代表信息工程学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扩展阅读:刘鸣校长在我校201*年就业工作动员暨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做好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刘鸣校长在我校201*年就业工作动员暨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201*-12-2814:15:15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华南师范大学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暨201*年就业工作动员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发现不足,贯彻落实教育部“2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和“广东省2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我校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与院系领导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我校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准备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201*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二是我校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三是我校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对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几点建议和要求。一、基本情况

201*年我校共有应届本专科毕业生6979人,参加就业人数6896人,比201*年增加802人。其中,校本部4926人(师范生2165人,非师范生2761人),南海校区1970人。毕业研究生为1278人,比201*年净增加178人,净增比率为16.2%。若再计入201*年和201*年两年里沉淀下来的暂缓就业研究生,实际上,201*年我校要就业的研究生人数超过1500人。根据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数据(截止201*年12月10日),我校石牌和大学城校区201*届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60%,其中师范生就业率为99.35%,非师范生就业率为98.01%。南海校区201*届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43%,共实现就业人数6796人。与我校201*年同期就业率相比,石牌和大学城校区总体就业率降低0.76个百分点,其中师范生降低0.25个百分点,非师范生降低1.09个百分点,南海校区总体就业率提高0.22个百分点。截至201*年12月29日,研究生就业率为96.71%,但签约率仅为79.4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个百分点。

从我校石牌和大学城校区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来看,在广东省内就业4669人,占石牌和大学城校区参加就业本科毕业生总数的96.13%,广东省内就业又以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占绝大多数,为2631人,占56.35%,其中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分别占广东省内就业毕业生总数的33.41%、7.88%、5.89%、4.41%。东西两翼就业人数分别为765人、600人,分别占广东省内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6.38%、12.85%。201*年,我校共有22名国防生毕业,其中有19名在广州军区所属部队服役,3名在兰州军区所属部队服役。201*年以来,毕业研究生留在广东省内就业的比例逐年走低,到201*、201*年基本维持稳定,省内省外就业比例维持在60%:40%左右,今年这个比例则为70%:30%,留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研究生比率连续六年来首次出现止跌回升现象。研究生就业跨31个省市自治区,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为29人,占毕业人数2.85%,到省外直辖市就业有33人,占毕业人数3.25%。

从我校石牌和大学城校区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到国家机关、团体、部队以及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1664人,占我校石牌和大学城校区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4.25%,比201*年降低0.82个百分点,其中:普教系统1385人,占28.52%;国家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121人,占2.49%;高等院校及其他事业单位158人,占3.25%。出国(境)毕业生16人,占0.33%,比07年降低0.82个百分点;攻读研究生509人,占10.18%,比07年降低2.51个百分点;国有、三资、民营、私营、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1133人,占23.33%,比07年提高6.01个百分点;到基层就业50人,占1.03%(其中:服务西部计划17人,占0.35%;三支一扶6人,占0.12%;农村教育硕士9人,占0.19%);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1531人,占31.52%,比去年降低2.90个百分点。其中:灵活就业1524人,占31.38%。201*年,我校研究生到高校、科研单位就业为433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33.8%;考博人,占4.93%;考公务员71人,占5.55%;企事业单位235人,占18.4%;到中学任教213人,占16.6%。二、我校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作校长办公会议重要议题,定期开会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列为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要点,从人员、机构、经费等方面为就业工作提供保障,确保就业工作“三到位”。在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上,书记和校长分别就我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重要指示,并继续与院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对院系就业工作实施目标考核,落实一把手工程。

其次,作为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努力寻求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探索就业指导的新途径,坚持以生为本,竭诚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工作。

研究处为给校领导和各学院提供就业内参,自201*年以来,将研究生就业各个时段、各个环节的动态状况,制作《就业简报》,至今已编制了24期,其中201*-201*年编辑《就业简报》共计7期。同时,研究生处指导各学院,依托校研究生会和学院研究生会,根据研究生各阶段的需求,开展就业讲座和论坛。同时,充分发挥《华师研究生》这一研究生报的平台作用,及时解读最新就业政策,发布就业调研报告,做好就业工作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再次,院系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执行情况,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学生就业指导、准备工作、对外联络、信息沟通、学生推荐等重大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决策。如:计算机学院专门召开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布了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及要求,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此外,各学院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毕业生工作,推动年级、班级建立就业信息小组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我校“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富有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以生为本,完善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1、加强市场建设。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发挥院系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大对非师范毕业生宣传推介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各种供需见面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追踪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进展情况。自201*年下半年以来,校就业指导中心共承办大型就业供需见面会6场,参展单位246家,提供岗位19500个(其中农村从教专场提供岗位近16000个),邀请和安排了150多家用人单位进入校园举办校内专场招聘会,通过学校就业网发布就业信息近1300条。201*年研究生处接待用人单位到校设专场招聘会共计14场。201*年10月25日研究生处张晓明副处长亲自带队,共有280多名毕业生参加顺德招聘会。光电学院自行组织了光电专业专场招聘会,并与光电新闻网合作,借助网络媒体宣传推介毕业生。化学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老师邀请了二十多家企业到学院举办环境科学专场招聘会,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体育科学学院联合欧奕健身俱乐部、恒大地产集团、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俱乐部等多家单位组织了40多场小型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了近80%的就业机会。教育科学学院201*年共接待用人单位35家,收集发布就业信息159条,以院系名义向用人单位寄发推荐信102封,制作班级简历4份,为毕业生顺利求职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2、加强信息化建设。我校非常重视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就业网络的服务功能,丰富求职信息数量,创新服务手段,多种方式探索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就业网在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研究生处通过建设“研究生就业在线”(),主动收集并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各学院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就业网、QQ群、飞信平台、展板、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等资源,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政策,为毕业生顺利求职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3、加强基地建设。我校各学院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机制,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开拓校内、校外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初步建成了一批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长期稳定、双向互动、运转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光电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都建有多个实习基地,这为毕业生就业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加强指导、强化素质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我校始终把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就业教育的一根红线,贯穿于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着重突出两个加强,即“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逐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树立就业工作全程化理念。从201*年开始,就业指导课正式列为校内公共选修课,安排1个学分。201*年,我校重新调整和规范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之中,对课时、授课专题、授课人员等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201*年,我校又将就业指导课提前到三年级下学期开设,在大学城和石牌两个校区面向一、二年级学生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初步形成了以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为核心,以职前网络学堂、就业指导专家讲座、校友论坛为补充的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2、注重个性化指导,关注特殊群体就业。一是关心经济困难学生。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长期心理负担过重、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常常引发紧张、压抑、焦躁的心理情绪等情况,加强对他们就业心理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生活的挑战。此外,为有需要的同学及时发放临时困难补贴,帮助其度过难关。二是关注女大学生。帮助她们调整择业心态,让她们充分认识自己在择业中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思想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优势,扬长避短,提高求职技巧。三是帮助就业竞争力较差的学生。对于在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身形象等方面比较薄弱的学生,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基层就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

3、强化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技能训练活动。如地理科学学院通过实施《地理科学学院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开展师范班的课件制作大赛,资环班和GIS班的AUTOCAD技能大赛;物电学院定期在师范生中举行模拟高考活动,训练毕业生的高考题考试能力,提高笔试的准确率;政治与行政学院的“中学政治教学新课标分析”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提高,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

(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校上下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良好工作格局,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条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全员化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务、宿管、户籍、图书馆、教务处、学工部、组织部、院系等各部门,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完成。校学生就业工作部门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与各地教育局、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各院系也能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对外业务多,交流广,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他们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主动向有业务联系的单位推荐毕业生,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生命科学学院黄儒强老师,就成功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十多位毕业生推荐就业;音乐学院刘寿延等老师多次打电话为学生联系工作;体育科学学院教职员工和校友反馈就业信息达60余条,有20余位同学通过学院教职员工和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顺利就业。各学院研究生导师也在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我校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非师范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市场拓展力度不够。

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由于创办的时间较短,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一定的影响力,市场认可度偏低,特别是一些新办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法学、环境科学、摄影、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编辑出版学、生物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体育、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致使许多用人单位对我校的非师范毕业生知之甚少或根本不了解。从我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举办的招聘会和发布的就业信息来看,也绝大部分是面向师范生的教育系统岗位,非师范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由于和各地的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与工商联尚未建立稳定紧密的联系,加之缺乏可资利用的校友资源,非师范生就业市场拓展难度较大,成效不够明显,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文科生愿意去中山大学,招聘理工科学生愿意去华南理工大学或广东工业大学,招聘商科学生愿意去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很少有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到我校招聘非师范类毕业生。这就造成非师范生处于一方面非常迫切想找工作,另一方面又不知从哪里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哪里求职面试的尴尬局面。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困难,就业指导和个性化教育成效不高。

近年来,尽管学校和各院系不断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社会舆论也大力加以引导,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依然困难,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一些毕业生存在着“好大(大企业、大公司)喜公(国家机关、公有制企业)”、好逸恶劳、攀比心理、依赖心理,期望一步到位。尤其是不少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够正确处理自我期望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搞不清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广州及小珠三角地区就业,不懂得“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导致了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职业理想实现路径的错位,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愿意从事与幼教有关的文字及科研工作,而不愿到幼儿园任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的就业率。201*年5月,我校承办广东省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现场非常冷清,我校一些就业困难的学生宁愿呆在宿舍睡觉也不愿去尝试一下。不少研究生定位不明确,对自身认识不足,还存在着“等”、“靠”、“要”、“求稳”的心理,不少较好的就业单位来招聘,常常出现冷场。此外,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手段缺乏,就业指导内容不够完善规范、缺乏针对性,使得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不高。

(三)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部分专业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理论课多,实训课少,注重毕业生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毕业生知识单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如师范生的教学设备运用能力、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还比较薄弱,在面试时遇到说课、试讲就显得无所适从;光学、计算机、电子专业等非师范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偏低。从目前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来看,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期望能招聘选拔到专业基础扎实并且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我校201*-20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校毕业生在工作态度、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相对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学生就业的难度加大。

(四)部分院系专业设、课程设不够合理,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一些院系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培养缺乏充分科学的论证,培养目标界定过于宽泛、模糊,专业设雷同,缺乏自身特色,与社会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在求职就业时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政治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时所面临的专业尴尬,公共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专业学生求职时的迷茫和无奈,教育学(数学教育)专业与数学教育专业雷同给用人单位带来的困惑都很能说明问题。此外,一些院系课程设方面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造成开设的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对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过于注重理论课、忽视实训课程的最终后果导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四、对2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和要求

深入分析、准确判断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于做好201*年就业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部分企业特别是金融、保险、房地产、航空、旅游、酒店、外贸、交通、汽车、物流及纺织服装、玩具等出口加工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部分行业出现就业需求缩减,劳动力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必将对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据统计,201*年全国毕业生总量将达到611人,比201*年增加52万人,增长9.3个百分点。加上201*年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将近100万人,20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达到710万人。从广东省来看,201*年广东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33万人,比去年增加4万人左右。加上外省到粤求职以及往年暂缓就业的学生,201*年预计有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具体到我校来看,201*年共有应届毕业生7050人,比201*年增加72人,增长1.03个百分点(其中,师范生2071人,比08年降低11.34个百分点,非师范生4979人,比08年增加7.26个百分点),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生人数增加使得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加大。第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观念转变困难以及部分行业的入职门槛(如:到律师行业和公检法机关工作需要司法资格证书、农村从教需要教师资格证书)都极大地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我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只要把视野投向广阔天地,只要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是相当巨大的;同时,企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也将有利于促进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业。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积极因素,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积极应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逐级落实责任。

各院系要进一步落实“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纳入院系重要议事日程。要抓紧研判就业形势,提出应对措施,迅速动员部署,明确责任要求。书记、院长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个毕业生。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广泛动员,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需求信息。作为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生就业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缺乏丰富、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要把大力收集需求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力量挖掘校友资源,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要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特别要主动加强与人才市场、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结合本院系实际,重点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调整就业预期。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确保毕业生获得充分、及时、有效的岗位信息。(三)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于毕业生摆脱目前就业的困境,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院系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营造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良好校园风尚。重拳出击,加大激励机制,通过实施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选拔、“农村从教上岗退费计划”等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另外,今年国家将出台新的征兵政策把征兵对象主体向大学生倾斜,各院系要配合学校做好在毕业生中征兵的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此外,各部门和各院系要加大对学生创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创业教育基地为平台,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

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资格等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通过检查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深入课堂听课等方式来加强对院系就业指导课的管理与监督,经常性地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开展就业指导课比赛,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要不断完善服务,加强就业网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求职信息数量,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对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学生的考前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要通过求职意向调查等方式为毕业生建立个人求职档案、就业联系卡、就业情况登记表等,把握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心理动态,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度,分类管理,重点指导,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逐步形成以“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突出个性化指导和服务”的就业服务模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实践,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利用就业工作中的市场反馈功能,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修正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目的地进行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各学院要广泛建立并大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建立毕业生产、学、研相结合的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性的基地,依托基地建设,依靠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组织更多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通过实践、实习、就业三环节,引导毕业生加强专业实践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学院也可以积极申报“全国创新计划”的“暑期学校”项目,广泛开展研究生创新培养和实践活动。

同志们,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非常严峻。截止月13日,我校石牌和大学城校区本科毕业生正式签约599人,正式签约率为12.06%,有意向签约618人,有意向签约率为12.44%,两者合计为24.50%。201*年我校毕业研究生1500人,截止3月17日,签约人数仅120人,签约率为8.29%,加上有意向签约人数,合计就业率为21.96%。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深感做好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希望大家按照此次会议的精神和要求赶紧行动起来,本着对学校和毕业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做好20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谢谢大家!

二○○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在201*年全校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9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