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第一小节的总结
书法篆刻第一小节的总结
经过将近一学期对书法篆刻的学习,让我从新对书法这样神奇而又神圣的东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它并不是我一开始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会写硬笔字不一定就会写软笔字,但只要学好了软笔字,硬笔字写的就不会差。从一开始了解了一些书法知识,并锻炼了自己的书写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虽然,每个星期只有短短的一节课,但同学都能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充实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认真、仔细、耐心”的学习态度。这学期从书法的基本学期,一点一滴都记在我的脑子里,从书写的姿势到准备的工具,还有书写的要求及重点。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人文内涵的外在显现。“在汉字进入电脑以前,写字曾被普遍看成了读书人的‘门面’,不能不重视。但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却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实,写字的好处不仅仅在实用,其更大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来临的今天,写字教学仍然要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重视。
首先就是书写的姿势1、写字姿势不正确。歪头写字;前胸紧挨这桌子写字;双腿交叉写字;扭着身子写字;一条腿压着另一条腿写字;双脚悬空写字;左手放在桌子下写字;一条腿正放,一条腿斜放着写字;将板凳两条后腿悬起来写字;等等。2、执笔方法不对。用食指、中指和大拇指捏住笔;捏笔手指与指尖的距离过近;小指外伸,等等。3、书写习惯不好。写字习惯于用抓铅笔的方法抓毛笔;手不压在纸上;写字习惯把纸斜放;在桌子上方杂物;乱撕本子;写字不知爱惜工具,纸面不净等等,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写字时更须善于思辩。学习写书法,长期苦练固然重要,还应善于动脑,否则,写出来的字将只具型而无神。还要克服不爱静心练,面对字帖,心猿意马,只知狂怪,不明规矩,提笔便是龙飞凤舞的缺点。只有勤学苦练、善于动脑,才可写好书法。
在学的过程中,摹、临、背(默写帖字)、创(写与帖字相近的字)四结合。这也是一个过渡阶段!注意书法理论和技法实践相结合。另外,可将字帖后页自己没学过的内容记入脑海或请人念,然后用自己的习惯方式写出来,再和原帖字比较,就可以看到自己与字贴之间的差距,从而检查自己的弊病所在。
循序渐进这一原则是由学科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决定的,也是人们的认识及其能力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可循的客观要求。汉字结构已笔画为最小单位,以笔画组成独笔字,由笔画和独体字组成偏旁,再由偏旁组成合体字,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逻辑系统。练习写字就应该遵循这个系统的顺序,一步一步的练习。但是,强调循序渐进,并非顺序唯一。因为汉字笔画、偏旁、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字的笔画与字的结构,按顺序讲应该先练笔画,再练结构,因为笔画是结构的基础。但是,在练习笔画时,单练笔画还不行,还必须结合字的笔画一起练,因为同一种笔画在不同的字的结构中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将笔画与具体字的结构结合起来练习,才能逐步写出合格的笔画。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还应该根据练习内容确定练习重点和难点,不能平分时间,不能盲目贪多贪快,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难写的字,难练的内容就要多下些功夫,以掌握书写要领、写好字为原则,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汉字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更是中华名族的精神象征和精神体现。书法艺术利用单纯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变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名族特有的审美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书法的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着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学习书法,能真正领悟书法文化的内涵,传承中华文明。
就目前环境,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写得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懂点书法,一手漂亮的字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另一张名片。在同等学历和专业水平的情况下还能得到更多就业机会。
以上就是这学期以来我对书法篆刻这门学科的小结和认识。
扩展阅读:第一小节
第一小节《植物细胞工程》讲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等三方面内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因此安排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之前讲述。细胞的全能性理论比较深,教材围绕“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把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浅显的分析阐述,为下面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打基础。关于植物组织培养,高中生物必修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已作了一些介绍,选修课讲述的内容是在必修课内容基础上的深化和扩展,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即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时,补充介绍了大规模的植物细胞培养在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制备人工种子上的应用。
第二节细胞工程简介──植物细胞工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细胞的全能性(理解)。
(2)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知道)。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简史。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拓宽,认知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呈现日新月异、日臻完善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原有知识的限制而勇于开拓,推陈出新。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两大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3.能力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录像、软件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在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基本原理,即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其不仅在知识上对高二必修课中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扩展,而且还为培育无病毒植株、制备人工种子、培养转基因植物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这门崭新的技术将日益普及和深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手段。2.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本课的难点。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在植物组培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是全新的,加之与其有关的感性材料不多,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启发探究。教学手段
实物材料。录像。软件。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思路
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充分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预习新课,并对新知识的框架及层次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从新旧知识联系入手,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胞全能性理论,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借助于多种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综合分散深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植物组培知识进行比较广泛、深入的学习。4.在学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并借助于计算机课件,对该技术进行由点及面的学习。5.智能训练,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重点提示
1.在本段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材的多功能性,深刻发掘教材的内涵,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强化学生多方面良好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追究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案。对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疏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意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加大课容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作业
1.请分别理出细胞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知识结构和层次。
2.对高二必修课中与上述两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充分地复习。3.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导入:
1.结合基因工程成果与展望的有关知识,简述“超级细菌”的培育过程。2.如果将三种假单孢杆菌与第四种假单孢杆菌融合或将其内的细胞器移入第四种假单孢杆菌体内,使之具有分解四种烃类化合物的功能。这样的生物技术应属于何种生物工程?
教师启发:从上述两种生物工程技术的异同点出发,总结出何谓细胞工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采用问题法导入新课较以往的平铺直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通过谈话法导出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二、进行新课
(一)细胞的全能性。
问题情境:预习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教师置疑:投影显示质疑问题。
1.高二必修课中关于细胞全能性有哪些方面的阐述?2.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3.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了什么?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5.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6.与必修课中有关内容相比,选修课在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多向释疑:
对于问题1、2,3、4:通过认真的预习,借助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不难做出正确的解释。
对于问题5:教师启发学生将题目读懂弄透,对新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再得出结论。
师生释疑: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当已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一种相对没有分化的细胞团),继而在植物激素等诱导下发生再分化,才能表达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植株。
对于问题6:侧重于学法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属较开放议题,只要有理有据,不强求答案的整齐划一。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梳理,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复习和记忆。
细胞全能性的典型范例便是植物组织培养,由此自然过渡到植物组织培养。(二)植物组织培养。问题情境:
1.放映植物组培的录像(发展史、技术过程、应用等)。2.传看脱毒马铃薯组培苗实验材料。3.用投影仪打出植物组培过程简图。
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架起了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在学生充分复习、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组培的过程。(见“板书设计”)如果到此为止,学生虽抓住了知识的主干,但却错过了深化知识,发展智力等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例如: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植物体?3.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4.在植物组培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给予科学正确的解释。教师做适度的知识扩展,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自然延伸。例如:1.影响脱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而两者不同的浓度配比在再分过程中,分别对诱导根或芽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高时,有利于芽的发生;浓度比低时,有利于根的发生。
2.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应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
3.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主要有不定芽方式和胚状体方式两种。教材和录像中介绍的均为不定芽方式,而后者需要在愈伤组织形成后,对其进行处理,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再诱导其分化出具有胚芽、胚轴、胚根的胚状体,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
关于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在录像及必修课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只要对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予以点拨。例如: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时进行的是大规模的细胞培养而非组织培养,前者只需培养至愈伤组织即可,后者则需诱导产生完整的植物体。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就制造人工种子时,在胚状体和人工种皮之间添加何种胚乳成分展开设计,为学生创造广泛、自由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书法篆刻第一小节的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书法篆刻第一小节的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