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3:47:56 | 移动端: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开发区教研室林治强201*年3月

我区初中化学从去年秋季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全区有6所初中(实际上全区共有8所初中,其中有两所是新建学校没有初三,目前最高年级是初二)、37个班级、近201*名初三学生,15名化学教师参加本次化学课改实验。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直接指导下,正在有序、顺利的进行。一、实验初期的情况

这里所说"实验初期"是指刚开始实验的前两个问。本次课改是历次课改中步子最大的一次,在操作上又比较急促,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心理准备不足,再加上我区初中只有化学一科进行课改实验,所以,在实验初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不适应,主要是:

1、对课程标准的不适应。由"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绝大多数教师感觉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依据性和导向性不强,教师反应强烈的主要是对"内容标准"部分叙述的不具体,对具体知识没有做详细的要求说明再就是对"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叙述的层次要求难以把握,不知具体要达到的程度,行为动词太多,教师在教学中感觉到混乱,有时分不清轻重高低。

2、对新教材知识体系的不适应。尽管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采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融体系,教材编写既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但由于教师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依靠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材、利用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感觉到抓不住主线。

3、对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课程目标,必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当时出现两种不适应的情况一种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基本不与考虑,依然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另一种是比较全面考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学方式也发生改变,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广泛用于课堂,但只求形式,不求效果,探究活动只求过程的完整,而对每个环节的深入不够,求数量,而不求质量,观念与行为脱节。

4.他对学习方式不适应。初三学生大多数有自已的主见,又处在即将中考的阶段,长期以来各方面对学生升学意识的灌输,在学生心理的烙印是比较深刻的,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哪些学习方式对将来中考是有利的,哪些是作用不大的,再加上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只有化学一科课改,所以,实验初期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例如:对自主探究、社会调查、家庭小实验等学习方式不感兴趣,做的不认真或甚至不做。

再比如:刚开始使用实验教材时,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得到的现象和结论等,根本不敢往书上填写,不少平时学习好的学生要求教师告诉他们答案,然后背下来就行了。

总之,教师不适应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不高,教学观念转变不够所致;另外一点就是当课程标准和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太大时,给教师充分自主权时,教师反而不知该如何教学。学生不适应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式的接受学习方式,一旦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去获取知识时,学生也不知如何去学习,当然这里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的因素。正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二、试教过程中的主要工作1、组织领导工作

为促使本轮课程改革有效顺利地进行,成立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为核心的课改领导小组,专门协调教研部门和各个学校的课改工作,为课程改革提供政策和物质保证,实行课改例会制度,定期指导检查课改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教师培训工作

我区由于接受课改任务晚,试教教师没有参加市教委统一组织的课改培训,所以教师培训工作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邀请人教社实验教材主要编写人员对全区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得到了人教社实验教材编写组的大力支持,从试教开始到现在,短短几个月,编写人员先后四次深入到我们实验区,进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辅导,走进课堂听课,与教师、学生座谈,了解试教情况,与教师共同研究课改工作。同时,按着市教委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材,努力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断加深教师对现代学科课程的理解。

3、教研科研工作(1)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①加强区、校两级的集体备课工作,学校教研组每周集体备课至少一次,全区每月集体备课一次,每校每月提供两份教案在全区交流。

②定期进行研讨课活动,每次都是两名教师上同一课题,进行比较研讨。这样比以前单节进行研讨的效果要好的多。

③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要求教师给新教材出配套习题,全区集中起来,进行筛选,供全区教学使用,一定程序上解决了教师教学辅导资料没有的困难。

④以科研牵动课改实验的开展,这一点是大连课改实验总的做法,我们区承担的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与研究》,现已将课题分解到各个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并逐步实施研究。

(2)注重反思教学

由于课程改革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模糊的。在试教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做教学札记,把感受比较深的东西记下来,例如:教学中精彩的、失败的、困惑的,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全区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情况反馈,互相交换自己在试教过程中的体会和看法,集中研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不断总结提高。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定期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下来,然后回放给上课教师自己看,让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三、通过课改所发生的变化

从教师的方面看,教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教育观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年轻教师。教学中能更多的关注学生,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重视。注意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学习,能够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炼油厂,鼓励学生摘社会调查等活动。同时,教师感到了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课堂教学方面看,与以往相比主要的变化是:①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③注意学生活动的设计,自学、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有些课堂已经体现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④重视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操作,尤其是探究性实验,注意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往的实验有的做有的不做,即使做了也是点到为止,现在的实验无论是操作、观察、还是思考等环节都更加充分。⑤注意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去获取知识,直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从学生方面看,首先是新教材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从形式上看图文并茂,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新教事才一发到学生手里大多数学生就从头翻到尾从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材里设置的"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很多学生都能仔细研读、认真去做,不放过一个,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新教材实验中有关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等项目,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完成,起到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栏目,提纲挈领,深受教师学生的欢迎。其次是通过课改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作业形式多样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得到了加强,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所改善。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教师的观念的转变不彻底,很多教师的认识仅留在教材的层面,依据课程标准大胆处理教材的能力还不强,所以选择一本比较适合当前教师现状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过高地估计了基层教师的素质,留给教师的空间太大,虽然不能统一制定具体的标准,但可以设置不同层次,让教师选择。

2、实验教材虽然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所涉猎的内容却宽泛了、现代了,而且具有弹性和延伸性,部分教师的学科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要尽快编写出与实验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材料,供教师查阅参考使用。

3.现行班额过大,教师组织学生活动难度加大,准备工作量也大,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课改。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与以前教材中的实验相比,数量有所增加,内容有所变化,现有的实验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2要。虽然是"穷困办大教育","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教育"。

4、由于化学是中考制,又仅开设在初三一样年级,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期应试倾向。中考的考试方向的不明确,教师不可能也不敢从旧课程体系中走出来,严重影响课改的进程。希望能出台与课改连动的考试评价方案,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扩展阅读: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心得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心得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化学课改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一、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开展课外活动是丰富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未知化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应用实验等手段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的教学内容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的进行“包装”,强烈的“推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培养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趣的实验起到很大的作用。兴趣实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可谓“学习娱乐两不误”。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在教学时,关于方法的选择至为重要。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很简单,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的,便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要求他们独立的解决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在相当程度上培养着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训练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景,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教学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受学生的欢迎,但创造性的教学是需要教师首先进行创造的。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性的设计,只是把书本知识从旧到新再一字一句的讲出来,使学生随着自己的叙述来思考,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不能说是丝毫无益的,但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因为对于教师来说,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是已知的,教师把已知的东西原原本本的讲出来,是无创造性可言的,只有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因此,创造是教学的关键,而教学目标的创造就更显得更为重要了。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相应的最优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气体的净化与干燥时,发给每位学生8张纸,分别绘制气体的净化、除杂装置,这样学生好象回到童年,兴趣盎然,同时巩固了装置。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分组实验是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而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推理,进而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并最终自己验证实验结果的小实验才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的。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在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能透过具体的化学现象,理解并总结出化学中的规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1)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用到哪些仪器?这些仪器怎么组装的?(2)做这个实验应注意一些什么事项?如何收集氧气?等。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节课后,还要引导学生自

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并融会贯通。可以说,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成绩自然会提高。

总之,化学教学要求“新”求“变”,而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会学,进而乐于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开发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学期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0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