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

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3:51:24 | 移动端: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

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

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

重庆市第十五中学校(实验外语学校)甘代华

参加我区中小学德育主任培训班的学习,是我作为学校德育主任以来十分有意义的一段学习时光。聆听讲座、开展研讨,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思辩的机会、反思的机会和实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机会,也让我们在此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些困惑和迷惘、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次培训班围绕学校德育主任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结合学校德育主任工作的管理实际,从学校德育主任的职责、工作范围;探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任的思想政治修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德育主任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提高德育主任的管理能力、领导艺术、政策法规与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促进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专业水平。所以,感谢德育主任培训班,感谢每一次的精心主讲,感谢这段时间里一起学习和进步的同伴。

以下是对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学习过程中比较深刻的几点体会:

一、明晰的德育理念是突出一个学校德育特色的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促使德育主任大量的时间、精力都在抓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到头来往往不知所踪。“不出事”就是一个优秀的德育主任?只要有吃苦奉献精神,学校领导喊啥就干啥的就认为是一个好的德育主任?我以为学校德育主任的

工作不仅要关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更要关注一定的历史时期育人要求。要把一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文化、历史底蕴装在心中,并赋予其阶段性的生命力。这就是要以明晰的德育理念作为突出一个学校德育特色的引领。

结合我区“固本铸魂、整体育人”的德育理念,我校提出了“关注内需、提升人格、知行合一、引领发展”的德育理念,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德育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提出的德育工作理念。理念强调,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线,关注学生成长的内需,体现德育的针对性;坚持多育并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和提升人格,实现育人的深层性;坚持知行合一,内化为质,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先进的文化,科学的思想引领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和保障,实现德育的教育性。

学校德育教育要以此为指导,不因人、因时而更替废立。学校德育处作为育人的职能部门,在常规工作中以德育理念为依托,树立全面育人,育全面的人的思想。坚持长久、有效地引领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培育心理健康、道德高尚、情趣高雅,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的中学生。

二、选择一个恰当的班主任带好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底。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

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且引起教育者共同的关注。如:如何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识、能力,更重要是个性、精神、道德方面的发展);如何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如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等等。当这些触及到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本质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的思维中,除了困惑,更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此时,我们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生活的群体班级。因为,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组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要通过班级生活影响每一个学生。而上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我们很少从学生的精神成长角度去关注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班级集体的生活过程,很少去关注班级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渴望从这个集体中真切地感受和体会爱、责任、自尊和价值等。于是,班集体建设的问题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也促使我们去关注并解读班级群体教育力量对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影响和作用。

德育主任苦、累?!我的想法是,解脱琐事之累,就去苦心经营训练班主任队伍,每一个班级就是学校德育的注脚。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德育主任想有一点作为的基础啊。

三、德育制度的建设是规范德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的保障。

千头万序的德育工作是风筝,那德育制度就我们握在手中牵

制它的那条线。德育主任要把德育工作做好。首先要把游戏的规则-----德育制度考虑、制定好。

在学生的管理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业规范》是我们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更是我们教育学生基本准则。不可丢弃或失之偏颇。我们只有把这个抓住了,就抓住了学生教育工作的“牛鼻子”。这在德育工作中比任何课题研究都来得更有实效的东西。

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就是坚持围绕《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业规范》这两个基本要求的解读、训练考核学生。

所以,根据我校“全封闭全寄宿”的校情,结合“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我们每学期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题训练方案,从作息常规、食堂常规、活动常规、教室常规、寝室常规、清洁常规到考试常规等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训练。从而促进了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校园德育文化方面,我校以“校风、班风、学风”三风建设为抓手,建立了《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考核制度》、《班级管理常规考核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考核制度》、《年级组考核制度》、《门卫制度》为主的常规制度,分年级实施“抓常规,倡文明新风;守法纪,做合格公民;重德性,扬传统美德;调心理,塑健全人格;树理想,立鸿鹄之志;勤学习,走幸福人生”的德育方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开展德育研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经过这期间的学习,学与不学不一样。过去,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些感性的经验和认识,通过学习和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理论,学习有关学校德育的法律法规,懂得了依法办学的道理,促进了德育主任的专业发展,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性质和职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201*/25

扩展阅读:德育主任培训班学习总结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思考

--------------德育主任培训班学习总结

重庆市第十五中学校(实验外语学校)

甘代华

从201*、10、9----201*、5、20,我参加了区中小学德育主任培训班的学习,是我作为学校德育主任以来十分有意义的一段学习时光。从沙区进修学院赵为民书记《如何预防学生的意外伤害事件》、徐荣声《中小学德育主任ABC》到麦莉老师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以及陈一筠教授《青春期人生教育》。这次培训班围绕学校德育主任工作的基本规范、学校智育的管理、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德育科研、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了学校德育主任工作的管理实际,从学校德育主任的职责、工作范围;探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任的思想政治修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德育主任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提高德育主任的管理能力、领导艺术、政策法规与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促进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专业水平。聆听讲座、开展研讨,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思辩的机会、反思的机会和实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机会,也让我们在此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些困惑和迷惘、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所以,感谢德育主任培训班,感谢每一次的精心主讲。

以下是对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学习过程中比较深刻的几点体会: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在转移。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学生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在培训讲座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

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二、学校德育实效要注重途径.

学校德育应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在当今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也趋向开放。人与人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也随之增加,个人与社会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学校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树立“大德育”观,建立起开放的德育体系才是根本。德育的有效性要求:1、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有效提高人才素质。开放型的德育模式应该是“面向社会,双向参与,齐抓共管”的模式。“面向社会”就是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依靠校内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时机,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实践环节中去。“双向参与”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实践,开展社会服务、社会体验,促进社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德育过程,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齐抓共管”则是要打破在校内仅靠少数德育工作者抓德育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逐步建立起以德育工作者为骨干,全校教职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员育德”的良好机制,促使德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有效提高人才素质。

2、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又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更有效地吸收。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运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讨论取得认识上的一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努力创设优良的德育氛围,弘扬正气,使不良习气无立锥之地。同时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对环境的德育功能一般比较重视,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比之校外行为更具有道德性。但是一般忽视智力激励环境对道德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的智力激励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故更应注意持续的智力激励环境的育人作用。

3、抓好师德建设,创设民主的育人氛围。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求学校要立足师德建设,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人,信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上的主人作用。养成遇事与学生商量的民主作风。其次,要在组织上保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校领导要听取学生意见,乃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4、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学生的行为常有模仿的特点,还常有从众的倾向。因此,树立起一个好榜样,在学校中营造一个“学榜样、赶榜样”的氛围,对学生行为规范正面导向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榜样必须化为每个同学的具体目标,才能使学榜样的行动在学校中形成气氛,并取得成效。同时,还应该注重良好校风的建设,发挥其积极作用,达到教育、凝聚、约束学校学生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

5、结合社会实际,形成动态德育内容体系。德育内容体系的动态性,就是要使学校的德育内容能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经常得到充实和更新。当前,应充分考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观念变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实事求是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6、应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性进行教育工作。环境因素只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个体的特性却在道德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德育工作中一般重视对学生共性的培养,忽视对学生鲜明的、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培养。教师在确定学生的道德发展所处阶段后,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才能有效引导其发展方向,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三、德育制度的建设是规范德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的保障。千头万序的德育工作是风筝,那德育制度就我们握在手中牵制它的那条线。德育主任要把德育工作做好。首先要把游戏的规则-----德育制度考虑、制定好。

在学生的管理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业规范》是我们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更是我们教育学生基本准则。不可丢弃或失之偏颇。我们只有把这个抓住了,就抓住了学生教育工作的“牛鼻子”。这在德育工作中比任何课题研究都来得更有实效的东西。

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就是坚持围绕《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业规范》这两个基本要求的解读、训练考核学生。

从作息常规、食堂常规、活动常规、教室常规、寝室常规、清洁常规到考试常规等,总结出“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每学期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题训练方案,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训练。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校园德育文化方面,以“校风、班风、学风”为主题的三风建设,围绕《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考核制度》、《班级管理常规考核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考核制度》、《年级组考核制度》、《门卫制度》为主的常规制度,实施“抓常规,倡文明新风;守法纪,做合格公民;重德性,扬传统美德;调心理,塑健全人格;树理想,立鸿鹄之志;勤学习,走幸福人生”的德育方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开展德育研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学校德育主任最常规的工作路线。四、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思考。1、德育规则的借鉴与发展。

让我们将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把我国的学生把守则背得滚瓜烂熟,孩子们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去爱祖国、爱人民。美国中学生守则里的每一条都是指导性的,告诉学生哪些可以做,该怎么做,而不是禁止学生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也不是规定一些很空泛的概念让孩子去学习。美国中学生守则中的每一条,都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规范和引导,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反思:中国学生从小就学习的是相对抽象的守则,虽然也是十分重视养成良好的习惯,却常常出现一些言行不一的现象:很多学生虽然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能得100分,却不会弯腰捡起教室地上的纸屑;“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烂熟于胸,却随手扔掉吃了一半的馒头面包;能充满激情地大段背诵尊老爱幼的格言警句,却对自己的父母不礼貌。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不重视习惯的培养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就是坚持围绕《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两个基本要求的解读、训练考核学生。中国的学生守则显得空、大,对教育孩子并没多大实际用处。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中小学生守则,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不仅要用好我国中学生守则,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外国的中学生守则,做法。相信能够帮助解决好当前学生的行为塑造中的若干困惑与问题。更好地帮助孩子实实在在地养成了好习惯。2、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指导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改善适应环境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由心理性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可以导致品德性问题,而品德性行为中也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严格区分。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忽视对青少年人格素质的整体培养,把思想品德教育同心理健康指导割裂开来,那么就会影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之流于形式。部分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具体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体,甚至成为学生逃学、出走、死亡、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依靠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是不大的。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害。随着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如厌学、懒惰、说谎现象等,其中大量的是心理问题,是因不具备良好心理品质而导致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健康心理的教师,如何能培养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也可以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班主任工作更应与最新的心理学成果相结合,不符合心理学的德育一定没有实效。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健康心理一般有六个特征:其一是智力正常,这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其二是情绪稳定,情感丰富,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其三是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其四是人际关系良好;其五是性格良好、有自制力;其六是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乱猜疑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首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许多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为学生所接受。为此,教师要建立这样的信念: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开展心理咨询。校内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等问题,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对家长和学生面对面的咨询,都会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3、网络德育是一个方向。

网络德育是信息化社会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它具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触网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就要创设条件搭建网络时代的德育平台。这需要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的育人观念等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解构和整合。教师要调整观念和行为,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德育素养,自觉学习网络技术,吸纳和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在教师、网络和学生三者的整合中,重新树立信息时代教师的教育权威。调查显示:近半数教师对学生上网认识存在误区。学生上网已经是不可阻挡的现实,调查发现,“支持”学生上网的教师占49.2%,认为“顺其自然”和“禁止”学生上网的教师占45.8%。根据教师对学生上网利弊的认识和支持学生上网的态度进行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态度与他们对上网利弊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认为学生上网“有利”或“利大于弊”的教师支持学生上网的比较多,相反认为学生触网“有弊”或“弊大于利”的教师大多禁止学生触网。

部分教师对学校网络德育工作认识模糊。教师对学校是否实施对上网学生进行系列化德育工作的看法不一,有43.6%的教师持肯定态度,27.5%的教师持否定态度,28.9%的教师“不清楚”。中小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差异十分显著,其中初中教师认同学校对上网学生实施系列化德育的最多,其次是高中教师,小学教师认同的较少。教师认为现在学校对上网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德育课、教育讲话、讲座、座谈会、班会以及与家长沟通等传统方式,却没有提出采取网络技术手段和利用网上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多数教师认为德育的目的是禁止学生上网,教师缺乏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德育的意识,认为教师应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只占44.5%。增强对学校网络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转变教师观念。调查显示,有33.9%的教师认为学生触网“有弊”或“弊大于利”,说明至少还有1/3的教师对网络的认识过多地停留在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上,习惯于用反面事例论证网络的弊端。如果教师观念不更新,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障碍,会对学校网络德育产生排斥心理和抵制行为。

因此,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转变观念要先行。网络德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教师要意识到网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未来个人学习的有效途径,更要意识到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教师网络信息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将学生带进网络世界,就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某些教师对学生触网存有偏见,其重要原因是学生在社会上触网处于自由、无序和无度状态,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发生了道德观念的迷失。教育信息化,不单单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信息素养,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增强教师网络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搜集、检索、处理和使用网络信息上,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伦理素养或社会责任意识,有较强的信息免疫力,能够甄别有害信息,帮助学生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履行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大量信息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各种大众媒介传播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娱乐节目、新闻、广告等与孩子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形成竞争或者背道而驰的局面”依然存在。当前,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完全支配和控制网络传媒信息的流向,作为学生道德品质塑造者的教师就需要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责无旁贷地帮助学生甄别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影响,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自觉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使自己和学生的道德伦理素养在网络学习和网络德育实践中不断提高。

总之,经过这期间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学与不学不一样。过去,在学校德育工作大多停留在一些感性的经验和认识上。通过学习和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性质和职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更使得我懂得了在德育工作中的科学性,促进了我作为一个德育主任的专业发展,

201*/5/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德育主任培训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0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