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0:00:52 | 移动端: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

一轮的执业药师考试复习进行下来,我的感触就是要学会融会贯通,我的体会是药理一定要学好,因为药理学好了,对药化有很大帮助,药化的很多内容我只看分子式,药物名称及一些特别的内容,药理作用方面没怎么看。

药理对药综也有一定的帮助,药综涉及到一些疾病的用药,所以学好药理是基础,可以少复习一些内容。还有法规里的处方内容药综里面也会涉及,只要学好了一个,另外一个就不用再花太多时间。

学会利用归纳总结。有一些内容很难记,但归纳成口诀就比较容易了。比如:有老师归纳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青头万杆磷,磺胺抗叶酸,红氯四氨蛋白质,多粘两制新生膜,利福平、喹诺酮抵制rna和dna;有网上归纳的,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一马牧草射蟾涂,二黄双蛤穿厚杜,三蛇狂饮众人熊血,虎豹羚羊梅花鹿。(一级和二级);紫薇丰萸赠猪肉,川味黄莲送石斛,荆诃刺秦赴远东,胆大心细也难活。(三级)还有传出神经系统典型代表药物:2α去2β异,αβ肾上腺;α1苯,α2可,β1多巴,β2沙;2α酚2β普吲,αβ拉贝;α1哌唑,β1阿醋洛。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很多,一个一个好难记,我将它们归纳为:麻醉药:三阿四啡和四芬,三酮三定和二婴,四因布桂嗪,右丙樟脑酊。一类精神药:丁丙羟丁氯胺酮,马吲哌醋司可仑。

学好药理学,加上总结归纳的好方法,执业药师考试我们一定会各个击破!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医疗卫生

扩展阅读:201*年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考点总结(药理学1—16章)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药理学》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本章要点:

1、熟悉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2、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器官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其应用范围包括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等方面。

药理学:是研究阿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器官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其应用范围包括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等方面。药理学研究内容:

1.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②;

2.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命运),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3.③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

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二、药理学的发展史

我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神农百草经》问世,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于公元1596年写成的《本草纲目》这部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名着。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进行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并为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得到纯度较高活性成分的药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等。以后始人工合成新药,如德国微生物学家P.Ehrlich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纳明(914)。英国学者J.N.Langley(英)于1878年提出了受体的概念,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现已被证实是许多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关键机制此后药理学得到飞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许多药理新领域及新药,如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抗肾上腺素药等。

近年药动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并促进了生物药学的发展。药效学方面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展望今后,药理学将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发展病因特异性药物治疗,那时将能进一步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本章要点:

1.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2.药动学基本概念、重要参数及其临床意义: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一、药物的转运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此种转运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差转运。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属于被动转运。包括:

⑴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物pKa=pH+log[HA]/[A-]

弱碱性药物pKa=pH+log[BH+]/[B]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⑵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经肾小球的滤过。1、载体转运

⑴主动转运:是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的跨膜运动,可逆浓差转运,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如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性排泄。

⑵易化扩散:是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耗能,但不能逆浓差,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性。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⑴药物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⑵机体因素:胃肠道pH值、胃排空和肠蠕动性、吸收面积的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等。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2、药物的分布:指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⑴药物的理化性质;⑵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型药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⑶局部器官血流量⑷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⑸药物的pKa及体液pH: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7.0,细胞外液pH约7.4。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⑹生理屏障:①血脑屏障②胎盘屏障

3、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⑴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①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的物质;

②活化-由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有毒物质。生物转化分两个时相: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所以肝脏是发生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

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⑵肝药酶:指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多种酶所组成,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减弱。①肝药酶诱导剂: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强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地塞米松、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

②肝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西咪替丁、别嘌醇、酮康唑等。4、药物的排泄

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有:⑴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影响因素包括: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尿液pH有关,一般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于排出,碱性药物则相反;两个分泌机制相同的药物合用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⑵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转运的方式自胆汁排泄而后进入十二指肠,再经粪便排出体外。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在肠道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药物作用明显延长。如洋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地黄、地高辛和地西泮。⑶其他排泄:

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胃液: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

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唾液及汗液粪便: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三、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概念

药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药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其本身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常数(k):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个速率常数。

消除半衰期(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0.693/k。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清除率(CL):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重要参数。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不恒定,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化(浓度高半衰期长,浓度低半衰期短)。

一室开放模型:用药后药物进入血循环并迅即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而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则称此系统为一室开放模型。

二室开放模型:是表示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速率不同,药物首先进入分布容积较小的中央室,然后较缓慢地进入分布容积较大的周边室。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符合二室模型。

稳态血药浓度(Css):在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都是重复给药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⑴单次给药时,经4~6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96%)。

⑵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4~6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⑶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个t1/2)给予等量药时,血药浓度波动上升,经4~6个t1/2达Css。⑷首剂加倍(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t1/2特长、特短或零级动力学药物不可用。第二章药效学本章要点: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物作用两重性、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概念。

1、掌握药物的量效关系及主要术语: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极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应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掌握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熟悉受体的类型、激动药、和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概念。5熟悉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

56、了解受体的类型及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一、药理作用与效应一、药理作用与效应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药物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⑴兴奋;⑵抑制。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具有的两重性:⑴:①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⑵;②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地反应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1、1.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可按。治疗目的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⑴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⑵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指那些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一般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⑴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不严重,但难以避免的。

⑵毒性反应: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是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可分为:

①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②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的“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⑶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⑷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⑸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可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⑹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⑺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三、量效关系

1、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多以mg/kKg/day表示,或以mg/day,g/day表示。(需进一步确认)。⑴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⑵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⑶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⑷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⑸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⑹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

2、量__________效关系:是指用药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一般随用药剂量增加而药物效应增强。;以横坐标为剂量,纵坐标为药理效应绘制的曲线够称量效曲线。

⑴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数或量的分级表示,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①效价强度:指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常用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来表示,称半数有效量(ED50)。

②效能:指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⑵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四、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指标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⑴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是,其ED95~TD5之间的距离越大越安全,其值越大越安全。药物的安全性与药物剂量(或浓度)有关。

⑵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该指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半数致死量:

⑶安全指数=LD5/ED95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因该指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所以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安全范围:是ED95~TD5之间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药物的安全性与药物剂量(或浓度)有关。⑷安全界限=(LD1-ED99)/ED99安全指数=LD5/ED95⑸安全界限=(LD1-ED99)/ED99五、药物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作用机制:药物可通过以下方面产生药理效应:⑴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⑵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2.特异性作用机制:⑴⑶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

⑷⑵作用于特定靶点:受体、酶、离子通道、载体、免疫系统和基因等。六、受体学说1、受体的概念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为内的糖蛋白或脂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

细胞核内,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与药物相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与之相结合并传递信息和引起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受体仅是一个“感觉器”,对相应配体有极高的识别能力。受体-配体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偶合,受体都有其内源性配体,如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等。

2、受体的特征:⑴饱和性;⑵高灵敏度;⑶可逆性;⑷高亲和力;⑸专一性;⑹多样性3、受体类型

根据受体存在的标准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受体大致分三类:⑴细胞膜受体;⑵胞浆受体;⑶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传导过程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分为四类:①含离子通道的受体;②G-蛋白偶联受体;③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④细胞内受体。4、激动药与拮抗药

根据药物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可将药物分为激动药与拮抗药可将其分为激动药与拮抗药:⑴激动药:能激活受体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效应力)。①完全激动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α=1)。

②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α<1)。

⑵拮抗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α=0)。

①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结合,量效反应曲线平行右移,斜率和高度(Emaxmax)不

变。

②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不可逆结合,量效反应曲线右移,斜率降低,高度(Emaxmax)压低。5、第二信使

受体在识别相应配体并与之结合后,需要细胞内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机制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现已确定的第二信使包括:⑴环磷腺苷(cAMP);⑵环磷鸟苷(cGMP);⑶磷酸肌醇(IP3);⑷甘油二酯(DG);⑸钙离子。第三章药动学本章要点:

1、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2、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重要参数及其临床意义: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一、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载体转运。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此种转运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差转运。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属于被动转运。包括:

⑴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物pKa=pH+log[HA]/[A-]弱碱性药物pKa=pH+log[BH+]/[B]

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pH值。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⑵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经肾小球的滤过。2、载体转运

⑴主动转运:是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的跨膜运动,可逆浓差转运,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如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性排泄。

⑵易化扩散:是借助于膜内特殊的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耗能,但不能逆浓差,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性。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⑴药物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⑵机体因素:胃肠道pH值、胃排空和肠蠕动性、吸收面积的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等。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可分为四类:

①消化道给药;②注射给药;③吸入给药;④经皮给药。

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2、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药物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⑴药物的理化性质。

⑵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

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争置换现象。

⑶局部器官血流量

⑷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⑸药物的pKa及体液pH: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7.0,细胞外液pH约7.4。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⑹生理屏障:

①血脑屏障:是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由血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这些隔膜的细胞间紧密连接,比一般的隔膜多一层胶质细胞,因此外源性药物不易通过。分子量大,、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②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3、药物的生物转化(代谢)

⑴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①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的物质;②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生物转化分两个时相:

Ⅰ相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为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肝脏是发生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

Ⅱ相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⑵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由多种酶所组成,可作为单加氧酶、脱氢酶和酯酶等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抑制某些药物可使肝微粒体酶系的活性增强或减弱。

①肝药酶诱导剂:能够诱导P450酶,使之活性增加的药物使之活性增强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加快。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地塞米松、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②肝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P450酶,使之活性减弱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使之代谢减慢。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西咪替丁、别嘌醇、酮康唑等。4、药物的排泄

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有:⑴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排泄的方式:①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被动重吸收;③肾小管主动分泌。影响因素:

①影响滤过的主要因素是药物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

②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尿液pH有关,一般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易于排出,碱性药物则相反;

③两个分泌机制相同的药物合用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⑵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转运的方式自胆汁排泄而后进入十二指肠,在经粪便排出体外再经粪便排出体外。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在肠道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药物作用明显延长,。如洋地黄、地高辛和地西泮。⑶其他排泄:

①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②胃液:酸度更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③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④唾液及汗液

⑤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三、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概念

1、药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药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2、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其本身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

3、消除速率常数(k):是药物从体内消除速率的一个速率常数。

消除半衰期(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0.693/k。

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5、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度量,是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6、清除率(ClCL):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重要的参数。

7、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多数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消除半衰期不恒定,随血浆浓度高低而变化(量大长,量小短)。

8、一室开放模型:用药后药物进入血循环并迅即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而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则称此系统为一室开放模型。

二室开放模型:是表示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速率不同,药物首先进入分布容积较小的中央室,然后较缓慢地进入分布容积较大的周边室。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符合二室模型。

9、稳态血药浓度(Css):又称坪值,在临床治疗中多数药物都是重复给药以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⑴单次给药时,经4~6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96%)。

⑵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4~6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⑶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个t1/2)给予等量药时,血药浓度波动上升,经4~6个t1/2达Css。⑷首剂加倍(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t1/2特长或、特短的或零级动力学药物不可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本章要点:

1、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年龄、性别、病理状况、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因素对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影响给药剂量

1.治疗量下,随剂量增加药效增强;超量则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2.不同剂量下可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用途也不同。

给药时间不同的用药时间可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给药次数

许多疾病的治疗需多次给药,但可能会带来蓄积中毒、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问题,给药途径

1.起效速度:i.v.>吸入>i.m.>s.c.>p.o.>直肠给药>贴皮给药;2.作用性质:硫酸镁i.m.镇静、解痉,p.o.导泻。联合用药

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当体内联合用药时,药物间会因药效学和药动学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因素对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影响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年龄

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与中青年不同,易产生毒性或异常反应,应慎重选药和减少用药剂量。性别

在妇女的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不同生理时期应慎重选药;性激素对男性和女性会引起不同的反应。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可使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或体内过程发生变化;肝、肾功能不全时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精神因素

对医生的信任和乐观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对药效产生正面影响;对医生的排斥和悲观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对药效产生正面影响。

时辰因素药物的作用有昼夜节律性差异,不同时间给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是因遗传因素对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产生影响所致。第五章抗菌药物概论本章要点:

1、抗菌药物的相关基本概念。2、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3、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及产生机制。4、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联合应用。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抗菌药: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抗菌谱: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指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类等。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最低抑菌浓度(MIC)。

杀菌药: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菌后效应(PAE):是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但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仍然持续一定时间。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及功能的干扰环节不同,其作用机制可分为: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等;2、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等;

3、抑制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等;4、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5、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等。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1、耐药性的种类

分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类,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获得耐药性最为常见的是平行地从另一种耐药菌转移而来。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产生灭活酶:①水解酶;②钝化酶;③改变靶部位;④增加代谢拮抗物;⑤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⑥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四、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同时考虑病人全身情况、生理病理情况及药物的动力学特点。

2、联合用药:⑴目的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②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⑵适应证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⑶联合用药中药物的相互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可获得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效果。抗菌药物大概可分四类:Ⅰ类

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等;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对静止期、繁殖期细菌都有杀菌作用;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与大

环内酯类等;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Ⅰ类和Ⅱ类合用可获得增强作用;Ⅰ类和Ⅲ类合用可能出现疗效的拮抗作用;其他类合用多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第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章要点:

1、青霉素的药动学特点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2、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头孢菌素的分代及各代常用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4、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氨曲南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5、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的药理作用及常用复方制剂。一、青霉素类(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药动学】

青霉素G粉剂在室温下稳定,水溶液不稳定。口服易被胃酸破坏,吸收极少;肌肉注射吸收快而全,分布于细胞外液,脑膜炎时可透入脑脊液;由肾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与丙磺舒合用可使排泄减少。【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的β-内酰胺环与抗菌活性有关,而噻唑环与过敏反应有关。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结合后,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抑制PBPs中转肽酶的交叉联结反应,阻碍细胞壁粘肽生成,使细胞壁缺损;另外青霉素还可激活细菌的自溶酶,从而使细菌体破裂死亡。【抗菌作用】

青霉素G主要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有效,特别是繁殖旺盛的细菌;对螺旋体、放线菌也有很强的作用;对阿米巴、立克次体、真菌及病毒完全无效。【临床应用】

主治革兰阳性菌感染,对革兰阴性球菌感染如淋病、流脑也有良效;对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感染也有特效。

【不良反应】

①局部刺激症状: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较常发生;

②过敏反应:为青霉素最常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青霉素及其降解产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单独存在时不引起免疫反应,但与蛋白质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为防止过敏反应发生,应避免局部应用;

应详细询问过敏史;用前应进行皮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用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③赫氏反应:治疗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病时可发生。(二)半合成青霉素

以6-氨基青霉烷酸为母核加入不同的侧链可合成耐酸、耐酶、广谱、抗绿脓杆菌广谱四类半合成青霉素,它们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性。

分类代表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V耐酸、可口服;但作用弱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耐酶青霉素类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耐酶又耐酸,可口服;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杀灭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故不能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对绿脓杆菌无效。合用克拉维酸或舒巴坦可显着扩大其抗菌谱。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

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与庆大霉素合用有协同作用,但两药不能混合注射。二、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7-氨基头孢烯酸衍生物,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作用机制同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性及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等优点。

分类代表药物酶稳定性肾毒性G+菌G-菌临床应用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氨苄

-++++++-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拉定头孢克洛++++++

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淋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对绿脓杆菌有效,可用于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感染第四代头孢吡肟+++-++++++

各种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肺炎、菌血症、败血症等三、其他β-内酰胺类

分类代表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高效、抗菌谱广(革兰阳性、阴性的需氧和厌氧菌)、耐酶等。在体内易被去氢肽酶水解失活。临床用泰能为本品与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的合剂,稳定性好,供静脉滴注。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许多β-内酰胺酶有耐受性,对肠杆菌科、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淋球菌作用极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为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组成复方制剂,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奥格门汀=克拉维酸+阿莫西林替门汀=克拉维酸+替卡西林优立新=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第七章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本章要点:

1.红霉素的抗菌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2.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药理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药动学】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制剂有三种:⑴肠衣片,在十二指肠溶出吸收。⑵无味红霉素系红霉素

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对酸稳定,口服吸收较其他制剂好,无味,可供儿童患者服用。⑶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等酯化红霉素碱在体内释出酯和游离碱两部分。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由肝代谢,胆汁排泄,少量由尿排泄。【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但抗菌强度较弱。红霉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球菌中的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肺炎军团菌、梅毒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沙

眼衣原体有效。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数月后可恢复敏感性。本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作用机制】

与敏感菌的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及mRNA的位移,从而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临床应用】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白喉带菌者首选;其他敏感病原体所致感染;用于耐酶金葡菌感染和青霉素过敏病人。【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轻,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红霉素丙酸酯(无味红霉素)或琥珀酸酯化物久用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胆汁郁积性黄疸。红霉素静滴可引起静脉炎。长期使用可引起二重感染。其他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

克拉霉素口服吸收快,但生物利用度低,t1/2约6h;抗菌活性和抗菌谱较红霉素强而广,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泌尿生殖系统和软组织感染,不良反应少。

罗红霉素口服生物利用度高,t1/2约12h,每日给药2次即可;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阿奇霉素口服吸收快,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分布广,细胞内浓度高,t1/2长达68h,每日仅给药一次。抗菌活性和抗菌谱较红霉素强而广,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

系统和软组织感染,口服单剂量治疗沙眼及无并发症的非淋病性尿道炎;不良反应少。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二、其他抗菌药物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

克林霉素抗菌谱和作用机制同红霉素,而对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易渗入骨组织,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敏感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急、慢性骨、关节炎首选;耐青霉素及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革兰阳性菌感染。胃肠道反应多见,偶引起伪膜性肠炎,可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治疗。

万古霉素可干扰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对革兰阳性菌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静脉滴注,主要用于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大剂量可致听力及肾功能损害;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加重耳毒性和肾毒性。

替考拉宁抗菌谱、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相似,临床应用与万古霉素相同,毒性较万古霉素小。

利奈唑胺体内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似,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包括耐甲氧西林、耐万古霉素等多种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第八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章要点: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动学特点、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2、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药动学】

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呈碱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更强。口服难吸收,注射给药吸收后也不易

透过细胞膜,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内耳淋巴液中和肾皮质药物浓度高,约为血液浓度的10~50倍;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从尿排泄。

【抗菌谱】较广,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某些革兰阳性菌有杀菌作用。链霉素有杀灭结核杆菌作用。【耐药性】易产生耐药性,同类药间有交叉耐药性,主要是细菌产生钝化酶。

【作用机制】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此类药物有抗生素后效应(PAE),即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杀菌活性依然持续。

【不良反应】本类抗生素主要副作用是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和过敏反应。应避免与有耳毒性的高效利尿药合用,忌与肾毒性药物合用。能与突触前膜上的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发生肌肉麻痹,呼吸暂停。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等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一旦发生,应静注钙剂及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二、常用药物链霉素

目前仅用于某些不常见感染,首选用于治疗鼠疫和兔热病。通常与其他抗菌药合用:与四环素合用治疗布氏杆菌病;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与青霉素、氨苄西林合用治疗、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与其他的抗结核药合用治疗结核病。

但细菌易对链霉素产生耐药性,且长期应用易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故临床上除用于鼠疫和兔热病及抗结核病外,其它用途多被庆大霉素替代。庆大霉素【药动学】

口服不吸收,肌注或静脉滴注给药;有效和安全血药浓度较低;药物主要经肾排泄,新生儿排泄慢,t1/2为成人3倍,肾功能不全者t1/2明显延长。【抗菌作用】

与同类其它药物相比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强,是治疗各种革兰阴性杆菌的重要抗菌药,为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首选药。【临床应用】

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心内膜炎等,口服可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手术前准备。【不良反应】

前庭神经损害较耳蜗神经明显,但较链霉素少见。肾毒性在同类抗生素中最大最常见,不宜与依他尼酸及呋塞米等利尿药合用,以免增加肾毒性。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奈替米星抗菌谱为氨基糖苷类中最广的,故为目前临床评价较高、使用频率较多的新抗生素。其突出优点是对多种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可用于绿脓杆菌感染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

第九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本章要点:

1、四环素类的抗菌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四环素、米诺霉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的抗菌特点及临床应用。

3、氯霉素的体内过程特点、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一、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有天然品四环素及半合成品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药动学】天然四环素类药物口服吸收不规则,与含Mg2+、Ca2+、Al3+、Fe2+

等多价阳离子食物或药物

同服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使吸收减少;体内分布广泛,可透过胎盘屏障,在骨、牙、肝中浓度高;存在肝肠循环,主要由肾排泄。【抗菌作用】

本类药物系两性物质,在酸性环境中稳定,且抗菌力强。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抗菌。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虫都有效。

长期应用时细菌可产生耐药性,此与细菌胞浆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不良反应】

四环素类可影响骨牙生长、二重感染、胃肠道刺激症状、过敏反应肝损害和肾毒性。【临床应用】

用于立克次体病霏螺旋体病的临床治疗。一般首选多西环素(因其吸收好,抗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常用四环素类药物抗菌特点及临床应用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

四环素主要用于立克次体病霏螺旋体病的临床治疗。可影响骨牙生长、二重感染、胃肠道刺激症状、过敏反应肝损害和肾毒性。妊娠妇女及儿童慎用。

多西环素具速效、长效、强效、低毒特点,对一些四环素耐药菌株有效,已取代四环素作为各种适应症的首选药,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胆道感染等,尤适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者。胃肠道刺激性大,宜饭后服用。

米诺环素具速效、长效、强效、体内分布广泛等特点,对一些耐四环素菌株有效,临床用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胆道感染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外用治疗酒糟鼻、痤疮等。

美他环素抗菌谱、临床应用与四环素基本相同。二、氯霉素【药动学】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氯霉素口服易吸收,分布广泛,可至脑脊液及胎儿体内,在肝中代谢,由肾排泄。【抗菌作用】

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不如青霉素和四环素,对革兰阴性菌特别是伤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作用强,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也有效。细菌不易抗药。【临床应用】

目前主要用来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立克次体感染及其他抗生素无效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不良反应】

氯霉素抑制骨髓,还可引起灰婴综合症、二重感染,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本章要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银、磺胺醋酰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甲氧苄啶(TMP)的抗菌作用机制及特点。一、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DNA回旋酶(G-菌)及拓扑异构酶Ⅳ(G+菌)活性,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氟喹诺酮类的共性】

1.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等,有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主要以原型由肾脏排泄。抗菌谱广,具有强大抗革兰阴性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霏军团菌及结核杆菌也有效。

2.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中枢兴奋等,不宜用于有癫痫病史者;可发生光敏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过敏症状;可引起肌肉痛、关节痛;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轻度软骨组织损害,不宜用于妊娠妇女和骨质未发育完全的小儿。

3.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骨骼系统感染(首选)、五官科感染,也用于治疗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腹膜炎等严重感染。可替代氯霉素作为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

诺氟沙星口服吸收好,抗菌活性较低,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但疗效一般。

环丙沙星体内分布广,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为本类中最强,对耐药绿脓杆菌、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多种耐药菌有良效,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系统感染。

左氧氟沙星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抗菌谱广,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革兰阳性菌、衣原体霏军团菌及结核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适用于敏感菌所致各种中、重度感染。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

司帕沙星为长效品种,组织穿透力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强于环丙沙星,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系统感染,也用于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患者。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

加替沙星抗菌谱广,不但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的抗菌作用也等于或优于同类药物,但对绿脓杆菌作用差。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院内外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二、磺胺类药物

磺胺药分三类:⑴肠道易吸收类,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恶唑(SMZ);⑵肠道难吸收

类,如柳氮磺吡啶;⑶外用磺胺类,如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SD-Ag)、磺胺米隆(SML)。前者又分长效,如磺胺多辛;中效,如磺胺嘧啶;短效,磺胺异恶唑(SIZ)。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药动学】

吸收入体内的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其中磺胺嘧啶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为治疗流脑的首选药之一;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乙酰化,由肾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在酸性尿液中更低,因此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刺激肾脏。【抗菌作用】

磺胺药为抑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而对病毒、支原体和螺旋体无效。近年来耐药株越来越多,仍敏感菌有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奴卡菌属等。【作用机制】

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结构相似,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从而使细菌不能合成四氢叶酸及DNA,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临床应用】

可治疗敏感菌引起的疾病,如SD治疗流脑;SIZ、SMZ、复方新诺明(SMZ+TMP)在尿中浓度高,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复方新诺明治疗呼吸道感染、沙门菌引起的伤寒、奴卡菌病如肺损害、脑脓肿等;SD-Ag和SML治烧伤创面感染;难吸收的柳氨磺吡啶可用治溃疡性结肠炎;SA治沙眼及眼部其他感染。

【不良反应】

泌尿道损害:泌尿道损害与磺胺药及其乙酰代谢产物溶解度低,在尿中易析出结晶有关,用药期间要多饮水并加服碳酸氢钠,后者可提高磺胺及其代谢物的溶解度。可引起新生儿脑核性黄疸,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造血系统毒性:长期用药可抑制骨髓而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偶见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服药后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过敏反应:皮疹、光敏性皮炎、药热等。三、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甲氧苄啶(TMP)

TMP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通过抑制病原体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四氢叶酸合成而影响DNA合

成。常与SMZ或SD合用使叶酸代谢在相邻的二个环节上受阻(双重阻断作用),发挥协同作用,又称抗菌增效剂。

TMP单用细菌易形成耐药,久用可致叶酸缺乏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且有致畸作用。其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硝基呋喃类

主要有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它们抗菌谱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前者口服易吸收,在尿中

浓度高,适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后者不易吸收,适于治疗肠道感染和溃疡病。二药对胃有刺激性,大剂量可致周围神经炎。第十一章抗真菌药本章要点:

1、常用抗真菌药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一、抗生素类灰黄霉素

口服抗浅表真菌药,对各种浅部真菌抑制作用较强而对深部真菌和细菌感染无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癣病,对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等效果好,对甲癣效果差。本品不易透入皮肤角质层,外用无效。不良反应多,如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症状,偶有骨髓抑制及过敏反应。制霉菌素

为多烯类抗生素,对白色念珠菌及隐球菌等各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也有效。因毒性大,主要局部用药治疗皮肤、口腔及阴道念珠菌感染和滴虫病。口服也用于胃肠道真菌感染。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两性霉素B

广谱抗真菌药,是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本药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相结合,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导致胞浆内电解质、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漏,使真菌死亡。

二、唑类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均为广谱抗真菌药。咪唑类有克霉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主要为局部用药;三唑类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口服用药。本类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膜通透性增加,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使真菌死亡。

克霉唑外用可治头癣以外的其他浅表真菌病和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酮康唑和氟康唑口服吸收好,分布广,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感染有效,对浅表真菌感染也有效,但不易透入脑脊液,对真菌性脑膜炎无效;伊曲康唑抗菌活性强于酮康唑,用于皮肤癣菌疗效好,特别适于甲癣的治疗。三、其他类氟胞嘧啶

为抗深部真菌药,对隐球菌、念珠菌和拟酵母菌等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着色真菌、少数曲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对其他真菌和细菌作用均差。本品为抑菌剂,高浓度时具有杀菌作用。作用机制为药物通过真菌细胞的渗透系统进入细胞内,转换为氟尿嘧啶,替代尿嘧啶进入真菌的DNA中,从而阻断核酸合成。临床上用于念珠菌和隐球菌感染,单用效果不如两性霉素B,且易产生耐药性,与两性霉素合用可使本品进入真菌细胞增多而发挥协同作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第十二章抗病毒药本章要点:

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抗病毒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其他抗病毒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一、抗病毒药的分类

1、广谱抗病毒药:(1)核苷类似药:利巴韦林(病毒唑);(2)生物制剂:干扰素2、抗疱疹病毒药:阿昔洛韦、阿糖腺苷;3、抗乙肝病毒药:拉米夫定;4、抗艾滋病毒药:齐多夫定;5、抗流感病毒药:金刚烷胺二、常用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为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

口服可用于防治甲型肝炎、带状疱疹、皮肤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及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静脉滴注用于防治甲型或乙型流感、腺病毒肺炎等;局部可用于带状疱疹和生殖器疱疹。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干扰素

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流感、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肝炎及癌症。剂量大可致发热,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主要抑制疱疹病毒,对单纯性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单纯性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作用

最强。用于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各种感染,包括初发或复发性皮肤、粘膜、外生殖器感染及免疫缺陷者发生的HSV感染,是治疗HSV脑炎的首选药物。

口服几乎无毒,静滴药液外渗时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可致肾损伤。极个别病人引发脑病。阿糖腺苷(Ara-A)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阿糖腺苷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能抑制DNA复制,对疱疹病毒与痘病毒均有作用。治疗HSV

脑炎、角膜炎、新生儿单纯疱疹,艾滋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等。静滴可出现消化道反应及血栓静脉炎。偶见血清转氨酶升高。碘苷(疱疹净)

是一种脱氧碘化尿嘧啶核苷,可阻碍DNA合成,对RNA病毒无效。对人的毒性大,只局部用于眼、皮肤的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感染。用药局部可有刺激症状及损伤。齐多夫定(叠氮胸苷,AZT)

是美国批准用于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第一个药物。对HIV病毒、哺乳类和鸟类的其它逆转录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HIV感染的不同病期的患者,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使病毒转阴,生存期延长。常见不良反应是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及骨髓抑制。拉米夫定

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AZT产生耐药的HIV病毒有效,细胞毒性低于AZT。对乙肝病毒

(HBV)的DNA多聚酶也有抑制作用,产生抗HBV作用。抗病毒作用强而持久,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HI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金刚烷胺

可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抑制其复制,从而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早期的复制和增殖。临床主要用于甲型流感的预防。尚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第十三章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病药本章要点:

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的药动学特点抗菌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②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的药理作用特点。③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④氨苯砜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一、抗结核病药

抗结核病药分两大类:

1.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等,疗效高,毒性小。

2.二线抗结核病药: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乙硫异烟胺等。抗菌作用弱,毒性大,仅用于结核杆菌对一线药耐药时的替换治疗。异烟肼(INH;雷米封)【药动学】

分子小,穿透力强。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广;在肝内乙酰化代谢,有快、慢二种代谢类型;由肾排泄。【抗菌作用】

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都有较强的作用。对结核杆菌有高度选择性,通过抑制结核杆菌的分枝菌酸合成酶,抑制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而分枝菌酸是结核杆菌生长所必需的物质,是分枝杆菌所特有的成分,故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但单用易引起耐药,多与其它抗结核药配伍用于治疗各型结核病。【不良反应】

1.神经毒性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异烟肼加速维生素B6的排泄,因此大剂量服用或慢代谢型者可使维生素B6缺乏,导致周围神经炎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2.肝毒性:老年人或快代谢型者服用异烟肼可致肝损害。3.其他:可发生胃肠道反应,偶见过敏反应。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药动学】

口服吸收好,但吸收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故以空腹服用为宜。利福平穿透力强、分布广,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由肝代谢并诱导肝药酶。【抗菌作用】

抗菌谱广,抗结核作用与INH相近,而较链霉素强。单用易产生耐药性,多与其它抗结核病药合用治疗各型结核病及重症患者。本药对其它病原体也有作用。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从而阻碍mRNA的合成,而对动物细胞的RNA聚合酶无影响。利福平与其他抗结核病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疼;2.过敏反应:疱疹药热等出现时应停药;

3.肝损害:慢性肝病、酒精中毒患者和老人单用利福平或与INH并用时,肝损伤发生率增加。乙胺丁醇

口服吸收迅速,毒性小。用于治疗各型结核病,特别是经链霉素和INH治疗无效的病人。不良反应有球后视神经炎,偶见胃肠道反应。乙硫异烟胺

口服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支杆菌菌株有抑菌、杀菌作用,取决于药物的浓度和菌株的种类。可

透过血脑屏障,t1/2比异烟肼短。当一线抗结核药无效时,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合用可治疗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障碍和多发性神经炎等。吡嗪酰胺

口服易吸收,脑脊液与血浓度相近,经肝代谢,尿排泄。抑制结核杆菌,尤其是在酸性环境中作用更好。与其他抗结核药配合,用于一线抗结核病药产生耐药性的病例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能减少尿酸排泄而诱发痛风,故痛风患者慎用。肝肾功能损害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3岁以下儿童禁用。

对氨基水杨酸(PAS)

抗结核作用弱,但细菌不易耐药,而且可延缓细菌对其它药物的耐药性。本药在肝内乙酰化,代谢物由肾排泄,可增强异烟肼的作用,常与异烟肼、链霉素等合用治疗各种结核病。常见消化道反应,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生成。二、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抗结核病药应坚持早期用药、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并根据病人情况选用适当药量。三、抗麻风病药

抗麻风病药主要为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等。多采用多种药物合并治疗,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和缩短疗程。氨苯砜

作用强,疗效可靠,其抗菌机制与磺胺药相似。用于各型麻风病的治疗。治疗前期可有“麻风反应”,出现麻风症状加剧,如发热、淋巴结肿大、急性麻风性神经炎等,系预后良好的表现。长期用药的严重不良反应有中毒性精神病、溶血性贫血等。氯法齐明

通过与细菌DNA结合,抑制DNA模板功能。另外,还具有抗炎作用,并阻止麻风结节红斑形成。副作用主要是皮肤红色斑。第十四章抗寄生虫病药物一、抗疟药本章要点:

氯喹、青蒿素、奎宁、伯氨喹和乙胺嘧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一)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抗疟药此类药物主要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氯喹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抗疟作用

氯喹临床上作为首选药用于控制各种疟疾的临床症状,具有强效、速效、长效的红细胞内期裂

殖体杀灭作用。对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

作用机制:(1)氯喹能与疟原虫DNA中的鸟嘌呤、胞嘧啶碱基结合,嵌入DNA中,抑制DNA的

复制及RNA转录,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繁殖;(2)氯喹呈碱性,进入疟原虫体内,使细胞内pH值升高,改变了蛋白分解酶的适宜环境,使疟原虫分解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必需氨基酸缺乏而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2、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作用

对阿米巴痢疾无效,但对阿米巴肝脓肿有效(肝组织中比血中药物浓度高)。3、免疫抑制作用

大剂量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用量大,易引起毒性反应。【不良反应】

可见轻度头晕、头痛、胃肠不适和皮疹等,停药后迅速消失。大剂量、长疗程用药可引起视力障碍以及肝、肾损害,偶见心肌损害。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碱。【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疟作用:杀灭各种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活性小于氯喹。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2、其它:对心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

严重,常见有金鸡纳反应,还有烦躁、谵妄、血压下降、心肌抑制和心律失常;少数患者应用小剂量即引起急性溶血。青蒿素

能杀灭红内期的裂殖体,对耐氯喹虫株感染也有效。主要用于治疗间日疟、恶性疟,特别用于

抗氯喹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因其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对脑型恶性疟的治疗有良效。缺点是复发率高,与伯氨喹合用可降低复发率。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伯氨喹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对良性疟的红外期及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有杀灭作用,可作为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与氯喹合用可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株的产生。【不良反应】

治疗量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紫绀、腹痛等,停药后消失。

少数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病人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三)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乙胺嘧啶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对恶性疟及良性疟的原发性红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用于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作用维持时间长。对人体内配子体无作用,但当含有乙胺嘧啶的血液被吸入蚊体内后,乙胺嘧啶能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在疟疾流行区可用于群众性预防,以阻断疟疾的传播。【作用机制】

乙胺嘧啶能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导致疟原虫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疟原虫对乙胺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与磺胺类或砜类合用对叶酸代谢起到双重阻断作用,增强疗效,又可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长期服用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症,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二、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本章要点:

1、甲硝唑、替硝唑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一)抗阿米巴病药甲硝唑(灭滴灵)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①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对阿米巴滋养体有直接杀灭作用。是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用于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的治疗。由于其在结肠内浓度低,故单用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复发率高,须用抗肠腔内阿米巴药物继续治疗。治疗肠外阿米巴病,与氯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②抗滴虫作用:对阴道滴虫有直接杀灭作用。因甲硝唑在阴道分泌物、精液和尿液中浓度较高,故对女性和男性泌尿生殖道滴虫感染均有效。

③抗厌氧菌作用:对厌氧G+、厌氧芽孢杆菌、所有厌氧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对脆弱杆菌的杀菌作用倍受重视。首选用于防治口腔、产后盆腔、腹腔内厌氧菌感染及肠外科手术感染。④抗贾第鞭毛虫作用:是目前治疗贾第鞭毛虫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

较少见。因干扰乙醛代谢,服药期间应禁酒,以免出现急性乙醛中毒。替硝唑

对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疗效与甲硝唑相当,毒性偏低,可作为治疗阿米巴肝脓肿的首选药。氯喹

口服后肝中浓度比血浆浓度高数百倍,而肠壁分布量少。能杀灭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用于甲硝唑无效的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等,可与甲硝唑交替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二氯尼特

能直接杀灭阿米巴原虫及包囊,是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为治疗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排包囊者的首选。对急性阿米巴痢疾,在用甲硝唑控制症状后,用二氯尼特可控制症状复发。卤代喹啉类

口服吸收较少,在肠腔内浓度较高,可杀灭肠腔内的滋养体,用于治疗轻型、慢性阿米巴痢疾及无症状排包囊者,与甲硝唑合用可提高根治率。长期应用可引起严重的视觉障碍,故许多国家禁止其应用。

巴龙霉素对肠内阿米巴滋养体有杀灭作用,可用于阿米巴肠炎或阿米巴痢疾的治疗。(二)抗滴虫病药

首选药为甲硝唑,遇到抗甲硝唑滴虫感染时,可选用乙酰胂胺、曲谷霉素等。乙酰胂胺(滴维净)

先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后,然后将乙酰胂胺片剂置于穹窿部直接杀灭滴虫,次晨坐浴洗净。连用10-14d。三、抗血吸虫病和抗丝虫病药本章要点:

吡喹酮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一)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为广谱抗蠕虫药,尤其对血吸虫具有很强杀灭作用,是治疗各型人类血吸虫病的首选药。对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膜壳绦虫病等亦有良效,是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副作用轻微、短暂,可在服药后短期内发生腹部不适、腹痛、恶心,以及头昏、头痛、肌束颤动等,少数出现心电图改变。(二)抗丝虫病药乙胺嗪

乙胺嗪的枸橼酸盐称海群生。用于治疗丝虫病,能防止传播并能预防和减轻症状,反复给药也可彻底杀灭成虫,根除疾病。四、驱肠虫药本章要点: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其他常用驱肠虫药的作用特点。(一)广谱驱肠虫药甲苯达唑

【驱虫作用与临床应用】

为高效、广谱驱肠蠕虫药,对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绦虫都有较高的疗效,尤其适用于上述蠕虫的混合感染。对多种线虫的成虫和幼虫有杀灭作用。甲苯达唑显效缓慢,给药后数日才能将虫体排尽。

本品作为治疗钩虫病和鞭虫病的首选药,对蛲虫病和蛔虫病疗效好,对钩虫卵、蛔虫卵和鞭虫卵有杀灭作用,有控制传播的重要意义。【不良反应】

本品口服吸收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大鼠试验发现有致畸胎作用和胚胎毒作用,故孕妇禁用。2岁以下儿童和对本品过敏者不宜使用。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驱虫作用】

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对肠道寄生虫,如线虫类的蛔虫、蛲虫、钩虫、鞭虫和粪类圆线虫,绦虫类的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膜壳绦虫等的驱杀作用同甲苯达唑。但由于它口服后吸收迅速,血药浓度比甲苯达唑高出100倍,肝、肺等组织中均能达到相当高的浓度,并能进入棘球蚴囊内,因此对肠道外寄生虫病如棘球蚴病(包虫病)、囊虫症、旋毛虫病,以及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与脑囊虫病等也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

本品副作用轻。常见有消化道反应和头晕、思睡、头痛等,多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也有致畸和胚胎毒作用,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禁用。噻嘧啶

其枸橼酸盐称驱虫灵。为一广谱驱线虫药,对蛔虫、钩虫、蛲虫和毛圆线虫感染均有较好疗效,但对鞭虫无效。它使虫体神经-肌肉去极化,引起痉挛和麻痹。口服不易吸收。不良反应轻而短暂,主要为胃肠不适,其次为头昏、发热。氯硝柳胺

(二)其他驱肠虫药哌嗪

其枸橼酸盐称驱蛔灵,对蛔虫和蛲虫有较强的驱除作用。主要改变虫肌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虫体肌肉超极化,抑制神经-肌肉传递,致虫体发生弛缓性麻痹而随肠蠕动排出。由于服药时间较长,不如使用阿苯达唑等方便。本品副作用少见。氯硝柳胺

原为杀钉螺药,对血吸虫尾蚴和毛蚴也有杀灭作用,用于血吸虫病的预防。后发现对牛肉绦虫、猪肉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和短膜壳绦虫感染都有良好疗效,尤以对牛肉绦虫的疗效为佳。本品口服不易吸收,也无直接刺激作用,仅偶见消化道反应。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恩波维铵(扑蛲灵)

口服后不易吸收,在肠道有较高浓度,对蛲虫有强大驱杀作用,对钩虫、鞭虫作用较弱,对蛔虫疗效差。临床主要用于蛲虫感染的治疗,是蛲虫单独感染的首选药。本药毒性低,使用后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眩晕等症状,偶有感光过敏和肌肉痉挛。可染红粪便及衣服,宜事先告诉患者。

第十五章抗恶性肿瘤药本章要点:

1.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2.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一、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及其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根据增殖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可将抗恶性肿瘤药分为二类:1、周期特异性药物:

(1)S期特异性药物:如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2)M期特异性药物: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鬼臼毒素等(3)G2期和M期特异性药物:如紫杉醇

2、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以及G0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1)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哌、亚硝脲类、甲酰溶肉瘤素。(2)抗癌抗生素:如更生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等。(3)其他:如顺铂、强的松等。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1.干扰核酸(RNA和DNA)生物合成的药物:

(1)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等。

(2)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3)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5)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2.直接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来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3.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碱类等。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三、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MTX)

MTX与二氢叶酸还原酶有高亲和力,可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阻止FH2还原成FH4,而影响DNA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对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毒性。2、嘧啶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氟尿嘧啶(5-FU)

5-FU在体内经活化生成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5F-dUMP),竞争性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使脱氧胸苷酸缺乏,DNA合成障碍,引起细胞死亡。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一定的作用。临床应用于乳腺癌和胃肠道肿瘤手术辅助治疗,也用于非恶性肿瘤手术的姑息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和胃肠道毒性。3、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巯嘌呤(6-MP)

6-MP在体内代谢转化为6-肌苷酸,可竞争性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DNA的合成,也可影响RNA转录。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绒毛膜上皮癌有一定疗效。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HU)

HU可破坏核苷二磷酸还原酶,从而抑制DNA合成。主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二)DNA多聚酶抑制剂阿糖胞苷(Ara-C)

Ara-C在体内经酶转化为二磷酸和三磷酸核苷酸,后者的积聚可强力抑制DNA合成。为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首选药物。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三)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1、烷化剂

烷化剂化学活性高,可产生带正电的碳离子中间体,很快与细胞中具有亲核作用的物质形成共价键,使细胞中核酸、蛋白质、酶上的氨基、羟基以及嘌呤基等烷基化,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或引起细胞死亡。

烷化剂按其化学结构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甲烷基磺酸类、亚硝基脲类、环氧乙烯类等,均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选择性不高,人体生长较快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等均受到抑制,同时降低病人免疫力。另外还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氮芥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烷化剂。主要用于霍奇金病和其他淋巴瘤及肠癌。局部刺激性大,接触皮肤和粘膜可致组织发泡、糜烂和坏死。环磷酰胺(环磷氮芥,癌得星,CTX)

本品原型无活性,需经肝脏P450酶代谢激活后形成环酰胺氮芥,与DNA发生烷化反应,破坏

DNA结构和功能,是应用最广泛的烷化剂。抗肿瘤谱广,用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效果较好,亦用于妊娠绒毛膜上皮癌、脑、乳腺、颈、子宫内膜、肺、前列腺和卵巢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儿童的一些恶性肿瘤。出血性膀胱炎是本品较特殊的不良反应。白消安

属甲烷磺酸酯类烷化剂。临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大剂量可引起肺纤维化。

卡莫司汀(卡氮芥);洛莫司汀(环已亚硝脲);司莫司汀

抗瘤谱广,易透过血脑屏障,适用于治疗脑瘤和恶性肿瘤的脑转移,对霍奇金瘤疗效明显。常见不良反应是延迟和累积性骨髓抑制。2、抗生素类丝裂霉素(MMC)

MMC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抗瘤谱广,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单用效果不理想,常与氟尿嘧啶、阿霉素等合用以提高疗效。主要毒性为持久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最危险的毒性表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博来霉素(BLM)

经活化,产生活性氧或游离基,抑制DNA合成,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用于鳞状上皮癌,包括皮肤癌、口腔癌等,是治疗鳞状上皮癌最好的药物。与长春碱、顺铂合用治疗睾丸癌可达到根治效果。肺毒性是本品最严重的毒性。1、铂类化合物顺铂(DDP)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作用强大而持久。属周期性非特异性药物,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主要用于转移性睾丸癌和卵巢癌,是治疗睾丸肿瘤的最有效药物之一。对膀胱癌、宫颈癌、头颈部癌、骨髓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也有一定疗效。最常见最严重的毒性为肾功能损害。常见有消化道反应和有骨髓抑制。大剂量可致耳毒性。

卡铂(碳铂,顺二氨环丁烷铂)

为第二代铂类化合物,作用机制、适应症与顺铂相同,但抗肿瘤活性较强、毒性较低。主要是骨髓抑制,肾毒性轻微,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罕见。2、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拓扑异构酶Ⅰ抑制药

拓扑特肯(拓扑替康)和依林诺特肯(喜树碱-11)可与拓扑异构酶Ⅰ-DNA复合物结合,从而

阻碍断裂DNA单链的重新连接。主要杀死S期细胞,属周期特异性药物,用于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依托泊苷(竹叶乙苷,Vp-16)

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使DNA不能修复,从而使DNA双链断裂,导致细胞死亡。主要杀伤S期和G2期细胞。临床用于小细胞肺癌、睾丸肿瘤和淋巴瘤等,对卵巢癌、乳腺癌、神经母细胞瘤也有一定的疗效。骨髓抑制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还有消化道反应和脱发。(三)干扰RNA转录的药物放线菌素D

是一种典型的DNA嵌合剂,与DNA双螺旋结合而产生细胞毒性。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已知作用最强的抗癌药之一。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治疗,对小儿和胚胎性肿瘤、肾母细胞瘤疗效较好。骨髓抑制作用较强,常见不良反应还有胃肠道反应和脱发。阿霉素(ADM,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正定霉素)

两者作用机制相似,都是通过嵌合到DNA碱基对之间而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合成。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S期细胞最敏感。有免疫抑制和抗菌作用。阿霉素抗瘤谱广,疗效高,对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乳腺癌、肺癌和肉瘤疗效较好。柔红霉素的抗瘤谱较窄,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粒细胞性白血病。两者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心脏毒性。

(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1、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

长春碱(VLB)和长春新碱(VCR)

VLB和VCR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止微管装配并妨碍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于M期,属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VLB与顺铂及博来霉素合用是治疗睾丸癌的首选,也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和何杰金病。

VCR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特别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首选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轻,而神经毒性较大。紫杉醇

选择性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并抑制其解聚,从而影响纺锤体的功能,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一线药物,特别是对顺铂耐药或未控制的卵巢癌亦有效,对食道癌及肺癌也有一定疗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还有周围神经性病变和心脏毒性。2、其他蛋白质合成抑制药L-门冬酰胺酶

某些肿瘤细胞不能自身合成生长必需的门冬酰胺,须从细胞外摄取。L-门冬酰胺酶可将血清中的门冬酰胺水解,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供应,抑制其生长,而正常细胞能自身合成门冬酰胺,故影响较小。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可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使核蛋白体分解,释出新生肽链,抑制有丝分裂。属周期非特异药。主要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也有效。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心脏毒性。(五)激素类药物

他莫昔芬(三苯氧胺)

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雌激素对乳癌的促进作用,抑制乳癌生长,是治疗晚期乳癌的首选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可使视网膜和角膜受损,导致视力下降。氟他米特

非类固醇雄激素拮抗剂,无激素样作用。主要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不良反应主要为男性乳房发育、恶心、呕吐、食欲增加、失眠,少数病人可见肝毒性。氨鲁米特

属于非甾体芳香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晚期及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但目前逐渐被他莫昔芬取代。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同类物

属于此类药物的有:亮丙瑞林、布舍瑞林、戈舍瑞林等。主要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糖皮质激素

能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使淋巴细胞溶解,作用快但不持久,易产生耐药性。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疗效,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不但可降低淋巴细胞数目,还可缓解并发的自身免疫性贫血。对其他癌无效。雌激素

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减少促间质细胞激素的分泌,减少睾丸间质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分泌,亦可直接对抗雄激素对前列腺癌组织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用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肥大,还用于绝经7年以上并有内脏或软组织转移的乳癌患者。雄激素

可抑制促卵泡激素的分泌,减少雌激素的产生,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影响乳腺癌的生长。可用于晚期乳腺癌,尤其以骨转移者疗效较好。第十六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本章要点: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及其主要效应。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传出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1、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胆碱能神经(释放ACh):由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少部分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神经);运动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NA):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多巴胺能神经。

2、递质的合成与贮存:去甲肾上腺素(NA)酪氨酸由血液进入神经末梢膨体内,经酪氨酸羟化酶(限速酶)形成多巴;经多巴脱羧酶形成多巴胺;多巴胺进入囊泡中,经β-羟化酶催化合成NA,合成的NA贮存于囊泡中。乙酰胆碱(ACh):在胆碱能神经末梢,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形成ACh,ACh生成后即转运至囊泡贮存。3、递质的释放和消除

释放:神经递质以胞裂外排的方式释放。消除:NA主要靠突触前膜的主动摄取而消除

4、再摄取1:NA释放后,大部分(75~90%)由突触前膜摄取到囊泡储存,囊泡外的部分由线粒体MAO破坏。

百达医学网免费倾心提供

5、再摄取2:少部分NA由非神经组织,如心肌和平滑肌等摄取。

6、在突触间隙的NA扩散到血液,被肝、肾等处的COMT和MAO破坏。ACh:在突触间隙经AChE酶代谢。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1、胆碱受体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受体)

烟碱型胆碱受体(N受体):包括N1、N2受体2、肾上腺素受体

α肾上腺素受体:12丢

β肾上腺素受体:1丢2丢β3受体主要在脂肪细胞。

3、多巴胺受体:包括D1受体、D2受体4、突触前膜受体

α2受体激活引起负反馈:NA释放减少;β2受体激活则为正反馈:NA释放增加。5、同一组织多种受体共存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和分类药物作用方式

直接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如肾上腺素(激动剂);拮抗受体的效应:如普萘洛尔(β受体拮抗剂)。

影响递质:影响递质合成:如密胆碱(影响Ach合成);影响递质释放:如麻黄碱(除促进NA

释放外,还激动受体);影响递质生物转化:如新斯的明(抑制ACh灭活);影响递质储存:如利血平(耗竭囊泡内NA的贮存)。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个人经验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0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