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0:14:20 | 移动端: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硅藻土小组工作总结

赵振华

201*年度,在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硅藻土小组组长秦邦国先生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小组试验工作基本上完成本年度预期计划和课题指标。现将201*年度工作状况报告如下:

1、工作思维,求真务实的试验工作是硅藻土试验小组工作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小组试验人员工作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试验成果”的重要条件。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硅藻土小组的试验工作,多次强调小组试验作的重要性,在小雨公司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硅藻土小组的试验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

2、营造氛围,鼓励交流:为浓厚小组试验工作的兴趣和科学的学术氛围,开拓视野,活跃试验气氛,优化所学互补所长的学习环境,先后多次组织硅藻小组例会,认真做好每一次试验报告并及时转发给小组各位成员,积极组织每次例会,认真讨论每次试验报告,发挥小组成员的主动能动性,制定下次试验方案,目前硅藻土小组工作的成效均归功于公司总经理硅藻土小组组长的领导与支持。

3、健全试验数据的积累制度,试验数据规范化:建立、健全试验数据管理制度和二级试验数据存档等,完成每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编制修改的管理工作;并根据试验实际情况部署安排试验工作的时间与进程。4、主要问题:本部门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相互交流需要加强,试验数据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今后硅藻土小组要加强学习,健全和完善各种试验小组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素质,使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推动工作持续发展。

硅藻土小组201*-1-11

扩展阅读: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年度,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区科研科研部门较好地完成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和部门质量目标。现将201*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1、思想重视,求真务实: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院社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多次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多次召开科研方面的会议。我部门积极配合,组织各个部系教师进行了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大讨论,进行了科研工作思想总动员。

2、营造氛围,鼓励交流:为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开拓师生视野,活跃校园气氛,优化育人环境,精心组织各种类型讲座。举办“抚河之风”系列讲座共3期:3月13日,抚河之风第7期讲座由南昌大学教授陈建华主讲题为《阳光心态面对人生》;4月8日,抚河之风讲座第8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宏鹏主讲题为《“自省力”与成功---人生发展分析坐标4A训练》,5月20日“抚河之风”系列讲座第9期由留英研究生罗洁文主讲题为《绽放--用我们飞扬的青春》;6月6日,组织全院教师参加由国内知名专家徐晨教授、沈曙红教授、赵美娜副主任护师主讲的3场讲座;10月22日,邀请了国内知名药学专家周黎明教授、袁秉祥教授、戴体俊教授来我院主讲了3场讲座;11月22日,邀请了南大口腔医学院陈林林主任医师前来讲座题为《牙及牙槽外科术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此外,组织院内教师开展了23场讲座,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使同学们感受到我院浓厚的学术氛围。

3、健全制度,科学规划:建立、健全科研各级管理制度和三级文件,重新修订《院科研工作条例》、《科研工作奖励制度》、《院外学术会管理规定》等,完成编制修改管理文件38个;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在暑假期间起草编制了《院内岗位津贴试行办法》、《院内教学科研岗位上岗业绩条件》、《院内科研工作量化办法》,为我院科研工作科学规范管理提供参考;为使我院快出科研成果,经过认真调查和思考,起草了《科研工作启动激活方案》,提出科研平台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加强院外合作交流方案、加大科研激励力度方案,提出我院近三年科研目标,供领导决策参考;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再次对《科研工作奖励制度》进行了修改,并召开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通过制度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热情,使我院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4、认真组织,加强管理:我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及时发现,积极动员,认真申报”的原则,做好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做好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结题工作。今年组织总校区申报课题21项。

5、共同努力,初见成效:在申报院级科研课题21项中,我院有13项获院级课题立项。对201*年度全校教职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及成果进行收集、统计,并给予宣传。论文3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篇,专著教材2件。对我校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统计,建立人才库并上报辽宁省教育厅。

6、主要问题:本部门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科研部门人员配备不够,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宣传、专门的网页板块更新等工作做得不够,对外交流需要加强,各教学单位缺少科研小组,科研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今后我部门会加强学习,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素质,使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推动我院科研工作持续发展。

201*年12月

201*年宁波大学科研工作总结

201*年是我校科研工作继续取得进步和突破的一年,科研处按照201*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在学校领导和分管校长的领导支持下,科研处领导班子及全体同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本部门201*年工作计划和职能目标,以“开拓、务实、创新、服务”的要求,以学科建设推动科研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对全年的部门工作作如下总结:一、学科建设工作1、学科建设管理富有成效1.1管理工作细致务实

经过科研处前期的组织与申报,以及后期的评审跟踪,今年三月份,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2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省属高校第五批重点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应用海洋生物技术2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国际贸易学、理论物理、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5个学科被列为省重点学科A类,民商法学、英语语言文学、专门史、基础数学、水产养殖等5个学科被列为省重点学科B类,从而构建了省、市、校学科体系。省重中之重学科立项后,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及时组织学科点制定了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组织同行专家对任务书进行了论证。6月迎接了副省长盛昌黎一行来校实地考察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情况,精心组织学科点的汇报材料以及有关接待工作。盛副省长一行实地考察和听取了现场汇报后,了解了我校二个省重中之重建设情况,同时要求学科点将建设目标进一步细化。为了全面贯彻省长的任务,学校在第一时间,组织学科点负责人、所在学院分管院长和有关领导、专家专题研究了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目标,并将建设目标细化的实施意见行文省教育厅及有关领导。

另外,还组织了全校首次的学科建设年度考核。科研处于年初开始一直致力于考核方案的制定,经过多次酝酿,最后形成了“学科自评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于3月份对首批建设的6个校优势特色学科进行了年度考核,通过年度考核,及时掌握学科建设的发展动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学校根据考核排序结果,适当调整学科经费额度。从考核结果看,此次考核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状况。此外,还组织了相关学院参照优势特色学科考核方法对6个校优势特色后备学科和11个校第四批重点学科进行年度考核。

重视学科建设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环节的管理,在加强校内各级重点学科年度工作计划管理的基础上,把省级重点学科也纳入过程管理之列。再者,通过对学科的年度考核,科研处牵头,对历年来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了梳理,并统一纳入201*年度工作计划的预算范畴。1.2网络管理高效规范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全校各级重点学科的基础数据和有关工作计划等内容上网,并做到及时更新,实施数据资源共享,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切实把好仪器设备购置计划与实施关,严格根据工作计划购置仪器,对于中途的计划变更,要求相关学科点提供变更理由与说明。此外,科研处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制作省重中之重网页的有关要求,设计了网页制作提纲,并要求相关学科点根据提纲要求制作网页,科研处对省重中之重学科的上网内容进行了总体把关。1.3建设经费持续增加

学科建设经费持续增加,201*年学科建设总经费高达2242万元,比去年的1374万元净增63%。经费分别来源于省第五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1135万元,其中省拨经费为1100万元,学校配套35万元;学校补拨了市8个重点学科和机械电子工程省重点扶植学科的配套经费,其中201*年度配套额为107万,201*年度配套额为42万元。核定并拨发201*年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其中优势特色学科790万元,后备学科90万元,校第四批重点学科按学校和学院各投入50%建设经费要求,学校、学院各投入39万,建设总经费为78万。

此外,科研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指导方针,拟订了201*-201*年学科发展规划,明确了学科建设任务以及学科建设梯度发展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一级学科建设,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构建学科群,同时加强学科规划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今年7月份我处又重新修订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并根据新的管理思路调整了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的申请表。今年共受理了要求新增的研究机构9家,审核批准的有7家,分别是:体育经济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宁波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挂靠宁波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超级计算研究中心、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截止目前,我校研究机构共有83个,研究内容涉及11个学科门类,覆盖14个学科性学院,研究机构人员(虚拟型研究机构、具有行政级别的除外)达669人。2、人文社科基地申报进展顺利

精心组织全校7个学院申报了区域经济学、民商经济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体育经济社会研究中心、浙江区域历史与文化、外国语言文化等6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了提高我校申报基地的成功率,我处针对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审核基地申报材料,聘请校内专家从整体上把握申报内容,在申报期间,努力收集省内兄弟院校的申报材料和申报表中的综合数据,与申报基地的学院及时沟通与联络,将收集到的兄弟院校申报材料交基地负责人作参考,以便他们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密切跟踪评审进程,及时将情况反馈相关学院。3、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明显

6月,科研处组织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海洋生物学、基础数学、国际贸易学、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等8个宁波市第二批重点学科接受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建设期满的验收,精心组织学科点准备验收表和汇报材料,聘请校内专家按照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审核材料,组织学科点制作PPT汇报材料,组织校内预答辩。经过学科点的总结与汇报,以及市教育局专家组的实地验收,今年,我校的8个市重点学科中就有6个学科的验收成绩为优秀,优秀率占75%,他们分别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海洋生物学、国际贸易学、民商法学、英语语言文学。这是近年来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将学科做大、做强,采取经费重点投入,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上6个学科分别被校优势特色(后备)学科所涵盖。二、科研工作1、项目管理成效显著1.1申报初期加强指导

积极指导,把握政策,畅通信息,为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申报科研项目,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辅导报告会,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基础司、教育部综合处、省社科基金、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计17次31人)来校考察为教师进行指导,内容涉及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973预研、省社科基金、省科技计划社发、宁波市软科学、农业与社发、工业攻关、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多类项目进行专题辅导或座谈交流,让专家与各学院领导和项目申报者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座谈、指导和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科研成果申报率。1.2申报数量明显增加

国家级项目。今年共计组织申报15批次232项,其中国家基金108项,国家社科基金87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5项,均比201*年有明显增加或拓展。省部级项目。组织申报19批次405项,类别中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21项及其他农业部等新项目,其中组织申报省基金项目140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42项,省科技厅项目52项。

省厅级项目。组织申报10批次,407项,其中组织申报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69项,通过专家分组评审和处内讨论,共推荐上报80项,其中60项获资助;受理24项重点项目,推荐上报9项;上报省教育厅专项24项,重点项目和专项项目现还处待批阶段;受理二批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的申报,第一批8项获资助,第二批12项;完成了7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申请工作。申报省社联重点项目70项和科普项目19项。受理59项省教育规划项目的申报,通过专家评审推荐上报18项,现处待批阶段。受理申报省体育局3项;省卫生厅8项,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4项。

市级项目。组织申报9批次,453项。其中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受理申报144项,市哲社规划课题受理申报90项,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课题受理申报30项,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受理申报11项,市教育规划项目受理申报120项,经校专家评审,推荐申报15项,市建委项目受理申报2项,市体育局项目受理申报9项,市科协软科学项目受理申报37项,市统计局经济普查项目受理申报10项,现正在审批中。

校科研基金项目和校学科项目。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的组织申报工作,共受理校科研基金项目160项。

横向项目。共受理160项,办理技术合同认定25项。

校人才项目。随时受理完成95项的立项工作,其中21项为教授博士基金,44项青年硕士基金和30项为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完成了人才引进项目二次拨款等工作。

对国家基金、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全国及省教育规划等高级别项目采取了管理员初审,校内专家预审,申请者修改推荐等方式提高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质量。

1.3项目中后期加强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中后期检查工作。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组织完成各类项目的年度(中期)检查。通过总结十五期间课题的执行情况,201*年共做好结题项目分类如下:国家级22项(其中8项鉴定,2项评为优)、省部级71(其中15项鉴定)、省厅级43(其中2项评审)、校青年硕士28项、市哲社规划项目和市经研中心的13项、市教育规划的8项(并申报了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为加强对校级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逾期不结题的201*年前的70项校科研基金项目进行了督促和清理,同时规范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合同签订和立项工作流程,加强对合同订立过程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撰写提交了宁波大学“十五”期间省社科规划课题检查总结、省“十五”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省“十五”科技兴海工作总结等报告、省基金管理交流材料、省留学回国基金工作总结等报告。

对863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跟踪和协调。协助本校专家按时完成了37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通信评审工作。完成国家科技部国家级项目调查、软科学研究机构调查、科普基地调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师国际期刊任职情况调查、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调查以及教育厅、海洋与渔业局、市科技局等其他上级部门的科技统计,调查等活动9次;征集省哲社规划办历史文化工程专家征集18人,国家司法部立项评审专家征集6人,教育部专家征集253人,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征集95人,市教育局高校师训专家征集230人,市社科规划办社科专家征集50人等,合计推荐专家信息652人次。2、科研经费总数大幅增长。预计201*年科研总经费达10850万元左右,纵向科研经费将达到5500万元,比201*年净增2400万元。这是学校通过加强学科、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不断拓展项目申报渠道,增强科研竞争力的成果。3、立项资助数快速增长。

3.1国家级项目取得突破。目前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得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已达到2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中-意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正在评审中),总批准经费48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次超过二位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面上项目13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主任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包括首次获得的国家艺术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4项(973预研1项、软科学2项、国际合作1项),此外还有多项与外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1*年新批国家基金项目将获得宁波市级经费配套164万元。

3.2省部级项目喜获丰收。广泛参与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有所增强,如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育等项目,省社科规划区域发展、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招标等项目。全年新立各类省部级项目达到7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司法部项目尚在评审中),较201*年的64项增长了23.4%,总批准经费345.8万元。项目类别有所拓展,首次获得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数有所增加,如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均取得新进展。继续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资助。

此外还有127个项目获得各省厅部门的资助,资助经费63万元。其中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0项;获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第一批8项、第二批12项);获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省社联重点项目30项资助,科普项目资助4项;省教育规划项目推荐上报的18项现处待批阶段;获省体育局资助1项;获省卫生厅资助1项和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3项。3.3市级项目继续增长。获批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53项,经费458万元;市哲社规划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13项),经费15万元;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7项),经费13.9万元;市海洋渔业局项目5项,经费30万;市教育规划项目15项;市其它各局项目20项,经费36.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支持,201*年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配套补助经费200万元;共计获市科技局支持经费658万元(不含国家项目配套经费);其他市级各类项目经费95.8万元。总计比04年增加立项数52项,经费数195万元。3.4校级和横向项目进一步发展。201*年经组织专家评审,新立校科研基金项目102项,经费28.6万元;征集各学科的招标项目93项,通过组织全校范围内招标,新立学科项目90项,经费103.7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经费共计786万元。其中20万以上大型横向项目数13项,比去年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年学生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4、科研成果成绩斐然

4.1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喜获突破

201*年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34项,其中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冲击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实现申报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为提高高级别科研成果奖的申报质量和数量,我处一方面积极向上接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邀请4批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的组织发动,使今年学校各级各类的科研成果奖申报数和获奖数都比往年有明显提高,201*年我校申报省科技奖7项,省哲社奖35项,市科技奖12项,均比201*年我校申报的省科技奖4项、省哲社奖18项、市科技奖5项有显著增加。截止今年11月底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69项(另有省哲社奖和市科技奖正在评审中),其中省科技奖4项,市哲社奖50项,有一项成果进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答辩。这时我校获省科技奖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数最多的一年。

201*年,我处还组织各学院认真制订了201*-201*年高级别奖申报规划,为后续申报做准备。同时组织做好了201*年校科研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共受理成果28项,经组织专家评审,12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年学生科研成果的专家评审工作。4.2专利受理和授权数持续增加

自201*年12月学校出台《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以来,大大调动了教师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专利申报和授权数持续增加。201*年以宁波大学为专利申请人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职务专利数达90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项,外观设计专利47件,比去年增加23件;201*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职务专利共8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外观设计专利78件,比去年增加76件,专利授权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4.3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再创新高

201*年学校组织申请省、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19项,共获省、市资助4项,同时组织做好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申报、评审工作,共受理项目16项,经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12项著作获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受资助金额23.5万,资助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三、学位点建设工作

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在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开展了我校的学位点申报工作,学校成立了作为组织申报博士单位、博士点、硕士点的“申博办”,今年共组织申报了宁波大学博士单位,应用经济学、理论物理、无机化学、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水产养殖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传播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渔业资源管理、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会计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全国专家通信评审,同意率达到70分以上的有22个,占71%,浙江师范大学为53%,浙江工业大学为44%,工商大学为6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63%,浙江理工大学为63%,绝对数列全省第一;与第九批相比(共申报27个二级学科点,其中70分以上的有16个,占59%),高出12个百分点。经省学位办评审,我校今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和水产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日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文地理学、结构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渔业资源学和捕捞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为止,我校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51个,为扩大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了解省内外学科、学位点建设情况,我们收集了省属高校今年申报硕士点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全国高校有关学位点申报的数据,整理了省外40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100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此项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所花费时间多,还离不开认真细致的工作。

经过科研处的前期组织与申报工作,学校今年获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农业推广硕士已于今年实现首次招生,从报名情况看,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有29人。四、学科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工作1、学科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

05年1月,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加强培育基地的建设,201*年5月配合宁波市科技局组织通过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论证,正式启动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今年4月,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申报工作;7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应用海洋生物技术”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月,配合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并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科研处拟定了网页提纲,组织生命学院制作了省部共建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页,已于近期上网,向校内外开放。目前,两重点实验室正按照批准的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中。科技部和教育部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我校学科基地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201*年4月,组织申报了第三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并于9月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考察,目前申报进展顺利。为筹备申报省级人文社基地,今年上半年,对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等相关学院进行了资源整合,提出了“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为10月组织申报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为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的后续力量,今年2月组织申报的“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宁波市科技局确认为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之一,6月向市科技局组织申报了5个宁波市公共科技条件平台项目,目前已有2个项目入围,进入最后评审,为我校服务地方进一步创造条件。组织上报了6个宁波市公共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做好“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期的项目验收工作。

2、服务地方工作更上一层楼

2.1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推介我校科研成果

为宣传宁大,积极推介我校各类成果,05年在全校广泛征集和更新30多项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学研资源,认真制作了各种展板,编写了《201*-201*年宁波大学产学研资源与科研成果汇编》等宣传资料。组织参加了深圳“第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第三届浙江(宁波)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各级各类展会10场,参展科研成果达526项次,组织我校教师34人次作为专家参展。通过一系列展会,宣传了我校学科、科研、教学的发展情况,提高了我校在地方政府及企业中的知名度,促进我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校地、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打下扎实的基础。会后,有不少企业来校、来电、来函向我校专家咨询、洽谈。共接待校外人士来访21次,积极为教师牵线搭桥,使宁波世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市水产养殖户等多家单位与我校教师达成了合作意向。

2.2启动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搭建教师与企业沟通平台

在总结首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为遴选出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于05年4月,通过发放技术需求征集表、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征集到78家企业94个岗位的需求。经教师与企业双向洽谈选择,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共有84位教师与7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于今年7月,组织召开了宁波大学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各县市区科技局和30家企业来我校参加了大会。通过此项行动,在校园内逐步营造起一种积极为地方企业服务、通过服务争取更多横向资源的良好氛围,原先“重纵向、轻横向”的风气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各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意识日益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呈现良好势头。2.3创建科技合作专项基金,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为加强与各县(市、区)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专项科技合作基金,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处于上半年开始到北仑区、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等各县(市)、区展开调研,了解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及与我校开展科技合作的结合点,经多方联系,最后各县(市、)区与我校建立了2050万/年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做好近年来我校服务地方的成果总结工作,设计“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评审方案,并组织做好201*年“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评审工作,为11月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园满召开“宁波大学全面服务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题汇报会”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专项科技合作基金”和“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设立,为教师服务地方提供了激励和创造了条件。

2.4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为企业申报各级创新基金服务

为提高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质量和申报率,加强对宁波市中小企业的申报服务。根据宁波市科技局的提议,我校组建了33位各学科的专家组成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邀请了行家对专家组成员进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与江北区、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等建立了联系,为推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2.5建立产学研信息网站,为产学研信息交流提供新渠道

为充分利用因特网,提供校内外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经过近两个月的开发设计,201*年9月宁波大学产学研信息网站开通试运行。该网站可提供我校教师科研成果发布、校外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发布、教师与企业互相沟通、交流等功能,也为宣传和展示我校产学研工作、学科建设、实验室开放、专家情况等提供了新的网上平台。

为了加大我校产学研成果的宣传力度,让企业与地方加深对我校产学研工作的了解,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的影响力,我处积极收集教师服务地方新动态,报道了20余篇产学研(服务地方)亮点,撰写了“创新在宁大,服务在宁波”等宣传文章,并被学校新闻网、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等媒体采用,为更好地宣传我校的产学研工作,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学术交流和科研管理工作1、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开展国内学术交流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学术交流基金和出国学术交流基金的作用。今年共受理了13位教师出国基金的申请,其中审批通过的9人次,经费达9万元;受理重要学术会议基金申请8次,批准资助承办全国第五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心理学学刊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共5次,经费逾13万。资助计划的实施,是学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开放意识的进一步实践。另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社科项目申报培训,组织推荐了宁波市社联第五界理事及代表,组织了宁波市社联二十年成果展宁波大学科研成果部分,学校展板制作,并收集100余本著作和50篇论文实物参展,组织了3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将全市社科成果组织在宁波大学展出。组织教师参加省基金学科学术交流4次;参加了省基金年度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经验体会,期间我校基金管理员被评为省基金管理个人先进。总计今年共组织师生200余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师团及论坛。

另外,还协助人事处做好第三批科技特派员人员的选派,组织将5人送到派驻乡镇,平时做好特派员经费、保险、项目申请指导等业务指导工作。2、管理文件逐步完善

为适应科研管理工作新情况,对《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三个科研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同时新制定了《宁波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宁波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宁波大学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四个文件,目前《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宁波大学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4个文件已处于征求意见阶段。3、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积极做好科研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召开了科研工作新闻发布会,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研究对策。编辑发布了《201*年宁波大学科研发展报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向省内有关刊物投稿,比如在《浙江高校科研信息简报》今年发行的三期上发表简讯5篇;及时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科研动态在学校的“每周简讯”、“宁大信息”、“宁波大学校报”及政府信息动态中报道,在《一周简讯》的各部门信息工作量统计排名中名列前茅。4、信息服务日趋完善

科研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日趋完善,科研处网页得到及时的更新,确保了对外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了服务效率。上半年完成了学校论著管理系统的修改与完善工作,并在05年7月起向全校教师开放,有效避免了年终工作量统计时,因教师集中登录数据而造成的服务器瘫痪;参与了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与系统分析工作;参与了省教育厅委托杭州普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科研管理系统(人文社科版)的系统分析工作,现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在学校网络中心安装调试成功,可在学校内试用。5、保先教育圆满完成

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本支部自7月份开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动员准备、学习培训、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阶段的工作,完成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教育活动的预定成效。在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议阶段认真找准存在问题,从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出发,根据广泛征求到的党内外群众、科研秘书、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科研院长、各类教师、科研处相关人员等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完善科研工作量计算、考核标准、核心期刊等政策,加强高级别项目、成果奖的组织力度,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整改措施以及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6、制度建设更加完备

科研处在网上和墙报上公布了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及时公布科研处的每周工作安排。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中,积极指导,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及时处理学院报告,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科研处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0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