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0:25:44 | 移动端: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水母小学常开智

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政府、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

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201*.7.

扩展阅读:泰山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单位:安站镇中心小学

班级:五年级三班

201*年2月

小学品德与社会科教学工作计划

制定人:张荣华201*年2月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三班共有45名学生,学生好、中、差参差不齐、基础不一、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家长、学生以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是小学科,学好学差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课前不预习、不收集资料;课后不复习巩固。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

二、全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三、教学总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

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自我管理与调控,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会与他人交流学习方法和生活体验,做到清楚地表达,专注地倾听,民主地参与。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认识祖国和世界,尝试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并学习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4、学习用多样化方法搜集信息,解决问题。5、了解自我与集体。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懂得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个人名誉。

6、学习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懂得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7、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和历史知识,理解人于地球、人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的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关系。

8、了解祖国民俗风情,知道民族团结。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五、单元(组)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六、单元(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遇事三思后行,爱惜自己的名誉。

2、关爱生命,懂得拒绝不健康的方式,如:吸烟、酗酒、吸毒、迷恋游戏机等,学习国有意义的生活。

3、学习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养成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小公民。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2、从勤劳智慧的祖先及四大发明等传统文化方面感

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热爱世界和平,从由古到今的历史见证中懂得社会文明和平的重大意义。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和大致居住地。2、了解我国民族的种类及分布,知道我国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人民平等团结,情同手足,在中华大地上过着温暖幸福的生活。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及其特征。2、简单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及陆地和海洋方面的地理知识。

3、模拟环球航海旅行活动,感受地球家园的壮美。七、教学内容(单元或组主要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

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八、单元(组)教学重点、难点

1、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2、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5、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九、教学措施

(1)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

习。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

(4)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

(5)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十、教学进度

周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

进度一.1一.2一.3一.3一.4二.5二.6二.6二.7二.8三.9周次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进度三.10三.10三.11四.12四.13四.14四.14期末复习考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0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