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纺织研究院201*年工作总结
现代纺织研究院201*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201*年,现代纺织研究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积极奉献的理念与作风,根据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探索研究院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研究院建设进程。
第一部分主要工作成绩
一、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提升科研水平
1、积极承接各类科研项目,科研规模有新的突破。开展科研项目34项,到校科研经费总计1336万元,经费总额比去年递增367%。
2、积极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努力提高成果显示度。组织实施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纺织重大专项2项、江苏省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国家“十五”攻关计划成果“大豆蛋白纤维纺织染整技术及针织产品开发”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3、积极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组织开展“高强高模芳族聚酰胺纤维产业化”、“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微波纺织应用技术”、“多组分纤维织物纺织印染工艺新技术”、“无盐染色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前期预研工作。
二、以学科平台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
1、加强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构筑学科研究平台。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建设材料、纺织、印染、纺织信息技术及纺织基础研究等学科原创中心;围绕产品集成创新,建设服饰及家纺设计研究中心、高档色织衬衣面料研究设计中心、针织内衣研究设计中心等产品集
成中心;围绕服饰、家纺、生活形态、纺织产业经济等交叉领域,建设纺织与设计、纺织与文化、纺织与经管相结合的研发平台。
2、加强学科交叉,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创度和集成度。围绕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工程,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并与各学院教师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合作,除课题经费直接分拨之外,研究院全年转拨各学院合作经费额度108万元。三、积极推进校企联合研发
1、加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东华紫荆花纺织品研究开发中心”,年经费645万元;与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鲁泰研发中心”,年经费100万元;与福建南平永丰纺织有限公司共建“东华-永丰功能性皮革基布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年经费100万元;与上海标能工贸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标能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年经费52.5万元;与上海中纺宝达纺织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共建“东华大学中纺宝达纺织智能仪器研发中心”,年经费50万元;与东华纺织集团共建“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顶呱呱科技研发中心”,年经费50万元。
2、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作用,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年产30KT高性能精细黄麻纤维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和国家发改委纺织专项资金项目“精细黄麻纤维纺织印染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经费总额分别为201*万元和200万元;与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国家发改委纺织专项资金项目“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经费总额200万元。
3、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作用,积极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任务。与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成功“国家
级技术中心”;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江苏省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积极开拓科技创新资源
1、加强与行业协会的科技合作,有效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商会等行业协会组织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渠道显著拓宽。
2、加强与纺织产业集聚地政府的科技合作,有效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江苏省吴江市、南通市,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等地方政府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政府推动有助于加快产学研合作进程。
3、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有效整合各类优质科研资源。与中科院有机所、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加拿大纺织和土工合成材料技术中心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优质资源整合使科研效果明显提高。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有效拓展科研工作的国际视野。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农业与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加拿大纺织研究院、法国纺织研究院、韩国纺织研究院、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美国Nike公司、Neese公司等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多方面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五、加强队伍建设
1、积极开展人事及分配工作的制度创新。采用人才派遣方式聘用专职科研与管理人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适合研究院人员特点的薪酬福利体系,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2、构建适应研究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队伍。积极充实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科研渠道的校内专职科研人员和社会专职科研人员,使专职科研人员队伍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充分发挥校内外具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人员的科研力量,给科研工作以重大支撑。积极组建校内外兼职科研人员队伍,确保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转。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在推动项目进展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
3、营造研究院和谐向上、团结合作的整体氛围。科研人员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沟通、协同性的科研攻关,培养起较强的集体价值取向,构建起和谐合作的人本管理模式和环境。
六、加强日常管理
1、积极探索研究院的运行模式。确立了依托存量,发展增量,通过集聚增量资源,获得增量成果的运行原则。
2、着力规范研究院的日常管理。制定了研究院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积极开展基地建设。自筹资金100多万,建设相关研究基地。4、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科研和队伍建设的投入。
5、积极开展内外宣传。向校园网、校报及时提供有关研究院动态报道,接受有关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
第二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科研工作在承接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方面还有待改善。2、研究院在构筑产学研合作体系高效运作模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研究院在构建高水平研究队伍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部分明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1、积极承接并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重大成果。以项目为抓手,提高科研成果的原创度、集成度和应用度,培育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2、加快学科原创中心和产品集成中心的建设进程,提高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能力。
3、加快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进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同时以企业为依托,提高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水平,提升成果显示度。
4、加快队伍建设进程,尽快构建起由校内专职人员、社会聘任专职人员、各类兼职人员共同组成的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5、加快基地建设进程,逐渐构筑起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设施体系。
6、加大多渠道筹措经费力度,加强对科研开发和队伍建设的投入。
7、积极开展研究院运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
扩展阅读: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201*年工作总结及201*年工作要点
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201*年工作总结及201*年工作要点
一、201*年工作回顾
201*年,是我院党政班子换届后的起步年,困难和机遇并存。党政班子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以“增加职工收入、提高综合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以“开拓市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保障,带领全院职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有力推动了我院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1、经济指标实现减亏目标实现经营总量:81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75万元
实现利润:-68万元(与201*年比,减亏181万元,减亏率72%)
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6%(计划增长10%)2、科技目标超额完成申请科研项目:17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申报科技成果:1项采用先进技术:8项3、管理目标按计划完成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新增资质1项,升级1项。
(二)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
由于主要领导的工作变动,今年初,上级对我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一届领导班子从狠抓自身建设入手,加强学习,加强沟通,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班子的团结,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1、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有成效。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全年达到54学时。同时还邀请党校教授来院举办了2期专题讲座,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班子成员还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决策制度,涉及改革、投资、干部任免等重大决策坚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决策。同时重视做好决策前的调研和论证,提高了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召开了201*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通过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班子的沟通和团结;通过会后的认真整改,班子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和落实,一方面推进了工作,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行院务公开,院务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透明度增强。领导班子坚持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形成制度化,民主监督管理得到进一步推进。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通过网上交流中心、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班子成员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解答职工的疑问。坚持定期看望离休老干部和困难职工,及时解难扶困。
3、领导班子廉洁自律树表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院领导班子成员发挥表率作用,廉洁自律,从思想上自觉抵制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侵蚀,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不断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我院未发生一例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违法违纪案件。
(三)拓展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
1、机电一体化业务范围拓宽,客户资源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中心在经历了上半年市场开拓举步维艰、效果不佳的低谷后,迅速调整思路,加大力度,在巩固原有兵工装备、两车装备、在线检测、建筑成套等市场的同时,新进入了交通、能源等领域,新增客户6个。实施各类项目32项。虽然从全年的整体经济效益看,机电一体化业务未能实现年初预定的目标,但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
(1)采取有效的市场策略,成功建立新的客户群体。在巩固原有客户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宣传、建立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下工夫,与在渝兵工企业的合作和重庆两车企业的合作取得新的突破。新建立了嘉陵集团公司、交通科研设计院、英特空调器有限公司等6个客户群。
(2)瞄准优势行业,重点突破,初涉交通能源领域。交通能源领域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行业,我院多年来一直努力寻求进入这一领域的切入点,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今年,院领导班子明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放在交通和能源领域,通过前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市场调研,紧紧围绕交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抓住机遇,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与重庆航道局合作承接交通部长江航道航标设计制造安装工程项目,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为三峡库区长江航道实行双向通航和航道整治作出了贡献,并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新闻,社会反映良好。与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合作,对隧道模拟开挖进行基础性研究并研发成功的隧道试验台项目,将在我市朝天门人字跨江隧道的前期科学论证中模拟隧道试验,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社会效益明显。
针对油田钻采新工艺的发展要求,集中力量进行了电动阀门及输油输气管线基于CDMA无线网络技术的远程集中控制研究,并专程赴塔里木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进行了学术交流和项目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住重点,技术代理业务初显成效。在总结去年代理“露点仪”和“调色机”经验的基础上,把代理的重点放在有害气体在线检测、涂料自动混匀机等项目上,特别是H2S在线检测在我市CNG加气站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推广。技术代理业务成效初显,为我院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技术代理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环保工程业务稳中有增,资质得到提升。环保工程业务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培育已渐成熟。今年重点抓住市场开拓、工程质量和工程资质的提升三个环节,促进了环保工程业务发展。
以重庆燃气公司为重点客户,承接管道阴极保护工程设计施工项目。先后为3项市级重点工程配套,如大学城燃气高压输送管线配套工程,重庆燃气中环次高压及中压管线配套工程等。完成了人头线、李大线、五酱线供气管道的阴极保护工程。在工程施工中,重质量、抓进度,所有完工的工程均达到合同要求和国家标准,并经燃气公司多次复测合格,得到了燃气公司的好评。与此同时,还与重庆气矿、渝长水气公司等客户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在污水治理和建筑物防水处理工程等方面也初见成效。已持有的防腐工程资质证书继续保持并正在进行升级申报工作;新获得重庆市环保工程甲级资质证书,为今后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科技中介服务业务稳步发展,成效明显。今年,创新服务中心通过审核,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资格。在继续开展好技术创新基金申报和工程咨询业务的同时,借助重庆市成果转化促进会挂靠我院的契机,以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依托,以协会服务工作、成果登记为切入点,着力构建集投资引导、市场调研、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企业策划及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创新服务中心先后与60余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和商谈,达成意向性协议20余项,签定合同19项。完成创新基金项目申报15项,立项11项;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申报1项,立项1项;完成工程咨询项目3项。通过创新基金项目申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720万元,工作业绩位居我市同行第一位,为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科技成果转化初显成效
我院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充分利用“两院”的技术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两院签署了成果转化合作框架协议和首批两个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协议。我院成立了由院长直接领导、技术人员和大坪医院专家组成的攻关组,对新一代多功能新型骨内点式锁定加压固定器、新型多功能手提式肛肠治疗器两个项目进行联合攻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样机试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首批合作的两个成果转化项目受到市科委的高度重视,《新型多功能手提式肛肠治疗器》已列为201*年重庆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业化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新一代多功能新型骨内点式锁定加压固定器》计划列入201*年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两个项目有望形成我院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技术储备进一步加强。今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17项,已立项4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申报科技成果1项;项目采用新技术8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
2、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以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抓产业能力培育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集成在制造业、军工、建材、医疗器械、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了技术进步。
在国内首创了将冷拔铝合金管应用于长江航道升降航标项目获得成功;
首次将气动电控机械手系统集成应用于军工项目曳光弹底盂自动上装机获得成功;
首次在为长江电工集团研制的军品在线检测项目中成功运用了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视觉技术,该项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标志着我院在高精度智能化在线检测技术方面又上了新台阶,进入与国际接轨的高新技术研究领域。
进行了铝带涂层、覆膜自动化生产线铝带传动张力机拉力设计研究,为国内同类装备替代进口做了基础研究工作。
在国内目前普遍使用不锈钢普通骨内固定器的基础上,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医用钛合金材料,将先进的加压、锁定、点接触三种技术和功能集为一体,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多功能新型骨内点式锁定加压固定器,现已进入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阶段。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大大缩短了我国相关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攻克了负压发生器的工作性能、压力调控,负压吸引头的机械角度变换调节装置的研究设计和专用光源类型、操纵杆自由伸缩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手提式多功能肛肠治疗器。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采用好氧+膜处理技术,研制开发了新型中水处理设备,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并在涪陵污水处理厂、明镜滩污水处理厂实际应用,为污水处理厂节约了运行成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3、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已建成在线检测及伺服控制技术实验室、工业总线及遥测遥控技术实验室、机械加工工艺及装备技术实验室、镁合金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利用我院多年积聚起来的在线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筹建高精度智能化在线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已列为市科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前期建设进展顺利。
(六)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1、管理更加扁平化。为减少管理环节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年初对部门设置进行了局部调整,整合市场、设计、研发、制造部门,成立机电一体化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项目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从横向项目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了项目负责制,解决了技术和商务的责任关系,较好消除了市场处理和技术支持的接口问题,同时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节,提高了运行效益,按时交货率达到98%,同时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对部分遗留项目进行了清理,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整改并做好与客户方的协调,全年回收遗留项目款85万元。三是加强售后服务。全年提供服务共计200余次,仅对建设机床厂项目的售后服务次数就达126次;并对重锻公司、重汽公司、宗申公司、三台公司等老客户进行了多次回访。从纵向项目看,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规范了在研项目的管理,加强项目的过程监督,确保项目按进度和要求实施。二是对承担的所有纵向项目进行清理,按期完成了8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和鉴定工作。
3、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修订完善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劳动人事和劳动纪律管理办法》、《职工行为规范》、《科研生产安全管理办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六项管理制度,制度体系更趋完善。
4、绩效考核进一步严格。加强对工作计划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月度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通过考核,有效地提高了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5、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有计划地实施费用控制和过程管理,做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建立了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加强对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6、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员质量意识基本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已融入到工作中,“两张皮”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过程控制进一步加强,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顺利通过了方圆认证中心的监督审核。
(七)人才队伍更具活力。
1、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实行淘汰和引进双向流动,优化人员结构。今年以来,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先后调减人员35人,调整岗位10人,引进技术和管理人员3名。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的弊端,通过调整,人员队伍的结构得到改善。
2、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员工培训。通过举办讲座、观看音像资料的形式组织集中学习,有针对性地选送员工外出培训,鼓励职工个人自学等,先后开展了管理者提高培训、职称培训、财务培训、岗位培训等共各类培训18次,参训人员达148人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5次。通过培训,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八)检测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重庆市科技“三大平台”建设的要求,根据市科委的统一安排,我院负责牵头筹建重庆科技检测中心。这是我市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科学策划、周密组织和精心实施,科技检测中心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富有成效。
1、大楼外装饰和大厅内装修工程按期完成。坚持一手抓工程进度,一手抓工程安全和质量,经过近7个月的施工,工程完满完工,工程质量优良,已通过初步验收。
2、环境美化绿化工作逐步开展。中心大楼沿房屋结构设
计安装了灯饰工程,并在大楼顶部安装了“重庆科技检测”LED显示大字,大厅安装了LED显示屏,对美化大楼的外观和加强对检测中心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已完成了工作区的绿化规划和绿化移植申报,待条件许可,园林绿化工程即可开始施工
3、对进驻单位的宣传动员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宣传动员,
目前已有来自市科委直属科研院所和中央部属单位的检测中心、实验室共23家单位欲进驻中心。限于中心的可供面积,综合对进驻单位的考察情况,与9家单位签订了进驻协议,进驻单位的业务范围涉及到多个行业的检测业务。另外14家单位将以宣传展板、检测仪器、测试样品和多媒体宣传手段方式进驻中心。
4、通过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理清思路,积累经验。中心参加了市科委与市质监局的专题调研座谈会;赴南宁、福州、广州和上海有关检测中心进行了考察学习和调研;参加了在广东召开的《201*泛珠三角地区测试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和在内蒙召开的《全国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工作年会》等行业会议。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开拓了视野、理清了思路,为中心下一步的运作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制度建设富有成效。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拟订了《中心章程》、《中心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职责》、《技术委员会职责》、《进驻各机构优惠政策》、《中心物业管理办法》、《消防责任书》、《进驻协议书》等规章制度,并下发到相关进驻单位征求意见。
6、在同行业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中心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已被批准加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成为正式会员单位。同时,201*年度全国检测中心主任工作年会已确定在我市召开,中心将作为会议组织方负责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
(九)先进性教育整改效果良好
针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党政班子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领导班子需要整改的问题6条,已基本整改完毕,个别问题结合201*年的工作安排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1、关于人才问题:由办公室牵头,已于201*年12月底完成中长期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的编制。根据规划,201*年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制度,形成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化人才组织方式的研究,围绕主业,201*年底初步形成社会化人才体系。
2、关于做好院发展规划的问题:201*年12月底已完成全院总体发展规划初稿的编制,现正在修改完善。
3、关于加强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坚持每周工作汇报和月度工作会议制度,并根据工作情况,适时召开各类专题会议和座谈会,通过会议交流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沟通。通过严格管理和考核,促进了执行力的提高。
4、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在院内网上开通院级领导谈心室,拓宽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渠道;重阳节组织召开离退休职工座谈会,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召开了2次领导班子与职工代表的专题座谈会,讨论201*年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春节慰问离休干部和部分困难职工的计划,正在逐步开展。
5、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学习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学习意识,坚持组织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在201*年年度培训计划中,按照提升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要求,安排了有关学习培训内容。
6、关于加快发展,增强单位综合效益,提高职工收入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201*年的工作目标和管理办法,并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使机制更灵活,管理更有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01*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可喜的是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市场拓展、技术创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忧的是经济效益依然徘徊不前,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除了有历史的原因外,我们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改进,还将继续影响到我院201*年的工作。总结起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不顺的现象比较突出:责、权、利没有很好结合起来,“等、靠、要”的思想和“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工作分配中的苦乐不均和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在有些部门尤为突出,成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二)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令不行,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职工之间的不协作、不配合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出现了了信息传递不全、办事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不好等情况。
(三)资金保障不足的影响仍然明显:流动资金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我院的痼疾,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资金保障不足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和经营业务的开展。
(四)人才匮乏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在人员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科技人员的断层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中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缓慢,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明显不足,人员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201*年工作要点(一)、工作思路
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紧紧围绕“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市场开拓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技术水平的提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积聚、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全面促进我院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二)、工作目标1、经营目标实现利润:30万元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增长不低于2%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计划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其中:
机电一体化业务:600万元环保工程业务:100万元创新服务业务:50万元检测工程业务:50万元其他:100万元2、科技目标科研项目立项:5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申报科技成果:1项采用先进技术:5项3、管理目标
资质申请:新增1项,升级1项。(三)工作要点
1、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机电一体化、环保工程、创新服务、检测工程等业务的市场拓展,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实现效益和规模同步增长。2、以石油天然气装备开发和医疗器械开发为抓手,推进开发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推进我院发展的重要支撑。
3、以在线检测实验室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能力建设专项,201*年底,初步建成能运用图像数字处理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物体进行动态、高速、高精度自动检测和识别的实验室。
4、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实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激励和竞争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5、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调整现有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经营实体的管理模式,促进责、权、利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首次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员工岗位双向选择,促进竞争和淘汰机制常态化。
6、按照6月底检测中心挂牌运行的目标,进一步加快检测中心各项工程建设的进度,尽快完善中心内部的组织构架,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精心做好单位入驻的统筹安排和挂牌前的宣传策划等工作,确保检测中心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7、努力构建特色企业文化,营造严谨、活泼、创新、务实的企业文化氛围。
201*年1月12日15:55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现代纺织研究院201*年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现代纺织研究院201*年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