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
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
来源:区农业局日期:201*-12-1209:49点击:100
一、生态农业创建工作概况延平区位于福建的北部,闽江干流的源头,是南平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东经117°50′-118°50′,北纬26°15′-26°51′之间,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土地面积2659.6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6%,生态环境优良,素有“绿色金库”之美称。
2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国家批准立项后,延平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相应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区农业局根据全区的统一部署,调整工作重心,把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区农业战略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开展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促进了延平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己全面完成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各项目标。现全区城乡居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农业生产已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开始向质量效益和循环农业方向转变,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二、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成效
1、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指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区生态农业5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了考核验收标准。201*年,秸杆利用率98%,比201*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81.6%,比201*年提高个10.6百分点;农药施用强度每公顷3.32公斤,比201*年下降0.48公斤;农用膜回收率94%,比201*年提高3个百分点;化肥施用强度为每公顷257公斤,比201*年下降1公斤。通过创建农业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区积极开展了低产田(地、园)改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既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又提高了我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开展创建以来,全区共完成低产田改造面积1500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9万亩。我区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依托,加大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截止201*年底,全区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6921口,配合畜禽污染治理,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72处,建池总容积达8.94万M3,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村3个,建立百口沼气池的行政村20个,建立“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综合利用示范点8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质量。
2、生态农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围绕创建目标,几年来,我区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初步形成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区共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其中省级4个,分别是在坎下果场350亩瓯柑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王台镇200亩省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翠冠梨标准化示范区;夏道镇洋头800亩省级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大横镇和意省级杏鲍菇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市级1个,太平五风果场1500亩市级雪柑、脐橙、夏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区级2个,分别是洋后镇大演村一品岗果场1000亩区级无公害油奈、黑李示范区;西芹沙溪口果协201*亩区级无公害柑桔示范区。二是组织制定了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已制定的农业标准共计2项,分别是柑桔和翠冠梨。三是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截止201*年底全区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6万亩,完成农业“三品”认证33个。3、农产品检测体系逐步形成。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一是制定了《延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延平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的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引导农民发展优质、卫生、安全的农产品,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质量监管。二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201*年设立延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源头产地的农残快速检测,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源头环节的监管。特别是201*年国家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极大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力地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4、农民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力度。建立延平农业信息网站,形成以“969155”农业服务热线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开通“969155”农业服务热线电话,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延平区农业信息网站以我区生态农业发展为中心,推广生态技术,开展生态农业信息指导,以增强农民和生态意识。同时,我区还积极实施依法护农行动,为建设生态农业保驾护航。几年来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200多人次,检查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170多个,立案65起,挽回经济损失630万元。从而有效地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净化了农资经营环境,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有力推动我区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
5、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我区在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建设中,不仅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十分注重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针对延平农业实际,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立足点和根本目标,让农业的主体农民自觉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建设中,使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到201*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9.3亿元,比201*年16.05亿元增加13.25亿元,增长82.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560元,比201*年3390元增加2170元,增长64%。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1、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根据《延平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子规划》,针对我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现状,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与农业发展模式,确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及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等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2、建立机构,落实责任。为了现实抓好我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我局成立了生态农业实施领导小组,由局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局长专门抓,局相关业务单位具体开展实施,把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抓点示范,树立样板。抓好生态农业示范点和农业工程建设,确立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全区,是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方法。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筛选确立了一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点,全区已建和在建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项目12个,总投资1500万元。
4、科技支撑,资金投入。我区采取农业综合措施,实施科技服务行动,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增强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选用抗病品种,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通过推广健身栽培,实行换茬轮作以提高作物的抗性能力;通过科学施肥,实施配方施肥,秸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用化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土壤的污染;通过合理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增加生物农药比重,减少传统农药用量,禁止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和减少对农产品的直接污染。实施农业丰收计划、沃土工程、农村能源沼气工程等,推广无公害生产、节本增效、设施栽培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通过送科技下乡、建立示范片,推介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农药、开展农业技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了生态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同时积极争取农业支农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基础性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工作经验和体会在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重要事业。目前,我们只是刚刚迈出重要第一步,只是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生态农业建设布局,突出绿色农业这一主题,着重抓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品牌、绿色技术和绿色环境等工作。
1、发展绿色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实施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组织开展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稻米、蔬菜、水果、食用菌等我区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结构,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主导产业的发展后劲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拓展绿色营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档次。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扶大、扶强全区现有的省、市、区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优惠政策及我区作为海西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这一发展机遇,精心选择一批前景看好、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入农业产业集中区进行整体开发,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快农业主导产品标准制定,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抓紧制定品种、生产、加工、贮运等系列成套标准,形成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且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在全区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区,实现用标准化组织生产、评价质量、规范流通、指导消费、促进出口的目标。二是以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4、推广绿色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一是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公益性的综合服务组织与市场化专业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认真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四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每年举办新型农民培训100场以上。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努力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推广普及率。
5、改善绿色环境,加大推广农村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推进的原则,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我区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扩展阅读: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太湖水系西苕溪发源地,是上海黄浦江源头。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万人,全县设10个建制镇5个乡。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纵横交错,地势南高北低,是典型的“七山二地一水”山区县。安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生物资源丰富,全县拥有竹林面积67000公顷、名贵稀有白茶园201*公顷,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村总体已进入小康阶段。但是,在发展农业经济,追求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时,忽视了环境效益,农业开发不同程度带来了山林植被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以上种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996年以后,安吉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安吉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是环境。只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于是就逐步树立了“经济生态化”的理念,最后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1*年我县在省农业厅的推荐下被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局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五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项目建设合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今年5月,我们开展自查验收,认为已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标准。现总结报告
一、主要建设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全县重点培育了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多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40多亿元。外向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落户安吉,农产品出口值达9.1亿元。安吉白茶、“黄浦源”冬笋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率100%,201*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也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等称号。四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0%和40%,发展以“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旅游收入达5亿元。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从五年前的29.6%提高到39.5%。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成生态示范村173个,受益人口25万。201*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2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15亿元,比1999年增16.84亿元,年均增长6.3%;县财政总收入7.01亿元,比1999年增5.29亿元,年均增长61.5%;农业总产值13.66亿元,比1999年增5.95亿元,年均增长4.2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2元,比1999年增1646元,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均翻了一番多。据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评价,安吉在全国的排名从第一届(201*年)的234名上升到第三届(201*年)的178名。县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排名居全省第19名。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25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二、基本做法
(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种养业区域布局,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笋竹年产值42亿元,占全国的14%,排名全国第一。安吉白茶是茶中奇葩,获全国第一家茶叶类证明商标注册后,近日又被批准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保护,面积3万亩,产值2亿元,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畜禽业产值1.4亿元,竹林放养鸡是肯德基在上海、杭州企业的订单产品。二是认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大力推广猪沼竹(早园竹),竹林鸡养殖等多项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绿色农产品行动”,制定《安吉县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力度,加强源头管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用于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贴息、补助和奖励,201*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安排201*万元农发金,用于扶持生态农业建设,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1*年底全县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书34个,面积3686.7公顷,畜禽45万只(头),其中14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800公顷,家禽饲养100万羽,产值201*万,年净增利300万元。全县有2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34个农产品获省级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的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已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4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54个,农副产品市场27个,农产品营销人员1.2万人,直接受益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15万人。充分发挥绿色环境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顶新、旺旺、养生堂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公顷。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主要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基地建立了速测点,完善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检测网络。四是实施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投资200多万,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完善了动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认真实施农田生态工程。认真组织土地整理工作,完成土地整理面积1920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22133公顷的86.7%,初步建成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年增产粮食1.87万吨,亩节水150立方米,年节水4980万立方米,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藏粮于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实施地力培肥工程,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技术,五年来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万亩,达28万亩次,农田投入有机肥与无机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1:2.0上升到1:1.6,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300公斤下降到275公斤,下降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99年的3.2%上升到201*年的3.3%。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农林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农药用量从每公顷3.2千克下降到2.82千克,下降12%。三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从1998年起,全县对74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和22家重点工业废气污染企业进行了有效治理,先后关闭污染企业22家,气污染企业3家,完成52家水污染企业的治理。全县废水量年排放量从1200万吨下降到800万吨,废水中COD从1997年的30000吨下降到201*年的不足1000吨。三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得到严格保护,水质良好。201*年新建万吨级污水处理厂进入正常运行,新上工业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四是实施农村能源环境工程,积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国家重点工程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农村“两改一同价”二期网改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农户通电率达100%,生活用电保证率达99%。201*年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42532千瓦,年发电量1.1个亿千瓦/小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1600立方米。201*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二灶”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五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全县建设66667公顷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32467公顷,绿化造林3333公顷,退耕还林320公顷,四旁植树20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71%,植被覆盖率达73%。六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五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治理黄杜等4条小流域50平方公里,县城内小河流减沙率达60.5%,25度以上坡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总投资资金2.2亿元,集抗旱、发电、旅游三位一体的二千万立方米的凤凰水库已开工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三)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发展生态旅游。
在新时期下,农业的功能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经济功能之外,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作用也逐渐凸现,我县把强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培育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列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五年的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201*年以来,安吉先后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中国安吉生态文化节”等生态旅游盛会。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201*年农家乐已接待旅游客20余万人次,农民直接增收1.25亿元,使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机电、医药化工等支柱行业,其中竹制品和转椅二大支柱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40%。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国民素质。调整教育布局,撤扩并174所中小学(含教学点),新建高级中学、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等一批现代化学校。推进社会力量办学,相继建成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和县实验初中,乡镇全部完成高标准“普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个乡镇成为教育强乡镇,9所学校成为省极示范性学校。国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全县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例的56%,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持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传统竹文化、茶文化、昌硕文化等乡土文化被继承发扬,被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实施农村信息工程,全面完成乡镇广播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全县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网用户8.7万户,入户率82%。全县建有县乡(镇)二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系统,每年为农户提供种养信息5万余条。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下山脱贫、异地致富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到201*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促进人口向城市、集镇和中心村集聚,缓解环境压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生态村建设,建成山川乡高家堂村、递铺镇禹山坞村等生态农业示范村188个,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41.8%,全县农村主要行政村初步形成道路平整绿色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无害化,农户居住环境园林化,能源利用优质化,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等六化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模式。三、几点体会(一)领导重视,多部门统一协作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保证。
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具有技术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团结协作的特点,为确保示范县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县委、县府把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纳入政府行为,统一领导。成立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各部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并确定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城建环保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由县府办、农业局等9个部门科(局)级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下设生态农业办公室,负责生态农业建设的日常工作。递铺、天荒坪、溪龙等试点乡镇分别发文成立了乡镇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乡镇长任组长,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在技术服务上由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5个部门的农学、农村能源,营林、水土保持、环保、土肥等6个相关专业组成的县级生态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开展生态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完善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工作的开展。(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实施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各地资源环境优势各有所不同,其经济技术水平也各有差异,既要考虑长远经济利益,又要兼顾农村经济承载能力。为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编制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并由省农业厅、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在专家组评审的基础上提交县人大审查。201*年8月安吉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查,决定批准《安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并报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由县人民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生态农业建设健康的进行。
为了保障县级生态农业规划得到具体实施,县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根据我县山区、丘陵、平原三大生态功能区资源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条件较好、乡镇领导生态意识强的递铺、天荒坪、溪龙等3个示范乡镇作为全县生态农业试点乡镇,编制了乡镇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通过县级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组的论证,县、乡镇二级规划编制实施,从而形成了完整生态农业建设的网络体系。五年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全县生态农业试点户、示范村及农田生态工程占农田总面积8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示范县前35%上升到201*年达到45%以上,推广了一批生物工程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并因地制宜,总结推广了10大生态农业工程,即:高效农田生态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程、种子种苗工程、地力培肥工程、农村能源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程、无规定动物疫区生态工程。确立了10大生态农业模式,即:猪沼竹(早园竹、果园)共建生态牧场、竹(林)鸡养殖生态模式、农田稻虾种(养)轮作生态模式、安吉西北部浑泥港中上游林(竹)综合开发生态模式、丘陵山地林果牧高效种植生态模式、太阳光伏诱虫无公害茶叶基地生态模式,基地+农户+公司、贸工农一体化生态经济,稻鸭混养,能源经济环保共建生态村,监测+控制+服务等10种生态农业模式。以上10大工程和10种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很好的实效性,体现了规模与效益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农户的好评。
(三)多方筹措资金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生态农业建设顺利实施,我们多方筹措金,一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二是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品牌招商引资,我县组织编写了《安吉县生态农业招商引资规划》,印发生态农业招商宣传资料及推荐项目。生态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201*年已到位进入实施的招商项目52个,总实到外资3567.66万美元、内资15785万元人民币。总投资在200万美元以上的8家。三是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据统计,我县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企业有103家,项目投资总额6754万元,其中投资干鲜果、中药、花卉苗木、高山蔬菜、名优茶等种植业项目45个,投资总额2300万元,建立基地8700亩。投资名优水产、畜禽等养殖业项目11个,投资额480万元。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55个,投资额3100万元。投资农产品流通项目6个投资210万元。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品牌,吸引外资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四是县财政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和农户自筹资金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五年来,全县投入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累计达4.9亿元,其中农户自筹资金0.36亿元,超项目计划1.2亿元的308.3%
(四)广泛宣传发动,促进公共参与是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是利用农广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及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展生态技术骨干培训。五年来农广校毕业生111人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共59期,培训5705人次,举办技术骨干培训575期,培训30174人次。同时,邀请浙江大学、省农业厅等专家为全县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及农技人员举办生态农业专题知识讲座。二是通过成功承办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高级研讨会”,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及编辑“农业简讯”、“生态农业动态”等宣传措施,普及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举办“走通黄浦江”、“生态建设百村行”等群众性活动,在全县形成“发展生态农业,我也出把力”的良好风尚。为进一步推动我县生态农业建设,201*年9月3日,县人大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会议决定:每年的3月25日为安吉县“生态日”,安吉“生态日”的确定,为推动我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四、今后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广大农户认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步主要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吉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重点在稳定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三者共同协调发展。(二)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巩固现有成果,扩大示范乡镇面积。从原有三个示范乡镇的基础上增加4个,到201*年全县60%乡镇达到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建设标准。
(三)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以笋、竹、茶叶、高山蔬菜、干鲜果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以食草动物、花卉苗木、蚕桑、中药材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蔬菜、名优水产、优质大米、速生杨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产业带。
(四)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要在生态农业宏观政策规范标准、工程模式、嫁接技术、接口产业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把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以资源为优势以项目为抓手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北麓,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竹林面积100万亩、名贵稀有白茶园3万多亩,是全国着名的“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
针对安吉农业产业特点和环境优势,县委县府在认真调研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着重培育安吉白茶、优质土鸡等产业,制定了安吉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安吉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在省厅支持下,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安吉白茶、高山蔬菜省级标准化推广、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吉优质土鸡养殖示范小区等一系列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带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使我县进入了农业经济生态化的全新发展时期。现回顾总结安吉近几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成效、基本做法和今后努力方向。一、主要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我县在发展高效生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发展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了白茶、畜禽、蔬菜、种子种苗四大主导产业,201*年安吉白茶面积达3万亩,产值2亿元,安吉白茶先后获得国家证明商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浙江省着名商标、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茶,在国内外优质农产品评比中多次获得金奖,安吉白茶已成为全国茶叶类品质最优、效益最突出的品牌。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52万亩,总产量16.3万吨,总产值1.78亿元。其中利用高山气候差生产反季节高山蔬菜面积1.05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达6300万元,成为山区农民增收一条主要途径。畜牧业总产值逐年上升,品种结构优化,规模化养殖成主流。201*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1.8亿元,品种结构以禽为主,在家禽生产中,以竹林、果园等自然环境放养黄羽土鸡得到迅猛发展,放养土鸡比例已从201*年的5%上升到目前30%,预计201*年放养优质土鸡将达到200万羽。
打响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截止201*年底,全县已有56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20.1万亩。50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茶认证,2个农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1*年我县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同时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开发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大户依托专业协会统一使用注册商标,避免打商标战。目前有9个农产品获得湖州市农业名牌称号,4个农产品获得浙江省农业名牌称号,2个农产品获浙江省着名商标称号,1个农产品获国家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农业品牌从最初的茶叶、笋加工品,逐步拓展到现在的特色花卉苗木、瓜果蔬菜、休闲观光等领域;安吉白茶、寿康鸡等一大批县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名声远扬,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年产值在201*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创汇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已培育壮大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1*年底,全县全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66家,其中年产值500万以上的有122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10家农业企业被列入市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被列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兴办和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各类农产品市场39个,摊位7100个,年成交金额13.5亿元,其中农产品专业市场14个。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县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的发展。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04年新增29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全县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城镇在二级以内。西苕溪干流水质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Ⅲ类以上,被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建成生态示范村188个,受益人口达25万。201*年我县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安吉从25个欠发达县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推动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近年来,安吉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一大批上海、江苏、杭州等大中城市居民来安吉旅游,以“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万亩白茶基地”等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推动了全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据统计20年全县旅游人次达220万,旅游收入7.5亿元,门票收入2608万元。全县建立7个规范的农家乐服务中心,经营农户300家,床位4000余张,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从事旅游“三产”的农民近5万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三产,促进了农民增收。201*年农民从旅游业中收入达12500万元,人均增加经济收入350元。二、基本做法
(一)坚持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县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一是西苕溪源头山区林特经生态农业区域(山区)。特色优势产品是笋竹、花卉和高山蔬菜。该区域的生态模式为竹(林)果茶加工复合模式。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前提下,进行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西苕溪中部丘陵粮经畜生态农业区域(丘陵)。特色优势产业是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及由此带动的粮、经、饲协调发展。该区域的生态模式为农、林、果、畜综合开发模式。三是西苕溪平原粮经渔生态农业区域(平原)。特色优势产业是白茶、蔬菜、苗木和特种水产。该区的生态模式为种养加复合型模式。推广粮经轮作、稻田养虾技术、名优茶机制加工技术。在三大功能区确定的同时,选择试点,进行一系列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示范,先后推广了猪沼果园、竹林鸡等10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形成了具有各自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坚持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相结合,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工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近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25度以上坡度耕地已退耕还林比例达96%,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二是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为了保持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使山更青、树更绿。三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发布各类农业标准11个共27项,其中《安吉白茶系列标准》被列入省级推荐性标准。目前我县茶叶、笋竹、蔬菜、畜禽、粮油、干鲜果、花卉苗木、水产等农业产业都有可执行的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在重点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在茶叶和蔬菜产品率先推行条型码标识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即在县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农贸市场建立农残速测室,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速测点。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四是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工程。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坚持农业环境治理与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广先进的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推广先进的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引进推广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大力提倡农业防治,推广太阳能光伏诱虫、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和防虫网防虫等物理防治技术,引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20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201*年实施面积达20万亩,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农药用量从1999年每公顷3.2千克下降到目前的2.82千克,下降12%。二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平衡施肥技术,实施地力培肥生态工程。近年来共实施地力培肥面积16万亩,达28万亩次,农田有机肥与无机肥投入之比从原来的每公顷1:2上升到1:1.6,实施化肥深施面积22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8%,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300公斤下降到275公斤,下降8.3%。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99年的3.2%上升到201*年的3.3%,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结构。三是推广立体种养和轮作技术,实施高效农田生态工程。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竹(茶)鸡立体种养,稻菜轮作、稻虾轮养等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效率,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四是综合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运用平衡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无害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吸附、过滤,水塘沉淀,微生物降价等生态原理,采用保护林地湿地自然生态资源、增建人工水塘、营造植被缓冲带等措施达到治理目标。如在报福深溪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该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农田1460亩,经治理后其水质总氮、总磷、氨氮指标均下降75%以上,该工程不仅达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的,还增加了水产品、经济作物的产出,美化景观,提升了该区域的旅游价值,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五是推广先进实用的废物处理技术,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生态工程。积极调整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柴草燃烧,维护生态平衡。全县推广太阳热水器2.2万平方米,新建农村沼气净化污水处理池计1600立方米,201*年全县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农村能源30%,户用省柴灶(制茶节能灶)普及率分别达100%和82%,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高家塘村、余村村、大溪村等示范村相继建立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沼气池,总容积1600立方米。(四)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农业经济相结合,全方位发挥生态农业功能。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产业链,形成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22家。通过订单等方式联结农户3.2万户,建立基地5.6万亩。二是积极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目前我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农副产品市场39个,农产品营销人员1.2万人,直接受益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15万人。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为全县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提供了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和优美的环境条件,我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成了中国大竹海、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茶叶、笋干、山核桃等农产品也变成了抢手的旅游产品。在农村开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型生态旅游活动,农村农户庭院从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的发展使一些农民直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
(五)坚持项目带动和政策配套扶持相结合,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投入资金多,一方面我们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近年来我县被列入省、国家部委农业示范项目多达10余项。另一方面我县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制订了《安吉县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201*万资金用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省级项目实施,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户自筹资金投入,加快我县安吉白茶、畜禽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标准化、“三新”技术、农村沼气等新技术推广运用,吸引本地工商企业和外商来投资生态农业。据统计,近几来我县工商企业投资生态农业企业有103家,项目投资总额19754万元。外商投资生态农业项目52个,总实到外资5567.66万美元、内资55785万元人民币。台湾顶新、养生堂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安吉。全县投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累计达11.9亿元,其中农户自筹0.36亿元,推动了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三、今后努力方向: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县广大农户认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人居名县、生态文化大县,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下步工作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吉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重点在稳定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的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来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了市场化运作,优化了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产业结构,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我县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显着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加快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最终形成四个产业带,即以茶叶、高山蔬菜、干鲜果、竹林鸡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以食草动物、花卉苗木、蚕桑、中药材为主的丘陵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蔬菜、名优水产、优质大米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带,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产业带。
(三)大力创新农业科技投入和科研推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深入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要在高效生态农业规范标准、种养模式、嫁接技术、接口产业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浙江安吉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日前,农业部发文表彰了17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先进个人。我县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县”称号,县农业局王勇、季益龙两同志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农业部对我县五年来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县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显着成果。1999年,安吉被列入第二批全国50个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县之一,通过5年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我县逐步形成了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在今年8月份在河北承德召开的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验收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吉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在全国都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着力培育笋竹、白茶、畜禽、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笋竹产值42亿,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产值7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个,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值达9.1亿元。总结推广了“竹鸡养殖”,“猪沼竹”,太阳能光伏诱虫等十项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二、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制订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公顷。全县获省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7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2个。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三、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3%,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空气质量在Ⅰ、Ⅱ级以内,水质在Ⅲ类以上。四、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经济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竹制品和转椅两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40%,农业观光旅游收入达5亿多元。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39.5%,建成生态示范村173个,受益人口25万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
我市正在按照“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种植业经营规模化、养殖业布局小区化、加工企业集聚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功能多样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全面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也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符合浙江资源禀赋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采取统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和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的经营模式。
嘉善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的认定工作。嘉善县紧紧围绕特色规模农业产业,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嘉善县共有12个农产品基地申报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有11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到目前为止,全县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1个,面积10万多亩,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18个。姚庄“锦雪”黄桃和丁栅“东泉”番茄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获得国家级认证的绿色食品1个,生产基地面积近万亩。目前有“惠绿”蜜梨、“锦雪”蘑菇等产品正在申报国家绿色农产品认定。二是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今年嘉善县把沼气开发利用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已建成沼气池近50只,已正常产气运行的有20多只,年内全县要完成沼气池建设150只以上,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猪沼果”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和沼气后道处理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而且是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环保型农药,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加快全县土壤普查工作,建立了全县土壤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指导施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和污染程度。在经济作物上,今年重点推广了杀虫灯诱杀害虫的物理化防治技术。在养殖业方面,推广应用以“药物控制、疫病防治和猪粪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养殖技术,全面提高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安全性。四是积极加大东移北扩工程和马家桥模式的推广力度。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上,努力抓住农业的优势,以设施农业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大棚生产东扩北移工程,在北片落实和建立设施农业示范点,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同时,今年在全面总结马家桥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现场会,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面积的,对所购大棚钢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把其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增长点来抓,进一步使其做大、做强、做精。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创建和完善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必须建立在规范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3大体系基础之上。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中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也要加快建立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各级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加快中国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3部分组成,中国虽已形成不少相关的技术体系,但绝大多数尚未标准化,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生态农产品的国际化。中国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接口,以促进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
6.培育和健全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运作机制中国应从降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人手,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组织作用,建立收购、加工、销售网络,合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通过优质的市场服务,增加消费者的质量信任感,以赢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可通过生态旅游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7.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因此中国应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连接以及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高“构筑四大体系,建设生态农业”的目标镇海区确立的生态农业四大体系为园林绿化生态体系、水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多元农业生态体系和绿色农业生态体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