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

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1:42:22 | 移动端: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

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校的生存质量。以校为本,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校本教研就成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

几年来,我校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研形式,立足本校实际,以促进本校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形式,开创了一条适合本校情况的校本教研之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从实际出发,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

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业务能力相对较低,如何尽快转变这种被动局面,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某一个人很难解决,怎么办?那就要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课例研讨”这种校本教研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是由校长和各中层领导深入到各教研组,与同组教师共同选题、备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在评课与反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修改课件、上课、撰写教学反思,同科同组教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教师的整体水平也逐步提高。本学期,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转变:校长和各中层领导不再是单纯的参与教研组活动,而是直接兼任教研组长,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拟定“课例研讨”内容,然后同科教师共同备课、上课、撰写教学反思。这样,我校的“课例研讨”不再是限定于某时间段内完成的“任务”,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在我校的整个学期无时不洋溢着教学研究的浓厚气息。领导的直接参与,不仅拉近了领导与教师的距离,也为领导直接掌握教学进度、了解一线教学情况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本校形成了从领导到教师人人搞研究、个个都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课例研讨的具体做法

1、面对同组教师,采取“多人同课循环”模式。即在前一位教师做课和评议的基础上,由其他教师再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就更适合于我们这类乡镇中学。

面对我校亟待提高的教师队伍,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共同进行课件的制作和整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科教师分别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同一节课,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又能清楚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以便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不仅如此,“多人同课循环”模式更为同科教师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智慧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2.针对特定的教师,采用“一人同课多轮”模式。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学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的集体评课和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再修改、吸收、完善从而得以升华。在如此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评议、反思中,授课教师就可以在课程观念、教学思想、教材处理及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得到提高,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实现教师整体的专业成长。然而,整体是个体之和,我们绝不能忽视对教师个体的培养。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不管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薄弱的教师,还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或者是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3、在整个课例研讨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收集和保存每位教师做课中的各种资料。要求每一位做课教师简要写出本组教师对自己的评课记录和课后反思,连同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等归结到一起制作成word文档,保存到学校专项信息库中,作为永久性资料,从而更好地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同时使教师个人在总结反思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课例研讨中需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例研讨的精髓在于集思广益,是发挥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科教师的集体智慧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或完成不好的任务。离开了团队合作,课例研讨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每位参与教师在整个课例研讨过程中,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听课、评课,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的讲出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看法,以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

2、要注意收集整理课例研讨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无论是“多人同课循环”模式,还是“一人同课多轮”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听课评课记录和教学反思都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把这些收集起来,实际上是促进教师在逐步上好这一节课的基础上,从中发现规律性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要注意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在我校实施课例研讨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被课件牵着走,课件的应用不是辅助教学而成了上课的一种负担;有些教师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也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课件与普通的挂图没什么两样;还有的教师干脆就把多媒体代替了板书,自己更省事了,把自读课上成了导读课,没有真正体现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所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技巧层面,更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还有待于对教师进一步进行培训和引导。四、几点感悟和理解

课例研讨作为我校的一种新的校本教研形式,有着其积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必然派生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偏差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不足之处。以后我们还将指导教师着力注意和理解以下问题:

1、对课例研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课例研讨是以课为例,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的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单纯体现某个教学任务的内容;

2、课例研讨不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度的工作内容,要和常规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制度化;

3、课例研讨不是由学校或上级领导指定的工作任务,而是需要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

4、校本教研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既要做好工作,也要考虑尽量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努力使教师高效、愉快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扩展阅读:盘山道中学实施校本教研情况总结

201*-201*学年度

盘山道中学落实校本教研情况总结

盘山道中学201*.9.

落实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一.牢固树立校本教研新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我校的师资队伍具有特殊性: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青年教师占90%,而

教改一线的新教师又占任课教师的百分之七十。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他们的责任心强,干劲十分足;他们的求知欲强,迫切希望学校能够为其发展提供机遇,使之迅速成长。而中年教师为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希望学校能为他们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成为我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动力。

同时,上述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不足之处:从教研氛围上讲,我们的教师虽然都很努力工作、认真研究教材,但教研活动理论水平不高;从教学能力上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教学中遇见新问题时,往往会采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但缺少真正的实践经验;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急需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对中青年教师的经验和理论加以整合,成为我校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校把实施校本教研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切入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切实解决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研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真正抓住课改的机遇,促使教师素质全面提升,达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目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碰到的问题越多,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比如,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如何把课改理念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何评价一节课,等等。上述有关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课程理念的客观指导。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显得十分必要。

为了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学校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培训式、讲座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学习形式,组织教师开展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学习,并要求教师在学习时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

教学教研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交一篇教育教学总结或论文。二.我校进行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只有扎实细致的教研制度才能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我校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已形成共识:必须重视并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通过教研,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201*至201*年度,我校在实施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1.优化本校教研资源,开拓校本教研新途径。

构建教育科研管理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条件。我校注重提高教研领导班子自身的素质,切实整合本校教研优势资源,努力开拓校本教研新途径。

(1)注重提高教研领导班子自身的素质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张鲁莉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为副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十分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紧跟教研制度化建设的发展步伐。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理论学习活动,每周研究一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经验,以推动校本教研进程。(2)充分调动教师校本教研积极性

教学管理,只有赋予教师教学科研的自主权,才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因此,我校努力营造充满教研精神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在学习贯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自主决定每堂课所教授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或顺序等,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进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

体现民主意识的教研管理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

解。教师以研究者、主人翁的身份来参与校本教研,他们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并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力求做到了有章可循,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等对话的机制,如教代会、组长工作研讨会、填写合理化建议表等。在校本教研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中,校领导能够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雅量,热情汲取广大教师教育教学建议,充分发挥群体智慧,走群众之路,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奋进的教研氛围。民主机制的建立,既给全体教师提供了全员参与校本教研的机会,也增强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3)切实整合本校教研优势资源

为了切实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内部教研资源优势,学校成立了教科研室,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校本教研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学校聘请本校教研组长、市级骨干教师及一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一线教师担任校级教研员,让他们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组织听课、评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新教师逐步走上校本教研的正确轨道。2.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校本教研新进程。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它需要强而有力的支持系统与激励、保障机制作保证。为了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制定了《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课题研究申报立项管理条例(暂行)》、《各学科每周集体教研制度》、《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校级观摩课及教学软件评选制度》、《校级论文评选制度》等等,从而把教研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的主要条件之一。

此外,把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等挂钩,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

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加快校本教研进程的步伐。

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使教学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3.充分发挥学科组的教研力量,加快校本教研建设进程

学科组是学校教研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阵地。学科组的教研要确立研究目标,建立考评体系,引进竞争机制,激活教研群体的主体精神,进而促进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学术风气的形成。每学年组织一次先进学科组的评优工作。(1)抓好集体备课

我校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是否落到实处,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交流教学内容,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十分注重搞好集体研讨备课,要求作到“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汇报反馈)、“五有”(有准备、有专题、有记录、有学法指导、有差生转化措施)、“六优化”(优化教学目标,体现整体性;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优化教学结构,体现层次性;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启发性;优化教学手段,体现趣味性;优化师生关系,体现和谐性);并且定期检查备课情况,展示优秀教案。开展集体研讨备课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点面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结合,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结合);同时,还强调反馈评价,注重群策群力,弘扬集体智慧。(2)抓好公开课教学

抓好公开课,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可以促使教师之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意识,进而争取在教学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在组织公开课教学时我校注意体现一定的梯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上研讨课,要在确保课堂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新课程理念,促使他们在教学上逐步走向成熟。此外,每次公开课都组织好说课和评课活动,从而达到互相提高,共同促进

的目的。

(3)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开展校本教研,必须将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其实效性,使校本教研有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我校遵循“科学性、整体性、重点突出性、可行性、创新性”的原则,严把课题立项关。同时,建立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确定后,对整个组织实施过程追踪调研,检查落实,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骨干教师对话、专题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教师每学期做一次阶段性总结、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等。

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三结合”:①将课题实验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中成长。②课题要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将课题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及时吸纳、传输课程改革和课题的信息与研究成果,引发对课题的争鸣与交流,使课题研究在交互式、对话式等互动培训方式中不断深化发展。4.加强培训,促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更上新台阶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开展,我校克服了经费紧张的困难,优先保障教科研所必备的硬件设施及相关资料的购置:利用假期定期开展教师各项技能培训;订购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图书供教师阅览;为全体行政、教研组长、校级教研员每人购置一本《河东教育》;及时把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理论资料翻印分发给每位教师;加强校园网建设,学校各处室都配备电脑,免费供教师上网查阅资料、选取教改信息,为教研经验、理念的相互交流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时常派相关

人员外出学习取经,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积极寻求专家、教授的指导,以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使我们少走弯路。三.目前取得的成果

1、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课堂上师生的合作时间多了,学生的参与面广了;教师的教学手法新了,教学方式灵活了。在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法模式;所有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孙宝君、王春丽老师的课件活泼、新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

2、教师开始采用发展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体现在一纸试卷上,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从原先的知识难点考查逐步转向全面性和基础性的考查,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们辟出专栏展示学生成果,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都有了改善和提高。

3、教师科研方面硕果累累。03-04年度,我校有13篇科研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篇论文在区级以上书刊发表。青年教师于飞、王青扬、赵艳红、陈淑杰、孙宝君、王春丽等多名教师的优秀课分别在区级观摩课、参赛课等活动中获得好评或获奖。钱伟的课件及孙宝君、常娜两位青年教师自己研制的网页课件在区级课件评选活动中获奖。张慧、陈淑杰老师被评为河东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语文组被评为“河东区‘十五’期间首批教育科研先进课题组”。刘鸿祚老师在区级计算机竞赛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目前我校培养了区级学科带头人名,校级学科带头人名。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教研室提供的帮助1.目前存在的问题。

资金紧张,很多事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不能放开手脚去做。基于普通校学生素质的制约,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过于繁忙和劳累,用于教科研方面的精力的确有限。

2.需要教研室提供的帮助。

希望教研室的人员多来我校开展具体指导工作,深入学科组,和教师一起总结、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通过以点带面,以个别教师的教学为案例,集体研讨、反思,使教研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方面工作已初步走上了轨道。但课程改革工作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上级的领导、关怀下,我校将满怀信心,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开辟具有盘中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明义中学校本教研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1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