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我们的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我们做了如下工作:1)建设硬、软件环境
为了能让我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年3月,学校进行了校园网二期工程,投资17万自行设计并施工实现了将校园网扩展到家属区的目标;201*年5月学校投资建设了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彻底解决了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问题;并将出口带宽由原有2M升为10M,使得学校的信息公路更加通畅;为了让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还为课题组的老师专门开设Ftp服务器,方便老师们的网络应用和交流。这一切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学校在原有教师原创课件、K12资源库的基础上,又与北大附中签订了网络合作学校的协议,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卫星、互联网可以直接使用附中的课堂实录、有声大课堂、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学校为这些资源库还专门配备了共计240G的硬盘空间;为课题研究和了解全国教育动态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条件。2)培训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
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培训分模块、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可以说是目不暇接。加之众多的培训学员基础不一,各授课教员的专长不一,难以在一个培训层次和班次的情况下解决培训的各种具体需求。所以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了“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培训层次化,即是指将教师按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初、中、高三个层次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培训中设立初级班、中级班,按学期滚动开展,将培训长期而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业已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较高层次教师,则采用兴趣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管理网络、网站建设、校本培训的人员,还经常进行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教学内容模块化、选修+学分是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由培训教员按照各自的专长选择培训模块进行教学,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已经掌握的教学模块可以不参加统一培训,但必须在统一培训结束时参加考核,合格者则给予该模块所应得的学分。这样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培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管理的可操作性。
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邀义务对巫溪县中学、双桥中学、凤鸣山小学等兄弟学校进行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获得了一致好评。3)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市、区、校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各种比赛、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二、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文字和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2.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制作成CD-ROM等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
3.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建立教学专用网站,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3.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
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
苏集小学
王健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苏集小学
王健
一、设计理念
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关心身边的环境和人,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规保护自己,养成守法意识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为: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熟悉身边的环境,学习浅显的法律法规。尽量做到“三化”:淡化完美,追求真实;淡化说教,追求无痕;淡化概念,追求情景。二、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小学《社会》课程实验资源包一年级教材上册第七课,主要内容是认识家与学校的位置和上、下学要注意的道路交通安全。这节课我结合理念以及学生实际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学校家庭的地理位置,熟悉上学、放学的行走路线。2、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国家。
3、知道上学、放学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收集交通标志,初步培养儿童收集资料的能力。
4、发展自我约束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明白上、下学所走的路线,学校与家的具体位置和放学时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怎样去遵守。四、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激趣导入合作探究辨别归纳总结升华”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运用了恰当的学习策略。五、学习策略探究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中,我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实践的方法,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去了解家校间的距离及交通安全与孩子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图上找出自己家所在的马路,搜集交通标志图,并了解它的用途。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为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熟悉的街道,校园拍下来,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课件,孩子们看到自己在熟悉的环境,肯定会忍不住纷纷向同学介绍起自己上学的路线,自己家就在哪条街道上。然后,我就再指着校园问,这是什么地方?孩子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学校的名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个环节的设计,较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为后面学习作情感铺垫。
扩展阅读: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阶段性小结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校领导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大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力度。一、观念转变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决条件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要地位,这是“整合”的先决条件。学校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是“整合”的带头人。学校领导高瞻远瞩,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从硬件投入到软件建设、从人员培训到管理应用都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校网络系统,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组,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与奖惩机制。
课题组作为课题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败。所以在本课题开题之前就制订了课题研究制度和考核制度。每月的第四周星期四是课题组集中学习的时间,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期考核总成绩计算。
教师是“整合”的实施者。通过近两年来的培训,我校教师,特别是本课题组的成员已经改变旧的学科观念,都能有意识的思考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的融入,并努力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结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此外,广大教师也改变旧有的教材观并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找准切入点,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二、硬件条件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水平只是一个投入问题,但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纸上谈兵”。我校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制定《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学校就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努力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教育科研实验课题,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大大推进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近年来,我校在硬件上投入二百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语音室、图书馆子网等。常规电教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的先行完善,使广大教师应用各种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积极性,同时对拓展教师视野、扩大信息来源渠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实践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1、人员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者
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我校从各个教研组选拔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现代教育技术组,由校长直接领导,组织计算机的学习培训:聘请专家到校开设相关讲座,派人外出考察学习,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信息技术报告的录像,现代教育技术组还定期举办一系列的培训班。培训主要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理论学习、课件制作、办公自动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初步形成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的观念。现在我校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都具有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2、管理是“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序进行的保障
学校严格考核制度,把考核内容细化,融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注意材料的记录、积累存档,严格把关,真正发挥年度考核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同时严格制度、落实措施、加强教育,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并与教师职称评定相挂钩。我校课题研究月考核制度既是对课题参与者研究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也是对研究者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3、理论研究指导更好的“实践”
理论研究将指导我们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既强调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的集中式学习,更强调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实际进行的个人学习。从开题至今,本课题组共集中学习研究文章十余篇,内容有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情况、专家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理论和最新成果、研究方法的指导、优秀经典案例、关于本课题的文献资料等。在教师个人学习方面,我们强调教师对于学习资料既要注意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资料上要能反映出学习的过程,即要有批注、读后感等,不能流于形式。在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重点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提出来让老师们思考研究探索。要求老师制定出个人课题学期研究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研究,并及时做好总结。
4、“校本实践”是课题研究的特色“校本实践”是推进落实整合实效的主要途径和创新点。要很好的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当然,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整合,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校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使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例如: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发挥信息技术的情境功能、直观功能、动画功能,突破学生思维障碍、强化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四年级数学《平行线》时,演示平行学生很容易弄懂,但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由于学生没有立体概念,很难理解。这时,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我校每个班级都连通了网络,他们可以依靠强大的学校网站提供的资源(包括教师的网络办公系统、备课系统、课件系统、教育教学软件点播系统,班级网站系统、在线讨论系统、在线测试系统),因此大部分老师都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上课。课改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这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的要求。我校为落实这一精神,在拟定这个课题的开始,就投资16万元的代价,在一年级开设了一个“信息班”。这个班为网络教室,每人一台电脑,同时,还配备有教师用机,服务器以及液晶投影仪、视屏展示台、网络等设备,无论是上哪门学科,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信息技术教学,随时随地调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学生也可使用各种软件利用电脑学习。这样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学一体化,逐渐将信息技术教学融入普遍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年来,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简单的电脑操作技能,还非常乐于使用电脑学打字、画画、查资料、做数学题等,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除了这个班以外,我们每个班都接通了网络,所有的学生都能使用到网内资源。就是学生在校外,也可以使用学校网站和班级网站获得相应的资源和帮助。我们的每个班级网站都提供在线实时讨论(CHAT)系统,这和论坛是不同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都可以同时登录在线实时进行讨论。
近两年,我校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有三十多篇科研论文和课
堂教学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如孙静老师在201*年镇江市小学科学老师赛课活动中获一等奖,缪志国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一个实例与实施中的思考》等论文在省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等。
四、评比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促进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开展,我校充分利用赛课、论文评比、基本功竞赛、优秀教案评比等多种形式进行,对研究者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解,以此来促进课题研究。每次评比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和全方位的检验。每次活动都能促进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与实际的大融合静老师在201*年镇江市小学科学老师赛课活动中获一等奖,缪志国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一个实例与实施中的思考》等论文在省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等。四、评比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促进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开展,我校充分利用赛课、论文评比、基本功竞赛、优秀教案评比等多种形式进行,对研究者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解,以此来促进课题研究。每次评比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和全方位的检验。每次活动都能促进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与实际的大融合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五、实验中的不足与对今后工作的思考
1、部分老师对整合课的理念和认识不到位,出现偏差,自我研究的积极性还不够高。2、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3、由于目前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这就决定我们不可能在硬件投入上再花多少,那只能1、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设备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软件建设上尽可能走自我开发的道路,本着边建设、边应用、边研究的原则,走出一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通过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这样一条特色之路。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