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2:28:44 | 移动端: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一、范文两篇1

在校园,看着那些略显青涩的面孔,依稀之间有自己去年的兴奋与彷徨。想想自己大学的日子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一,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大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害怕,其中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下是我对大一的自叙。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

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是习惯了高中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大学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二已经来了,我新的目标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的技能多掌握,不再光说不做,告别眼高手低。

2

眼间就要毕业了,回顾过去有很多值得我去回忆的事。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的人。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智育方面:从踏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我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比热爱,怀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对自己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本文由资料库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认真对待,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和国家更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体育方面:北京申奥成功对国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只有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的卫生状况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1.政治上进心。说什么积极参加党课,政治上积极上进。真不明白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党校都毕业了,难道叫我再去复读?老子申请入党两次了,算是上进了,那党拒绝我,我又有什么办法?老子不仅政治上进,还想当国家领导呢。宪法规定,成年的中国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承认我享受过选举权,以前有选两个不认识的人中一个当区人大代表,可这有意义么?你既然要选,至少应该在电视露个面,让我们知道你是谁,你至少应该对我们选本文来自资料库民承诺,当选后会为人民做点什么,我们才能评价你工作的如何啊。退一步说,你长的啥样总得让我们知道吧。很可惜,只发了一张选票,上面两个名字,你自己爱在哪里打勾就在哪里打勾吧,真不知道大家是怎么选,是选名字读起来顺口的呢?还是名字取得有意境的呢?再说被选举权,我很想参加选举,但我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应该先去哪里登记,去哪里游说,过程步骤我完全不了解,恐怕大部分成年人也是不知道的。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难道就这么难么?

2.关心时事政治。“密切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思想活跃,可评为优”。本人很关心国内外大事,可是关心了有什么用?大学和中学不一样,老师完全不管学生。我关心了国家大事,导师知道么?每个同学都知道么?既然不了解,怎么给我评分?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又有几个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我关心了,但我却恐怕找不到可以一起讨论的同学,就算讨论了,也就只能自己知道,我们根本就没可能为国家出谋划策。“第二课堂”又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根本是莫名其妙,如果真有这么个关于时事政治的第二课堂,我是很想参加,可是据我所知,我们学院根本就没这种课堂,或者有也不会让我参加。

3.团结同学。根据和同学的关系程度来评分,关系用优、良、一般、差来区分。我就感觉很奇怪,这个关系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请学校给个明确的标准。

4.学习态度。首先,学习态度好的同学成绩不一定好,学习态度差的同学不一定成绩就差。其次,我学习态度好不好,有没有目的,是否刻苦,给我打分的同学和老师难道就一清二楚?有的学生不好好读书,是什么原因?学校有想过么?既然能教育出不爱读书的学生,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很多人大学读的不是他们喜欢的专业,当然有可能就读不好了。很多人其实想好好读书的,可是因为环境的缘故,比如周围的同学都不爱读书,或者学校比较差,不能给予学生学习上必要的帮助,都有可能促成学生的厌学的情绪。光评个分数有什么用?学校有考虑过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么?中国的教育是彻底的失败!很多人不能读自己的喜欢的专业,很多人没有什么理想,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填塞式的,从来不给学生接触新事物,培养兴趣的机会。每天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化学之类的以及拼命的做题。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自己想做的东西,可是已经晚了。更奇怪的是,有的学校规定专业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转专业,专业学的好的同学已经很出类拔萃了,既然很好了,他们不一定会想转专业。(完)

二、什么是大学生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的意义是什么呢

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1.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

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如果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就会发现这种框架体系的局限性:

首先,德育标准概念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作为评价机制,它排斥概念化的口号。各高校在制订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原则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因而造成了在这一项的评分上人人都得满分的结果,否定了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

其次,智育标准考分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综合测评,评测重点仅仅局限在“智”的方面,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的评判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测评比例中比重较大的智育引导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各门功课的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这种评价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但智育指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

再次,体育标准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体制测试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和紧张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健康的身体是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能的前提与基础。以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为特点的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重要素质中,还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完美结合的前提。而仅仅以体制测试成绩作为体育得分是以偏盖全的一种做法。

第四,奖罚标准制度化。奖罚分是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为了这些加分,可能会积极地去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而且希望“学生干部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加分就越高;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勉强自己去做,如身体不好,但因无偿献血的加分比较高,就“积极”参加献血。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功利”、“虚伪”的大学生。这种加分制度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素质,对于学生素质地提高并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义。2.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3]。3.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

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奖惩分。德育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也给一些参与测评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很大的发言权,也就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孝敬老师的不良行为。如果说学习成绩是考出来的还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据感觉打出来的,平时表现又缺少诚信的记载,这容易使学生在勾心斗角的功力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中国青年报》201*年11月10日就报道了一篇《部分大学生争夺奖学金不择手段》的文章,这一现象并不罕见,也已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二.重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的客观根据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目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要从心理学、生理学、能力学人文精神的诸多因素来考察,重点要注重学生的构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原则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划等号,把“智育”与考分划等号,将“体育”仅与达标联系。为改变这种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主要内容为:1.评分方法

N=A×20%+B×60%+C×10%+D×10%,N为综合测评成绩,A、B、C、D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0.6、0.1、0.1。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2.测评内容及各项分值的计算

(1)思想道德素质(20%)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操行测评成绩和班主任给予的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分20分,其中理论课成绩6分,操行测评10分,班主任考评成绩4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为各课程的平均学分成绩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等。

操行测评内容共分十项,即政治表现、专业思想、学习态度、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严于律已、团结友爱,每项各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学文化素质(60%)由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三部分组成。总分为60分,其中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为30分,专业技能素质为20分,文化修养素质为10分。

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成绩为各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30%。平均学分成绩为学分成绩(每门课的实际得分乘以该门课的学分数)之和除以总学分数。专业技能素质成绩为各专业选修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20%。文化修养素质内容共三项,即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4分)、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3分)、注意表现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两部分组成。

(3)身心健康素质(10%)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组成。总分为10分,其中身体素质成绩为5分,心理素质成绩为5分。

身体素质成绩由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绩依次为2分、2分、1分。

心理素质内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群众关系良好,每项各为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发展性素质[4](10%)由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其他能力等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依次为3分、2分、2分、3分。

创造能力包括科技竞赛及科技成果,参加校级以上科研成果竞赛,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学术论文以所载正式刊物为依据,出版的作品、获得的专利需经专家教授推荐并经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审定。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各级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管理,分级考核,各级学生干部分别由供职单位进行考核、评定等级,由学院统一加权处理。

文艺体育竞技特长主要是指按校级以上文化艺术、体育竞技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等获得奖励或表彰情况进行加分,但一次活动获得多奖励时,不累计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语、计算机、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学校制定标准,对学生的特殊优秀表现给予嘉奖的特殊表彰,以获得的选修、辅修和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为依据进行的加分等。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1.定量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主体是多样的,既要关心过程,也要关心结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体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对此,可以借鉴《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做法,在测评的表述上采取“多因素状态方程”加“测评建议”的方式,如测评结论:XN=x1n1+x2n2+x3n3+x4n4(x,n分别为相应指标你的权重和系数)。测评建议: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评价、改进的建议。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应以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具体负责对大学生平时的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工作。“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素质评价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3.测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测评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要说明具体原因。4.加大方案宣传力度。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统一学生对方案的认识,避免产生误解。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将测评方案发到每个寝室,并组织班主任专门学习方案,再由班主任召开班会进行解释。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扩展阅读: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

一、范文两篇

1

在校园,看着那些略显青涩的面孔,依稀之间有自己去年的兴奋与彷徨。想想自己大学的日子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一,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大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害怕,其中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下是我对大一的自叙。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

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是习惯了高中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大学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二已经来了,我新的目标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的技能多掌握,不再光说不做,告别眼高手低。

2

眼间就要毕业了,回顾过去有很多值得我去回忆的事。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以有困难的人。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智育方面:从踏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我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比热爱,怀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对自己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本文由资料库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认真对待,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和国家更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体育方面:北京申奥成功对国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只有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的卫生状况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1.政治上进心。说什么积极参加党课,政治上积极上进。真不明白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党校都毕业了,难道叫我再去复读?老子申请入党两次了,算是上进了,那党拒绝我,我又有什么办法?老子不仅政治上进,还想当国家领导呢。宪法规定,成年的中国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承认我享受过选举权,以前有选两个不认识的人中一个当区人大代表,可这有意义么?你既然要选,至少应该在电视露个面,让我们知道你是谁,你至少应该对我们选本文来自资料库民承诺,当选后会为人民做点什么,我们才能评价你工作的如何啊。退一步说,你长的啥样总得让我们知道吧。很可惜,只发了一张选票,上面两个名字,你自己爱在哪里打勾就在哪里打勾吧,真不知道大家是怎么选,是选名字读起来顺口的呢?还是名字取得有意境的呢?再说被选举权,我很想参加选举,但我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应该先去哪里登记,去哪里游说,过程步骤我完全不了解,恐怕大部分成年人也是不知道的。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难道就这么难么?

2.关心时事政治。“密切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思想活跃,可评为优”。本人很关心国内外大事,可是关心了有什么用?大学和中学不一样,老师完全不管学生。我关心了国家大事,导师知道么?每个同学都知道么?既然不了解,怎么给我评分?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又有几个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我关心了,但我却恐怕找不到可以一起讨论的同学,就算讨论了,也就只能自己知道,我们根本就没可能为国家出谋划策。“第二课堂”又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根本是莫名其妙,如果真有这么个关于时事政治的第二课堂,我是很想参加,可是据我所知,我们学院根本就没这种课堂,或者有也不会让我参加。

3.团结同学。根据和同学的关系程度来评分,关系用优、良、一般、差来区分。我就感觉很奇怪,这个关系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请学校给个明确的标准。

4.学习态度。首先,学习态度好的同学成绩不一定好,学习态度差的同学不一定成绩就差。其次,我学习态度好不好,有没有目的,是否刻苦,给我打分的同学和老师难道就一清二楚?有的学生不好好读书,是什么原因?学校有想过么?既然能教育出不爱读书的学生,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很多人大学读的不是他们喜欢的专业,当然有可能就读不好了。很多人其实想好好读书的,可是因为环境的缘故,比如周围的同学都不爱读书,或者学校比较差,不能给予学生学习上必要的帮助,都有可能促成学生的厌学的情绪。光评个分数有什么用?学校有考虑过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么?中国的教育是彻底的失败!很多人不能读自己的喜欢的专业,很多人没有什么理想,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填塞式的,从来不给学生接触新事物,培养兴趣的机会。每天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化学之类的以及拼命的做题。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自己想做的东西,可是已经晚了。更奇怪的是,有的学校规定专业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转专业,专业学的好的同学已经很出类拔萃了,既然很好了,他们不一定会想转专业。(完)二、什么是大学生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的意义是什么呢

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1.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

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如果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就会发现这种框架体系的局限性:

首先,德育标准概念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作为评价机制,它排斥概念化的口号。各高校在制订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原则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因而造成了在这一项的评分上人人都得满分的结果,否定了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

其次,智育标准考分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综合测评,评测重点仅仅局限在“智”的方面,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的评判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测评比例中比重较大的智育引导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各门功课的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这种评价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但智育指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

再次,体育标准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体制测试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和紧张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健康的身体是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能的前提与基础。以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为特点的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重要素质中,还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完美结合的前提。而仅仅以体制测试成绩作为体育得分是以偏盖全的一种做法。

第四,奖罚标准制度化。奖罚分是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为了这些加分,可能会积极地去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而且希望“学生干部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加分就越高;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勉强自己去做,如身体不好,但因无偿献血的加分比较高,就“积极”参加献血。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功利”、“虚伪”的大学生。这种加分制度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素质,对于学生素质地提高并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义。2.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3]。3.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

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奖惩分。德育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也给一些参与测评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很大的发言权,也就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孝敬老师的不良行为。如果说学习成绩是考出来的还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据感觉打出来的,平时表现又缺少诚信的记载,这容易使学生在勾心斗角的功力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中国青年报》201*年11月10日就报道了一篇《部分大学生争夺奖学金不择手段》的文章,这一现象并不罕见,也已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二.重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的客观根据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目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要从心理学、生理学、能力学人文精神的诸多因素来考察,重点要注重学生的构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原则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划等号,把“智育”与考分划等号,将“体育”仅与达标联系。为改变这种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主要内容为:1.评分方法

N=A×20%+B×60%+C×10%+D×10%,N为综合测评成绩,A、B、C、D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0.6、0.1、0.1。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2.测评内容及各项分值的计算

(1)思想道德素质(20%)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操行测评成绩和班主任给予的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分20分,其中理论课成绩6分,操行测评10分,班主任考评成绩4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为各课程的平均学分成绩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等。

操行测评内容共分十项,即政治表现、专业思想、学习态度、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严于律已、团结友爱,每项各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学文化素质(60%)由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三部分组成。总分为60分,其中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为30分,专业技能素质为20分,文化修养素质为10分。

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成绩为各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30%。平均学分成绩为学分成绩(每门课的实际得分乘以该门课的学分数)之和除以总学分数。

专业技能素质成绩为各专业选修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20%。文化修养素质内容共三项,即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4分)、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3分)、注意表现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两部分组成。

(3)身心健康素质(10%)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组成。总分为10分,其中身体素质成绩为5分,心理素质成绩为5分。

身体素质成绩由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绩依次为2分、2分、1分。

心理素质内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群众关系良好,每项各为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发展性素质[4](10%)由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其他能力等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依次为3分、2分、2分、3分。

创造能力包括科技竞赛及科技成果,参加校级以上科研成果竞赛,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学术论文以所载正式刊物为依据,出版的作品、获得的专利需经专家教授推荐并经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审定。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各级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管理,分级考核,各级学生干部分别由供职单位进行考核、评定等级,由学院统一加权处理。

文艺体育竞技特长主要是指按校级以上文化艺术、体育竞技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等获得奖励或表彰情况进行加分,但一次活动获得多奖励时,不累计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语、计算机、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学校制定标准,对学生的特殊优秀表现给予嘉奖的特殊表彰,以获得的选修、辅修和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为依据进行的加分等。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1.定量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主体是多样的,既要关心过程,也要关心结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体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对此,可以借鉴《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做法,在测评的表述上采取“多因素状态方程”加“测评建议”的方式,如测评结论:XN=x1n1+x2n2+x3n3+x4n4(x,n分别为相应指标你的权重和系数)。测评建议: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评价、改进的建议。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应以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具体负责对大学生平时的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工作。“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素质评价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3.测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测评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要说明具体原因。4.加大方案宣传力度。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统一学生对方案的认识,避免产生误解。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将测评方案发到每个寝室,并组织班主任专门学习方案,再由班主任召开班会进行解释。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1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