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2:31:10 | 移动端: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

一、这学期,你一定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你最喜欢的是《》课文中的:

1、好词:()()()()

2、好句:(),因为()二、这学期我们

游览了:

()的钱塘江大潮;()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鸟的天堂;()的长城;()的颐和园;()的秦兵马俑。

我们认识了:()的叶圣陶;()周恩来;

()的乌塔;()的卡罗纳。

《巨人的花园》让我明白了();《去年的树》让我明白了();《幸福是什么》让我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让我明白了()。

《搭石》让我感受到了();《跨越生命的海峡》让我感

受到了();《给予是快乐的的》让我感受到了();

《题西林壁》告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扩展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

201*201*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教案

YUWEN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西光实验小学包雪影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

教学内容:《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语文园地一》。

教材解读: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天机独运,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自然现象。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正是描绘“自然奇观”的佳作。《观潮》的作者描绘了惊心动魄、奇异壮观、气势宏大的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雅鲁藏布大峡谷》向世人展示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文中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明了峡谷的深和长,对峡谷的奇异景观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文中一组“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鸟的天堂》则描绘出一幅高雅清幽的南国风光。作者记述了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感,从动、静两方面描写了活跃可爱的小鸟和充满生机的大榕树。《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作者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教学目标:1.感受大自然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2.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4.能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5、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前准备:由于这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界的美景和奇观,多数景观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无法很好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课前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帮助其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景。2.揣摩语言: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名篇,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相当精彩,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段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对于学生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也要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并摘抄下来。3.想象画面:本组课文所描述的景观或壮观、或险峻、或绚丽、或雅静,均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想象画面。

教学用具: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第1课观潮

教材解读:《观潮》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2.合作学习:采用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分析写作特点,积累词句。3.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

教学重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出一幅活动图画,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教学用具:录像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情朗读,训练说话,积累语言。教学目的: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教学重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用具:录像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作业设计:完成生、字、词的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用具:录像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三、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c.指读、师读、齐读。

四、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五、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六、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七、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1)学生质疑。(2)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3)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4)课堂总结。(5)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作业设计:背读3、4课自然段;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观远潮来前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近潮过后有声有色教学反思:

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的: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教学方法:自主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4.交流汇报:(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2.指名读,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4.交流汇报:(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像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五、拓展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再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作业设计:阅读课文。

板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第一大峡、雅鲁藏布大峡、景物奇观、千姿百态的山、水、林

教学反思:

第3课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方法:1、以朗读促进感悟与理解。2、以朗读增强积累。3、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划分: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指名答。)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二、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出示)

3、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4、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语句。

6、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10、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作业设计:抄写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计:

师: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播放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1、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板书:很多鸟)2、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3、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4、从哪儿能看出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想象答)

5、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课文的12、13自然段。

6、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7、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8、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9、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10、“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11、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作业设计:阅读课文。

板书设计:鸟的天堂树

鸟----应接不暇----多快乐

教学反思:

第四课火烧云

教材解读:《火烧云》是一篇状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一、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课文1-2两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这两节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1、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2、人们的心情怎样?3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二、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思考: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三、抓住一个“快“字,体味形态美。课文的第4-----7节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及其无穷变化。教学时可抓住三幅画面动静相间的美,启发学生理解火烧云少纵即逝的神奇变化。四、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片段,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读、说、画,感受火烧云色彩和形式的丰富;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对火烧云的热情赞美。教学用具:挂图或课件。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2、预习下一课。

3、仿写同类词语。关于笑,如笑盈盈笑()、笑()、笑()。关于白,如白花花白()、白()、白()。板书设计:

火烧云

上来了(红)颜色-----变化极多状态-----惶惶忽忽

下去了(一会儿工夫)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学重点:1、完成口语交际,习作。2、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1、在说、写中完成习作。2、学习,积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用具:课件、挂图、相片、幻灯片课时划分:4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教学重点: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用具:课件、挂图、教学设计: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3、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4、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5、自由准备,稍作调整。6、再次指名交流。要求: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7、四人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8、经过搜寻,听取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9、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作业设计:观察一处景物。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1、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水。2、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3、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体会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教学重点:指导习作;积累词语。教学用具:课件、照片、图片。教学设计: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作业设计:写作。美丽的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1、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2、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教学重点:作文讲评。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课件。教学设计: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作业设计:温习下一课。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有关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学会课外积累古诗词及成语。4.学会留心观察事物的特点,提高描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特点,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单元教材解读: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教学时间:13课时。教学过程:

第5课古诗两首[注释]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缘:因为。3.此山:指的是庐山。

[教材解读]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并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

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相关课件、字典。

教法学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朗读讨论。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首诗及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能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等生字。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

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六、作业布置: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书写生字。板书设计: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学会读懂古诗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首古诗。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教学过程:一、引入诗境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教学反思:

第6课爬山虎的脚

教材解读:《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朗读讨论。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教学重点难点:读熟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展开讨论,分小组进行)三、引导学习,理解分段。四、自读课文,初步掌握内容。五、学习、书写生字新词。

六、课后布置;熟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理解内容,学习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内容,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已学的知识。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三、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

2、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四、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五、第三段总结: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六、拓展、质疑。

七、建议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不同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6.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教学反思:

第7课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教法学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朗读讨论。

课前准备:在课前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相关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五、书写生字,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经过,学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过程: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五、看文章,做练习,拓展练习。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可从三个方面去体会:一是用比较的方法,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第二自然段),别的昆虫“临时”藏身,“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二是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的艰辛与挖掘工具的简单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第一句在文章的开头:“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第二句在课文第三段“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第三句在第七段末:“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特点外部、内部

蟋蟀的住宅修建一点一滴、不断修建启示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教学反思: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相关课件。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板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重大发现靠的是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体验观察的乐趣。2.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4.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会僧依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5.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教学准备:1.词语卡片。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教法学法: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积累运用,习作练习。重点难点:读记词语,写作训练。时间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师: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见的联系。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看到到的情况。要求:一开始看到了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四、总结、引导讨论。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观察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五、延伸拓展。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第二课时(习作练习)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了吗?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出来吧。

2.根据习作提示,让学会僧无拘无束的小组交谈中,捕捉习作内容,激发习作兴趣。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对观察日记和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学生试写)

第三课时(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2.读读背背。(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3)想一想:找出12种花名,联系句子说好所各种花的特点或了解到的其他内容。(4)男女生比赛读。(5)背诵歌谣导背诵:抓住花的特点。(6)抄写歌谣。第五课时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1.读读写写。2.读读记记。3.听写词语。

第三单元中外童话

教材解读:本组的四篇课文均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童话故事,它们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风格各异,却都情节曲折,真挚感人,引发人们对于幸福、友谊、诚信等生活诸多方面的思考。一个白雪覆盖的花园,一个孤独而自私的巨人,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巨人的花园》告诉人们快乐需要和人分享的道理。《幸福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芸芸众生苦苦思索的问题,这篇童话通过三个孩子的经历,告诉人们,幸福就是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去年的树》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诚信的故事,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小木偶的故事》通俗易懂、情趣盎然,通过一个只会笑的小木偶的遭遇告诉我们:笑是重要的,但生活是复杂的,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教学目标: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从课文中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4、激发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5、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6、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7、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8、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

教学重点: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从课文中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4、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5、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3、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第9课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2、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教法学法: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巨人的花园》故事原著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2、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特点。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四、安排作业:1、生字词书写。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教学反思:

第10*课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教法学法: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当医生给病人治病做好多工作对别人有用当农民劳动没白费

教学反思:

第11课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3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法学法:谈话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3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词语。教学难点:了解对话的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板书:“树”,提问: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再板书“去年的树”,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2、围绕一只美丽的小鸟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三、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阅读本文。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四、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读。

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想后再读一读。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教学过程:

一、读2~4组对话。

1、学生分组练习。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请同学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练读。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不被小鸟的这一份真情感动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互相说说究竟怎样读更能反映小鸟的这份真情。

3、扮演角色,体验感知。谁来做一回小鸟。你们可以像寸鸟一样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朗读)二、朗读、想象,体悟主题。

1、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感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2、引导想象。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课文中有好多话作者想说都没说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行吗?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三、拓展升华。1、编写“友情卡”。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学生自由写,教师指导。)

2、读了这篇课文,对鸟儿,对树,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让我们再来读读全文,读后说说。

四、总结。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真正体会了“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可贵。但愿这个世界“诚信与友情同在。”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情意真挚鸟儿树树根

门先生小女孩

教学反思:

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1、认识“拽、茸、副”等6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3、学习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教学难点:学习续编故事。

教法学法:谈话法朗读法表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小演员,表演了童话《巨人的花园》。今天我再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看词语模拟表演: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⑴、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⑵、开火车读课文。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四、角色体验,练习对话。

1、创设情景,练习对话。⑴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感受都很深。我们学校雏鹰广播站决定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广播剧,现在要开始招收配音演员,你想报名吗?⑵了解配音工作要求:台词熟练、动听、有感情,能打动和感染听众。⑶这个童话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默读课文,将人物的对话用不同符号表示出来。⑷自主选择角色练习朗读,随机指导读好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老木匠的善良、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小兔子和老婆婆的粗心以及小女巫的乐于助人。⑸重点指导小木偶的语言:因为只用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小木偶头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唉!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如果你是小木偶,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口头完成练习: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的表情。“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地说。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自主选择角色,合作配音朗读表演。观众评议,推选优秀演员。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还想对他说点什么?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板书)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2、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4、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4、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5、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2、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3、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2、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教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教学难点: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放映《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二、八面来风。

1、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2、全班交流

3、师: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2、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3、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教师可随机播放CAI,对童话编写三要素:幻想、夸张、拟人等特点作简要介绍。四、日积月累。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4、指名朗诵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是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地朗诵这首小诗,让多彩、新奇的童话永驻心间。

6、感情朗读。(自由朗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五、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六、课后作业:《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讲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2、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所写的童话故事。2、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的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二、走进“大看台”。

1、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2、学生准备。(排练、讲童话、读自编童话等)3、一进“大看台”。a、讲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晶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4、二进大看台。a、创设情境: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用你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b.有感情地讲自编故事。c、用情地讲童话故事。d、出色地演童话故事。第三课时(作文)

教学目标:1、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2、在写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写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掌握童话的特点,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近来,你读了什么童话,有什么新的想法?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出来吧。注意: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想想要合理,语言要生动具体。

二、根据习作提示,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小组交谈中,捕捉习作内容,激发习作兴趣。

三、自拟题目,自主习作。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四、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讲评习作)

教学目的:1、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2、了解本次作文的优缺点教学重点: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讲评自主修改作文教学过程: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3)想象是否合理。(4)故事是否有趣。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教学目标:1、认识29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正确读写5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4、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以及《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6、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7、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8、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29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正确读写5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以及《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4、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5、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3、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第13课白鹅

教学目标: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1、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2、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表演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了解第二自然段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揭题。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吗?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二、初读感知。1、出示导读: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三、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c、读写结合训练。题目《我的爸爸》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4、小结。a、承上启下。b.点明鹅的特点。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

总结: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3、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1、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2、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体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齐读。2、引入: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咱们今天还是用读书、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二、自学探究。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在感受较深的词句边上写旁注,并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三、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全斑交流。2、理解“叫声”。a、出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声音严肃、大声斥责、大声叫喊吵闹、放开喉咙大叫)b.联系生活,想象“狗的狂吠”是怎样的情景?(让人害怕)作者说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什么要这样写?(突出白鹅看守门户的本领;突出对白鹅的喜爱。)c、小结: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恰恰是对它“看守门户”的本领的赞美。d.有感情朗读。e、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吗?3、理解“步态”。a、(VCD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同学们仔细看这段影片,这是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看后谈谈你的体会。(交流中结合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b.朗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c、小结: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并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1d.你在读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举例说说呢?4、理解“吃相”。a、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读出自己的体会。b.想象“狗偷吃、鹅咬狗”的情景,并读出其中的趣味。c、交流“人伺候鹅”的情景。

5、小结: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抄一抄,读一读。2、四人小组内交流。

五、拓展活动。简介丰子恺,推荐丰子恺作品。板书设计:

13白鹅

高傲有趣

喜爱之情教学反思:

第14*课白公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描写,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2)(或多媒体课件)。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人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a、先出示(点击)1日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白鹅白公鹅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玩相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侍候)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五、作业: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白公鹅走路的姿态

白公鹅海军上将派头它在浅水滩里的游水

和“我”抢占地盘

教后小记:第15课猫

教学目标: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教法学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二、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b.设计填空题,如:课文共有()个自然段,第()至第()自然段写大花猫();第()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c、设计板书,如:

老实贪玩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胆小勇猛(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三、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b.范例引路。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c、全班交流。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四、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小组合作学习: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3、扩词练习。

贪()性()高()采()贫()姓()稿()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了解大花猫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花猫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难点: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展示积累。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二、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以加深感受。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三、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四、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2、同桌互相交流。

五、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板书设计:

15猫

(说它)老实(可是)贪玩

古怪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响怕勇猛

好玩具

小猫也不哭更可爱胆子越来越大

摔抱打

教后小记:

第16*课母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如: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d.句子辨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板书设计:

16母鸡

讨厌不讨厌

课后小记: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重点: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2、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教学难点:1、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2、、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目的: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教学难点:交流主动,内容比较充实。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家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乐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三、按照喜欢的动物进行分组交流

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b.表达真情实感;c、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汇报提示: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评价提示: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喜欢相同动物的同学归为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第二课时(作文)

教学目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教学重点:掌握描写动物的方法,语言生动具体

教学难点:写出动物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生动地写出特点、表达真情实感。二、精彩回放。

1、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三、自拟题目,自主习作。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四、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讲评习作)

教学目的:1、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2、了解本次作文的优缺点教学重点: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讲评自主修改作文。教学过程: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3)想象是否合理。(4)故事是否有趣。出示学生习作片断(或提供如下案例)。

2、我家的狗是看家的好手。要是熟人来了,它就高兴地迎接。可要是陌生人,它可凶了,使人不敢靠前。

3、引导评议,进行修改。(条理清楚,但不够具体。“高兴迎接可凶了”具体有哪些动作,应详写。最好能举一个例于来表现它“看家本领强”。)4、四人小组内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5、每组推选一个优秀片断,交流赏析。三、再次修改习作。四、展示优秀习作。1、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2、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教学重点: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a、自主发现;b.组内交流。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举一个例子说明)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都带有动物的名称,第一行都有“龙”,第二行有“虎”,第三行有“马”)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意思或故事。

4、游戏:成语接龙。(以第一行为例,每个成语里必须有一个“龙”)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称。看看谁是优胜者。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点水顺手牵()抱头()窜哀()遍野

三、课外延伸。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名称的成语。(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第五单元世界遗产

教材解读:本组选取了三篇描写我国世界遗产的文章,并配有精美图片,是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远近两个视角的长城样貌,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颐和园》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带我们参观了这所皇家园林的秀丽风貌。《秦兵马俑》号称世第八大奇迹,它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激发民族自豪感。2.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3.激发探索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培养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与习惯。教学建议:1.课前要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2.将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方法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情景。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因材施教。

教学时间:12课时。

第17课长城

教学目标: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课前准备: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教学方法:师生合作、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2.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教学重点: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候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候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国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2.观察彩图。(打开幻灯片)(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2)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崇山峻岭之间)(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长和高大)(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具有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崇(chom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1)老师讲解。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浏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看图理解。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条石:长方形的砖块。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射口:射击用的口子。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3.说说课文各段的内容。(第一段讲长城的长;第二段说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段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4.说说怎样给各自然段编一小标题。[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段。(1)读后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2)这一段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哪些建筑?(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外侧的垛子;城台)(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4)小节这一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学习第三段。(1)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4)想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1)长城为什么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和人想像到建筑的图像,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运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观察长城

近景血汗

联想人民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aisheningjiezhihuijianguchengqiangyuhangyuan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山()岭互相()应蜿蜒()旋气()雄伟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教学反思:

第18课颐和园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联系给课文分段。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展示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找作者的足迹,一同来包揽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象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生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读音。(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1]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2]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3]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掌;雕准谁淮。[4]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5]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氽”不要写成“余”。(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2、解释下列词语:

神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有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象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远跳:往远处看。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葱郁:青翠茂密。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宫殿、堤岸、掩映、雕刻、长廊、葱郁、杨柳、耸立、金碧辉煌、神情气爽、细细游赏、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宫殿堤岸雕刻长廊葱郁金碧辉煌神情气爽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作用。[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饶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的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位置不同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教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1、分段的方法和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2、分段的依据:(1)按时间顺序分段。(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4)按不同内容分段。(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1]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2]顺承段式[3]并列段式[4]因果段式[5]转折段式[6]递进段式[7]点面段式3、分段的标志:(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的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联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组词。

提()阁()漆()殿()爽()提()各()膝()臀()大()廊()裁()党()郎()载()赏()朗()栽()堂()3、联系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中的有关问题。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名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饶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1)分层的提示是: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2)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美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长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情气爽”的:“威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3)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4)指名朗读或齐读。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内部、外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2)学生练习。(3)指名问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色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2、学生练习。3、指名问答。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写景物的?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的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一种飘逸舒适的感觉。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4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3、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4、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1)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2、弄懂词义。耸立:高高地直立。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耸立在。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添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代清游览顺序。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七、作业:1、熟读课文。2、预习下一课。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17786.html
相关文章